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85900000004

第4章 正确审视内心的状态,超越“三大烦恼”

要避免“心灵的反应”,首先要做到“正确的理解”,这就是解决烦恼的秘诀。尤其是保持审视内心这一习惯,能够有效地避免平日的压力、愤怒、沮丧和担心等“不必要的反应”。

那么,“审视内心的状态”究竟是指什么呢?在此我将介绍三种方法:1.语言确认;2.意识到身体的感觉;3.进行分类。任何一种方法都能非常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反应”,请务必加以实践。

1.用语言来确认内心的状态

这是一种“用语言来确认内心状态”的方法。例如,在合不来的人面前感到紧张的时候,首先要确认“自己感到紧张”这件事。当你长时间看电视和玩网络游戏的时候,应当客观地确认“大脑已经混乱,感到浮躁”“内心正在焦虑”等心理状态。此时如果你能闭目静静地思考,内心就会恢复平静。

平时在工作中,或者与家人相处的时候,也要有意识地确认,现在自己的内心究竟处于怎样的状态。“感到疲惫”“感到乏力”“感到焦躁”,这些都是可能存在的内心状态。

“用语言确认”在佛教世界中有时候被称为“标记”——贴上标签。给各种内心状态都贴上一张写了“名字”的标签,进行客观确认。

在日常生活中也请进行这样的“标记”:扫除的时候确认“我正在扫除”,洗碗的时候确认“我正在洗碗”,散步的时候确认“我正在散步”,用电脑工作的时候确认“我正在使用电脑”。

只需要把正在做的事用语言如实描述即可。渐渐地我们就能养成将内心状态和身体动作如实地用语言来进行确认的好习惯。

通过反复实践,我们便能体会到,通过语言进行确认是“避免心灵反应”的有效方法。避免不必要的反应,我们的心灵便能恢复平静。

“用语言确认”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笔者非常推荐。

2.意识到身体的感觉

另一个方法则是意识到自己的感觉。这种方法对于缓解压力和疲劳都非常有效。

首先,请闭上双眼,在内心凝视自己的双手。在黑暗之中,你一定能意识到“双手的感觉”。请凝视自己的双手,同时将手抬高,此时会有“移动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特别意识“双手的感觉的存在”和“双手的感觉发生了移动”这两件事。

将手抬到与肩同高度,然后再放回原位。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闭上双眼,体会手的感觉。然后将手掌朝上摊开,放在大腿上;将手握紧,再摊开。在这个过程中,心里反复确认:“握紧双手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摊开双手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将这样的状态重复几次。

集中精力,意识到身体的感觉,同时从座椅上站起来,然后行走。行走的时候,特别注意脚部,尤其是脚底的感觉。当你有意识地“凝视身体的感觉”时,便能明白“意识到身体的感觉”的真正含义。

按照同样的要领,呼吸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腹部的收缩”和“进出鼻腔的空气的感觉”。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经常有意识地去体会这些身体的“感觉”。

这两种方法,①用语言确认,②意识到身体的感觉,在佛陀生活的古印度被称为“沙提”(Sati),在禅宗世界里被称为“念力”,在冥想世界中则被称为“正念”。

我们应当正视内心的状态,增强意识,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反应,让心灵恢复平静,提高精神的集中力。

3.在头脑中进行分类

这是将内心的状态分成好几种并加以理解的方法,虽然和“用语言确认”有几分相似,但是这种方法的使用范围更广,更强调概念性的理解。内心的状态基本上可以分为①贪欲、②愤怒、③妄想这三类。

①贪欲,是指被过度的欲望所驱使的状态。说得直白一些,就是指过度索求、过度期待、焦虑,以及对人际关系的不满。

这些几乎都来自于“过度索求的心”。

我希望每位读者都能时常审视自己,是否对自己或者对他人有“过度的索求”。如果被贪欲所支配,除了自己感到痛苦之外,还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不幸。

被贪欲驱使而过度索求的人,会被原本虚无的烦恼打败,陷入无尽的苦恼之中。就宛如自己亲手在船上凿了一个洞,让河水涌入船内。

——选自《经集·欲望》

②愤怒,这是指感到不满或不快的状态。焦躁、心情不好、总是感到压力时,首先需要理解“这就是愤怒的状态”。

从“索求之心”开始的人生,“愤怒”原本就是如影随形的。不少人都会觉得“虽然找不到原因,但是总觉得哪里不满意”。

但是这样的生活,很难称得上幸福,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理解“愤怒的存在”。并且愤怒是由“索求之心”所产生的,所以这样的愤怒本身是没有现实根源的。

而那些“明显感到愤怒的人”则需要特别注意了,尤其是那些易怒的人,为失去了某些事物而感到悲伤的人(悲伤也是愤怒的一种表现),对过往的人生还有留恋、沉湎于后悔和挫折感之中无法自拔的人,以及背负着自我否定和自卑心理的人,如果对于上述这些愤怒不管不问的话,对你们的人生来说将是一笔巨大损失。

愤怒是可以通过“正确的理解”这一心理行为来消除的。

相反,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愤怒只会日积月累。易怒、欲求不满、吹毛求疵之类的性格会随着年纪增长而越来越明显。

我们应当正视自己的内心状态。如果感到自己有愤怒,那就首先理解“愤怒的存在”,然后将这些愤怒“冲刷干净”,渐渐地心灵便能恢复平静。

请注意,那些冷静沉着的人,总是有意识地防止发怒,戒除言行举止和思维上的浮躁。他们这样做便保持了心灵的自由。

——选自《法句经·愤怒》

③妄想,是指想象、思考、在头脑中不明确地构想某个事物的状态。

“脑子里总是想些多余的事”“无法冷静地集中于眼前的工作”,这样的烦恼就是由妄想所致。

特别篇

“消除”妄想的好方法

让我们来学习一些消除“妄想”的好方法吧。

“妄想”可以说是某些人最擅长、最喜欢,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在重复的、排名第一的烦恼。“幸福的妄想”或许还不错,但如果总觉得“还有一堆工作要去处理”,被“今后该怎么办呢”之类的不安情绪所包围,或者是沉湎于回忆以往的悲伤经历而陷入沮丧的心境,那就太糟糕了。

以上这些都是妄想的产物,想要摆脱这些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消除不必要的妄想”。

消除妄想的基本方法就是用语言客观地确认“此刻,自己正在妄想”,这就是之前所介绍的“标记法”。在佛教的冥想书籍中也常会见到这样的内容,但是真正实践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其实非常难。

因为妄想本身就是一种在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想法,基本上我们对于“妄想本身”都是在“妄想之后”才意识到的。

进行坐禅修行的僧侣们也有这样的体会。

那么究竟该如何消除妄想呢?那就是将“妄想的状态”和“妄想以外的状态”加以区分。

例如,请现在闭上双眼,在黑暗之中,请随意地想象某个意象。比如今天早上吃了什么、在电视里看到的影像等等,任何事物都可以想象。

然后睁开双眼,注视前方,看清房间内部的陈设和窗外的景色,此时你会意识到,这就是肉眼所见的状态——视网膜感受到光线后,事物显现出的状态。

此时,你的头脑中已经不存在刚才脑海中所想象的意象了。请清楚地意识到“刚才所想象的一切都是妄想”和“现在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视觉效果(光的物理反射)”这两件事。

将“妄想”和“妄想以外的状态”清楚地区分开来是非常重要的。妄想和视觉的对立,就是妄想和身体感觉的对立。然后我们需要明确“身体的感觉”和“妄想”之间的巨大差异,就如同在呼吸的时候我们能够意识到“鼻腔空气出入的感觉”或者是“腹部收缩的感觉”一样。

当我们有意识地区分“妄想”和“感觉”,通过不断练习“将意识集中于感觉上”的操作方法,便能顺利地消除妄想。

养成在行走的时候进行“心灵扫除”的好习惯

“意识到身体的感觉”的静心方法在“使用身体的任何行为”中都是适用的,例如在散步、练习瑜伽、登山,或者做广播体操的时候。笔者建议大家在上下班途中或者乘坐地铁的时候都可以尝试一下“心灵扫除”。

行走的时候,在头脑中以“左、右、左、右”的表达来确认脚底的感觉。站在地铁里的时候,以“吸气、呼气”的表达来确认鼻腔中“空气出入的感觉”和“腹部收缩的感觉”。

最近有个流行词叫“低头族”,就是指边走路边玩手机的那些人。说实话,我认为这样的群体其实只是“容易开始妄想”,而这些心理习惯被无意识地强化了,无所事事的感觉和空虚感慢慢地占据了内心。

如果你希望摆脱烦恼、度过充实的人生,那就应该减少这些不必要的反应和妄想,养成“意识到身体的感觉”的好习惯。

烦恼总是产生于内心深处,因此摆脱烦恼的最好方法就是将意识集中于“心灵外部”的身体的感觉。连续坚持几个月后,你就会发现头脑变得明晰而敏锐,心情变得更加放松和喜悦。

“三大烦恼”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前文介绍的所有的佛陀的思考法,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在“反应”之前,首先要“理解”。

·烦恼的原因是“心灵的反应”。

·“心灵的反应”的根源在于“索求之心”和“七大欲望”(特别是承认欲)。

·正视自己的内心状态:①用语言确认;②意识到身体的感觉;③贪欲、愤怒和妄想的分类。

通过这样的理解过程,我们就能消除产生苦恼的“不必要的反应”了。

人们为什么总是无法摆脱烦恼,其原因就在于“无法看清自己的内心”。例如当你始终觉得心中不畅快时,如果你未曾知晓“审视内心状态”这一思考法的话,这种不畅快的状态可能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此时,我们可以模仿佛陀,观察内心的负面情绪究竟是贪欲还是愤怒,抑或是妄想。在心中明确“我被欲望所左右”“我感到愤怒”或者“这是我的妄想”这件事——大多数情况下,这三种情绪会同时存在——只需要做到这一步,不畅快的心情就能一扫而光。这个实践过程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净化心灵的修行”。

此外,“贪欲”“愤怒”和“妄想”这三种内心状态在佛教中的表达为贪、嗔、痴,即“三毒”,也就是“人类的三大烦恼”。现代佛教倡导人们要“戒除”上述这些烦恼,但是佛陀在世的那个年代,却主张把这些烦恼当作“让人们理解内心状态的‘工具’”。

佛陀的原意是指“能够彻底正确理解万物的人”,也被称为“觉醒的人”或“觉者”。可能有的读者对佛教不是那么感兴趣,但是也请谨记:“正确理解”并不是“自己觉得正确”,并不是“按照自己的看法或思考方法进行理解”,而是要将自己的思考、判断、解释和对事物的看法彻底抛弃,承认“存在”的事物确实“存在”,以客观的、中立的眼光来理解和分析事物。

我们的内心不会对“正确的理解”做出“反应”,这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审视,不会引起心灵的动摇和思考。只有一动不动地注视着事物,以单纯的心来理解自己、他人和世界,才能称为“正确的理解”。

“正确的理解”才是超越痛苦的有效方式,我想读者现在都已经明白了这一点。能够彻底地、正确地理解万物的佛陀,他所达到的境界被称为“解脱”。

“解脱”(巴利语为Vimuti、英语为Emancipation),是“自由”和“解放”的意思。因此佛教,即佛陀的教义可以理解为,“通过正确的理解,让人们从苦恼中解脱出来的方法”。

通过“正确的理解”,人们能够找回心灵的自由。我希望每位读者都能通过实践上述方法消除心中的不满,拥有充实而积极的人生。

觉醒的人,不会被他人的见解、意见、知识、决定所左右。他们不会妄断善恶,不会因为判断而蒙蔽心灵。

——选自《经集·关于内心的清净》

同类推荐
  • 学会工作 学会休息

    学会工作 学会休息

    不会休息的人常常以某些名人为榜样,认为只有废寝忘食、徐以继日地工作,工作再工作,就能取得优异成绩,并以牺牲休息为自豪。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许多名人所以在工作中做出惊人成绩并非因为他们以牺牲休息为代价,恰恰相反,他们当中许多人因为很重视休息,才赢得了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这正是他们成就事业的基础和本钱。本书收集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它们是爱的化身,是真情的足迹,是风雨人生的希望之光,是平凡生活中的智慧之灯。它们都是我们平凡生命中的鹅卵石,捡起来放在口袋里,终有一天它会变成无价的宝石。
  • 厚黑学

    厚黑学

    商场、处世、领导克敌制胜的不败之秘!《厚黑学》从商场、处世、领导方式三个方面告诉读者以“硬”保身,以“软”克敌的商界成功者的不败之秘;厚结人缘、广积人气、常养人情等处世的方法及胆大心黑、脸皮厚的为官之道已成为过去。仁爱与宽容变成了领导之根本的道理。厚黑学是当今社会上每个人所必须知道的学问,无论你是领导、普通人或商人。《厚黑学》是一本综合的世事书,它不仅教你如何做一位出然的领导者,让你利用“处世经”威力,你会发现自己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而不是做别人的梦,去实现他人的理想;《厚黑学》还告诉了你如何让你成为一位更有魅力的管理者。你要想在多变的社会中有一套自己的处世、做人的方法,《厚黑学》一是本不得不看的经典佳作。
  • 辛辛苦苦三五年,风风光光五十年

    辛辛苦苦三五年,风风光光五十年

    现在的你,也许正为养家糊口忙得焦头烂额;也许还“蜗居”在几平米的小房间里,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也许还在朝九晚五,重复着枯燥的工作……要知道,即使是比尔·盖茨、巴菲特、李嘉诚、李开复这样的成功大师也经历过这样的苦日子,他们的成功之路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成功没有捷径,但可以走直线。
  • 工作整理术:这样工作才能更简单、更高效

    工作整理术:这样工作才能更简单、更高效

    《工作整理术:这样工作才能更简单、更高效》内容简介:工作是人生食粮,不愉快便失去意义;以义务感面对工作,更无法获得幸福。既然一定得做,不如开开心心去做,不如真心地享受工作,因此,整理术应运而生,整理是非常积极的行为,在你工作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你都能拿来做一番整理,只要彻底执行,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就能大幅改善,当然,就像数学中的“极限”一样,只能无限靠近,却不能到达,所以《工作整理术:这样工作才能更简单、更高效》并非是为了整理而整理,而是与读者分享一种“如何享受工作”的方法论。
  • 为人处世曾国藩,立业成事胡雪岩

    为人处世曾国藩,立业成事胡雪岩

    会做人,得以在职场上纵横捭阖;会做事,得以在事业上扬名立万。曾国藩,胡雪岩,当代人最需要学习的两位古人。看曾国藩如何从一个小山村里走出来,成为清廷倚重的大员;看胡雪岩如何从一个米店小伙计,成为一位受慈禧召见的“红顶商人”。
热门推荐
  • 重生八零:顾少,撩上瘾

    重生八零:顾少,撩上瘾

    前世背负破鞋的骂名,是人是鬼都可以踩在她的头上作威作福。意外重生回到命运转折点,曾经那些欺她、辱她、谤她、贱她、笑她的渣渣们,且看强势回归的张然如何踩渣渣,虐极品,跟上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混的风生水起!But,姓顾的那谁谁,天天黏着她是几个意思,居然还一脸淡定的偷看她换衣服?某男:“媳妇,我要亲亲抱抱举高高!”张然:“滚粗克......”
  • 带着系统当幕僚

    带着系统当幕僚

    “这江山如此多娇,你想要么?想要的话,朕的皇帝给你来做。”“我真要你真给么?”“不给。”“……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当个幕僚吧。”“这样最好,你安全,我也放心。”“但我有个条件。”“敢跟朕谈条件?”“尽量少发动战争。”“你完全无视朕的威胁啊?”“这片土地已经染过太多的鲜血了。”“你到底有没有在听朕说话!”“抱歉陛下,刚刚你说什么?”“……”
  • 会做才有好人缘:8大人际法则提升社交力

    会做才有好人缘:8大人际法则提升社交力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好人缘是必不可少的。拥有好人缘是让生活更顺遂,让事业更上一层楼的关键。而想要获得好人缘,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呢?本书从人们在社交中常遇到的问题入手,归纳总结了提升社交力的8大法则。仔细阅读本书,并且在生活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你就一定能够成为人见人爱、魅力十足的社交高手。
  • 浮生万千不及汝

    浮生万千不及汝

    红尘漫步影孤单,梦凄迷,倚凭栏岁月无声,回首已阑珊!
  • 步步惊婚:前妻,离婚无效

    步步惊婚:前妻,离婚无效

    宁晚一直都知道,她和陆景承的婚姻不过一场意外。婚礼,他独留她一人成为笑柄,婚后对她无止境地折磨,终究耗尽她还未来得及说出口的爱意。“宁晚,知道吗?与你那副丑陋的嘴脸相比,你的身体至少还能满足我,可如今我也厌了!”陆景承恨宁晚入骨,他恨她不择手段、卑鄙自私,他最恨的,是她想法设法地嫁给了他,却没有勇气相伴到底,她从他的世界彻底消失,她的名字就刻在黑色的墓碑上。
  • 北大管理课

    北大管理课

    当今社会,每个人都离不开管理学。不管是一个国家,一个公司,还是自己手边的每一件事,都需要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北大管理课》传承上百年北大文化积淀,揭示管理学的真谛,让你从现在开始,学会用管理者的眼光思考和统筹。
  • 重生之魔行天下

    重生之魔行天下

    上一世规规矩矩过了三十载,这辈子,江盛要活的肆意,活的潇洒。
  • 深夜终呢喃

    深夜终呢喃

    她是惨遭背叛的单身少妇,因着他呼风唤雨的权,虚与委蛇。他是玩世不恭的传媒大亨,因着她古灵精怪的心,欲擒故纵。他们情不自禁的吸引,却不敢为彼此卸下层层伪装。一次次的自不量力的试探、一件件环环相扣的阴谋、一串串百转千回的纠葛……他们之间到底该何去何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

    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