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92400000001

第1章 任他乡作故乡的时期

追溯范氏源流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刻苦自律、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一生数次遭贬却始终不改其为国为民之志。这里从范仲淹的家谱开始讲述他的一生。

范氏年谱中曾记载,范仲淹的十世祖范履冰是范滂的裔孙,范滂是范仲淹的远祖。范滂生于137年,卒于169年,当时正处于东汉末年。年少时,他就“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因为德行俱佳,被举为孝廉,任清诏使。他尤为痛恨贪赃枉法之事并加以严惩,到各地巡察的时候,凡是做过违法之事的官员,不等他到来就把官印留下,主动辞官。后来他在太尉府任职的时候,有一次弹劾过二十余人,被人认为是借私报复。范滂见时局太过黑暗,无力扭转,就愤然辞官而去。

辞官回乡后,家乡汝南郡太守聘请他为功曹,主管行政事务。上任后他大刀阔斧进行人事改革,把行为不端之人全部开除,引进一批孝悌仁义者任职,任人唯贤绝不徇私。郡中遭他革职的人,都把他所用的人称为“范党”。

由于光武帝提倡儒术,崇尚气节。社会上逐渐蔚成以名节、操守相尚的风气。不论在朝或在野,都勇于批评政治,即是所谓的“清议”。清议与当权的宦官势力冲突的结果,是造成了动摇东汉国本的两次党锢之祸。当时宦官的爪牙遍布天下,清议领袖司隶校尉李膺及各地方正义官员,都凭借职权制裁不法的宦官。

在两次党锢之争中,范滂都是被害者。第一次时,他被拘禁了一段时间,并判终身不得为官。当第二次逮捕令送达县府时,县令竟然解去印绶,表示愿意与他一起逃亡。范滂不愿因为自己连累别人,坚持宁死也不愿逃亡。

十世祖范履冰,被武则天任命为春官(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位置。范仲淹所作的《岁寒堂诗》有一句“我先本唐相”,意即他的祖先是唐朝宰相。

四世祖范隋,于咸通十一年被调升为丽水县丞(浙江丽水),因此举家由邠州(陕西邠县)迁到江南,之后就一直定居在南方。

曾祖范梦龄,曾在吴越国担任判官(判官是节度使下的文职幕僚)。祖父范赞,从小就聪敏过人,“尝举神童”。他担任秘书监,掌管王室的图籍。曾经集春秋及历朝史,写成《资谈录》60卷刊行于世。

959年,五代时期最有谋略的后周世宗驾崩,其子恭帝即位,年仅7岁。由于皇帝年龄过小,朝政由太后和外戚把持。960年正月,镇州(河北正定)和定州(河北定州)有人来京城报告说,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击后周。后周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王溥不辨真假,忙派禁军军官赵匡胤统领大军北上御敌。大军行至陈桥驿站(河南开封东北)驻扎。第二天黎明,部将们敲开赵匡胤的房门。他当时酒醉方醒,迷迷糊糊中只见部下把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并高呼万岁。就这样,陈桥兵变后宋朝建立了,赵匡胤被称为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只剩下两国——北方的北汉和南方的吴越。赵匡胤驾崩后,他的弟弟赵匡义即位,史称宋太宗。

978年,吴越王钱俶献上所辖13州归顺宋朝。次年,太宗又灭北汉,天下终于底定。太宗对来归的吴越王非常礼遇,除封他为淮海国王、封他的儿孙为节度使以外,举凡其手下的官吏,也都予以任用。这些官吏当中就有范氏六兄弟。六兄弟中排行第三的范墉,历任成德、成信、武宁军节度掌书记。掌书记是管理书牍奏记的幕僚人员。

严于律己的少年

989年8月2日,在范墉任职于武宁军(江苏徐州)掌书记时,他的继室谢氏为他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婴儿就是后来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终身目标的范仲淹。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去世。因为范墉职位不高,范家也已经没落,谢氏无力抚养自己和幼小的儿子,于是就带着范仲淹改嫁到淄州长山(山东济南淄川),给一个叫朱文翰的人为妻。从此,小范仲淹改姓朱,名为说(通“悦”)。

朱家也算是小有资产的读书人家,朱文瀚在范仲淹16岁的时候,曾任淄州长史(长史就是幕僚长,是知州的佐官)。朱家的人对待范仲淹和其他的朱家子弟一样公正,因此他从没怀疑过自己的身世。朱家也给范仲淹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这对范仲淹的将来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太祖建国后,为避免唐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于是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这就导致了朝内官员众多,国库花费巨大;兵员骤减武力太弱,无力抵抗外敌入侵。宋朝形成了积贫积弱的状态。

1004年,辽国派大军南下进犯宋国。宋真宗想迁都南逃,被宰相寇准劝阻,才勉强到澶州督战。宋军见皇帝亲自督战,士气大增。宋真宗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议和。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这一年,范仲淹16岁。堂堂的大宋之国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部落,竟然签订了如此耻辱的盟约,宋朝的读书人无不痛心疾首。这件事对范仲淹的触动也很大,他树立了远大的志向,要进入仕途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在当地也算是有些财产,但他为了励志,经常到附近的醴泉寺寄宿,每天天未亮就起身读书,至深夜方才入睡。他从不因为朱家有钱就过奢侈的生活。他在寺里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等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拌上醋汁,吃完继续读书。因此,后人便以“断齑划粥”赞美贫苦力学的人。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他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书中。

1009年,当时还以朱说为名的21岁的范仲淹被举为学究。学究是科举的一个科目。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度最早开始于隋朝,到唐朝时得到大力发展。唐朝的科举制度设有各种科目,如秀才科、进士科、明法科、明经科等。宋朝的明经科又分为:九经、五经、三礼、三传、通礼、三史、学究等科目。范仲淹所考的学究,就是明经的一种。

唐朝的时候,大家都这么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三十岁才考中明经科,就已经算是老明经了;而五十岁能中进士,还算少进士,宋朝亦然。因为明经科所考的,都是一技一艺之长,像精于礼经的,或长于左传的,或者擅于律令的等,都是记诵的东西而已。

明经科的考试方式有“帖经”和“墨义”。帖经就是把所习的经掩住两旁,中间只露出一行,然后裁纸为帖,从几个字当中,测验考生能否记忆。墨义就是默写。像范仲淹所考的学究科,不考帖经,但要默写《毛诗》50条、《论语》10条、《周易》《尚书》各25条,以及《尔雅》《孝经》各10条。

进士科除了帖经(《论语》)十帖、墨义《春秋》或《礼记》十条以外,还要试策五道、诗赋论文各一首。因此必须广读经史、博古通今,才能应付自如。所取的人才,与明经相比是属于通才。进士科考试内容虽不切实际,但至少学得多、潜力大,所以政府乐于培养,读书人也乐于争取。考试的时候,进士科有体面的考场,有专人供应茶汤。明经科则“尽撤帐幕毡席”,也没有茶水供应。据说有人渴得受不了啦,就喝砚台里的水。这样做,是因为明经科专靠记诵,怕供茶水的人在中间传递作弊。

范仲淹考的学究科,并不是太重要的考试,也不能由此就踏入仕途,他当时就是抱着考考实力的态度去应试的。所以举学究之后,他又回到长白山的醴泉寺去念书。因为政府还没有正式在地方上设置教育机构,当时的读书人,大都流行到佛寺或道院中去交流学问。

成为学究的范仲淹,曾与其他人一起去拜访谏议大夫姜遵。姜遵与朱家是同乡,进士出身,素以刚严出名,与人交往,从不讲应酬话。众人拜访之后,他特意留下范仲淹一人。他把范仲淹带到中堂,对他的夫人说:“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唯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然后,范仲淹才正式拜见了姜遵的夫人。姜遵又设酒筵款待范仲淹,并待他如骨肉一般。

知身世离家苦读

身为长兄的范仲淹,不仅对自己严加要求,还对弟弟们承担教导的责任。但是朱文瀚的两个亲生儿子则完全和范仲淹相反,不知节俭、浪费无度。范仲淹劝诫他们,起初他们还敷衍了事,后来实在厌烦了,就向范仲淹说:“我用的是我们朱家的钱,跟你什么关系?”

范仲淹听到这话后震惊不已,他忙去询问可能知道他身世的人。人家告诉他,他原本是姑苏(苏州吴县)范氏子弟,因为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改嫁朱氏。范仲淹不得不接受自己不是朱家子弟的事实,他决定自立门户。虽然朱家并没有亏待过他,但是心怀大志的范仲淹不愿意再寄人篱下,何况当时他已经23岁,到了可以出去成就事业的年龄。这时的范仲淹对朱家的感情非常的微妙,一方面他感激朱家将他养育成人,给他提供读书条件,另一方面朱家兄弟的话沉重打击了他,使他十分清晰地感受到这个家的疏离感。

范仲淹下定决心后,就立刻收拾好行囊,佩了琴剑,就要前往应天府。这时,闻讯而来的母亲想要阻止他离开,范仲淹跪倒在地,流着泪恳求母亲不要阻拦他,并承诺将来功成名就时会来接她。谢氏见他心意已决,就不再勉强。范仲淹拜别了母亲,到应天府去求学。

宋朝的应天府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当时,宋朝政府还没有在地方设立教育机构。国家性质的学校只有中央设立的国子监。国子监有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权力机关,是主管学校教育的机构;二是国家最高学府,又称为国子学。必须是七品以上的官员子弟才有权利进入国子学读书,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学校。但是国子学的学生往往徒有其名,他们大都善于吃喝玩乐,并没有多高的学识。

因为官学要求身份地位,地方上就产生了民办的教育组织——书院。当时比较著名的四大书院有:江西九江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南麓的太室书院(后经范仲淹改名为嵩阳书院),还有一个就是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应天书院是离范仲淹所在的朱家最近的一个书院,这是他选择到这里读书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书院的学生食宿费是全免的,对不愿再接受朱家钱财而一贫如洗的范仲淹来说,这解决了他面临的最大问题。

1009年2月,应天府中一个叫曹诚的人,他拿出大量钱财并雇来工人,在睢阳书舍创办人戚同文住的地方,建造了150间房子。之后又收集千余卷书置于房内,向外广招学生和有名的文人前来讲习。一时之间,讲学的状况十分兴盛,学子们纷纷前来听学。于是应天府向朝廷启奏了这个情况,宋真宗给这个书舍赐名为“应天府书院”,命戚同文的孙子戚舜宾主持院务,应天府的幕职官管理、出资人曹诚为书院助教。应天府书院规模宏大、人才济济,也是吸引范仲淹的一个因素。

应天府书院前身睢阳书舍的创办人戚同文,是个远近驰名的学者。他生长于五代,因为希望天下统一,所以取名同文。戚同文从小就是个孤儿,由祖母“携育于外氏”,范仲淹的境遇与他类似,也许范仲淹是想在这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戚同文被赞为“纯质尚信义”,他最爱接济有困难者及贫乏者,一生不积财,从不以自己为先。从范仲淹一生的行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有不少确是戚同文的遗风。

戚同文当年读书“累年不解带”。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每日昼夜苦读,到晚上如果感到倦怠时,就把脸浸在水中提神。他“五年来未尝解衣就枕”,以此来节约时间。“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范仲淹就是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然,这不是意味着他是个只会死读书的人,而是他并不把对吃穿等物质要求放在心上。

在应天府书院苦读的日子里,他曾自比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在《睢阳学舍书怀》诗中写道: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应天府之南的亳州去朝拜太清宫。朝拜后,来到应天府。群臣绘声绘影的附和说,看到“天书”从皇帝的车驾升空,有云五色如花,又有黄云下降。宋真宗大喜之下,立刻下诏,升应天府为南京。宋初原有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宋仁宗时,又建大名府为北京,现在加上南京共有四京。同时对境内及出巡以来所经各县行特赦,并御“重熙颁庆楼”观酺三日。酺就是国有喜庆时皇帝赏赐臣民聚会饮酒。

应天府内热闹非常,书院里的同学们都跑去看热闹,想一睹皇帝的“圣颜”。唯独范仲淹仍旧读书如故,丝毫不为所动。于是有个同学就问他,现在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能见到皇上,你怎么无动于衷呢?范仲淹不疾不徐地回答了一句:等到他日再见也不晚啊。

当时应天府升为南京,京表示是天子所在的地方,所以建了一座宫殿。设有“留守”为最高官职,代替天子留守。

南京留守的儿子正好也在应天书院念书。他见范仲淹所吃的东西只有咸菜稀饭,回家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于是留守就派人给范仲淹送来许多饭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食物都放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吃一口。他的同学非常气愤,质问范仲淹是不是看不上他家送来的饭菜,为什么都放坏了还不吃?范仲淹忙解释说:“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习惯了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吃了这么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

同类推荐
  • 文坛全才:苏轼

    文坛全才:苏轼

    苏轼心境恬淡,视若浮云,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蔑视身外的一切。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真实人生,现世性与超越性水乳交融。他拥有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永远令人怀想,永远给人启迪。《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文坛全才:苏轼》主要介绍了苏轼的身世、家庭、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及他一生最著名的文学著作,是研究苏轼的重要参考资料。
  • 皇后隐历史

    皇后隐历史

    本书即由风月讲历史,以其生动厚实的文笔,浓墨重彩地叙述了中国古代16位皇后、后妃复杂而混乱的感情生活和多舛的命运际遇。正是因为这种爱恨情仇,有着江山作衬景,也便有了更多的曲折、更深的悲剧性。帝王、美人与江山之间的凄婉、哀伤的悲情故事,自古以来,总会提起人们寻轶探秘的兴趣,成为关注的焦点,议论的话题。本书即透过重重的礼教帷幕,引领我们全景式的浏览到了在极尽华美的背后,那深深隐藏着的一个极度陌生、空虚、神秘的世界,一个极度冷漠、荒唐而又恐怖的世界;了解到帝王之家所有的宫闱秘闻和深宫皇后的隐私往事。这里没有爱情、亲情和幸福,只有嫉妒、荒淫、情欲、乱伦以及权诈和刺鼻的血腥味。
  • 向胡雪岩借智慧

    向胡雪岩借智慧

    本书融故事和论述于一体,生动讲述了一代奇商胡雪岩的创业史,从经商智慧、处世手腕等方面,集中解读了他独特的人生阅历与高瞻远瞩的商业眼光,展示了大商人所特有的人格魅力。《向胡雪岩借智慧》内容丰富,论述细致,颇具启发意义,有助于读者对自己人生中各种人际关系、各种选择与得失作出新的审视和判断。
  • 名人之死(大全集)

    名人之死(大全集)

    本书记录了许多名人的死亡事件,讨论了死亡对于人生的意义,称得上是一本厚重之书。在书中,编者详细地介绍了200多位名人一生中的最后时光,以及他们临终时的一言一行。其中既有奸佞小人的贪生怕死、卖主求荣,也有民族英雄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有千古帝王的劫数难逃,还有治世谋臣的凄凉下场;有孤傲书生的黯然魂销,更有烟花柳巷的绵绵绝唱……有阴谋,也有冤屈;有陷阱,也有泪水;有正气,也有情义……
  • 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传

    喜欢你是寂静的:林徽因传

    做一个安静的人,缓慢地活。与世无争,简简单单过此生。亲人在,爱人在,狗也在。山川巍峨,河流清澈,天空湛蓝,花草繁茂。有善意,有信任,有团圆,有相伴。最好,也真的还有“一生一世”和“至死不渝”。这是我所有的梦想,大概也是最奢侈的。但我觉得,林徽因做到了。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与梁思成一起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等。
热门推荐
  • 2016年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

    2016年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

    本书内容包括《万用表》、《翻墙》、《白夜照相馆》、《要你好看》、《中国野人》、《告密》、《暗香》、《远大前程》、《寻找》等。
  • 我是大兽王

    我是大兽王

    大学刚毕业的房地产经纪人余亮,偶然间获得一枚兽王令牌,从此获得了控制动物的神奇能力,从此打开了一扇通往崭新世界的大门!
  • 清穿修仙

    清穿修仙

    现代二逼女青年因为救人牺牲,没想到竟穿越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身为一个现代人宅斗宫斗技术为零,要怎么在这个坑爹的世界生存下去啊!!!不过还好有一个随身空间,还有一个便宜师傅教自己修炼,这让自己的小命有了保障,不过这突然冒出来的穿越女妹妹是怎么回事?还有这突然来的通知说要选秀是个什么鬼?尼玛居然还被选中留下来了,想自己这一个大好人生,才不要去和那一群女人去争呢,还是淡定的修修仙,看看现实版的宫斗吧。 建了个书友群,有兴趣的小可爱可以加一下,群号:718991805
  • 杀之境

    杀之境

    多少年过去后,黎斯犹记得那天清晨墨绿色的小雨。这是归云州一个名叫胡安的南方水镇,黎斯推开水阁的窗户,一封浅黄色的信笺就摇曳在风里。这封信是黎斯见过最古怪的一封信。浅黄信面画了一串葡萄,葡萄透明如同纯净的珍珠,五十余粒紧密排列在梗端。梗端中间的一粒葡萄呈现独一的红色,如血般浓稠。五十多粒葡萄上无序地写了二十六个字,黎斯将二十六个字拼凑成了话:遥遥天涯,与君相望。念念清风,可记佳人。
  • 记住我0a

    记住我0a

    那个才是我?血狐?陈诗语?林羽暮?我想有一个幸福的生活,我希望我的每一天都是开心快乐的,我有着很多的身份,每一个身份就像一个角色,有着不同的性格。我遇见过很多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故事,和他们一起经历一些事后我也成长了,直到我遇见了一个人他不是很特别但是我永远记住的友人,我们一起经历的有很多很多,可是再一次事故中我们失散了,再也没有了联系。我也忘记了很多关于我们的过往。我只是隐隐记得有个人在等我,可是……记不清了。每次看见那个瞎子就忍不住落泪,为什么?他到底是谁……
  • 异世狂妃:废材战天下

    异世狂妃:废材战天下

    现代的她是冷酷冷血冷艳的金牌特工,异世的她是相府天生毫无灵力的三小姐,人人口中嫌恶的废物,爹不亲,娘不爱,被兄弟姐妹任由欺负,还差点成了灵兽口中之食。一朝穿越,现代的她,成了异世的她,明眸睁开,懦弱无能褪去,拥有的是超强战斗力,战灵兽,战魔法,战天斗地,还成了大法师预言中的命定太子妃。哈,极品废材也能咸鱼大翻身,还有什么是不可能。风华绝代,傲世天下,看极品废材如何绽放璀璨光芒,在异世逍遥赛神仙qq群:293874178,欢迎加入
  • 时光流年不负你

    时光流年不负你

    愿岁月静好,愿你能安好,愿时光流年,不负你
  • 江湖小客栈

    江湖小客栈

    第三个了!”苏荣看着被红妆拖走的楚寻,咬牙切齿道。“是啊,第一个是泪倾城,第二个是叶骨香,听说还有些人。”三十六夜板着指头,盘算着,同时摸着怀中的暗器,思索偷袭楚寻成功的几率多大。“你们何必呢?”卓不群看着两人,不由叹道。“可你说这是为什么?想我苏荣美公子的名号响彻江湖,怎么这些美人就全看上他了呢?”苏荣一脸痛不欲生。“引狼入室啊!”三十六夜痛心疾首。卓不群连话都不想说了,翻了个白眼。看着云淡风轻的卓不群,三十六夜忽然道:“老卓,你说到我们客栈的姑娘全都喜欢了老楚对吧。”卓不群想了想,道:“嗯。”“那你说溪姑娘来了会不会也……”卓不群额头青筋跳了跳,沉默一秒,拿起了自己的剑:“商量下怎么弄死他吧。”
  • 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弃瑶

    弃瑶

    万年的和平被一次火灾再次打破,失去一切的她该何去何从?人族,虚伪叵测;魔族,狼子野心;妖族,胆小慎微。究竟哪才是她的真正归途?白幻幽璃:“我寻了你五世,这一次换你来找我好不好?”尹生欢:“从此以后,你我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华重锦:“我的小金丝雀,你好。”弃瑶:“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