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70600000003

第3章 过剩的爱与支配欲

孩子沦为父母精神纠葛的牺牲品

人心中一旦有烦恼,就没有余力去管其他事,纠结的情绪已经占据了整个心灵。为人父母者若被自己内心的纠葛分散了注意力,就无法顾及孩子的心绪,这种状况可说是屡见不鲜。

陷入忧烦的人没闲工夫听别人说话,或许耳朵在听,但注意力却没在那上头。烦心的人经常陷入自我世界,纵使眼前有绝妙美景也视而不见;即使吃着山珍海味却如同嚼蜡,老是挂意着别的事情。

换句话说,烦恼的人无法关心外在世界,情绪总是高涨且紧绷,也无法与他人接触交流,毕竟光是消化处理自己的事,就足以令他精疲力竭了。

跟这种满是忧惧的人来往,即使是成人也会觉得相当费力。这样想来,若孩子在苦于内心纠结的父母膝下长大,他们会有多么为难,就不难想象了吧?

举个例子,某个在社会上遭遇挫折的父母,由于无法接受自身的失败,所以只好虚张声势地大放厥词:“什么功成名就、平步青云,都是屁!”这种夜以继日跟自己内心的纠葛战斗的父母,对他们来说,最要紧的是处理自己的自卑感,而非孩子的心情。

他们一点儿都不关心孩子目前有什么要求,满脑子只有“我可是很厉害的呢!我可是重要人物哦!”这种想法。一味盘算着要他人称赞、表扬自己,而完全没有心力去留意孩子的心思。光是处理自卑感就耗尽心神,哪有时间关切孩子是否感到悲伤?

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想得到父母的注意。对这种父母来说,了解孩子的需求,远远都比不上“让孩子尊重自己”重要。

言归正传,我们再回来谈谈“心智不成熟的父母”以及顺从的“乖孩子”。

那些在社会上受到挫折的父母,在家庭中会要求另一半或孩子不断赞美、吹捧自己。我的父亲就是这种典型,所以我总是要绞尽脑汁来赞颂父亲。

我父亲试图通过家庭重塑其自尊,同前文所述,这种类型的父亲不但无视孩子的渴求,甚至还强迫孩子完成他们所有的要求。实在没有比当他的孩子更可怜的事了。

“在家一条龙,在外一条虫”的父亲并不少见,希尔逖就曾表示,这种类型的男人最让女性退避三舍。其实,在我看来,被这类一家之主折磨的,除了女主人之外,最痛苦的就是孩子了。而希尔逖则更加同情女性——

格调不凡的女性最悲惨的处境,莫过于因为选择失误或者家人的愚蠢指令,而嫁给一个性格软弱、畏畏缩缩的男子。这种男人无法在世间展现雄风,而为了弥补此缺憾,在家中就会展现出自卑的暴君面貌。[7]

这种父亲对社会感到愤愤不平,怀着不满,一旦家人敢说出任何肯定社会的发言,后果便不堪设想。

以我父亲的状况来说,家人必须对社会上的名声或权力,摆出不屑一顾的模样,否则就会触怒他,而且生气到深夜还不肯罢休。我父亲看似轻视社会上的名声,但其实最憧憬名誉的人就是他自己。若要取悦这样的父亲,我必须把自己伪装起来。久而久之,我逐渐开始厌恶自己,内心不安定的感觉也日渐加剧了。

年轻时,我曾患上精神官能症,回顾我少年时代遭遇到的处境,会有这样的结果也是不无道理的。

过剩的爱,是爱情饥渴的强迫行为

教育家亚历山大·尼尔(Alexander Sutherland Neill)曾说,最糟糕的父亲总会要求孩子“感谢自己”,而最糟糕的母亲总是问孩子:“你爱我吗?”换句话说,这种就是对感情需索无度的父母,他们对爱饥渴,但这跟担忧孩子、理解孩子却不相同。然而,为小孩的事而感到烦恼的父母之中,的确有不少人怀有强烈的爱情饥渴。

说得深入一点儿,那些看似在孩子身上用心、表面上深爱孩子的双亲,其实很有可能带有极端的支配欲。他们乍看似乎打心底爱着孩子,不过爱情的真实面貌却是源自支配欲。企图以“好父亲”或“好母亲”的刻板立场来支配小孩,通过这个过程来满足本身对爱的饥渴。

真正的爱,会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直接又过度的爱的表现,大多时候都是错误的爱。(出自《让人起疑的母爱》[8])

以一般的表现方式来说,就是弗洛伊德的说法:“夸大的表现,正会凸显缺乏。”日常生活中的细微动作,自然流露出的才是真正的爱。

“比起过剩且虚妄的爱,虽然不充足但真实的爱,对孩子而言更加受用。”这是我从某本书上读到的,可惜手边没书,所以我无法确认字句是否分毫无差。不过就算修辞不够精准,都精辟地指出一个事实:当父母逃避面对自我心灵的问题,而把爱情饥渴施加在孩子身上时,会让孩子变得不对劲。

亚历山大·尼尔认定,最糟糕的父亲也可以从“想扮演施恩善人”这个观点来分析解释。

前述提到,每次父亲想跟家人去海边玩时,绝对不会亲自开口说:“我想去。”反而是对我说:“既然你那么想去海边,那我可以带你去哦!”我父亲似乎有种刻板想法——如果自己开口:“大家一起去海边吧!”好像会显得他很懦弱似的。

所以,总是由我拜托父亲:“爸爸,带我去海边玩!”其实我一点儿也不想跟爸爸出游。然而,因为我父亲凡事都要摆出一副对孩子施恩的姿态,不然就会心情不悦,我只得被迫随之起舞。

显而易见,我父亲就是通过对孩子施恩、支配孩子,来消除自己内心的无力感。

父亲就算只是坐在椅子上,也要摆出一副肃穆的模样。他坐在那儿不是忙东忙西,而是在展现“忙碌父亲”的姿态,对孩子施压:“老子可都是为了你们才坐镇在此。”他对于“为人父亲”缺乏自信,却拒绝承认这个事实。造成的反作用力就是,他会不断强调自己身为父亲的个人价值。

要跟这样的父亲相处,我整个人几乎被压力消磨殆尽。面对这个其实很有空闲的父亲,我还必须装出谦卑的样子:“在您这么忙碌的时候,还要麻烦您,真是十分抱歉。”

父母养育孩子,却是出于别的动机,那么孩子也会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压力。当父母内心的不安、对爱饥渴、无力感、社会自卑等情绪经过伪装,戴上了名为“爱”的面具后,在孩子身上施压,将会塑造出所谓听话的“乖孩子”。

以“爱”之名义,行“精神杀人”之实,这种状况恐怕相当泛滥。

占有、支配才是爱?

打心底真心爱孩子的父母,即使孩子离开自己身边闯天下去了,也不会觉得受到严重打击。因为他们爱着孩子,即使无法“拥有”孩子,其心理状态依旧安定。他们能够为孩子的幸福感到开心,将孩子的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

然而,占有欲强烈的父母、支配欲旺盛的父母以及自我陶醉型的父母,就非“拥有”孩子不可。一旦无法“支配”孩子,他们就会感到不幸,无法疼爱孩子。对这样的父母来说,“疼爱孩子”等同于“支配孩子”。他们若看到孩子在一个“与自己毫无瓜葛的世界”里享受幸福,便无法感到喜悦。

真心爱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幸福的模样理应会感到高兴。然而,占有欲跟支配欲太过强烈的父母、怀有自恋倾向的父母,孩子必须在“与自己有关的世界”享受幸福,否则他们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所以,当他们看到孩子和朋友开心出游,那可不行。唯有跟自己一起去旅行,看到孩子开心玩乐的表情,他们才会感到幸福;唯有通过亲子关系让自己的支配欲与占有欲得到满足,才会疼爱孩子。

常言道,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拓展并发挥自身潜能,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罗洛·梅指出,父母要儿女“实现自我”,说穿了,其实目的是要凸显出,要是没有他们撑腰,孩子哪能办得到!

简言之,父母一味在口头上宣扬“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支持孩子自我实现”,但说到底根本是要孩子服从自己。

罗讷德·戴维·莱恩(Ronald David Laing)与亚伦·埃斯特森(Aaron Esterson)合著,由笠原嘉等人翻译的《疯狂与家庭》(Sanity,Madness and the Family)中,有一则关于父女之间的小故事——

女儿露西非常擅长拉大提琴,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而露西的父亲会拉小提琴,听到父女两人合奏演出,任谁都会觉得他们真是一对感情和睦的父女。但是,当露西后来察觉到父亲的企图时,便放弃了大提琴。原来,她的父亲并不希望女儿跟自己以外的人合奏。

从表面上来看,他们是理想的父女。然而,父亲对女儿的期许,与其说是理想,倒不如说是孩子心理成长的障碍。那些外表看似完美无缺的亲子关系,让人意外的是,其中不少父母把孩子当作维生的食物。好比这位父亲无法放手、无法忍受露西与自己以外的人们建立关系那样。

迁怒到孩子身上

问题父母的类型可说是五花八门,其中一类父母光有一身本事,却不把能力用在自我成长上,而把精力耗费在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价值观上。这种父母会因为孩子随意的话语、无心的动作而遍体鳞伤,勃然大怒。

弗洛伊德说过:“所谓人类的成长,就是自我满足,就是面对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时,是否能心平气和。”这不仅是人类的成长,还可说是自我的确立。当自我完整了,就不会因为他人的一举一动,动摇不安。

关于这点,马斯洛也有过类似看法:当安全、归属、爱情、尊敬等渴求,只能从当事者以外的人身上获得时,那么这个人就只能依赖旁人。例如,向人撒娇的渴望等就能归于这部分吧。

因为孩子的言语或动作感到受伤、生气的父母,会要求孩子把保持他们的情绪当作孩子的责任,即为情感的责任转嫁。举例来说,我父亲总是因为我摆放报纸的方式不对而生气,责备我:“都怪你报纸乱放,害我觉得很焦躁。”

只是放个报纸这样的小动作,我就必须表达出“我对爸爸所怀抱的尊敬如山高、如海深”,否则他便会相当不高兴,向我发怒:“这什么态度,真让人讨厌!”而且没完没了地责骂,接着深深叹一口气,抛下一句:“你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这么差劲啊?”因此,我只能硬着头皮,忍受父亲夸大的失望。

我父亲之所以将失望表现得如此浮夸,就是为了加深我的罪恶感,让我为自己错误的摆放方式感到后悔莫及,为自己的态度感到罪恶。这就是沟通分析学中所说的“把过错都归咎到对方身上”,而不断遭到父母数落的孩子,会真的认为是自己的错,是自己破坏了父母之间的感情。

当一个人把他人的不愉快当作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时,在待人接物上便会失去自信。

沟通分析学里,把这种慢性定型化的不快情绪称为“扭曲”(racket)。这种不快的情绪会驱使人们改变他人。说得更深入一点儿,以“扭曲”来改变他人行动为目的之行为就称为“强迫”。

我在一个情绪不成熟的父亲身边长大,年轻时经常因为感到内疚而全身发抖,做任何事情都缺乏自信。与人交流时,担忧自己不知何时会破坏对方的心情,为此一直感到惶恐。

在这种状态下,我害怕到连自己的意见也不敢说出口,甚至无法说明自身的事,无法问对方问题,就怕让对方觉得不舒服。

一个对自我存在抱持着罪恶感的人,也对人生怀着恐惧。这种事对于心理健康的人来说,大概难以想象其中的辛酸。因为,这类人做任何事都心有愧疚,把事情的恶果归咎于自身。而明明没做错事,也仍内疚不已,陷入无止境的烦恼旋涡中。

为了逃避愧疚,于是忍不住找借口;为了不被责难,就拼命解释。如果不向对方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便无法放松。由于这种人每时每刻都对自己存疑,所以只能一天到晚证明自己没有做错。

忧郁症患者年幼时也是“乖孩子”

不少忧郁症患者在幼年时期都是“乖孩子”,他们似乎都是不违逆大人期待、做事细心、坚强又独立的小孩。对照土居健郎[9]先生的“依赖”理论来看,这些都属于“不懂依赖”的孩子。精神分裂症患者幼年时期不是“不懂依赖”,就是“害怕依赖”。相对地,忧郁症患者在幼年时期给人的印象是:他们认为,“依赖”本身就是坏事,于是对依赖他人这件事死了心。甚至,其中有不少孩子还会主动慰劳父母,让父母“依赖自己”。如同众所周知的,日本的父母(中略)经常“依赖”着孩子。[10]

为什么这群孩子状况严重到罹患忧郁症,内心想依赖却无法依赖呢?如同引述提到的,他们从幼年起就把“依赖”当成坏事,或许早就放弃依赖他人了吧!不过,我个人认为还有另一个理由——虽然小孩想依赖,但内心深处却无法信任父母,或对父母抱有敌意。想跟对方撒娇、依赖对方,必须建立在信任对方的基础上,但所谓的“乖孩子”跟父母之间却缺乏这样的信任。

引述也提到,父母都爱依赖“乖孩子”。这种状况与其说涵盖了全部的父母,更精准来说,指的应该是那些“情绪不够成熟,对爱怀抱强烈渴望的父母”。每个孩子都希望让父母开心,结果反而变成孩子在照顾父母。由于小孩对父母充满不信任,使得他们对“依赖”父母这件事死心,只得撑着弱小的身躯,做出超乎自己年龄和本分该做的事。

父母时不时会流露出“想牢牢抓住孩子不放”的欲望,而他们对自己无意识的欲望却丝毫不察。(出自《重整消逝的自我》)

过去,我曾经也是个“乖孩子”。以我个人经验来说,当个听话的“乖孩子”是很寂寞的,甚至连“感受寂寞”也都不被允许。于是,连我自己都觉得窝囊到不行,心里充斥着恐惧与不安。

而父母为了疗愈自己的孤独感,紧紧抓着内心寂寞的孩子不放,企图把孩子置于自己的支配下。

双重束缚的沟通

我想稍微讨论一下,前面引述的论文中提到的“精神分裂症”,其中的引发原因之一称为“双重束缚的沟通”。

我用自身经历当作范例:我父亲是个支配欲极度强烈的人,当然他绝不承认自己有支配他人的倾向。他灌输我们,身为人必须遵守的美德之一就是“顺从”这样的观念。他几乎天天问我:“谛三,一个人所要遵守的最重要的美德是什么?”我则被迫重复说道:“是顺从。”

对当时的我而言,“顺从”是绝对的美德。这实质上指的是我个人的服从。而我父亲通过强迫我对他的绝对服从,来压抑自己内心的不安。

有些父母让自身的无力感演变成强烈的支配欲,对他们来说,孩子的自立会使他们不安。就我个人的处境而言,我必须主动对父亲表达服从,光被动地服从命令,他并不会感到满足。

我父亲总是大言不惭地主张,自己是个作风民主的父亲。为了不揭穿这个假象,我必须演出自己是以个人意志、以“自己的期望”来采取行动,来达成父亲的愿望。

除了满足父亲本质上的支配欲,更必须认同父亲“民主作风”的虚伪外表,所以我被迫完美扮演好一副懦弱无力的模样,这正是我的职责。

我还被灌输了另一种美德:“胆识”。父亲不断教诲我:男儿必须像英雄豪杰般坚强。我也老是被迫回应:“胆识”与“顺从”是重要的美德。同时,必须随时随地展现“胆识”。有时候父亲会逼我从屋顶上跳下来,一旦我吓得脸色发白,就会被他嘲笑。因为他认为,从高处往下跳会害怕,表示我没有胆识。直到现在,我依旧无法忘记当时的恐惧。

我父亲非常胆小,不过他并不会承认自己软弱。为了压抑自身的弱点,便将这些投射到我身上。换句话说,父亲在我身上发现胆小的特质,通过批评这点,来消除内心的纠结。

小时候,家里曾因停电而陷入黑暗,我一边害怕得发抖,一边摸索着爬上楼梯。当时我没有发现父亲正站在楼梯上,突然间,他在我耳边大叫,还戳了我一下。我因此被吓坏了,差点儿从楼梯上滚下来。看到我惊慌失措,父亲竟然放声大笑,指着我道:“你这胆小鬼,真是没用!”

幼小的我,耳边经常响起“胆小鬼”这样的斥责。父亲有时语带嘲讽,有时则露出恐怖的表情瞪着我,生气地大骂,每次都令我畏惧到全身打战。

为了消解自我压抑所引发的内心纠结,他们对人的冷酷批评,无所不用其极。就如罗洛·梅说的:“为人父母若内心经常缺乏自信,潜意识里对自身力量缺乏信赖,那么他们会倾向于刻意要求孩子拥有勇气、独立自主,甚至要孩子具有攻击性。”这就是父母自我压抑、在内心投射下形成的机制。

也就是说,父母不仅会有无理的要求,还会因为孩子做不到而大发雷霆,加以挞伐,通过激烈的批判来消解内心的纠结。

以我父亲为例,他很清楚自己并非世间观点中“有男子气概者”,但却不愿意也无法承认这个事实,只能一味地自我催眠:自己是男人中的男人。如此一来,两者就出现严重矛盾。而为了解决他内心的矛盾,便把压抑下来的一切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并且大肆抨击。

话说回来,我们讲回孩子的“双重束缚”。身为孩子的我,一方面被迫演出瘦弱无力的模样,另一方面又被父亲要求展现男儿应有的胆识。这等于是同时接受与拒绝爱,是不可能解决的课题。有句谚语说“举着拐杖,喊着狗”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明明喊着小狗的名字要它过来,但当小狗一接近,却猛然高举拐杖把小狗吓跑。此时故技重施,再度呼唤小狗过来。“双重束缚”就是类似这种矛盾至极的沟通方式。

为了消除这种情绪,内心惶恐不安的孩子无论什么事都愿意做。只要能避开不安,即使会使自己感到不愉快也甘愿。因为,比起不愉快,不安的情绪更加令人煎熬。只要能够免除不安,就算陷入不幸也无所谓。

如果父母真心爱孩子,孩子便能够自由地展现自身弱点,表达感受,自发性就能获得成长,也不会感到焦虑。有安全感的孩子,不会刻意努力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他们会去做的,都是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得到的事。

反观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们将所有精力都用来取悦父母,到最后连自己的渴望是什么都不知道,丧失了实现自我的能力。

“乖孩子”在孩提时期总是被周遭的人们要求、强迫扮演虚假的自己,因此长大成人后,遇到挫折,还是会为了获得认同而接受一切,并且牢牢抓住这个“假象自我”活下去。但这个策略却出了纰漏——越是依赖扮演“假的自己”,那内心深处“真的自己”就会越蔑视自身,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希尔逖说过,幼年时期的快乐回忆,美丽余晖能映照一生且不会消失;然而,痛苦的不快感也会牵绊一辈子。所以,孩提时代的快乐是人生的财产,可这个时期的忧伤却会成为人生的负债。

同类推荐
  • 巫士唐望的教诲:踏上心灵秘境之旅

    巫士唐望的教诲:踏上心灵秘境之旅

    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卡洛斯·卡斯塔尼达在墨西哥沙漠偶遇印第安巫士唐望,从此踏上长达十年的心灵秘境之旅。这位接受理性训练的学者,跟随着唐望这位精神导师,重新发掘生命的力量和意义,进而反思主流社会生活的价值观念。1960年经朋友介绍,卡斯塔尼达在亚利桑那州结识了巫士唐望。在卡斯塔尼达的坚持之下,唐望将他收为门徒,逐步教他服食仙人掌科致幻植物“培药特”和“魔鬼草”,从而在各种奇怪的体验中,进入一个对生活及事物全新的认识体系,探寻到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也收获了诸多奇异的经验。例如,有一次他感觉到自己变成了乌鸦,而且能够飞翔,但他认为这些经验全是幻觉,可唐望却坚称这种感觉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经验相同,是真实的。为了弄清楚亚基族的超凡的认知方式,卡斯塔尼达甘愿放弃原有知识体系的深造、身体力行地学习并接受唐望的训练。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他努力像该部落的巫士那样去生活,并将过程中,巫士与人类学家两种不同知识体系的思维交锋,忠实记录下来,这也构成了“唐望系列”的核心问题:卡斯塔尼达在服用印第安草药之后,所感受到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及感受到的世界又是zhongji的实在吗?抑或只是zhongji实在的表现方式之一?通过师徒之间的对话,读者将会对世界和生活有全新的认识,亦会明白如何再日常生活中发现和面对真实的自我,领悟生命的智慧,从而在跌宕起伏的现实中找到平衡与和谐。这部作品自从1968年在美国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二十几种文字,四十几年长销不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最佳的灵修入门读物,早已跻身新时代思想的经典著作之列。
  • 微行为解读学

    微行为解读学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有踪迹可寻、有端倪可察的。就算他掩盖得再严实,各种微动作、微反应、微表情也会悄悄地泄密。《微行为解读学》的目的,就是以“客观地观察”为指导原则,发现隐藏在人们的微行为背后的秘密,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通过阅读本书,你可以轻松捕捉到他人各种日常小动作、小习惯、细微表情、随口而出的三言两语,从而轻松读懂身边的人,也更了解自己。
  • 怪诞心理学

    怪诞心理学

    本书涉及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分别从读心秘诀、谎言心理、灵媒、梦境现象、选择心理、色彩、自控以及记忆力八大方面,深入剖析看似怪诞的行为或现象背后,人类深层次的心理秘密,带给你走进一个奇妙的新鲜世界。
  • 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本书分为“人的行为”和“性格科学”两大部分。作者用简明通俗的语言介绍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运用这些心理学的原理,对人的性格进行了科学的剖析,着重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感,强调了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形成性格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旨在帮助普通人正确理解人性,更好地处理日常关系,减少生活行为中的错误,共同致力于社会和社区生活的和谐发展。本书倾注了作者对人的爱心与关注,其基本观点建立在作者多年从事心理治疗、社会教育所积累的大量实际观测与调查的基础之上,因此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 超越自卑(阿德勒心理学经典)

    超越自卑(阿德勒心理学经典)

    《超越自卑》依据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自卑感的由来、自卑感的作用及生活风格与自卑情绪的关系,从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方面加以论述,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
热门推荐
  • 我见过银河,却只爱你这颗星

    我见过银河,却只爱你这颗星

    July解读粤语歌的文字一直在豆瓣港乐板块人气居高不下,甚至无数拥趸一路追随她到《南都周刊》与腾讯的专栏,2017年豆瓣关于香港回归的热门话题——我的港乐情怀,她的文章“爱在港乐没落时”,高居第一,不到5天就有逾4000人点击喜欢。当代也许没有唐诗宋词等文学供大众抒情,黄伟文周耀辉等鬼才高手可以说就是当代人的苏轼柳永,经他们妙手播弄,无论明恋暗恋苦恋,牵手分手执手,都会有那么一首歌,贴契得好似主题曲。两个人并肩而立观望世间风景,不会比“天荒地老流连在摩天轮,人间的跌宕默默迎送”更加动人;锦心绣口说出来的盟誓,难以比“两鬓斑白都可认得你”还刻骨铭心;热恋时快乐不知时日过,鲜有去到“深爱过谁,一天可抵上一岁”的境界;执子之手追问何为爱情,“定是与你动荡时闲话着世情”;为一段情扼腕,纠结不过“天都帮你去躲,躲开不见我”;念及故人,“闭起双眼我最挂念谁,眼睛睁开身边竟是谁”最难将息;失恋如果痛,就拿“灵魂被抽干,残留着躯干”来镇痛;如果连个悲悲喜喜的对象都无从寻觅,至少还有“要每一根火柴全为这一刻燃烧,就当普天之下情人节只得数秒”在单身的情人节陪伴取暖……
  • 堤契诺之歌:散文、诗与画(黑塞文集)

    堤契诺之歌:散文、诗与画(黑塞文集)

    本书《堤契诺之歌》可以说是黑塞作品的精髓,它是一本散文、诗歌集,亦是作者对他在此之前所有作品的艺术理念、创作方法和哲学思想的归纳、总结和诠释,被许多专家和学者看作是一把开启黑塞思想之门的钥匙。
  • 竹马总裁请自重

    竹马总裁请自重

    她和他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他曾在她最美的年华承诺娶她,最后却和她最好的朋友订了婚,她说青梅果然是酸的,幸好我的脸还在,祝幸福不贱这场游戏,她输了逃了,他却臭不要脸上赶着黏她,孜孜不倦的把她当私有宠物终于她忍无可忍奋起反抗,翻身做主,一口咬下去,兔子不发威,你当门牙是白长的!“听说现在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不足,制造业萧条,国家经济增速下降……”“说人话!”“子浓,我们要响应国家号召多生几个。”“齐晟渊,你给我自重一点!”
  • 地心修仙

    地心修仙

    玄影,他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一次意外,他坠入了万丈深渊,来到了离地心最近的地方,地心之谷。在这里,他遇到了两个人,一个是苍擎宇,一个是香雪舞,三人情投意合,义结金兰,从此在地心之谷里开始了修炼。
  • 这个皇叔有点萌

    这个皇叔有点萌

    陆禹身为当朝皇叔,为避嫌隐居山村成为一名教书先生,被古灵精怪经常拥有奇思妙想的女学生宋清宁所吸引。而原本平静的生活,因皇帝的病逝而打破。
  • 末日之天赐系统

    末日之天赐系统

    一个已经崩坏的末世,郑溪在一次意外之中得到虐杀原型系统,开始使用那一个个犹如绞肉机般的可怕武器,在这充满丧尸的国度之中杀戮,强大的吞噬能力,让他在一步一步之中进化,一直到最后超越了原本的虐杀原型系统。一切的杀戮,只不过让自己可以生存罢了,生存在这个末世!
  • 相公别怕,克夫娘子不克你

    相公别怕,克夫娘子不克你

    出生既失去母亲被说是克父克母不祥之人的顾素真从小在外祖母家长大,和表兄的爱情得不到舅母成全的她回到侯府,在表哥定亲的当天,素真被一纸圣旨许配给从小体弱多病的临淄王陈士允。这桩不被祝福、甚至被人认为素真迟早会克死士允的婚姻就这样开始。士允明知道这是阴谋,原本该远离素真的他被素真的善良温柔吸引,夫妻同心,怎样才能面对这重重困境,成为天下至尊?
  • 是谁动摇了我们的婚姻

    是谁动摇了我们的婚姻

    携手前行,是走向婚姻殿堂里的我们最初的选择。相爱着的两个人,怀攥着共同的梦想,相依相伴地一路追寻。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相连着的两颗心开始产生了隔膜,紧握在一起的手在不知不觉中也已经松开了,生活的目标也不再一致。在物欲、情欲和权欲的引诱下,我们淡忘了心中最初的选择和对彼此的承诺,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在我们决定放弃最初和追寻未来时,我们都认为我们做出的决定是最正确的。当我们被自己的追寻折腾得疲惫不堪再回首的时候,才发现,我们一路追寻的,其实就是我们一路在放弃的。
  • 南山东篱

    南山东篱

    《南山东篱》是作者的一本散文集,分为“难舍故土”“当年记忆”“林泉之间”“说三道四”“并非闲话”“海阔天空”六辑,部分文章曾发表于《小康》和《农家书屋》等杂志。其中有难忘的故乡景物和风土人情,有悠闲享受生活的旅游见闻,有洞察社会冷暖的真知灼见……抚今追昔,说南道北,虽名南山东篱,悠然之思,却能引人共鸣,令人立志舒怀。
  • 樗下读庄

    樗下读庄

    《樗下读庄》一书是学者止庵先生研究《庄子》及后人评注《庄子》的心得。止庵先生认为,如果有一本书能够让人不厌其烦花费一生精力翻来覆去读,也无非就是《庄子》了。《樗下读庄》一书中,止庵先生认为,“吾丧我”是庄子的主体,贯穿庄子的全部思想;“自适其适”是《庄子》的终极之处。在止庵先生看来,其他先秦哲学关心的是都是两个人的事——“我”之外,还有“你”“他”;《庄子》关心的是一个人的事——这世界上只有“我”,一切都发生在“我”的头脑中。《樗下读庄》一书,从体例上,以先出《庄子》原文,之后是止庵先生的读庄心得,和对前人读庄的评议。从学术研究的意义上来讲,《樗下读庄》也是研究庄学不可不读的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