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8500000071

第71章 佛教伦理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三个向度

建构和谐社会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传统文化优秀思想的支撑。佛教富有丰厚的伦理资源。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如何?如何挖掘和运用佛教伦理中的积极内涵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这是富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和谐社会与佛教伦理的内涵与定位

和谐社会的和谐是社会矛盾诸方面配合适当,也即发展中矛盾的均衡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要求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要素、各个组成方面彼此配合、互相协调、消解矛盾、避免冲突,社会秩序健康运行,社会整体均衡发展,社会质量不断提高。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特征包括了社会各种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两方面的和谐又要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内在和谐为前提,没有人自身的和谐,就不可能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可以说,和谐社会包括三个方面,即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即形体、心理、精神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点。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了人与人之间、各民族之间、各阶层之间和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这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生存空间。正确地处理、协调、缓和、消解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方面的矛盾,正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佛教是为寻求人生和宇宙的"真实",进而求得"解脱"而展开的宗教体系。佛教的"真实"主要是从道德层面讲的,是道德价值判断。所谓"真实"就是净善。所谓"真"就是道德上的"善"。佛教伦理是佛学的基本内容。它是包括伦理哲学基础、伦理准则、伦理德目、伦理评价、伦理教育、伦理修持方法等的庞大体系。佛教伦理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去恶从善、平等慈悲和自利利他三大伦理准则,以及五戒、十善、四摄和六度等伦理德目,对于维护中国佛教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并对中国社会伦理和民风习俗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一个组成部分。佛教伦理是宗教伦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并不相等,也不相同。佛教伦理以宗教信仰为出发点,以追求解脱为归宿点,而和谐社会的伦理,如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各民族、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提供判断行为是非和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但是,佛教伦理具有两重性,既有宗教伦理内容,也有世俗社会伦理成分。佛教伦理中的世俗伦理成分能够为和谐社会提供道德支持。再者,佛教终极理想与社会主义理想也有"共同之处"。毛泽东在一次和达赖喇嘛谈话时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的。他主张普度众生,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创立了佛教。因此,你们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受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有共同之处的。"(毛泽东:《同达赖喇嘛的谈话》,见《毛泽东西藏工作文集》,114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这种为人解除被压迫痛苦的共同旨趣,为佛教伦理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还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彼岸世界——净土,其特点有三:一是居住者身心健康,二是社会生活美好,三是自然环境优美。这与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构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此作为达到佛国净土修持内容的佛教伦理也必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借鉴作用。

探讨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目的是运用佛教伦理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有的放矢地针对当代社会的三大矛盾的实际情况,去挖掘佛教伦理的积极内涵,并运用佛教伦理的积极因素从三个方面去配合社会,缓解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推动和谐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二、推动人与自我的和谐

人与自我的和谐,即个体有机体系统的内在和谐,是包括饮食、气血、经脉、精神的均衡,特别是个体精神世界的和谐。在我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物质生产逐渐丰富,部分人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社会获得新的发展,人们的素质有了提高。但是,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矛盾,在人与自我关系问题上,一些人自我扭曲,既出现人的自我失落、自我丧失现象,又出现人的自我扩张、自我膨胀现象。所谓自我失落、丧失,是指精神生活的空虚、匮乏,精神家园的丢失、缺位,道德素质的滑坡、下降,人生价值的迷惘、缺失,构成当代一些人精神的最大痛苦、莫大悲哀。所谓自我扩张、膨胀,是指以利己为中心,自我高于他我,损人利己,损害、破坏社会人际关系;一味追求物欲,过度索取自然,以致生态失衡,造成生存环境危机。

形成以上两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从客观方面来说,如电脑,一方面将社会联成一个整体,给人们带来不可思议的方便,一方面又因必须使用几家大公司研制的系统并要遵守其游戏规则而导致限制个体自由思维的展开,个人自由意志的丧失。网络的普及,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一方面也为某些人进行反社会的活动打开方便之门。又如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治疗某些疑难顽症提供可能,一方面又因能改造、制造生命体而威胁生命体自身的尊严。从主观方面来说,主要是一些人对道德责任与物质欲求、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对自我与他我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不健全,导致自我扭曲,或自我价值丧失,或自我中心意识极度扩张。

为了正确处理人与自我的矛盾,确定人与自我的合理关系,实现高尚的人生价值,就必须端正自我、把握自我、提升自我。而在这方面,佛教伦理确有值得参照、借鉴的积极因素。

佛教很早就发现了人性的三大弱项:贪、瞋、痴。贪,贪欲,贪爱,对事物起爱着之心。瞋,瞋恚,瞋恨,对生存之物的怨恨之心。痴,愚痴,"无明",迷惑于种种事物,不见真理。贪、瞋、痴被认为是污染众生身心、燃烧众生身心的三种根本烦恼,也称"三毒"。为了直接对治"三毒",佛教提倡不贪、不瞋、不痴的道德修持要求,以消除根本烦恼。

为了从观念上排除贪、瞋、痴,早期佛教还提出"无我"说,强调要从"我"的观念、"我的东西"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早期佛教讲的"无我"并不是说作为实体的"我"不存在,而是表示要"离我执"。"我执"是执著自己东西的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为"我爱",对自我的执爱;"我瞋",自我傲慢,仇恨他人;"我痴",对事理迷妄、无知。早期佛教的"无我"——"离我执"要求超脱"我"和"我的"的执著,是一种伦理学说,富有实践的修证意义。在当前对于认识自我、和善心灵、善待他人、爱护自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推动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类社会是由不同类别的人群构成的互相联系的整体。社会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如人与家庭的矛盾,人与单位、团体的矛盾,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矛盾,不同民族的矛盾等等。再以宗教领域的具体关系来说,重要的矛盾有:一是由于信仰不同造成的矛盾,如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之间的矛盾,同一宗教内信仰不同教派的人之间的矛盾,信教者与不信教者之间的矛盾。二是由于经济利益引发的矛盾,如宗教活动场所与文物、园林、旅游部门之间的矛盾,一些地方为了赚钱牟利,搞所谓"宗教搭台,经济唱戏"而带来的种种矛盾,以及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团体内部经济利益之争甚至出现腐败现象等。三是围绕着宗教事务管理问题形成的矛盾。四是某些宗教界人士(教界)与宗教研究者(学界)在思想观点上的矛盾等。

佛教伦理包含对待人际和人神、人鬼之间的原则。我们认为,佛教对待人际的伦理思想准则能在协调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即在推动家庭和睦、人际和谐、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这方面,佛教伦理可以贡献以下五个重要理念。

其一,缘生理念。这是佛教的最基本观念,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都是由原因或条件集合而生起的,缘集则成,缘去则灭。这种缘起或缘生的理念,应用于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可以逻辑地推论出两点:一是人与人的依赖关系。人是不能单独、封闭存在的,是不能离开他人存在的。在当代,由于经济全球化,交通、通讯的便捷,人与人的距离日益拉近,但人与人的情感却越来越疏远。佛教缘生的理念有助于人们正视彼此的互相依存、互相依赖的关系,实现互助互利,人际和谐。二是人与社会的依赖关系。社会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离开个体无所谓集体,离开个人无所谓社会,而个人离开社会,人也不成其为社会的人。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要求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为公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公民则应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良性互动,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其二,和敬理念。佛教僧团共住生活有六项准则: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是僧团内部从身、口、意、戒、见、利六个方面表现僧人彼此间的同爱和敬。这些准则若经过创造性的诠释,就会对建构和谐社会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其三,诚信理念。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根本之道。待人以诚、授人以信是维系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的深层基础。佛教提倡"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都是提倡讲真话、诚实守信,这对建构和谐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四,宽容理念。宽容是人与人交往和沟通的助力,是互相信任与和谐的桥梁,建构和谐社会需要有宽容美德的支撑。大乘佛教提倡"忍辱",提倡对他人做到人瞋我不瞋,人恼我不恼。中国佛教寺院天王殿供奉的大肚弥勒佛,其两旁对联的上联多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表现了佛教追求的宽容境界。这也是值得我们有分析地借鉴的。

其五,慈悲理念。佛教提倡爱护众生,给予众生以欢乐;怜悯众生,拔除众生痛苦。佛教要求佛教徒以自己的财力、体力和智力去救助贫困者,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如救灾扶贫、照顾鳏寡孤独、参与医疗卫生、挽救失足者等,显然这对缓解社会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消解社会公共生活的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代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自然资源浪费极其严重,如大气污染、废水排放、固体废物排放、噪音污染、土地沙化、森林破坏、物种丧失、水资源和矿资源的浪费等等,人与自然的矛盾非常尖锐。我国"十五"时期环保的两个指标没有完成,即要求削减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实际上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上升。有的地方在扭曲的政绩观支配下,经济发展的恶性竞争加剧,经济增长目标层层攀比,而节能目标却空谈应付,能源浪费十分惊人,更是加速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确认识个体与自然、群体与自然,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任务,要求我们树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佛教在这方面也拥有独特的伦理资源。例如,"缘起"思想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与自然万物是和合共住、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再如,"依正二报"说认为由业受报有二类:一是作业者自身,为"正报";二是作业者所生存的环境,为"依报"。"依正二报"强调作业者会带来生存环境的报应,应当排除恶业,从事善业。佛教还说:"依正不二","依正无碍",强调依、正无二,依、正相入,二者统一。这些理念有助于约束人自身的行为,重视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又如,天台宗湛然大师的"无情有性"说,宣扬无情识之物——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墙壁瓦石等等也有佛性。有的禅师也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这样的理念:人类要有平等心,要尊重无情识之物,更不可随意摧残、掠夺、破坏自然。这种理念对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有特定的积极意义。佛教还讲"报国土恩",即提倡报答国土给予我们的恩德。要求我们爱护和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至于佛教的众生平等、慈悲济世的理念和戒杀护生、戒荤素食等修持实践,直接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环顾祖国大地,从佛教四大名山,到雪域西藏,再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平坝、村寨,这些作为佛菩萨的弘法道场,被视为佛国净土而得到精心爱护,仍保持着碧水蓝天、树绿草青、环境清净、美不胜收,事实上是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地区。

五、余论

佛教伦理是直接为佛教信徒提供修持准则和道德规范的,但其中也包含世俗社会伦理的内容,挖掘这方面的积极因素,有助于缓解人类社会的三大矛盾,减少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对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般而言,佛教伦理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世俗社会的生活实践,它必须结合当前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做出既符合本义又富创新性的解释,才能有助于提升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为夯实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做出贡献。

要发挥佛教伦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是,佛教徒要成为实践佛教伦理的典范。佛教徒要以自己的道德操守、人格魅力去感化人,影响人。因为在伦理领域里,实践高于理念,知荣明耻,行胜于言;在伦理教育领域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范性的实践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鲜明旗帜。

同类推荐
  • 《清真释疑》研究

    《清真释疑》研究

    《清真释疑》是回族先贤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作者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资料来源,以儒生们最熟悉的语言为工具,以比较、描述和批判为主要方法,用问答形式解答了大约20个问题,内容涉及宗教信仰、宗教功修、饮食习惯、衣着与仪表等。《〈清真释疑〉研究》对《清真释疑》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著述原因、论述方法以及版本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原著进行了点校、对原文进行了分段、断句、标点和今译;对一些人名、地名、书名以及生词做了注释;对作者的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补充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疏漏,纠正了一些学术错误,第一次将《清真释疑》这部清代文献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 “去极端化”宣教读本

    “去极端化”宣教读本

    本书以简练的文字揭示了人类文明变化和进步的基本规律,指出变化和进步是宗教的基本特征,对宗教极端主义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着重介绍了新疆伊斯兰教演进的历史过程,批判分析了近年来新疆宗教极端势力制造恐怖活动的根源及对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及民族和谐造成的消极影响。本书有助于读者真切认识宗教极端势力的危害性,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目的,进而推进新疆快速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每天读点鬼谷子

    每天读点鬼谷子

    本书以从先贤的思想中吸取营养,在创业时从实际出发、思虑周详,在事业发展过程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职场竞争中认清形势、胜券在握,从而使我们能够在生活工作中捭阖纵横、潇洒自如,逐步达到人生的顶峰。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人生与社会

    人生与社会

    《人生与社会》叙述了佛教的财富观、福寿观、道德观、政治观、忠孝观、女性观、时空观,介绍了佛教对社会病态、心理病态、民俗病态的疗法,还讲解了佛教有关天堂、地狱和人道、佛道的佛法要义。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热门推荐
  • 二人转的万界之旅

    二人转的万界之旅

    (别看我说的是两人转,其实只有一个人)前期文笔比较废,写什么都感觉不行(┯_┯)
  • 观涛奇禅师语录

    观涛奇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畏三藏禅要

    无畏三藏禅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对于没有掌握成功方法的人来说,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人有无限的潜能,如果能开发并利用它,就能创造出惊人的奇迹。朋友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带上希望上路,创造我们的传奇人生吧!
  • 灵气复苏个鬼

    灵气复苏个鬼

    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楚霄穿越了……像很多故事中写的那样,当他再一次睁开双眼的时候,病床周围靠着的是庞大的家族。从微妙的气氛中他感觉得到,对面那个眼中“饱含深情”的美女和自己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边上是一群对自己还活着这件事情明显感到失望的亲戚们……就在他一脸茫然搞不清楚这是什么情况的时候,他竟然发现这具身体里不止他一个房客!!!
  • 奇效偏方治顽疾

    奇效偏方治顽疾

    《奇效偏方治顽疾》共收录各科方260首,每方中药饮片在8味以内,个别方超过8味但都不超10味。每方列组方、用法、功效、主治、说明,尤其说明部分,概括中医方解及其主治现代病证,分析发病机制,阐述各药(饮片)现代药理研究,以探明其方治疗作用之合理性、科学性。同时,配以中药饮片图片(少量缺如),图文并茂,丰富多彩。冀希望能一册在手,以备临床医师,尤其是基层医师一时之需,又能满足中医爱好者保健之需。
  • 战神记

    战神记

    乾坤无极,通天指,天禅玉清诀,御龙神功,天机书,如来神掌,万剑归宗......无数神奇玄幻的仙法神诀横贯七届;宿敌的追杀,妖魔的残暴,红颜的痴恋,兄弟的情义,天道的正义......弥漫天地!看秦驭天如何集众神功于一身,荡平七届,匡扶大义,一统天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神魔武帝

    神魔武帝

    遇难而上,方为真爷们,少年石峰一路艰辛,从没落门派走出,演绎出无敌之路!新书:《大江湖时代》武侠类型已发布,恳求大家多多支持,老书《DNF之流氓剑士》惨遭屏蔽,可人品有保证,精品中求精,请大家多多支持!群号:318894522
  • 星耀九天:纨绔王爷圣手妃

    星耀九天:纨绔王爷圣手妃

    她本血脉高贵,却沦为庶女,卑微如尘;她本心性良善,却屡被欺辱,沦为笑柄;一朝风起,素手纤华,锋芒之上,绝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