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75700000002

第2章 邵毅平讲《诗经》

邵毅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中国古典文学、东亚古典学。著有《诗歌:智慧的水珠》《诗骚百句》《胡言词典》《马赛鱼汤》《今月集》等十五种,为复旦版《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新著》作者之一。

大美诗篇

《诗经》与我三千年

《诗经》的时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第一首《关雎》的第一章。诗里的男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姑娘,白天黑夜地想念她,追求她。先是不太顺利,于是晚上连觉也睡不着了,像烙饼那样翻来覆去。后来想出了办法,用各种音乐来取悦她。如果用“五四”时期那首著名歌曲来唱的话,就是“教我如何不想她”。

不可思议的是,这么一首现在还能朗朗上口的诗歌,竟然诞生于大约三千年前!不仅这一首,《诗经》里所有的诗歌,都诞生于大约三千年至两千五百年前。那个时候,在整个地球上,除了几大古文明以外,现在大家所知道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还处于原始蛮荒状态;而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在用今天我们也能懂的语言和文字,歌唱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歌唱着人类的普遍情感。然后,它们穿越了两三千年的岁月,来到我们的面前,依然感动着今天的我们。仔细想来,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诗经》的地域和作者

不仅是时间的悠久,还有血脉的相连。不像其他的古文明,走马灯似的换将,你方唱罢我登场,古代的人与现在的人,已经不是同一个民族;中华文明则一脉相传,那些唱着《关雎》的人,就是我们直接的祖先。《诗经》的十五《国风》,加上大小《雅》《周颂》《鲁颂》《商颂》,大致诞生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相当于今天从陕西中南部到山东半岛一带。那是两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主要生活的地区,他们的子子孙孙后来散布于辽阔的中华大地。

虽然《诗经》的作者都没有留下名字,身份也包含了士大夫与一般百姓,可每当我读起《诗经》里的《召南》各篇,就仿佛听见了我祖先的声音。那个与周公(旦)一起协助周成王治理天下的召公(奭),就是我们“邵”氏的始祖。我很喜欢读《召南》里的那首《甘棠》,里面称赞了周宣王时的召伯(虎),他在召氏领地留下了美好的名声,当地人用这首诗歌来怀念和赞美他。我以有这样的祖先而自豪。《诗经》让我与祖先心灵相通。

《诗经》里当然不仅有我的祖先,也有你的他的我们大家的祖先。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当他们回顾古文明的时候,其实很难做到这一点。

《诗经》的性质

在人类文明史上,可以与《诗经》相媲美的,大概也只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了。可是它们是那么的不同,显示了两大古文明的差异。荷马史诗是长篇累牍讲故事的诗,而《诗经》则大都是短小的抒情诗。中国有“诗的国度”的美誉,唐诗宋词是皇冠上的明珠,而其源头就是《诗经》。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中西方两大诗歌源头,不仅形式体制不一样,价值观也迥然不同。比如,《诗经》里有一首《魏风·陟岵》,写一个在外地服役的士兵,登山瞻望故乡,怀念父母兄弟,想象他们也在思念他,并叮嘱他一定要活着回家。有一个法国人,比较了这首诗与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认为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从一开始起,便表现出了对于战争的不同态度:

《伊利亚特》是西方最古老的诗,是唯一能用来与《诗经》作比较,以便评价位于有人口居住的陆地两端,在极为不同的条件下平行发展着的两种文明。一边是战争频繁,无休止的围城攻坚,相互挑衅的斗士,是激励着诗人和他的英雄的胜利光荣感,在这个世界里,人们感到自己置身于疆场之上。而另一边(《诗经》里)则是对家庭生活的眷恋,是一位登山远眺父亲土屋的年轻士兵和他的怀乡之情,是一位斯巴达人定会要扔出墙外的母亲,和一位叮嘱离家人不要顾念光宗耀祖而首先要尽早返回故里的兄长。在这边,人们感到自己置身于另一个世界,置身于一种说不出的安逸的田园生活的氛围之中。

而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荷马时代,希腊先后被征服过三四次。因此希腊人大概也变得同他们的入侵者一样好战。而中国人则是地球上最美好的那部分土地上的无可争议的主宰。因此他们像原始时期的垦荒者一样,爱好和平”,所以这个法国人说:“也许在任何其他民族的诗文里找不到类似(《诗经》)的作品。”(埃尔韦·圣·德尼《中国的诗歌艺术》)

《诗经》的编纂和地位

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约编纂于两千五百年前,收入此前五百年间的诗歌。编纂者历来都被认为是孔子,他在以前乐官整理的基础上,在三千多首诗歌中,披沙拣金,整理出了三百零五首,排定了《风》《雅》《颂》的顺序,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

最初的书名是《诗》或《诗三百》,汉代学者把它奉为经典,开始称它为《诗经》。汉代以前位于“三经”(《诗》《书》《易》)、“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首,汉代以后位于“五经”“七经”“九经”“十一经”“十三经”之第三位(《易》《书》《诗》……)。

《诗经》的运用和诠释

古人对待《诗经》,常常“断章取义”。比如《郑风·将仲子》,本来是一首表现男女之情的恋歌,今译的话,意思大致是这样的:“小二子啊小二子,拜托你别再跳墙进我家来找我,别再因此而压坏了我家的树木!我哪里是舍不得那些树木呢,我担心的是我的老爸老妈,还有那些没心没肺的兄弟,尤其是那些喜欢八卦的邻居。小二子啊小二子,我想念你那可真是没说的,但是你再弱智也应该明白,老爸老妈的唠叨,兄弟们的嘲笑,邻居们的八卦,那可实在是让我怕怕!”

但是在《左传》里,它却被用于外交场合,成为外交谈判的工具。比如鲁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因为什么事情,晋国君抓了卫国君,齐国君、郑国君赶忙去晋国调解。郑国君带的一个名叫子展的随从,当场赋《将仲子兮》,意思是“人言可畏”,劝晋国君放人。晋国君听了诗歌,想想果然“人言可畏”,就把卫国君给放了。这么大的外交纠纷,居然靠一首诗就解决了,《诗经》的力量有多大呀!所以孔子要对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意思是:不学《诗经》,没法说话。如果今天的世界上,也能靠诗歌来解决外交纠纷,那又该多好呀!

从古至今,《诗经》里的诗歌,常被这样“断章取义”地运用着。这种方法比较随心所欲,导致对于《诗经》的诠释,特别是《国风》里的许多诗歌,有的两千多年都没有定论。西汉的董仲舒就已经说过“诗无达诂”(意思是诗没有确切的解释),更何况又过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不要说“达诂”(确切的解释),就连“涩诂”(不确切的解释)也是奢望了。拿过一首诗来,这个说是写美女的,那个说是写俊男的;这个说是写死人的,那个说是写活人的;这个说是男人写的,那个说是女人写的;这个说是讲政治的,那个说是玩爱情的……南辕北辙,劳燕分飞,谁都有“话语权”,谁都没有“最终解释权”。这是读《诗经》有点挑战的地方。

《诗经》的流传和影响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首先用《诗经》来做教材,世间流传着许多孔子的评论。比起后世的大部分评论来,孔子的评论都要开明得多。比如他有一句名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他承认《诗经》里的男女之情都很正当,关键是要用恰当的方式对待它。比如“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样追求女孩就比较得体。

跟开明的孔子相比,汤显祖的《牡丹亭》里的陈最良老师,说起《诗经》来就迂腐得多。他应聘出任杜府家教,以《诗经》为教材,《关雎》第一章的开头四句,是他给杜丽娘同学上的第一课。陈老师是这样备课的:“好者好也,逑者求也。”又是这样上课的:“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讲到这里,陈老师模仿雎鸠的叫声,丫头春香学他叫,课堂气氛顿时活跃。)陈老师继续上课:“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窈窕淑女,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可是当春香故意问他,君子“为甚好好的求他”,他就骂春香“多嘴”,不肯往下讲了,好像有点“捣糨糊”的样子。因为在陈老师看来,或者在传统的经学家看来,这首诗讲的是“后妃之德”……孔子本人解说《诗经》,都没有这么迂腐过!如果后人对《诗经》有所误解,以为那是一本正经的东西,那大抵是陈老师们误导的结果。

好在用不着陈老师来误人子弟,正当青春年少的杜丽娘同学,天分和悟性都极高,自己早把自己给启蒙了。据春香“揭发”说:

小姐呵,为诗章,讲动情肠……小姐说:“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关起来的雎鸠,尚且要求偶,难道人还不如鸟吗?)

春香的“关了的雎鸠”,自然是她听“关关雎鸠”产生的误解,以及因误解而引起的转述错误,而不是杜丽娘同学的原话。但除此“耳误”之外,却颇得《关雎》的“正解”,而与陈老师的曲解背道而驰。这大概也是古往今来对这首诗的最佳诠释了,也是对孔子所说的“思无邪”的最佳诠释了。

《诗经》在古代青年男女的心目中,就这样成了最佳的“爱情教科书”。

今天我们怎么读《诗经》

最好的读法,就是像南宋的朱熹说的,把《诗经》当作现在人写的诗歌来读。晚明的冯梦龙也主张,要把《诗经》当作山歌来读。到了现代,鲁迅的意见也差不多,他在《门外文谈》中说:

就是周朝的什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罢,它是《诗经》里的头一篇,所以吓得我们只好磕头佩服,假如先前未曾有过这样的一篇诗,现在的新诗人用这意思做一首白话诗,到无论什么副刊上去投稿试试罢,我看十分之九是要被编辑者塞进字纸篓去的。“漂亮的好小姐呀,是少爷的好一对儿!”什么话呢?

鲁迅是用了调侃的口气,把《诗经》与白话诗作比较,告诉我们经典也要发展的。的确,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关关雎鸠”上,我们也要发展到“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多好的白话诗呀,这才是《诗经》的传人。

那么,就让我们用这种态度来读《诗经》吧!这可能也是最好的一种读法。我们的祖先会在天上赞许我们这么做的。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中的浪漫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是《邶风·击鼓》。全诗共五章,这是第四章、第五章。今译的话,意思大致是这样的:

人生总难免生离死别,我早就对你发过誓言:我要一直牵着你的手,与你一起相守到永远。

可叹只得生离死别啊,让我无法活着归来啊!可叹果真不幸言中啊,让我无法践履誓约啊!

1

这首诗写士兵出征,告别自己的妻子,重申新婚时的誓约。

自从赵咏华《最浪漫的事》唱道:“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几千年前《诗经》里的上述诗句,便如王子吻过的睡美人般悠然醒转,再一次深深打动了许多中国女人的心。一个女生在考卷里曾这样评论道:“几千年过去了,中国人对浪漫仍无更多的奢求。”

不过她还年轻,也许还不知道,不管古往今来,无论海内域外,这要求本身仍是一种“奢求”。

为什么这是一种奢求呢?因为“誓言总是写在水上的”,男人的誓约尤其靠不住。如《邶风·谷风》里的男人,也曾对她说“及尔同死”(我要和你一起到死),但结果却是“反以我为仇”(反过来把我当成仇人)。《卫风·氓》里的“氓”,也曾经“信誓旦旦”,对她说“及尔偕老”(我要和你一起到老),但结果还是把她给抛弃了。那曾经的誓言,反而让她伤心,成了一个莫大的讽刺:“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我要和你一起到老——一起到老反而使我怨恨!)

为什么这是一种奢求呢?还因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充满了各种变数。就像这首诗里的士兵出征,告别自己的妻子,重申新婚时的誓约;但是一旦上了战场,就随时可能丧命,那曾经的白头到老的誓约,就会成为一张永难兑现的空头支票。

曾经有一个普通的美国妇女,钟爱她的丈夫去了越南战场,从此再也没能回到她的身边,于是一切爱的誓约都成了镜花水月。她写了一首怀念丈夫的诗歌,其中最后一段是这样的:

是的,有许多许多的事你全都没有做

可是你容忍我、钟爱我、保护我

有许多许多的事我要回报你

当你从越南回来

可是你没有

这首诗多年前曾风靡全球,征服了无数的女性读者。可是许多人只关心诗的前几段(表现丈夫对她的容忍等往事),其实这里引的最后一段才是关键。这是美国版的因“死生契阔”而难以实现“与子偕老”誓约的悲剧。

《诗经》里说“与子偕老”的有许多处,除上面引用的以外,还有《鄘风·君子偕老》《郑风·女曰鸡鸣》,都有“与子偕老”的句子,看来这是当时诗人爱用的诗句。“与子偕老”的誓约之所以让人,尤其是让女人感动不已,正是因为在这种誓约的背后,存在着无数背约的事实。背约的原因有人事,也有天数。它实在太难、太难实现了。

2

当然,对女人来说,“与子偕老”固然要紧,“执子之手”也很重要。“偕老”是目的,“执手”是“手段”。中国传统文学里一般不表现“kiss”(接吻),最浪漫的表现,无非就是“执子之手”,也就是“拉手”“牵手”“携手”(台湾同胞称爱人为“牵手”,就是要比“甜心”来得好)。

《邶风·北风》里一再说:“惠而好我,携手同行。”(你要是喜欢我对我好,就拉着我的手一起走吧)“惠而好我,携手同归。”(你要是喜欢我对我好,就拉着我的手一起回家)“惠而好我,携手同车。”(你要是喜欢我对我好,就拉着我的手一起坐车)——执手的要求很强烈。

《郑风·遵大路》里也说:“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这两句诗,如用现代摇滚或说唱来表现,那就会是:“沿着大路走啊,我拉着你的手啊。”是要崔健、臧天朔这样的歌手来演绎的。

到了宋代,多情词人如柳永,也会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周邦彦也会说:“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蝶恋花·早行》)

现代文学里虽引进了“kiss”,但现代诗人仍重视“执手”。

何其芳的《预言》唱道:“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邵洵美的《季候》唱道:“三次见你你给我你的手,里面藏着个叶落的深秋。”

曾卓的《有赠》唱道:“我全身颤栗,当你的手轻轻地握着我的,我忍不住啜泣,当你的眼泪滴在我的手背。你愿这样握着我的手走向人生的长途么?你敢这样握着我的手穿过蔑视的人群么?”最后曾卓的诗句,不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现代版吗?

张爱玲大概也喜欢这首诗,在《倾城之恋》中引了第四章,也就是“死生契阔”这四句。话说范柳原对白流苏真情假意,既想勾搭,又不想结婚,就引这几句诗做借口:“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范柳原的意思是说,既然人生本来就做不了主,那就干脆不要发誓了,不要白头到老了,当然也就不要结婚了。可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死生契阔”反让范柳原“做得了主”,承担起了本不想承担的责任,他们终于结婚了,所以叫作“倾城之恋”——张爱玲把这首诗做了精彩的反讽引用。

只是不知是粗心还是故意,她让范柳原把“与子成说”错引成了“与子相悦”。后来的“张迷”们不敢质疑,于是也纷纷“与子相悦”起来。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曾用汉语写过一百首“俳句”,其中一首唱道:“天色渐暗了,让我拉着你的手:我们快到了。”(《俳句一百首》之三十五)据说是写来纪念他已故中国妻子的。深情的一“拉手”间,就通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大道。

更有意思的是,2006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试题,竟然是“我想握住你的手”!两三千年的岁月,就在这么一握手中,连成了一条河,什么都没有改变!出题老师在那决定性的瞬间,眼前一定是灵光一闪,浮现出了“执子之手”的诗句。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管风生云起,直到天荒地老,男人可以忘掉一切,但不能忘了对女人说:让我牵着你的手,与你一起慢慢变老。

之死矢靡它

《诗经》中的婚恋

1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墍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是《召南·摽有梅》。全诗共三章。今译的话,意思大致是这样的:

打落树上梅子,梅子还有七成。哥们想要娶我,趁着吉日良辰。

打落树上梅子,梅子还有三成。哥们想要娶我,趁着此时此分。

打落树上梅子,梅子都在筐里。哥们想要娶我,趁着聚会良机。

自古以来,正如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里的大侦探波洛引用莫里哀的话所说的:“女人最大的心愿是叫人爱她。”古今中外,女子想要结婚的心情,大抵也差不多。

这首诗里的女子,要求爱她的男子快来娶她,她的想要及时结婚的心情越来越迫切,在她对树上梅子从七成到三成到全进了筐里,时间从吉日良辰到此时此刻到这个聚会的“循序渐进”式叠章重唱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这是一首典型的“愁嫁”歌谣。

在中外诗歌中,都有“愁嫁”歌谣。在古希腊抒情诗人萨福的《一个少女》中,用来表现同样愿望的是苹果和风信子,说事的方向则改换了一下:

好比苹果蜜甜的,高高的转红在树梢,

向了天转红——奇怪摘果的拿她忘掉——

不,是没有摘,到今天才有人去拾到。

好比野生的风信子茂盛在山岭上,

在牧人们往来的脚下她受损受伤,

一直到紫色的花儿在泥土里灭亡。

萨福的意思是说,少女就像苹果和风信子一样,如果不及时采下来,它们就会掉落、烂掉。

在南北朝乐府民歌中,也有不少“愁嫁”歌谣。如《地驱歌乐辞》唱道:“驱羊入谷,自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自羊”是“领头羊”的意思,比喻下一句的“老女”(老女就是老姐姐)。这首诗的意思是,赶羊要让领头羊在前,嫁女要让老姐姐优先,否则,既耽搁了老姐姐,又连累了妹妹们。因为在古时候,姐姐还没有出嫁的话,妹妹是不能先出嫁的。

又如《折杨柳枝歌》唱道:“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它们都是《摽有梅》的南北朝版。

在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杜丽娘同学想要结婚的愿望,还引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生死恋。其实那年杜同学才十六岁,但古时候结婚早,杜同学自己觉得有点急了。

英国的奥斯丁小姐终生未婚,但她所写的六部长篇小说,如《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其中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女性的寻偶,即怎么找到如意郎君,把自己给嫁出去。她的小说一直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说明这个主题具有永久的价值。

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也写道,女主人公罗丝无法理解男主人公马丁对于文学的热情,她所有的关心下意识里都指向结婚:“她对把小说卖给杂志这回事不感兴趣。她认为重要的是结婚。然而她并没意识到这一点,就像她不知道自己要马丁找职业的愿望正是向往做母亲的女人的本能冲动一样。”

不过据杨绛说,《围城》里的孙柔嘉小姐,“最大的成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了一个方鸿渐”(《记钱钟书与〈围城〉》)——因为方鸿渐是个一无用处的人,也因为他的婚姻观“有问题”。那次他与“我你他”小姐相亲回来,

洋车到半路,他想起那书名(《怎样去获得丈夫而且守住他》),不禁失笑。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哼!我偏不愿意女人读了那本书当我是饭碗,我宁可他们瞧不起我,骂我饭桶。

方鸿渐“求仁得仁”,在既不柔又不嘉的孙小姐眼里,果然做不了“饭碗”,而做成了“饭桶”。

所以,对“摽有梅”小姐来说,及时结婚固然要紧,但结婚对象是否是“吉士”(也就是好男儿,成功人士),即是否是“饭碗”,倒是还要重要的。与其嫁个“饭桶”,倒不如不嫁呢!

2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这是《鄘风·柏舟》。全诗共二章,这是第一章。今译的话,意思大致是这样的:

坐了一只小船,独自离开河岸;盘着两只发髻,实在称我心愿;打死也不嫁别人!老娘呀老天呀,不肯体谅女儿。

这首诗里的女孩,爱上了一个男孩——从发型来看那个男孩尚未成年,所以这个女孩恐怕年纪也不大,发誓“之死矢靡它”——打死也不嫁别人!愿望极其强烈,爱得极其投入。但她的母亲却似乎别有主张,也许想把她嫁给成功人士。女孩就抱怨母亲不理解她。

做母亲的总喜欢干涉女儿的婚事,或者以过来人的身份,或者以母爱的名义,从古到今,几无变化。即使自己当年也曾反抗过母亲,但等到自己有了女儿,便马上转变了立场,比自己的母亲还要母亲。说是为了女儿的幸福,但好心却常办坏事,求幸福反而失幸福,这种例子不要太多噢。说是“代沟”,其实还是“控制欲”在作怪。在“不谅人只”的背后,都有一位控制欲极强的母亲。

但有压迫就会有反抗,有控制就会有反控制。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女儿要嫁人,这都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人希拉里爱女心切,为女儿的未来做了精心安排。可宝贝女儿就是不领情,还对母亲反唇相讥说,你自己的婚姻生活那么失败,还有什么资格来指点我的江山?2007年,美国好莱坞拍摄女人题材喜剧片《爱得过火》(Because I Said So),又是一个母亲越俎代庖、替女相亲、弄巧成拙的故事。看来这种事情无论哪里都一样地层出不穷。

只是不知道这首诗里的女孩,等自己有了女儿以后,是否也会重蹈母亲的覆辙?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中的美人

1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是《卫风·硕人》。全诗共四章,这是第二章。今译的话,意思大致是这样的:

手如初生茅草的嫩芽,皮肤如凝结的膏脂,头颈如天牛的幼虫长圆而白,牙齿如葫芦的籽洁白而整齐,额角如螓虫的额方正而饱满,眉毛如蚕蛾的触须细长而弯,笑起来两个小酒窝很好看,美丽细眼睛丢眼风迷死人。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全面描写美女外貌的诗篇之一,对于中国式美女标准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诗里的这位美人叫庄姜,是齐国君的女儿,卫庄公的夫人,说起来,也算是卫国的“第一夫人”。论其美貌,足可以当选“齐国小姐”,或评为“卫国佳丽”的。

中国式美女标准有哪些条款呢?手要柔软,十指青葱。皮肤要白嫩,滋润,水灵,就像化妆品广告里的那些模特。头颈要细。牙齿要雪白,整齐。额角要方正,饱满,这才显得智慧洋溢,抢答常常正确,不是白痴或弱智一个。眉毛要细长而弯。笑起来两个小酒窝。眼睛的具体形状没说,但传统的中国美人,一般都是细眼或眯眼。所谓“美目”,比起形状来,更重黑白分明。那样的话,所谓“心灵的窗户”,才透得出心灵的健康。

直到现在,美国好莱坞拍华人题材影片,如谭恩美的《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选起女角来,还常常挑细眼眯眼的,以为那是中国美女的标志,甚至是东方美女的象征。

可是在中国美女的本土,却不知从何时起(也许从“铁姑娘”时代起),美女都变成了浓眉大眼,一个个乍看上去,大眼睛比小脸蛋还大;可惜有时却如钱钟书《围城》里说的,像政治家讲的大而无当的大话。不用说,这都是受了西洋美女观的坏影响。

其实不仅中国是如此,日本、韩国卡通或动漫里的美女,一个个也都浓眉大眼的;而看看浮世绘里的江户美女,原本却以细眼眯眼的居多。

不过,比什么都重要的,却还不是长相,而是蔡琴唱的“明亮又美丽”的眼神。

归有光的《寒花葬志》里说,寒花丫头小时候,“即饭,目眶冉冉动”(吃饭的时候,眼珠子转来转去),其情其景,令人难忘。

这或许也是袁宏道所谓的“女中之态”之一?

而又称“秋波”的眼神,流转起来更是威力无穷,杀人不见血。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回眸一笑百媚生”,是甚至能使“六宫粉黛无颜色”的。

如果“暗送秋波”,不难想象,接下去有事情要发生。《西厢记》里,莺莺随便惊鸿一瞥,张生自然就完蛋了。“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英国小说家萨克雷的《名利场》里,蓓基·夏泼小姐一个眼风丢过去,一下子就把在讲台上布道的牧师先生给“结果”了。牧师先生可能还会一脸幸福地说:“我宁愿消受眼皮上的供养,把美人的妙目恣情鉴赏,那脉脉含情的夺人光艳,可以扫去我眼中的雾障。”(莎士比亚《爱的徒劳》)

到了现代也还是这样。杨绛的小说《洗澡》里,姚宓小姐“眼睛一亮”,“打了一个无线电”,许彦成老师就得爱上她。

卫国美人从手写起,然后是皮肤,是头颈,是脸蛋。现代人于此也许觉得不过瘾,因为几个今人以为相当重要的部位,比如“三围”,却一点都没有写到。这是因为,古代美人必穿华服,凡露在华服之外的,已经统统品鉴到了;其他的,要你自己举一反三,由表及里。不能说诗人不敬业。

而且,以上还只是局部,整体形象却并不在这里,而是在标题里——“硕人”。“硕人”的意思,就是健康丰满的美人,而不是什么“病西施”或“骨感美人”,不是什么“多愁多病身”,可见当时的审美标准还很正常。《陈风·泽陂》里也说:“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意思都是美人身材健壮而品貌端庄。说明这种审美标准是当时通行的——甚至还男女通用。

梁启超的意见也一样,认为美人的健康最要紧:“近代文学家写女性,大半以‘多愁多病’为美人模范,古代却不然……以病态为美,起于南朝,适足以证明女学界的病态。唐、宋以后的作家,都汲其流,说到美人便离不了病,真是文学界一件耻辱。我盼望往后文学家描写女性,最要紧先把美人的健康恢复才好。”(《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卫国美人如此健壮靓丽,然而,这样的美人卫庄公却不爱,他实在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2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这是《郑风·叔于田》。今译的话,意思大致是这样的:

三哥出门打猎,巷里没人居住。难道没人居住?都不如三哥耶,真是英俊人物。

三哥出门打猎,巷里没人喝酒。难道没人喝酒?都不如三哥耶,真是英俊好手。

三哥出门打猎,巷里没人骑马。难道没人骑马?都不如三哥耶,真是英俊潇洒。

这首诗里的男主人公“叔”,据说就是《左传》开头的《郑伯克段于鄢》里的大叔段,因得了母亲的偏爱,而受到哥哥的嫉妒,最后给下套赶跑了。不过从这首诗及另外一些诗来看,“叔”不仅是个美男子,而且人气指数也超高,拥有大批的“粉丝”(fans)。你看,“叔”一去而“巷无居人”。饮酒、骑马、打猎,样样精通,件件拿手。“美”“仁”“好”“武”,一大堆的形容词,证明他人品出色,举世无双,有才有貌,内外兼修,文武双全,德艺双馨……可惜那时候没有选举制,要不然哥哥绝对输给弟弟,郑国乃至春秋的历史也将改写。

后来的中国诗歌,很少表现女性视角,但《诗经》里还是有的。比如对于“男性美”,就多有表现——

表现男子的脸色:“赫如渥赭”(《邶风·简兮》)——脸色如湿润的红土;“颜如渥丹”(《秦风·终南》)——脸色如湿润的丹石。

表现男子的须发:“其人美且鬈”,“其人美且偲”(《齐风·卢令》)——那人是个美髯公(关公的前身)。

表现男子的眼神:“美目扬兮”,“美目清兮”,“清扬婉兮”(《齐风·猗嗟》)——眉清目秀,会得放电。

表现男子的风度:“美无度”,“美如英”,“美如玉”(《魏风·汾沮洳》),“温其如玉”(《秦风·小戎》)——美得像温润的宝玉(宝哥哥的前身)。

表现男子的身材:“伯兮朅兮”(《卫风·伯兮》)——大哥身材很威猛;“子之丰兮”,“子之昌兮”(《郑风·丰》)——哥哥高大又强壮;“猗嗟昌兮,颀而长兮”(《齐风·猗嗟》)——啊呀呀,个子强壮又高大;“硕人俣俣”(《邶风·简兮》),“硕大无朋”,“硕大且笃”(《唐风·椒聊》)——身材高大魁梧,且作忠厚貌,类老美影星施瓦辛格、史泰龙。

表现男子的力量:“有力如虎”(《邶风·简兮》),“孔武有力”(《郑风·羔裘》)——力气如大老虎、狮子王(The Lion King)。

表现男子的威严:“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周南·兔罝》)——雄壮勇猛的武夫,是公侯的贴身保镖(The Bodyguard)。

表现男子的魅力:“在其板屋,乱我心曲”(《秦风·小戎》)——他在那座板屋里,让我不禁心乱如麻。

表现男子的幽默:“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卫风·淇奥》)——有幽默感,会开玩笑,但不过分,“尖头”(gentle)得来(“谑而不虐”的成语即源出于这首诗)。

这些大抵都是从女人眼中看出的,与《卫风·硕人》中对美女的表现,正好形成了对照与平衡,审美标准同样正常得很——“硕人”一词男女通用即为明证。

美国小说家福克纳是个脑筋开通的人,偶尔说过一些尊重女性的话,但有时候似乎又糊涂起来,说什么“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这完全是一种浪费,男人是不用长得太漂亮的”(《喧哗与骚动》)——不要说现代的女性主义者们一定不会同意这种见解,就是《诗经》里的女人们泉下有知,也一定会大声说“不”的吧?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中的时空

1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是《王风·采葛》。全诗共三章,仅换了六个字。今译的话,意思大致是这样的:

她去采葛啦,我一日不看见她,感觉像隔了三个月啦。

她去采萧啦,我一日不看见她,感觉像隔了三个秋天啦。

她去采艾啦,我一日不看见她,感觉像隔了三年啦。

诗里的这个男子,爱上了一个采葛、采萧、采艾的女子,感到一天看不到她,就像过了三个月、三个秋天(或者三个季节)乃至三年一样,可见他的思慕有多么的强烈!由“三月”而“三秋”而“三岁”,夸张的程度由小而大,表示相思的程度由浅入深。成语“一日三秋”,就来自于这首诗。另外,《郑风·子衿》里也有“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诗句。

据说,有人要爱因斯坦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说明相对论的概念,他即以恋爱中男女对于时间的各种感受为例证。“一日三秋”应该是说明心理时间变慢的最佳例证吧?

又如古语说的“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白头”极言相处时间之久,“倾盖”极言相识时间之短。但相处时间再久,也可能是陌生人,相识时间再短,也可以成为知己。

这就像俄罗斯小说家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里说的:“世间往往有奇怪的事:有的人你和他长住在一起,保持亲密的关系,然而从来不同他推心置腹地讲真心话;而有的人呢,刚刚相识,就一见如故,彼此像忏悔一样把所有的秘密都泄漏出来。”这也是一种关于时间的“相对论”吧?

2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是《周南·汉广》。全诗共三章,这是第一章。每章前四句变化,后四句叠章重唱。今译的话,意思大致是这样的:

江南有棵大树,没法前去憩休;汉水有个游女,没法追求到手。因为汉水宽广,没法游泳过江;因为江水悠长,没法撑筏前往。

《诗经》里有几首写“企慕”之情的诗,如《秦风·蒹葭》《陈风·月出》等,咏唱了迷惘感伤、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这首诗也是这样。诗里的这个男子,追求不到他所爱的女子,于是觉得那女子离他好远,难以接近,宛如隔了宽广的汉水,悠长的江水。俗话说“咫尺天涯”,说的是心理距离的遥远,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感觉。

又如《郑风·东门之墠》的“其室则迩,其人甚远”(意思是他住得很近,但人却显得疏远),也表现了类似的感觉:女子喜欢的男子虽然住得很近,但因不常见面又显得很遥远。

顾城的《远和近》也是如此:“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当然,也有“天涯咫尺”的,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在《诗经》时代,就是《卫风·河广》里唱的:“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意思是:谁说黄河宽广呢?一叶芦苇就能渡过;谁说宋国辽远呢?踮起脚尖就能望到。要知道,作者可是住在黄河对岸的卫国,黄河同时也是两国的国境线呢!

同样的江河,在彼则为天堑,在此则成坦途,咫尺天涯,天涯咫尺,全凭心理感觉,全为心理距离耳。

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是《秦风·蒹葭》。全诗共三章,这是第一章。下面两章叠章重唱,只改动了几个字,意思基本上一样。今译的话,意思大致是这样的:

蒹葭青苍苍,白露变为霜。有位俏佳人,在水另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酌取琼瑶歌词)

由于看不出诗里的“伊人”是男是女,所以既可以理解为男子追求女子而不可得的,也可以理解为女子追求男子而不可得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一边,不管怎么朝他(她)走去,都永远可望而不可即!

为什么会永远“可望而不可即”呢?历来有许多的解释或猜想。较为传统的看法,认为这是恋爱心理的描述,因为“伊人”很“作”,忽冷忽热,若即若离,总之,让人不好“掌控”。美国人总喜欢夸海口说:“一切尽在掌控中。”(Everything is controlled.)可不要说伊朗、伊拉克,你就掌控一下“伊人”试试!

而比较时尚的看法,则认为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总喜欢追求那不容易得到的,因了努力的无效或无效的努力,最终才知道一切不过是徒劳。于是就转向虚无主义。就如莎士比亚的《爱的徒劳》里说的:“无聊啊无聊,一切都是无聊,而最大的无聊,却是为了无聊,而费尽辛劳!”

4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这是《陈风·月出》。全诗共三章,这是第一章。下面两章叠章重唱,只改动了几个字,意思基本上一样。今译的话,意思大致是这样的:

月出光辉皎洁啊,佳人靓丽姣好啊,体态窈窕动人啊,相思之心劳劳啊!

按照朱熹的解释:“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诗集传》)这首诗是写月光下美人的动人形象,以及思慕她的男子的苦恼心理的。它跟《秦风·蒹葭》一样,都表现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

如果说《卫风·硕人》是美女外貌的描写,那么这首诗就是美女风神的描写。“古人说得好,楼上墙上马上,月下灯下帘下,美人越觉好看。”(《巫梦缘》)又如郑振铎所说的:“其情调的幽隽可爱,大似在朦胧的黄昏光中,听凡珴令(小提琴)的独奏,又如在月色皎白的夏夜,听长笛的曼奏。”(《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在这种现场景致和背景音乐中,再添上一位风华绝代的佳人,却又不是容易接近的“邻家女孩”,那么感到绝望无助的暗恋者们,又怎能不独自黯然神伤呢?《孟子》里的“劳心”者可以“治人”,但这首诗里的“劳心”者却只能“治于人”,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也是使人绝望的。

同类推荐
  • 风雨人生

    风雨人生

    我出生在河北农村一个贫寒的家庭,自四岁起就一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我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母亲一起承担着生活的重负。虽然家境贫寒,但我一直感受着母亲给予我们兄妹的关怀和爱护,母亲的爱是我童年最温暖的回忆。
  • 浪子回家集(译文经典)

    浪子回家集(译文经典)

    《浪子回家集》共六篇文字:纳蕤思解说、恋爱试验、爱尔·阿虔、菲洛克但德、白莎佩、浪子回家,既像散文诗、像小说,又像戏剧,而作者却统称之为“专论”(Traités),译者卞之琳先生觉得译为“解说”算是差强人意。六篇文字的素材皆取自希腊和《圣经》中的神话、传说或者寓言,以象征诠解象征,书中有书,画中有画,层层叠叠,意味百出;充分体现出20世纪最复杂的文学大师纪德独特的美学观、艺术观、宗教观和道德观;六篇文字各有侧重而又交相辉映,可以视为纪德最艺术化的精神自传。
  • 我是传奇(现当代外国文学系列)

    我是传奇(现当代外国文学系列)

    罗伯特·内维尔,人类的最后一名幸存者。但他不是一个人。“它们”很奇怪,一到白天就躲着不敢出来,它们怕大蒜,它们会被尖木棍杀死,它们怕十字架是出了名的。而且,它们无法抵御吸食人血的渴望。白天,他在死寂的城市中寻找食物、供给和幸存者。天一黑,他就把自己反锁家中。“滚出来吧,内维尔!”此刻,它们正在屋外穿梭徘徊,窃窃私语。它们在等待……理查德·马特森描述的,不是一个仅仅充斥着恐怖和吸血鬼的世界,他开创了用科学手段、医学定义来刻画吸血鬼的写作方法。同时小说中弥漫着的对人、对世界的反省与思考,这是一个有点悲伤的故事,但将让你因人类面临绝境的挣扎、勇气与希望而感动。
  • 韩国杂记

    韩国杂记

    这次出行韩国,实在是有些紧迫。因为在去韩国之前先去了贵阳,在贵阳和央视的朋友,以及几位作家朋友在贵州的邛江逗留了差不多十天。从贵阳到邛江(包括吃饭时间在内),至少要走9个小时的盘山路,把人彻底转晕后,再坐将近三个小时的飞机飞到晗尔滨。到了哈尔滨仅仅歇了一天,第二天就直奔韩国。一个普通人,无端地把自己搞得这么忙,搞得这么累,实在是滋润主义者们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笑柄。但是,命运中的一段生活就是这样安排的,你有什么办法呢?有时候生活就像一名家教,它不仅让你体验无谓的艰辛,也教会了你如何去顺从和妥协。
  • 美在天真

    美在天真

    2017年是评剧“新派”创始人、“评剧皇后”新凤霞诞辰90周年,这部新凤霞遗落在中国台湾、美国的珍贵手稿,首次得以出版。本书第一部分是“永葆幼稚青春”,是对青春时光的追忆。第二部分“本色见才华”,是新凤霞对艺术道路的检索。幼年学戏的时候就敢于打破陈规,用最本能的艺术直觉改变了评剧的声腔,创立了评剧“新派”。殊为难得的是,在这一部分中,新凤霞不仅留下了出演《坐楼杀惜》《刘巧儿》的珍贵史料,还记录了自己与齐白石、梅兰芳等艺坛巨匠交往的故事,无意间为她的“真”做了最妥帖的注解:不加虚饰、不落俗套、绝不做作。第三部分“人生欣与戚”,漫谈人生体会,其中不乏至今都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与吴祖光的“霞光恋”故事,以及如何从戏曲演员到作家的转变。
热门推荐
  • 将军和马

    将军和马

    此生何为?执一念,行一事而已。斗气修炼、王朝争霸、江湖豪情、宫廷权术,将这些元素揉杂在一起,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 森林中的萱木

    森林中的萱木

    为了他,她不惜一切,他是她的生命,她却是他的陌路人,她与他相差甚远,最后是否会有情人终成眷属??
  • 荼蘼花正开

    荼蘼花正开

    无姓荼蘼空知途,烈凤岂是树上乌!至致末路方涅槃,燃血煅骨画蓝图!容装铠甲万人颂,九天一路觅真龙!羽化玲珑俏佳人,此生无悔守梧桐!终得锦绣佳良缘,以你之名,冠我之姓!
  • 深宫浮云

    深宫浮云

    宫门深似海,富贵帝王家。又到了三年一度秀女大选的日子,朝廷选秀,帝王择妃,这一年,云翳将军的女儿云楹正当妙龄,也在秀女之列。“楹儿,今天可小心着点儿,听说宫里的娘娘们都厉害着呢,别出错啊。”“二娘,您放心吧,最多就是选不上,能出什么大事儿呢?”云楹一派悠闲,在侍女的搀扶下上了马车……但她不知道,这一去,就陷入了永无止境的后宫争斗,谱写了一代帝王的传奇爱情。
  • 玄界幽城

    玄界幽城

    一个呆萌的藏修士,下山后一些奇怪好玩的事…………原创作品,不定期更文。不喜勿喷,谢谢合作。
  • 春暖花开终有时

    春暖花开终有时

    袁向春不止一次的问过自己,如果没有遇到韩时,她的人生是不是会不一样?她是不是也可以像别人一样,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幸福的生活着?是不是也可以过着朝九晚五平淡而满足的日子?可是,她爱上的终究不是别人,而是韩时!《亲亲王爷霸王妃》已完结!新文《快穿之主神大人带回家》已开坑,欢迎大家来围观!
  • 订正太素脉秘诀

    订正太素脉秘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万界系统服务器

    万界系统服务器

    行走诸天万界,制造各式各样的系统,手握系统管理权限。齐玉表示:“我叫齐玉,遇到我就是你的奇遇!”给主角开挂还是给配角开挂,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或者扔进遗迹让他们自己抢?在西游记世界把唐僧绑架送给女儿国国王,在未知世界颠覆末日,带领丧尸走向星际,在虚拟与现实交换的倾覆世界,寻找数字化的原理。系统光脑001弱弱抗议:“主人,您这么唯恐天下不乱好吗?您的任务只是培养一个携带系统的飞升之人而已。”“我乐意!”001说主世界是立身之基,但在齐玉眼里也只是万界之一,除了老板娘再无牵挂。无数人视她为天外天,救世者,只有齐玉自己知道,她只是想活着而已。活是一个字,却要拼尽所有来书写。无cp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The Golden Sayings

    The Golden Saying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