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53600000004

第4章 鲁迅——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

——在瑞士洛桑大学的讲演

我今天讲演的题目是:鲁迅——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

在我上次的讲演中,我已经提到过鲁迅,但那只是为了说明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其中,我说到他的小说艺术手法是吸收了外国文学的营养的。今天,我想介绍一个完整的鲁迅,分析他的价值,把我对他的理解传达给你们。

现在,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鲁迅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很多国家都出现了研究鲁迅的专家学者。所以,鲁迅已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和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属于中国,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普通读者(尤其是年轻人)对鲁迅了解得很少;很多人甚至没有听说过鲁迅。在今天的中国,一些青年人对鲁迅没有全面的了解,甚至有些人对鲁迅一无所知。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中国还有很多文盲(据最新统计大约是两亿,也就是说,每五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文盲。这还不包括那些只能认识几个字而文化水平极低的半文盲。)这足以说明,在中国,要真正认识鲁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国外,阻碍人们对鲁迅的了解的,主要是语言问题。因为汉语比较难学,一些普通人既不认识汉字,也无法理解汉语;所以他们当然无法理解中文作品。另一个原因在于,很多外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而这正是理解鲁迅作品的基础。因此,这些困难使他们难以体会鲁迅作品的精神和价值。正如我上次讲演中提到的,我们要沟通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这也就是我到这里来讲学的重要目的和任务。

在欧洲,大概没有人不知道莎士比亚。事实上,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亚的影响遍及欧洲和亚洲。现在,莎士比亚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莎士比亚学。为此,英国人非常自豪。有两句话可以表现出他们的自豪。一是他们说“即使是用一个东印度换莎士比亚也不换!”这足以证明他们对莎士比亚的热爱和肯定。另一句话就是:“现在,关于莎士比亚的书籍可以填满一个图书馆。”这又一次说明了他们的自豪和全世界对莎士比亚的重视和研究成果,说明莎士比亚研究已经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鲁迅与莎士比亚相比,因为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我们也可以说:“即使是用一个东印度换鲁迅,我们也不换!”(当然任何东西都是不可替代的)尽管目前对鲁迅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能与莎士比亚研究相比,同时对鲁迅的半个世纪的研究史也比对莎士比亚的研究史短得多,但实际上,一个专门的学科——鲁迅研究(鲁迅学)已经建立起来了,其中不仅有中国的研究者,还有欧洲、亚洲和美洲的专家学者,所以我们现在一样可以说:“鲁迅研究的书籍也可以充满一间很大的图书阅览室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对鲁迅的研究现在已经足以与莎士比亚研究相媲美,不,鲁迅研究显然还需要加强、加深、加广,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鲁迅研究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这也是我今天讲演的前提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的作品和思想就像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研究者们在其中遨游,接近其核心的内容。的确,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更不要说鲁迅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家了,他的作品是那样的丰富,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角度。中国有句古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说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结论(当然,这种相反是有局限的,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的)。这里我想给你们讲一个中国的寓言——“瞎子摸象”。四个瞎子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他们各自摸了大象的一个部分——摸到象鼻子的人认为大象就像一个管子,摸到象腿的人认为大象像一个柱子,摸到象尾巴的人认为大象像一条绳子,而摸到象耳朵的人则认为大象像一把扇子。他们各自的感觉当然是不错的,但是,他们各自的结论距离全面完整的结论都相差太远了。当然,我们研究鲁迅是不能完全凭借个人的感受的,鲁迅自己就曾说过:“研究一个作家,不仅要研究他的作品,同时还要知人论世。否则我们的结论就会显得片面。”

我今天的讲演中就希望给你们提供一个真实、基础的鲁迅,帮助你们获得理解这个中国最伟大作家的基础。

鲁迅生于1881年,卒于1936年,与国外一些长寿作家相比他的年龄不算大,只有55岁(托尔斯泰82岁,歌德和雨果83岁,萧伯纳94岁)。鲁迅的生命也许是比较短暂的(但是,过去也有更短的,莎士比亚52岁,司汤达49岁,莫泊桑43岁,我国古代著名诗人王勃只活了25岁),但事实上,鲁迅是幸运的,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和世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是社会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一个时期。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他经历和目睹了很多巨大的变化。从世界来说,他经历和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的十月革命,欧洲20年代至30年代的社会转型。在中国,他经历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著名的北伐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在他临死前,他还目睹了日本的侵华战争。我们可以说,鲁迅五十多岁的生命比很多他以前的活了90岁、100岁的人的生命还要丰富。我上次讲演中已经说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历史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转型时期,是最伟大的一个时期。正如18世纪法国哲学家所说的“每个时期都需要英雄,如果没有,社会自己就会创造出英雄”。我想,这句话可以从以下这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社会变革需要伟大的人物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那些充当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的人也就成了英雄。他贡献得越多,他也就越突出,越伟大。鲁迅就恰好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时代为他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而他自己也及时地抓住了这一机会,同时,他还成了走在时代最前列的领袖人物。基于这些原因,他本人成了一个时代的英雄,同时,他不仅是中国的英雄,也是世界的英雄。

鲁迅的幸运还在于时代为他提供了很多条件,那是其他作家不具备的。简单地分析他的身世,我们可以看到他与其他作家的不同。

第一,他不同于旧时代的作家,他有机会接触现代文明,获得新的观念和知识。在他年轻时代,他在南京学习时接触到进化论,后来,他到日本学习现代医学,使他进一步理解了进化论,增进了他的科学态度和求知求真的科学精神。现在,历史已经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也许没有人再反对进化论,反对我们以进化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了。但在达尔文初创进化论的时候,他受到了全面的攻击,甚至在19世纪末的鲁迅生活的年代,旧中国也不能接受人是由猿猴变来的这种理论。尤其是人们不能接受社会的进化思想,他们惯于信仰宗教,认为生命轮回。这些无知愚昧的思想使人们不能接受进化论。但鲁迅在接受了进化论之后,又接受了民主思想、个人主义,以及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这就是说,他的时代为他提供了新鲜的营养,使他可以与旧时代的作家有所不同,使他终于成为一个视野开阔、先进的人,在这个基础上,他成功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第二,与现代作家相比,鲁迅又接受了更多的传统教育,因此他对旧社会与传统文化也有更深的了解,这正是很多现代作家所缺乏的。他自己经常说:“我是从旧阵营里冲杀出来的”,“背负着因袭的传统”,“肩住黑暗的闸门”。当然,他遗憾于自己没有享受童年。他将自己比作一片挤在石缝里的小草,但是,旧的传统教育也使他更深地理解了民族的生存状况。他非常清醒地知道中国漫长的历史也是它背上的一个极为沉重的包袱,因此要改变传统是艰难的。他曾经说过,在中国,想要搬动一张桌子都是不容易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大染缸,任何新的东西掉在里面都会被染成黑色。因此,他对革命保持着一种清醒现实的态度,提倡韧的战斗。鲁迅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你想要打开一扇窗户,但屋主人不同意,说那是从祖上一直这样的,那么,你就吓唬他说你要掀掉整个屋顶,屋主人害怕了,于是就会同意你在墙上打开一扇窗子。这个例子说明“要坚持韧的战斗”。他提醒中国的革命者不要在短时间里放弃,而要准备做长期的斗争。他还建议革命者要把这种精神一代代地继承下去,这是唯一可以希望的东西。另一方面,长期的传统教育也使鲁迅更加理解了他的时代,他了解并反抗着旧体制最野蛮的部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杀了个回马枪”。这一切,都是现代作家所不可能做到的。现代作家也许更平静,但是他们缺乏韧性,因此,鲁迅的作品才更以其深刻高超而成为鲁迅独特的贡献。

第三,鲁迅生于一个没落的大家庭。在他出生的时候,他家还拥有大片土地,被称为“地主”。但就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家道中落了。为了医治他父亲的病,他们陷入贫穷。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无疑是一个悲剧,但对鲁迅而言,这却令他改变了对待人生的视角,他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世态炎凉。在他家道中落的过程中,他接触到社会底层的人民,看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这在他原有的阶层中是看不到的。他因此也得到了改变,他比那些出身贫寒的作家认识得更加深刻,因为他看到了贫富之间的巨大反差。

最后一点,我要说的是,动荡的社会和独特的经历使鲁迅比其他作家更加丰富深刻。他最初进过水师学堂,接受海军训练,后来又学习矿业,到日本以后又开始学医。最后,他投身于文学,希望以文学救国。在那个时候,做出这种决定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文学不能糊口,他没有钱,也没有“同志”。在章太炎等在日本从事革命的人的影响下,他参加了一个革命组织——光复会。回国后,他在绍兴师范学校任教,并任校长,后来,他又在北京的教育部任职,职位不大也不小。同时,他还在其他一些高校兼课。这样的生活持续了9年,直到他移居上海,全身心地投入文学创作(当然,他很早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20多部作品中许多是在北京期间完成的。他一直被大批读者所尊崇)。这种以文学为武器而从未从政的经历将他与其他革命者区分开来。鲁迅不仅是投身于社会革命的战士,更突出的是,他身后留下了一座由300万字铸成的文学丰碑。

此外,他与其他作家的不同还在于,他又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他的作品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的同时,他还在帮助民众理解生命,鲁迅对社会改良和推动历史的贡献是无人可比的。

我前面所说过的主要是鲁迅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我不禁想起德国诗人歌德形容自己的一段话。他说:“我喜爱迎接冒险,在我生活的时代,重大的历史事件迅猛地袭来,在我的生命中,我有幸经历了7年的战争、美国的独立、法国大革命,以及整个拿破仑时代,直到他兵败滑铁卢,等等。”虽然这句话并不适用于鲁迅的生活,但我想,这种感受是与鲁迅相同的。

下面,我想进一步解释一下我为什么说鲁迅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

判断一个人,最基本的是看他为他的人民、社会、民族做过些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看他对历史的进步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当然,对一些从事特殊工作领域的人来说,我们要看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作出了怎样的贡献。鲁迅是独特的,他是一位作家,但我们不仅要评价他对中国文学作出的贡献(这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同时,还应该看到他对社会历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对于鲁迅,有人说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有人说他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有人说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还有人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启蒙者和思想家,等等。应该说,这些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在我看来,理解和评价鲁迅,我们不仅要从具体和现实出发,同时还要全面和深入。我的意思是,鲁迅不仅是一位普通的思想家和革命战士,他更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他写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不是一名用“枪”的战士,尽管你可以说他的笔就是他的“枪”,因为他的作品是那样富有战斗性,但是,他用的是一支真正的笔。而同时,他又不仅是一位纯粹的作家,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中国社会历史的变革当中,这一高度,是中国任何其他作家所无法达到的。

鲁迅的伟大首先在于他是一位致力于民族社会改良的爱国主义者。他为此一生四处奔走呼号,战斗不息。俄国19世纪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说:“一个人必须热爱他的祖国,但这并不等于说他要被动地接受现有的一切,他应当希望一切变得更好,并促使这种提高和改变早日实现。”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随时随地都关注着中国的命运,关注她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他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而自豪,但他激烈地反对那些躺在过去的功绩和辉煌中不思进取的态度。他厌恶中国人自夸“我们地大物博”,这不仅不能令国家强大,反而只会使自己成为一块任人践踏的肥沃土地。这种精神反映在他著名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就经常说:“我过去比你们阔多了!”这就是鲁迅对他的讽刺。鲁迅反对盲信历史。“五四”时期,一些人坚持认为一切旧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不可改变的,包括吸鸦片,纳妾,女子缠足等,认为这是“国粹”。鲁迅对此极为愤慨,他说这是“溃烂之处,艳若桃李”。他质问这些人:别人没有的而我们独有的东西就一定是好东西吗?他还说过,对于那些极力要保存的“国粹”,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它们值得不值得保存。这就是说,那些落后的、阻止我们进步的东西实际上是我们背上的一个沉重的负担。鲁迅曾经激烈地认为,如果不搬掉这些压在我们肩头的巨石,我们就永远也不能进步,甚至还要被逐出这个人类共有的世界。鲁迅的言辞是尖锐的,他是热切地期望他的民族能够追上世界发展的步伐。他甚至更经常地反对人们过多地赞誉中国的强大,他因此甚至不愿意外国人赞扬中国的古代文明,说正是这些造成了中国人的自大、不进取和懒惰。鲁迅的这种态度曾经被一些人误解甚至攻击,他们说鲁迅是在对帝国主义宣扬了中国的阴暗面。事实上,鲁迅正是深爱着他的祖国,爱得深沉才会对不良的现象如此痛恨。这种痛恨是有利于民族的。揭露民族劣根性并不能说明一个人不爱国,那些野蛮的东西存在着,怎能让人视而不见呢?鲁迅揭露这些现象,正是为了寻求改良,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事实上他对祖国的爱是非常真挚的。我可以举出两个小例子。一次,一个曾经向他学习中文的日本青年问他:“他那样抨击中国社会的黑暗,是不是说明你憎恨中国?你是否认为出生在中国是一个悲剧?”鲁迅立即回答他说:“不,对我来说,没有比中国更适合我出生的地方了。”同样,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已经病得很重了,国民党政府对他的迫害也越来越厉害。有人劝鲁迅出国医治,他却深情地回答说:我虽然也希望换个地方疗养,但我是那样依恋我的故乡,我不能离开她,就像一个人不能离开他的土地,一棵小草不能离开大山。这种感情是不可改变的。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鲁迅对祖国的热爱吗?

鲁迅的伟大还体现在他对人民的深沉的情感中。一个人热爱他的祖国就一定会热爱他的人民。人民也深深地热爱着鲁迅,崇敬他,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这对鲁迅这样一个出生于上层社会的作家来说,是不容易得到的,但鲁迅是悲悯的,他学习历史,并将个人的经历和观察加入其中,他十分理解中国那些千百年来当牛做马的普通民众的巨大苦难,他们从未曾像一个人那样生活,他们最多也就是奴隶,甚至做奴隶而不得,因此,鲁迅对人民怀有巨大的同情。他曾经说,他童年时代远离劳动人民,那时他认为劳动人民像自然界的花鸟一样生活的快乐而且自由,而当他后来了解了他们与想象中的花鸟完全不同的生活之后,他了解了他们的痛苦,特别是看到他们的沉默和麻木时,他感到了更大的悲哀。他曾称中国为“无声的中国”,民众是“麻木的民众”,最大的痛苦是在痛苦中不能发声。所以,鲁迅决定用他自己的笔写出中国民众的苦难。这就是为什么在他的小说中,英雄往往出自于社会的底层。他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呐喊”,就是呐喊出人民的苦难(当然,这也是一声反抗的呐喊)。我们可以两篇小说为例。一篇是《故乡》,鲁迅描写他童年时的朋友——闰土,是一个淳朴有生气的自由少年,他在沙地上看守瓜圃,他能劳动,而且熟知农艺,会讲有趣的故事。但几十年以后,当他们再次相遇的时候,闰土已经变成了一个麻木、胆怯而迟钝的人了。在旧时的玩伴——鲁迅的面前,他都不敢将他看作幼时的兄弟,而是称他为老爷。他的脸和手很粗糙,他的脸上毫无表情,因为几十年来,他的孩子、女人、土匪、租税,以及地方的恶霸已经把他从一个明朗、鲜活、勇敢的闰土折磨成了一个木偶人了。面对这样的情景,鲁迅的心情怎会平静。他于是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闰土的悲剧形象,并对他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另一篇小说《祝福》中,鲁迅描写了一个农村妇女祥林嫂。她心地善良,能干,任劳任怨,但她的命运极为不幸。起初,她的丈夫病逝,她只好到富人家做女佣,渐渐地,她长胖了一些,而且脸上有了笑意。但后来,她被婆家卖到山里,被迫与一个不认识的农民结婚。她的婆婆这样卖掉她是为了给小儿子换得结婚的彩礼。祥林嫂被当作牲畜一样交易,完全没有做人的自由与尊严。当然,最初她是不顺从的,她甚至想要自杀,但后来她还是顺从了,决定好好过日子,并为第二个丈夫生了一个孩子。但连她自己也想不到的是,他的第二个丈夫又病死了,接着,她的唯一的儿子也被狼叼去了。她又变得无依无靠了。也因此,她的社会地位一再降低,因为在中国,人们是不能接受这样一个克夫的女人的。现在,她的生活更加艰难了,她希望回到鲁镇继续做女佣,但主人很不情愿。他们在新年祝福的时候不让她做一切事,因为她在其他人的眼里是带着“晦气”的。他企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而用了全部的积蓄到寺里去捐门槛,但这仍不能换来人们对她的“宽恕”和同情。她不堪忍受而变得有些精神失常,于是被赶出了这户人家,沦为乞丐。最后,在众人的冷漠和社会的野蛮中感到了极度的绝望的她,终于在旧历新年到来之前死去,成了旧礼教的牺牲品……鲁迅含着血泪创作了这篇小说。事实上,他是要告诉读者,祥林嫂的死是旧礼教造成的。很多人(包括她的婆婆,主人,以及她的邻居等)都是旧礼教的帮凶。她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30多年)是极其不幸的。她最大的悲剧就是想做一个奴隶而不得的悲剧。从这些小说中人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对广大不幸人民的深切同情。

但是,鲁迅的伟大还不仅在于他热爱他的祖国和人民,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而鲁迅的伟大在于他改造国民性的努力。他相信没有比文学更能改造国民性的方法,后来他曾说,他写小说就是“为人生”,“为改良人生”。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他从事文学的目的是多么明确。

为什么鲁迅要用文学来改造国民性呢?因为他的基本思想在于: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发达,关键看她的人民有没有高度健康饱满的精神意识。他曾经说,中国人像一盘散沙,不能集合成一个强大的集体,而只有中国人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启蒙和解放,中华民族才能以巨人的形象立于世界之林。那就是说,为了中国的繁荣,我们必须首先注重思想解放和教育,否则,没有新的人民,一切都是空谈。

鲁迅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深刻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也因为他自身的经历和耳闻目睹。他看到在长期的传统意识的束缚下,中国人思想中的消极成分严重阻碍了民族的进步、改革和发展。这些来自旧礼教,越落后就越保守,越消极就越容易被征服。因此,鲁迅认为这些国民性中“毒素”必须去除。在这些毒素中,鲁迅猛烈抨击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顺从”,也就是“奴性”。鲁迅认为善良是美德,但是顺从却意味着屈从于一切压力和淫威,那就不是美德,而是软骨和无能的表现了。当然,鲁迅并不是说所有中国人都善于屈从,他清楚地看到历史上有大批仁人志士是勇于战斗和反抗的。他称赞他们为“中国的脊梁”,认为中国的文明是他们创造的。鲁迅自己也是出了名的“硬骨头”。在鲁迅看来,屈从的性格是必须去除的,中国民众应当具有高度的斗志。我们不能容忍自身的软弱,既不能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践踏,也不能屈从于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他早年就曾崇拜拜伦、雪莱等“恶魔诗人”,赞赏他们的创作精神,希望中国人都能早日摆脱“顺从”的性格。

毒素的第二方面即是因循守旧、拒绝革新、只相信自己的狭隘和保守主义。这将造成无知和愚昧,拒绝新的先进的事物。鲁迅著名的《阿Q正传》已广为传播并被译成多种外文名扬世界。阿Q已经成为一种典型形象和典型性格。鲁迅塑造了阿Q并描写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在中国已被称为“阿Q精神”。在阿Q的性格中,有很多落后的消极的思想,其中之一就是狭隘和保守。例如,阿Q是乡下人,但他看不起城里人,城里人管“长凳”叫作“条凳”,他认为那是错误和可笑的(事实上,那没有对错,只是叫法的不同)。此外,乡下做鱼时把葱切成半寸长的段儿,而城里人却用葱丝,阿Q认为这也是错的,而且非常可笑(其实这只是城里人吃得更讲究一些)。因此,他认为所有新鲜的、他所不知道的事情都是荒谬的。阿Q很穷,革命对他是有利的,至少他不会因此再失去什么,而且还可以改变他的低下的地位,但是他却反对革命,认为革命会对他不利。传统的礼教是不认可男女之间的感情的,男女在一处被认为是不正常了。贫穷的阿Q无力讨一个老婆,但他渴望一个女人,但他仍坚信礼教的男女观念。阿Q实在是太狭隘和保守了。

第三方面就是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鲁迅认为,中国人最大的缺点就是瞒和骗——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所谓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也就是缺乏直面和承认自己缺点的勇气。阿Q就是这样的典型。他是个瘌痢头,这是个明摆着的事实,但他就是不敢承认,而且还不许别人提及。他甚至会因为别人说“光”“亮”而气愤不已,后来以至于听不得别人说蜡烛和灯泡了。其实,阿Q已经是那样贫穷,在村中没有人比他的地位更低,鲁迅描写他“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短裤”,但阿Q仍然拒绝承认自己的穷的现实。他坚持说:“你以为你是谁?我原先比你阔多了!”另一个例子就是阿Q既穷又无能,几乎人人都可以欺负他。阿Q打不赢但仍不认输,他会说“儿子打老子!”来获得精神上的胜利。当然,阿Q只是鲁迅塑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形象,但他的确代表了现实中的中国人的一些劣根性。试想,如果一个国家像阿Q这样自我欺瞒,不承认自己的弱点,那它怎能强大和进步呢?对此,鲁迅激烈地批判道:“中国人为自己准备了最好的欺骗和逃避的路,而且认为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他们的胆怯、懒惰和狡猾暴露出来,渐渐地,他们越来越满足,渐渐地,他们退化了但仍觉得骄傲。”在鲁迅的眼中,没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中国就没有希望和将来。

最后一点,就是夸大传统。这造成了中国人的无知和落后。中国人认为自己勤劳勇敢,创造过辉煌的人类文明。但是,不幸的是,多年来封建中国已经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了。鲁迅时刻尖锐地批判这一点,提醒着中国人。他说,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而现在只是用来祭祀和吓跑鬼神,而帝国主义却用来制造了枪弹侵略我们。中国发明了指南针但现在却用来算命,而外国人却用它来航海,拓展他们的版图。我前面也已说到鲁迅的《故乡》,小英雄闰土后来一贫如洗(变得宛如教堂中的老鼠),但他始终不明白自己为何会变得如此贫穷,他相信“女人是祸水”。最后,在他住在鲁迅家里的时候,他还从灶灰里捡出一个烛台,用以在家乞求神灵保佑。在小说中,鲁迅完全没有责怪他,但是,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他的批评。

鲁迅对国民性的改造中,还有很多值得称道的方面。中国人国民性太复杂了。客观地说,其中有积极的东西,也有消极的东西,我上面所讲的也没有包括所有的消极方面。更重要的是,鲁迅用其一生的时间创作了几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改造国民性是他毕生的事业。他揭露的中国人的灵魂远比我介绍的这一点要深广得多。我只是简单地谈及几个方面,以说明鲁迅对中国人国民性的批判。

我必须说明的是,鲁迅虽然对消极国民性有尖锐的批判,但并不是说他认为这些消极因素是不可去除的。不!关于这一点,鲁迅是很乐观的。他对中国人、中国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是很乐观的。即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也坚定地相信“新的将胜于旧的,将来总是好于现在的!”正是这种对未来中国和改造国民灵魂前景的信心使得鲁迅能够一生坚持他的理想和事业。否则,以他的孤独和所面临的磨难,他是不可能那样坚持在文学的园地里默默耕耘那么多年,而且取得了那样异乎寻常的成就的。

我还要强调的一点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过程中,在指出消极面的同时还指出了解决的方法。如果我们说,鲁迅是一位医生(事实上他起初是学医的,目的是要治疗人们身体上的创伤,现在,我们是说他是一个人类精神的疗伤者),他不仅进行了诊断,指出病症,同时还准确地开出了药方。我不在这里列举他开出的处方了,我只是想指出,鲁迅改造国民性,希望中国人的精神变得勇敢、富于创新、充沛饱满、健壮坚强、勇于进取,并且不惧怕摧毁旧的世界。你们都知道19世纪挪威作家易卜生,他曾创作过一出话剧名为《全民公敌》。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他就开始介绍易卜生的作品给中国读者,希望激励中国人像英雄斯多可曼医生那样勇敢、笃信真理和坚持斗争。鲁迅坚持号召人民摧毁旧事物,超越旧体制,去除旧的陋习。他将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号召他们团结起来进行主动的战斗掀翻人肉的筵席,捣毁人肉的厨房,创造新的历史。鲁迅清楚地看到要实现这些理想,争取国家的进步,我们要勇于“拿来”国外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了提高我们自己,我们必须吸取异域的营养。这也体现出鲁迅作为一个革命者和思想家的伟大。

在讲演的最后,我还想介绍鲁迅1925年的一篇作品《论睁了眼看》里的一句话。在这篇文章中他鼓励中国人民去除胆怯,勇于面对现实。在文章中,他谈到文学的作用,他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焰,它也是将人们引向将来的火炬。”他的话里含有深刻的哲理。它不仅说明了文学与人类的关系,而且说明了文学赋予鲁迅的历史重任。我想告诉你们,鲁迅在作品里多次提到希腊神话中的为人间盗得天火,被钉于圣山忍受鹰隼啄食之苦的普罗米修斯。事实上,鲁迅自己就是现代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他一生都在高擎着文学的火炬,照亮黑暗的旧中国,引领民族的精神走向更高更强。他不仅试图改造国民性,同时还教导人们如何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以其伟大的牺牲精神和勇气,热爱并保护着年轻的一代,希望他们健康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只有他才能睁开眼睛看中国和现代世界。一方面,他努力理解和学习先进的世界文明,另一方面,他主动寻求世界对中国的理解。他架起了封建中国和现代文明之间的一座伟大的桥梁。他创造性的写作不仅推动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藏。这并不是过高地评价鲁迅,我相信当你们阅读了他的全部作品之后,一定会同意我的观点。

谢谢大家。

(1991年11月)

同类推荐
  • 颐和园的寂寞:叶广芩散文选

    颐和园的寂寞:叶广芩散文选

    作者是一个擅讲故事的高手,她于故事中自然流露的叹息与幽默是如此不同凡响……从语言到人物,一板一眼,无不散发着某种韵致。叙事写人如数家珍,起承转合不愠不躁,举手投足流露出闺秀遗风、文化底蕴。
  • 关于爱与美

    关于爱与美

    本书为太宰治的小说集,收录了《秋风记》《花烛》《关于爱与美》《火鸟》等六部当时未曾发表的小说。这部小说集是太宰治与石原美知子结婚后出版的首部作品集,作品中集中表现了太宰对人间至爱至美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极度热爱。像火鸟涅槃前的深情回眸,是太宰治于绝望深渊之中的奋力一跃。
  • 声音与物象

    声音与物象

    作品用丰富的想象来展示乡土的纵深,表达人类对乡土所抚摩和记忆的朴素情感。文笔在心灵与物象之间对话,从物象之中表达内在的禅意与禅思。该书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
  • 哪有什么运气 不过是我们暗自努力

    哪有什么运气 不过是我们暗自努力

    本书精选了畅销书作家陈昂200余首新诗,共分为“那年初见 如花美眷”“文艺腮红 不语不言”“往事如烟 浅笑而安”“余生很长 何必慌忙”等十一个专辑。这些诗歌既有清新唯美的“抒情哲理诗”,也有朦胧精湛的“截句诗”。诗歌主题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陈昂的写作笔法清新、精炼,简短的语言呈现多维的立体感。陈昂的创作是“青春期写作(春草派风格)”,他的每一首诗都有大方简单而内涵唯美的外衣,静静品味会发现诗的本质与内涵,领悟到诗歌底蕴里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这些诗歌里潜伏的“正能量”正是我们洗涤灵魂、陶冶情操、慰藉心灵的“刚需”,特别适合生活中迷茫的年轻人阅读。
  • 西班牙主题变奏(毛姆文集)

    西班牙主题变奏(毛姆文集)

    在这本被格雷厄姆·格林称誉为毛姆最佳作品的《西班牙主题变奏》中,毛姆为探索西班牙这个他为之心醉神迷的国度独一无二的精神真谛,带领我们重新回到她的黄金时代,一一检点她的宗教信仰以及流浪汉小说、戏剧、绘画等最具代表性的艺术文化门类,回顾了罗耀拉、德·维加、塞万提斯、格列柯、圣特雷萨修女等塑造了这个民族精神面貌的那些伟人的人生故事和心路历程,描绘出黄金时代西班牙人的真实形象,揭示出为什么堂吉诃德、桑丘和唐璜成为最能代表西班牙人的精神面貌的三个不朽形象,并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西班牙,人就是诗歌,是绘画,是建筑。人就是这个国家的哲学。这些黄金时代的西班牙人生活着,感受着,行动着,但他们并不思考。他们追求并发现的是生活,是骚动的、热烈的、多样的生活。激情是他们生命的种子,激情也是他们绽放的花朵。……他们的卓越之处……在于不同的方向:那是一种性格的卓越。在这一点上,我想无人可以超越他们,只有古代罗马人才能与他们匹敌。这个精力旺盛的民族似乎将它所有的活力和独创性都投入了一个目标,一个唯一的目标:人的创造。他们并不擅长艺术,他们擅长的是一个比艺术更加伟大的领域——人。”
热门推荐
  • 不成魔怎成佛

    不成魔怎成佛

    我本边城纨绔子,未及弱冠,不知天命,奈何那天地不容我!魔宗戮我竹马红颜!我便诛仙成魔!我欲耕田沽酒,佳人相伴,不沾戎马,正邪却皆以我为敌!青灯煮酒,策马天涯,天苍苍兮地茫茫,我该如何自处于世?千百年后,一切皆成幻影!
  • 能改斋词话

    能改斋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极品无敌神医

    极品无敌神医

    三年前,赵阳被人栽赃陷害,赶出家门,却偶得奇遇,归来时已精通绝世医术,更兼玄奇功法在身!疑难杂症手到病除,专治各种不服,这是一个小神医逆天崛起,纵横天下的故事!
  • 八零女配逆袭之路

    八零女配逆袭之路

    在修仙界只是一个私生女炮灰的谢文音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到了陌生的八零年代,再次成为了一个悲催的女炮灰。原主又胖又丑又蠢,用自己的愚蠢丑陋反衬女主的聪明美丽。因为愚蠢,原主的下场自然不好。既然她来了,就不能让自己走上原主的老路。这个年代遍地是黄金,只可惜修炼环境不太好。但谢文音不在意这些,她本来资质就不好,不过胜在毅力非凡,换个环境而已,一样可以如鱼得水。Ps:爽文女强,前期走美食创业虐渣路线,感情线为辅。
  • 我是德云一姐

    我是德云一姐

    妹妹若是来看我~千万不来到德云社!德云社里的流氓多~流氓头子他姓郭!老郭:玩去儿你!企鹅裙:832213990(母猪的产后护理)
  • 沈先生今天求婚了吗

    沈先生今天求婚了吗

    东方芸,貌美人‘好’,还是垣城出了名的小半仙。在同辈眼中,她就是神。在长辈眼中,她就是宝。就这么一个神宝,却被垣城最凶恶的人给看上了;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基本打从上学起,东方小半仙就被沈先生冠上了“沈家姓”。众人:这喜酒没得跑了。东方芸:呵。沈先生T^T:老婆我错了,你就嫁……东方小半仙掐指断言:今日不宜求婚,滚!
  • 愿时光善待我的笙沫

    愿时光善待我的笙沫

    路笙是商沫黑暗人生中唯一的一抹光芒路笙:如若多年之后你未嫁,我未娶那我们可不可以在一起。
  • 美人倦

    美人倦

    他们,一个是为了江山可以不顾一切英俊霸气的姜王爷,一个是为了美人可以抛下江山风度翩翩的大皇子。婚后,一个个可以舍弃美人夺取江山的阴谋,一场场不顾身份之嫌美丽的邂逅。三千流水之下她却仰望冷月无法自拔,只因替嫁之后不想生了真情。一场战争,一段赐婚,三个国家,一个美人……数年之后,回忆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殊不知是美人太过固执,还是命运既是如此……
  • 陆少今天发糖了吗

    陆少今天发糖了吗

    重生前,宋小予看到陆珩就绕道,最后还是被拖进了教堂成了陆太太。重生回到认识的最初,宋小予和陆珩第一次见面就打起来。前世,面试时宋小予发现老板是和自己打架的坏人转身就走。这辈子,宋小予屡次被陆珩留下加班,她忍无可忍,“陆老板,你到底想怎么样?”“如果觉得忙,我这里还提供另外一份职位。”陆珩把户口本一扔,“那就是做我的太太。”“从今以后,你的工作就是好好爱我。”
  • 剑落人间

    剑落人间

    神璧山中有一少年,年年练剑,日日不辍。他很喜欢坐在山间崖坪向远方眺望,他很好奇,山外的世界,究竟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终有一日,山外寻来了一名带伤的年轻女子。于是他得了先生的嘱咐,背起了铁匣,随那人下了山……从此众生界中,多了一位身负重任的绝世剑客,少了一位懵懂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