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2100000009

第9章 顾鼎臣与嘉靖初年的经筵(2)

如果说世宗此举,仅仅是所感而发,并无诸多深意。而张璁则敏锐地抓住了世宗的心理,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付工刻石,并上程子《视听言动四箴》,请世宗一并注释。此举令世宗感到多少有些突然,在接下来的圣谕中,他说:

辅臣张璁午间得卿录来《视听言动四箴》,朕甚喜悦,朕前日因讲官讲《心箴》,回宫深加爱尚,欲释其义不能,欲己之心未放过,只勉强注略,仍咨于卿等欲为藻润以成所作,卿何可便付工刻石,岂不取人笑乎?朕自念上荷天命为人君,长当务学,以致其知,待粗有领会之时,再注《四箴》,须卿等赞之,故谕。

尽管表示需要仔细思考,但世宗仍明白了张璁的用意,他以很快注释了《程子四箴》,十余天之后,张璁等又题请世宗将《心箴》、《程子四箴》及之前所著《敬一箴》刻石,在翰林院及各府州县学设亭树立:

嘉靖六年十二月初三日,臣杨一清、臣谢迁、臣张璁、臣翟銮谨题皇上所注范氏《心箴》及程颐《视听言动四箴》,已刻石,乞敕工部于翰林院后堂空地盖亭竖立,以垂永久,仍敕礼部通行两京国子监,并南北直隶十三省提学官,摹刻于府州县学,使天下人士服膺圣训,有所兴起,荷蒙采纳,但亭宜有名。伏乞圣明敕定颁示内外一体遵行,臣又仰思皇上前所著《敬一箴》,发明心学,甚为亲切,宜与前五箴并传,合令工部将《敬一箴》重刻一通,设于亭中,五箴并节奏圣谕共六道,分列左右以成一代之制。其风化良有裨益。谨题请旨。

嘉靖七年二月二十二日

奉敕旨卿等所言都依拟行,名与做“敬一”,礼工二部知道。

(二)《心箴》刻石的深意

从表面看,此次对世宗注《心箴》的刻石,无非是顾鼎臣引发,张璁促成的谄媚事件。然而,从顾鼎臣进讲,到刻石建亭,仅仅用去二十日,如此快的速度,其实并非世宗沽名钓誉,好大喜功,而是确有深意。

《心箴》为宋代大儒范浚所作,其全文采用四字句式,非常简短,但却因为受到朱熹的推崇,因在《孟子集注》中全文收入,使《心箴》广为流传,成为儒家经典。在明朝,《心箴》也成为讲筵的常选篇目,据明实录所载,至少有三位君王曾经听儒臣讲授过《心箴》。世宗因听讲《心箴》,深加爱尚,最终亲注刻石,究竟是什么让他有如此的感叹?而刻石于翰林院并天下学府,《心箴》的价值又何在呢?

对比三位君王及进讲官对《心箴》的不同解读,将有助于进一步之分析。早在太祖朱元璋时,文渊阁大学士朱善就曾讲过《心箴》,进讲完毕,太祖感叹人要常持道心,才能不被外界的纷繁事物所困扰,其原话为:

人心,道心有倚伏之几。盖仁爱之心生,则忮害之心息;正直之心存,则邪诐之心消;羞恶之心形,则贪鄙之心绝;忠慤之心萌,则巧伪之心伏。故人常持此心,不为情欲所蔽,则至公无私,自无物我之累耳。

在世宗之后,大学士申时行也曾向神宗进讲《心箴》,同样也强调了人需要时刻关注自己内心的修养,他是这样阐释的:

愿顾于庭户,省心斋箴,道心惟微,人心惟危,讵云三省,厥有万几。既省其几,又省其康,休咎省岁,率作省成。是犹省事,未若省心,人惟此心,易佚难伏,辨之在早,慎之在独。内省不疚,闇然而章,其究千里,其端毫芒。防於未萌,察于方朕,克艰厥后,克念乃圣。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若终日言,退省其私。无有作好,无有作恶,若虞机张,往省于度。听讲则肃,视朝则严,相在尔室,不遐有愆。无有师保,如承宾祭,此心何如,操之弗替。

可以看出,朱善与申时行都是通过人心乃道心之依托,人需要时刻省视其心,毋使堕落的角度出发,讲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而世宗的角度则明显不同,他对顾鼎臣的讲解进行发挥,注为:

宋儒范氏浚作《心箴》,说道茫茫然天地广大,无有界限。而人居其中,便似太仓中一粒粟米。天地这般大,人身这般小,人与天地参为三才者,非以形体而言,惟其心耳。盖心为一身之主,吾心克正,则百体四肢,莫不听其使令。若心有一毫不正,则被声色所移,物欲所攻,便动与理反,岂不于人道违哉?故范氏之作箴,虽是常言,西山真氏特录于大学衍义之中,以献时君。宋君虽未能体察,而为后世告,其致意也深,其用功也至。是予所嘉慕,而味念之箴之作,本于范氏,非真西山发扬,其孰能之哉?呜呼念哉。

在其中,世宗强调了心为一身之主的地位,认为心只要端正而坚定,则能号令百体四肢。而假使心若有一丝游移,则将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诱惑,从而导致做出有违人道的事情。结合当时的实际,世宗正因为“议大礼”而受到来自朝臣,特别是翰林院的巨大压力,不能不有所犹豫怀疑,而此时顾鼎臣讲述的《心箴》,恰好在这些方面给予世宗以共鸣,进而让世宗有了较强大的理论支持,坚定了其信心。

而世宗在将张璁所上《四箴》注释完毕,请张璁“藻润停当”时的告谕则说明世宗的想法已经固定下来:

卿前日所录来程氏《四箴》,昨勉强解注。复思之,程氏见道分明,慎敬如此,以教后人,其功至矣。但于濮议之中,未免倒置,力争邪说,诬君夺子,故朕又述数语于末云。

看到世宗的告谕,张璁显然明白世宗之所指,于是上疏鼓励世宗以天心为己心,不必在意外界的困扰:

汉董仲舒有言,人君所为必求其端于天,今极阳生宝,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之时也。在《易》之卦为《复》,曰复见天地之心,自非圣人心学得之天,其能体悉发明如此。

而后,张璁请世宗将《心箴》刻石立于翰林院,其所指代的含义更加表露无遗。

(三)既成事实后的表态

顾鼎臣也没有料到,这一次《心箴》的进讲,竟然能引发如此大的声势。尽管没有直接资料表明,顾鼎臣是世宗的“大礼仪”的支持派或反对派。但从顾鼎臣对待“大礼议”的态度来看,他不希望世宗过分关注此事,而希望其能打破个人的偏执,从大局考虑。因此,也可以预料,世宗对《心箴》进行的发挥,很大程度上,是按照文意引发,至于顾鼎臣的讲解,倒在其次。

但既然事已如此,本着“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的原则,顾鼎臣仍表示了对世宗的大力支持。在张璁请将刻石立于翰林院之时,朝廷的大臣出于明哲保身的考虑,大部分都显示出蛇鼠两端的态度,推诿延迟,不愿参与到此事之中。对此,顾鼎臣在之后的上言中,希望世宗能以命令的形式推动此事进展,他说:

古帝王授受不越乎精一执中之旨,三代以还,时君世主,未有知者。皇上以生知至圣,而缉熙敏学,万几之暇,制敬一箴及注心箴视听言动四箴,亲洒宸翰,勒诸贞珉,建亭翰林院,臣愚谓儒臣宜骋雄辞、纪钜典,咸谓事体重大,谦让未遑。幸皇上谕之使言,以昭示无极。上命内阁首臣撰文立石。

三、《洪范》:辨明君臣之道的努力

从嘉靖六年(1527)进讲《心箴》开始,至嘉靖十五年(1536),顾鼎臣升为太子太保,这段时间,他一直担任着经筵讲官的任务,在其中,他向世宗进讲了包括《尚书?洪范》、《中庸首章》、《尚书?无逸》等儒家经典。

《洪范讲章》实际上也是现存顾鼎臣最早的经筵讲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顾鼎臣努力帮助世宗在纷乱的朝政中,寻找出一条“君君臣臣”的准则。

(一)中正:为君之道

在顾鼎臣看来,作为一个君王,最基本的标准便是“大中至正”,这便是帝王所要建的“极”。从人君的地位上看,本身就应该是“中天下而立,为四方所取正”,如同“天之北枢,在中央最高处,日月星辰四面旋绕,归向之”,所以必须要在自身的道德上做到中正。如果做到这一点,君王自身及其所管辖的人民,都将获福。即:

君能建极则五福咸萃于身,若有以收而敛之,是即诗之所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者也。然不但获福于己,又推之以敷锡于庶民。盖庶民皆感发兴起于维皇之极,则保佑自天五福之来,寔吾君之所赐也。

“大中至正”不仅是道德目标,同时也是君王行事的依据,刑威、智术都有不尽之处,但如果各种法度、政策建立在中正之上,那么“天下庶民,皆守法奉公,不立淫邪之党,在位之人皆同寅协公,不以私相比附为德”之类刑威、智术所不能获得的局面将会出现,天下臣民也将“皆兴起于善,而不敢为恶”。

因此,对一个君主来说,“大中至正”是不得不修养的道德和运用的方式,惟其如此,才能使自己的心既义且仁,而“此心之义,推之可以正百官。此心之仁,廓之可以育万民而治天下,犹运之掌矣。”

有了“大中至正”的行事准则,人君还要注重法度的制定。顾鼎臣十分强调法度的重要,他认为:

古先圣王所以足民之食,阜民之财,安民之居,与夫格神人,和上下,治内外,使善者劝而恶者戒,近者说而远者来,莫不有纲纪法度之施为焉。

法度的制定要求帝王“声为律,身为度,体天德,尽人伦,行王道,树立个标准,以为天下臣民法则”,同时,法度又“贵乎严”,若执法不严,则不能达到制定的目的。

(二)分:为臣之道

在强调为君之道的同时,顾鼎臣也用了较大的篇幅论述为臣之道。按照顾鼎臣的认为,为臣之道重在一个“分”上。人臣要按照自己所处的“臣”的地位思考行事,不能过分,否则就是僭越,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他说:

为人臣者不守其当然之分,作威作福以穷大君生杀予夺之柄,玉食以享大君珎奇贵重之奉,则为大夫者必害于而家不能有其家矣!为诸侯者必凶于而国不能有其国矣!凡在位之人,固将反侧颇僻,而不安其分,虽庶民之微,亦必陵僭差忒,而不守其常矣!盖诸侯僭天子,则大夫僭诸侯,士庶人僭大夫,上行下效,势所必至,无足怪者。

人臣所要遵守的这个“分”,在于“遵王之道”,辅助君主,帮助君主完成所规划的治国之路,而不因为其心中的好恶而有所偏私,有违王道:

君有道以率天下,须要循之而弗违。人若偏倚而行私,比周以为党,便狭隘不广远,险阻不坦夷,王道岂容有此。人若倍其常道,逆其正理,便颇僻不端方,雅曲不洞达,王道岂容有此。

顾鼎臣对臣道的重视,特别是对“分”的强调,颇为耐人寻味,事实上,世宗是没有机会践行为臣之道的,而结合当时的现实,可以看出顾鼎臣对朝臣未尝没有批评。

另一方面,顾鼎臣也希望借讲述为臣之道,使世宗了解君臣之分,为此他还借用了一个医学典故:“故医经云,天明则日月不明,此虽以喻人身造化,而人君为治之要,不越乎此也。”而他借解经之口,发出“他虽有权力,皆吾之臣子,勿以其可畏而姑息之”的劝解,也有明显似有所指。

四、《中庸》:经典时代性解读的典范

尽管经筵中的发挥具有如此大的风险,但顾鼎臣却不愿照本宣科的解读。在他看来,一个好的经筵讲官应该引导帝王入正道。在《中庸》进讲之时,顾鼎臣终于将对时代的批评和对帝王的期待,统一于程朱经典之讲义中。

《中庸首章讲义》依次由字词训诂、大意疏通、义理阐释三方面组成。

(一)传承经典的训诂释义

(第一部队)分主要是字词的训诂:

命犹令,率是循,修,品节之也。理畀于有生之初而具于心曰性,理行于事而为人物所共繇,曰道。圣人因人物所当行而裁制之,以垂训作则,曰教。须臾是少顷。戒慎、恐惧是敬畏不敢放肆骄惰的意思。隐,暗处。微,细事。独者,人所不知而已,独知之地也。致是推而极之,位者,安其所,育者,遂其生也。

上文的顾鼎臣对于《中庸》字句的疏通,可以看出,顾鼎臣在对“命”、“率”、“修”、“隐”、“微”、“独”、“致”、“位”、“育”等字词的解释上,依循《中庸章句》,中规中矩讲述,与朱熹别无二致。在对于“性”、“道”、“教”三字,则对《中庸章句》的解释稍作精简,减少了哲学思辨的色彩,使之更加明白易读。同时,基于世宗年龄较小,理解力尚弱的原因,将古语“须臾”,解释为当时的口语“少顷”,而将较文言的“戒慎、恐惧”用随文释义的方式解释成“敬畏,不敢放肆骄惰”,更便于世宗理解经典字面上的含义。

而后,顾鼎臣对《中庸》首章大意进行疏通,与《章句》相比,尽管形式稍有变动,但仍是在其基础上,将《章句》的释义,征引其他经典释义结合起来,并贯以当时的口语,使之更加通俗,容易读懂。如对前两句的通讲中,他说:

子思之意,说道天以阴阳五行之气化生万物,而健顺五常之德,亦随以赋焉。古今圣愚均禀而弗违,如命令一般,是之谓性。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而于日用事物之间,各行其所当行,是之谓道。圣人继天立极,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后世,是之谓教。夫是道也,乃性之德,具于心而行诸应事接物之间,非自外至。故虽须臾之顷不可得而暂离也。若使可离于须臾,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繇教入道之君子,戒慎于目所不及睹,恐惧乎耳所不及闻,不待闻见而后敬畏,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

在此段中,除了“古今圣愚均禀而弗违,如命令一般”征引了《孟子章句》中“孟子知之,故但告之如此,以明古今圣愚本同一性”;“继天立极”征引《大学章句序》中“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的解释以外,其他释义仍本于《中庸章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此不再赘述。

在《中庸首章讲义》第二部分,顾鼎臣对于《中庸》进行了大意疏通。对第一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释为:

子思之意,说道天以阴阳五行之气化生万物,而健顺五常之德,亦随以赋焉。古今圣愚均禀而弗违,如命令一般,是之谓性。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而于日用事物之间,各行其所当行,是之谓道。圣人继天立极,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后世,是之谓教。

在《中庸章句》的基础上,顾鼎臣又增加了“古今圣愚均禀而弗违,如命令一般”概念,此出自“孟子知之,故但告之如此,以明古今圣愚本同一性”,可知,顾鼎臣对于《中庸》的阐释仍没有跳出朱熹《四书章句》范畴。

而对于第二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顾鼎臣释为:

夫是道也,乃性之德,具于心而行诸应事接物之间,非自外至。故虽须臾之顷不可得而暂离也。若使可离于须臾,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繇教入道之君子,戒慎于目所不及睹,恐惧乎耳所不及闻,不待闻见而后敬畏,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然幽暗得肆之中,似乎隐矣。乃大著见而不可掩,事几方萌之始,似乎隐矣。乃甚明显而不可匿,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隐微独知之地,尤加谨焉。

《中庸章句》中释为:

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

其中,顾鼎臣沿用了“道乃性之德而具于心”、“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等概念,加上了“行诸应事接物之间,非自外至”、“然幽暗得肆之中,似乎隐矣。乃大著见而不可掩,事几方萌之始,似乎隐矣。”等进一步的阐释,使之语义更加通俗明白,更加符合当时世宗的理解力。

同类推荐
  •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1)(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创世鼻祖的发明家(1)》本书分为塞缪尔·莫尔斯、威廉·汤姆孙、阿尔弗莱德·诺贝尔等部分。
  •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3)

    世界最具传世性的思想巨人(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彼得·林奇传

    彼得·林奇传

    1944年1月19日,一个男孩出生在了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帅首府波士顿。这个男孩就是以后被华尔街投资者称为“股圣”的彼得·林奇。波士顿始建于1630年,它濒临大西洋,是一座美丽的海港城市,距今已有380年的历史了,被公认为“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最有价值的城市之一。它是由一群受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建立的。由于这些人大部分都来自英国林肯郡的波士顿镇,所以为了表达他们对故乡的热爱,便把这个定居点叫做波士顿镇。
  • 李大钊传

    李大钊传

    生活是现实的。芸芸众生之中,很少有人不为自己的衣食饱暖奔波。现实是实在的。即使是关心国事民瘼的知识分子,也无不同国家各级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普通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一样,立足于现实,为解决国家的、社会的和自己的现实问题,去从事各自的工作。然而,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一个温饱需求得到满足的,愿意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人应当了解历史。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现实。
  • 情系毛泽东

    情系毛泽东

    本书精彩再现了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中政治思想及指导政策、长征途中的毛泽东以及毛泽东最后日子的情况等。
热门推荐
  • 神秘的杂货铺老板

    神秘的杂货铺老板

    深夜里,一个少年对天呐喊:“为什么!我修仙天赋会怎么差?”听到少年的抱怨,隔壁杂货铺的老板不乐意了,“什么?少年,你还在相信天赋这个东西?最新的修仙心法要吗?现在抢购,不用九千九百九十八,也不用九百九十八,只要九十九点八,能速升到化神期的玄天心法就能带回家。”少年哪里相信,掉头就走。老板急了,“哎哎哎,别走啊,我这里还有许多神通和古武呢,都很便宜的。”说着,直接拿出了一把大刀,“你看,这还有屠龙宝刀,一刀九九九!绝对是神器,一千块要不要,一百要不要!”每当此时,老板总会感觉,赚钱真难!
  • 汉魂之杀机四伏

    汉魂之杀机四伏

    龙归海刺杀了两名忍者之后,引来了日本右翼极端分子的疯狂反杀······新世纪的中华武术风靡世界,引来激进分子日本忍者的不满,他们决定对中国武术实行打压,对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进而制造了一系列的惨案,古武术传承者龙归海以跆拳道教练身份做掩护,奋起抵抗,却不料深中妖艳女忍者的美人计难以脱身,两方阵营真刀真枪,明争暗斗,在极端激进分子的蚕食鲸吞下,当代武者能否力挽狂澜······
  • 黎明边际

    黎明边际

    使无数探险家向往的“寂静之地·失迷”开启了进入的神秘大门…
  • 这本书可以有

    这本书可以有

    我是郝珈珣,是一名高二普通的妹控高中生。在我十岁时,妈妈和爸爸不见了,直到有一天中午,发生了一件怪事并与妈妈相见,从妈妈口中,我知道一些神奇的事,就是……想知道吗?那就来看我的故事
  • 一胎三宝爹地放开我妈咪

    一胎三宝爹地放开我妈咪

    被继母和白莲花妹妹算计下药,走错房间,被他强暴,不久发现自己怀孕了,出国以后休学,生下孩子,一边上学,一边打工养孩子,三年后,机场……怎么感觉那两个孩子很像我呢……
  • 阴阳眼法医

    阴阳眼法医

    天生阴阳眼,因此异能,他深陷重重危机,命悬一线,也因此异能,他解疑题,破奇案,抱得美人归。一段惊悚之路,一段旷世奇情……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的超能力女儿们

    我的超能力女儿们

    不是奶爸文!不是奶爸文!不是奶爸文!本书名正确读法:我的超能力,女儿们。想要拯救世界却毁灭了世界的陈奇,回到了十年前灵气刚刚复苏的时候。陈奇面对全世界:“只要你们叫我一声爸爸,我就能得到你们的超能力,然后在十年之后拯救世界。”
  • 修仙从退婚开始

    修仙从退婚开始

    别人修仙是为了长生不老,陈芮灵修仙是为了追沈鹤。某天沈鹤不知道从哪听来了传言。沈鹤:“听闻师妹在我之前还有过一段婚约,那人灵根觉醒就抛弃了师妹,所以师妹是为了他才修仙的?”陈芮灵:“师兄,这是谣言!我第一次见师兄就对芳心暗许,哪能是为他人修仙……”面对着着急解释的陈芮灵,沈鹤的嘴角不自觉的上扬。
  • 那和尚是驱魔师

    那和尚是驱魔师

    一个是皮痞坏的驱魔师,一个是做事一板一眼的修仙大弟子。机缘巧合下驱魔师穿越,二人相遇,上演了一出啼笑皆非小虐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