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28800000002

第2章 识仨教俩

前几年我尚未退休,几次填写电子版干部履历表,都会受到警告。在“参加工作时间”一栏填上“1970年11月”,表上立即出现一条红线,提示我填写错误。我明白,这样填写有悖常理,意味着我参加工作时才15岁,是个童工;或是我虚增工龄,欺骗组织。警告之下,我哭笑不得,在心里道:我没有欺骗组织,我就是在十五岁那年参加工作。见我坚持不改,电子表无可奈何,只好任由我填完所有项目,指望有关领导用肉眼审查我的对错了。

领导肯定审不出问题。因为我的档案中,所有的履历表上都写得明明白白:赵德发,1970年11月参加工作。

我至今记得那个孟冬之月。在一场比一场更加凛厉的西北风里,我跟着一个叫宋世平的人走村串户,叫卖粉皮粉条。这年春天,宋家沟二村二队办起了粉坊,让宋世平负责。他带领两男一女每天早早上工,将地瓜干磨成糊糊,做成淀粉,再做成粉皮粉条。宋家沟虽然是有着两千口人的大村庄,但那时村民们消费能力有限,我们要经常推着车子去外村叫卖。

宋世平麻脸,瘸腿,那时有四十多岁。他为人正直,不疼力气,庄稼活儿样样干得漂亮,是我打心眼里敬佩的一个人。他两条腿不一般齐,走路一歪一倒,却照顾我尚未成年,身板不壮,多数时候由他推车,让我背着一根绳子在车前助力。我们爬岭过河,走进一个村庄,宋世平将好腿站直,将坏腿虚挂着,挺起肚子大喊:“换粉条啦!”我站在旁边,也帮腔大喊。刚做这个买卖时,我羞得张不开口,鼓足勇气喊上一声,脸红到脖子,仿佛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在做买卖,打算用粉皮粉条换回人家的地瓜干子从中牟利。经过宋世平的教育,我懂得了两点:第一,给生产队增加收入,全队一百八十口人都恣;第二,粉皮粉条是地瓜精华做的,晶晶莹莹,滑滑溜溜,谁吃到口谁恣。既然都恣,咱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于是我就理直气壮地叫卖,大张旗鼓地叫卖。不过,那个年代家家都穷,极少有人舍得拿地瓜干子换,拿现金买的更为稀罕。我们从早到晚要跑好几个村庄,才把买卖做完,而后推着两大筐地瓜干子,疲惫不堪地踏上归程。

回到村里,粉坊的另外二人还在忙活,或者磨地瓜干,让一头老驴拉着石磨转圈儿;或者做粉团,为以后的生产贮备更多的原料。其中一人是我远房堂叔,叫赵洪美,他将我们换来的地瓜干过秤,并清点交给他的现金。我是会计,这时从抽屉里找出账本,将入库的地瓜干和现金记个清楚。

那天傍晚,我记完账回家,正坐在屋里抽烟的父亲瞅我一眼,说:“你去当老师吧。”

“当老师?”我惊呆了。

“嗯,学校要扩班,老师不够。三个村的书记商议了一下,叫你去。”

那时宋家沟分成三个村,我父亲是二村的党支部书记。小学由三个村合办,凡是涉及学校的大事,都由三个村的书记商量决定。

父亲又说:“是金珂两口子提的建议,他们说你头脑聪明,成分也好,还是烈士后代。”

宋金珂是公社中心小学校长,他妻子吴芬在宋家沟小学当教师,与我家是邻居。因为这两口子有文化,我崇拜他们,常去他们家玩。但没想到,他们会推荐我当老师。他们说的成分好,是指我出身于下中农家庭;说我是烈士后代,是指我姥爷是南下干部,新中国成立前牺牲在河南。

我抓挠着头皮说:“我这点文化,怎么能当得了老师?”

父亲说:“反正要比小学生识字多。现在各村都缺老师,都是识仨教俩。”

我明白“识仨教俩”的意思,就是让认识三个字的人去教认识两个字的。但我想到教学的难处,就犹豫着不吭声。

母亲着急了,向我劝说:“当老师是个好差使,整天待在学屋里,风不打头雨不打脸,要多好有多好!”

听她说“风不打头雨不打脸”,我想起了我的梦想。自从十四岁辍学,我是把当上大队会计作为人生终极目标的。宋家沟二村的大队会计叫宋家章,五十多岁,会写毛笔字,会“唱账”。“唱账”,是会计们的独特艺术,即一边打算盘一边吟唱:“你加上,一千双零三;再加上,八百五十四……”我每次听他“唱账”,都像后来年轻人听流行歌曲一样陶醉不已。更重要的,是他一年四季不用下地,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那才是“风不打头雨不打脸”的好差使呢。我当上二队粉坊的小会计之后,就暗暗计划好了我的人生“三级跳”:先把粉坊会计干好,过几年当上生产队的会计,等到宋家章老了,就接他的班,到大队办公室里坐着。三级会计,只有当上大队会计,才可以“风不打头雨不打脸”,别的都要和社员们一起劳动。

想不到,我的“三级跳”正踩在第一步上,却让宋金珂与宋家沟的掌权者将我推向了学校。不过,那时我正为早早辍学而后悔,再到学校亲近书本,也是我向往的一件事情。我就答应了父母:“去就去吧。”

接了这份差使,我心里像揣了个驴驹子,既沉重又不安。我走到我睡觉的西屋,往床上一趴,心里念叨着“识仨教俩、识仨教俩”,越念叨越是发怵。因为我的“仨”,就像我们家春夏两季的粮囤,少得可怜。

那时的我,没有任何文凭。

我读六年级时,“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宋家沟小学的老师积极响应,一位姓庄的公办老师带领我们高呼“破四旧”的口号,去村前砸了土地庙。我至今记得,当时从废墟里爬出一条青蛇,把我们吓得四散奔逃。尽管庄老师表现出这样的革命姿态,可过了不长时间却被人揭发,他是莒南头号大地主“庄阎王”的后代,从此成为红卫兵的批斗对象,经常在大会上戴着高帽低头弯腰。这一帮红卫兵正意气风发,却被新成立的另一帮红卫兵指责为“资产阶级保皇派”,两派人马经常在学校激烈交锋,有一回还造成流血事件,有两个人身受重伤。学校一片混乱,干脆关门停课。没学可上的我不知忧愁,整天跟一些小伙伴混在一起,上山拾草,下河摸鱼,不知不觉就是两年。

过了1969年春节,四里外的圈子村小学办起了初中班,我和几个伙伴收起玩心,背着书包去了。我们读的这种班叫“帽子班”,意思是在小学头上加了一顶中学帽子。办这种“帽子班”用意不错,可是小娃娃顶了个大帽子,总是空空荡荡不踏实。果不其然,由于师资力量不够,更因为当时的政治氛围,我们学不到什么东西。那时的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不但学文,也学工、学农、学军。到了我所在的学校,却不是“以学为主”,而是“兼学”成了“主学”。学工没有条件,因为农村没有工厂。学农得天独厚,师生们整天去生产队里干活。学军,老师教给我们一套“旗语”,还组织大家在学校旁边的荒岭上练习“捉特务”,谁发现了情况,就用“旗语”报告。我们手中没有小旗,只好用胳膊比划。“捉特务”,头几回我还觉得新鲜好玩,玩过几次就感到没有意思,反正特务都是同学装的,扒了皮认得骨头。那个春天特别干旱,经常刮着热燥燥的南风,学农学军的我们就像地里缺水的麦苗一样,蔫了吧唧,没有多少生气。

春天将要结束时,我对这样的中学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情绪,心想:与其在这里干活,还不如回家干呢,在自己的生产队干活还能挣几个工分。这时我也意识到,身为长子,应该帮助父亲为全家七口人挣饭吃了,就决定离开那儿。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五叔赵洪臣。他比我大一岁,是我同学。他说,学校整天不正经上课,他早就烦了,也不想上了。

在我参加的最后一堂“学军”课上,同学们都到树林或采石坑里搜寻“特务”去了,我找了一处僻静地方坐下,看着岭下有两行房屋的学校,盘点了一下我入学四个月学到的全部“文化”:

语文和政治:没有课本,只学了几段毛主席的“最新指示”;

数学:学了初中第一册的四分之一,即“有理数”一章;

物理:只学了前三页的“度量衡”。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天下午南风凶猛,将松树上的花粉吹得纷纷扬扬,像一股股黄烟。我知道,每年松花粉飞扬的时候,便到了播种花生的季节。我想,明天队里如果种花生,我可以去搁种子。那个活儿简单,就是挎一篮花生仁儿,在大人犁出的墒沟里,隔十来公分就放上两粒。

放学回家,吃晚饭时,我向全家人宣布:我不上学了,到队里挣工分去。父母听后对视一眼,而后继续吃饭,谁也没有劝阻。

第二天,我找队长要活儿干,他想了想说:“你割驴草吧。”

我们队有四头驴,有活出去干活,没活就在棚里吃草。冬天,它们吃花生秧、地瓜秧之类的干草,其它季节则吃青草。这时,山上的青草长了起来,队长让两个男孩割来喂驴。另一个男孩是宋世平的儿子,比我大两岁。我们每天割回八大筐,正好让驴吃饱。

我五叔与我同时辍学,生产队让他放猪。他赶着一群大猪小猪,让它们到地里自力更生找食儿吃,自己坐到一边优哉游哉。

我割了大半年驴草,歇过一个冬天,我们生产队决定办粉坊,让我去当会计。会计并不是专业的,我每天凌晨就被宋世平叫醒,去粉坊里挑起两个铁皮水桶,到二百米之外的水井挑水,一气挑上十几担,灌满几个大水缸,而后再干别的活儿。每当做粉皮粉条的时候,我负责烧火。在院中一座大灶前,我左手来回拉动风箱,右手拿火铲填煤拨火,让锅中水保持沸腾状态,能够将宋世平或赵洪美手中漏瓢里漏下去的粉条快速煮熟。烟熏火烤,满脸煤灰,我成了一个丑陋的小鬼。长时间劳作,单调乏味,我昏昏欲睡,拉着风箱前仰后合。做粉条时,队里要抽调多位姑娘帮忙,她们看着我的狼狈模样都忍不住发笑。几十年后,她们都成为老太太了,见到我还会笑谈我当年烧火时出的洋相。

1970年11月的一天,我要去小学生面前出洋相了。

宋家沟小学在村中央的小河边,1930年代初期由我的老姥爷宋世厚创建。我老姥爷是晚清秀才,在外当过多年私塾先生,后来担任临沂县板泉区石河乡乡长。民国时,宋家沟属临沂县,所在的石河乡有几十个村庄。宋乡长虽然装了一肚子《四书》《五经》,却对新式教育接受得很快,在他的倡议和组织下,宋家沟的富户集资建起了学堂。这在板泉区是第二所,第一所在板泉镇。学堂有正房八间,高大宏伟,房梁都是双层,且带立柱,在全村绝无仅有。院子东面、南面各有三间配房。这座学校建成后,培养了一批人才,有的后来成为共产党的干部。我母亲小时候也在那里念过书,她八十多岁时还能背诵当年学过的课文:“秋风起,天渐凉。暑假满,进学堂……”

抗战爆发,学堂停办。几年后,这里成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的兵工厂,主要制造迫击炮弹、手榴弹和雷管。据说,那时每个工人身边都有一个生铁铸成的大甏,一旦发现手里正在装配的家伙冒烟,立即塞进去,以保性命。我小时候到河里玩水,有的小伙伴还摸出了生了锈的手榴弹。抗战结束,这里改成学校,却保留着战争痕迹:用炸弹壳当钟铃。炸弹壳锯出半截,像半边西瓜皮一样挂在校园西头的洋槐树上,中间悬一根丝瓜样的铁柱,铁柱上拴一根长绳,到了规定的时间,便有老师过来拉绳“打铃”。“预备铃”,“上课铃”,“下课铃”,各有不同节奏。这个“炸弹铃”敲起来特别响,“当当当当”,几里外都能听见。这铃声,也成了全村人的报时钟,听到铃声,大伙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地里,就知道时间到了什么点儿。

1970年冬天,宋家沟小学有三位老师。一个是宋家星,担任教师组长。他比我大七八岁,已经教过几年耕读班,还在县工读师范进修过一年。按照辈分,我叫他大姥爷。一个是吴芬,三十八岁,是公办教师。我管她丈夫宋金珂叫大舅,因而叫她大妗子。再一个是王玉翠,是个二十多岁的胖姑娘。她父亲过去给我老姥爷家当长工,土改后就住在雇主家房子里,与我姥娘是邻居,我从小管王玉翠叫大姨。

那天我到学校报到,分别向他们叫“大姥爷”、“大妗子”、“大姨”,他们都笑。宋家星说:“出了学校,那样叫可以。在学校里,你应该称呼宋老师、吴老师、王老师。”我不好意思地笑笑:“明白了。”

见我站在那里手足无措,宋家星说:“你不用紧张,锻炼锻炼就好了。”吴芬和王玉翠也一起安慰我,让我先熟悉教材,备备课。

吴芬找出四本书给我。我一看,是小学语文、算术的第四册和第六册。我问:“怎么这么多?”吴芬说:“你教的是复式班。”我问:“什么是复式班?”她说:“就是两个年级放在一个班里。因为学生少,只能这样安排。你这个班,是二年级和三年级。”

我傻眼了。来当老师,本来就发怵,没想到竟然要教这样一个复式班!

但我想,既然来了,什么样的重担都得挑。就像我在粉坊挑水,担子再沉,也得咬牙挺住。我咬咬牙,向他们点头。吴芬老师告诉我两个年级的语文课进行到了哪里,算术课进行到了哪里,我找到有关内容,折页记住。

这天上午,我一直在办公室里备课。办公室是一间小东屋,又矮又破,与八间正房形成鲜明对比。我翻看几册课本,觉得上面的字都认识,算术题也都会做,加上吴芬老师上课回来,向我讲了复式班的教学要领,我的紧张情绪缓解了一些。

下午,我开始上课。宋家星老师迈着两条长腿,去敲响上课铃。“当当当当”,像一下下敲打我的心脏。我心慌气短,额头出汗,差点儿晕过去。吴芬老师拿起课本、点名册和粉笔盒,往我怀里一塞:“上课了,去吧。”

我只好接过这些东西,像上战场一般走出办公室。

我要教的那个班,在院子西北角。正在院里玩耍打闹的小学生,这时正分头奔向自己的教室。我刚到中途,有几个学生一边往二、三年级教室里跑,一边大喊:“朝来喽!朝来喽!”

他们竟然喊我的小名!而且用尖利的儿化韵喊出那个“朝”字!

这种轻蔑,是我万万没有料到的。我像进入当年的兵工厂遭遇炸弹一般,严重受伤,魂飞魄散!

同类推荐
  • 斗战神之绝世三仙妖(一)

    斗战神之绝世三仙妖(一)

    看到这些淳朴的村民,只因为自己这一点小小的恩惠,就把自己当成再生父母、救命恩人一样崇拜,羊力大仙心里忽然觉得有些不是滋味。春风化雨在中原之人眼里,出得塞外,便尽是苦寒之地。只是,这些享尽中原锦绣繁华的唐人并不知道,出塞之后,入北疆、近天山南麓,在这样离长安有八干九百多里之遥的地方,还有一处极度繁华的绿洲之国。此国名车迟,处在塞外少见的一处绿洲盆地,水草丰美,国泰民安。又因车迟国的位置恰好处在大唐丝路的咽喉要道,那些南来北往、不绝如缕的商旅们给国家带来无尽的钱粮物资,使得这车迟国盛世繁华,冠绝今古。
  •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

    女人跟男人闹起别扭来是多种多样的,五花八门的。宣夷已经连续四个周末没到他们的爱巢里去了。“他们”就是指她跟周键伟两个人。“爱巢”就是指周键伟新装修的一套住房。两人没闹别扭的时候,每个周五的晚上一般都是在爱巢里度过的,先共进晚餐,后花好月圆。这是他俩嘴巴的节日,更是他俩身体的节日。每个星期就在一起度过这么一个温情良宵,两人是焦渴的,又是珍惜的。
  • 美丽的北欧

    美丽的北欧

    2006年9月12日星期二上午11时30分,办妥了由北京飞往希腊的登机及安检手续,开始等候登机。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一派祥和气氛。这次北欧考察,从2005年春季就已开始办理各项手续,由于签证不顺利,几经周折,直到2006年9月6日才确定了行程。安排了手头的工作,9月11日下午2时乘汽车由太原出发,经太原至石家庄高速公路到北京,沿途因修路屡有堵车,正常情况下仅用5个小时的路程,足足走了7个半小时,直到晚9时30分才到达下榻的昆泰酒店。
  • 漂亮朋友 羊脂球 我的叔叔于勒

    漂亮朋友 羊脂球 我的叔叔于勒

    本书是“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代表作的合集。《漂亮朋友》描写了小职员杜洛瓦发迹的经历。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由于偶然的机会,进入了一家报馆工作。他依仗自己的外貌赢得了人们的欢心,并以各种卑鄙龌龊的手段向上爬,最后竟成为百万富翁的女婿,巴黎新闻界的红人。《羊脂球》通过妓女“羊脂球”被迫向敌人献身的遭遇,刻画了有产者为了私利而不顾民族尊严的丑恶嘴脸,生动描绘了战时法国的社会图景,被誉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堪称楷模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至上、亲情冷漠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生活的残酷性和戏剧性。
  • 特异功能:人类神秘的特殊力量

    特异功能:人类神秘的特殊力量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们周围总是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奇人”——有的人宣称能够预测遥远的未来,有的人仅仅使用意念便能够移动大大小小的物体,还有的人宣称能够进入广阔的宇宙、与逝去的人保持神秘的联系。科学家们无法用常理来解释这种奇异的现象,于是称这种超出人体正常能力的力量为特异功能。无论古今中外,特异功能一直是社会的热门话题,也是理论界和科学界论争的焦点。如果能够揭开人体特异功能的奥秘,进而将其成果导入人体科学领域乃至生命科学领域,那么,它能给予整个社会的震荡必然是全方位的。究竟是耸人听闻的谣言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此时此刻还不得而知。
热门推荐
  • 蛇女

    蛇女

    小时候不懂事,和同村玩伴打死了一条蛇,玩伴之后陆续出事,爷爷为了救我,让我和蛇……
  • 古古还你余生

    古古还你余生

    遗落在契灵界的一缕孤单魂魄,被魔咒执念所召唤,杯心仙草来筑身,机缘巧合留下姑苏古一缕魂灵……她,承载着不同的命运,一心想要解脱意界之行,为爱,曾想过舍弃自己,却不曾想换来一世炎凉……剑尖刺进了她的心脏,契约被毁,一个现代女性回不到现实,心碎的她,有了一个漫长的等待……只为一个结果!
  • 物初大观禅师语录

    物初大观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诸天最强姻缘

    诸天最强姻缘

    梁昊穿越了,发现这个世界和前世不一样了,从普通世界变成了高武玄幻世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外挂降临,一代风华绝代的狠人大帝,成为自己老婆。从此梁昊的生活就开始多姿多彩起来。群:599873933
  • 最动听的事

    最动听的事

    对她来说,爱情是天造地设的难得。对他来说,爱情是,自问我可以赢你,偏喜欢输给你。关于爱情这个主题,他们拿对方当标本,一起学习,齐齐进步。只是,某一天。二十七岁的他对二十四的她说:“要不要和我穿上校服,去校园补一段初恋。”然后,她慢慢地发现,他是一个恋爱新手,同时也是一个极具天赋的恋爱高手。
  • 未知其名的世界

    未知其名的世界

    讲述啃老宅男沉迷于游戏,以及游戏世界里发生的故事。(PS:大概吧)
  • 故河口物语Ⅱ

    故河口物语Ⅱ

    这是一部有关一群拓荒者的小说。全篇以鹿女的“父辈之家”为主线,祖母贯穿始终。父亲的家大口阔之梦,母亲的粮食梦,小姑的读书梦,二叔的渔船梦……等为主要内容。糅合着鹿女及笔者的童年记忆与最初生活的体验。使之成为一部自然人情风物相结合的小说。更展示那个时期人不敌自然的悲惨,人与人之间诚挚忘我的的情感,与人对自然无限崇爱热切的矛盾心理。
  • 大佬他总是在掉线

    大佬他总是在掉线

    盼妻万年的陌弦等啊等,在成望妻石之前终于等到了一个救媳妇的机会。带着系统进入幻境世界做任务,任务成功就能一点点唤醒沦陷在幻境世界里的清霜意识。什么?任务失败自己同样会迷失在幻境里忘却一切,只能等着媳妇儿来救他?等等……他媳妇没有记忆,怎么来救他啊摔!清霜淡定地摇了摇手腕上已经生出灵识的定魂珠串,“别慌,就算我没有记忆,我也能做任务救你,以及……自救。”陌弦:“……”自家媳妇儿太厉害了怎么破?算了,他还是安心做条咸鱼吧……<一句话总结:男主想做任务救女主,却总是掉线被女主救的撒狗粮的甜甜故事>#可盐可甜可正经可软萌可勾人的男主,确定不来康康吗#
  • 窗外有张脸

    窗外有张脸

    一个春末夏初的晚上,地处桂北湘南的高州城雷鸣电闪、风雨大作,已经下了两天两夜的雨不仅未风停雨住,反而越下越大。夜渐深,雨更猛,风裹雨打枝,雷挟电破云,整个高州城仿佛笼罩在一片世界末日的恐惧之中。林南生坐在灯火通明的红房子鞋店里,一边慢悠悠地品着功夫茶,一边望着雾蒙蒙的窗外发呆。大街上偶尔疾驶而过的汽车,以及匆匆跑过窗前的行人,都没能惊扰他的沉思,好象那一切都是另一个世界的事,与他无关。过了一会儿,林南生转头望了望正伏在柜台上瞌睡的女店员李小菲,点了一支烟,透过淡淡的青烟继续他的呆状。
  • 新混迹记

    新混迹记

    都市小农民的风格,90年代左右及后期的一些故事,贴近生活略加夸张地描述着,一个从贫困山区出来打工的青年,艰辛和成功的生活道路,故事略带幽默,让你感觉着阅读的轻松,生活原本是很相似着的,有可能被你给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