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01900000003

第3章 桃花如诉

已是三月,我还在斗室里后知后觉地抱怨春日迟迟。事实上,野外早就春色萌动了。我口味重,非得要等到“草如锦,花如秀”,才肯承认春天的到来。朱强的视力比我精致,他看见“淋雨的柳树枝上,爬满嫩黄的虱子”,而我看见的只是树枝的轮廓,它们在这多风的月份里飘飞。同时飘飞的还有鸟群,孩子手里的风筝,各式花粉,郊外踏青人的心,还有许多体重低于风的东西,比如某些地震的亡灵。

如果说二月的春风像钢丝,抽在人身上还有些生硬的话,三月的风已像草绳,明显软了很多,抡起时有了温柔的弧度,灌到脖颈里没有一点沁人的意思了。每年这个时辰,桃花都像一个美丽的向导,引领人们步调一致地走向郊外。一拨一拨的人群像候鸟一样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然后在某个地方收拢翅膀,老调重弹地赞美,惊叹,顾影,把自己假想成刘郎、崔郎或者戈小娥,向众人展示自己多得要不完的爱心,或者结结实实自恋一番。

毫无疑问,那个地方叫桃花村。每年的桃花节,人们都呼朋唤友拖家携口,逃难一般带上深浅不一的表情去赏桃花。那几日桃花村像发生了战乱,行人在陌上你推我挤,前后左右叽叽嚓嚓全是人头,攒在一起比花儿还要多,连花蕊里也填满了喧哗与吵闹。我总觉得那种看花的法子,是一种过于隆重的热情,有一种做作的成分在里头,不能被容忍。我可不愿去凑这热闹。我宁愿做个野客,去两三家蓬门荜户的地方,碰到啥花就看啥花。

娟电话说,去爬山吧。娟是我心意相通的“驴友”,我和她都是骡子命,除了电脑前,哪儿也坐不住,尤其牌桌上。我俩都是被“生活”抛弃了的人,但都并不以这抛弃为耻。她是学美术的,人漂亮,身边仰慕者都不少,桃花运旺得不得了。我笑言那是因为她的脸生得丰润而圆,像桃花瓣的缘故。

元顺帝有个姬子叫戈小娥,据说“酡颜如醉,肤白似玉,著水仿佛桃花含露,娇美欲滴”,这样的妙人儿顺帝当然大为激赏:“此夭桃女也”。从此被呼为“夭桃夫人”,可见桃花古来就与美人扯上关系了。不过除了这人,我印象中好像没有多少以桃花作比的,一般都喜欢以兰和梅自况,以显示自己的风骨。而我偏就爱桃花的“又村又俗”,爱她没有仙气,也没有庙堂气,很人间,很家常,唯一不足处,就是福相太薄了点。

我喜欢的旧式女子周璇,就是桃花一样的人儿,单纯,轻信,美,且命薄,绚烂到极致而又凄怆到极致,有莺歌燕语的“金嗓子”和曲折悲凉的身世,只活了三十九岁的她把一曲《龙华的桃花》唱得人心都疼了:

上海没有花,大家到龙华,龙华的桃花也涨了价。

你也买桃花,他也买桃花,龙华的桃花他搬了家。

路不平,风又大,命薄的桃花,断送在车轮下。

古瓷瓶,红木架,都藏在阔人家。

上海没有花,大家到龙华,龙华的桃花回不了家。

这首歌正是她命运的象征。一身才华与美貌的她真的回不了家,死在精神病院里。儿时被亲舅舅拐卖,婚姻几度不幸,从未体验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弥留之际她还拉着好友的手低诉心事:“我是苦命……一直见不到……亲生……父母!”

而林妹妹的桃花情结,显然与她半生漂泊的身世有关,孤傲而内心清洁的她,借一曲《葬花吟》,说出她多少心声。甲戌版的红评人说:“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在一户农舍的屋角,望见野外第一棵树。娟指着问,那是什么花?嫩茸茸的,抽出芯来了。我白她一眼,那是花吗?明明是叶子。你不会连枇杷也不认识吧?她马上很可爱地红着脸坦白,呃,我是不认识枇杷。

当我们慢悠悠晃到山头时,下午已过去一半,娟提议坐坐,于是坐在树下。因为辽阔,视线可以拉得很远,田畴里已初具颜色,麦子和油菜花相间,等于绿和黄相杂,一格一格的调色盘,哪怕琐碎些界线也很分明,并不见混淆。太阳懒洋洋地翻过山冈,从空中倒下一瓶巨大的橙汁。橙汁流得那么慢,那么抒情,流得遍天遍地,像是一种故意——故意要淋湿所有蠢蠢欲动的山川草木。阳光浇在山坡上,像红糖水滴在木炭上嗞嗞响。为了不被它腻死,我只好把睫毛像天鹅绒窗帘一样缓缓放下,暂时拒绝一会光明。身边的黄狗肯定也感到惊奇,它从喉咙里发出一两声原生态的长调后,再也不吭声了。黄狗此时有着与太阳近似的颜色,金灿灿的,身上被镀上了一层迷人的光辉,远山近树都罩在这层光辉里,天和地因此混沌了,使我觉得简直要茫然。

娟不说话,耳旁就只剩下鸟儿的叫声,那声音我听不懂,所以我也无从作答。鸟儿们从不厌倦生活,它们用歌声交换友谊,爱情,交换对春天的感受,彼此问长问短。我在记忆里搜索了一番,除了童年时唱过的《嘀哩嘀哩》,竟找不出一首关于春天的歌来加以应和。我至今还记得我手执花束在台子上边跳边傻瓜似的自问自答:“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由于某种原因,这首老歌在我心里永远年轻着,并有可能一直年轻下去。哦,对了,还有一首,“一九九二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一九九二年的春天,当那位老人在中南海奋笔疾书,努力改写中国的命运时,我正在改写我自己的命运,进行一场轰轰烈烈山楂树一样的初恋。

当然没有静秋的初恋美,但同样也刻骨铭心,他在我身上花的心思,也并不比老三少。除了没得白血病外,好像大部分老三为静秋做的事,他都做过,不过他没有老三那么厚道,显得“坏”了一点。后来我顺理成章地成了他法律意义上的妻子,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这一复杂的名分。娟说,他是爱你的。我说,如果这话换作许多年前来说,我肯定相信。她问,现在呢?我迟疑着回答,信一半。

下山途中,经过一个深宅大院,我探头往一个墙洞里一瞧,居然在院角看到一株桃花。唯一的一棵,艳粉粉锦重重的,烈火绯云一般,啪啪地开了满树,像个喷嚏一样猛地从天地间打出来,打得人措手不及。我吃了一惊,被她的铺张震动了。她似乎也觉得了,哗哗笑着,兴奋得松弛不下来,那势头实在是健旺,可同时又实在是可怜的,小院深深,一把锁阻隔了所有的爱花人,这样无人解析无人疼,一树繁红为谁开呢?

我落落走着,想起那些像静秋一样被人疼惜过的岁月,想起油菜花中的嬉戏,麦田里的追逐,不觉心思浩渺。那样的温情,已如此辽远,隔了这么多年的死与腐烂,还剩下多少呢?就算剩下来一些,也是红瘦绿稀,所有不多了吧。而转念一想,事物的两面性,此盈彼亏,人生不正如此吗?你有过多少的“好”,就得有多少的“不好”来平衡,正如《她比烟花寂寞》中的台词所写:“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同类推荐
  • 述而批评丛书:追随巨大的灵魂

    述而批评丛书:追随巨大的灵魂

    只有允许那些巨大灵魂作为向导的人,才能听见前路传来的歌声。上海极具潜力的文学批评家,书写批评新浪潮。上海极具潜力的文学批评家,书写批评新浪潮。上海青年评论家的一次集体亮相。从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到金宇澄的上海,“城市”一辑的文章始于文学文本,终于文化探讨。“她们”一辑是关于女性的表达与被表达,“人民”一辑的目光则投向底层文学。三个维度,不仅仅是蒐集旧作,更是新的展望。《追随巨大的灵魂》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城市”为题,探讨文学如何书写城市,并展开与之相关的文化研究,包括帕慕克对伊斯坦布尔的书写、金宇澄与吴亮对上海的书写等,同时也探讨更宏观的文学写作与城市现代性的问题;第二部分以“她们”为题,主要是对女性性别意识、女性作家、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第三部分以“人民”为题,探究关于社会普通民众的“底层文学”,也有对现实主义写作等问题的探讨。此外,作者对上海的文学与文化也给予了一种特别的关注和思考。
  • 阎连科文论

    阎连科文论

    本书内容涉及文学理论和创作方方面面的内容,有作家的个人简介,有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作家作品的阐释和解读,有对文学潮流,文学现象的分析和展望。与一般的文艺理论不同的是,本书没有理论著作的晦涩,语言通俗易懂,娓娓道来,说理透彻生动,极富有艺术感染力。尤其是一部分演讲词,如同与人聊天和谈心,读之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 用爱创造生命美

    用爱创造生命美

    本书稿中,作者希望读者能用爱对待一切,读过阅读本书让读者能找回最真实的自己。通过真实的案例,作者想告诉读者当一个人不断学习与成长,让自己拥有爱的能力,能够爱自己、爱别人、爱周围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的时候,内心会时刻充满喜悦与平静,不仅身心健康自在,而且在面临难题时能够认真思考,做出合乎情理的选择,同时能够推己及人,善待周遭的一切人和事,创造内外和谐的完美世界。
  • 大家小书:红楼小讲

    大家小书:红楼小讲

    本书主体部分曾连载于报纸副刊,结集成书后,颇为各界读者喜爱。《红楼小讲》全书深入浅出,不枝不蔓,辞采焕然,娓娓有致,对《红楼梦》的人物、故事及前呼后应、手挥目送的笔法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精当的解说点评,尤其是对《红楼梦》的主旨、精神,再三致意,是一部可以引领普通读者了解、体悟《红楼梦》真谛的入门读物。
  • 楼外谈红

    楼外谈红

    作为著名的小说家,李国文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将《红楼梦》中的人和事置于现实生活中,用现代人的视角进行解读,涉及政治体制、人情世故,甚至饮食文化、语言文化,内容广泛而有趣。对《红楼梦》的解读可谓鞭辟入里,独辟蹊径,读出了普通读者所没有看出来的内容,通过通俗幽默的语言,进行深刻的剖析,是一本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国民性、大众心理和多种文化常识的必读书。红楼是梦原非梦,李国文以作家犀利的视角,鞭辟入里,独辟蹊径,在现实世界里重新解读红楼梦,读出了新鲜的内容。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天眼女神

    重生之天眼女神

    繁九汐,一个在儿时遭家破人亡的孩子,在九工天会的帮助之下,成为一代杀手,却不知,这都是九工天会背后的神秘人为了得到自已家族的神将门秘密,而自己,轮为了棋子,在二十二岁时一次刺杀任务中得知真相,欲意抱负,却意外身亡……重生回到五岁,这次,说什么也要保护好家人,成为繁氏新一代神将门之后……从此,逆天之路开启……也遇到了他……让自己在寒风中可以给你拥抱,危机时给你完全的安全,一句我还小,而他说,我等你长大……
  • 爱意在夜里翻墙

    爱意在夜里翻墙

    “你以为我为什么会那么巧就在那边?”“我什么时候对你的事没管过闲?”“照顾好她。”……“怎么办?公开呗!”“裴亦姝,你再不闭嘴我就说你是我女朋友!”“对不起……”……青梅竹马还是未婚夫?“这么久了,我也该看清了,看清了也就看轻了,我想去找他…”
  • 凤薇卿辰

    凤薇卿辰

    她本是21世纪医科系本科学历的学生正巧赶着五一放假走到路上出车祸死了结果莫名其妙穿越到一个历史上没有的国家而且还是一个家里特别乱的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身上而且还有些许功法和医术,恰逢小姑娘那几天玩水掉进池塘里,端薇醒来就已经成她了。我看谁敢动我的人,是活的不耐烦了吗?我本是一个清一色的傻姑娘错爱一个人也错信了自己的生父,是他们逼得我成了遗臭万年的魔王纵使我有家人但想要为难我的人都已经去见阎王了。
  • 汉纸老婆温柔点

    汉纸老婆温柔点

    入春的时节最容易睡觉。这不,太阳都老高了,床上的某人,四仰八叉的睡着,还意犹未尽的翻个身,结果……从床上咚的掉下来。“老妈!你叫我起床不能斯文点啊,很痛啊!”苏婉顶着一头凌乱的头发,从地上爬起来,靠在床边,艰难的睁开眼。映入眼帘得不是拿着鸡毛掸子的老妈,而是一扇黑漆漆的墙。不由猛的睁开眼,不敢相信的看着自己所处的环境。木头床,……
  • 通灵帝后

    通灵帝后

    她,是古武世家的最后传人,天生灵媒之体,魂力超强,却意外与诡秘的系统绑定,重生于异界大陆……他,是圣灵大陆,圣神殿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圣子大人,通身的阳刚杀伐之气,俊美无匹,却因为修习九阳诛魔诀,不近女色……当两者相遇,亦正亦邪的强强对碰,一追一逃,将会上演如何异彩纷呈的异世之旅?!“王八蛋,是说谁你修炼秘法,不近女色的?!我这就去弄死他!!”“嗯,这个主意不错,消息是本帝放出去的,漓儿想要怎么‘弄’,本帝一定配合!”“滚!”“滚着弄?好!”“混蛋,放开我……,唔……”…………
  • 双城记

    双城记

    本书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伦敦为背景,围绕巴黎马奈特医生一家和以德法奇夫妇为首的巴黎圣安东尼区,讲述马奈特医生因给朝廷写信举报侯爵兄弟草菅人命而锒铛入狱18年,但憎恶自己家族罪恶的侯爵的侄子夏尔·达奈却爱上了马奈特医生的女儿露西;马奈特医生以德报怨,为了女儿的幸福,将对艾弗勒蒙德家族的憎恶压在心底,以宽容宽恕之心接纳了夏尔·达奈成为女婿,而深爱露西的卡屯为了露西的幸福,代替夏尔·达奈上了断头台。本书结构严谨、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人物形象鲜明,深刻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阶级对立及人性冲突,体现了作者的反对暴力的人道主义思想,堪称狄更斯暮年的巅峰之作。
  • 妙啊

    妙啊

    一只与众不同的猫--水晶,自称智商高过人类,是猫中的思想者.想要知道它眼中的世界与我们人眼中的世界有什么不同吗?想要知道它的猫生吗?"盘起你的两个爪子,认真听我慢慢道来吧."
  • “水鬼”的天下

    “水鬼”的天下

    美国波士顿有一纪念碑,上面刻着德国新教牧师马丁·尼莫拉撰写的碑文:“当初他们(德国法西斯)杀共产党,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后来他们杀犹太人,我没有作声,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再接下来他们杀天主教徒,我仍然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时,已经没有人为我讲话了……”它震撼着每位读者的心灵,点在人性的软肋——以自私的方式保护自己,忘记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是靠部落或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人类祖先要是进化到了现代这种自私地步,恐怕早就被野兽吃光了。
  • 风吹过这世间

    风吹过这世间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不想在千山万水中错过你’本文主要写些小故事
  • 我有一个沙雕老板

    我有一个沙雕老板

    “蒋瑶你什么时候能出去拉拉客?”抓着一把瓜子穿着一身西装的向亿坐在真皮转椅上边磕边说。“您真是敢说呢,咱们事务所什么时候倒闭啊。”蒋瑶拎着笤帚在一旁扫地,嘴角抽搐了几下。“嚯,这是你该说的话吗。啊啊啊?咱们要向前看,不要局限于现在!平时学长教你的,都忘了吗?啊?”拉拉拉拉个屁我拉,我还能上大街上随便拉个人问问“你离婚不?需不需要律师?”或者“你最近被没被碰瓷,需不需要律师?”除非我是脑子瓦特神经不正常。蒋瑶在心底翻了老大一个白眼。一个清闲的律师事务所老板和员工的日常,在心机男孩向亿的精心布置下,蒋瑶成功的被套入了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