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83500000053

第53章 归乡愁思[49]

一个灵魂已死的男人在喘息

他从未对自己说

——这是我的,我自己的故土——[50]

真受不了!

四年前,我眼瞅着一层薄雪下肯特郡那死灰色的海岸线从眼帘中消逝。[51]四年后,我又看到,在远方地平线上,最后一抹夕阳辉映着寒冷的西天下一星微弱灯光,像信号一样。这是英国最西角的灯塔之光。我这个有点近视的人几乎是第一个看见了它。人往往凭预感也能看得见。夕阳过后,这英国最西端的灯塔之微光,在从大洋对面的墨西哥湾来的人眼中,的确是太遥远了。

我绝不佯装我心已死。不,它就在我心中爆裂着。“这是我的,我自己的故土!”天啊,那灯光之后是什么呀?

两小时以后再上甲板,会发现黑暗中一片耀眼的白光[52],似乎是什么人在黑夜的树丛中晃动着一束强烈的信号灯光。白光下,航船悄然在暗淡的海上行驶。我们正驶入普利茅斯湾。

那儿有“一个灵魂已死的男人在喘息”吗?

微暗中星星点点的灯光在闪烁,那一定是陆地了。远处的一排微光,那儿定是岬角了。航船缓缓前行,速度减半,要进港了。

英格兰!那么静!看上去是那么遥远!英格兰静卧在怎样神秘孤独的地带啊!“它看上去不像一个文明大国,”我身后的古巴人说,“似乎那上面没人。”

“说得对!”那德国女人叫道,“太安静了!太静了!好像谁也不会来似的。”

你在黑夜中缓缓进入港湾,看到幽暗中那一星星儿闪光时,生出的就是这种感觉。这里的黑夜是沉默的,而美国或西班牙的夜岸却是喧闹的。

航船渐渐陷入沉寂中。一只小汽艇上亮起了红白黄三色光,在船尾兜了一圈就驶到了背风处。那德国女人称之为“圣诞树样的船儿”,尽管亮着灯,可看上去很空荡,好生奇怪。英国船员们在沉默中快手快脚地拴着船。听到小艇里英国人的说话声,好奇怪,是那么轻声细语,与我们船上西班牙人和德国人的喧哗形成了对比。

这些正在拴缆绳的英国海员正如同这英国土地那样安宁。他们不会打扰夜的宁静,他们不会刺破这静夜。梯子很快就在静悄悄中搭上了,随之警察和护照检察官也在静悄悄中快步上了船。一切都静得出奇,使得喝茶时分还是各国游客云集的航船像被遗弃了似的。英国上了船,船上的一切就都静了下来。

一切手续都在静悄悄中迅速办完,我们上岸了。我心中立即生出一种奇特的失落感,一切事物一切人都让人感到有点缺憾。我觉得,在日常生活的来来往往中,只有英国人算得上是文明人了。就这么轻手轻脚迷迷糊糊上了岸,轻描淡写地看一眼行李就算过关,糊里糊涂进了普利茅斯的旅馆,一切都轻柔、散淡、文明到极点。就这么结束了,下了船,上了岸,进了旅馆。

这是第一次上岸过夜,静得出奇。我说不清,从西边[53]回到英国后,怎么会感到那么一种死样的静谧。在旧金山靠岸时,那种狂躁的嘈杂声令我无法忍受。可伦敦又让我感到一种压抑的死静,似乎什么都没有共鸣。一切都受着压抑、杳然无声,没有半点有力的接触,没有半点激烈的反响。似乎交通是在深深的沙漠中进行着,心被重重地扭曲了、喑哑了。

我必须坦白说,故乡这种奇特的喑哑比纽约或墨西哥城的嘈杂更令我恐惧。自打我看到英国最西角上的一线微光和港湾口上那大树样的灯塔发出的强光后,还没感到英国有什么让我怦然心动。一切似乎都拴上了沙袋,就像轮船船帮拴上沙袋以缓和与码头相撞的冲击力。这种情形即是如此。任何的冲击和接触都被拴上了沙袋以减缓其力量。每个人说的每句话都被事先淡化了,是为了防止冲撞。每个人对每件事的感受也都降了温,化为乌有,是为了不影响人们的感受。

这情景最终令人发疯。坐在开往伦敦的火车餐车中用早餐,会感到一种奇特的紧张。是什么奇特的不安缠绕着这火车?在美国,普尔门火车比我们的车重,因此震动得没这么厉害。那里似乎里里外外都有更多的空间,让人无论精神上和还是肉体上都感到宽松。可能美国人举止不够好,尽管我即使在美国也不大会同意这种说法。至于英国人,如果他觉得不是与自己的“同类”在一起,他就会沉默不语,这毛病很不好,常遭人谴责。当然了,他从不说在嘴上也不表现在行动上,因此可以说他在自己的环境中既安全又得体。

可现在是坐在餐车中,车身晃得厉害。侍者们行动快捷轻柔,很专心致志。可饭食不够好,令人感到是一群已经休眠的人在昏睡中伺候你这个鬼魂样的人。空间太小,挤得人真想砸碎点什么才能轻快一下子。车窗外,那挤挤巴巴的景致儿一闪而过。真令人难以置信,阳光如同一层薄薄的水雾,半英里开外的景物拥挤着直冲向你的脸,令你不得不仰着头边躲闪边倒吸一口气,如同有人把他的脸径直伸向你眼皮子底下一样。太挤了!

我们吃着腌鱼和咸肉。车里挤满了人。人们,大都是男人们,都三缄其口,似乎是要保住他们的气味不发散出自己的座位。在那个自我蜷缩的小圈子里,他们坐着,一张张英国式的脸上笑容可掬。当然,他们都试图显得更“大气”一点——让人觉得他们有更多的人伺候着。这就是英国人的幼稚了。如果他们有两个仆人,他们要装出有四个的样子,不少于四个。

他们故作“大气”,自鸣得意地坐在一个透明的气泡中,微笑着吃饭,往粥上撒着糖。但他们也会偷偷地瞟一眼那透明气泡之外的东西。他们不允许“大气”的气泡之外还存在别的什么,除了别样的“大气”气泡。

在生活琐事上,英国人算得上是唯一完全文明的人。上帝总算把我从这种文明中解脱了出来,饶了我一命。这种文明的把戏在于狠狠地克制自己,严严地捂住自身的气味,直到它在自己周遭形成一个自我封闭的透明的小球体。在这个小球体中间,端坐着英国人,自以为是、自尊自大,同时又是自我否定。他似乎是在表白:我知道我不过如此一个人而已。我不会拿你怎么样,绝不会。嗬,还绝不会!归根结底,你是什么人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在我那透明的世界中是个神,那小小领地,没人能否认那是我的领地。我只是在沉默寡言的气泡中才是个神,我怎么会去侵犯别人呢?我只是敦促别人也变得同样沉默寡言、同样不爱冒犯别人。如果他们乐意,他们也可以在自己的气泡中做个神。

于是你感到被封闭得透不过气来。从海上来,进入英吉利海峡时就算入了第一口箱子中,普利茅斯湾是第二口箱子,海关是第三口,旅店是第四口,再进入餐车,就是第五口箱子了。如此这般,就像中国式的连环箱,一个套一个,最中间套着一个半英寸长的小瓷人儿。就是这种感觉,感到像一层套一层,一层紧似一层的箱子中套着的小瓷人儿,这真要令人发疯。

这就是回乡,回到故乡人身边来!在生活琐事上,他们算得上全世界最讲究、最文明的人了。可这一个个完美的小人儿却是紧紧地锁在沉默寡言的箱子或气泡中的。他还为了自身的安全为自己做了其他这样那样的箱子。

他心里感到自鸣得意,甚至是“优越”。回到故土,你会被英国人的这种微妙的“优越”感狠狠一击。他倒不会怎么样你,不会的,那是他“优越”的一部分——他太优越了,不屑于拿你怎么样,他只需在自己的气泡中洋洋自得,自以为优越。比什么优越呢?哦,说不上比什么,就是优越。如果非要他说,他会说比什么都优越。见这优越的鬼去吧。这气泡中的自我克制和自我幻觉恰恰是他做作自傲的畸形萌芽。

这是我的,我自己的故土。

餐车里进早餐的绅士在粥上撒着糖,似乎自作潇洒的把戏玩得很油了。他知道他往粥上撒糖的架势很优雅。他知道他往糖罐里放回茶匙的动作很漂亮。他知道与世界上的别人比,他的谈吐很文明,他的笑容很迷人。很明显,他对别人不怀恶意。很明显,他是想给人们留下最好的印象。如果留下的是他的印象,这印象并非如此美好。还有,他知道他能够克制自己。他是英国人,是他自己,他能自制,只生活在那永不破灭的自我克制气泡中,不让自己的气味泄露一旁,也不与别人的气味相混淆。真是毫不危险的可爱贵族!

可他还是露馅儿了。好好儿看看他那美好明亮的英国人眼睛吧,那眼在笑,可它们并没笑意。再看看那张娇好的英国人的脸,似乎对生活很满意。他的笑还不如里奥德·乔治[54]笑得真切呢。那目光并不潇洒,那好气色的脸也并不神情自若。在那微笑的炯炯眼神中深藏着的是恐惧。甚至英国人的和蔼大度满足中都藏着恐惧。那得意的脸上,笑纹奇怪地颤抖着,看上去像是歹意的笑纹。就是这笑,不管他如何克制自己,还是流露出一丝恐惧、无能、恶意和克制的怨恨。是的,在轻柔的文明外表下,是恐惧、无能和怨恨。

他的心不曾燃烧,

当他流浪的脚步

从异国土地转回家乡![55]

回到英国会发现国内的人就是这样。于是你会明白在国外的英国人的痛苦,特别是有点地位的英国人。

不可否认,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尊严在全球大打折扣。英国人会说,那是因为美国人的美元造成的。从这话音里你就可以听出英国垮掉了。

英国的尊严绝非建立在金钱上,而是建立在人的想象上。英国被认为是骄傲自由的国度。自由与骄傲相辅相成,在某种程度上慷慨大度,慷慨之至。

这就是曾经领导过世界的英国。窃以为这是人们对英国最佳的概念了,在别国人眼中英国最好的一面即是如此,而英国人便据此获得了一种荣耀。

现在呢?现在她仍旧获得了一丝荣耀的残羹,但很有点嘲讽意味了。正如同穷兮兮的俄国伯爵,他们现在得去卖报纸了,因此招来的是嘲弄,倒是与众不同啊。真正的英国骄傲已去,取而代之的“优越”是愚蠢的优越,招来全世界人的笑话。

对这大千世界来说,英国不仅优越不起来,反而受着羞辱。在世人眼中,她正一天天丢人现眼下去,虚弱、寡断、无主无张,甚至失去了最后一丝骄傲,英格兰在世界舞台上不停地申辩着、发出反对的声音。

海外的英国人当然对此感同身受。在外边你几乎很难碰上哪个英国人对他的故乡不深感焦虑、恶心甚至蔑视的。故国似乎是个废物,如果回来了,你会感到她比从远处看起来更像废物。

如果在国外的办公室里遇上个英国人,他会与你无言以对,一脸的愤世嫉俗。“我能怎么样着!”他说,“我怎么能违反国内来的命令?命令我不能流露出丁点儿对美国的不满。我要做的就是防止冒犯美国人。在美国面前,我必须总是跪着,求她别理会对她的冒犯,其实她一点也不理会。”

这就是一个生活在外的人的感受。他知道,当你冲某人下跪时,这人就会冲你吐口水。他做得对,因为人的膝盖不是用来下跪的。

“有个英国人想来美国,华盛顿发放了签证,说:什么时候想来就来吧。可伦敦来了电报:别让这人进美国,华盛顿可能不喜欢。这可怎么办好?”

哪儿都有这样的事。一个人与黑人劳工一起修铁路,某个蛮横的牙买加黑人(英国籍,但比英国人牛气多了)控告了他的老板,英国人严肃地审了这案子,受政府的影响,这英国老板受了惩罚,于是那黑人笑了,还冲他脸上吐了口水。

倒霉鬼万岁!但愿他全吞吃了我们大家。

同样的事发生在印度、埃及和中国。国内是一群莫名其妙的蠢货,半男不女,女人也比他们更有胆量;可国外,倒有那么几个英国汉子在斗争。

英国在我看来的确是变软了,腐烂了。如果要从全球的眼光来看英国,现在就该这样做。于是你看到英国这个小岛不过是世界的一座后花园,挤满了一群井底之蛙,却自以为是在引领着世界的命运。真是可悲又可笑。那所谓的“优越”就更是做作到抽风的地步了。

这帮子可怜的“优越”绅士们,剩下的唯一一招儿就是抱怨美国人了。英国人一说起美国人来,那股子怨恨真令我吃惊。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那儿的共和党老鹰们不愿为别人呕心沥血地当鹈鹕[56]。凭什么要为他人当鹈鹕?

说到底,怨恨对于一个高尚的人来说是个坏毛病,它表明你无能。高尚的英国人惹不起美元,因无能而怨恨——但只是在私下,当美国人听不到的时候。

我是个英国人,我深知,如果我的同胞还有灵魂可出卖,他们会卖了灵魂换美元,并且会苦苦地讨价还价一番。

这就是面对美元表现出的真正优越。

这是我的,我自己的故土!

它许多年来是那样勇敢的一个国家,勇往直前,无所畏惧,雄性的英格兰。甚至染了胡子的帕麦尔斯顿[57]也算个勇敢的人。太勇敢,太勇猛了,从不会使暗绊儿,那是我的英格兰。

看看我们现在吧,那千百万条裤裆中,一个男人也没剩下,一个也没剩下。一帮子和善的胆小鬼全躲在自负的气泡中,锁在一个接一个的连环箱中保了平安。

面对这无休止的连环保险箱中的小人儿,你非狠狠嘲笑一通不可。嘲弄了半天你还是个英国人,所以只剩下瞠目结舌的份儿了。我的,自己的故土,简直令我目瞪口呆。

同类推荐
  • 季羡林散文精选(典藏本)

    季羡林散文精选(典藏本)

    学贯中西的季羡林先生的也是散文大家。他在70余年的时间里,笔耕不辍,写出了大量的优秀散文。这些散文,淳朴、隽永、评议、深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本书精选季先生的62篇散文精品,都由季先生生前亲自选定。这些散文,无论咏物、忆旧,还是叙事、写景,均表现出了作者观察事物、认识世事的独特眼光和深刻思想,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给人以深刻启迪。
  • 朱自清美文与“五四”记忆

    朱自清美文与“五四”记忆

    本书从美学、哲学、文艺学、审美学、心理学等视角,以“五四”新文学的诞生及其发展为背景,以朱自清为个案,对其美文创作进行学理性解读;进而对其散文创作的文化价值、诗性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史识性的阐释,同时对朱自清个人在“五四”新文化诞生期,在理论与创作上所践行的特殊贡献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描述。
  • 批评批评家:艾略特文集·论文

    批评批评家:艾略特文集·论文

    《批评批评家:艾略特文集·论文》收录了艾略特从1917年开始到1961年间的9篇评论文章和演讲稿。这位在文学界享有极高声誉的评论家有着独到的眼光,对众多文化现象进行了评论,如对文学批评的运用的论述,另外他还评价了对他产生巨大影响力的若干作家,并强调了接受真正的教育的重要性。
  • 蒋子龙文集6:赤橙黄绿青蓝紫

    蒋子龙文集6:赤橙黄绿青蓝紫

    这是《蒋子龙文集》中的中篇小说卷。该卷主要收录了作者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在这一卷中,作者的写作手法变化较大,题材多种多样,如《开拓者》《弧光》《收审记》等。主人公也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医生、有农民、有企业家、有犯人等,是对现代生活的大展示,更是对各种人性特征的揭示。
  • 呼愁

    呼愁

    本书系长篇日记体纪实散文,记录了40余天的实况与作者的心路历程:2001年,作者年轻的父亲在毫无征兆下,突患癌症。作者举家投入了一场徒劳的营救活动。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医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社会乱象让作者应接不暇。整个作品充满忧愁、焦虑、彷徨、无奈、叹息和作者欲哭无泪的悲怆。从而照观出人在极端痛苦的状态下思维的敏锐性和活跃性,尤其是对“活着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热门推荐
  • 改头换面

    改头换面

    周满的尸体被发现后,大约过了十分钟,四个警察走进了美容院。美容院的老板叫莎莎,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影星,三年前拍茶饮料广告出道,因为外形可人,迅速蹿红,在城市里也算是个名人。因为工作繁忙,莎莎鲜少在美容院出现,说是老板也只是挂名老板,美容院的大小事物全都交由她的妹妹田小莉负责。今天正巧,莎莎从附近电视大楼录完一档节目,顺路来美容院看看。
  • 西河记

    西河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下之韪

    天下之韪

    什么?大梁要亡?与我何干!!我就是一个江湖上的无名小卒!你干嘛,唉唉,别拉我呀,在这样我要动手了哈!乱世游侠,诸子百家,风云再起,时代的终焉。
  •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高原魂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高原魂

    《西藏岁月系列丛书:高原魂》收入的是作者创作的诗词,共169首。第一部分是作者在西藏工作期间所创作的。作者讴歌以“老西藏”精神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高原精神的先进人物,做出超乎寻常的奉献,这就是高原魂。第二部分为大多是作者退休之后参加全国的书法活动而创作的。
  • 丢了一拍的心跳

    丢了一拍的心跳

    他看着楼下进进出出的人“他们是来找我的吗?”元末拉上窗帘,将他从轮椅上抱起放至床上,为他盖好被子,轻轻理一理他的头发,双手抚上他的脸,眼中的柔情似水“少爷不必理会,到您的睡眠时间了。晚安。”元末轻轻关上门,转头对其他人吩咐道:“垃圾,处理掉。”是关于他和他相互成长的故事。
  • 伪娘无敌系统

    伪娘无敌系统

    一位身穿粗布麻衣的老爷爷说到:“不好意思啊,来到这星球玩的时候一不小心对着车打了个喷嚏,让那车冲向你那边了。”我满是怨念的盯着老爷爷幽幽的说到:“居然还能这样?”老爷爷说:“我可以给你一个愿望做为补偿”我镇定的说道:“从遇见你的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你会补偿我”所以我的愿望是……裙号:792078378
  • 汶川年代:生长在昆仑

    汶川年代:生长在昆仑

    作品由三首长诗组成:上部《长河一滴》、中部《汶川之歌》、下部《山魂乐章》,诗人生活在汶川这个上古时期称为昆仑的岷山岷江上游地区,以一个民族后裔和汶川人的身份,充满深情,对羌族、汶川、世界和人生进行深度理性的思考。
  • 微醺下的曙光

    微醺下的曙光

    叶子落下时,人们忽略了,风吹打它,它也会痛。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任务而已。除了这个老大背后,不简单,其他的都挺简单的。就这么两句话,于息被骗去华兴,与华商有交集,再是西门家族,再是东区,最后,是死亡。她想过,与她他一起简单地生活,只是命运早就把她玩的团团转了,这个想法,到最后也成奢望了。已完结。
  • 温柔的谎言

    温柔的谎言

    晚上十点多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出租屋,却没看到罗瑾萱的身影,内心一阵烦躁。这种情况已经有多久了?一个多月了吧?自从她当上了秘书之后就经常晚归,每次打电话都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就算回来也是倒头就睡,丝毫不顾及我的感受。
  • 说英雄·谁是英雄5:朝天一棍

    说英雄·谁是英雄5:朝天一棍

    京城武林中,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金风细雨楼”的好汉唐宝牛、方恨少打了皇帝赵佶和宰相蔡京,被判斩首,以诸葛先生和四大名捕为首的忠臣义士和以王小石为首的江湖好汉联合劫法场。以蔡京为首的奸邪乱党则乘机要将白道武林一网打尽,于是,忠臣奸臣之间,白道黑道之间,把个京城闹了个天翻地覆。可谁知道,在高手如林的拼斗中,武功最高的,居然是那毫不起眼的老太监米有桥,所向无敌的,是这老太监的“朝天一棍”。《朝天一棍》是“说英雄·谁是英雄”中的一种,也是其中写得最热闹,最扑朔迷离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