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81100000002

第2章

这一行人来到这里时,正是夕阳西下。那沉寂千古从无人翻动的古老阳光,干燥而温暖。微风轻拂,羽毛一样抚在人们的脸上。爷爷似乎感到了童年时期的记忆正在发酵。遥远的故乡的温情正在一点点地走进北大荒古老的原野。他们身后的脚印坚定而又执着。当他们无意中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没有后悔。此时,正是初秋。一望无际的草原簇拥着向他们拥来。草梢开始发黄,远处的森林出现了多层次的颜色。没膝深的蒿草,不时惊飞窜跳的野鸟和野兔,宽厚悠闲的秋风,高而淡的天空,都令他们陶醉。所有的这些都为他们今后在这里生活下去的想法提供了丰富的想像。每个人的心里都在描绘一幅灿烂的画卷。这在他们洋溢着向往和憧憬的脸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呢!虽然旅途很累,虽然在苍茫的大自然中他们显得那样的渺小,前面的道路还很渺茫,未来的新生活还是使他们兴奋不已。

我的家族就是这样来到了北大荒。

爷爷几乎是整夜没有合眼。那大片大片的草原覆盖了他的整个梦境,也覆盖了他的一生。看到这么大片的草原,这么大片可以耕的土地,爷爷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爷爷满足的表情,我的叔叔大伯们也把背井离乡的悲痛暂时忘记了,他们和爷爷一起进入了欢乐的时光。这是爷爷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大片的草原,这么肥沃的土地。真的是像人们说的那样,插一根扁担都会发芽,插上一双筷子也会开花。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不用争抢,不用买卖,眼睛望到的地方如果你想要都是你的,真是唾手可得。过去听说书的说过的“跑马占荒”的事,今天居然实现了。

二伯和我的父亲骑着半路上买来的两匹马,在这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拼命地奔跑,直到看不见爷爷的身影,直到两匹马浑身大汗口吐白沫,他们才从喜悦中收缰。这时天色已近黄昏,西天的落日像一个大大的鸡蛋黄,把草原映得红彤彤的。爷爷的脸上也充满了少有的红润,他站在这片草原的中心,看着儿子们跑马占荒圈出的土地,似乎看到了丰收的年景。小姑则四处采集晚开的野花,把奶奶的脑袋弄成了一个花园!藕荷色的矢车菊、粉红色的野扫帚梅、纯白色的野菊花,还有被霜打红了的树叶,把奶奶花白的头发和脸上的皱纹掩藏在了幕后,奶奶像一个新媳妇,笑容和花朵一样灿烂,这时多年来被生活拖累得消失了的笑容重新回到了奶奶的脸上。只有我的大伯沉静地坐在父亲的身边,既不喜悦也不悲哀,望着远处的目光十分空洞。这群沉浸在喜悦中的人们当然忽略了大伯父的表情。多日来的旅途劳累和颠簸以及担惊受怕,对未来生活的不可预料和背井离乡的忧愁,被眼前的景象所冲淡,人们陶醉在喜悦和兴奋中。

祖祖辈辈居住的鲁北据说是一个好地方。黄河沿岸水肥草美,土地肥沃。靠种地为生的祖辈们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到了爷爷这辈,开始走下坡路。倒不是爷爷不能吃苦或者没走对路子。爷爷的信心是被“二黄(蝗)”给闹没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片受着孔孟思想熏陶的肥沃土地开始出现了灾荒。旱年受蝗灾,涝年受黄灾。爷爷逃荒前的头一年遭遇了黄灾,黄河水泛滥,不但淹没了即将成熟的庄稼,而且还淹没了祖上积攒下来的房产。使爷爷对生活的信心大打折扣。转年又受到了蝗灾。那年直到6月份也没有下过一场正经的雨,地旱得着了火一样,全屯齐动员抗旱保苗,保住了苗就保住了生活的希望。爷爷鼓励家人,大旱不过五月十三,马上就到五月十三了。农村有个谚语,说是不管天怎么旱,到了五月十三也得下一场透雨。然而这次出乎意外,五月十三还没到,一夜之间,大片大片的蝗虫从天而降,遮天蔽日,所过之处绿色皆无。家人辛辛苦苦保住的秧苗被蝗虫吃得一干二净。据说那蝗虫一伸手就能抓住一把,一把就能抓住二三十只。那年的特大旱灾和蝗灾,全省107个州县无一幸免,“草木皆枯”、“人多饿死”、“道多饿殍”、“人相食”的记载充斥大小县志。连续两年的蝗(黄)灾,彻底改变了爷爷的思想。他决定逃荒!

近年来不断有消息传来,说“关外”有大片大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森林和荒原,那里的土地肥得用手一攥都能攥出油来。从这里逃荒去的人都过上了好日子。爷爷一直拿不定主意,这一走就是背井离乡啊!在这祖祖辈辈居住的家园,谁舍得离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逃荒路上也是九死一生。可是不走也没出路。附近村庄的人不断的有被饿死的消息传来,恐惧就像是一把无形的刀,日夜悬挂在人们的头上。在不断加深的恐惧中,动摇了爷爷对故土的留恋,也坚定了爷爷逃荒的决心。

那年爷爷已经50岁了。四个儿子一个姑娘,都已经长大成人。大伯景山23岁,二伯景海21岁,我的父亲景河19岁,小叔景春17岁,小姑景莲15岁。因为连年的蝗虫灾害,年景歉收,家里没钱,儿子们的婚事也被耽搁了。这也是爷爷决定逃荒的一个原因。“人挪活树挪死”,爷爷在逃荒临出发前的几天里总是自言自语地说着这句话,似乎在给自己打气壮胆增加信心。那几天爷爷一直没睡好觉,总是在井然有序干干净净的院子里踱着方步。

最终爷爷还是踏上了闯关东之路。我爷爷闯关东,正是投奔我的一个远房亲戚,一个叫于世魁的人。

于世魁长得五大三粗,环眼粗眉毛,很像是一位绿林中人。他长我爷爷四岁,是我爷爷的远房表兄,和我家住在一个村子里。因为是亲戚,再加上和我爷爷脾气秉性相投,所以在村里他和我爷爷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因为于世魁意气用事,爱打抱不平,得罪了村长,无法在村子里住下去,再加上连年的荒年,于世魁孤身一人闯关东去了。先是在哈尔滨给一家货站当伙计,后来和一个朋友一起到克山也就是现在我爷爷居住的地方开荒种田,积攒了一点家业,便回老家把家人都接来了。在我家来东北的头一年,于世魁回家里探亲,我的爷爷曾经把于世魁请到家里吃饭,详细的打听了东北的情况。估计那时我爷爷就做了闯关东的打算。于世魁告诉我爷爷,东北有你无法想像的大片土地,土地有你无法想像的肥沃。而且费用不是很多,政府为了鼓励开荒,只是象征性的收一点点开发税。

爷爷动了心,变卖了所有的家产作为盘缠,率领一家人上路了。当时,我的父亲和叔叔还有小姑非常兴奋,因为要去一个新的环境,听说那里能吃饱饭,还有许多的树木森林,这让他们很是向往。到底是年纪小的缘故,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背井离乡,什么是远走他乡。在出发的前几天他们就叽叽喳喳,议论纷纷,盼望着早日上路。只有我的大伯闷闷不乐,据说他还和我爷爷说过,想一个人留下来,万一东北不行了,他还能给家里留下一条后路。但是我爷爷坚决不同意,爷爷说要死要活一家人在一起,说什么也不能分开。

乡亲们用马车把爷爷一家送到威海乘船,为了省钱,他们坐的是最便宜的底舱,大家就那样坐在地板上,饿了吃一口带来的馍馍。好在农村人好将就,不干活呆着就是享福。爷爷和奶奶因为背离故土的缘故,沉默寡言,大伯毕竟年纪大一些,也郁郁寡欢,不言不语。二伯父是家里唯一有文化的人,有文化多了就有多愁善感的毛病,所以也沉默不语。只有我父亲和我的小叔我的小姑欢呼雀跃,船上船下跑个不停,一会儿上甲板,一会儿上三等舱,一会儿上二等舱,直到跑累了才休息。

而我的爷爷自从上了船之后就一言不发,他面对着家乡的方向一直坐到天亮。虽然是在船的最底层,什么也看不到,但是爷爷还是朝着家的方向坐着。他知道也许这一去就永无返还之日了。但是,对新生活的向往代替了现实的忧愁。毕竟是爷爷自己的决定,所以尽管有时郁郁寡欢,但多数的时候还是满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

从威海乘船走了十来天终于到了大连。船上还算是安全,一路上平平安安。大家除了有些腻烦之外还算好。从家里带来的干粮也吃没了,下了船一家人做了短暂的休整就上路了。由于路不熟再加上兵荒马乱,为了躲避战乱和兵痞,全家人昼伏夜出,轻装前进。到达哈尔滨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好在于世魁很讲信用,他为了在哈尔滨接应我们全家已经等了好多天。这是爷爷在出发前就和于世魁约定好的时间,只是爷爷他们比预定的时间要晚到了一些日子。

于世魁初来时在哈尔滨曾经生活了一段时间,对这里的情况很熟悉。他领着爷爷买了一些生产生活资料,买了两匹马,加上于世魁骑来的那匹马拴了一挂车,一行人马就这样上路了。开始他们北大荒之旅的第一站。

出了哈尔滨就走上了荒凉之路,人烟很少,地广人稀。有时候走好几天也看不到一户人家。空旷、荒凉、寂寞时时刻刻吞噬着人的情绪。虽然没有了兵痞,但是往北的路上等于进了土匪窝,也要多加防范。好在于世魁走的次数多了路熟,有他带路,也算是顺畅。在哪里打尖,在哪里住宿,他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哪条路安全,哪条路土匪横行他都一清二楚。有时昼伏夜出,有时夜宿昼行,有时为了躲避土匪要在一个地方住上两三天。在人们提心吊胆地行走中到达了目的地,那是在向北向北再向北的一路行走中到达的。

不知是老天照应还是我们家人命好,一路顺利到达目的地。而其他闯关东的人则多坎坷波折,死伤无数,家破人亡的也大有人在,而我们全家人毫发未损。

身后是粗壮、蜿蜒的老黑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大片大片的山林。于世魁站到我爷爷身边,受爷爷的感染,他也高兴异常。落日的余晖透过树林的层层包围,落到爷爷的跟前时依旧很浓很厚,家里人被层层包围着。远处的树和近处的草都被映照得黄灿灿的,闪烁着吉利富贵的光辉。于世魁的住处离我爷爷选择的地点不远,大约二三华里的样子,隔着一个山头。这个地点是他和爷爷一起选择的:一来这里离他近,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有个照应;二来这里的地势处在两山中间的开阔地带,山坡平缓,背风向阳,极有利于开荒种地。圈地成功,全家人和于世魁一起回到了他的家里。明天我们家将开始自己的创业,开始真正的新生活。

自从昨天我们全家到了这里之后,爷爷就对这里产生了兴趣。爷爷暗自摩拳擦掌,要干一番事业。晚上爷爷把全家人叫到一起,对大家说,都看到了吧?这里真的是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我们来对了,看看于世魁你于大伯,才来了几年,就置办成了这么大的家业。我们也不比人家差什么,我们也能干好。显然他后几句话是对我的大伯和叔叔们说的。家庭会在后半夜结束,大家都沉浸在对新环境的新奇和兴奋之中,不愿意早早地睡去,大家一致认为来对了。只有我的大伯父默默不语,坐在一边沉思。然而在这种喜悦之中大伯父的沉默也只是沉默而已,早已被吵吵嚷嚷之声淹没。最后爷爷决定,先盖房子,只有有了房子才算是有了家。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刚放亮,人们还在兴奋疲劳中酣然大睡,爷爷就起床了。他披着衣服走出院子,他要察看好地形,再一次确定自己家业的立脚点在哪里?他首先顺着于家前边的一条小河向东边走去,于家刚刚收割过的地上玉米高粱的秸秆散落着,油黑的土地松软细腻,踩上去留下很深的脚印。过了于家的地是一个小山岗,这里显然不如于家那片地好,离河近不说,土地也贫了一些。过了山岗爷爷往东看去,是连绵不断的山丘和灌木丛,远处隐隐约约有一处红色的屋脊,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座庙宇。爷爷又折回头来向西走去。过了于家的房子和一片地之后,也是一个小山岗。过了这个小山岗就是我家选中的地了。这里一马平川,小河沿着草地蜿蜒着,环绕着这片在山里少有的平地。爷爷觉得还是这里好,就定在这里吧。在这里爷爷看到的两个不平常的东西,一个是这条河,一个是这个庙宇,都预言似的让爷爷看到了。当时除了新奇之外爷爷没有感到什么,然而正是这两个平常的东西在日后的生活中成了爷爷的两块心病,两块无法磨灭也无法治愈的心病,直到爷爷去世。

这条河叫做乌裕尔河。它的上游发源于小兴安岭,是小兴安岭充沛的雪水和雨水形成的。乌裕尔河是条无尾河,流到扎龙附近便呈散漫状,形成了今天著名的湿地——扎龙自然保护区,成了丹顶鹤的故乡。再往下游就是松嫩平原了,后来著名的大庆油田就坐落在这里。乌裕尔河水流充沛,沿岸人烟稀少,土地肥沃,形成了丰富的资源。河里鱼的种类繁多,鲫鱼、鲤鱼、胖头鱼、柳根儿、鲶鱼、泥鳅鱼……因为人烟稀少,打鱼的人不多,养成了这里的鱼非常的多。真正是“瓢舀鱼”,只要你想吃鱼,到河里不用费事就能捞出来。

那座庙不大,只有五间正殿,两间偏房。院墙用垡子(野外沼泽地的野草根缠绕而成的土,再用铁锹切成一块一块的土坯)围成,庙门是木头做的,漆成了红色。颜色已经脱落斑驳。风铃在寂寞地响着,有一搭无一搭的,在山谷里很是孤独。据说这里香火很是兴旺,附近的许多胡子和闯关东的人、开荒种地的人都到这里来烧香磕头,祈求平安。庙里有一个老和尚两个小和尚,老和尚仙风道骨,眉毛很长,精瘦精瘦的,好像是一股风都能刮倒。但是就是没有这样的风能刮倒他,而且他的硬朗和矍铄人们从他的目光中就可以看得出来。有的人说这个庙是唐朝建的,有的人说是明朝建的,也有的人说是清朝建的,还有人说刚建十几年。具体什么时间建的谁也说不清,都说他们来的时候这个庙就有了。所以对老和尚的来历谁也不知道,这就给这里增加了一层神秘感。好像是这个庙就这样一直在这里宿命地屹立着,从历史中一路走来了,直到今天。

这个季节正是夏末秋初。草地在变黄,树叶开始变化颜色,从浅绿变为深绿,个别的已经开始发黄。野果和山货也开始采摘。于世魁家的人多数都上山了,只有他和他的大儿子于金、二儿子于铁,和我的家人一起,开始盖房子。我的爷爷、大伯、二伯和我父亲拿着于家的工具,和于氏父子一起开始了创业的第一天。

而我的奶奶和我的小叔、小姑跟着于家的其余人员上山里开始采摘野果和山货。所谓的山里也不很远,只有几里路就是深山。这里人烟稀少,很多的野果和山货都没有人采。野果子有山梨、山丁子、山里红、山葡萄等等。山货有木耳、松子、猴头、榛子等等,遍地都是。

这里盖房子很方便,木头遍地都是,土也随便取,在一边挖一个大坑,下边一米深就是黄土。家里准备先盖五间正房,配套的房子只有等来年再盖了。这里盖房子都是用木板做外墙,中间夹着泥土以利保温。房盖用东北特有的一种草——苫芳草。窗子用窗户纸糊上,再用豆油油一下,显得亮一些。尽管每天很累,大家还是很高兴,毕竟有了新家,有了可以期待的新生活。伐木的伐木,和泥的和泥,正好我大伯学过木匠活,房架子和门窗等木工活都由大伯承担了。于世魁是总指挥,我的爷爷是监工,大伯、二伯、我父亲、于金、于铁是主要劳动力。孩子们原来在山东时就是一个村子的,本来就很亲近,分开了几年又见面了就更加亲热,所以在一起打打闹闹就把活干了,又不显得累。

当第一场霜降落的时候,我家的房子也盖好了。五间房子矗立在山坡上,坐北朝南,背依大山,前面不远处就是一条小河。我家房子距于家的房子只有几百米,在同一个山坡上。房顶上的苫草在秋日的阳光下金光闪闪,散发着暖人的光辉,用木板圈成的院子很整齐,院子的边上堆满了一垛一垛的柴火准备冬天的时候取暖和烧柴。白色的炊烟在房顶上直直地升起,无风无浪,炊烟升得很高都不飘散,像一根柱子直插云霄。

这天黄昏,温暖的夕阳照耀着这个新家。全家人围坐在新房的堂屋内,围坐在爷爷身旁,在秋风的簇拥下,喜悦、新奇、希望混合着的气息在夕阳中飘散着。大家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今天和明天,谈论着长远和将来。小叔和小姑不断地打闹,把从野外采来的野果子塞到每一个人口中。只有大伯父一人坐在房后的山坡上,面向夕阳,吹起了从老家带来的一直没有动过的长笛。那是一支低沉哀怨的曲子,曲调被夕阳染得暗红,似乎有血流出。听到这支悲伤的曲子,家里人停止了谈笑。大家都知道大伯父在老家有恋人,都知道大伯父心中有苦楚。爷爷默默地走出屋子,对着大伯父的背影和夕阳看了一会儿,长叹一声回到屋里躺下了,屋外的曲子似乎响了一夜。从此,这支曲子在我爷爷的心里一直响着,从没有停过。星光暗淡,低沉压抑的夜色从四面八方包抄了这个崭新的家园。这笛声把宁静的天空划出了一道道伤痕,也把爷爷的心里划出了无数的伤痕,从此天空和我爷爷的心里都没有完整过。

盖完房子后,爷爷又带领全家人开始开荒。首先放火烧掉那些蒿草,然后锹镐齐用,加上我家的那两匹马组成的一付犁,于家又借给我们家两付犁,开荒的场面热火朝天。在满目枯黄的大地上,爷爷开出的荒地如一块黑布覆盖在大地上,在一片枯黄中有些魔幻。

那天奶奶和小姑她们也来到地里,看爷爷开出的土地欣喜不已。全家人正在休息时,有一行大雁,一边鸣叫一边向南飞去。下面是小姑和奶奶的对话。

小姑问奶奶,大雁往哪里飞啊?

往南。奶奶说。

它们为什么要往南飞啊?

北边冷,它们要飞到南方去过冬。

它们路过黄河吗?能到咱们庄吗?

奶奶还没来得及回答,爷爷突然大吼一声,起来干活!说完就使劲的打了马一鞭子,那马正在闭目养神,突然被不知原因的打了一鞭子,不情愿地拉着犁飞快地向前驶去。

小姑被爷爷突然的吼声吓得藏在了奶奶的身后。

当晚收工往家走时,人们发现爷爷的背似乎有些驼了,步伐也有些踉跄,好像是苍老了许多。

第二天地上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雪,大地开始封冻。

这时,奶奶和小姑、小叔们采山货的队伍也大获丰收。猴头、木耳、榛子、松子晒满了一院子。山梨、山丁子、山里红、山葡萄等山果,装在新编的箩筐里,已经堆得山一样高。择了一个良辰吉日,我们家和于家一起,赶着于家的两挂大马车到100公里外的齐齐哈尔卖山货。这一次主要是卖野果子,因为这些野果放不了多长时间。其他山珍因为还没有完全干,卖不到好的价钱,要等到冬天的时候再出手。我的父亲也一起去了,他拿上从山东老家带来的一些积蓄,准备买一些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来年开荒种地。

同类推荐
  • 漂在东莞十八年

    漂在东莞十八年

    《漂在东莞十八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打工题材作品,在社会上颇受好评,凡看过此书的作者,均以为深入人心,写的是个人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沧桑史,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一部历史写照。
  • 尼洛亚特狂歌

    尼洛亚特狂歌

    由于父皇暴毙,阔别故国11年的第七公主慕艾拉归来主持大局,随即她就被卷入了激烈的争权漩涡里,而此时出现在她面前的苍金骑士狄瓦诺,身上笼罩着的重重谜团更为让她在意。到底狄瓦诺在图谋着什么,抑或他与皇帝之死以及王国动荡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首注定席卷尼洛亚特整个大陆的血火狂想曲,此时正在以让人无法自拔的激昂旋律演奏着……这一切都在《尼洛亚特狂歌》中揭开了谜团。
  • 十三号房

    十三号房

    达特木尔监狱的大门在钱宁身后合上之时,他冰冷的蓝色双眼所蕴含的憎恨之意,不管是其挚友或死敌,都会感到不寒而栗。钱宁誓言要找出“印钞机”,因为是这个伪钞集团的首脑出卖了他。然而出狱之后他首先所受到的“欢迎”竟是,心中深爱的女孩玛妮已经嫁给一位英俊、正直的弗洛伊德少校。钱宁原本打算向这位雀屏中选的幸运儿认输,孰料他竟查觉出这是一场阴谋报复的行动,于是他决定放手一搏,一一布阵,然而却引发一场凶案,该杀的人,该抓的人,杀人的人,抓人的人,全如坠五里雾中,未到最后一刻,无人能晓……
  • 大宗师3:赤焰螟蛉

    大宗师3:赤焰螟蛉

    2008年,长江断流,一块雕刻着扭曲棋盘的巨大铁板惊现长江,这一铁板其实就是存于世上的最后一条古道入口,而古道中住着现任梵天——世上最强的术士,拥有守护和改变世界规则的权利。反派张元天一直觊觎梵天之位,妄图只手遮天,改变世界规则。为阻止张元天阴谋得逞,长久淹没于历史迷雾中的诡道传人,联手崂山派、全真派、正一派、青城派、赶尸魏家、放蛊苗家、犁头巫家、秀山黄家一同布下了诡道近乎失传的上古七星阵法与封神之战时的红水杀阵,现在一干人只等张元天出现。可就在这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王鲲鹏却发现,这一场战争其实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 点灯

    点灯

    小说共包含8篇描写工厂、工人故事的工业题材的中短篇小说,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在时代变迁中中国工厂和工人的遭遇生存境况,对现实的探索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对人性的解剖也较为深刻,凸显了工业题材小说的独特魅力。
热门推荐
  • 桃花倾君心:大侠等等我

    桃花倾君心:大侠等等我

    姚小桃在山间抓鱼的时候,一定不会想到,这江湖有一天会因为她而变了个样儿。她的能耐,确实是欠火候的。不过,加上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就得另说了。原来,这江湖不仅有美男可以看,可以快意恩仇,还挺罗曼蒂克的。
  • 藏秘诡事之奴奴花卡卡

    藏秘诡事之奴奴花卡卡

    大惊爆!!独家披露藏史数档封存猛料格萨尔王曾密令大将军巴奔达东建造了一个山庄。山庄里,有一幅巨大而诡异的壁画,画中的地方,就是“奴奴花卡卡”……1962年,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两个经过乔装打扮的印度人偷偷来到拉萨东北部的卡多寺,携带了一张可以在世界各国银行通兑的巨额支票,只为了借走卡多寺那只诡异的“阎罗王磨盘”。可惜,他们最终却无法再回到印度。也是在这一年,一位伏藏师于意外中得到了一本缺失的经文,这本流失的古卷一直等到三十六年过去,才终于显露出了它留存于世间的目的。
  • 太平无事

    太平无事

    天元寺座落在西郊的半山腰上,是四方乡民集资建的。寺庙落成那天,县公安局从刑警大队抽了些人去,以备万一,怕人太多弄不好出个什么岔子。大队长老李眼睛睃巡一遍:“曹三九呢?”曹三九连应着:“来了来了。”从屋里钻出来。李大队没好气:“你小子这几天怎么跟属泥鳅似的,老爱溜边走!”几辆摩托轰轰烈烈开出院子,出了城区就有山扑面而来。看看青山绿水、阳光白云.一行人都感到豁然开朗。李大队感慨:“他妈的,难怪大城市的住宅区向郊外发展,人在野外就是感觉轻松自在嘛。”
  • 泪成霜

    泪成霜

    【双洁1V1、双强、甜宠文】漫天飞雪冰满地,曲终人离散,一声哀声肝肠寸断!
  • 穿越之嫡女医妃

    穿越之嫡女医妃

    出生医药世家的商界精英,一朝穿越,成了相府痴傻嫡女,爹不疼娘远离,任人欺凌,肆意剥夺,连那原定的太子妃之位也被夺走。他是京都的四皇子,银白面具透露出的双眼,目空一切,嚣张狂妄,手段狠辣,本领高强,藐视苍生!一件旧案,一朝指婚,一场灭顶之灾,将两个人紧紧的绑在了一起。傻女不傻,倾世貌,修长身,风云涌!伤我者,百倍奉还,辱我者,千倍万倍诛之!
  • 神界修炼日常

    神界修炼日常

    修炼一千七百余年,一朝飞升,本以为自此后便是潇洒出尘的遨游仙人界,却哪里知道,上天如此“厚待”她,给她来了个跃界飞升,一脚将她这个刚刚脱离肉体凡胎的小修士,踹到了处处都是大神的尊神界,让她不得不从头开始。从头开始便罢了,竟然让她这个原本拥有天才资质的天才修士,变成了最劣等资质的废材!顾绣从无语凝噎到仰天长叹!是认命还是挣命?且走着瞧吧! 新书《锦缘绣程》已发布,求点击~
  • 痛苦是一颗珍珠(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

    痛苦是一颗珍珠(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

    走进如歌的生命,走过诗意的青春。曾几何时,我们叹息时光的飞逝,叹惋落日的凄美,却任凭美好从身边转瞬即逝。不是青春短暂、岁月苍白,而是我们不曾将它涂上丰富的色彩。何不于喧闹中体会宁静,于繁杂中感受简约,以平静的心情看待得失,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功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之大境界。
  • 子夜彼岸

    子夜彼岸

    本书是一本传统的推理小说,这里既没有残暴血腥的凶案现场,也没有技术精湛的刑侦探员,甚至连故事情节都不是那么的悬念丛生。这里有的是一群被宿命左右的年轻人,这里有的是情与法、信仰与现实的冲突,这里有的是一个个为了欲望而犯错,又为了自己的过错而付出着代价的人们。“仇恨”是这世间最凶猛的传染病,它会导致被传染者化身为魔鬼,继续残暴的扩散着疾病。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副药剂,虽然它不一定能够根治“仇恨”,但是它只要能够在被传染者的心里激起一阵小小的涟漪,在发病之时能够稍微缓解一下症状,也算是达到了我的目的。最后衷心的希望我们的人生彼岸永远不要是充斥着黑暗的地狱,而是充满了光明的天堂。
  • 关于青春那件小事

    关于青春那件小事

    最美的我们,在最美的年纪遇见最美的你。加油
  • 金元诗词曲300篇

    金元诗词曲300篇

    本书不仅收集了中华名诗名词,而且还涉猎了中华名赋名句;不仅涵盖了历代小品骈文散文;还囊括了诗经楚辞和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