登陆注册
1221300000023

第23章 佛教的宇宙要素论(4)

通常佛教并不把四大元素直接列入色法,而是以因缘和合而有(依他有)的事物为色法。依他有的事物有多少?佛教各派都认为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触“五境”是依他有的事物,此外再有多少色法,彼此看法就不尽一致了。关于五根和五境前面已述,这里要指出的是,佛教之所以把五根和五境作为宇宙物质现象的要素,是因为它是从人身结构出发推论到宇宙万物的构成的。其次,佛教认为,感官对象虽是四大元素所造成,但又是不同于四大元素的事物。在佛教看来,任何一个感官对象,如一包盐,不仅有四大种的因素,还有各种感官所能感觉的微细的质点,是四大种和各种感官所感觉的质点的混合物,因此感官对象被列入色法。感官本身也是如此。佛教认为,任何一种感官的组织都是十分复杂的,其中包括四大种的因素、感官对象物的因素、感官自身的构成因素——能进行感觉的微细质点,后者是佛教所谓真正的感官本身。这样,五种感官的细微质点不但与四大元素不同,也和五种感官对象物的细微质点不同,是不同类的物质,所以也列为色法。这是佛教物质观、物质构成观的重要特色。

色法共十一种,相当于前述五蕴中的色蕴的内容,所不同的是,瑜伽行派将“无表色”列入“法处所摄色”中。所谓“法处所摄色”是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界,因是意识所缘境,总名“法处”。法处中的各种色是意识所对、所摄,即属于法处的色法,故名“法处所摄色”。佛教认为,五根和五境是属于感官的或直接经验的物质区域,但物质区域中还有不能用感官了知而为心(识)所分别虑知的方面,如物质的最小单位,就要依靠心的推理才能了知,这一类色法就属于法处所摄色。法处所摄色共有五种,即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和定所生色。极略色和极迥色都属于极微。极微是色的最小单位,是粗色经过分析以后不可再分的元素。小乘说一切有部认为极微是实有的,但又强调说是人们分析的结果,从而又易于导致非实有的看法。说经部认为极微是现在实有,过去和未来无体。大乘瑜伽行派则认为,一切物质现象,大的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小的如微尘,都是阿赖耶识种子的变现,并无实体。极略色和极迥色的区别是,分析五根、五境等有质的实色到极微,为极略色。虚空、明暗等为迥色,分析虚空等无质的迥色到极微,为极迥色。受所引色就是色蕴中的无表色,因是领受五戒、十戒诸戒品所引发,故名。遍计所起色,谓主观虚妄勾画、无事实的各种色相,如龟毛兔角、水月镜像等。定所生色,谓禅定过程中所变现的色声等五境。佛教宣扬,由于禅定的力量和作用,对于一切色皆得以自在,如入“火光定”,就能发现有火光等。瑜伽行派认为,法处所摄色的前四种都是假法,没有实体,定所生色是有假有实。

八、不相应行法说一切有部和瑜伽行派所列的不相应行法,是指既不属于色也不属于心的现象,即既不与色相应也不与心相应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但也不是离开色、心、心所三法另有实体,而是借前色、心、心所三法差别而成立的。瑜伽行派认为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1)“得”,获得成就。谓获得成就佛教的某种思想、功德或事业。(2)“命根”,指众生的寿命,也就是生命。(3)“众同分”,说一切有部称为同分,性相同一的意思。指同类众生五蕴和合的身形业用相似,也就是众生的共性。(4)“异生性”,“异生”即凡夫,因系异于圣人的生类,也即对于圣法(佛法)未得证悟,与圣人相异,故名。异生性是谓众生成为凡夫的依据或原因在于不得佛性。

异生性和说一切有部的“非得”,即没有成就是一致的。(5)“无想定”,指众生祈求一切心识活动全部停止,以图证得无想果的一种禅定。(6)“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定”。指佛教信徒修一种克制思想使之停止活动的禅定,修得此定即灭尽心和心所,故名。(7)“无想事”,又名“无想”、“无想果”。谓由修无想定,死后受生无想天处的一种果报。在无想天处,五百劫中,自生至死,心与心所都灭,其间一直处于无想的状态。(8)“名身”,即名词。“名”

是事物的称谓,如松、柏、梅、竹是单名。两个名以上称为“名身”,如青松、翠柏、红梅、修竹等是。三个名以上的,称“多名身”。(9)“句身”,即句子。表达完整思想的称为句,如山高水远等是。也有的主张两句称为“句身”,三句以上称“多句身”。(10)“文身”,文就是字,指构成名身和句身的梵文字母。也有的说两个字母始名“文身”。(11)“生”,先无今有名“生”,即事物的产生、形成。(12)“住”,暂停,即事物产生后的相对稳定状态。(13)“老”,说一切有部称作“异”,变异名“老”。老,异,即事物的变异衰败。(14)“无常”,说一切有部称作“灭”。今有后无,事物坏灭。以上生、住、老(异)、无常(灭),称为“四有为相”,即一切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的四种相状。(15)“流转”,“流”是相续,“转”是生起。意谓事物念念生灭,因果不断。(16)“定异”,“定”,决定;“异”,差异。谓一切事物善恶因果互相区别,不相混淆。(17)“相应”,谓因果现象互相对称,不相违背。(18)“势速”,谓一切有生灭的事物变化迁流异常迅速。(19)“次第”,谓一切事物的生灭流转有一定的顺序。(20)“方”,空间。谓物质现象因果相续,有东南西北上下的分位。(21)“时”,时间。谓一切事物因果相续,有三世等溇限分齐。(22)“数”,数目。谓一切事物有一、十、百、千等数目差别。(23)“和合”,谓一切事物的诸因缘和合,不相乖违。(24)“不和合”,分离,谓各种事物互相乖违。

瑜伽行派的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是在全部保留说一切有部的“十四不相应行法”的基础上,再增加流转等后十法而成。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五组:(1)表示某种特定性质的,为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2)表示宗教修习和结果的,是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3)表示语言文字的,是名身、句身、文身;(4)表示事物、现象之间关系的,有方、时、数、次第、定异、相应、和合、不和合;(5)表示运动变化的,为生、住、老、无常、流转、势速。

九、无为法以上心法、心所法、色法和不相应行法四类都是有为法。与有为法不同,无为法是无造作的、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也就是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非彼非此,绝得绝失的。说一切有部分无为法为三种,后来瑜伽行派又增加三种,共为六种:(1)“虚空无为”。小乘上座部认为“空”是由四大种生成的依他有的物质现象。说一切有部则把“空”列入无为法,称“虚空无为”,认为是无边无际、永不变易、无任何质碍而能容纳一切物质现象的空隙、空间。婆沙宗又进一步把虚空和空加以区别,强调虚空无为,空界有为;虚空非色,空界是色。也就是说,虚空是非物质现象,空是物质现象。后来瑜伽行派又把虚空无为归结为真如。真如是显现空无的真理,真空寂灭,离开各种障碍,犹如虚空。以比喻得名,称“虚空无为”。(2)“择灭无为”,简称“择灭”。“择”,简择,即判断、选择;“灭”,断灭。择灭即自觉的寂灭。说一切有部认为,通过智慧的简择力而达到寂灭的境界,断离烦恼系缚,超脱轮回,也就是涅槃。瑜伽行派则认为,借无漏智慧的简择力,就可断灭一切烦恼,证得真如(真理)。(3)“非择灭无为”,简称“非择灭”。和“择灭无为”不同,不是通过智慧的简择力而达到的寂灭。说一切有部认为一切现象本由因缘和合而生,如果所需外缘已不存在,即缺乏“生缘”,就永远妨碍未来事物的产生,称“缺缘不生”,不生则无灭,名为“非择灭无为”。瑜伽行派则认为真如本性清净,不因人的智慧简择力达到寂灭后才显现出来,称“非择灭无为”。(4)“不动无为”。

指禅定进入色界第四静虑时,不为苦乐所动的精神境界。(5)“想受灭无为”,也称“灭尽定无为”。禅定进入无色定的无所有处境界,一切染污心想及苦乐二受,即想和受俱灭,此种精神状态名为“想受灭无为”。(6)“真如无为”。“真如”,“真”,真实;“如”,如常。即佛教所讲的真理、绝对、本体。瑜伽行派以观悟我空法空所显的不虚不变的真实如常的理体,为“真如无为”。六无为法主要是就佛教修持所达到的境界来立论的,其中择灭无为和真如无为最为重要,分别为佛教所追求的涅槃和所证悟的真理。瑜伽行派突出真如无为,认为前五种无为都是真如无为的不同显现,虚空无为是比喻真如是常存的无质碍的实体,择灭无为是自觉证得绝对——真如,非择灭无为是指真如本来清净的特性,不动无为和想受灭无为则是达到真如无为的阶梯。瑜伽行派的这一说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是在佛教宇宙观学说上的一次大突破。

以前佛教小乘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历来把诸法看作是彼此永远分立的,而瑜伽行派则把各种无为法都归结为真如所显现的各种相,这也是佛教哲学思想的重大变化。

十、五位法与三科五位法与三科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佛教小乘说一切有部和大乘瑜伽行派都承认色法就是色蕴的各种单位,心法就是识蕴的各种单位,心所法就是受蕴和想蕴两蕴以及合成行蕴的各部分,心不相应行法也包括在行蕴之中。佛教各派也一致认为五种感官及其对象是属于色法,六个识和意根属心法,此外法处则包括其余诸法。诸法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关系,见下图。

从上述佛教的宇宙要素论学说来看,佛教把宇宙万有分解为色和心,即物质和精神两大部分,是有其合理性的。佛教把精神现象和心理活动又分为注意、情感、情欲、感觉、思维、记忆、理智、意志等多方面,也有其合理的内容。佛教学者具有心理学的眼光,侧重于细致地刻画和分析人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对于善良心理和不良心理的类别、情态论述最为细密,其成果是古代宗教心理学的一项宝贵财富,值得认真地批判继承。但是,佛教哲学(古代印度哲学也如此)在思维方法上的一项普遍性缺陷是,把物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称为“法”,平列看待,这正是易于导致唯心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事实上,佛教愈来愈突出心识的地位和作用,以致构成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心识变现的唯识理论。

佛教宇宙要素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不是从客观世界、自然现象出发,而是从人身主体出发,从认识的角度出发,贯穿着宗教道德标准,去划分和组织宇宙万有的构成要素,并落实到追求宗教理想境界,为宗教实践服务。这虽然突出了人生本位的观念,显现了人的主体意识,注意对人与自然作统一的考察,是有理论思维意义的;但是,它又必然使整个宇宙要素论学说详略失当,对于自然现象的分析失之于过分简略,对于人生现象,尤其是所谓烦恼现象的区分又失之于过分烦琐,并且使整个宇宙要素论充塞了宗教性的内容,缺乏充分的客观依据。

佛教把宇宙万有大别为有为和无为两类,这可说是一个创造性的思想,所谓无为法的内涵是从佛教修持所达到的境界去阐发的,充满了纯宗教的内容,这是佛教宇宙学说的一个独特之处。

同类推荐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 十善业道:洗心禅2

    十善业道:洗心禅2

    佛教中讲究十善业道,而何为十善业道,简单说来即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此观念对于我们平凡人修身养性,把握幸福人生有何启示?本书中,贤宗法师心怀慈悲,娓娓道来,用自身所悟为读者宽解心中疑惑,助其获得快乐人生。
  • 阿赖耶识论

    阿赖耶识论

    《阿赖耶识论》共10章,于1942年冬至1945年秋作于黄梅,脱稿则在三十四年秋。本书是一本宗教哲学论著。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作者在本书里说“我选择阿赖耶识做题目,却是从我的友军儒家挑拨起来的。我欢喜赞叹于大乘佛教成立阿赖耶识的教义,觉得印度圣贤求真理的习惯与欧西学人一般是向外物出发,中国儒家则是向内,前者的方法是论理,后者的方法等于“诗言志”。究其极儒佛应是一致,所谓殊途而同归,欧西哲学无论唯心与唯物却始终是门外汉未能见真。”
  •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今天,当我们在经卷典籍中参禅问道,向佛陀提出种种要求,试图接近佛陀的慈悲恩泽时,其实我们已经离佛陀越来越远了。现在,就让我们用《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这本书脱下佛陀的金装外衣,让佛陀不再凌空飞翔于只有香烟缭绕的地方,让佛陀不再端坐于无人可及的莲花法座上,让佛陀不再安住于壁画、吟唱、礼拜和世人的景仰中。让佛陀的双脚重涉人间,和我们一起去哭、去笑、去失去、去得到、去释怀、去拥抱、去明心见性、去尽情尽兴……执心执意执着,华音流韶过。因缘聚散,光阴荏苒。我们是否,还在踽踽独行的路上步履蹒跚?静思静穆静坐,花雨曼荼罗。刹那清净,一世安宁。我们是否,还没看见自己心头的天澈地明?
  •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热门推荐
  • 上清灵宝大法

    上清灵宝大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德鲁克管理思想(大全集)

    德鲁克管理思想(大全集)

    人人都需要德鲁克,无论你是老板、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老板能够从德鲁克深邃的眼睛里读懂什么是规划、目标、决策、人事、利润、创新等关乎企业生命的重大问题;管理者能够从德鲁克浩如瀚海的知识海洋里找到实现卓越管理的方法和工具;普通员工能够跟随德鲁克的教诲轻松应对人际关系、成效、自我成长、沟通、自我控制等关乎职场命运的多个困惑,从而实现职业上的高速成长。
  • 轩兵夺主

    轩兵夺主

    一场友谊的冒险之旅,轻轻松松生活事,快快乐乐每一天。
  • 独宠

    独宠

    前面的故事虽然有些慢热,但是后面的故事会很精彩,因为我们的成长需要时间,我们不是神人,可以一步登天,我只想写一个温暖的,两人可以比肩站在一起奋斗,和独宠我一人的故事…←☆→“你已经成为我的女人了,还敢给我四处勾引男人,你就这么的缺男人,既然你这么的想要,那就让我来满足你好了,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了,你的身体不是只对我有感觉,只想要我的吗?”←☆→“只要你愿意,我会一直养你,一直宠你,一直爱你,不管你想要什么,我都给你,你无聊了,我就把景津送给你玩,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保证柔软,质量上乘,童叟无欺。而那景津就是我。”←☆→“如果你们两个我都不想要呢?”“我会让你生不如死,死去活来,永生不得安息。”鬼魅一般恐怖却英俊迷人的他。“呵呵,你不会的。”恬静如羊脂玉湿润的他。“如果你们两个我都想要呢?”“呵!呵!相信我,你不会想知道这个后果的严重性的。”鬼魅一般恐怖却英俊迷人的他。“只要你想,我就可以答应。”恬静如羊脂玉湿润的他。←☆→一株浸了血的月光华,将两个毫无关系的人牵在了一起,而且他们只能和彼此展开最亲密的接触,否则疼痛难忍,一旦背叛,生不如死。如此诡异的状况,再出现一个恬静如羊脂玉湿润的他,又会如何?再加上一个鬼灵精怪的孩子出世后的乱喊爹,天下该乱了……←☆→“小子,我才是你老子,乖乖叫爹,不然打死你!”正牌老爹。“小朋友,要叫我爹爹哦,这样我就给你好多好多银子,有了银子你想要什么有什么。”披着羊皮实际却是成精狐狸的假爹。“那我能有两个爹吗?”单纯的宝宝。“你找死!”正牌老爹。“我才是你亲爹哦!”披着羊皮实际却是成精狐狸的假爹。“那我不要爹了。”“那我也不要你了。”作势要掐儿子的正牌老爹。“没关系,我要你好了。”把他当小狗摸摸的狐狸假爹。66666推介小楼《惑世星之公子无忧》大俗人《梦之情缘》独酬《红莲寄情》独酬******《花季,我卖我自己》l《魔君夺玉》《惑爱》悬疑言情新文《血染鸳鸯锦》陌上柳絮新作!《画心人》朴儿《泼墨桃花》光光无才《夜销魂》小黑扇难掩娇面笑《穿越时空之绝版丫头》水晶兔子日夜贪欢,稍纵即逝的大作《不准叫师父》
  • 且听王妃坑蒙拐骗

    且听王妃坑蒙拐骗

    逗比吃货杀手穿越成了花家三小姐,被赶出去的小姐,嗯!惹上王爷、入了皇帝的眼球,还被道骨仙风的国师缠上!吃货业:呵呵……某只王爷恨不得掐死她,不是说女人都是猫吗,给点甜头就走,为什么他百般呵护还是不跟他走,不跟他走也就算了,想法逃走了是要闹哪样!
  • 偷影子的人

    偷影子的人

    不知道姓氏的克蕾儿。这就是你在我生命里的角色,我童年时的小女孩,今日蜕变成了女人,一段青梅竹马的回忆,一个时间之神没有应允的愿望。一个老是受班上同学欺负的瘦弱小男孩,因为拥有一种特殊能力而强大:他能“偷别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见他人心事,听见人们心中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他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某年灿烂的夏天,他在海边邂逅了一位又聋又哑的女孩。他该如何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她?他将如何信守与她共许的承诺?"
  • 网王我在你身后

    网王我在你身后

    无论未来发生什么,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转头,我就一定会在你身后。对于乐漓来说,遇到幸村精市是一件幸福的事,对于幸村精市来说,亦是如此。
  • 我在异界养神龙

    我在异界养神龙

    为了改变未来战争,我乘坐时光机意外来到了剑和魔法的大陆。我万万没想到我竟然开启了,一个可以圈养无数神兽的异世界养殖场。这里可以豢养天生龙种,四大神兽,乃至人们没有见过的强悍生物。当我回到未来的时候,我看了一眼身后,微微一笑。这片大陆中矗立着我的雕像,比上帝还多。他们都喜欢叫我:“创造奇迹的男人”。
  • 宋烟传奇

    宋烟传奇

    她是平凡单纯的女子他是满嘴情话的风月高手我们曾认为的感情实则脆弱如薄翼,在欺骗的背后是丑陋的欲望和对爱的期盼其实我们都是平凡人,他们也是我们。
  • 快穿有道反派女配心头血

    快穿有道反派女配心头血

    一睁开眼白茫茫一片,宿主苏羡表示:我很无奈,这梦是什么鬼操作?不着急闭上眼睛从新来~第二次睁开眼,我咋还没醒?第N次睁开眼的某人终于炸了毛,踩着某统子,拿着个牙签不急不忙的说:“你咋把我弄来的,给小爷我送回去”某统子…………“这是咋说了算的吗?”开口欲言的统子被眼刀子瞪了个激灵~第N次任务中,苏羡忍不住仰天长啸:“这狗男人怎么甩不掉啊”宿主可言可甜,可冷可萌,三十六式样样精通……宿主的男人撒泼赖皮,腹黑傲娇,追妻数载,载载忧愁……本文1V1,酸甜苦辣咸样样俱全,初次写文,不喜勿喷(?ò?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