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1300000006

第6章 大家庭中的文化生活

1911年初秋,巴金随父母从广元回到成都,不久就发生了辛亥革命。革命首先从武昌爆发,全国各地群起响应,11月25日成都也宣告独立,并成立了大汉军政府。大清王朝277年的江山至此寿终正寝。

这场革命的发生对李家这个大家族来说影响极其深重。首先是巴金的祖父因大清王朝的倾覆而感到深深的悲哀,他似乎已本能地意识到这将预示着他的大家庭的命运。巴金的父亲倒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安,相反他倒显得轻松,似乎是觉得像清王朝这样腐败无能的政府早就该有这样的下场,而且在他的行动中,还多少流露出一点民族主义情绪。所以革命一宣告成功,他便忙着制作新国旗:“他拿一大块白洋布摊在方桌上面,先用一个极大的碗,把墨汁涂了碗口,印了一个大圆形在布上,然后用一个小杯子在大圆形的周围印了十八个小圈。在大圆形里面写了一个‘汉’字,十八个小圈代表当时的十八个省。”不久,中华民国成立,父亲又把大汉旗收起,另外做了一面五色旗。

但二叔、三叔便没有这样的兴致。二叔丢了他的四品官,一切俸禄全都没了,这对他自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后来他便爽性开业做了律师。三叔也从此断送了做官的前程,时常郁郁不乐,寄兴诗酒,还给自己起了个“亡国大夫”的雅号。二叔、三叔都曾到日本留学,辛亥革命前回国不过一两年时间,在日本的时候他们都剪了辫子,回国后装上假辫子做官,但背后常有人笑骂他们是“假洋鬼子”。如今革命成功,他们便把头上的假辫子取下来,从此再不怕别人嘲笑他们的“秃头”了。

至于巴金这一辈人,由于大多年龄还很小,谈不上什么政治态度,但他们对于清朝政府的灭亡,都觉得高兴。青少年是天生的革命派,对任何社会变革他们都会感到兴奋。特别是巴金,他早已厌恶自己脑后垂着的那根用红头绳缠起的小辫子,所以对这场以剪辫子为标志的革命非常喜欢。

总之,在辛亥革命发生当时和稍后一段时间里,巴金这个封建大家庭,以及与之类似的一些封建家庭,并未受到根本的伤害。在四川成都这个地方,尽管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各路军政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停地争斗,像走马灯一样上来下去,“你方唱罢我登场”,给广大民众带来无穷灾难。但社会根基未变,封建制度未变,地主、官僚、军阀的基础地位没有动摇。所以不管外面有什么变化,具有深厚社会影响和巨大财力的封建大家庭的地位依然稳固。大门一关,他们仍然可以自成一统,照旧过自己的日子。所以辛亥革命过后不久,李氏大家庭的生活秩序便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巴金和他的几个兄弟姐妹依旧到书房跟先生读书。

作为世代以读书获得功名和地位的书香之家的子弟,巴金在幼年时期也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他自幼便生活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家里有专设的私塾,孩子们不论男女都入塾读书。家里所有人都读书识字。巴金曾说过这样一件事:“那时候在我们家里除了我们这几个小孩外,没有一个人不曾读过《红楼梦》。父亲在广元买了一部十六本头的木刻本,母亲有一部石印小本。大哥后来又买了一部商务印书馆的铅印本。我常常听见人谈《红楼梦》,当时虽然不曾读它,就已经熟悉了书中的人物和事情。”这样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对于未来的一位作家的成长无疑是有好处的。前面说过,还在广元的时候,巴金刚刚五岁,父亲便请了一位刘先生教他和哥哥、姐姐们一起读书。而与此同时,母亲也在每天晚上教他们读古典诗词。这件事给巴金留下的印象不仅深刻,而且温馨。巴金记得,那时母亲总是先将白纸裁开订成几个小本子,分给几个孩子,巴金的两个姐姐早就有这样的小本子,后来巴金和三哥也每人有了一本。母亲每天亲手用娟秀的小字从《白香词谱》里把词抄下来,把孩子们叫到跟前,在清油灯下,用温柔的声音给他们读小本子上面的字。那声音巴金终生难忘!

他后来说:“这是我们幼年时代的唯一的音乐。”跟着这声音,巴金和三哥开始是一字一字地读,随后是把字连成句子,直到把一首词读下来为止。这时,母亲就把印泥和牛骨做的印模拿出来,两兄弟就跪在方凳上,专心地给刚读过的那首词加上圈点。第二天晚上,他们又在母亲面前温习那首词,直到能把它背诵出来。

一些有成就的艺术家曾说过,他们之所以能走上文艺的道路,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有一位爱好文艺的母亲,是从幼年时期便从母亲那里受到了文艺的教育和熏陶。诗人郭沫若称他的母亲是他的“真正的蒙师”,是母亲在他幼年时期便教他背诵了许多唐诗宋词,给他上了“诗教的第一课”。巴金的母亲显然也是一位爱好文艺并很有修养的女性,这从上面提到的她教孩子们古典诗词的情景和她对《红楼梦》的爱好就不难看出。尤其是她教孩子诗词的那种方法,她的全身心的投入,真是动人!这对巴金的影响自然是深远的。巴金一直到晚年都还记得母亲教他读过的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忆江南》(怀旧):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首词的内涵在巴金幼年时代自然很难充分理解,但词的朦胧诗意和缠绵情怀还是不难感受到的,对一个聪慧、敏感的孩子来说,谁知道由这里会生发出多少奇思妙想啊!

后来巴金的母亲生了十妹,教巴金兄弟读词的事停顿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又得到恢复,一直继续到母亲去世。

巴金从幼年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这首先要感谢在广元时候父亲给他请的那位启蒙老师刘先生。巴金后来明白地说过,小时候他喜欢读书,就是因为喜欢这位刘先生。刘先生个子不高,白白净净,面目和善,对学生从无疾言厉色,在当时那种注重“教刑”,而且先生越严厉越受人敬重的环境中,刘先生的教育方式真是难得。后来巴金说起刘先生,言语里总是带着感情。他说:“刘先生待我们是再好没有的了。他从来没有骂过我们一句,脸上永远带着温和的微笑。”母亲让一位老书童传话,请刘先生“不客气地严厉地管教”孩子们。刘先生怎么做呢?巴金说:“但是我从不知道严厉是怎么回事。我背书背不出,刘先生就教我慢慢地重读。我愿意什么时候放学,我就在什么时候出去,三哥也是。”结果怎么样呢?巴金说:“因为这个缘故我们更喜欢书房”,自然也更喜欢读书。这事确实很有趣,刘先生的教育方法今天也很值得一些家长和教师参考。

这里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刘先生还会画画,时常给巴金的父亲绘制地图。他有许多彩色铅笔,以及圆规之类的绘图仪器,这是巴金和三哥非常羡慕的。有时他也给巴金兄弟画人物画,把一方裁小了的白纸蒙在旧画本上,用铅笔勾出人物轮廓,或者还有一两间房屋或别的东西,然后拿彩色铅笔涂上颜色。巴金和三哥一直围在旁边,眼盯着先生把画画完,他们不论谁得到这张画,脸上都会露出满意的笑容。为了这些图画他们更喜欢刘先生。就这样,图画一张一张地增加,不久巴金的一个小木匣子里已经积了几十张。那时候孩子们缺少玩具,所以巴金把这些画更当做珍宝,每天早晨和晚上都要翻看好一会儿,只见红的绿的颜色,人、狗和房屋……一件件在眼前活动起来,简直入了迷。过了些日子,巴金对这些画又感到不满足了,他梦想得到一张更大的图画,上面有狮子,有老虎,有豹子,有豺狼,有山,有洞,这样的图画他似乎在一本什么书上见过。但这样的画实在太复杂了,所以刘先生一直不肯给他们画。又过了些日子,先生捱不过巴金兄弟的恳求,花了两三天的功夫,终于把这张画画成功了,上面果然有山,有洞,有狮子,有老虎,有豹,有狼,应有尽有。只可惜巴金来晚了一步,这张画落在了三哥手里。巴金跨进书房的时候,见三哥正捧着这张画得意地笑,并对巴金说:“瞧,先生给我的。”

巴金一下就火了,扑到先生面前,一定要先生把画给他。刘先生说过几天再给他画一张,也不行,说着便大哭起来,还说先生是坏人。最后是大哥和二姐把他半拖半抱地弄到母亲房里,母亲把他说了一顿,并要他去给先生赔礼,才算完事。但事后巴金作了一个决绝的举动,是谁也没有想到的。当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巴金从枕头边取出木匣里的图画,一张一张地仔细看了一遍,然后就慷慨地毫不留恋地全部送给了三哥。巴金说,“在那个时候我有一种近乎‘不完全,则宁无’的思想。”而从此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向先生要过图画”了。这实在令人惋惜。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窥见少年时期巴金性格的一个侧面,就是这位大家庭的“四少爷”也实在太骄纵、太固执了。经过这次挫折,巴金完全失去了对绘画的兴趣,同时也断绝了他可能向绘画方面发展的良好机缘。

从广元回到成都的时候,巴金还是个小孩子,他的生活内容仍以在家塾里读书为主。这期间先后教过巴金的有两位先生,一位是龙先生,一位是曹先生。龙先生是一位革命党,在辛亥革命发生前后,他对革命的热烈态度对巴金有过感染;曹先生原是三叔在南充做知县时县里的教官,是三叔介绍他到家里来教书的,当时已60几岁,是个相当迂腐的老秀才。但他们确实都有学问,对学生也很宽容,没有严格的限制与束缚。他们给巴金的教益,主要是教他读了许多古文,如《古文观止》中的200多篇文章,他全能背诵,尤其是对其中的《桃花源记》、《祭十二郎文》、《赤壁赋》、《报刘一丈书》等等,更是由衷的喜爱。巴金后来说过:“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总的说来,巴金在家塾中的读书生活还是比较轻松的。这时毕竟已经进入民国时代,科举制度早已废除,大家庭的子弟已不把圣经贤传之类看得像过去那么重要。这也许在无意中培育了巴金的自由性格。

随着巴金一天天长大,他的兴趣和爱好也越来越广泛。这期间,除了家塾里的功课之外,特别吸引他的还有两件事情。

一件是他跟着三哥等人组织了一个新剧团。那时有一段时间巴金和三哥每天晚上都叫仆人姜福陪着到可园去看戏,有川戏,也有京戏。因为父亲是那个戏园的股东,有一厚本免费的戏票,而且座位是在固定的包厢里面,用不着临时去换票,看戏十分方便。一连看了两三个月,对戏剧发生兴趣,尤其是爱看武戏,看完回来就在家里学着翻斤斗,翻杠子。又过了些时候,他们就组织了一个新剧团,在公馆的桂棠后面竹林里演新剧。巴金说:“竹林前面有一块空地,就做了我们的舞台。我们用复写纸印了许多戏票送人,拉别人来看我们的表演。”还说:“我们的剧本是自己胡乱编的,里面没有一个女角。主要演员是六叔、二哥(二叔的儿子)、三哥和香表哥;我和五弟(也是二叔的儿子)两个只做配角,或者在戏演完以后做点翻杠杆的表演。看客多半是女的,就是姐姐、堂姐、表姐们。我们用各种方法强迫他们来看,而且一定要戏演完才许他们走。”特别让巴金得意的是父亲居然也被他们拉来,而且居然一直把戏看完。更令人惊奇的是,父亲还给他们编写了一个名为《知县现形记》的剧本,二哥、三哥扮着戏里面的两个主角,演得有声有色的时候,父亲也哈哈地笑起来。看来李公馆的这位“当家人”也并不古板。

另一件是家里办了一份杂志。杂志是受当时社会上已开始风行的《小说月报》、《礼拜六》一类刊物的影响办起来的,题名叫《十日》,十天出一期,每期用复写纸抄五六份。杂志的主持人是六叔、二哥和香表哥,巴金因为年纪还小,只是热心的支持者和“第一个订户”。在这份杂志上,大哥最早发表了他的小说,巴金称他是大家庭里“第一个写小说的人”。杂志的另一个热心作者是奉表哥,他的小说是以“杏花深处,一角红楼”的句子开头,接着就是“斗室中有一女郎”如何如何,而结局则离不开情死之类。巴金后来说:“我对于《十日》杂志上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的哀情小说感不到兴趣。而且我亲眼看见他们写小说时分明摊开了好几本书在抄袭。这些书有尺牍,有文选,有笔记,有上海新出版的流行小说和杂志……不过对于那三个创办杂志的人的抄录、装订、绘图的种种苦心我却非常佩服。”《十日》出了3个月,巴金花9个铜板的订费,就得到了厚厚的9本书,觉得是个很大的收获。

成立新剧团,编演新剧,写小说,出版杂志……从这里可以看到,辛亥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无形中已在这个封建大家庭中注入新的因素,也催生着新的力量:这些大家庭的子弟,作为当时青年的一种类型,是多么热衷于新事物,多么渴望表现自己和发展自己,又是多么精力旺盛、热情洋溢!对少年巴金来说,这些新剧、小说、剧团、杂志本身并不重要(他当时对他兄长们的那种千篇一律的哀情小说已不感兴趣),重要的在于参与,在于尝试,在于经历和磨练。这对于巴金未来的事业无疑是一种演习,而且由此唤起了他的兴趣,激发了他的热情,把他引向更高远的人生目标。他说,那时候他的心,“就像一只羽毛刚刚长成的小鸟,它要飞,飞,只想飞往广阔的天空去”。

同类推荐
  • 图解曾国藩家书

    图解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经历和从武生涯,包含书信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定国安邦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精要总结。
  • 航天英雄杨利伟

    航天英雄杨利伟

    迄今,中国人跳高的记录是2.39米,登山的最高的记录是珠穆朗玛峰8848米。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的冲天一飞,为中国人在茫茫太空书写了新的高度。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是人类的航空事业中伟大而精彩的一笔。然而,这不是中国人的目标。也许,若干年后,我们的小读者中就有人穿着宇航服来改写这个记录,会飞得更远更高,那将是我们企盼的也是为之骄傲的。
  •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本书介绍了革命烈士焦裕禄的生平,内容包括:苦大仇深渴望翻身、走上革命道路、随军南下开辟新区、工业战线上的红旗手、战自然锁风沙、统一县委领导班子思想等。
  • 王阳明

    王阳明

    在整个明朝中后期,王阳明的“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流传于大江南北。阳明心学,一直影响到近代,并且远播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既有“立德”“立功”又有“立言”之“三不朽”之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世人的敬仰。王阳明的一生,作为思想家、教育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本书以长篇历史小说的形式,呈现王阳明的一生。只有还原历史场景,才能真正读懂王阳明!
  • 蒋介石的家情家事(亲历者讲述)

    蒋介石的家情家事(亲历者讲述)

    身为曾经的第一家族的核心人物,一代枭雄蒋介石与他背后的利益集团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隐情秘事?丛书通过亲历者的亲见亲闻,揭开一个短暂王朝的尘封秘史。本书介绍了蒋介石的家世背景、亲族关系,通过一手独家史料,揭秘蒋介石和他的亲族世家幕后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
热门推荐
  • 老大,再见!

    老大,再见!

    《老大,再见!》其实就是写一个有情怀的青年教师,临危受命接手一个问题重重的后进班,最后带领全班创造了高考奇迹的故事。但短短一年发生的种种惊天动地与点点滴滴都如此难以置信又如此鲜活真实,让你时而热血沸腾,时而泪流满面,甚至是不忍读完,难舍再见。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帝姬她又来借钱了

    帝姬她又来借钱了

    她是仙界第一葩的卿九帝姬,遭人暗算,一朝陨落!得此噩耗,仙门各家喜极而泣,奔走相告!太好了!!!终于不用整日胆战心惊自家宝贝被“借”走了!重生在乱葬岗的帝姬坐在坟头翘着腿冷笑,都给我等着!容貌被毁?灵根被废?婚事被夺?她都飞升几百年了怎么修真界的套路都不带换的?当卿九杀回仙界,仙门各家抱团瑟瑟发抖:她来了她来了,她她她又来借钱了!不……不是,后面怎么还跟着个大魔头???帝姬教你靠借钱走上人生巅峰!
  • 最佳修仙狂婿

    最佳修仙狂婿

    龙有逆鳞,我林辰的女人,我林辰的兄弟,我林辰的亲人,天王老子也不能动,你算什么东西?后果你无法想象!...
  • 枝上红狸

    枝上红狸

    欢喜无度,悲喜自渡。要怎样才能做到问心无愧。其实不过黄粱一梦,琉璃就是枝狸,枝狸就是琉璃。一个人活在自己的梦里。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开始爱上他的,甚至都不知道何时起,他就变成了我的全部。也许人活着,就要有些依托和信仰。我早就把他当成了我心中的神明。打定一个主意需要多久啊,琉璃最终孤注一掷。心一跳爱就开始煎熬。从第一次心跳的时候起,她就再也做不了潇洒的自己。这世间的异物最不容易得到爱,一如生出了三魂七魄幻化成人形的琉璃,一如跳脱于六界之外的痴魅,本不该生出情,却偏偏为情困了自己一生。我本是一个潇洒至极的人,又怎会为情所困。指尖一点,是谁的美人尖。是那个久居云山之巅,不疯魔不成活,绝代芳华画地为牢的谪仙枝狸。我最怕的是被人推在风口浪尖上,被千夫所指。人,骨子里都有一股嗜血因子。
  • 墨乾坤

    墨乾坤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路还在走,故事还会有,
  • 冰棺中走来

    冰棺中走来

    十年前,家道没落的凌然闯出圈外等待父母归来时遇见了躺在风霜中的冰棺。十年后,那个被她用一个名字和一个草戒指拴住的人从冰棺中走了出来。
  • 猫扑脸

    猫扑脸

    他是晚上九点钟的飞机要飞离上海,他们最后把晚饭的地点定在静安寺背后的一家比萨店——开在一座巨大商城的北侧。他们坐在中间环状的沙发座那儿。小姐来点单,她说随你点吧。他晚上飞机要走,跟她十五年来的第一次见面就要匆匆结束。他很想点些好吃的,但拿着菜单不知道点什么好。比萨饼,是意大利一家名牌店在上海开设的,装修很有格调,气氛非常西化,菜单也精致至极。他点单时有些后悔,没有带她到隔壁的店里给她挑件衣服或者买一盒化妆品。总之,他是有愧疚的,似乎只有买一点东西拴在她身上,才能缓和这样的分手。除了比萨,他还点了法国蜗牛,这是一种用油浸出来的做法,有特殊的酱沫和油。
  • 乌苏里船歌

    乌苏里船歌

    旭日高过街津山的山顶,暗蓝的黑龙江泛起粼粼波光,大地渐渐变得和煦。傅占祥站在船头,冰冷的身体却感觉不到温暖。黑龙江右岸的街津山上,成材的大树早已伐光,在傅占祥的记忆里,似乎就是眨眼的工夫儿,曾经茂密的山岭只剩下些低矮的灌木,因缺少雨水,枝叶萎靡,落满尘土。山脚下就是他生活的赫哲渔村,面向莲花河几排低矮的土坯房。生产队会计拎着铜锣,拐拉到村口,他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上到黑龙江与莲花河交汇的河口那块凸出的大石砬子上。生产队会计敲响了收工的铜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