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8500000038

第38章 弥勒信仰在中国(5)

净土思想的阐扬与流传,是佛教净土观念在中国发生转型的重大标志。所谓唯心净土,是指心为一切的根源,净土是心的显现,是唯心所变,净土实存在于众生心中。也就是主张从心上了解佛与净土,即观自心以显自性之弥陀和净土。因谓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俱在自己心中,又连称"己心弥陀,唯心净土"。大力提倡"唯心净土"说的是禅宗大师。他们根据《维摩诘所说经》的"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大正藏》卷14,538页。)的思想,批评了念佛往生西方净土的修行方式,宣扬即心即净土的主张。如禅宗四祖道信说:"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见《楞伽师资记》引,见《大正藏》卷85,1287页。)认为众生的本心就是佛国净土,不必向外追求。慧能在回答常念阿弥陀佛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问题时说:"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坛经》三五,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1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这是批评说,期望念佛往生是糊涂人,明白的人不同,是求自心清净,而心净则佛土净。大珠禅师(慧海)更发挥说:"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其心若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大珠禅师语录》卷下,见《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200~201页。)这里,大珠禅师把净秽之别,完全归结为心的净秽,更鲜明地表述了唯心净土的思想,客观上否定了存在于心外的西方极乐净土。到了宋代,继承唯心净土思想的延寿禅师又说:"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万善同归集》卷上,见《大正藏》卷48,967页。)他认为,唯心念佛是以唯心观照万事万物,了悟一切境都是唯心所作。这了悟之心就是佛,所以唯心所念就是佛。由唯心所念无非是佛,他进而主张"唯心净土,周遍十方"(同上书,966页。),即是唯心所作的净土,周遍十方世界,无限广大。同时延寿又否定了禅师舍弃西方极乐净土的说法,认为唯心净土与修持往生西方净土是一致的。他提倡能力强者习禅,能力差者修行诸善,同时高声念佛,宣扬禅净兼行、禅净一致的主张。自此以后,禅净双修就成为禅门的普遍修持方式。禅宗的唯心净土思想,在思维格局上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唯识宗的"唯识所变"以及华严宗的唯心回转思想有着共同之处,所以,唯心净土说也成为禅、天台、华严诸宗一时的盛谈。例如,天台宗人知礼在其所作的《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就主张唯心净土说,只是在说法上略有区别。知礼提出了"约心见佛"说,"约心",即在心上观佛。这种观佛既不是把佛收进心中观想,也不是把心全部放入佛内观想,既不是只观想心,也不是只观想佛。这里知礼是强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卷1,见《大正藏》卷37,197页。),也就是在"心佛同体"、"心外无佛"的思想基础上观佛。知礼既突出心的作用,强调通过自己的心观佛,又重视观想佛,肯定佛存在于自心中,实是唯心净土思想的发展。唯心净土思想也在净土宗内部产生了反响,得到了回应。如善导的弟子怀感,因受唯识说的影响,也接受了唯心净土说,主张净土是人心所作。他说:"依彼如来无漏土上,自心变现作有漏土,而生其中。……虽有漏,以托如来无漏之土而变现故,极似佛无漏,亦无众恶过患。"(《释净土群疑论》卷1,见《大正藏》卷47,32页。)认为一般凡夫凭借佛的愿力所生的净土,并不是佛无烦恼垢秽("无漏")的清净国土,而只是依托佛的清净国土由自心显现出的类似的净土。也就是说,一般凡夫所生的净土,是自心的变现,并不是真正生于佛的净土。再如,唐代慈愍三藏日慧撰《往生义》,对禅宗批评念佛往生净土的主张加以论难,强调念佛读经等一切净土修行都是禅,提倡禅与念佛并修。又如,明末袾宏评论说:"有谓唯心净土,无复十万亿刹外更有极乐净土。此唯心之说,原出经语,真实非谬。但引而据之者错会其旨。夫即心即境,终无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无境外之心。即境全是心,何须定执心而斥境?拨境言心,未为达心者矣。"(《竹窗二笔·净土不可言无》,见《云栖法汇·手著》,第4册。)这是说,禅宗以唯心净土说否定西方极乐净土的存在,是不符合经典原意的。心与境是相即的关系,不能互相排斥,以执著心而排斥境,以唯心而否定西方净土,并不是真正了达心。袾宏还把禅净双修统一于念佛上,强调持名念佛是往生净土的首要法门。宋代律宗元照也主张唯心净土说。元照本来是受天台宗的影响,但他不赞成知礼的约心观佛说,他强调不是观心,而是观阿弥陀佛,认为观阿弥陀佛而悟对象与心一体时,佛就是心。可以说,元照是在观佛的基础上理解心与佛的关系,进而肯定唯心净土说的。由上可见,白宋代以来,唯心净土、禅净一致的主张,大体上已成为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共识,只是在具体解说和修持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些差别。

四、人间净土思想的倡导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历史不断发生变迁。时局动荡,战乱迭起,风雨如晦,乌云漫空。整个汉地佛教处在萎缩、颓危的势态之中。正是在中国历史大转变,中国佛教日趋衰落、面对时代挑战的紧要关头,被誉为近世新佛教领袖的太虚大师(1890-1947)敏锐地观察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的脉搏,倡导"人间净土"说,并相应地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理念。太虚的主张,又经印顺等人的继承和发挥,成了主导当代中国佛教实践追求的新理想,和中国佛教现代化的新道路。太虚所作《建设人间净土论》,在广泛陈述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之后,直接倡导"人间净土"的主张。他说:"近之修净土者,即以此土非净,必须脱离此恶浊之世,而另求其往生一良好之净土。然此为一部分人小乘自了之修行方法,非大乘的净土行。……今此人间虽非良好庄严,然可凭个人一片清静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的因缘,逐步进行,久而久之,此浊恶之人间便可一变而为庄严之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故名为人间净土。"(《太虚大师全书·支论》。)认为离开人间另求净土不是大乘净土修行的目的,他强调要凭借每个人的清静之心,共同努力,逐步地转变恶浊世界为人间净土。在太虚看来,净土就是良好的社会,是人心清静的善果,浊土就是丑恶的社会,是人心不正的恶果。他认为大家只要以良好的心知,纯正的思想,去建设一切正常的事业,就不难把当时恶浊的中国建设成为一片净土的中国。为了配合人间净土理想的提出、推行和实现,太虚又着意于改造佛教,使之人生化、人间化,提倡"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所谓人生佛教,是指佛教要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生为基础,也就是对人类以外的其他众生,如天神、鬼神等存而不论;再是不重视"人死",他认为人生重于人死,生活重于生死。人生佛教内涵的核心是重在做一个好人,成就人格,并进到成佛的境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见《太虚大师全书·支论》。)太虚的著名诗句准确地表达了人生佛教的真谛。太虚还在偏重于"僧人本位"的人生佛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面向"社会全体"的人间佛教的理念。他在《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一文中说:"人间佛教,是表明并非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者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太虚大师全书·支论》。)人间佛教的理念突出了用佛教义理化导、改良、完善社会的意义、功能,扩大了人生佛教的实行范围,使佛教进一步贴近社会现实。太虚弟子印顺,也提倡一种基于人生佛教而又超越人生佛教的人间佛教。(详见印顺《妙云集》下编之一《佛在人间》。)他认为为了对治偏于死亡与鬼和偏于永生与神的佛教,必须高扬"人间佛教",强调"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唯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妙云集》下编之一《佛在人间》,22页。)。赵朴初也汲取太虚的思想,提倡"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佛教常识问答》,110页,北京,中国佛教协会,1990。)。他说:"人间佛教主要内容就是:五戒、十善"(《佛教常识问答》,110页,北京,中国佛教协会,1990。),把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人间佛教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有助于国家社会,进而以此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详见上书,113页。)太虚提出人间净土、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的理念,除了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以外,还有多重的复杂的思想渊源:第一,人间净土思想是以人们都有清净心为出发点的,认为除去妄心,实践德行,无须离开现实人间,就能把人间变成道德高尚、精神文明的净土,变成彼此互助、人际和谐的乐园。可见《维摩诘经》说的"心净则国土净"正是人间净土说的主要理论基础。第二,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的提倡,是和中国儒家的人学思想分不开的,关于这一点,太虚在许多著作中也都有明确的论述。儒家重人事,远鬼神,强调"入世济民"、"经世致用",重视伦理道德教化和修养,提倡君子人格,对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的内涵的界定,以及实践方法的选择,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第三,太虚勇于突破传统佛教的某些界限,也是他对当时新思潮的一种热情反映与敏锐感受。他先后阅读过康有为的《大同书》、梁启超的《新民说》、章太炎的《告佛弟子书》、严复译的《天演论》、谭嗣同的《仁学》,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邹容的《革命军》等,从而扩大了眼界,增强了使命感,直接推动他提倡新佛教理念,开展新佛教运动。由此可以说,人间净土以及相关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理念,虽然也含有印度佛教思想,但主要是中国佛教思想,严密地说,更是中国近代的佛教思想。

太虚等人的人间净土、人生佛教和人间佛教的理念,就其实质来说,是强调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精神境界的升华,从而使人间社会日益净化、文明、和谐、美好。这些理念与原始佛教的出世精神、佛教的泛众生论并不一致,但由于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民情实际,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成为当代中国佛教实践活动的指针,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就中国佛教净土思想来说,其间所体现出来的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关系,是值得总结的,也是富有启示的。

(一)中国佛教净土思想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从弥勒净土到弥陀净土是一变,从弥陀净土到唯心净土是二变,从唯心净土到人间净土是三变。在净土思想的三次转型中,第二变是中国佛教对印度佛教传统净土思想的转换,第三变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对古代净土思想的转换,由此昭示人们:佛教净土思想——人生理想学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转型、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中国佛教净土思想不断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原因,是为了适应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进步所带来的社会新格局,适应中国人的重人心、重人生、重人间、重现实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为了适应不同时代人们的信仰需要。同时,这种转换也是保存、发挥佛教自身力量和影响的需要。

(三)在中国佛教净土思想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中,一方面是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异,如由弥陀净土转为唯心净土,是由向外追求转为向内追求;由唯心净土转为人间净土,是由个人内心的提升转为对现实人间社会的提升,这其间的思想变异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是净土思想所蕴涵的满足中国人对长生不死的强烈愿望、对神秘境界的热切期待、对现实幸福生活的热情向往,始终为新的净土思想所继承,也就是说,净土思想的深层内核、精神实质,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中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不同的净土思想形态表现出来。

同类推荐
  • 静心的智慧

    静心的智慧

    《静心的智慧》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金钱、权力、欲望等诱惑不断考验着人类脆弱的灵魂怎么能够离开静心的智慧?在不断地求索与挣扎中,人们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本性,陷入人性的沼泽。人的心灵犹如一间仓库,需要时常打扫和维护,拂去心灵上的尘埃,让自己的身心处于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掌握静心的智慧,便能摆脱所有的喧嚣与无奈,让自己活在一个无比清新的世界里。用睿智的眼光看待世界,以静心的智慧感受生活,给焦灼的人生寻找一片宁静的栖居地,找回迷失的自我,感悟生命的真意,享受生活的甘甜与快乐。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五百罗汉之谜

    五百罗汉之谜

    《全彩五百罗汉之谜》由云一编著,以罗汉为开端,从介绍罗汉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传承,洋洋洒洒间。带出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的相应解释,最后具化为佛陀、菩萨、僧信、与佛结缘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作者通过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个个佛教典故来深入浅出地诠释深奥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的发展与传承。本书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筛选,精心构建了一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桥。
  • 花花世界不染尘

    花花世界不染尘

    当一朵花映入眼里,你看到了什么?一位真正的禅者,拥有比一般人更敏锐的触角、更犀利的观察力,能轻易遁入内心的各个角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看得清清楚楚。本书作者正是这样的一位禅者,他以一篇篇抒情短文,和我们分享他在这精彩世界的所见与体会。书中文字或许如作者自己所说,代表一个清理、重建内在花园的过程,又或许它们只是单纯的一杯好茶,等待有心人来细细品味,感受“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快意游走于花花世界的自在与潇洒!
  • 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增补本)

    唐代士大夫与佛教(增补本)

    本书从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思想史、文学史、美学史、教育史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唐代士大夫与佛教的种种关系、士大夫与佛教的相互影响、士大夫奉佛的方式和原因等问题,所得结论多为人所未言,纠正了一些习焉不察的流行说法。
热门推荐
  • 直播之荒野传奇

    直播之荒野传奇

    当一个吃货遇上一个荒野直播系统,会发生什么呢?楚笙,一个吃货,人生目标就是吃遍天下,偶然间,一个无良的荒野直播系统找上了他,从此,楚笙的人生再也不平凡。催更群:806644391
  • 清世医妃:皇上,慢慢宠!

    清世医妃:皇上,慢慢宠!

    “多情冷漠,果断残忍,温暖暴虐......哪个才是真正的你?”“你在,我才是我,我才活着!”“玄烨,别骗自己也别骗我了,我姓不得、爱不得、求不得、恨不得,如今只求随你一起走......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无情为名、为利、为权;又说康熙一生嫔妃无数,却不知他一生专情为她。一场梦回,再唤一声少年名;一场梦醒,颠沛流离为君生。只要是你,无论是舒,是莫,还是穆......你都是我的你。只要你活着,我便活着,哪怕我只活在你心里,哪怕再也无法触碰你,哪怕再也无法保护你......
  • 步步生花:穿越之霹雳皇后

    步步生花:穿越之霹雳皇后

    师父居心叵测,让他身败名裂;师兄骗她感情,让他死无全尸;小师妹给她设下生死陷阱,就让她生不如死!弹药师借尸还魂,辱她者,她必辱之,害她者,她必千万回报!还有他,欲借她力、谋她身、夺她心,她偏要拆他台、踹他小弟、戳他心肝脾肺肾!什么,要姐做皇后?行,领着千军万马过了霹雳火雷阵先!包子已死,天才重生。行走间,石榴裙下尸横遍野!谈笑中,舌灿莲花怎敌得过步步血莲!
  • 一笔一画都是你

    一笔一画都是你

    初见,你是病人我是医生。再见,你是律师我是当事人。三见,你是相亲男我是相亲女。不知是上天的安排还是命运的眷顾,你我这般的不期而遇,却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余生,一撇一捺都是爱,一笔一画都是你。
  • 梦妖0a

    梦妖0a

    “听说那个神秘的小镇山川环绕,有凶残却又妩媚能蛊惑人心的妖。”“听说这个小镇被下过最恶毒的诅咒,去了那的情窦未开的少男少女会被妖迷了心智,丧了情愫。”‘那古堡里开的娇艳欲滴的玫瑰花很是好看,鲜红欲滴,像是人身体里流动的红色液体。’‘总能想起那双琉璃般的眼睛,仿佛将天上的星星和世间烟火都装了进去,美丽却又悲伤地深不见底。’
  • 末世重生:我的霸气尸王老婆

    末世重生:我的霸气尸王老婆

    前一世,她每一天都是为了别人而活。为了救所谓的亲人,为了所谓的亲情,安云离一个手无寸铁的学生孤身犯险为家人寻找食物。后来她被咬感染病毒、机缘巧合下变异成高级丧尸,努力保护自己的家人。她付出一切无非是希望一家人能够在末世中生存下去!直到他们亲手将她送进实验室,日日遭受折磨。“总有一天,我要在你们身上将我所受的苦加倍讨回!”弥留之际,她躺在实验室的牢笼里,望天暗暗起誓。许是她怨念太重触动上天,得以逆天改命,一朝重生!望着周围熟悉的一切,安云离嘴角微微上扬,朱唇轻启:“我回来了!”她笑,那些让她付出生命的人,等着尝尝生不如死的滋味吧……某天某基地门外,某男子大喊“老婆,我错了,让我进去吧!”
  • 花蕊里的子弹

    花蕊里的子弹

    文坛最美的“有脾气的淑女”女性美丽的姿志,批判的激情,作家流动的视角,多重的声音中,美艳红唇滔滔不绝地说出黑色话语子弹。
  • 浣砂传

    浣砂传

    卖到高府那年她才十七岁,从那时起她的人生开始改变,在人心叵测的高府,她慢慢的学会了忍让,一次次被欺负算计让她和当初那个天真活泼的姑娘背道而驰!
  • 讲故事的人

    讲故事的人

    一个阴冷的雨天,一个失魂落魄的女子,一个神秘富裕的男子,一个杀人的故事,一处荒僻的木屋,一本记忆的本子,陶夏北的人生由此发生了惊天动地的改变。失去亲人,爱人,朋友,辞去工作,却因单冰箫找了个听故事的好差事。住进豪宅,开着豪车,只需聆听便可拿到优渥报酬,天下岂有这等好事?兜兜转转,才发现这一切不过是一场交易……我看你的故事,你听我的故事,认识新人,挥别旧人,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但总有那么一群人,擅长静静聆听,也总有那样一群人,带着情感,叙述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 长侒归顾里

    长侒归顾里

    机智聪慧少女vs温润如玉将军本文一半剧情线一半感情线。------------------------------------------------那年你说“你要带我回家”,便从我便成为你的信徒,此生,护你所护,爱你所爱。你说你的心愿是能护一方周全,那我的心愿便是护你周全。长侒归顾里,顾里有长侒。只恐长侒从此无顾里,顾里从此别长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