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7100000023

第23章 拉什迪后现代姿态中的印度书写(3)

拉什迪曾经告诉别人,他在英国有时觉得自己是外国人,自己身上的英国性不是很强。但是他又补充道:“我不以国籍来界定自己。我的护照不能说明我是谁。我根据朋友、政治亲和力和团体来界定自己……我喜欢到三个不同国家去,我认为自己不必在其中进行选择。”但他在其他一些场合告诉别人说,他将自己呆过一年的巴基斯坦视为父辈呆过的地方。比起巴基斯坦,他更喜欢英国。因为他对英国更熟悉些。尽管拉什迪否认《午夜》是其自传性质的小说,并再三强调他在英国生活得多么舒适,但是字里行间还是透露出一种浓烈的怀乡病情结。例如,他在小说中频繁地使用“exile”这个流亡作家潜意识里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他在《午夜》中借助于一个穆斯林家族反映印度现代历史发展轨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家族曾经脚踏英印巴三地不断迁徙和自动流亡的最真实写照。当然,他的怀乡病所指向的地方主要是印度,特别是自己的出生地孟买。有人说:“孟买是《午夜诞生的孩子》的灵魂。”拉什迪在小说开头的第一个句子便是:“我曾经出生在孟买城里。”然后,主人公萨利姆不断地回到孟买或提到孟买。后来,萨利姆在孟买品尝辣酱时又邂逅了与他命运息息相关的玛丽。最后,他化为孟买上空的一颗炸弹,在粉身碎骨的悲剧意识流中扑向自己的诞生地。正所谓生于斯,亡于斯也。不过,拉什迪对于孟买的感情要比萨利姆复杂得多。他曾经在1983年接受西方人采访时说过一些惊人坦率的话:“我不喜欢卡拉奇,然而我非常喜欢孟买。但即使孟买也被多少毁损得不像一个城市……要是我现在回到印度的话,我不愿住在孟买……孟买一直勾起我的故乡之情,但它不再是一个我感到舒适自如的地方。”这就是说,拉什迪对于孟买的故园感情也只是停留在一个浅层次上,因为他所依据的是西方发达社会的评价标准。小说临近结束时萨利姆对不能看到自己亲爱的克什米尔而惆怅不已,这还是怀乡病的暗示。由于怀乡病的时常发作,《午夜》打上了印度文化烙印。有人评价道:“《午夜诞生的孩子》运用了印度经典神话,其中一个主要的神话来自于帕拉瓦蒂和湿婆的结合,以及此后他们生下的如象头神一样的小孩加勒西。”

拉什迪与奈保尔是当今印裔英国作家中进行印度书写者成绩最为卓著的二位。他们的生活经历、印度书写等各方面都值得比较。例如,有印度学者认为,拉什迪和奈保尔两人在将东方世界黑暗化方面做了相同的工作。拉什迪在《耻辱》中所描叙的邪恶三姐妹住的地方尼沙普尔仿佛就是“奈保尔笔下的黑暗地带”。但是在批判巴基斯坦政治现实方面,拉什迪比之奈保尔更为严厉。这应该与自称“政治动物”的拉什迪的性格有关。两人在对待移民迁徙问题上存在一定的思想差异:“与奈保尔不同,拉什迪将移居视为某种形式的再生,他还认为,作家能够按照自己纯粹的意愿来对新世界进行改写。”这说明,拉什迪的文化无根意识远未达到奈保尔那么强烈的痛苦程度。因此,奈保尔不断地书写和解码自己的“抵达之谜”,而拉什迪则没有这种“不能抵达”的迷惘,这既是二人创作个性的差异,也是拉什迪对英国文化融入程度比奈保尔要深的缘故。因此,拉什迪对印度次大陆的书写一直都带着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调侃味道,而奈保尔的印度书写则没有那么优雅轻巧。印度学者还认为,拉什迪和奈保尔的共同点在于,二人都加入了“解殖运动的战斗性文学”阵营里,因为他们都属于“第三世界的世界主义者”。与同样西化的奈保尔相似的是,拉什迪也不欣赏甘地对未来印度的形象设计。这从《午夜》关于甘地的描写一带而过和很大程度上悬置了印度民族主义运动便可看出。对此,有人认为:“甘地在拉什迪小说中引人注目的缺席意味着拉什迪欣赏尼赫鲁所设想的世俗民族主义印度,而非甘地所期盼的那个印度”。当然,奈保尔在早期印度书写中虽然同样不欣赏甘地,但却花费了很多笔墨进行探讨。

对于《午夜》,因为其抨击英迪拉?甘地时期印度实行的“紧急状态法”和第三次印巴战争,曾经遭到当政的国大政府的查禁。但即使在1989年拉什迪因《撒旦诗篇》在印度及全世界闹出麻烦以后的时间里,也有印度学者对他的《午夜》给予高度评价,如有的人认为:“《午夜》包容了整个二十世纪的印度历史……拉什迪向我们显示,印度的年轻人充满希望。如果印度是一片希望和成长的土地,如果它能产生一大批拉什迪式人物,它就会拥有即将到来的新世纪,1978年也不会成为民族死亡的日期。”这些话反映了印度学者的积极观点。它肯定了拉什迪的小说创作对推动印度英语文学发展和为世界文学增添拉什迪式解构主义亮色的贡献。

$第二节 “创造性想象的后现代文本”:

《撒旦诗篇》的移民主题

印度德里大学教授R.K.达万先生认为,拉什迪尽管本质上是一个印度英语小说家(IndoEnglish novelist),但他明显是西方文学传统培育出来的作家。他追随着斯泰恩、果戈里、君特?格拉斯、梅尔维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乔伊斯和贝克特等西方作家的书写传统。“与其说拉什迪是印度英语文学这个支流的一部分,不如说他是世界文学主流的一部分。”当今世界文学主流之一即为移民文学的兴盛,拉什迪在这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这里以他的《撒旦诗篇》作一说明。

有学者曾经就“后现代主义者”与“第三世界世界主义者(ThirdWorld cosmopolitan)”两个概念进行区分。他认为,后现代主义者的书写姿态是模仿、与政治相关的幽默性反讽、利用电影等媒介意象引发历史健忘症、怀乡情结和拥抱大众通俗文化等;相反,第三世界世界主义者则多表现或强调口述传统的分离与并列、关于当前政治反派角色的幽默反讽、描述当前历史、回归传统、拥抱史诗、神圣经典和民族传奇等“高级文化”。以这一区分来看,拉什迪无疑属于后现代主义者,或更准确地说,是来自第三世界的后现代主义者。拉什迪曾经暗示读者,不仅应将《撒旦诗篇》作为一种宗教批评作品来阅读,也应该将它当作一本“创造性想象的后现代文本”进行阅读。评论家认为,拉什迪的《撒旦诗篇》给人们提供了无数种视角,借助于这些视角,我们可以观察那些“在这个世界里穿梭旅行的精神文化孤儿”。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关于世界上少数人团体或宗教群体身份认同的理解要么缓慢、要么不真实。更严重的是:“少数人宗教群体常常丧失自己的文化身份或面临可能到来的灭绝状态……《撒旦诗篇》在这一争论中的贡献应该是,它呼吁这样一条原则,每个人都该有表述自己身份和生活信仰的自由。”与奈保尔不同的是,拉什迪将移居或流亡视为“某种形式的再生,他还认为,作家能够按照自己纯粹的意愿来对新世界进行改写。”他的这一思想艺术地体现在他最惹人争议、同时也带给他死亡威胁的长篇小说《撒旦诗篇》中。

1987年即《撒旦诗篇》出版前一年,拉什迪在接受《印度邮报》(Indian Post)记者采访时,对他即将面市的新作作了说明。他说,《撒旦诗篇》的主角不是天使长,而是一个精神错乱者。这位印度电影明星想改换行业,就离开印度来到了伦敦。几乎是同时,他丧失了自己的意识,似乎确信自己就是一个天使长。拉什迪说:“《撒旦诗篇》是关于天使与魔鬼的书,它讨论在一个充满变数而难以确定发生了什么事情的世界里怎么确立道德观念的问题。”这本书试图描叙正在坍塌的道德意识,也体现重建传统思想的必要性。他说:“从概念上来说,我在这本小说里思考的是移民的有关问题,是混杂性问题以及人们互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可以在孟买甚至在全印能观察到的是那种文化的混杂性。”1989年,他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说:“我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复数身份(plural identity)的不适应……我们的世界正在变成一个移民世界,它由这里那里的许多零散碎片组成。”这便是前边提到的拉什迪以“破碎的镜子”来映照自己历史的心声。

《撒旦诗篇》主要内容大致由三条情节线索组成。首先是探讨移民困境的两位主人公,即生活在印度孟买和英国伦敦的当代印度穆斯林青年沙拉丁?尚沙和吉布列尔?法利斯塔,他们在东西方世界的喜剧或悲剧体验全面深入地展示了拉什迪关于当代移民问题的思考;其次是穿插书中的关于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的相关叙述,这里牵涉后文将要专门论及的所谓“撒旦诗篇”的严重问题;再次是关于十九岁少女阿伊莎率领村民们从浩瀚大海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进发的故事。

先看看《撒旦诗篇》关于移民主题的探讨。身为孟买著名电影演员的吉布列尔和同胞沙拉丁在去欧洲的飞行途中突然遇到劫机事件。在到达英格兰海岸线上空时,劫机者引爆了身上的手榴弹。于是,悲剧发生了。拉什迪此处的叙述是:“不,这不是死亡,这是新生。”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采取倒叙,这似乎与拉什迪对电影叙事艺术的熟悉有关。《撒旦诗篇》开头与《午夜》有点相似。第一个句子便是吉布列尔从“天堂”即两万英尺高空掉下时喊出的话:“想再生,你首先就必须死去。”这一句子在小说后半部分再次出现。它象征了拉什迪关于移民困境的诗学思考,即移居或流亡乃是“某种形式的再生”。拉什迪以一个带有印度生死轮回观的句子开始了叙述。小说的叙述一如既往地展示了拉什迪式的神奇想象:“一个冬天的早晨,接近新年黎明时刻,两个活生生的男子汉从两万九千零二英尺的清朗高空掉入英吉利海峡,他们没带降落伞也没有其他滑翔装置。”而他们所乘坐的失事飞机则被拉什迪以马尔克斯式手法黑色幽默而富含深意地描写成:“飞机破裂成两半,仿佛一只豆荚吐出了种子,又似一只鸡蛋破壳露出它所有的秘密。”仿佛是从孟买上空坠落的萨利姆,吉布列尔在坠落过程中开始了他漫长的身份探索之旅。他先问吉卜林笔下的基姆老是在问的一个问题:“我是谁?”这样的问题在后面被再次提起。因为以后他在陌生的西方世界面对的事实是:“我的鞋子是日本的,裤子是英国的。头上戴着俄罗斯的红草帽,归根到底我的心是印度的。”

在登上飞机时,即将西行欧洲的沙拉丁心绪极其复杂:“英格兰在他前面,父亲钱盖茨?查穆查瓦拉在他旁边,家乡与美丽在他下方。”沙拉丁与同胞吉布列尔带着这种心情从“印度性”飞到“英国性”的那一边去。移民体验之旅就此开始。在拉什迪魔幻现实之笔的安排下,沙拉丁在欧洲劫机事件中大难不死,登上了英格兰的海滩和领土。但等待他的并不是美妙的开局,在移民局里,他接受了非人的待遇,被剥光衣服并遭到变态色情的移民官员斯泰恩、布鲁诺和诺瓦克等人的性侵犯。此处的叙述回到了新闻写实的风格中来:“斯泰恩一边咒骂沙拉丁,一边不停地踢他。布鲁诺也加入进来。斯泰恩咒骂道:‘畜生!你也一样。别指望你这样的畜生会得到文明的待遇!’”躺在病床上的沙拉丁还要忍受女医生的非人疗法,即骑在伤痕累累的他身上用拳头猛揍。最后,沙拉丁在英国妇女的帮助下逃出了病院。这里的叙述反映了“政治动物”作家拉什迪直面并实录某些英国人曾经歧视和迫害外国移民的严酷事实。在这里,移民们被剥夺了表述自己的权利,如一位和沙拉丁遭遇相似的移民说道:“他们描述我们,就是这样。他们有描述我们的权力,而我们只能屈从于接受他们建构的形象。”拉什迪继续在小说中表述这些自动流放者的复杂心态。例如:“他是谁?一个流放者。这个词不能与人们使用的其他词汇相混淆:流亡者、移居者、避难者、移民、沉默或狡猾。流放是光荣回归之梦。流放是革命性的意识。它是没有尽止的矛盾:前瞻而又一直回望。流放者是只高高投入空中的球。”尽管拉什迪对于自动流放者的处境和心态作了乐观的阐释,但实际上,这个代表流放者的离乡之“球”落下的地方是天堂还是地狱,就很难未卜先知了。找寻替代家园(surrogate homeland)成为这些自动流放者在异国他乡一生的目标,但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用拉什迪的话来说,原因就是:“流放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国度。在流放状态中,家具是丑陋而昂贵的,它们是非常匆忙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店铺里购买的……在流放状态中,所有的人都试图扎根当地,这看上去仿佛是背信弃义,他们很容易失败。”实际上,拉什迪在这里就移民问题的探索与他本人的移民体验密切相关。虽然拉什迪曾经多次表示,他在英国的生活非常轻松自如,但实际上,他“很难完全拥抱收养他的国家。相反,他在英国呆的时间越长,他心中矛盾的感情就变得越来越深。这与英国人对待殖民地人狭隘势利的眼光部分相关”。因此,可以认为:“拉什迪的移民体验和意识使其创作充满了对英国的敌意,这在《撒旦诗篇》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同类推荐
  • 纳兰词

    纳兰词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顺治十一年甲午农历腊月十二日生于京师,是日为公历1655年1月19日。同年三月,清朝圣祖玄烨出生,如果以旧历计,与成德同龄。二人日后的亲密关系,冥冥中似乎早已有了定数。
  • 敝帚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敝帚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内容主要概况:春风沉醉的晚上、采石矶、血泪、逃走、烟影、西溪的晴雨、海上、远一程, 再远一程、沧州日记、杭州的八月、北平的四季。
  • 荔枝红了

    荔枝红了

    本书为散文集,作者将广东增城的乡村风情描写得如诗如画,包括他走访的十多家古村落,他对童年时在乡村经历的回忆,他对增城乡间的历史文化名人的回顾,以及从立春到立冬的年节风情,描摹出一幅年年相约荔枝红的岭南风情。
  • 民族文学新声

    民族文学新声

    《民族文学新声》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内容大多是工作报告或演讲,基本上都关乎民间文艺、文化遗产与文学。其中,又都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文学为重点。渗透和显现了作者对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熟知和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建设事业的清晰思路;第二部分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及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学术研究的文章。其中,许多文章读完后让人深受启发,并且能够引起共鸣。这些文章的文化学术价值无疑是巨大的;第三部分是作者的日汉学术翻译文集。白庚胜先生曾在日本攻读人类学博士学位。从他翻译的日本学界有关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方面的文章来看,日本学者注重田野作业、审慎求证的严谨学术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 中国文学大师经典必读(套装100册)

    中国文学大师经典必读(套装100册)

    主要收录了鲁迅、郑振铎、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鲁彦、梁遇春、许地山、萧红、瞿秋白、闻一多、缪崇群、穆时英、丘东平、滕固、蒋光慈、叶紫、刘半农、邹韬奋、李叔同、苏曼殊、朱湘、柔石、庐隐、戴望舒、章衣萍、钱玄同、彭家煌、刘云若、洪灵菲、石评梅、夏丏尊、胡也频等作家的一百部有影响的作品,既有诗歌、散文、杂文,评论,也有长、中、短篇小说,还有戏剧等作品,这些不同体裁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对当时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和其他种种社会生活,做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描绘,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热门推荐
  • 本人是大明星

    本人是大明星

    大学生苏良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见义勇为却不幸英勇就义。本以为要上天堂结果却重生到另一个地星。什么单身狗的我结婚了,什么我还有一个宝贝女儿?“是我最可爱的宝贝女儿吗”“爸爸,我最近没零花钱了。只能给你一百块吃饭了。”小女儿可怜兮兮的说道。“一百块够了,我最爱我的宝贝女儿沫沫。”庄良笑眯眯看着W信红包“沫沫你喜欢爸爸成为什么人。”小女孩想了想:“我要爸爸成为大明星。”“好,爸爸就做一个大明星。”努力吧,为了宝贝女儿成为大明星
  • 永眠花不开

    永眠花不开

    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我白玉蝉不过是在坊市上买了根冰糖葫芦,竟惨遭杀祸。但是……为什么我变成了一株莲花?
  • 宅府恩怨:嫡妻归来爷当心

    宅府恩怨:嫡妻归来爷当心

    相濡以沫,比不得妖艳颜色。贤惠良妻成下堂,狐媚娥子踩房梁。惊鸿不曾预想过,从小长大的情谊,竟也是这般凉薄。燕尔之期刚过,夫君就有了纳妾的心思。大宋之制,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友不可忘。她以为本分过这一生,也便就是了,怨不得,求不得。可是世事不如意,她守着一方宅院,也得不到一寸净土。争宠、陷害、夺爱、谋杀。大家宅之中的腥风血雨,背后又是谁的阴谋?夫妻情谊尽了之后,又是谁朝她伸出了手?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门一闭难再开,请君且带真心来。
  • 豪门蜜爱:总裁宠妻火力全开

    豪门蜜爱:总裁宠妻火力全开

    女警重生成凌家二小姐被结婚,醒来后灵魂转换嫁入豪门。身边危机四伏,原主身世错杂。前男友踢馆,婆婆百般刁难,更有难缠的后妈。好在现任丈夫不错,对自己宠爱有加。不过……“叶睿泽,你这是什么眼神?”凌菲向后退了一步。叶睿泽勾起嘴角将她扑到,“当然是吃了你的表情。”一番激战后,凌菲无语感叹,“我当初是瞎了眼才觉得你靠谱,进入狼窝安能全身而退。”“既然如此,你就继续与狼共舞吧。”重生的游戏并不容易,至少身处各种迷团中的凌菲就面临各种挑战,且看她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收获真挚感情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唐代类书与文学

    唐代类书与文学

    本书是“西南大学文献学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3个章节,主要对唐代的类书与文学作了介绍,具体包括唐代类书的编纂、类书与文学、类书与题材惯例。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法官告诉您怎样打交通运输官司

    法官告诉您怎样打交通运输官司

    干什么事情都一样,都得有一定的程序、步骤。生活中有些事情违反了正常程序,做错了,可以重做;但打官司是个严肃问题,不允许拿当事人的合法益当儿戏。为了确保案件质量,保护当事人的合法益,国家制定了《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程序法律。这些法律,是法学的基本常识,也是打官司的基本常识。不管打什么样的官司,司法机关和当事人,都必须遵守和执行这些法律。
  • Lyrical Poems

    Lyrical Poem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阁下,请入赘吧

    阁下,请入赘吧

    上一辈子两兄弟爱上一个女人,一个爱的痴狂,一个爱的变态,但阴谋太多,搅事的人太多,三人过得很伤情,最后手牵着手在一场爆炸中灰飞烟灭。这一辈子,她成了夜家的宗主,夜家的女王。重生?NO!正儿八经地转世,不过转世到了自个儿家。上一辈子她是夜家第一位女性宗主,可惜宗主那把椅子一天没坐过,只留了照片和牌位供后世瞻仰,但第二代夜家的女性宗主是她的女儿,她转世成了女儿后代不知道第几代的子孙。**尉迟夜辰,别称不眠智将,却是个病秧子,药罐子。出生时,医生说他活不过3岁。3岁时医生说他活不过13岁。13岁时,医生特么还说他活不过23岁。23岁时,他遇到了夜妖娆。夜妖娆瞅了他两眼,很是中意,敲了敲小拳头:“你,入赘我夜家吧,我保你活到103岁。”哪有总统入赘女方家的?况且他还藏着个秘密——他从来不睡觉,因为白天他是一个人,夜晚又会是另外一个人。WHAT?双重性格?NO,更复杂!夜妖娆:“能同时出现?”尉迟夜辰咳嗽了一声,“一般不会,但极度兴奋的时候,也许……”极度兴奋……哪种兴奋法?
  • 喇嘛代报案(中篇小说)

    喇嘛代报案(中篇小说)

    桑多乡的后乡长正在办公室里发呆,听到几下胆怯的敲门声。他猛地站起来,不小心撞翻了身后的背靠椅。这时,敲门声停止了。那人似乎是在静听门内的动静。也许听到了后乡长在慌乱中发出的声响,那人又敲起门,这次的声音是坚定的,不慌不忙的。后乡长最近动不动就发呆。原因嘛,既和无穷无尽的工作有关,又和媳妇的唠唠叨叨有关。如今乡上的工作都围着老百姓的生计转,乱如细麻,理不清,也不好搞,更搞不完。媳妇是个文盲,不懂也不关心国家政策,肚量又小,尽盯着蝇头小利,又熟知自家男人的脾性,乡长这顶官帽的光环在她眼里早就暗淡了许多,因此不是很支持男人的工作。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