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5200000030

第30章 “虚静”—“逆志”—“品味”(3)

第三,孟子已经意识到解诗活动有一个如何消除“距离”的问题。诗是古人的作品,离我们已很远,诗产生的环境、背景、时间等,与我们现在解诗时的环境、背景、时间等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距离”。如何消除这种距离,达到对诗的理解呢?孟子提出“逆”的方法,即以自己对诗的体会(“意”)去回溯、推求诗作者的“志”,以此来消除两者之间的“距离”。但“距离”是否能完全消除呢?孟子意识到这主要靠读者的努力,但努力又总是有限的,“意”无法完全逆回到“志”。实际上,这里已提出一个现代阐释学的作者和读者的“视界融合”问题,即解释始终存在着一个与时间距离作斗争的问题,但又永远无法消除这种距离。

对于孟子的“以意逆志”中的“意”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这里的“意”就是说诗者自己的“心意”。如赵岐注云:“意,学者之心意也。”“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意也。”朱熹注也说:“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另一种意见认为这里“意”是作者之意。如清人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中分析“以意逆志”时说:“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意,乃就诗论诗,犹人之以人论人。”第二种看法中“意”是作家作品之意与评者之意的结合。

我们倾向于赵岐与朱熹之说。第一种看法无法解释读者怎么能消除与作者的距离与隔阂。读者是一个主体,作者是另一个主体,两个主体又没有沟通,况且两者之间有很大的距离,读者如何能逮住作者之“意”而求之呢?第二种看法则很难与孟子的意见相合。

孟子的“以意逆志”,在“意”与“志”之间有一个“逆”的过程,可见“意”是“意”,“志”是“志”,是两个主体之间的交接、交流,在评者之意与作者之志中间如何结合,似说不清楚。

孟子的“以意逆志”,其中“逆”字用得最好。逆,就是一个回溯的过程,读者在理解欣赏时根据文本提供的文字及其所描写的形象,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推求作者在文本中通过艺术形象所倾注进去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因此在“以意逆志”的背后就还有一个创作的命题,作者创作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进艺术形象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想表现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一个由内而外,一个由外而内,两个过程恰好是相反的。

这也就是刘勰后来在《文心雕龙·知音》篇所说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如果我们把“以意逆志”看成一个鲜活的有生命的过程,那么作者是“往”,由内“往”外,读者则是“逆”,由外“逆”内。不管是“往”还是“逆”,双方都以“思想情感”相往来。这样读者阅读、理解、欣赏作品的过程,就是主动的过程,即朱熹所说的“迎”,也就是以自己的思想感情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话的过程。

读者与作者的对话,这才是“以意逆志”的实质所在,也才是读者阅读、欣赏、理解的实质所在。当然,这种对话能不能成功地进行,又要看两者之间的距离和隔阂消除得怎样。假定距离和隔阂不能完全消除,那么这种对话就要永远地进行下去。还有,每一个读者的出发点不同,不同读者对于同一篇作品的“逆”的情况也就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看法,这又可以理解为不同读者之间的对话。

我们发现西方“接受美学”就思想而言,在中国“古已有之”。

“接受美学”的基本思想,就是认为文学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

作者创造的“文本”并不就是作品,因为若没有读者去解读它,把它束之高阁,岂不是没有生命的“死”物吗?文学作品的意义是作者与读者进行对话的结果。读者的接受在文学活动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其实,这一思想并非绝对的“原创”。如前所述,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已注意到了。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作为读者阅读、理解和欣赏活动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要以自己对诗(当时指《诗经》)的体会和理解(即以自己之意)去推测、估摸作者在诗里所表现的意义(即作者之志)。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但是由于各人的体会和理解不同,对同一首诗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评价。这自然也可以理解为不同的读者与诗作者的不同的对话以及不同读者之间的对话。这里不就包含“接受美学”思想的萌芽吗?例如,孟子本人与他的弟子咸丘蒙对《诗经》中的《小雅·北山》这首诗的理解就不一样。

现在一般学者都推崇孟子的说法,而贬抑咸丘蒙的理解。但是,咸丘蒙对《北山》诗的读解也是一种读解,为什么孟子就要批评咸“以辞害志”呢?实际上《孟子》一书说《诗》三十多处,都是宣扬儒家的政治观点,其中不少理解是牵强附会的。这就充分说明,对作品的解读的确是因读者思想感情的不同而不同的。

作家创作出来的是“文本”,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和解释,才能变成活的、有意义的作品。读者的阅读和解释是至关重要的。

汉代董仲舒提出了“诗无达诂”的观点,强调对于诗并无统一的解释。明代学者钟惺在《诗论》中提出“诗,活物也”的见解,他说,自子游、子夏以后,从汉到宋,解释《诗经》的人很多。但历代的解释不一定都切合《诗经》的原义。他强调的是,诗本身不是僵死之物,说诗人的修养、学问、需要等不同,对诗做出不同的解释是合理的。其后金圣叹在《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之二》中说:“《西厢记》断断不是淫书,断断是妙文。今若有人说不是妙文,有人说是淫书,圣叹都不作理会。文者见之谓之文,淫者见之谓之淫。”对于同一部作品,文者见文,淫者见淫,可以说是最为概括地表达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旨趣。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明末清初学者王夫之的精辟看法:“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清)王夫之著,夷之校点:《姜斋诗话》,139~140页。)作者融入作品中的是“一致之思”,这是作者自身的体验、理解等决定的,无人能够改变它;但是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和独到的理解,也是由其自身的“前理解”所决定的,也是任何别的人(包括作者)无法改变的。作者与读者只能进行对话而已。王夫之的话精辟地说明了文学接受活动是作者与众多读者的对话活动。

上述所引之言虽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和学术背景,但是总的意思是,文学作品并非独立于读者阅读理解活动之外的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特征的活的生命体,它的意义可以随着读者的主观条件而发生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生长”。

在文学批评的实践中,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重评点。对于同一首诗,同一个情景,同一个人物,同一个情节,同一个细节,所评所点,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用的就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方法。每个人的出身、性格、经历、思想、感情、知识、见解不同,所形成的“前理解”也不同,那么评点的倾向、观点、趣味等也不同,这是自然之理。这里试举一个小例子来谈谈。

苏轼在《东坡志林》卷上说:尝梦子美谓仆:“世人多误会吾《八阵图》诗,以为先主武侯欲与关公报仇,故恨不能灭吴,非也。吾意本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志,以此为恨耳。”(转引自(清)仇兆鳌:《杜诗详注》第三册,1278页。)这段话的意思是,我(苏轼)曾梦见杜甫,杜甫说世人误会我的《八阵图》诗,以为我的诗是说刘备、诸葛亮急于给关羽报仇,所以怨恨、后悔没有消灭吴国,不是这样啊。我的原意是吴国和蜀国是唇齿相依的国家,蜀不该有灭吴的意图。晋国所以能消灭蜀国,就因为蜀国有吞灭吴国之意,不能形成对抗力量,这才是“遗恨”之处。苏轼是不是真的梦见杜甫,我们可以不论。但苏轼是要假借梦见杜甫,对杜甫的《八阵图》一诗提出自己的解读。《八阵图》一诗共四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整首诗写诸葛亮的成功与遗恨。但历来对诸葛亮“遗恨”什么,就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是“未得吞吴为恨”,要是把吴吞了,那么关羽就不会在孙权袭击荆州时被杀。在这种理解中,把“失”理解为“丧失”;另一种理解是“以失策于吞吴为恨”,把“失”理解为“过失”,即刘备急于为关羽报仇,出兵攻吴,破坏了蜀、吴联盟,而诸葛亮没能阻止住刘备,结果削弱了蜀国的力量,为晋灭蜀埋下了祸种,他以此为恨。

这两种理解都有其根据,都可以解释得通。前一种理解突出了蜀国将相之间的“义气”,一人被害,大家齐心报仇。后一种理解突出诸葛亮的战略眼光,认为在那种情势下,必须联合吴国对抗北方强敌,自己为不能阻止刘备冲动下做出的决定而深以为恨。不难看出,情感倾向不同的读者,在“以意逆志”中,完全有权力对作品做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国古代作家重视读者的作用,与中华文化传统有关。与西方强调个人作用不同,中国古代文化强调“众人”的相互作用。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民间谚语则说:“三个臭皮匠,顶成个诸葛亮。”这种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文化思想折射到文学活动问题上,则认为“诗人”不是至上的,诗人必须寻找读者,寻找“知音”般的读者。诗人与读者处于潜对话状态。有的诗人怕读者看不懂自己的诗,不惜去征询读者的意见。希望读者解读自己的诗,是诗人的最大愿望。中国诗人很少像西方某些诗人那样“傲慢”,根本不把读者看在眼里,甚至说我的诗的读者只有一个,那就是我自己。

正是中国的“和而不同”的文化,促使中国古代重视读者的作用,重视不同的人都可以己之意去理解作品,重视对文本的相同或不同的解读。

四、“含蓄无垠”———对读者发出的意义邀请

中国古代文论家不但把“含蓄无垠”看成是创作的原则之一,同时也看成是阅读、理解和欣赏作品的一个“准则”,看成是作者向读者发出的一个意义邀请,邀请读者介入到文本所提供的人、事、景、物中去,以自己的“前理解”去解释其中的意义。这就与“召唤结构”的说法有相近之处。

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必然充满“不确定因素”,等待读者去填充解释,其结果往往取决于读者如何去填充与解释。例如,杜甫的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对读者而言,特别是对后代读者而言,就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或空白:“剑外”、“蓟北”是什么地方?当时发生什么战争?这里是谁收复了失地?杜甫为何如此关切这场战争?他对收复失地为什么会高兴得哭了起来?后面的诗句也许回答了部分问题,回答了部分问题而又提出了更多的问题。也许正如波兰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所说的那样,文本只能称之为一组“纲要”(Schemata),读者必须通过自己猜测、推求、体验、想象,才能把它“具体化”。后来“接受美学”又有新的发展,其倡导者W.伊瑟尔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明确提出了“召唤结构”(DieAppellstruktur)这个概念。一方面文本由于用语言描写对象,无法把对象的无限丰富性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或者说通过语言的描写无法获得对象的全部的确定性;另一方面,从艺术性的角度考虑,把对象的特征毫发无遗地描写出来也是不可取的,不利于读者主动参与再创造,因此不确定性和空白,成为调动读者积极参与创造的“中间”站,这是艺术上的一个优点。

这样伊瑟尔就认为,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基本结构,这就是“召唤结构”。

中国古代的诗人、作家当然也是不想让自己的作品一览无余的,当然知道把每一根头发画出来毫无益处,当然知道“远人无目,远树无枝”的道理,当然明白艺术的空白是艺术的优点之一,当然晓得留有空白的作品最耐读者咀嚼、品味,于是总结出“含蓄无垠”的艺术经验。中国古代文论家不但把“含蓄无垠”看成是创作的原则之一,同时也看成是阅读、理解和欣赏作品的一个“准则”,看成是作者向读者发出的一个意义邀请,邀请读者介入到文本所提供的人、事、景、物中去,以自己的“前理解”去解释其中的意义。这就与“召唤结构”的说法有相近之处了。在这个问题上,如果说西方学人更多考虑语言的特性,导致无法毫无遗漏地描写对象的无奈的话,那么中国的古人也许更多考虑“含蓄无垠”是一个艺术优点,是诗之至处。

司空图在《诗品》(近几年有人对《诗品》的作者产生怀疑,但也有人认为怀疑没有充分根据,这里暂认为是司空图作品。)中提出“含蓄”一品,写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己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唐)司空图:《诗品》,见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40~41页。)不用点明一个字眼,却可包容万种风韵。没有一句话说个人的忧患,却让人感到痛苦不堪。这是因为有真情实感在文字波澜中间起伏。

如同满满的酒水不能一起滤出,花苞遇到寒流不能开放殆尽。广阔天空中的微尘,浩瀚大海里的泡沫,时深时浅,时聚时散,这万种现象可以用一点来收总。司空图把“含蓄”一品看成诗品的最高艺术境界。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并非无字,只是说不点明要紧处,可要紧处却反而更为读者所理解。“含蓄无垠”说白了,就是作者有意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觉得“言有尽而意无穷”,进而不得不去追寻那无穷之意。

对于文本“含蓄无垠”的体味、解释,是艺术接受的一种极致,中华古代文论在这方面的论述极多,除了我们在作品论那一章所着重说明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外,还有各种不同的含蓄方式,都是引导读者介入文本填充空白的“策略”。这里且举比较重要的八种。

“文约辞微”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这里所引的淮南王刘安对屈原的评价,最有价值的是指出了屈原的作品“文约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善于通过对微小事物的描写,表现和概括宏大的悠远的思想旨意。这样从读者理解的角度说,虽然所看到的语言和其描写的事物是有限的,但理解和想象到的却是无限的。这里,读者是把有限的文辞拿到自己的心里去孕育和发展,以少发展成多。后来许多文论家所说的“以少总多”、“辞简意长”、“一以当十”、“万取一收”、“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等,都是对“文约辞微”的补充与发展。读者在阅读、理解和欣赏的时候,就是要有“文约辞微”的眼光,这样才能从有限发现无限。

“情隐状秀”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提出来的。

同类推荐
  •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探讨的不少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忽略,书中不少观点在国内外均属于首次提出。上篇和中篇所采用的把小说家叙事观点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以往的研究相比有所创新,对英美不同小说叙事传统的对比研究也构成了一种新的途径。下篇清理了后经典叙事理论中相关概念、术语的混乱,纠正了种种偏误。
  •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古诗词中的绝世才子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古诗词中的绝世才子

    穿越千年时光,从诗词之中去品味那离尘绝俗的君子之道;从诗词之中去感受他们的人生。盛唐之诗与五代北宋之词,是古典诗词发展的两个高峰,这两个时期,也涌现了大量个性独特、天赋异禀的诗人词人。而其他时期的诗词发展也各有特色,每个时期都有独属于自己的绝世才子。作者以诗词为线,通过解析诗词,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那些谦谦君子。
  • 花要开了

    花要开了

    这是一本有关花草植物的小书。或许,不仅仅是花草,还有附着其上的记忆、情感和缓缓流逝而过的时间。从花草写起,作者想到人生中相逢的各式各样的人和他们各自不同的境遇。相逢,离散,正如花开有时,花谢有时,都是时间的痕迹。
  • 微观天下事,不负案头书

    微观天下事,不负案头书

    《家·国·天下:微观天下事,不负案头书》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家·国·天下”系列三部曲之天下卷。本书主要收录了梁晓声对当今社会的一些时评、政论类文章,他心怀天下,以一介平民之躯,用笔下的文字为中国社会把脉,呼唤国人觉醒。本书作为梁晓声解读当代世界热点问题的杂文集,着重讲述了在这喧闹浮躁的世界里,作者甘做一个平凡的人,心怀天下。真正有力量的善良,必定包含着对世态人心的深刻理解,而又不染世俗的浊气,梁晓声恰是这样的人。
  • 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

    本书收录了汪曾祺百读不厌的代表性的散文,全书分为回忆个人经历与亲人的“自报家门”、回忆故乡的“故里杂忆”、回忆裘盛戎、谭富英、老舍、沈从文、潘天寿等人的“故人偶记”三辑。汪曾祺一生经历了很多大事,然而这些都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痕迹。汪曾祺用他的笔创造了一个随遇而安、恬淡安闲的美好世界。他的语言之独到,堪称文坛一绝。
热门推荐
  • 秋雨

    秋雨

    本书是安徽省作家何立杰的一本原创短篇小说集,收录了《秋雨》《远处的灯火》《梅辛的尊严》《一只喜欢串门的狗》等五十余篇短篇小说,展示了淮河两岸的淳朴的风土人情,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 篮球之上帝之鞭

    篮球之上帝之鞭

    新书《球霸的黑科技系统》已发————他是狡猾的狐狸,他是勇猛的雄狮,他是突然窜入篮球世界的精明野蛮人,他是东部旧王朝的新君主,他是踩过旧时代开启新世纪的篮球帝王,他是NBA的阿提拉,他是上帝手中的皮鞭。他是福克斯-莱昂,篮球界的上帝之鞭。
  • 长寿王经

    长寿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国富论(全译本)

    国富论(全译本)

    该书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概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形成阶段的理论成就,最早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主要学说,标志着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它主张自由市场,反对政府干预垄断,但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肯定的;在赞扬对物质追求的同时,又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它的理论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国富论》仍然可以看作是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写作的第一步著作,对经济学研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今天,《国富论》中的许多学说虽然已经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所突破,但斯密所确立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影响深远,他富有预见性的洞察和诸多明确、实用的见解也总能引起后人的重新思考。
  • 超日明三昧经

    超日明三昧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快穿之鬼差不好当啊

    快穿之鬼差不好当啊

    万物皆有灵,最终都会化成一堆黄土。而死后的灵魂便会到安息地,它们称之为地府,经历过洗涤之后,再投胎转世。可总有灵魂心愿未了不肯回安息地,在人间逗留制造麻烦,就需要鬼差将这些灵魂捉拿回地府审判。罪轻者堕入畜生道或者打入地狱受尽折磨后转世;罪孽深重直接进入最底层地狱折磨,永世不得超生!“你是为什么不回地府啊?”白无常离轩对一位无头女尸问道。女尸指了指脖子上空荡荡的地方,比了一个圆形。“没有头而已,不也能投胎嘛!”离轩不在意的说着,看到女尸叉起了腰准备走人,哦不,走鬼了,“行行行,我帮你找头,找到头你就要跟我回地府啊?”无头女尸伸出手比了一个OK,就跟着她一块找头去了。
  • 时光她清浅绵长

    时光她清浅绵长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李笑草正在书房里和他的队友们打着游戏,而蒋斑花正窝在沙发上看小说。她抬起头来看了眼窗外的明媚阳光,然后转过头来问了他一个送命题:“小李子,我和游戏谁更重要?”笑草皱了皱眉,手上的操作却依旧行云流水,他说:“你不要和游戏比。”“什么意思?”蒋斑花听到她的回答差点没跳起来。笑草放下了手里的鼠标,转过身来抱住了她,然后轻声说道:“你最重要,所以没有任何可比性。”我只喜欢你,也只想与你共度余生。
  • 千家诗

    千家诗

    本书汇聚《千家诗》的各种今注今译成果,按照七绝、五绝、五律、七律的顺序分为四个部分编排,每部分篇目保持原有顺序。除订正讹误外,还作了详尽的注解,加入丰富的译文,使之更加通俗易懂,并尽量体现诗歌的韵律美。同时配以古典雅致的画作,使读者在诵读经典的同时,更直观形象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浑然天成。本书为每首诗都标注汉语拼音,为孩子们扫清阅读障碍,更易诵读。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现代逆境心理学

    现代逆境心理学

    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任何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无论是来自外界的,还是来自自身的,都在所能免的。每当遇到困难和障碍无法克服时,人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感,有时甚至痛不欲生,这便是逆境。用心理学术语准确地表达:逆境是指个体从事目的活动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阴碍干扰,以致使预期的动机和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得满足时而产生的情绪状态。可见,逆境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而且是人类个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是以负性情绪为主要特征的。所谓负性情绪即至少包括了失望、痛苦、紧张、焦虑、悲伤、抑郁、恐惧、愤怒等情绪,而非单一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