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39300000002

第2章 富强

纵观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富强”无疑是最为核心的关键词之一,“富强”观念也具有最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著名历史学家王尔敏指出:“近代中国,足以纲纪一代思潮而构成一代主流之核心者!”党的十八大首次将“富强”明确定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价值目标的首位,也意味着“富强”已经从一般的物质层面概念跃升为具有统治力和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念范畴,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富强价值观”作为一个新名词已然进入历史的视野。无论是纵比于古代社会还是横比于西方诸国,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这一变化都具有超越的一面与更深远的意义。

第一节 富强的概念与时代价值

一、富强的概念

“富”字在古代文献中的基本意思是丰足、充备。《说文》:“富,备也。”皆以资财丰足为富。“强”字的意思则是强壮有力,《说文》:“强,弓有力也。”《管子》:“主义所以为功者,富强也。”“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因此,“富强”一词的内涵清晰明了,毫无歧义,就是指富足强盛。从词的结构上看,富强是并列结构,“富”与“强”二者共生,彼此依存。如富则必强,如强则必富,人们也多是在此意义上理解、运用的。因此,宋代的富而不强、汉代的强而不富都不是国家“富强观”的真正体现。所以,富与强的辩证法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既富且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价值观必然包含富与强的有机统一,既要富也要强,只富不强或者只强不富都是对富强价值观的错误理解。那么,要明白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明白富强为了谁,或者说是富强的主体是谁。

需要澄清的是,今天所提的“富强”既非法家实用主义的“霸道”,也非儒家理想主义的“王道”,而是对二者的辩证发展。首先,霸道之争是强国之路,但容易造成穷兵黩武的情况;儒家的王道之争,却又会导致民强国弱,例如两宋之鉴。但是,二者却都有好处,例如,明朝早期社会的王道和雄霸七国的霸道都有借鉴之处。

所以,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富强价值观在继承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国家与民众都是富强的主体,不能把国家富强与民众富强对立起来,没有民众的富强,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唯有实现国家与民众在富强上的双向统一,才能最终实现中国梦。

二、富强概念的产生及其变化

作为价值观层面的富强,其基本内涵的外延已有很大的拓展,它不仅包含工农业发达、物质丰富、国防强大,也包含人的精神富足、文化昌盛、生态良好。

(一)工业现代化——富强的主要标志

工业现代化一般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强调阶段性,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强调过程性,即使工业建立在最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达到并保持当代世界的先进水平。

(二)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富强内涵

我国是农业大国,从我国农业发展历程来看,农业现代化一直是追求的目标和重心。农业现代化毫无疑问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又使中国农民正在逐渐摆脱几千年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低下的生活质量,加速向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接近。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差距非但不会缩小,还会拉大,共同富裕就难以实现。

(三)国防现代化——刻骨铭心的历史经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1] 国防现代化的本质即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而百年中国近代史已深刻地说明了积弱的中国无法带来真正的“富强”,因此,只有继续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切实做到科技强军,确保我们的军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才能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四)科技现代化——赶超世界强国的最佳路径

在一个国家寻求富强的过程中,科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要走在前面”,就是强调科技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带动效应。我们的科技水平还不足,重大原创性成果少,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和环境不够理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力的提升。

(五)生产现代化——新挑战和新难题

新时期的富强道路必须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生态现代化作为富强观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始终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衡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确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点,推行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使生态环境可以持续为人们发展和利用。

(六)人的现代化——一种潜移默化的要素

人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社会相联系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或者说,就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是适应现代实践发展需要的人的主体能力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社会关系的现代化、素质能力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等方面。

三、富强观的特征

(一)特征

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排在首位的价值观,具有根本性、基础性、优越性的特征。

1.根本性。富强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自立、自强的根本所在,也是人民幸福的根本与来源。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具有最终意义上的决定性。

2.基础性。富强的基础性是指国家渐进的道路和发展的方向、人民的行为和追求,都取决于物质财富的积累程度以及自身强大的程度。没有富强就没有一切。

3.优先性。富强价值观的优先性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把发展生产力、积累物质财富和提升国防实力作为首要选择。可以说,富强价值观的优先性不是人为排序的结果,而是现实社会真实逻辑的必然结果。

(二)功能

富强价值观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具有各种功能和作用,但其引导功能和评价功能最为突出。

首先是引导功能。富强价值观的确立,传递出非常明显的信号,即国家、民族和人民应该以富裕强盛作为自己实践的目标和追求。其引导功能应该从国家、民族和个人角度三个方面来看。

第二是富强价值观的确立树立了国家和人民求富求强的实践方式和准则,其评价功能分为正向评价和负向评价。富强价值观的正向评价功能体现为对于特定的任何事情以及相应行为的肯定,通过这些肯定性的评价引导富强目标的实现。富强价值观的负向评价功能就是对影响、组织实现富强目标的人和事以及行为做出否定评价,也就是对于不利于国家、民族、人民实现富强的元素做出否定性的回答。

四、富强观的时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的富强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强调了生产力的社会历史性的特征。正因为生产力具有历史性,它才能够决定一定生产方式的性质和整个社会的性质;作为历史内在推动力的生产力才能成为革命的决定性力量,继而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

1.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不断地建构完善,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全面解答社会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机制,科学理解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辩证联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首先,马克思创造性地回答了生产力是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内涵和本质的揭示。马克思认为,作为生产力的现代形式,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反映的是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现实的历史关系。

其次,马克思论证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并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马克思的理论还解释了生产方式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规律。强调生产力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最后,马克思阐明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一般关系。马克思的重要论述充分地反映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出科学技术所固有的客观性和现实性特征。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马克思得出了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这一理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之所以代替旧的意识形态,就在于它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力理论在富强观中具体体现为:

(1)实现国家富强,要注重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解放生产力的目的是通过解除生产力的各种束缚因素,使生产力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地要求从事解放生产力的工作。

(2)实现国家富强,要强调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或是物质的增长,而同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极展现,是人的能力的发挥和发展。马克思说,现实的生产是现实的人“本身不停顿的运动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也在更新他们自身”。看一个国家的富有情况,不能仅仅盯着产值、产量,而是必须看到其人的发展程度。正如马克思所言,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

(3)实现国家富强,要注重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的统一。坚持生产力发展的质和量统一,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4)实现国家富强,要注重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统一。生产力既是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也是生产精神财富的能力。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二)人民利益至上是社会主义富强价值观的根本导向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代表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条不变的历史红线。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依据就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社会主义富强观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要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就必须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就必须一切为了人民群众。

在实现国家富强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想做到这些,一是要求我们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二是要求我们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共同占有社会财富,要求我们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富强观的显著特色。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全社会都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切实维护和发展劳动者的利益,保障劳动者的权利。要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

3.实现国家富强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

实现国家富强,最重要的是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利益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首要价值观,坚持群众路线观点、贯彻群众路线要秉承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做到真正尊重群众。尊重群众首先要求领导干部和党的各级组织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主体性和主动性,从人民群众中去发掘管理的智慧,力戒简单粗暴的命令主义。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要履行人民公仆的职责,做到诚心服务群众、科学引导群众。具体而言,党员干部要做到科学引导群众,一是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牢固树立、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体党员干部决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要勇于担当起自身使命,不断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不懈努力。

(三)实现国家富强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梦想

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首要内容,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首要奋斗目标。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进程中,实现富强始终是国家发展的首要追求和根本保证。

1.实现国家富强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国人的不懈追求。

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富强一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也取得过一些伟大的成就,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历史记忆。从贞观之治到戊戌变法,再到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富强”都是近代中国人不懈奋斗的主题。

2.实现国家富强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共同目标。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国家富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时期,我们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全面走向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鲜明观点。

一是我们党提出了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走向富强等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二是我们党提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具体目标和前进道路,规划了实现富强的时间表和线路图。正是因为我们党发扬钉子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一任,一棒接一棒,我们才在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四)实现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梦的目标,他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者构成了有机的统一,国家富强成为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前提。近代中国受尽欺凌,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坚实的物质财富和强大的国防实力作为基础。国家富强是人民幸福的必要条件和保障。践行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家富强的首要地位和价值所在,没有这一前提,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就没有基础及保障,无法实现。而它们的实现也因此可以赋予富强以实际意义。因此,富强不仅是中国梦的出发点,更是落脚点。

(五)富强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位的历史必然性

今天把富强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位,不仅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诠释和历史经验的认真总结,更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现实分析,同时还体现了与中国梦价值目标的有机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共同决定了“富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

可见,把富强居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位,对于坚持团结和凝聚党心民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战略指导和牵引的作用。

五、实现富强价值目标的新动力和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我们实现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行依法治国,建设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可靠保障。

(一)全面深化改革,释放追求富强目标的新动力

实现国家富强要秉承科学的富强方法和路径,找到实现国家富强的一系列方法、制度和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富强并加以巩固。

1.把握实现富强的内在规律与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

中国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致力于复兴,坚持国家富强的正确方法尤为重要。

在实现富强的方法上,要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我们既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在实现富强的路径上,要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实现国家富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全面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击、顾此失彼。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因此,实现国家富强既要形成改革的总体效应和历史合力,也不能颠倒轻重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

在实现富强的手段上,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作为实现富强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贯穿实现富强的全过程,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在实现富强的保障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统筹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实现富强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充分认识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它们之间的斗争是长期的,有时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另一方面,又不因为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对社会主义有负面影响而惧怕它,不敢利用它。实现国家富强,必须既反对“崇资论”,也反对“恐资病”。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能搞资本主义,也要对资本主义文明加以辨析、剥离,充分地结合和利用其积极的东西为社会主义服务。

2.全面推进实现富强的关键领域改革,增强实现富强的内生动力。

实现国家富强、推进民族复兴就是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全面推进实现富强的关键领域改革,增强实现富强的内生动力。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实现富强的新动力。无论民富还是国强,都需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众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

(2)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角度进行全面改革,增强实现富强的协同力。历史告诉我们,除了不可或缺的经济基础,国家富强和长治久安还需要多方面的保障,尤其是政治、民生、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深刻改革和制度创新。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避免“单兵突进”,切忌“顾此失彼”,对实现国家的总体富强、可持续富强十分重要。

(3)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碍富强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国家富强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应当有敢于触及矛盾、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在经济发展上,要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症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马克思说过,人们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因此,实现国家富强,要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抓紧解决,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也要分好“蛋糕”,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社会建设上,要解决社会分层“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缓慢化”现象。当前,社会阶层之间的堤坝越来越高,向上流动性减弱。阶层之间的对话不通畅,阶层之间的歧见在加深。要真正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在科技发展上,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着力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共同发力,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同时,要着重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努力克服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倾向。其次要着力加快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把基础前沿、关键共性、社会公益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作为重大基础工程来抓。

在廉洁政治上,坚决反对腐败和特权现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否定了特权。面对腐败问题,我们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化确立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相关要求,深入践行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从严治党的相关精神。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着力实现富强梦

一个国家的富裕与贫穷、先进与落后、社会稳定与混乱动荡,都与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分不开,是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直接体现。因此,我们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增强人民的主体性地位。

1.实现国家富强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报告中还指出,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2] 这些都说明,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经验日益丰富,治理水平日益提高。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的根本方向。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 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3.围绕富强价值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质上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目标。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架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国家富强,必须解放思想,从战略上谋划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实现国家富强,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为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实现国家富强,必须构建国家的价值体系基础。实现国家富强,需要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科学的富强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富强观。社会主义富强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社会都蕴含着特定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实现国家富强,必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与制度体系现代化相比,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提高治理能力上也需要下更大的力气。要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三)全面推进以法治国,为国家富强提供法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这两者的实现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1.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实现国家富强必须依法治国。

实践证明,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各经济主体之间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并且承认其各自物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具有自主、平等、竞争等属性的经济形态,除了依赖经济规律来运行,还主要依赖法律手段来维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

2.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之义。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最重要的是保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性,做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3.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实现国家富强。

实现国家富强,必须建设法治经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务艰巨,必须继续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同时,必须建立法治政府,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筑牢法治“篱笆”,遏制权力“越线”,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政府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总之,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国家富强释放新动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为实现国家富强提供制度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则为实现国家富强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牢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富强价值目标的根本政治保障、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独立自主是实现富强价值目标的基本立足点、实现国家富强目标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同时,要将共同富裕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价值追求。

第二节 案例及其分析

案例:富强之论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

中国曾经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共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这段历史悲剧决不能重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我们不认可“国强必霸”的逻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中华民族被外族任意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什么我们现在有这样的底气?就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发展起来了。现在,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这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百年奋斗赢得的尊敬。想想近代以来中国丧权辱国、外国人在中国横行霸道的悲惨历史,真是形成了鲜明对照!

2.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越王内实府库,垦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

4.《史记·李斯列传》:

李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5.《孟子·梁惠王上》: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6.孔子《论语》: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分析:探索富强的中国之路

案例中的几段话分别讲于不同时期,表达了不同历史语境下对于富强的理解。《孟子》里讲,让人们通过正常有序的劳作,可以穿上帛、吃上肉,这就是民富。其实,孟子这里说的五十岁、七十岁只是泛指,衣帛、食肉也只是一种指代,他真正提出的是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两层保障:丰衣和足食。陶渊明幻想着,有一方乐土,人们在那里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这样的平实生活就是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国了,就可以令男女老少怡然自得。孔子看到卫国人口众多,就说,应当使人民富裕,富裕之后,就要给人以教育。就此,孔子提出了社会要经由民富而文昌的必要顺序。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则是站在了全新的历史时期,对前人“富强”概念的高度理解与概括。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坐标对案例进行分析,横轴是人类历史上长久的供不应求,纵轴则是当今世界部分区域的长年饥荒。这两个触目惊心的坐标使我们认识到丰衣足食、物阜民丰实在是非常可贵的幸福,是民富的最基本体现。然而,真正的民富,不仅要追求物质层面的富有,还要追求生命层面的富足——物质富足之后的精神富足、经济富足之后的文化富足。在孟子心中,给民众以教化,让大家懂得礼仪规范、仁义道理,这是民富的更高表现。所以,我们就能够领会一个民族提倡文化兴国、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文化教养标识着民富的层次。没有建立起稳固的精神家园,人的心灵就不能算是找到了安居乐业之所;没有文化滋养的心灵沃土,人的生活就不能算是充实富足。因此,《易经》会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的过程,就是文明推动的过程,就是文化兴国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就是构建精神家园的过程,就是社会经由民富而至文昌的过程。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对国家富强的期盼,以及过上殷实富足生活的愿望,并为此进行过不懈的探索。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盛时期,呈现出不同时期的繁荣富足的景象。正如杜甫在诗中所写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大唐盛世的种种辉煌成就,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对于那个政治清明、思想开放、疆域辽阔、民族和睦的年代,人们总是充满了想象。政治的统一、军事的完备,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国家强盛。而国家强盛的内在自信和持久保障,又是以强而不霸、盛而不骄为智慧准则,这也是中国文化里中庸之道的体现。但是,无论多大的强国梦,都离不开民富,民富方能强国,强国才能保证民富。二者的辩证关系,可见一斑。我们所期待的是一个经济富庶、文化昌盛、政治强大、军事强健的国家,这就是富强。

注释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4.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2~23.

[3]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06.

同类推荐
  • 做合格的共产党员:从怎样看到怎样做

    做合格的共产党员:从怎样看到怎样做

    本书的重点不是探讨理论上的问题,而是明确实践上的问题。本书从七个方面讨论并明确了“怎样做”的问题:一是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这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必要条件;二是牢记自我角色,强化党员意识。这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三是认清重大问题,坚定理想信念。这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动力源泉。等等。这七个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本书有助于广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一步明确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切实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 民主社会主义评析

    民主社会主义评析

    本书是对“民主社会主义”进行的分析、研究和评判。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民主社会主义的渊源及其在我国的蔓延。在这部分里作者对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我国的蔓延进行了回顾,并指出批判民主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任务。第二,民主社会主义是一股饭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潮。作者通过重新阐述马克思主义若干重要原理,对民主社会主义的种种反马克思的本质进行了批判。第三,民主社会主义是作若干改良的资本主义。作者通过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深入分析,指出什么事真正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等重要问题。
  • 邓小平与中国外交

    邓小平与中国外交

    邓小平不仅是伟大的改革者、政治家,而且也是伟大的外交战略家。他参与许多重要外事活动,促进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本书阐述小平同志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主政西南时期,领导和推动西藏的和平解放,一直到八十年代,他与苏联关系正常化谈判以及对苏东问题的正确判断等,着重讲述他高超的战略决断能力和外交斗争艺术。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对当今时代的伟大指导性意义。
  • 新时期政治理论新探索

    新时期政治理论新探索

    本书为作者自选集,收录改革开放以来个人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有代表性论文,本书由四部分构成:中国政治转型的取向分析、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研究、中国国家形式研究、当代中国公民文化建构。作者认为,20世纪的大部分年代,我国基本上是以世界政治的被决定者、被影响者的身份,在革命与改良、激进与渐进、西化与化西即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艰难选择中前行;21世纪的中国则是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自主选择者和积极影响者的世界大国的角色活动在国际舞台上。20世纪中国政治围绕的主题曾经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等大是大非问题,争论始终停留在了价值层面;21世纪在上述根本性问题上已达成共识,政治的主题转向了民生,解决好“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等等关切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问题成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老百姓的事是天大的事,政治更接地气,变成了民众可以感知、可以计算的事情。
  • 时代正在改变:民主、市场与想象的权力

    时代正在改变:民主、市场与想象的权力

    从蒋经国到奥巴马,从俄罗斯的严冬到阿拉伯的春天,在这个改变的时代,张铁志的写作为所有期待改变的人们带去希望。在本书中,来自台湾的多面手评论家张铁志,以一贯的睿智理性的批判笔调,挑战既成的政治、商业与文化权力,强调个人抗争和参与对时代改变的作用与意义。本书前半部分是有关台湾民主化历程及其当代问题的回顾与评论,尤其关注台湾公民社会成长的曲折与艰难,以参与者与研究者的视角厘清大陆对台湾转型的部分误读;后半部分将视野推向世界,既反思民主与市场的政治经济结构,也关注反叛文化与社会运动的结合,无处不在探问时代正怎样改变,以及我们如何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热门推荐
  • 陈燃的平行世界

    陈燃的平行世界

    陈燃,长相平凡,能力普通,自从临近高考前被一名重点大学的大一校花主动搭讪,从此生活发生了巨变,加入了科学工作者联盟,接触了许多黑科技,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用科技和智慧改变世界……
  • 神医病妃王爷请留步

    神医病妃王爷请留步

    她,洛煌依,一代神医,性格孤傲冷清,治病救人全凭心情。然,能医不自医,身患不治之症,香消玉殒。再次醒来,变成了将军府体弱多病的七小姐。他,洛亦枫,一代战神,将军府的大少爷,玉树临风,杀伐果断。然,在洛煌依面前,他待她万般柔情似水,世人以为洛亦枫宠妹如此,却不知在洛亦枫心里,洛煌依是他生命的全部。造化弄人,洛亦枫战死沙场,一纸婚约,洛煌依远嫁他国,当他站在她的面前时......“依依,对不起,我来晚了。”“王爷,请留步。”ps:慢热文,怒打白莲花的情节很少出现,不是爽文,亦不是宠文。
  • 余生尽安然

    余生尽安然

    他们相遇在校园,之后又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他护她宠她不让任何人欺负她。她怕他惧他后又爱他如命,为了他拒绝所有优秀男人的追求。他是慕余生,她是余安然。她是他的余生和挚爱。
  • 十三世达赖喇嘛

    十三世达赖喇嘛

    降边嘉措与吴伟合著的本书,以著名的1904年江孜保卫战为重点,艺术地再现了这段英勇悲壮的历史,该书全景式地描述了藏族人民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斗争历程,热情讴歌了西藏人民反帝爱国的崇高品德和牺牲精神,塑造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拉丁代本、哲林代本、洛丹、克珠旺秋、格来、曲妮桑姆、仁赛等英雄群像,既有被尊为“雪域一神”的政教领袖,更有作为民族脊梁的普通的农牧民群众和僧俗百姓。
  • 快穿之死神工作手册

    快穿之死神工作手册

    楚肆自打有了记忆,他的形象便是一身黑袍,一张骷髅面具,手持镰刀,收割灵魂。当然,如果你有心愿,死神楚肆在线为你完成。
  • 北极的春天

    北极的春天

    《北极的春天》是许仙近年来创作的80篇微型小说的合集。按内容分为五辑。第一辑为头一定干净;第二辑为上帝难做人;第三辑为北极的春天;第四辑为枷锁的歌手;第五辑为情人节礼物。80篇微型小说,内容互有交叉,又各有侧重,带给读者一个色彩斑斓的小说世界。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年少情深谁的青春不荒唐

    年少情深谁的青春不荒唐

    原本,她只想安安静静的做个学霸,安安静静的毕业,安安静静的过完自己的高中生涯。可自从他的出现,让一切都变得不再那么安静了。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喂,你喜欢我吗?"女生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他,眼中的纯粹让人无法忽视。男生愣了愣,这才呆呆的说:"有点。"(纯情校园文,作者是小白,文笔烂到爆炸,轻喷吧!)
  • 太一救苦护身妙经

    太一救苦护身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快穿之抓住那个渣

    快穿之抓住那个渣

    (ps:本书后期人设崩了,介意者慎入)【1V1宠】你是我的救赎,可我却忘了你之名。在三千世界里寻找你,所以,我真不是因为美食才忘了你的!七七:老大,你确定这话说这不打脸吗?有本事你放下手中的零食再说!沐言表示:头可断血可流,手中美食不可丢!男色算什么,有美食好吃吗?七七:呵呵,为了美食出卖美色的你真可耻他轻轻一笑:没事,我的钱都归你,只要你想吃什么我都可以去买,所以,你要不要跟我?或者说,你要不要我?沐言:你有什么好吃的吗?我想吃龙肉,你有吗?他(忽悠脸):只要你答应我,想吃什么我都给你弄出来,所以,你要不要做我女朋友?ps:作者时常思路千奇百怪,脑洞大开神转折,文笔捉摸不透,不喜欢的小可爱可以弃文不看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