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5200000012

第12章 感物—言志—原道(1)

“天人合一”式的文学本原论

任何时期任何文学理论的第一问题,都是“文学是什么”或“文学从哪里来”的问题。在西方,对“文学是什么”或“文学从哪里来”的回答,随着文化哲学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19世纪初,西方都认为文学是模仿,像镜子一样对外物的模仿。直到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兴起,提出了“诗是感情的自然流露”的观点,所谓文学是“表现”的定义由此诞生。此后,随着时代变化的加速,随着文化哲学思想更替的加速,对“文学是什么”或“文学从哪里来”这个文学本原问题的回答,就变得五花八门,简直让人目不暇接。文学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文学是“想象性的”作品,文学是“对于普通言语的系统歪曲”,文学是无意识的升华,文学是集体无意识的范式,文学是自足的文本,文学是意向性对象,文学是人的精神家园,文学是人际之间的交流,文学是衍生的原型,文学是单元之间的关系结构,文学是符号系统……在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文学是“新民”的武器,文学是人生的慰藉,文学是改良社会的手段,文学是政治的留声机,文学是“苦闷的象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文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文学是审美,文学是自我表现,文学是娱乐,文学是消闲,文学是商品等。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文学批评家、康奈尔大学教授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其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艺术四要素”的理论,他说: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辨,使人一目了然。第一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是有人物的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者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艾布拉姆斯把艺术分成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四个要素的理论,把艺术活动看成是一个由多种要素形成的流动的整体,是符合实际的,无疑是有价值的。他接着又进一步把这四要素联系起来,构成了以作品为中心的三角关系:

自然

作品

欣赏者 艺术家

艾布拉姆斯所勾画的三角关系,深刻反映了艺术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合理的因素。但是他断言,这四要素和三角关系只能形成四种主要的理论:1.强调作品与宇宙关系的模仿说;2.强调作品与读者关系的实用说;3.强调作品与艺术家的心灵关系的表现说;4.强调作品本身是客观“自足体”的客观说。他似乎认为所有的理论都不可能超越他规定的四要素所构成的三角关系,文学本质论(或本原论)也只能有上述四大分支。艾布拉姆斯教授认为,用他的“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就足以把任何时代的文学本原论都“框”住了,不必再有什么新论了。现在看来,“四要素”所建筑起来的“四说”,不但无法“框”住现在和未来不断发展的文学,就是对中国古代的文学本原论也是“框”不住的。

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学本原论,学者们已经发表了各种不同意见。

如不少学者认为“诗言志”是中国的诗学纲领,那么文学是“言志”之物,就是理所当然的。有的论者觉得诗歌主要是抒情的,就比较肯定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的说法,于是就认为文学乃“缘情”之物。有的论者同意唐宋以后的“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等观念,于是就认为文学是“载道”的工具……这些说法都不能说没有道理,但都只抓住中华文论中个别论点做文章,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中华古代文论中文学本原论的整体,这是令人遗憾的。本章想把中华文论中涉及文学本原的几个范畴联系起来讨论,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住中华古代文论的文学本原论。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感物”、“言志”、“天人合一”等几个概念及其联系,对于我们所要揭示的中华文论的文学本原论是最为重要的。通过现代学术的阐发,我们发现中华文论的文学本原论可以理解为三个序列的观念的整体联系。

一、“感物”———第一序列观念东方的“感应”与西方的“反映”是不同的,“感应”不是像反映那样忠实地复制外物,它不是镜映过程,而是在对象物的引发下情感的对应、摇动、活跃、兴发过程,这是诗人接触到对象物之后一种比反映活动更为广阔更为无限更为微妙更为神秘同时也更具有诗意的心理活动。

中西古代文论有很大差异,但也不能说没有相似的地方。西方的模仿说,主张文学艺术是对外部世界的模仿,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被模仿者,然后才有模仿。这个被模仿者就是作者所面对的外部世界。外部世界引起模仿者的兴趣,才能产生模仿的动机,然后才有作者的模仿行为。可见,外部世界的刺激,是文学艺术的最初的本原。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本原论的最初论述,可以追溯到《礼记·乐记》。《礼记·乐记》是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其作者尚无定论,传说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元)陈澔注:《乐记》,见《礼记集说》,传为公孙尼所作,20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这里所说的“乐”,并不仅指音乐,它指一种舞蹈、诗歌、音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这就是说,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学艺术的产生,是由于外物感发的缘故。自《乐记》提出“感物”说(也称为“物感”说)之后,后代的许多理论家皆持此说。陆机在《文赋》中将“感物”说得很具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参见金涛声点校:《陆机集》,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这意思是说,“四时”的变化,引起诗人的叹息,万物的复杂而引起诗人的“思纷”,劲秋的落叶使人悲,春天的柔条使人喜,心情冷清是因为想到了寒霜,志气高远是因为面对白云。陆机以诗的语言说明,人的各种感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外物的变化是人的感情变化的根据。没有对万物的感应,就没有动人的诗情。这种“感物”理论,在刘勰那里得到了最好的概括,他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65页。)这里,刘勰提出了“感物吟志”说,对文学活动几个要素,即作为客体的对象“物”、作为主体心理活动的“感”、作为内心形式化的“吟”、作为作品实体的“志”连为一个整体,并且揭示了四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很有理论价值的。这里我们先就文学本原的第一序概念“感物”加以阐释。“感”是文学主体的心理活动,“物”则是“感”这一心理活动的对象,带有物理性质。联系起来看,“感物”是“心理—物理”层面的活动,文学的本原首先就在“感物”的心理活动中。为了把“感物”说解析得更加清晰,我们不妨将《文心雕龙》中所涉及的“感物”说中“感”与“物”两个字先分开来理解,然后再联系起来解说。

首先说“感”。“感”字在《文心雕龙》一书中多次出现。其中有: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47页。)志感丝篁,气变金石。(同上书,101页。)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同上书,494页。)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同上书,693页。)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也。(同上书,693页。)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同上书,65页。)祈幽灵以取鉴,指九天以为正,感激以立诚,切至以敷辞,此其所同也。(同上书,178页。)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同上书,513页)序乾四德,则句句相衔;龙虎类感,则字字相俪。(同上书,588页。)这里十处用了“感”字,除了第八处“感激”是“感动激奋”的意思,第九处“化感”是“教育感化”的意思,第十处“类感”是“以类相感”的意思外,前六处所用的“感”,大体上是相似的,是指诗人之创作心理活动的“感”。第五处,表面是说“微虫”“入感”,但我们读下文就可知道,作者意思是既然“微虫犹或入感”,那么有美玉般“惠心”的人,就更能被周围的物色所感召了。所以刘勰在多数情况下,是在强调主体的微妙心理活动的意义上来用“感”。诗人能够“感”,是因为先有“情”,“情”是先天的。《礼记·礼运》:“何为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这七种感情是天生的禀赋,是不需学习的。“人禀七情”才能“应物斯感”,“情”是“感”的前提条件,没有情是不能“感”的。

那么“感”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说文》云:“感,动人心也。”所谓“动人心”,包括了感应、感发、感动、感兴、感悟,而后才有感想、感情、回忆、联想、想象、幻想等。“感物”也就是“应物”,即是接触事物。“应物斯感”,意思是接触到事物而引起主体思想感情上的相应的活动,产生感想、感情、回忆、想象、联想和幻想等。《全宋文·傅亮·应物赋序》中的“感物兴思”,比较清楚地说明了“感”的功能。所谓“兴思”,是指接触物后心理的活跃状态。

值得说明的是,刘勰所说的“感”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是中介的环节,一边是先天的“情”以及对象“物”,另一边是作为诗意生成的“志”,中间则是“感”的环节,这是诗的本原最重要之点。还值得指出的是,刘勰这里所说的“感”,与现在我们所说的“反映”,是有很大不同的。“反映”,确有复制、再现的意思。文学反映论是西方的“知识论”(从西方的文化角度来考察,西方人把文学艺术归结为“知识”的范畴,创作就是获取一种新的“知识”,所以从古希腊开始,他们的思想家就把文学艺术界定为“模仿”,强调文学艺术作品的“复制性”、“再现性”。)在文学艺术理论的反应与折射,换句话说,在西方的思想家看来,文学艺术也是一种知识形式。黑格尔早就说过,“反映”即再现、复制的意思。其结果是偏重客观知识的获得。但中国古人包括刘勰所讲的“感”,则并不是再现、复制、复写、模仿的意思,而是由对象物所引起的一种微妙、神秘、诗意的心理活动。

中国古代并不像西方那样把文学艺术归结到“知识论”的范畴内,而主要归结为“人生修养论”范畴,因此古代文论中虽有“再现”的思想,但并不突出,突出的是从《礼记·乐记》开始的“感物”论。刘勰这里所说的“感”———感应、感发、感悟、感兴,如果具体化的话,那么就是在前面提到的陆机《文赋》的话:“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也就是强调对象物的形状与内心的感情相对应。

其实《文心雕龙·物色》篇提出“阴阳惨舒”的说法也许更能说明中国古代“感”的内涵: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南朝)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693页。)这些说法更具体细致地说明了东方的“感应”与西方的“反映”是不同的,“感应”不是像反映那样忠实地复制外物,它不是镜映过程,而是在对象物的引发下的情感的对应、摇动、活跃、兴发过程,这是诗人接触到对象物之后一种比反映活动更为广阔、更为无限、更为微妙、更为神秘,同时也更具有诗意的心理活动。

例如,前面提到“阴”与“惨”相对应,“阳”与“舒”相对应,一片叶子发芽或凋落足以引起诗人的遐想,微小的虫声也足以引起诗人感情的波澜,这不是一种很有诗意又很神秘的心理活动吗?中国诗学注重“兴”这个范畴与东方式的心理活动“感”有很大的关系。前文所引傅亮的“感物兴思”的说法,也可以理解为强调感物与“兴”的关系。在情、物与志中间有一个“感物”的中介环节。有了这个中介环节,诗人的审美心理被激活,出现“联类不穷”的活跃状况。刘勰说“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就是说诗人的“情”受对象“物”的引发而产生的心理活动,从而生成了“志”,这是诗的创作的自然规律。

自刘勰在诗歌生成论上总结出“感”这种心理活动后,中国古代的诗论对“感”的解释和运用就越来越自觉。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之舞咏。((南朝)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1页。)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唐)杜甫著,(清)钱谦益笺注:《钱注杜诗》上册,28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凡所为文,多因感激。((唐)元稹著,冀勤点校:《元稹集》上册,40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感物造端,发为人文。((唐)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卷三十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触发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宋)杨万里:《答建康大军库监门徐达书》,见《诫斋集》卷六十七,四部丛刊本。)故天下无不根之萌,君子无不根之情,忧乐潜之中,而后感触应于外。((明)李梦阳:《梅月先生诗集序》,见蔡景康编选:《明代文论选》,11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在这些论述中,“感”作为中国本原论的主体审美心理活动概念获得了发展与完善。“感”成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诗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谈一谈“感物”说所论的“物”。

一般论者把“感物吟志”中的“物”理解为“外物”,有的则把“物”看成是“绝对理念”。这恐怕都不太符合刘勰的原意。我们的体会是,“感物”说所讲的“物”是诗人的对象物,当然最初的瞬间是“外物”,但旋即转为诗人眼中心中之物。

同类推荐
  • 我与书的奇异约会

    我与书的奇异约会

    本书是著名作家普鲁斯特的散文精选集,包括《驳圣伯夫》和《阅读的时光》两部分,《驳圣伯夫》讨论了文艺批评的方法,认为文艺作品和作者个人不宜联系过于密切,《阅读的时光》则论述了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考察了书籍带给我们的苦与乐,发人深省。
  • 大家评大家

    大家评大家

    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文学领域涌现了一大批散文名家——鲁迅、周作人、林语堂、老舍、丰子恺、郁达夫、朱自清、徐志摩、沈从文、郭沫若、茅盾、曹聚仁、钱玄同、郑振铎、施蛰存、聂绀弩、邵洵美、林徽因、俞平伯……他们的文学成就,如一座座高峰令后人仰止。本套丛书汇集了这些名家的散文经典,从他们优美而富于深意的文字中,我们将体会大家的情怀,品读他们生活的那个民国时代。
  • 散文精读·徐志摩

    散文精读·徐志摩

    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著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徐志摩散文自成一格,哲理丰富,语言诗化。本散文集分为抒情、人物、游记、小品、书信五辑,收录《想飞》《丑西湖》《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与陆小曼书》等30篇作品。它们都是进入徐志摩文学世界的精品。
  • 美国五大黑手党家族传

    美国五大黑手党家族传

    他们是美国黑道王中之王,控制着拉斯维加斯赌城,好莱坞影城,将无数社会名流、影坛明星玩弄于股掌之中、床榻之上——艳星玛丽莲·梦露香消玉殒;他们涉足政坛、染指白宫、操纵总统竞选,又在光天化日之下将总统谋杀——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因福得祸。他们是法律的天敌,正义的克星,昨天他们制造了一起起罪恶;今天,罪恶并没有绝种……
  • 中国时代·卷二

    中国时代·卷二

    西方如何认识中国?他们如何发现中国,发现同样的一件事的背后与我们认知不同的部分。本书试图探究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中国,如何围观中国的方法。了解他国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进而引发多层面更深入的思考。为此,我们需要一本原始的,没有任何修饰的美国人对于中国历史的记录方式,不管这是一种偏见还是洞见,不管是一种真知还是误读。这本美国人撰写的参考消息式的中国现代史,对我们认识正在快速前进的中国有着积极意义!100万字,25位学者,历时八年,六本美国主流报刊编就的一部美国观的中国现代史,中国人了解美国主流媒体刻录中国的方式与观察。师永刚,曾从军十五载,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执行主编,作家,图书策划人,媒体研究人。内地画传热潮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宋美龄画传》、《蒋介石图传》、《邓丽君画传》、《切格瓦拉画传》等二十多本。另有研究凤凰卫视的专著《解密凤凰》、研究《读者》杂志的《解密读者》、研究美国花花公子杂志的《兔子先生》与美国《时代》周刊的传记《中国时代》等。
热门推荐
  • 绝世妖妃

    绝世妖妃

    她是玄门二小姐,未婚夫为得到天下,伙同姐姐灭其玄门,逼迫她跳下万丈深渊。大难不死,浴火归来,已经是另一张妖媚的脸,步步为营。为了顺利复仇,她选择最具有实力的七王爷交易。他说:“我娶你,是为了你身上的东西。”她回答:“我嫁你,是为了报仇雪恨。”相互利用的过程中,彼此的心却双双沦陷,坠落情网漩涡无法自拔。
  • 借生树

    借生树

    水利工程师向棹活儿不错,只因不会讨巧,拿证五年了也没打理过像样的项目。眼下,他正在山大人稀的阴阳河谷负责几条小杈溪的水土治理,三个标段总造价不到五百万元,在圈里只能算泥匠活。向棹正做得无聊,公司工程经理大头却千里迢迢驾临工地,悄悄把他叫出来转河。两人沿阴阳河干流上行几十公里,在卡门峡前收了步。大头指着斜对岸一处老院子说,那地台就是日后水利枢纽一级电站机房和二级电站取水口的位置,也是大坝主体工程进场的卡口。给你三个季度让那家人迁房交地,事成后我把你高聘一级,给一个好项目让你做。向棹想把这件事问明白点儿,大头摆摆手说,你自己去悟。
  • 花开夫贵之娘子报喜

    花开夫贵之娘子报喜

    “你姓花不姓木,你是我家的下人!”因母亲出身卑微,花末末被家人当做丫鬟使唤,最后被虐待至死。闭眼再一睁开,曾经备受欺凌的花末末已换了个魂,她是杀手宋姬。刚来就被奶奶卖给有儿子的半瞎子男人续弦,宋姬暗暗打算着如何恢复自由。不想相公家的日子不安稳,老是有刺客出现,一天半夜,相公左右分别捞起包子和媳妇,半夜离开了家。宋姬这才知道,相公不瞎了,小包子是别人的。这都是啥事?“媳妇,我们去找个地方种一庄子的花,好不好?”“好。”呃…她怎么回答得这么自然?
  • 风魔无间

    风魔无间

    看无权无势又没天赋的小人物踏入修真之路,却遭遇同门师兄弟的欺辱。却因祸得福,得到奇遇神功。奈何厄运未因此结束,又因救人而遭误会,在临死之际闯出门派,进入纷扰世界,他的人生最后会走上什么样的道路...
  • 我想我的世界都是你

    我想我的世界都是你

    【甜宠文】我才不会告诉你,是我不敢写虐的!一次医学的专业课题的研究中将两人牵在了一起,医学学渣苏酥遇上高冷学霸顾余茶,从此以后,苏酥宛若人生走上了巅峰!场景一:“这个是大肠吧!”“那是回肠!”“这个是大肠吧!”“那是十二指肠!”“那这个是......”“苏酥!你到底有没有好好学解剖学啊!”场景二:“动手吧!”“顾余茶,我怕......”“你怕什么?该怕的是我好吧?”“阑尾炎手术我没做过!”“那你就拿我当实验好了!赶紧的!”......n年后:苏酥:被嫌弃不要紧啊!反正你还是得教我!谁让我是你的小可爱呢!顾余茶:我想我的全世界都是你!来自酥油茶的狗粮,来一碗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与怪异共度的时光

    与怪异共度的时光

    如果平淡的日常多了颜色,如果付诸欢喜的一切又要消失不见,如果克服万难最终免不了归于常态,那么你还愿意踏上名为成长的旅途吗?这是一个学生身份的少年曾与幻想相伴的故事。
  • 替身萌妻:惹火大总裁

    替身萌妻:惹火大总裁

    苏酥有一个羡煞旁人的婚姻和完美又痴情的丈夫,她一直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女人,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发现,她被改造成了另一个人……
  • 一枝桃花压沈郎

    一枝桃花压沈郎

    你我形同陌路,相遇也是一场恩泽。从来学渣健忘的陶花幺可以清晰记得恋爱所有细节。从来过目不忘的沈宫阙只用了一瞬间忘记了他的初恋。车祸醒来,沈宫阙凭借过人的天赋和努力,成为A院最年轻的主任医师。潜意识里,他排斥妩媚妖艳的女人。陶花幺人比花娇,颜比名妖,臭美、逞能、智障……沈宫阙以挑剔的眼光审视她,心里默默给打个叉。不明所以的陶花幺以为她的前男友除了严苛、挑剔、冷淡,现在还小心眼起来!不相认就罢了,时不时嘲讽两句为那般?成年人怎么能这么幼稚!小剧场————陶花幺:大佬帮个忙,咱俩毕竟爱过。沈宫阙:是吗?陶花幺:别闹~沈宫阙:套近乎直接清出去!————沈宫阙认为自己永远不会看上陶花幺这种女人,正眼都没得。过了一会:真香!口嫌体正直的男神医生与漂亮热心小记者的甜蜜蜜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