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5800000025

第25章 一乘义(1)

(第一节)大乘法与一乘义

大乘佛教思潮的出现,是继部派佛教之后的第二次大分化,也是对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最大冲击。大乘中观学派的学者,根据《大品般若经》、《维摩诘经》、《妙法莲华经》等阐述大乘思想和实践的理论,其中一乘义就是依据《妙法莲华经》所发挥的理论。

大乘、小乘之“乘”(梵语yāna),指道路、船、车,即运载之义。佛陀说的法,有深浅的不同,为教化众生而将之运载至理想世界,分为五种法门,称为五乘。通常指:一人乘,人以三皈五戒的乘,运出三涂(地狱、饿鬼、畜生)四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而生于人道。二天乘,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而达天界。三声闻乘,即以四谛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有余涅槃而成阿罗汉。四缘觉乘,即以十二因缘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无余涅槃而成辟支佛。五菩萨乘,又称佛乘。即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菩萨是因,佛是果,因而合称名为大乘。这五乘教,人天乘是世间法,后三乘是出世教。在出世教中,声闻、缘觉二乘,法不究竟,称为“权教”,而一乘佛法,究竟圆满为真实教。

“一乘”之语出自《华严经·明难品》、《法华经·方便品》、《胜鬘经·一乘章》。然据《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二、《大乘庄严经论》卷四等载,声闻乘属小乘、下乘;缘觉乘属辟支佛乘、独觉乘属中乘;菩萨乘属大乘、佛乘、如来乘、上乘,故三乘之教法称为三乘教。声闻、缘觉等二乘不信受大乘佛法,故称愚法二乘;至如回小向大之二乘菩萨,则称不愚法二乘。《妙法莲华经》提出“会三归一”,而导唱一乘,喻以七宝大车而导之以大白牛。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经》,盖因众生根机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据《法华经》载,于一乘道分别说三,后至《法华经》时,会三乘之行,归广大之一乘。中观学派五乘并弘,三乘兼修,最终目的归于佛道,所以一乘佛法也是中观学派的宗旨之一。关于“一乘”的意思,嘉祥大师解释说:“唯有一理,唯教一人,唯行一因,唯感一果,故名为一。”这里的四个唯一就是:唯有中道实相一理,唯教大乘菩萨一人,唯修成佛的一因,唯感无上菩提一果。故名为一。这一佛乘,能够运载行人;出二种生死,到达涅槃彼岸,故名为乘。若运而不出,不能叫乘。运用有三种,一以理运人,依此理修学,能令行人到达佛果,如《大品般若经·出到品》说:“乘从三界出,到萨婆若中住。”二以德运人,如《法华经》说:“得如是乘,令诸子等,喜戏快乐。”第三以自运他,如《涅槃经》说:“乘涅槃船,入生死海,济度群生。”这一乘的教法能令众生得佛成道,所以叫一乘佛法。

一乘佛法是以菩萨为基础而建立的。所谓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之略称,意译为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加上人、天即是五乘。即指以智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一乘法就是菩萨法,又称大乘法。《大集经》说:“其乘广大,故名大乘。”菩萨乘的因行果德俱大,所以无性的《摄大乘释》说:“亦乘亦大,故名大乘。”《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等,都以七种大性相应解释大乘的意义:一法性大,菩萨法在十二分教中,属断除烦恼障、所知障,利乐有情,获得无上佛果的方正广大的教法所摄。二发心大性,修学菩萨行的有情,已于无上正等菩提,发起广大的正愿心。三胜解大性,菩萨于大乘方广教法,已生起坚定忍可,不可转移的殊胜信解。四增上意乐大性,有些菩萨已超过胜解行地,证入清净无漏的殊胜意乐地。五资粮大性,由于修集无量的福德智慧二种广大资粮,圆满时即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六时大性,修菩萨行者,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七圆证大性,菩萨所证无上菩提,是至极圆满的无上大果。前六种大性,是第七种圆证大性的因,圆证大性是前六种大性的果。

大乘法是最殊胜的法门,《大宝积经·胜鬘夫人会》说:“一切声闻独觉,世示世间所有善法,皆依大乘而得生长。”《大集经·海慧菩萨品》说:“诸乘之中大乘最,犹如虚空无边际,远离一切生死有,趣菩提树无障碍。于诸众生心平等,常观烦恼诸罪过,能胜一切下劣乘,调伏众生于大乘。所有一切世间法,以及无上出世法,若有学法无学法,一切摄于大乘中。若欲了知众生行,一切众生诸界根,菩萨一念皆能达,是故大乘难思议。若有人能行大乘,是则不断三宝种,能为众生作利益,破坏贫穷诸苦恼。能到十方诸世界,现见无量佛世尊,如是趣向大乘者,是人即得无量福。一切世间无能胜,趣向无上大乘者,具足大力坏众魔,是故大乘难思议。”

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即六度万行),悲智双运,万行具足,据《大宝积经》卷六十八《净天授记品》载,得五种自在:一寿命自在,谓菩萨成就法身慧命,已了脱生死,然为度化众生,而随机亦现长短寿命之寿,其心无所挂碍。二生自在,谓菩萨为度众生,以大悲心随类受生,饶盖一切,处天宫不以为乐,入地狱不以为苦,去住无碍。三业自在,谓菩萨万行具足,悲智双运,为度化众生,或现神通,说妙法,或入禅定,修若行,任运无碍。四觉自在,觉,粗心之义;观,细心之义。谓菩萨修禅观之行,或起利生之心,虽有思惟,然不流于散乱芜杂,随愿度众,平等无碍。五众具果报自在,谓菩萨因行深广,果报殊胜,于一切所须之物具,不假营为,自然周足,心无染碍。据此,菩提心是菩萨行的根本法,至极重要。依其经论略可归纳为下列十四项:

1.要修学菩提道,首先必须发菩提心。由于发心,才能有目的地欣求趣向,修习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证得无上菩提,故《华严经》说菩萨十种住中第一为发住。《成唯识论》说菩萨十资粮位“从发深固大菩提心”。由发心故,入于阿僧衹劫数。趣入大乘之门,正行菩提道有菩提心,是真实的大乘菩萨。没有菩提心,纵然有通达无我的智慧,也是小乘人。所以菩提是成佛的根本,亦是大小乘人的分水岭。《大集经·虚空藏菩萨品》说:“菩提心是安切一切佛法根本,一切法住菩提心故,便得增长。”《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人难得,若能发心,是人则能求菩提行。”《华严经》卷七十八又说:“欲修菩萨一切行愿,先当发起菩提之心。”《出生菩提心经》说:“若有众生等,欲转于法轮,欲能上菩提,须发菩提心。”《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说:“又诸菩萨初发心已,即名趣入无上菩提,预在大乘诸菩萨数。此据世俗言说道理,是故发心趣入所摄。又诸菩萨,要发心已,方能渐次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非未发心,是故发心能为无上菩提根本。”

2.受法,菩萨为欲利益十方世界一切有情,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誓求证,故发菩提心是极其尊重庄严伟大的矢志大事,应以真诚纯洁欢喜踊跃的清净意乐,请上师作证授法。

3.体性,大菩提心从自性出体来说,即以别境中的善性欲心所为其体性,因善欲为引起精进心之根据。

4.因缘,发菩提心在诸论中说有两种因缘,但最能引发菩提心,巩固菩提心的根本法,是大悲心。

5.所缘,发菩提心既然是以希求为行相,则其所缘甚可了知,即恒以所求所度而为所缘。所求即无上正等菩提,所度即一切众生,故菩提是以大菩提及诸有情义利为所极境。

6.功德,菩提心从所求上说,不为人天福报,不为人为缘觉,唯为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7.譬喻,世亲菩萨的《发菩提心论》中,在赞叹菩提心的功德的最后说:“假令无量一切诸佛于无量阿僧祇劫,赞其功德亦不可尽。何以故?是菩提心无有齐限,不可尽故。”由于菩提心的功德说不尽,所以经论中施设种种譬喻,以显示其功德的威力,令诸众生见闻后,生起欢喜希求,发起大菩提心。

8.助法,已发大菩提心,还必须修习种种胜法来扶助,使其能坚固增长;直到取证无上菩提。

9.懈怠,已发大菩提心者,若不善护保住,近习诸障碍法,则成懈怠行者,不能速证无上菩提。

10.退缘,《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五说:“有四因缘,能令菩萨退菩提心。何等为四?一种性不具;二恶支所摄;三于诸众生悲和簿;四于弘法时种种猛利无间缺生死大苦难行苦行,其心报生怯畏惊怖。”

11.守护,已发菩提心的菩萨行者,为能顺利直证无上菩提,应当善于守护菩提心。

12.不退,菩萨行者在认识到守护菩提心的重要意义之后,还必须修学圣教中所说的不退菩提心的方便行来巩固,才能不会中途退失。

13.增长,诸大乘经论中,广说增长菩提之法、若诸菩萨依之奉行,必能令菩提心迅速增长,决定得无上正等正觉。

14.速证,发菩提心的两大希求,即为利乐一切有情和愿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二节)会三归一

大乘佛教产生之后,与小乘佛教有着宗派的争执。大小乘佛教在精神和实质上,确有很多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点:

1.在对佛陀的看法上,小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是人间的觉者,佛教的教主和传教师。而大乘佛教则认为,只有依靠佛的智慧、功德才能救度众生,而把佛视为超人的成在。小乘佛教一般认为佛仅一尊,就是释迦牟尼。大乘佛教认为有十方三世无量诸佛,如阿佛、阿弥陀佛、弥勒佛、药师佛等等。这就更进一步认为佛是整个宇宙力理的体现。

2.在追求的理想上,小乘以阿罗汉果为究竟,偏重于个人的解脱,而大乘以成佛为目的,提出了菩萨的名号,作为成就正觉(佛)的准备,认为菩萨是佛体,应以菩萨为目标,众生只要达到去掉无明,就可以进入究竟的境界——涅槃。普度众生的思想不在寂灭,而在永生。

3.在修持的方法上,小乘认为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人生的本质,即由种种行为(业)和种种烦恼(惑)而产生的苦果,应当重教尊闻,追求断业灭惑,不使再生。所以主张个人远离社会、隐遁禁欲。大乘则认为,人生问题不应孤立解决,而应当全面解决,不但自己要除痛苦,也要使他人解除痛苦,也就是强调众生的“共业”共同转化。因而大乘重行为,强调不应回避现实,而要面对现实,理解现实,广行六度四摄之法,修菩萨之行,在现实中求得解脱

4.在理论上,小乘拘于佛说,认为佛所说的都是实在的,佛说有某个概念,就有某个概念的存在;只承认“人无我”,即人没有独立永恒的实体,人是空的;至于宇宙万有,则不是空,这就是“人空法有”的学说。大乘佛教对于佛说则有较为自由的解释和发挥的色彩,认为不仅“人空”,而且“法也空”,即宇宙万有也没有独立永恒的实体,也是空的,是“一切皆空”,主体和客观都是空的。

大小乘因这些观念的不同而产生争执,更有甚者,小乘人不同大乘者共饮一条河的水,其实这只是一种偏听偏执。学术界和佛教界都共同认为,小乘佛教较为接近佛陀的原意,大乘佛教虽“非佛说”,却是佛陀所示之本怀。其实小乘佛教的教理中,已经含有大乘佛教的思想,只有部派佛教,尤其是说一切有部,对“法”分析及技末的固定,才把活泼圆融的佛法变成了严密的理论,将其佛法范围起来,筑成了阻碍前进的樊篱,从而使佛教的发展受到局限。大乘佛教(早期的中观学派)继承部派佛教的发展,冲破了这道樊篱,使佛陀的精神得到开放。大乘则以成佛为目标,所以菩萨道深广无伦,其主要内容就是发菩提心,行波罗蜜,历十地而成佛。根据龙树之《大智度论》的三句话,可以概括大乘教义:①一切智智相作意,——一切智智即无上菩提;②大悲为上首,——发大悲心普救众生之苦;③无所得为方便行,——体证缘生空无我之义,忘我而为众生服务,庄严国土,利乐有利。所以《华严经》说:“以一切众生为树根,诸佛菩萨为花果”。又说:“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苦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是说大乘佛教以度众生为自救的目的,这也是大乘无常观的世界观和菩萨们的人生观之实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便需要调和大小乘的矛盾,于是大乘佛教倡导“一乘义”,同时倡导“会三归一。”

同类推荐
  • 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南文博雅授权电子版权。
  •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我们在一个女作家笔下,第一次看到一组圣经里的女性群像圣洁的圣母、英勇的女士师、温柔幸福的妻子、沦落又皈依的女子、给人间带来灾难的少女、给民族带来福祉的王后……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道教的生死观

    道教的生死观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

    本书系统介绍了伊斯兰教的信仰、教派、教义、经典、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当代伊斯兰教的发展状况、各种宗教改革运动等。
热门推荐
  • 漂流岛

    漂流岛

    我爹是个音乐家,认为人们理所当然应该和他一样,可以通过几个支支吾吾的音节获悉说话者内心最深处的准确想法。他是痛苦的,当他对人们一览无余时,人们却仅仅认为他是个有表达障碍的老实人。好吧,既然我和爹在这方面是相通的,我们也就敏锐地探测到了对方身上最细微的罪恶和悲剧意识。但我们不能就这些进行正式交谈,这样的交谈会将我们的生活和整个西风村导向分崩离析的境地,让我们互相做出最为严酷的审判,最终将一无继承。事实上,我们藐视这种交谈,难道有面对面一本正经进行这样一场搜肠刮肚、条分缕析、自我剖白和标榜的交谈的必要吗?
  • 风雨研途

    风雨研途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全力以赴都要去完成的梦想!谢彬花了二十三年的时间寻觅自己的梦想,终于在大学要结束的时候,他找到了。
  • 焱火神尊

    焱火神尊

    沦落为废材,只因为凡夫俗子看不出他的天赋……当那命中的伯乐出现,他将让天下震惊!烈火燎原,屠人百万,不过是让世人记住他的名字!这个天下,都会刻下他的名字,方羽!
  • 买个王爷来种田

    买个王爷来种田

    都说千里姻缘一线牵,她是千年姻缘一线牵,这也太让人瞠目了点吧,都说恋爱年龄不是问题,不过这家伙年纪也太小了点吧,样子又帅得天上有地下无的,身份地位了不得,该是算她捡了个便宜吧,不过,自家的心理还是有些接受不了,这月老一定是醉糊涂了,摆这么大个乌龙。再加上有人要向她借寿一会又改成换魂,她在前头使劲跑,几路人马卯足的力气地追,稀里糊涂的怎么就上了贼船了,上了还不许下,有没有这样的规矩啊?!…
  • 打开你的降落伞

    打开你的降落伞

    《打开你的降落伞》是一部专门写给职场新人的实用读物。涵盖了职场新人从求职、入职、升职、离职的各个环节,包括如何寻找理想的工作,如何经营自己的职业形象,如何跟上司和同事相处,如何在工作中更好地为自己定位,如何高效安排自己每天的工作,如何经营办公室的人际关系,如何寻求升职加薪等……作者在书中都给出了大量具体而使用的建议。相信对于即将开启人生新历程的职场新人,本书会是一本非常贴心的实战指南。
  •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韩非子》是韩非的生平著作,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作品。是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与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全书现存五十五篇、共计十余万字。按照内容划分,现存的文章可以划分为十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本书精选了《韩非子》五十五篇中的经典篇目,按照题解、原文、注释、译文的格式对该著作进行了详细剖析,并且秉持“信、达、雅”的标准,对这部先秦时期的法家集大成之杰作进行了注解。
  • 好兵帅克奇遇记

    好兵帅克奇遇记

    勇敢善良的帅克相貌平平,还有些愚笨滑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征召入伍,奔赴前线,开始了一段荒唐可笑的军旅生活。小说以笑骂的笔触对黑暗腐朽的奥匈帝国及当时社会的一切丑恶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天蓬传承

    天蓬传承

    桀骜者立足天地,顽固者踏足长生。一个凡人少年,突破险阻、克服万难,继承真君道法,笑傲三界之中。
  • 总裁三岁

    总裁三岁

    他是多金总裁,她是纯情美少女。几年后再见面时,她成了他爸爸钦点的儿媳,她的三岁宝宝成了家族的继承人!他想要得到家族财产,继续过公子爷的生活,就得得到她和宝宝的认可和批准!天啊!他是谁,IQ智商150,经济学博士学历,英俊潇洒,总裁圈里的花花公子,让他丢下尊严去讨好她和三岁小屁孩,绝对不可能!什么,小屁孩是他的种?他啥时候对她撒了种!在哪里撒的?时间、地点、人物,他一点都没有印象!少来骗他!想不到表面上纯洁善良的她,竟然是个腹黑阴险女,把他老爸骗的团团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