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78700000016

第16章 尊师重友,求学求知

在一师,除了广交同学之外,毛泽东还有幸聆听了一批学识卓绝的老师们的教诲,如杨昌济、徐特立、袁仲谦、黎锦熙、方维夏、王季范、符定一、张干、罗元鲲等等,他们当中有的和毛泽东建立了密切的个人友谊,有的当年虽不能理解毛泽东在政治上的反叛行为,对毛泽东时有责难,但其治学、其人品、其学识,都给毛泽东留下了极深的影响,有助于青年毛泽东的成长。

毛泽东与徐特立保持了一生一世的师友关系,他在徐老60寿辰写的那封著名的祝寿信,已经广为人知。而他与一师校长张干的恩恩怨怨,却很少为外人道。

张校长恼火万分,要挂牌开除毛泽东

1913年春,年仅20岁的毛泽东自愿报考湖南公立第四师范。校长看了他的作文试卷后,大加赞赏:“这样的文章,我辈同事中有几个做得出来!”结果,名列榜首的毛泽东被该校录取。这位校长,就是张干。张干原是数学教师,因精明能干,言辞练达,很有社会活动能力,不到30岁就当上了校长。四师和一师合并后,张干曾向省政府建议,学生每人每月须交纳10元学杂费,遭到了学生们的强烈反对,他们在校园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毛泽东利用当年为张干所赏识的文采,写了一张犀利的《驱张宣言》,尖锐抨击了张干如何对上逢迎、对下专横、办学无方、贻误青年的弊政。此事令张干十分恼火,要挂牌开除包括毛泽东在内的17名带头闹事的学生。后在全校师生的强烈抵制下,开除未成,张干自己反倒卷铺盖离开了一师。

1950年10月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住所邀请原湖南一师的师生王季范、徐特立、周世钊等人吃饭。席间,大家谈起了几十年的往事,周世钊说:“张干这个人主席可还记得?他现在长沙妙高峰中学教数学,家庭生活困难。他托我向主席提出请求,适当给予照顾。”毛泽东听说张干一直在教书,很受感动。他放下手里的筷子说:“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三十多岁就当了一师校长,不简单。原来我估计他要向上爬,爬到反动统治队伍里做高官,结果没有。他现在还在划粉笔,这是难能可贵的。”周世钊接着把张干一家的生活窘迫和愁苦心境一一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听后感慨系之,不假思索地说:“张干是有向上爬的本钱的,如果他下决心向上爬,一定爬得上去。经过几十年还没有爬上去,可见他没有向上爬的决心,这就算有一定的操守。对张干应该照顾,应该照顾!”谈起往事,毛泽东还不无几分自责地说:“现在看来,当时赶走张干没有多大必要。每个学生多交十元学杂费,也不能归罪于他,多读半年书有什么不好。”

此后不久,毛泽东致函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说:“张次(张干字——编者注)、罗元鲲两先生,湖南教育界老人,现年均七十多岁,一生教书未做坏事。我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张为校长,罗为历史教员。现闻两先生家口甚多,生活极苦,拟请省政府每月酌给津贴米若干,借资养老。又据罗元鲲先生来函说:曾任我的国文教员的袁仲谦先生已死,其妻七十多饿饭等语,亦请省政府酌予救济。以上张、罗、袁三人之事,请予酌办见复,并请派人向张、罗二老生予以慰问。”

于是,前后两次,1200斤救济米和人民币15万元(旧币)送到了张干家。

张干感激异常,夜不成寐,含泪给毛泽东写信;“润之吾弟主席惠鉴:敬启者,……深感吾弟关怀干的生活,(弟)经国万机,不遗在远,其感激曷可言喻?”

接信第二天,毛泽东就亲自给张干写了回信,言对张干的生活困难“极为系念”。这一语牵动心肠,力重千钧,张干以他的学生中出了这样一位伟人而高兴。全家人将信看来看去,笑逐颜开。张干将过去一直讳莫如深的要开除毛泽东学籍一事,也早已忘得干干净净。

l951年秋,张干应毛泽东之邀赴京。毛泽东和张干、罗元鲲,李漱清、邹普勋等少年时代的师友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叫来子女,向他们介绍自己的校长和师友,并诙谐地说:“你们平时讲你们的老师怎么好,这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也很好。”叙谈间,张干想起了当年的那场学潮,一边吃,一边检讨。毛泽东缓缓地摆摆手说:“我那时年轻,看问题片面。过去的事,不要提它了。”饭后,毛泽东陪他们参观中南海,看电影。几天后,又派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来为他们检查身体。

在京两个月,张干不但国庆时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游览了京津名胜,还乘飞机鸟瞰了长城风光。

回到湖南后,张干不久就受聘为省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省政府参事室顾问。每月领取的聘金,加上学校的薪水,使一家生活有了保障。他常参议国家大事,应邀作报告,深为人们敬重。

1963年,张干在病中两次写信给毛泽东,请他设法帮助其女返湘工作,以便侍养。接信后,毛泽东一面积极给老校长排忧解难,一面给张干回信说:“两次惠书,均已收读,甚为感谢。尊恙情况,周惇元(世钊)兄业已见告,极为怀念。寄上薄物若干,以为医药之助,尚望收纳为幸。”

信中提到的“薄物若干”,谁知竟是毛泽东托省委书记张平化捎来的2000元钱!

亦师亦友、推心置腹师生情

1913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预科第一班。当时,黎锦熙受聘在这所学校担任历史教师。在这里,他结识了毛泽东。第二年,四师合并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毛泽东升入一师本科班,黎锦熙仍任历史教师,亲授毛泽东历史课。从此,这师生二人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开始了一生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直到两人相继去世。

在湖南一师时期,黎锦熙与毛泽东除了在教学上有许多接触外,更频繁的交往是在“校外讲学”活动中。当时黎锦熙与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等一师的进步教员,创办了一家“宏文图书编译社”,以介绍欧美新书和编纂中小学教科书、民众课本为首务,兼行自由讲学。编译社还附设了一个名为《公言》的杂志社。编译社以长沙浏阳门正街李氏芋园为社址。黎锦熙全家及一师的这几位教员的全家都寓居于此园中。他们还共同发起组织了一个“哲学研究小组”。这个“哲学研究小组”由杨昌济主讲,一师的教师和同学们都可以自由参加。因此,每逢节假日和课余时间,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学都来听讲或参加讨论。有时毛泽东暑假不回家就移居“李氏芋园”,师生们一起切磋学问。在这个“哲学研究小组”中,师生是平等的,可以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张。黎锦熙经常介绍、指导毛泽东阅读哲学、社会学、历史学课外书籍,与他谈读书方法。在深入的接触中,黎锦熙认为毛泽东是个大可造就的人才,因此对他特别器重。

黎锦熙有记日记的习惯,并且终其一生没有间断地记了70多年。从黎锦熙在1915年4月至8月所记的日记和黎锦熙1952年写的《毛主席六札纪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毛泽东与他交往的密切:

1915年4月4日,星期日。上午润之来,阅读日记,告以读书方法。

4月11日,星期日。上午一师学生萧子升、润之及焜甫(熊光楚——编者注)至,讲读书法。

4月18日,星期日。润之、少青及执钦相继至,共话社事。

4月25日,星期日。上午游园(即“李氏芋园”——编者注),润之来,告以在校研究科学学术。

5月9日,星期日。润之至,稍话读书事。(后来,黎锦熙追述道:“查我上一天即8日日记:‘日本已于昨日即5月7日下哀的美敦书矣!’故9日对读书只是稍话。对于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卖国二十一条的消息是详谈的。当天下午日记云:‘公报号外,北京电,交涉已和平解决矣’,‘48小时届满,无耻地屈服了。于是群情大愤’。毛主席写了‘5月7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于他所读的书上。”)

5月30日,星期日。上午,焜甫、润之至,又晤季范,久谈改造社会事。

7月11日,星期日。上午章甫(陈昌——编者注)同润之来,问“小学”(即语言文字学的旧称——编者注)功夫做法,余谓宜读《说文段注》。

7月13日,星期二。夜归,与润之、章甫说读史法(时放暑假,两人都离校住宿《公言》杂志社中)。

7月15日,星期四。上午读《群学肄言》“教辟”章。与润之说研究法。

7月19日,星期一。上午与润之、章甫说读书自习法。

7月20日,星期二。收拾《公言》杂志社编辑室。上午坐门间,阅《群学肄言》“缮性”篇,竟甚爽适,润之亦移坐此室。

7月21日,星期六。与润之、章甫讲学,告以精读“缮性”一篇,以自试其思考力及学识程度。

7月31日,星期六。晚,在润之处观看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力同,皆可大造,宜示之以方也。

8月8日,星期日。晚饭后归,与润之谈学与政,以易导(谓易于引导群众)为佳。

8月11日,星期三。晚归,与润之久谈读书法,谓须与校课联贯。

8月14日,星期六。晚,览润之日记于章甫处,章甫前日来此住,预备升学考试,润之昨日之到校矣。章甫则任一师附小的级任去。

8月15日,星期日。上午润之、章甫至,为论读书法于焜甫处。

8月29日,星期日。上午子升、润之至,谈学颇久,平子(张平子,公言杂志社同事,时正组办湖南大公报,九月一日创刊。同日我动身往北京。)偕。

从黎锦熙的记录中,可以看到在4月4日到8月29日这段时间内,毛泽东共去拜访黎锦熙近20次,在这些求教及相互交谈过程中,毛泽东很有收获。毛泽东对黎锦熙非常尊重信赖,他在1915年11月9日给黎锦熙的信中称:“生平不见良师友,得吾兄恨晚,甚愿日日趋前请教。”

1915年9月,黎锦熙应教育部之聘,离开长沙到北京,担任教育部教科书特约编纂员兼文科主任。毛泽东失去了向黎锦熙当面请教和谈论学问的机会,于是两人就采用通信的方法互相交流。从1915年11月到1920年6月,毛泽东与黎锦熙的通信中,保留下来的就有6封。在这些通信中,两人讨论的问题相当广泛,从国家大事、当时的哲学思潮,到人生观、世界观;从求学治学的方法,到锻炼身体,无所不包。在这些信中,毛泽东对黎锦熙甚为尊重,有的称为“劭西仁兄”、有的称为“劭西先生”,落款则为“润之弟毛泽东”,或“小弟泽东”。只要读过那几封信,便可知当年毛泽东同黎锦熙绝非一般的师生、朋友关系,而是“可与商量学问,言天下国家大计”的挚友。如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信中探讨了人生社会的“大本大源”问题,毛泽东写道:“今之天下纷纷,就一面言,本为变革应有事情;就他而言,今之纷纷,毋亦诸人本身本领之不足,无术以救天下之难,徒以肤末之见治其偏而不足者,猥曰吾有以治天下之全邪!此无他,无内省之明,无外观之识而已矣。”表达了一个青年学子的深深忧虑。他立志救国救民,并提出了救国必须有本领的观点,认为:“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圯。”毛泽东还提出了改造全国思想,已达到国家富强幸福的观点:“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总有几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然今之天下则纷纷矣!推其原因,一在如前之所云,无内省之明;一则不知天下应以何道而后能动,乃无外观之识也。故愚以为,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在这封长达3000多字的长信中,毛泽东还表达了自己对立志、对治学、对社会的看法。黎锦熙接到这封信后,深为毛泽东的大志所感动,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得润之书,大有见地,非庸碌者。”在这封信中,毛泽东还表达了自己对黎锦熙的敬重和钦佩之情:“弟自得阁下,如婴儿之得慈母”。

1918年,毛泽东到北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工作事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员。黎锦熙当时已经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得知毛泽东在北京生活清苦,给了他许多关照。1919年的春节,毛泽东就是和黎锦熙一家一起在北京过的。当时,在茶余饭后,他们侃侃而谈,评论时政,探讨学问和救国救民的真理。1919年冬,毛泽东率领驱张代表团到北京,再次见到了黎锦熙。据黎锦熙回忆,两人又像当年在长沙一样互相讨论读书心得。当时毛泽东的桌子上放着一本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向黎锦熙介绍说:“此书可以精读。”不久,毛泽东离开北京,从此这对挚友天各一方,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有机会再次聚首。

毛泽东投身到艰苦的革命生涯中,黎锦熙则一直关注着自己的这位“高足良友”。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白色恐怖下,他把毛泽东的信和新民学会会员通讯集及五期《湘江评论》装在一个精制的盒子里珍藏起来。新中国成立后,这些都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献。

抗战时期,黎锦熙随北京师范大学迁往陕西,在西北联大任教。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特意给黎锦熙寄赠了一本自己的著作《论持久战》,黎锦熙接到书后,立即组织同人进行研读。一次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马师儒回陕北老家,毛泽东知道他和黎锦熙同在汉中城固,特意宴请了他,席终嘱咐说:“返回陕南后,代我问侯我的老师黎劭西先生。”

1949年,黎锦熙坚决拒绝了国民党请他去台湾的建议,留在了即将解放的北平。这年3月,毛泽东到北平后,在6月17日这天亲自到北京师范大学宿舍看望黎锦熙,并宴请了黎锦熙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些教师,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会面时,毛泽东想请黎锦熙出任新中国的教育部长,但是黎锦熙只想从事文字改革和教书工作,婉言谢绝了。晚饭后,毛泽东用汽车送黎锦熙回家。据黎锦熙回忆,毛泽东出门时,院中儿童高呼:“毛主席万岁!”毛泽东说:“这就是你们先进教育发生的影响。”这是他们阔别30年后的第一次会面。

1949年10月1日,黎锦熙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黎锦熙同住在北京,黎锦熙被推举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后,两人见面的机会就增多了。黎锦熙尽其所长,为汉字改革殚精竭虑,作出了重大贡献。对黎锦熙的学术研究,毛泽东给予了支持和肯定,在生活上,也给予了一些帮助。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的噩耗传来,黎锦熙犹如五雷击顶,数日不思茶饭。不久,他病倒,身体更加衰弱了。1978年3月27日,黎锦熙病逝,享年89岁。

在一师,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当属杨先生

应该说,在一师的所有老师中,给毛泽东影响最大的,还是杨昌济(怀中)先生。杨昌济出身书香门第,早年留学日本、英国,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尊重。一师的学生一般都家境贫寒,深知读书机会难得,学习刻苦用功。杨昌济感到这些好学向上的青年十分可爱,便竭尽心力,加以培养。他从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人身上,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和人民的希望,感到无限的欣慰,发誓要把他们培养成才。他曾挥笔写下了两句著名的诗句:“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

毛泽东考入省立第四师范时,杨昌济正在四师任教。后来四师和一师合并,杨昌济便到一师任教,毛泽东也随之转入该校。杨昌济看到毛泽东这个农家学生好学深思,成绩优异,十分赞赏;毛泽东看到杨昌济这位老师学识渊博,诲人不倦,也非常敬佩。杨昌济住在长沙时,寓所门上挂着一块一尺来长、三寸多宽的铜牌,上面用隶书镌刻着“板仓杨”三个大字。每天课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学生去“板仓杨”寓向他请教。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昌、罗学瓒、张昆弟等人,更是他家的常客。杨昌济住在浏正街李氏芋园时组织了一个哲学研究小组,其成员就有黎锦熙、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从1914年冬到1915年9月,每逢星期六或星期日,这些人都要到杨先生家中来讨论有关读书、哲学等问题。哲学研究小组主要是介绍读物、讨论读书心得。每次碰到一起,大家都把自己一个星期看的书籍以及心得体会自由地进行讨论,有时也随手拿起别人的日记看看。1915年暑假,毛泽东、陈昌、熊光楚等人都没有回家,就居住在李氏芋园,由杨昌济、黎锦熙等人指导进行自学。

就是在与导师的这些频繁接触、讨论和交流中,毛泽东与杨昌济的千金杨开慧日益熟悉、了解和知心起来,为他们后来的恋爱、结合奠定了基础。

杨昌济通过和学生的这些接触,对他们的家庭出身、个人经历和品德学问都十分了解。他在1915年4月的日记中,曾有这样一篇记载:“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经过杨昌济和许多其他进步老师的长期教育和熏陶,毛泽东、蔡和森等进步学生的政治观点和学术观点日趋成熟。他们经过反复讨论,深感要使个人和社会向上,不仅要有统一的思想,而且必须结成有严格的组织纪律的团体。于是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导致了1918年4月新民学会的成立。

新民学会的成立,固然有着深刻的时代和社会的根源,但与杨昌济本人的巨大影响也是分不开的。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中,毛泽东谈到创立新民学会的缘起时,在指出其他方面的原因之后,又接着指出:“还有一个原因,则诸人大都系杨怀中先生的学生,与闻杨怀中先生的绪论,作成一种奋斗和向上的人生观,新民学会乃从此产生了。”新民学会从酝酿到成立,即从1915年到1918年,杨昌济不仅热情地向这群青年介绍和传播西方各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伦理观点,而且传授了大量中国古典学术思想和历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学风,练就一副强健的体魄。同时,还和他们一道严肃地讨论当前的时事政治,热情地向他们推荐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正在蓬勃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他是《新青年》在湖南最早的读者和宣传者,曾自己出钱买了一批,分赠他的一些得意的学生。他在《新青年》上先后发表了《治生篇》、《结婚论》等论著和译文,还推荐了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等文在该刊发表。据统计,新民学会成立时的21个“基本会员”,除罗章龙是第一联合中学的学生外,其余20人都是一师的学生,都曾或长或短地“与闻”过杨先生的“绪论”。罗章龙响应“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与毛泽东建立密切联系以后,也经常去“板仓杨”寓聆教。新民学会章程中确定的“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宗旨,和“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等纪律,都是和杨昌济的一贯主张相吻合的。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杨昌济是新民学会的精神导师,这个学会是在他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当时新民学会基本成员的重要主张和观点,都与杨昌济的进步思想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1918年,杨昌济受聘为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举家迁往北京。毛泽东因联系新民学会部分会员赴法勤工俭学事宜,滞留北京。杨昌济便推荐他到***主持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师生之间继续保持着密切的过从关系。就是在北京城里,在杨昌济的赞许下,毛泽东和杨开慧明确地肯定了恋爱关系,两人经常漫步在北海桥头,欣赏着古都风光,体验着初恋的甜蜜。

1920年1月,杨昌济不幸病逝。毛泽东和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章士钊、黎锦熙等人一起,在《北京大学日刊》联名发表《启事》,广为募捐。2月中旬,他将导师的灵柩一直护送到武汉。

杨昌济的过早逝世,使毛泽东对导师的敬重和感戴全部转移到了岳母向振熙的身上。1949年8月,长沙解放,毛泽东从妻兄杨开智处得知老太太健在的消息,十分高兴,当即回电:“来函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9月,当他获悉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要回湖南省亲时,便托朱仲丽给老太太捎去一件皮袄,以御风寒。

1950年向振熙80大寿,毛泽东嘱长子岸英前去拜寿,并带去两棵人参,让老人家滋养身体。人参是别人送给他的,但他觉得老岳母比自己更需要进补。毛岸英的到来,使老太太十分高兴。她摸着岸英的头说,别看你爸爸是个大人物,他也有赤子之心。过去我常给他做些好吃的,可惜现在做不了了。次年,毛泽东又派次子毛岸青回湖南看望老人,以慰天年。全国由供养制改为薪金制后,毛泽东每月给老人寄生活费,有时秘书忘了,他便叮嘱要补寄过去。

1962年,惊悉老太太逝世,毛泽东心情十分哀痛,很快给杨开智发去电报,以示悼念。电报说:“得电惊悉杨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节哀顺变。”字里行间,情真意切。

毛泽东对杨老太太的牵挂和关怀,寄托了他对导师杨昌济的尊敬,对夫人杨开慧的思念,也寄托了他对所有早逝的长辈亲人的一片孝心。

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时期的生活是清贫的,但精神世界却极为丰富。他除去刻苦地向书本学习外,还广交朋友,倡言联合。后来他曾写过一篇著名的檄文,名叫《民众的大联合》。文章说:“我们竖看历史,历史上的运动不论是哪一种,无不是出于一些人的联合。较大的运动,必有较大的联合,最大的运动,必有最大的联合。凡这种联合于一种改革或一种反抗的时候,最为显著。”

基于这种思想,毛泽东在行动上,极为注重结友联社。从“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征友启事,到结成讨论哲学问题的学习小组,从岳麓山爱晚亭的聚会到橘子洲头的畅游;从结伴考察农村开设工人夜校的实践,到组织具有实践性质的新民学会,毛泽东在一师求学的五年半时间里,走过了一条从爱国主义到民主主义的成长道路。

概观毛泽东早年的交友历程,不难看出,交友,对于这个初离山乡、跋涉人生的少年来说,不仅是一种求生、求学和求知的本能需要,而且是一种求理想、求人格、求志向的自觉要求,反映了他开拓进取的强烈愿望。在这种交往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战斗的友谊和精神的渴望,他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学识,跑出了祖祖辈辈没法脱的窠臼,成了新时代的弄潮儿。因此,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学业上,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从物质上,毛泽东都是一个交友的受益者。然而也正是在这种受益的过程中,毛泽东感受到了交友的乐趣,培养了以诚待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情操。可以说,早年的交友活动,奠定了毛泽东一生交友的基础。虽然后来身居高位,但他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交友范围中,没有富贵的区别,也没有贫贱的划分。对正直者,他可以捐弃前嫌;对变节者,他可以嫉恶如仇。要认识毛泽东这样一个对当代中国施以巨大影响而且还要继续施以这种影响的伟大人物来说,抓住他的人际交往圈子,不能不说是把握住了一个透视的窗口。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名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一切历史剧都是现代剧,一切历史人物都折射着当代人的影子。我们现代人应从古人的成败得失中学到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总结其失败的教训,让人生少一段弯路,让弱者强、强者勇;从成功中吸收有益的经验,让生命多一分精彩,让勇者智、智者成,做到明史达变,鉴往知来。要达到以上目的,阅读、学习和研究古代名人传记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好的人物传记,能够系统全面再现传主的人生历程,是写的很细的历史,能给我们丰富的人生启迪。
  • 亚非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亚非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精选了马克思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马克思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李大钊传

    李大钊传

    生活是现实的。芸芸众生之中,很少有人不为自己的衣食饱暖奔波。现实是实在的。即使是关心国事民瘼的知识分子,也无不同国家各级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普通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一样,立足于现实,为解决国家的、社会的和自己的现实问题,去从事各自的工作。然而,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一个温饱需求得到满足的,愿意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人应当了解历史。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现实。
  • 漫画人生  幽默大师——方成传

    漫画人生 幽默大师——方成传

    他是享誉海内外的漫画泰斗,也是新中国举办个人漫画展的第一人,其代表作《武大郎开店》已成为漫画史上的里程碑。他潜心钻研幽默三十年,成为中国系统研究幽默的第一人,其研究幽默的深度与广度,全世界至今无人企及。 他一生经历丰富,历经苦难,但他却把坎坷的一生变成了幽默的、艺术的一生。他就是幽默大师方成。本书主要讲述了方成的漫画人生。《方成传(漫画人生幽默大师)》由张维著。方成,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漫画家之一,与漫画家华君武、丁聪被并称为中国“漫画界三老”。这位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新闻漫画的泰斗,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漫画作品,于1980年在北京美术馆举办漫画展,成为新中国举办个人漫画展的第一人。他在水墨漫画的创作上做出了有力的探索,他的作品如一面时代的镜子,亦如一把社会的解剖刀,直指社会弊端。其代表作《武大郎开店》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位老人的一生,活得很精彩,诚如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栏目采访方成时的开场解说词所言:“一位九旬老人,用画笔影射世间百态,用幽默抚慰春夏秋冬,而他曲折的一生更是20世纪整个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精神矍铄、谈笑风生,一面时代的多棱镜,一把社会的解剖刀,见证、欢笑与淡定。”《方成传(漫画人生幽默大师)》主要讲述了方成的漫画人生。《方成传(漫画人生幽默大师)》由张维著。
热门推荐
  • 宇宙起源之人类崛起

    宇宙起源之人类崛起

    借用宇宙这么一个上千亿光年宏观的世界来折射出我们整个人类的价值。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用那么一句名言‘我们从何而来,又为何在此。’于是我就这两个深奥而又古老的问题来设计我们人类在宇宙中有着特殊独到之处,才能体现出人类的价值。两个原本是最好的兄弟,却因种种原因,成为彼此间最大宿敌。一个踩着无数宇宙生灵的累累白骨之上,一马平川、畅通无阻,最好成为宇宙中一方霸主。一个他命运多舛、道路崎岖,父母的遗弃、同门的陷害、挚爱的绝情、兄弟的背叛。但是他不屈服命运安排,他在毁灭中诞生,在破败中崛起,最后终于成为宇宙中的王者巅峰。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他却幡然悔悟,甘愿放下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用他的元神幻化成一颗小小的行星躺落在宇宙中的某一个角落里来守护他的孩子,他这一守护就守护了四十多亿年。不错,他所幻化成的行星就是我们如今的地球。而他所要守护的孩子正是我们人类。恐龙的诞生与灭绝、水、空气、阳光,包括我们的地球,等一切有利于生命诞生的条件的出现,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为我们人类的诞生而铺平道路。因为我们人类赋予着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必将颠覆整个宇宙未来的格局。
  • 解码稻盛和夫工作律

    解码稻盛和夫工作律

    本书从目的篇、行动篇、斗志篇、原则篇、思维篇、领导篇、创新篇、性灵篇八个篇章,解析稻盛和夫工作的规律,为读者揭示稻盛和夫非凡的工作方法,以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 觉醒之胃

    觉醒之胃

    (开新书了,我的双眼变异了)灵气潮汐,古地崛起,传说中的东西再现。你是人族百年一遇的天骄,天赋惊人。秦真:我吃你修为。你是妖族绝世妖才,横扫同代。秦真:我吃你。……少年秦真,胃部觉醒,靠吃吊打一切天才。“凡是进了胃的,皆是资源。”秦真看着偌大的世界,吞咽着口水。
  • 噬血剑灵

    噬血剑灵

    地球上一个普通的少年梁雄,无意中得到了噬血剑,神剑带着他穿越到了武者大陆,传授了他绝世的武功,从此,平凡的少年在异界,除暴安良,推翻外族的统治,逆天崛起,成就无上传奇。
  • 禁止回忆

    禁止回忆

    阁楼上传来答答的脚步声,我环视一圈,什么也没看到。我呆站在那里,思想也僵下来,当感觉到身后的异样时,已经来不及了,我的手臂被一只冰凉的手抓住了,我再也控制不住,尖叫起来……废弃的荒宅,深邃的古井,夜半女子幽怨的歌声……赫果西的记忆里到底丢失了什么?也许是隐藏着无尽的爱与忧伤吧。
  • 停服前的荣誉

    停服前的荣誉

    游戏停服的公告已经正式发布,回忆和未来交织
  • 天才神医五小姐

    天才神医五小姐

    她,21世纪,令人闻风丧胆的女杀手,犹如一朵妖娆的红玫瑰一样,一触必死。然而意外的穿越到另一个大陆。穿越就算了还穿越到了一个人人唾弃的废材身上,我呸!然而废材就算了怎么还有人对废材感兴趣的?瞅瞅人模人样的怎么骨子里尽是无赖?说好的冷酷无情去哪了?说好的不近女色去哪了?说好的是个杀人狂魔去哪了?
  • 国士,请留步

    国士,请留步

    “国主,有山匪打过来了!”“看我国士!”“国主,有别国打进来了!”“看我国士!”“国主,有妖怪打过来了!”“看过国士!”“国主,你该生个小孩了!”“看我国士,不,国士们!”
  • 美杜莎

    美杜莎

    美丽而又神秘的少女乔安娜拥有绝世的美貌。别人都视她为美女蛇,她也始终认为自己凭借美貌可以无事不成。可她倾倒众生,却倾不了她的心上人——司徒城。司徒城说,他爱的是乔安娜最好的朋友舒姝。于是乔安娜仿佛变成了被雅典娜下了诅咒的美杜莎,为了得到司徒城,她开始伤害身边的人,制造误会让两人分开。可是做了坏事的乔安娜却日日夜夜受着煎熬,直到将舒姝带到了司徒城的面前,看到他们热烈的拥抱,乔在墙的另一边,泪流满面。因为她知道,自己最终获得了雅典娜的赦免。
  • 万界房东系统

    万界房东系统

    被房东系统附身,开局一只猫仙女,招租万界房客,成为万界最强最幸福的男房东。(已完成一本475万字的都市爽文小说《都市之无敌世家子》,8000多均订,2200万的总订阅,精品有保证,请大家放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