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55500000004

第4章 导言

一 研究问题的确定

文学理论的建设对当前中国文艺学界的学人来说是一个迫切而又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很多学者为此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讨。同时,伴随着“文学理论学科性质”、“文学理论的边界”、“文学理论现代性”、“全球化语境下文论何为”、“反本质主义文艺学”、“后理论时代”等问题在近时的提出,学界在这一探讨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争论和困惑,可以说,文论建设相应地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焦灼”与“胶着”局面。限于学养,笔者无力对如何建构现代中国文艺学这一宏大问题作出整体性思考;但是,笔者也认识到,个人的学习与研究是无法回避它的潜在的根本要求的。因而,笔者倾向于找出某个“点”而又能通过这个“点”与当代文艺学建设问题相联结的选题思路。在这个总的运思背景下,笔者选择了把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再复提出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和近年杨春时提出的主体间性文学理论这两种知识形态纳入同一个问题论域——在笔者看来,它们构成了一种文论建构现象——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它们的相继提出在其倡导者看来,显然都是基于对各自所面对的文学理论现状的思考,因而也就毫无疑义地具有较为鲜明的现实性品格。

由此往深处开掘,把当代文学理论领域里近20年间出现的文学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文学理论这两种知识形态纳入同一个问题论域而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根本的依据在于笔者以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层的内在关联,这不仅表现在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体现为是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关于文学主体性理论批判的延续和深化——杨春时提出文学理论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向的前提性思考就在于指出主体性理论的缺陷[1],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在笔者看来,这两种理论形态的确立遵循着同一条文论建构理路并且表现出在这一理路之下的共同的现代性价值诉求的文论建设方向,当然,它们所追求的现代性价值在特征方面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的。由此,笔者在这里还需要顺便提及的是,在本书的第三章将会谈到余英时针对清代思想史研究而提出的“内在理路”说,笔者以为,关注具体的文学理论形态建设的内在理路问题是深化文学理论学术史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且,它也应该成为“文学理论学”[2]的基本研究内容。

明确地说,文学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的确立所遵循的建构理路是一条以文学活动中的主体问题为思考原点并力图使主体的自由得以伸张的文论建构理路。在这个方面,文学主体性理论自是不必说了,主体间性文学理论也是力图寻找一个在其提出者看来相对于文学主体性理论更为合理的言说视域以进一步使得主体自由的伸张成为可能或说进一步强化主体自由的伸张。关于这一点,随着本研究论述的展开,它将会得到充分的论证和说明。这一理路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文论建构路向形成了根本性差别;我们知道,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出在当代中国文艺学自身发展的脉络中就是直接对于机械反映论的忽视甚至可以说是抹杀主体的文论建构路向的反拨。为了表述的方便,笔者径直称这一条理路为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理路。它构成了一个问题,一个现象,文学主体性理论和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的提出是在这一理路之下文论建构的相当突出——尤其是前者——的两个环节。因此,对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问题这一研究对象的探讨,首先就直接表现为对文学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文学理论这两种知识形态相关方面的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研究,进而更需要在对它们存在的主要理论局限作出分析与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的深入思考和反思。

有论者指出,对象问题被认为是一门学科的最基本问题,它是一切理论观点与方法论的出发点,所有重要的分歧、转变与进步等,无不源于并最终归结为对对象问题的确认与理解。[3]这样的看法很有道理,尽管它是针对于一门学科而言的,但对于笔者在这里确定本研究的选题也不无间接启发,至少它使笔者更加意识到研究对象合理确立的重要性。如上所说,笔者把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问题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存在着一个总体的运思背景的,笔者期望以这样的一个研究对象介入当前文艺学建设的思考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哲学问题和文学基础理论问题——在本书中其集中表现为人的主体性与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并且,笔者认识到,由此而进行的具体研究能否得以充分展开和尽可能地作出一些深入性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赖于研究对象的合理确立的。

当然,笔者把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问题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除了上面提到的总的运思背景之外,具体来说,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和依据。

第一,出于关注文论现实乃至社会现实的需要。笔者以为,立足现实无疑是深化相关文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重要支撑,甚至是理论建构的一个强劲生长点。作为哲学用语,“现实”一词具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现实,指一切实际存在的东西,亦即自然现象、社会历史现象和思想的总和,与“可能性”相对;其次,它又是指现有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的东西,即作为合乎规律的存在,它与虽然存在但已失去必然性的事物和现象相对。这样,要达到对于现实的正确理解,就内在地要求不仅要清醒地估计现实的全部复杂性,而且要认识到它的必然发展趋势。[4]在文论研究和建构中的立足“现实”,既有社会现实,也包括文论现实。文论的提出从总体上说应该符合社会现实发展的要求,而这也就必须达到对于“现实”的如上所说的完整而正确的理解;事实上,这也是使得建设中的文论具有现实性品格的一个根本保证。文论的开掘自然更需要直接面对文论现实本身,因而,对于文论现实给予更为切实的关注也就成为文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潜在要求。文学主体性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重要文论形态之一,它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本书中笔者将会谈到,它在提出之后遭到了几种重要学术力量的批判,而如以上所提及的,近年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直接体现为对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关于文学主体性理论批判的延续和深化。正因为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问题内在地包含着这一当代文论的知识与思想线索,笔者认为,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也就在一个特定的维度上有效地把握住了文论现实的某些层面,进而通过它可以洞察到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若干内容。

第二,与个人的学术“兴奋点”的确立存在密切关联。在较长一个时期以来的学习与思考过程中,笔者倾向于甚至是有些刻意地关注人本身以及与其相关的问题,期望从现实的人的问题出发进入社会总体发展问题的审视与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又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5]。这给笔者以深刻的启示;由此,笔者也就更加认识到,关注当代社会现实中的人是一个重大的现代课题。刘小枫认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M.Scheler)的学术重心在于关注世界价值秩序、社会精神特质和主体的体验结构,他有着明确的现代学的根本性问题意识。[6]这一论断是合理的,是基于对舍勒的学术思想进行总体而又深入的研究之后得出的正确判断。确实,对于舍勒而言,从其哲学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起,他就认为诸如“人是什么?他在由存在物组成的宇宙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这样一些问题,要比其他任何哲学问题都更为重要和深刻。[7]在笔者看来,关注了社会中的人的问题,也就更加关注了社会现实,并进而有利于省察其必然的发展和变化趋势。在本书中,笔者会谈到,人的主体性是一个哲学概念。文学的主体性、艺术的主体性,其实根本上就是针对文学艺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来研究这些活动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命题包含着双重理论指向,即对个体主体性与文学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呼唤、确证和伸张,其中,前一指向更为直接和显豁;因而,我们也就可以认为,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思想旨在对人的问题进行现实思考,是在进行一种人的设计;这也就是说,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出是与刘再复对人的现代化问题的思考扭结在一起的。此外,说到底,主体间性文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的设计。它的最根本诉求同样是主体的自由,也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实现。这样,对由文学主体性理论和主体间性文学理论这两种知识形态构成的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问题进行批判性研究也就与笔者个人的学术“兴奋点”“接续”起来,同时也有利于在这一过程中清理自己的相关思想立场。由是,进一步说,笔者把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问题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笔者在力图对人的问题、对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进行较为整体的思考之后于自身学术探讨领域里的一种自觉、理性的选择;当然,这也只是笔者的求学道路中的一种初步尝试。

第三,本书研究对象的确定,更为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在于对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问题的研究现状的关注。目前,国内学界对笔者以上所提出的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问题的研究还是相当缺乏的。学者们大多集中于单一的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批判性研究和学术反思,或者单向地进行主体间性文学理论与美学的建构,而未曾把文学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纳入到同一论域亦即同一文论建构理路之下来加以审视和考察,因此,这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应该说有一定的探索性。笔者本书的思考与写作就是对于这一问题的集中性探讨。

二 论题展开的处理方式

通过前文的相关简要讨论,我们完全可以认识到,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领域,由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到近年有学者提出的主体间性文学理论构成了一段具有密切内在关联的问题史、学术史。但本书对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问题的研究,却不采用完全是学术史的做法。在笔者的考虑中,学术史的描述和分析应尽可能地把针对研究对象的考察详尽化,从而在完全史实——当然,这只能是相对的——的基础上作出判断或学术性批判反思。在这里,不采用完全是学术史的做法,意味着笔者对研究对象的探讨是力图在一般性的学术史考察的基础上,而又同时尽可能地把它问题化;这里的着重点显然是后者。具体来说,本研究首先是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相继产生的文学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文学理论这两种知识形态置于时间线性的历时的构架之下分别进行相关方面问题的考察,进而,在此基础上突出因它们而出现的几个方面问题的直接探讨,通过对这几个方面问题中的一些内容的集中揭示,我们也就可以明确地看出在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理路之下的这两种知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的内在逻辑关联。由此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对文学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文学理论进行“相关”方面问题的考察,这也就意味着对这两种知识形态的探讨尤其是对它们所存在的问题的探讨是不全面的。本书关于文学主体性理论的研究在这个方面的考虑和设置极为明显,即使是在第四章中笔者对杨春时提出的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的面貌进行了自我理解之下的相对完整的呈示,但这也只能是视为随后对其作出几点根本性的简要评析的前提要求,这也就是说,笔者以为,倘若不这样处理,第五章针对其而作出的简要评析将无法顺利地合理展开。一句话,在具体的探讨过程中针对文学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相关方面问题而展开的考察完全是出于本研究中心问题的确立的需要。

在以上处理的基础上,本书期望突出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揭示出文学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文学理论这两种在当代文学理论领域里相继产生的知识形态之间的内在理路,并把它表述为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理路。如上所述,这是本研究选题之所以能够确立起来的一个根本性支撑。文学主体性理论和主体间性文学理论是在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理路之下存在着密切关联的两个环节的理论书写。

其二,引入现代性理论视角,把“现代性”概念理解为主要涉及现代时期的主导性价值观念。作为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它体现为一些主导性价值。由此,对文学主体性理论和主体间性文学理论体现出的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倾向进行判断和确认。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中国状况下的‘年轻’的现代性”命题,明确文学主体性理论诉求的价值具有中国状况下的“年轻”的现代性特征,据此,进一步分析指出,主体间性文学理论体现出了相较于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对于现代性价值诉求的一定程度上的深化特征。

其三,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确立文学理论的价值诉求方向是文学理论建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坚持现代性价值诉求的发展方向是当下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根本选择。如是,才能让文学理论的建设同当前中国社会文化的整体推动保持总体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因而,事实上这也是使得建设中的文学理论具有现实性品格的基本保证。基于现代性问题是一种双重现象,我们需要全面地看待它,建构中的文论应该体现出对健全而又充分的现代性价值观念的诉求。

其四,强调关于文学主体性理论现象形成的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文学主体性理论现象在当代中国的形成,从特定角度来看,完全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社会学事件。因此,我们有必要运用知识社会学方法对这一理论现象的形成进行针对性考察。这不仅是开阔研究思路以使得在“内在理路”研究法和社会历史研究法之下某些被遮蔽了的问题得以突出和彰显的需要,也更为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文学主体性理论现代性价值诉求相关方面问题的讨论与确定。

其五,重视文学主体性理论中的“主体性”概念、主体间性文学理论中的“主体间性”概念基本蕴涵的考察与阐发。突出在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之下的对于文学性质的不同理解。概括指出,文学理论史上不同文论思想的提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研究者站在各自的哲学基点上对于文学本质的差异性理解,对文学本质问题的考察是提出新的文论思想的一个关节点。

其六,肯定学界早已提出的文学具有多本质性的文学观念,认为主体性理论和主体间性理论都不足以对文学理论中的全部问题作出解答,对文学的本质也无法作出完整的阐释。这样,“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的提法就和“主体论文艺学”的提法相似,显得很有问题有待于慎重讨论,尤其是与文学主体性理论一样不可作为一种“元文学理论”来看待。然而,我们认识到,对于文学主体性理论和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的倡导者来说,却正是潜在地存在着这样的理论倾向的。

其七,概括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界相继出现的几种重要学术力量对于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批判,强调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的提出是对于这一批判的延续和深化。但是,基于主体间性文学理论和文学主体性理论各自存在的主要局限尤其是在主体性问题上的重大理论欠缺,当下我们的着力点并不在于如同杨春时所说的要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根本性建构力量完成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间性文论——如上所已经直接而简明地指出了的,在其倡导者的理论阐释中,它被赋予了一种元文学理论性质——的转向,而是应该对于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想中的主体性问题予以足够的深度关注,亦即重视和深化文学活动中的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的当下中国语境中的思考。这才是我们从文学活动中的主体出发考察文学问题的具有充分合理性的努力方向。

其八,回应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的批判。在此过程中,力求较为全面地看待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于主体性问题的态度和立场,以克服学界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想的否定性维度投入更多的关注而相对忽视其丰富性的偏颇。由是并特别基于在此前提之下的对于人的主体性事实上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认识而提出,问题的根本其实并不在于对主体和主体性命题是否需要确认这样的问题进行无谓的纠缠和争论,而是必须在当前中国的一般历史状况和特定的社会情势下对主体的新质形态和主体性的新形式作出探索性的研究。

其九,突出在马克思哲学视点之下的对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探讨,以马克思的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为理论基础,对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问题进行当下思考。

以上是对本研究论题展开处理方式的一些大致设想,笔者期望能把其具体地贯彻在对于主体伸张文论建构问题的批判性反思研究之中。这也就是说,总体而言,批判性反思是本书的一种潜在的基调,也是对于它的一种基本的“品质”要求。当然,笔者也清醒地意识到,受制于个人学术与思想的有限积累,采用这样的研究方式对自己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笔者更多地把其看成是对于自身知识与能力的一种挑战,而应对这种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也就体现为一个思考者的自我塑造过程。

笔者十分欣赏和感佩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所说的这样一段话:

……对知识的热情,如果仅仅导致某种程度的学识增长,而不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或在可能的程度上使求知者偏离他的自我,那么它归根到底能有什么价值可言?在人的一生中,如果要不断观察与思考,有时候关于了解自己能否采取与自己思维不同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能否看到与自己的所见不同的事物这样的问题便会变得绝对必要。或许有人会说,这种跟自我玩的游戏最好留在后台;不然,至多也只能让它们成为那些预备训练的一个部分,一旦目的达到,就应该彻底忘却。然而,今天的哲学——这里是指哲学活动——如果不是思想用以向它自己施加压力的批评工作,那它又是什么?它要不是在于努力弄清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才能以不同的方式思维,而是去为早已知道的东西寻找理由,那么,它的意义究竟何在?……[8]

笔者曾期望把福柯的如是思考作为自己的一种根本性的学术和思想旨趣;然而,笔者又明白,自己离这样的要求还很远很远,也许它真的永远只是一种渴望。因而,笔者也就只能是虔诚地尝试着把自身遭遇到的这种显豁的尴尬与同时不可摆脱的浓烈的属于一个知识者的愿望强制性地混合在自己所热爱的思考、写作与生活之中。

同类推荐
  • 北京路纪事

    北京路纪事

    30年来,一些无所事事的人,一直为一个叫梁晓斌的人找一把钥匙。这是一群纯粹的人一群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们的头上都系着一块红布。
  • 青春似酒

    青春似酒

    青春美好而阴晴不定,我们都曾经历,用文字,把它定格下来,我们就成了追逐阳光、露出灿烂笑脸的向日葵。这本书是余红人生经历和生活美景最真实的记录,像一扇扇门窗,每一篇都带你走进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和你分享青春的秘密,带你游历美不胜收的大自然,一起感悟生命不可多得的智慧和哲理。余红用书写留驻了青春,将生命变成一条潺潺流淌、浅吟低唱的小溪,让我们在阅读中获益匪浅。
  • 沙汀文集(第六卷):报告文学·散文·剧本

    沙汀文集(第六卷):报告文学·散文·剧本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九日,一个晴朗的融雪日子,我们“鲁艺”一部分同学,还有何其芳同志,跟随同志一道从延安出发,到晋西北去。因为机器出了毛病,出发时我们乘的一辆车开得最迟,当下午三点钟到达青化砭时,同志已经歇下来好久了。青化砭离延安七十里,是一个高踞在山道边的小小村落,只有二三十户人家。同志正站在路当中和一个青年农民攀谈。那个矮小而又瘦削的农民,一面编织着那种恰和北方人豪迈性格相称的羊毛板带,一面回答着他的询问。这些询问,多半是关于编织毛织物的技术知识的。最后,同志把那尚未完工的羊毛板带拿过来,学着编织了一阵。那些围绕着他的干部、小孩子和头缠毛巾的朴实农民,全都忍不住笑起来。
  • 总编辑心语

    总编辑心语

    本书是作者带有理论色彩的新闻专著,既涉及如何坚持报业改革和创新,如何全方位发展报社,也包括如何提高新闻采写水平,开创多种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 今天应该快活

    今天应该快活

    汪曾祺先生作品语言风格淡雅质朴、清新脱俗,读之满口噙香,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经久不衰,时至今日,仍拥有大量拥趸,读者遍布各个阶层。本书选取先生最具代表性、在微博微信豆瓣转载和评价最高、与现代人生活有相契之处、能给人以启示的文章,包括美食、闲情、草木、山水、怀乡、故人、戏曲等,共分此七大章节:至味满人间、闲逸偶然记、草木多情生、行吟在路上、乡梦未曾休、故人知我意、戏中有真趣。展现汪老先生的浪漫情怀、日常生活的雅趣与情致,及淡泊率真的人生态度,给读者以启迪,唤起美好生活的愿景,坦然面对纷纷扰扰,热爱生活,在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从容的、有情的、柔软的心。
热门推荐
  • 霸气农家女

    霸气农家女

    现代熟女变成了十岁的古装农家小女,惊讶、多过惊喜!家徒四壁、田地靠租、吃饭看天,一穷二白!爷爷传统、奶奶霸道、叔叔婶婶各有算计,爹狂傲、娘凌厉、在他们眼里弟弟是个宝她是根草。从零做起、发家致富,是穿越女的传统,一个个的铜板慢慢积攒,换银换金换成全国通用的银票;发誓:定要打造一个辉煌前程。好不容手里有点儿银子够悠哉悠哉的过小日子了吧,却不料江湖动乱、朝廷动荡,山河破碎、还让不让姐过安生日子了?乱军逃兵撵不走?那就收编!敌国贼寇闯家园?直接干掉!你、你、还有你、这都谁家的美男啊,都什么眼神儿啊这是?你们没见过农家的娇俏女儿丢下锅铲抄起菜刀?
  • 今夜,不喜欢人类,我只喜欢你

    今夜,不喜欢人类,我只喜欢你

    一部媲美《六神磊磊读金庸》的爆文集:情感是亘古不变的重要命题,古典的情爱故事,经由现代眼光的折射,几乎得到完全迥异的诠释和定位。本书以独特的方式对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爱恋角逐进行了全新解读,作者用一双冷峭的眼、一颗热心肠、一把现代的手术刀剖析那些古代情爱故事,发现爱情最大的问题依然是人心和人性。写人,写妖,写鬼,写狐,写的都是人情和有情人。爱情本身具有天然的神秘感,披上“聊斋”的外衣更会呈现出一种异类的反差趣味。在作者的另类解读里,古典的聊斋故事,那些迷人的“狐狸精”,绽放出独特的绰约风姿。
  • 帝王叹:妖妃惑世

    帝王叹:妖妃惑世

    那年白雪如花,风中飘摇,只选择花前月下。她放不下前世的因果,他断不去万丈红尘,她为了一代江山接近于他,他只为她留守天涯。他说:“为何我总是看不透你。”她轻笑,勾画出倾世容颜,依靠他怀。他一手紧捏她下颚,眼中染满鲜红的怒意“倘若我愿意放弃江山荣华,与你隐居山林,你是否愿意放下仇恨,放下他!”她娇柔推开他,伸出玉指放在他的唇瓣,笑的妩媚妖娆:“嘘,皇上此言差矣,您不会,臣妾亦然不会。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站立与行走:从王安忆和虹影的作品看女性写作的双重向度

    站立与行走:从王安忆和虹影的作品看女性写作的双重向度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史以来,性别就不再保持自然性的单纯色彩,而是被涂抹上种种社会观念,以至于形成一套强大的性别秩序系统。性别二元对立反映了传统性别秩序中的性别定位。男人占据着能动的位置,是光明、权力的象征;女性则是被动、柔弱、阴暗的。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则对这种男性对于女性的遮蔽进行了揭示和审视。它们探寻女性创作的传统,破除男性在创作中的霸权地位;它们解构菲勒斯中心主义,重新发现和确立女性自我。
  • 厨王争霸

    厨王争霸

    胡铮是一名职业拳手,被暗算后借尸还魂成为一名厨师,与此同时,他获得厨神辅助系统,踏上了开挂的人生。“凭什么行业标准由你们制定,我要让那些洋垃圾食品统统俯首称臣。泱泱大国,五千年餐饮文明,任何一个菜系都可以碾压你们所谓的料理,所谓的鹅肝酱,我要让有人的地方都能吃到我的美食。”
  • 六人帮传奇4:蓝牙

    六人帮传奇4:蓝牙

    谁不知道温瑞安?他年轻时写的《神州奇侠》,《四大名捕》,侠义盖世,名扬海外。武侠文坛有四大与天王,开创者梁羽生,大宗师金庸,已经封笔,鬼才古龙,英年早逝,奇才温瑞安,他是古龙之后,新派武侠小说的重要作家。本书是武侠小说家温瑞安的又一力作,本书是温瑞安的现代武侠作品,以武侠笔法写现代生活,温瑞安是第一人,陈剑谁,牛丽生,史流芳,驼铃,温文,蔡四幸六位热血青年,有共同的理想,产出人间的补平,有共同的爱好,醉心于中国武术,于是他们都加入了国际反暴利组织:不平社。
  • 异界之最强亚索

    异界之最强亚索

    “树叶的一生,只是为了归根么……”江忆初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穿越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来,这里没有华夏昌盛的科技文明,但有属于异界独有的修炼之道,这是一个灵力与魔法共存的世界!他的脑海中,居然多出了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记忆,游戏人物疾风剑豪——亚索的技能!御风剑术,斩钢闪,狂风绝息斩……归根,或许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是每一片树叶一生中的经历,是独有一份的。只有经历过,才能无憾……这一世,我要带着御风剑术,在异界闯出我的辉煌!
  • 反穿后大佬他人设崩了

    反穿后大佬他人设崩了

    她是嚣张跋扈的女帝,混世魔王,却意外反穿成傻白。 继母继姐压迫,渣男渣爹利用。沐漓勾唇冷笑,强势归来!一不小心就混了个当红影后,圈粉无数,好评无数! 在这当中,总有个大佬追着她卖萌,“老婆,养一个我吧,我很乖的。”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