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21700000003

第3章 你可以知道他在想什么

军事家孙子说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军事作战如此,人际交往也是一样,要想在社交场上赚取人气,就要练就看透人心的功夫。对方的所思所想,如果都能揣摩到位的话,那么交际的主动权就会掌握在你手中。这样一来,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招式,你都能应付自如,不会陷于被动。

注视对方的眼睛,眼睛是藏不住秘密的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最能体现一个人真性情的地方不是动作,不是语言,而是眼神。因为动作、语言是可以伪装的,而眼神是伪装不了的。只要你认真观察对方的眼神,你就可以从中看出很多内容。眼神闪烁不定,眼神忽明忽暗,眼睛忽然发亮,眼神充满犹疑……源自内心的各种情绪,冲突、烦恼、愉悦,总会不自觉地透过变化的眼神流露出来。

孟子在《离娄篇》中有一段论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寮;胸中不正,则眸子蚝焉。”先贤的话很有道理,观察眼神,确实是我们识别忠奸的一个有效途径。

历史上的王莽是一个大奸大猾之人,他心机很深,如果不是他后来篡位的举动,仍像未夺得朝政大权之前那样勤奋忠心地工作,俭朴地生活,人们还一直以为他是一个忠厚良善之人。不过,王莽虽然城府很深,但是他的心机还是通过眼神有所泄露。新升任司空的彭宣看到王莽之后,悄悄对大儿子说:“王莽神清而朗,气很足,但是眼神中带有邪狭的味道,专权后可能要坏事。我又不肯附庸他,这官不做也罢。”于是上书,称自己“昏乱遗忘,乞骸骨归乡里”。从眼神上来分析,“神清而朗”,指人聪明俊逸,不会是一般的人;眼神有邪狭之色,说明为人不正,心中藏着奸诈意图。多年以后,彭宣的话终于应验了。

眼神虽不是有声语言,但却传递着千言万语。正如古罗马诗人奥维特所说:“沉默的眼光中常有声音和话语。”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也常常用“含情脉脉”、“暗送秋波”、“眉目传情”等成语来描写男女之间用眼神传情达意的情景。

看一个人的眼神,不仅可以猜出他的所思所想,还会读出很多其他的内容,比如他的生活阅历、他的价值观,以及喜好和性情等。

曾国藩一向以会识人著称,他就非常善于从眼神了解一个人。

有一次,李鸿章带着三个人去见曾国藩。恰巧,曾国藩出去散步了。于是,这三个人就被留在厅外等候。等曾国藩散步回来,向这三个人扫了一眼,然后走进屋里。李鸿章看见老师回来,说明了来意,请老师考察这三个人。曾国藩摇了摇手,笑着说:“不用了,我刚才已经考察过了。”曾国藩接着说道:“那个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人,忠厚老实、办事谨慎,可以让他做一些后勤供应的工作;中间那个为人必然是阳奉阴违,不值得信任,只适合做无足轻重的工作;右边的那个是个将才,将来必然大有作为,要给予重用。”

李鸿章很惊讶,忙问曾国藩是如何了解得如此详细。曾国藩告诉他,在他经过这三个人身边时,这三个人有不同的表现:左边的那个人温顺地低下头,目光下垂,态度拘谨,可以断定此人行事定然十分小心;中间的那个人表面上看去也是毕恭毕敬,但是自己走过去之后,马上神色不断,眼睛左顾右盼,此人必是狡诈之徒,千万不能委以重任;右边的那个人始终目光坦荡,正气凛然,态度不卑不亢,俨然就是大将风范。

听了曾国藩的分析,李鸿章深以为然。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眼神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意向。比如,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了好感,注视对方时,他的眼神中便会充满欣赏和幸福的神色。与此相反,当一个人想拒绝另一个人时,眼神里便充满不情愿,甚至充满愤怒或轻蔑。因此可以说,观察一个人的眼神,是了解这个人心理动向的捷径。

那么,一般情况下,对方与你交往时,不同的眼神会表示怎样的心理状态呢?

(1)如果对方眼睛闪闪发光,通常表明他精神焕发,兴致盎然,说明他对你的话很感兴趣,或者对你充满了解的渴望。

(2)如果对方目光黯淡无光,通常说明他是个索然无味的人,或者说,你与他的交流并不使他感到高兴。

(3)如果对方目光飘忽不定,通常表示你提的建议让他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此时你若想说服他便可进一步加强言语诱惑,迫使他拿定主意。

(4)如果对方目光忽明忽暗,说明他是个从不信任别人的人,他也很难接受他人的劝服,对这样的人你也不要付出太多的真心。

眼中乾坤大,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眼神,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窥视对方的心理,所以,与人交往时不可忽略对方眼神中传达出的讯息。

人的眼睛是最善于传情的,不同的眼神可以将一个人不同的情绪和情感表达出来。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了好感,注视对方时,他的眼神中便会充满欣赏和幸福的神色。与此相反,当一个人想拒绝另一个人时,眼神里便充满不情愿,甚至充满愤怒或轻蔑。

服饰是人的名片,你想知道的都写在上面

名片是新朋友相互认识,彼此了解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在这个小小纸片上记录了人的姓名、职务、电话、住址等内容。为了相互认识以及保持联系,相互之间会交换名片。其实,每个人在递送这种纸质的名片之前,就已经向对方展示了关于自己的一种别样的名片,那就是服饰。

人们彼此相见,互道问候之时,必然会相互打量一番。虽然是简单的瞄上几眼,虽然只是短短的几秒钟,但对方的长相外貌、服饰打扮已然尽收眼底,第一印象也就基本形成了。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与贾宝玉初次相见时,曹雪芹先生就是将大部分笔墨放在了服饰上面。林黛玉听丫鬟说宝玉来了,心中正猜想之时,宝玉登场了。他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蹬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宝玉见其母回来之后,换了穿戴,曹雪芹先生又是浓墨重彩予以描述: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宝玉的衣饰在光彩照人中以青紫色为主,华丽宝贵中透着高雅之气,他光彩夺目的装束使林黛玉眼前一亮,众人眼中的“草莽”、“愚顽”之人,原来竟是如此一个打扮齐整,风流倜傥的年轻公子。在这一次相见后,贾宝玉就在林黛玉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了良好的开端,接下来,两人的心心相印才有了发展的余地。

服饰带来的信息是无声而有魅力的,它彰显了一个人的性格、地位、气度涵养及其心理状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给威尔士王子的信中曾经这样写道:“穿着显示一个人的外表,人们在判定一个人的心态以及对这个人进行评价时,通常都凭借他的外表……”

曾经有一位朋友向林肯推荐了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在见了一次面后,林肯就对朋友说,自己不会用他,理由是这个人虽然在某一领域做过大量深入研究,对于一些问题有着精辟的见解,但是他对于自己的外貌太过随意,衣服穿得邋里邋遢,对于约见总统这样重要的事情都不知道修饰一下,怎么能让人信任和重用呢?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人格。”注意自己的仪表,展现的是自己的气质,体现的是对别人的尊重。

比尔·盖茨很喜欢穿休闲装,可是在严肃的谈判和演讲时,照样是西装革履。当初创立微软时,有一次,他要与一个大客户谈一笔买卖。当他拿着可行性报告来到那家大公司的时候,发现自己没有系领带,于是他立刻打车到商店,买了一条系上。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年轻人要打扮得干净整齐,最起码先给人一种稳重可靠的印象。”

服饰是着装人基于自身的阅历修养、审美情趣,根据不同的时间、场合、目的所进行的选择。所以,很多阅历颇深的人,单单从一个人的服饰上就会对这个人做出基本的判断。服饰整洁华丽的人,一般性格外向,自信心强,喜欢交朋友,对参加社会活动很感兴趣,并且总能与周围的朋友融洽相处;不注意修饰的人,大多性格内向,有自卑感,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总之,衣饰整洁者的性格,无论如何总比不修边幅者活泼爽朗得多。

服饰是了解一个人的窗口,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如果知之不深的话,不妨仔细观察他的服饰,有些信息是可以从服饰上“读”出来的。

服饰带来的信息是无声而有魅力的,它彰显了一个人的性格、地位、气度涵养及心理状态。

莎士比亚说:“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人格。”注意自己的仪表,展现的是自己的气质,体现的是对别人的尊重。

看穿“声情并茂”背后的动机

与人交往,要警惕两面三刀的人。这些人表面上对你和颜悦色,热情有加,那只不过是迷惑你的一种手段,当你放松警惕时,他很可能在背地里使坏、下绊子,甚至捅你一刀。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府里的小厮兴儿给了她一个生动的评价:“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兴儿的评价的确恰如其分。王熙凤在得知贾琏娶了新二奶奶之后,恨得牙痒痒,但是在见到尤二姐之后,王熙凤做足了戏,马上就让尤二姐觉得她是一个宽宏大量之人,把平日里贾琏和小厮们的警告忘在了脑后。王熙凤素衣素盖,见到尤二姐以后,一口一个“姐姐”,叫得好不亲热,涕泪俱下摆明自己的难处,“央求”尤二姐进府。此时,尤二姐的心理防线彻底被摧毁了。王熙凤又呈上许多金银簪环和上等绸帛等“拜礼”,加上周瑞家的等在一旁煽动,于是尤二姐就跟着凤姐上车,从后门进了府。进府之后,王熙凤表面上对她嘘寒问暖,关照有加,但背地里却在挑拨秋桐与她的关系,后来在秋桐的羞辱声、丫鬟的嘲讽声中,尤二姐吞金自杀。

尤二姐的死是必然的,柔弱怯懦的她哪里是心狠手辣的王熙凤的对手。不过她的自投罗网也是有自己的原因的。倘若她不是轻信王熙凤的“苦劝”,能够看穿王熙凤“声情并茂”下的险恶用心,拒绝入府,也许命运也不至于那么悲惨。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与不熟悉的人接触,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你要留心观察,注意他们的眼神、语调。那些并不真诚与你交往的人,或者怀着某种不良动机与你交往的人,虽然表现得热情,满含笑意,但往往眼神飘忽,闪烁不定,说话时声音也会显得虚浮,表情也很僵硬。另外,对他热情的言语也不要全盘相信,推敲其语言的合理性,也可看出其与你交往的诚意。总之,对不是特别了解的人,一定要提高警惕,千万别被其声情并茂的表演迷惑。

一位大学教授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天,他从菜市场买菜回来,走进校园的时候,两个学生打扮的小伙子上来搭讪。他们自称听过很多次这位教授的讲座,每次听了之后都受益匪浅。这位教授微微笑了笑,没说什么。这两个人又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您学识渊博,讲课也生动,要是头发再有型的话,就更加有派了!”听完他们的话,这位教授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头。这位教授是秃顶,他用了很多牌子的生发剂都不管用。看到教授的动作,这两个小伙子相视一笑,然后热情地拿出自己要推销的产品,吹嘘说这种生发剂很管用。这位教授对于路边的“野货”根本就不相信,婉言拒绝,眼看着上手的大鱼要脱钩,这两个小伙子煞有介事地说自己是在利用休息时间勤工俭学,否则品学兼优的他们可能会辍学,请这位教授支持他们一下。

这位教授实在被缠得没有办法了,就用英语问了几句:“一盒多少钱?”“这种生发剂是哪里生产的?”两个小伙子竟然面面相觑,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看到他们根本听不懂自己的讲话,教授笑着说:“小伙子,别骗我了,你们根本就不是大学生。”

看到自己的骗局被拆穿,这两个小伙子只好悻悻地走掉了。

在社会上与人交往,你不可避免会接触很多戴着面具的人。他们为了引你上钩,总是带上热情的面孔,用诚恳的语调打动你。如果你不够谨慎的话,很容易被他们的假象蒙骗,因而吃亏上当。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从各个角度去考察他,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如果他是伪装的话,一定会有泄露秘密的蛛丝马迹。

“声情并茂”的表演的确感染人,但演技再高超,也会有泄露秘密的蛛丝马迹。

在社会上与人交往,你不可避免会接触很多戴着面具的人。他们为了引你上钩,总是带上热情的面孔,用诚恳的语调打动你。如果你不够谨慎的话,很容易被他们的假象蒙骗,因而吃亏上当。

不经意的小动作最容易出卖人心

社交场上,要了解一个人不能光听他说得怎样,还要注意他的一些动作。一个人要想蒙骗众人,他可以将事情说得天衣无缝,让你找不出半点漏洞。所以,如果语言上你已听不出破绽,不妨仔细观察他的不经意的举动,没准会发现不一样的东西。这是因为不经意间的举动不会完全听从他的伪装指令,这些动作一般是下意识的,是一个人情绪和感受的自然表达,是最不容易伪装的。它虽然不像眼神那样微妙、传神,但是人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变化都是其心理变化的真实反应。

美国神经学者深入研究了比尔·克林顿就莱温斯基性丑闻事件向陪审团陈述证词的过程。他们发现克林顿说真话的时候很少触摸自己的鼻子,但只要他想撒谎,就会不经意地微微皱一下眉头,而且每隔4分钟就会摸一下鼻子。在克林顿陈述证词期间,他摸鼻子的次数竟然多达26次。

人在撒谎的时候,虽然嘴上夸夸其谈,但这毕竟违背内心,他要担心被看穿,担心不能自圆其说,他要努力编造故事,他内心必然会产生焦虑情绪,而这种情绪就会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克林顿的表现就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如果没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这些细节就会被忽略过去,而被他的“言之凿凿”蒙骗。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著名反间谍专家奥莱斯特·平托上校就是通过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识破了一名狡猾的纳粹间谍的身份,让他乖乖交代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当时盟军部队已经进入比利时,德军仓皇溃退。一天,两名士兵在驻地附近逮捕了一个自称是比利时农民的叫艾米里约·布朗格尔的人。平托上校看着眼前的这个人,虽然他的穿着和谈吐是典型的北方农民,口音也是地道的比利时土音,但他粗壮的颈部和魁梧的运动员体型,与当地常见的惰性十足的人截然不同,显然这个人在隐瞒自己的身份。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平托上校想了很多办法。他让这个人数豆子,这个人不紧不慢地用法语数着;他派人在布朗格尔的住处放了几捆草,一个士兵点着了后,烟从门的下面进到了屋里,值勤的士兵用德语大喊:“着火了!”布朗格尔惊醒,动了动,又睡了;接着平托上校用法语大声喊道:“着火了!”布朗格尔一下子跳了起来,绝望地敲打着门。这一次,上校仍未发现破绽。

第三次审讯,上校又用了新的方案。在布朗格尔被带来时,上校用德语对身边的军官说:“他还不知道明天上午就要被绞死。他肯定是个间谍,不会有别的下场。”

平托上校一边说一边用眼睛斜视布朗格尔,特别注意他的眼睛和喉头。但布朗格尔没有任何表示,他以神态证明自己不懂德语。很明显,第三次审讯没有结果,到此为止,上校几乎绝望了,开始怀疑自己以前的判断。但直觉让他进行最后一次审讯——第四次审讯。如果再没有突破,就决定立即释放了。

最后一次审讯是这样进行的:当布朗格尔像平时一样走进平托上校的办公室时,上校装作正看一份文件,看完后拿起铅笔在上面签了字,然后抬起眼睛突然对布朗格尔说:“好啦,我满意了,你自由了,现在就可以走了。”布朗格尔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动了动肩膀,像是卸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他仰起脸,眼睛放着光,愉快地呼吸着自由空气。当他发现平托上校嘲笑的眼光时,猛然意识到,刚才托平上校说话时用的是德语,不过一切都已经晚了,身后的士兵已紧紧地抓住了他。

负隅顽抗的间谍,虽然是狡诈多端,但还是栽在了平托上校的手中。看来,不管多么深不可测的人物,都不可能完全掩饰其内心,他的秘密总要通过一个渠道表现出来,在所有渠道中,下意识的动作是最隐秘的。

这也就告诉我们,当你与人交往时,要想知道其真实的想法,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确切地说,应该是观察他不经意间的小动作,因为那才是他内心想法准确无误的表达。

美国人肯·戴尔玛在记述他推销秘诀的《成功与行动》一书中,就向我们介绍了通过一些小动作或姿势看透对方心思的一些技巧:

当你向一个人说出了你的请求后,如果对方做出:手放松(没有用力握着),或双手张开放在桌子上,或整理桌子上的物品等动作,就说明对方对你的看法或建议是持肯定态度的。即使对方嘴上没有说赞同,心中也在赞叹“这个想法不错”,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放心地进行下一步的交流。

但如果对方手握成拳状,或两手抱在脑后,或手指轻敲桌子,或你说话时对方却在玩笔、两手撑着下巴,或两手置于膝上,或两肘支起、两手的大拇指对在一起等姿势时,就说明对方对你的看法或建议是持否定态度的。这时你就应该及时转移话题,采取其他方式说服了。

语言可以伪装,表情可以伪装,细微的动作却很难伪装。不经意间的举动不会完全听从他的伪装指令,这些动作一般是下意识的,是一个人情绪和感受的自然表达,是最不容易伪装的。

人在撒谎的时候,虽然嘴上夸夸其谈,但这毕竟违背内心,他要担心被看穿,担心不能自圆其说,他要努力编造故事,他内心必然会产生焦虑情绪,而这种情绪就会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通过握手知人心性

都说人心难测,其实不然。任何一个人,他有什么样的心,即使他不说,也可以用他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最直接的通过握手就可以看出来。握手,是社交场上最重要的礼节,是交际的一部分。不管是熟悉的老朋友,还是初识的陌生人,见面时多以握手礼相迎。握手的力量、姿势与时间的长短往往能够表达出握手者对对方的不同礼遇与态度,显露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不同印象,也可通过握手了解对方的个性,从而赢得交际的主动。

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接触过的手,虽然无言,却极富表现性。有的人握手能拒人千里,我握着他们冰冷的指头,就像和凛冽的北风握手一样;也有一些人的手充满了阳光,握着他们的手,心里感觉无比温暖。”

的确,通过和一个人握手,你可以感觉到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位朋友调到一个新单位,春节后上班,公司领导班子到各个办公室拜年。领导来了,进门要和大家握手。公司经理是位很热情的人,笑着和大家握手,经理完了副经理,还有一系列领导,最后面的是办公室主任。朋友与前面一样,和他握手,他的手只轻飘飘地碰了一下,便收了回去。朋友对此很是感慨,不过,这也让朋友明白,怪不得他做办公室主任,因为他的眼里只有领导,普通员工是看不到的。从那以后朋友开始注意到,当一个人握手时,如果没有一点儿力量,敷衍了事,这种人不是势利小人,也是趋炎附势之人。这种人可能高升,却不可以做朋友。的确,连握手都要看对象,握手一点儿力量都不舍得付出,会为别人做什么!

朋友的经历让我们发现了握手的奇妙。通过握手不但可以察知一个人的个性,同时也能感觉到对方的心理变化。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手心是否出汗来判断一个人的心境。一位资深的心理学家曾对警官们有这样的建议:在盘问嫌疑人时,尝试与对方握手。刚开始时要轻微地握,而每次接触到核心问题时,一边说“我们慢慢来吧”,一边握住对方的手,如果对方本来干燥的手掌开始出汗的话,可能他就是罪犯。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当一个人心里感到非常紧张的时候,他的神经意识就会活动起来,并引起心跳加速、血压上升以及汗腺兴奋等状况。所以,在与人交往时,当你跟对方握手,感觉对方的手心干燥时,就表示对方的心理很平静;如果对方的手掌出汗,手温比平常人高,那就表示对方的心理失去了平衡,要么是紧张,要么是心虚。

另外,有些专家经过研究发现,握手的力度也能传情达意。

握手时只是轻轻一触,握得不紧也没有力量,这种人多属于内向性格,时常悲观,情绪低落;握手软弱无力的人,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十分坚强,甚至是很软弱的,他们做事缺乏果断,总是犹豫不决;握手时力度适中,动作稳实,双目注视对方的人,个性坚毅、坦率,有责任感,思想缜密,善于推理,经常能为人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握手力量大,说明对方的内心比较真诚和热情,同时这类人的性格也很坦率、直爽;握手力度太大,以至于让人感到有些疼痛的人,多是逞强而又自负的人。

握手的力量、姿势与时间的长短往往能够表达出握手者对对方的不同礼遇与态度,显露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不同印象。

在与人交往时,当你跟对方握手,感觉对方的手心干燥时,就表示对方的心理很平静;如果对方的手掌出汗,手温比平常人高,那就表示对方的心理失去了平衡,要么是紧张,要么是心虚。

不用过多深谈,也能解其内心

每个人在说话的时候都有一些个人特点,这些特点往往能表现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在听对方说话时,如果能很好地解读出其性格特点,则能根据其心理倾向巧妙制定应对策略,从而赢得交际主动权。

(1)说话绝对者,有自恋倾向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一些人,他们总爱把“绝对”这个词挂在嘴上。在与人交谈的时候,经常语气强烈地提到“绝对”这个词。而通常性格较温和、考虑别人想法的人是不会经常说到“绝对”这个词的。喜欢说“绝对”的人,往往不顾及他人的想法。

“绝对”这个词在词典里表示的是极端程度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这个词的时候,表达的意义远没有词典中那样极端。但研究表明,喜欢说“绝对”的人大多有自恋的倾向。这种人比较主观,而且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很多想法其实是不合乎实际的。

但是,这一点却常被他们用来作为自我防卫的借口和被证明错了时候的挡箭牌。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常常会不断用“绝对”来进行保证,如“绝对不会再犯”,“绝对不会再这样做了”等。有时他们的“绝对”被人驳倒后,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总要找一些理由加以解释,总想让自己的东西被人接受。其实,别人不相信他们的绝对,他们自己也不相信这样的绝对,只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而已。

在同异性的交往中,用不了多久,他们会说出很多的“绝对”。虽然恋爱到了一定程度,偶尔说“绝对”也是表达情感的很正常的方式,但是,满口“绝对”的人,他们的甜言蜜语就值得怀疑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遇到喜欢说“绝对”的人,可以尽量多强调自己的观点。这样,在与不常考虑他人想法的他们交往时,才能让我们自己也融入到话题中去。

(2)喜用第一人称者,表现欲强烈

有些人在谈话中喜欢使用“我”字,他们张口闭口都离不开“我”、“我的”等口头禅。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习惯的儿童也非常多,这也是不足为奇的,因为这是一种儿童心理的表现。但是,有些成年人也这样说话,就算不常用“我”字,而爱用“我们”或者“我辈”等字眼,这也表明他们具有相同的性格,具有很强的表现欲。

心理研究表明,有些成人之所以养成这样的说话习惯,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婴幼儿时期。在哺乳期,婴幼儿与母亲有一种身心合一的亲密关系;而到了断奶期,婴幼儿的这种感觉就受到了威胁。为了避免这样的威胁,婴幼儿学会了说“妈妈”、“我”这些单词。“妈妈”和“我”这些词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在孩子的心目中,“妈妈”和“我”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妈妈,他们很难生存下去,所以他们对妈妈有着难以割舍的心理依恋。孩子不断地强调“我”,可以从母亲那里得到一种安全感。经过这样的不断强化,孩子就频繁地使用“我”,从而获得更多的安慰。等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就逐渐被社会同化了,由一个小家的孩子变成了社会的孩子,他们通过不断地说“我”、“我们”来获得安全感的要求逐渐变淡,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并非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是企图强化自己的存在、表现自己。

与这样的人交往,一般来说是比较安全的。如果自己有这种习惯就应该及时修正自己的个性,使自己的人格很快成熟、健全起来。

(3)说话支吾迟疑者,大多心虚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有人在说话时吞吞吐吐、欲言又止,那么就在这一刻,他已经泄露了内心的真实想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东条英机将出任日本首相,此事是秘密决定的,各报记者都很想探得秘密,但由于参加决定会议的大臣们个个守口如瓶,所以记者们一直都一无所获。后来有位聪明的记者不费吹灰之力就探到了答案。

他问其中一位参加过决议的大臣:“此次出任首相的是不是个秃子?”因为当时有三名候选人,一是秃子,一是满头白发,一是半秃顶,这个半秃顶就是东条英机。那位大臣并没有直接拒绝回答,也没有及时说出具体的答案,而是陷入思考当中。聪明的记者从大臣思考的瞬间就推断出了最后的答案。因为大臣在听到问题之后,一直在思考半秃顶是否属于秃子的问题。

犹如那位大臣一样,内心不诚实的人,想用谎言掩饰真相时,说话就会迟疑不决或支支吾吾,这是心虚的表现。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看法以及内心的情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通过说话的方式传达出去的。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对方的说话特点,进行分析和思考,那么基本上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了。

偶尔说“绝对”是表达情感的很正常的方式,但是,满口“绝对”的人,他们的甜言蜜语就值得怀疑了。

喜欢说“我”、“我们”的人通常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并非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是企图强化自己的存在、表现自己。

同类推荐
  • 破译成功人生的个性密码

    破译成功人生的个性密码

    《破译成功人生的个性密码》着重叙述获得成功的个性因素。个性是缔造成功及维持不败的基础。该书从科学的立场揭示个性的奥秘,研究成功的个性表现,剖析个性成因并指出培养个性的途径和创造优良个性的法则。书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智慧和思想,能给人巨大的启迪和帮助。
  • 为国争气的铁人王进喜

    为国争气的铁人王进喜

    本书介绍了中国石油工人王进喜的光辉典范,内容包括:铁人——王进喜、命运多舛的王进喜、干劲十足的王进喜、肯定王进喜等。
  • 善交际让你左右逢源

    善交际让你左右逢源

    人缘是感情的凝聚和利益的融通,有了良好的人缘就有了路子,有了利益,有了各种随时可以兑现的希望。如果你的人缘中上有达官贵人,下有平民百姓,而且,当你喜乐尊荣时,有人为你摇旗呐喊,鼓掌喝彩:当你有事需要帮忙时,有人为你铺石开路,两肋插刀,你就能感受到人缘的力量!
  •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处世精粹

    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处世精粹

    电影、诗歌、国学、西学、美术、文学、音乐、处世。从浩如烟海的这些人文艺术作品中,作者用精炼、经典的标准,以青少年的角度,拣选出一篇篇美文、一幅幅名画、一部部佳作、一首首名曲。集成使人终生受益的5个单册,另以代表中华智慧的诸子百家与充满哲理的西方先贤大师名言名篇编辑成《国学精粹》、《西学精粹》,这既是了解学习人类人文艺术的上佳之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家藏书籍。
  • 塔木德智慧全书

    塔木德智慧全书

    犹太民族是世界上生存环境最为恶劣的民族,他们曾经颠沛流离、曾经惨遭大屠杀的噩运;同时他们又是世界上最具神奇色彩的民族,他们在世界总人口中仅占0.3%,却掌握着世界上30%财富,是什么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所有真相都在《塔木德》里。《塔木德》是犹太民族瑰宝,不是一个人完成的,是三千多年犹太人智慧的结晶。它涵盖的信息注重实用性,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交友、经商,在《塔木德》中都能够找到行为准则,都能够为我们指引方向。
热门推荐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我绑架了千万女神

    我绑架了千万女神

    “主人,是否绑架李师师?”“李师师?”“主人,是否绑架貂蝉?”“貂蝉?”“主人,是否绑架嫦娥?”“……”“主人,是否绑架……”“全都绑了!”
  • 世界上最富哲理的美文

    世界上最富哲理的美文

    许多人为领悟人生哲理费尽凡机,殊不知一滴水里蕴涵着大海,一句话中蕴藏着博大的智慧。一本好书可以滋润心田,一篇美言也会使人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 鲲瀛日记

    鲲瀛日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花斑

    花斑

    这人一上了岁数,更年期一到,光景就是不一样。何美兰在镜子前匆匆抹完脸,往手里沾点嫩肤霜,准备搽上额头的时候,眼睛一扫,看到自己左脸颊上有那么深深的一块斑渍。她拿了毛巾擦,擦来擦去都擦不掉,这才确信自己的眼睛都花了,看不见脸上长花斑了。话说人到中年,可总有操不完的心。眼看着总算将儿子毛毛送进了大学,老公却不能省事。何美兰想着就叹出一声气,收拾好盘盏,拎了皮包,就出了门。老公徐怀义住院了。五十出头的年纪,却得了心脏病。这也难怪老徐,厂里一沓子的事情要处理,长年身心疲劳,这病上身也不意外。
  • 三界女帝

    三界女帝

    一世逆天,三界大乱,花开并蒂,七世相随,痴情魔帝,宠溺万千。“安奈,若有来生,我愿成为你的妻。”“白姬月,接受了我猫族的印记,天涯海角,我都会找到你。”
  • 梨花落尽雁归来

    梨花落尽雁归来

    那一日,听闻他金榜题名,三元及第,她喜极而泣;那一日她满面欢喜,温柔抚腹,他还不知她怀了他的孩子。她本以为是苦尽甘来,然而,等来的却是一句冷漠无情的“我们合离吧。”她撕心裂肺,却强作淡然,事后诈死逃离。?她生产那日,疼痛难忍,差点难产而死,而他却在那日,迎娶右相之女,洞房花烛,步步高升。?她发誓,定要让辜负背叛她的人,尝到她曾经的痛,她要把痛苦千倍万倍地还给他!!!(本文略虐,绝对亲妈,套路略俗,偶尔狗血,历史架空,官职乱编,努力不把女主写成小白。)
  • 持彩练当空舞

    持彩练当空舞

    上古时期,赤橙黄绿青蓝紫,集聚的五色石少年历尽千辛万苦,终成帝业的神奇历史励志故事.
  • The Further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IV) 鲁滨逊漂

    The Further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IV) 鲁滨逊漂

    The Further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is a novel by Daniel Defoe, first published in 1719. The book starts with the statement about Crusoe's marriage in England. He bought a little farm in Bedford and had three children: two sons and one daughter. Our hero suffered distemper and a desire to see "his island." He could talk of nothing else, and one can imagine that no one took his stories seriously, except his wife. She told him"I will go with you, but I won't leave you." But in the middle of this felicity, Providence unhinged him at once, with the loss of his wife. Although intended to be the last Crusoe tale, the novel is followed by non-fiction book involving Crusoe by Defoe entitled Serious Reflections During the Life and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With his Vision of the Angelick World (1720).
  • 荒城临古渡i

    荒城临古渡i

    筱陌——一位超人气网络作家。最近在写一本叫《公子独宠我》的网文。人气很高,不过她却陷入了码字难题。在一个晚上,因为一场雷阵雨,她来到了异次元世界——就是她的那本《公子独宠我》但她并不是女主,而是女主身边的丫鬟。在她构思的故事里,丫鬟的下场很惨。而如果她不改变故事走向的话,故事就会像她所构思的那样发展,她必须要拯救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