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36900000003

第3章 在逆境中修炼强大内心

人生有苦有乐,人们不仅要尽情享受顺境时的快乐,

也要懂得品味逆境中的痛苦,不论处于什么样的逆境,始终不要放弃希望。

王阳明就是一个能够与逆境共处的人,他珍惜自己,热爱生命,

并善于在逆境和失败中迅速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环境,寻获新的目标。

如果人们能像王阳明一样不被生活中暂时的失败、打击和磨难吓倒,

始终乐观地面对生活,就能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正确对待不如意之事

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

王阳明认为,人在遭遇父母过世这样的伤心事时,按照天理就该忧虑,因而常常恨不得一下子哭死来化解心中的痛苦,一味地愁苦,却不知道“过度愁苦以至于不能保持心态中正平和”的道理。心一旦不能中正平和,做人做事就容易失去分寸。其实,王阳明是在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不如意的事,不要过度悲伤、愁苦。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悲观、愁苦等消极的情绪常常会让人们失去判断力。所以,一个人在悲伤、愁苦的时候,一定不要着手重要事情的裁决,尤其是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生大事,因为悲伤、愁苦会使你的决策缺少深入全面的思考。一个人在看不到希望时,仍能够保持乐观,善用自己的理智,是十分不容易的。

俗话说:“世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这是无法避免的。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虽然不能决定外界的环境,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的心灵选择。

当心停留在事物的积极方面时,我们将会发现事物光明的一面,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也就是说,当你善于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问题时,任何不如意之事,都像是上天赐予的礼物,能让你看到机会和得到心灵上的成长。

一个人从事销售工作的第一年,因为经验不足而常常遭到别人的拒绝,这使他的心灵受到很严重的打击和折磨,消沉到了近乎绝望的地步。

一天,他心情郁闷地来到空旷无人的乡下散步,想放松一下身心。在田埂边撒尿时,见到一只青蛙蹲在田边,无聊之下,便把尿撒在青蛙的头上。

他原以为会看到青蛙在突如其来的袭击下狼狈逃跑的情景。谁知,那只青蛙不但毫无逃走的意思,反而睁着眼睛舒舒服服地蹲在原地,一副很享受的样子。在它看来,这似乎不是一种羞辱,而是一次暖和、舒适的温水淋浴。

那个推销员看到此情此景,心头一动,闪过一道灵光:“以前我总是把客户的拒绝视为对自己的羞辱,觉得自己干的工作很低贱。我能不能改变一下自己的心境呢?就像这只青蛙一样,把无理的羞辱视为一种享受,当作一种提升自己心灵不可缺少的机会。这样,即使遭到再多的拒绝,我只要能保持冷静、接纳、乐观的心境,所谓的羞辱又怎能进入我的内心呢?”

自从悟到这个道理后,他不再害怕别人的拒绝,反而深入了解每次被拒绝的原因,用以提升自己的销售能力,他的业绩也越来越好,连续多年获得推销冠军,成为名副其实的“推销之王”。

如果故事中的销售员没有正确对待客户的屡次拒绝,那他的消极情绪就会阻碍他继续努力工作,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功。

每一天,生活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情绪,其实这都是由我们的心灵所决定的。在遭遇危机时,若能够正确对待那些不如意的事——不要过度愁苦,用一种接纳、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能获得一个有意义、快乐的人生。

坦然地面对失败

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跌跤,起来便走,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

王阳明认为,面对失败,要保持淡定,这就好像一个人在走路时突然摔了一跤,爬起来拍拍灰尘,审视身体没有摔伤后继续走路,而不是自欺欺人装出没有摔倒的样子,更不要站在原地不敢动。

高峰与低谷、成功与失败都只是人生的一段旅程。今天处于高峰不代表日后会成功,今天的失败也不能代表日后仍然处在低谷。正是这一段段不同的旅程才成就了此时此刻的我们,塑造着以后的我们。然而,在低谷和高峰、失败和成功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每一个转折都需要我们从容面对,淡然处之,勇敢继续下一段旅程。

贬谪龙场可以算得上是王阳明仕途生涯中的一次失败,但面对失败,他没有逃避,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思考儒、释、道思想,于艰难的生命波涛中寻找立身之本。他针对程朱理学越来越脱离人的生命而知识化、外在化的倾向,尤其是其尚未暴露出来的理论体系支离破碎的弊病,以更加简易直截的功夫与“先立乎其大”的入手方法,开辟了另一条与朱子不同的成德之学,从而拓宽了主体自立自主的精神价值世界,展示了道德自律与人格挺立的实践精义及具体路径。正是因为王阳明淡定地面对自己的失败,学会从失败中汲取力量,才开创了心学。

每个人都可能面对失败。但对生活的如意或不如意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人生的际遇,而是思想的瞬间;成功或不成功,有时候也不是由个人的努力所决定,而是取决于意念的转换。当生活与感情皆陷入泥潭时,倘若连开启下一段旅程的勇气都没有,岂不是要永远陷在失败的泥潭中吗?

一个秀才模样的人悠闲地走在满是尘土的路上,这个秀才背着诗词,摇头晃脑,满是惬意的模样。

秀才出门已经一年多了,目的是进京赶考,但是他考场失利、名落孙山,心情黯淡地度过了几个月的黑色时光,整日借酒消愁,以泪洗面。两个月前,他和几个朋友共游,与一老人相谈,秀才道出了心中的苦闷。老人听后,说道:“昨天早上与你说话的第一个人是谁?”

秀才回道:“这个已经忘了。”

“那明天你会遇到什么人?”

“这个我哪里知道,明天还没来。”

“此时此刻,你面前有谁?”

秀才愣了一下,说:“我面前当然是您啊!”

老人轻轻点头道:“昨天之事已忘却,明日之事尚未来,能把握的唯在此刻,你又何必对过去之事耿耿于怀?因为明天不可知,昨日已过去,不如放下挂念,平淡对之,你并没失去什么,不过是重新开始。”

秀才瞪大双眼,等着老人继续说下去。

老人接着说道:“既然是新的开始,又何来执着于以前?如潺潺溪水,偶被沙石所阻,但其终究万里波涛始于点滴。你可曾明白了?”

秀才微笑着点点头,此刻的他已经有了新的打算。在京城办完了一些事情后,秀才告别朋友,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他决定三年之后,再考一次。

常人说,害怕失败是因为想得太多,想得太多是因为情绪太盛,秀才考场失利后变得颓废,也是同样的道理。好在他及时醒悟——心境归于平淡,目标得以重新确立。在这个秀才身上,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放弃后的心如止水,两眼迷离,而是再度追逐的豁然。因为这种豁然,不再对过去的遗憾耿耿于怀,不再对未知的将来做不确定的畅想,心落在了此时此刻,即此时此刻需要做的事,以及如何将其做好。

作家林贵真说:“生命是个橘子,自己决定了生命,就像你选择买了这个橘子,酸甜就要自己负责了。生命是个橘子,一瓣跟着一瓣,有时一瓣瓣是甜的,也有时是酸的,但要亲自尝了才酸甜自知。”生命本是一段路,每一段旅程,都需要一个开始,都需要你自己去体验、锻炼,去接受成功与失败。

事实上,成功者能够不断获取成功不在于他们多么有智慧,而是在于他们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敢于往前迈一步,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步。王阳明之所以鼓励人们在摔跤后爬起来继续走,是因为他深知淡定地面对失败,是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最快方法。

用心感受生活中的苦与乐

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王阳明在开导弟子陆原静时说:“圣贤们虽然另有真正的快乐,然而这种快乐一般人也是有的,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这种快乐,反而给自己找来了许多忧愁苦闷,丢弃了真正的快乐。虽然在忧苦迷茫中丢弃了快乐,但真正的快乐并非就不存在了,只需念头明朗,在自己身上寻找,便能真正感觉到快乐。”由此可见,人人自身都有快乐,只不过大多数人看不到这种快乐,反而去外面寻找,结果却得到许多忧愁苦闷。

生活中有苦有乐。生活的波浪在高峰时,人即显得快乐;在低谷时,人便显得痛苦。而波浪永远都是忽高忽低,没有永恒的上扬,也没有永恒的下降,所以人生痛苦与快乐交织并行,二者相伴相生,既有矛盾又有联系。所谓“没有痛苦也就无所谓快乐”,就是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的苦乐。也就是说,人们不能只追求快乐,而讨厌烦恼和痛苦。

王阳明28岁举进士,之后他担任过刑部主事、兵部主事。正当他要为朝廷出力的时候,政治劫难降临到他头上。正德元年(1506),因营救南京科道官戴铣、薄彦徽等,王阳明抗疏,触犯了刘瑾,被罚廷杖,因此下狱,再贬谪贵州龙场做驿丞。在赴任的路上,刘瑾又派人跟踪追杀,他侥幸逃过一死。之后他又乘坐一只商船游舟山,不料遭遇飓风,船漂流至福建的武夷山。王阳明本想隐居在武夷山,却又担心刘瑾找父亲的麻烦,于是他到南京探望父亲之后,便辗转到达龙场。

身处逆境固然让人痛苦,却能磨砺人的意志,使一个人由脆弱变得坚强,变得有韧性。王阳明历经了磨难,心性比以前更坚强了。他开始了解群众疾苦,为生民立命,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成长,最终构建了心学理论的大厦。

从长远来看,痛苦其实是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人们常说的:“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哈密瓜比蜜还要甜,人们吃在嘴里甜在心上,然而,种瓜的老人却告诉我们:哈密瓜在下秧前,先要在地底下埋上半两的苦巴豆,瓜秧才能茁壮成长,结出蜜一样的果实。

人们又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经风霜苦,难得蜡梅香”,成功的快乐,正是经历艰苦奋斗后才得到的。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苦则苦矣,但他们下苦功实现上进之志,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以苦为乐,苦中求乐,其乐无穷。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

弟子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指示去做。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当作晚餐。晚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几位弟子听后立刻开悟了。

苦瓜的本质是苦的,不会因圣水、圣殿而改变;人生是苦的,修行是苦的,由情爱产生的生命本质也是苦的,这一点即使是圣人也不能改变,何况是凡夫俗子!去看过著名油画大师凡·高的故居的人都知道,那里只有张裂开的木床和破皮鞋。凡·高一生潦倒困苦,没有娶妻。但也许正是生活上的困窘,才使他在艺术上有颇高的造诣,成为大师中的大师,使他的作品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对待人生与修行也是这样的,时时准备受苦,不是期待苦瓜变甜,而是真正认识那苦的滋味。苦瓜本来就是苦瓜,连根都是苦的,这是一个苦瓜的真实情况,变甜只是我们虚幻的期待而已。唯有直面事物的真相,我们才能从中解脱。

当我们接纳苦,并把苦看作人生的必然历程时,苦就不再是世俗的“苦”。同样,接受乐,把乐当作生命的历程,乐也不再仅仅是世俗的“乐”。享受生命的盛宴,享受人生的高峰与低谷,感受生活中的苦与乐,由此命运就被我们掌握在手中了。

在苦难中磨炼自己

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

里希特在《长庚星》里曾经这样描述苦难:“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不过是灰色而已。”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苦难缺乏一种从容的健康心态。只要心情有阳光,苦难永远也不能统治我们的生命;只要梦里有美景,冬天就永远也不会来临;只要在关爱中相互扶持,“黑夜”里也有最美丽的童话。

不经历巨大的痛苦,就不会有伟大的事业。我们每做一件事,都会在心中构筑一道障碍,直至完成,这些障碍都会一直存在。然而只要心中怀有美丽的“童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发生的一切,“黑夜”里照样会开出最美丽的花。

鉴真大师在剃度一年多以后,寺里的住持还是让他做行脚僧,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辛辛苦苦地外出化缘。

有一天,日上三竿,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只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鞋,就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鞋干什么呢?”

鉴真懒洋洋地说:“别人一年连一双鞋都穿不坏,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双鞋。”

住持一听就明白了他的弦外之音,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看看吧!”

寺前是一块黄土地,由于刚下了一场雨,路面泥泞不堪。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问:“你是愿意做个天天撞钟的和尚,还是愿意做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呢?”鉴真答道:“我当然想做个名僧了。”

住持接着说:“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

鉴真回答:“当然。”住持接着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昨天这路上又干又硬,怎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呢?”

住持没有再说话,迈步走进了泥泞里。走了十几步后,住持停下脚步说:“今天我在这路上走了一趟,能找到我的脚印吗?”

鉴真答道:“当然能了。”

住持听后拍拍鉴真的肩膀说:“泥泞的路上才能留下脚印,世上芸芸众生莫不如此啊,那些一生不经历风风雨雨、碌碌无为的人,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干又硬的路上,什么足迹也没留下。”

鉴真顿时恍然大悟:泥泞留痕。

苦难是炼狱,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苦难,在苦难中不断地磨炼自己,而不是将苦难看作人生不可逾越的鸿沟。为什么在各种灾难之中会有人奇迹般地活下来?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幸运,而是因为他们有着别人所没有的意志力,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挺过去,于是咬紧牙关,最终渡过了难关。

人处逆境之中,可以明智,处顺境之中,刀光剑影立于前犹不自知。人往往身处逆境,人格、本领才会得到提高,此时的磨难不是一种苦果,而成了锤炼人心的工具。一切的磨难、忧苦与悲哀,都是铸就优秀品质的资本。正像田单处逆境而成功,居顺境而无所作为一样。我们在面对苦难与忧患的时候,如果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对任何事情都清楚明净,居安思危,那么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曾看到一句话:“生活有多难,就有多勇敢。”走过的不只是经历,更多的是心的满足。从薄脆到丰盈,亦如春,万物复苏,生命经历轮回而重新绽放,但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日子里完成无限的自我超越和前进,故而我们需要倍加珍惜当下的每一步、每一个选择。只要依照本心做事,积极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那么自己的世界就是光明的。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黑夜”,然而只要你在“黑夜”里种一颗光明的种子,它总会生根、发芽,最后开出光明的花朵。

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

文天祥面对死亡,潇洒题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在押赴刑场之前,壮烈地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婉约词人李清照,曾在她的《夏日绝句》中流露出对项羽的大丈夫气概的钦佩之情:“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如此情怀,壮烈豪迈,气冲霄汉,令人敬佩不已。

堪称大丈夫之人,必有顶天立地、刚正不阿之品质。王阳明有言:“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刚正不阿之人,即便是邪恶鬼神也不能使其心智迷乱,如此才能直面残酷的现实,即使身心受创,仍能奋然而起,成就一番事业。

年轻时的司马迁为继承父亲遗志,计划写一部全面记述中国历史的“史书”。在他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知识积累,开始写作这部历史巨著的时候,李陵事件发生了。当时朝廷专管刑法的廷尉杜周,为了讨好当朝皇帝,竟给无辜的司马迁判了“腐刑”(即割去男人的生殖器官)。按照当时汉朝的法律,被判了刑的犯人是可以用钱来赎罪的,但是司马家世代为史官,根本拿不出赎金,因此他只能屈辱地受刑。

遭受如此酷刑,乃人生的奇耻大辱。司马迁经过了无数个日夜的痛苦煎熬,终于豁然开朗——周文王被纣王关在羑里,写出了《周易》;孔子一生困厄不得志,但他孜孜不倦地教育学生,并且修订了《春秋》;左丘明眼睛全盲,以巨大的毅力完成了《国语》;屈原遭人排挤诬陷,流放他乡,却写出了名著《离骚》;孙膑遭朋友庞涓陷害,被挖掉了两个膝盖骨还能忍辱负重,写出《孙膑兵法》。中国历史上这些坚毅之人的事迹给了司马迁莫大的鼓舞,他决心抛弃个人的悲痛与屈辱,效仿古人,完成自己的宏愿。

司马迁出狱后,汉武帝让他当了中书令。他以巨大的毅力忍受着朝廷上下投来的鄙视与嘲讽的目光,经过了十数年坚韧不拔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空前的历史巨著《史记》。

司马迁虽遭逢奇耻大辱,但他并不因此而屈服,并未放弃自己用一生的精力收集来的材料以及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如此坚毅顽强,绝非由个人的才能高低所决定,而是来自于“大丈夫”的道德品质的力量。黄宗羲的《宋元学案》说道:“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大丈夫之所以能“论是非、论顺逆、论万世”,是因为在其心中万事以“仁义”为先,以道德为本。

正所谓,“玉可碎,而不可改其坚;兰可移,而不可减其馨!”只有具备“玉碎而志不改”的坚毅品质,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经受住风霜雨雪的磨炼而成就人生大业。

消除恐惧的良药是自信

来书云:“夫子昨以良知为照心。窃谓良知,心之本体也;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惧之心也,犹思也。而遂以戒慎恐惧为良知,何欤?”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王阳明认为,能够让人戒慎恐惧的就是良知。这里的良知,指的是人们不畏恐惧、面对恐惧的自信和勇气。

恐惧是人生命情感中难解的症结之一。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生命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挫折、失败和痛苦。一个人若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恐惧,并为此紧张不安,从轻微的忧虑到惊慌失措。

就像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所言:“我们于空袭时,虽处很安全的地方,而总不免于怕,此即为空袭所累。确切地说,我们不是为空袭所累,而是为怕空袭所累也。更有人于无警报时,亦常忧虑警报之将来,他的累即更大。他的累不是警报,而是忧虑警报。对于忧虑警报的人,我们可以说,虽警报不来,而‘性情已困’矣。”简单地说,人们恐惧的其实是恐惧本身,而那些引发恐惧的对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骇人。

从心理学上来看,恐惧产生的根源在于人们根深蒂固的依赖情结,对他人的依赖、对物质的依赖、对思想的依赖都会带来恐惧。也就是说,当我们不够独立,不能完全做自己而必须仰仗别人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充满不安和恐惧,害怕被遗弃,害怕失去已有的一切。

当我们发现依赖其他人和事并不能帮助我们摆脱恐惧时,人们会转而向自我的心灵求救,试着培养那些可以与恐惧抗衡的力量,如勇气、信任、知识、希望、屈从、信仰及爱。这些力量不仅帮助我们接纳恐惧,分析恐惧,还能以百折不挠的精神与恐惧奋战。有了这些力量的庇护,我们就可以交出自己,避开那些阻塞生命能量流动的恐惧。

说到交出自己,许多人也许会疑惑:“交出自己,多少都会搅乱我们原有的生活,也许还会破坏我们的私人空间及人格的完整。”因为每一次敞开心扉、每一次心有所属、每一次为所爱的人付出的时候,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处于敏感脆弱的境地,从而妥协让步,把自己完全交给另一个人,这往往会让人们陷入害怕失去自我的恐惧。然而,当你真正尝试着去做这些时,你会发现你的心中只有爱,没有恐惧。

对于这一点,王阳明十分赞同。在他看来,致良知,就是要求人们用自信去面对恐惧。因为战胜恐惧的力量只在我们直接面对恐惧事物的瞬间产生。如果想得越多,潜能就被自己封锁得越严,最后只会相信自己绝无那种抗拒恐惧的能力;相反,如果你忘了恐惧,自信且勇敢地面对生活,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你会发现生活原来一直都很美好。正如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所说:“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将自己雕琢成一块璞玉

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到此已是识得仁体矣。

王阳明认为,圣人的心如镜子般明亮,丁点儿纤尘都无所容。而普通人的心就像一面满布尘埃、污垢的镜子,必须要狠狠地刮磨掉镜面上的污垢,才能清楚地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即使偶尔沾上灰尘也要很快地擦拭掉。如果人们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是“致良知”了。这其实就是王阳明常说的“在事上磨炼”的功夫。

《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说,人生犹如一块璞玉,必须在切、磋、琢、磨中精心打磨,只有努力来雕琢这块璞玉,才能使它成为完美无瑕的艺术品。这和王阳明的心如污镜是一样的道理,无论是刮磨镜面的污垢,还是打磨璞玉,都是人们磨炼心性的象征。王阳明的一生历经了种种艰难险阻,在他看来,这些都是磨炼心性的过程。

《传习录》中记载:王阳明的学生陆澄暂居鸿胪寺时,突然接到家中的来信,说是儿子病危。听到这个消息后,陆澄甚是担忧。王阳明开导陆澄,这正是一个磨炼的机会,平日讲学探讨都没有什么用。只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用功夫,才能够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

王阳明就是抱着要到达更高的人生境界,就得经历千苦百难的心态,才磨炼自己的心性,体味人生的味道,慢慢雕琢粗糙的自我,渐渐将心性打造成美玉的。像王阳明这般,仔细琢磨自己的人生,会发现顽石中隐藏着连自己都不曾察觉的美玉。如果不精雕细琢,安于粗陋的人生,那么我们终将平庸一世。

当然,并不是每一块石头都能雕琢成璞玉,不是每一个贝壳都可以孕育出珍珠,也不是每一粒种子都可以萌生出幼芽。一个人的思想和意志得不到磨炼,就不可能有积极向上的动力。只有那些遇到挫折而不退缩的人,才能活出生命的意义。

很久以前,有一个养蚌人,他想培养一颗世上最大最美的珍珠。

他去海边沙滩上挑选沙砾,并且一颗一颗地问那些沙砾,愿不愿意变成珍珠。那些沙砾都摇头说不愿意。养蚌人从清晨问到黄昏,快要绝望了。

就在这时,有一颗沙砾答应了他。

旁边的沙砾都嘲笑起那颗沙砾,说它太傻,去蚌壳里住,远离亲人、朋友,见不到阳光、雨露、明月、清风,甚至还缺少空气,只能与黑暗、潮湿、寒冷、孤寂为伍,不值得。

可那颗沙砾还是无怨无悔地随着养蚌人去了。

斗转星移,几年过去了,那颗沙砾已长成了一颗晶莹剔透、价值连城的珍珠,而曾经嘲笑它傻的那些伙伴,依然只是一堆沙砾,甚至有的已风化成土。

我们只是众多沙砾中最平凡的一颗,但只要我们有成为珍珠的信念,并且坚定不移,当走过黑暗与苦难的长长隧道时,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成长为一颗珍珠。

雕砚也是如此。砚石最初都是工匠从溪流里涉水挑选而来,石块呈灰色,运回后首先要暴晒,因为许多石头在溪流里十分润滑,却有难以发现的裂痕,只有不断地日晒雨淋才能显现。未经打磨的石头,表面粗糙,不容易看出色彩和纹理,但在切磨打光之后,就能完美而持久地呈现。雕砚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修底,因为底不平,上面不着力,就没有办法雕好,无论多么细致的花纹与藻饰,都要从最基础开始。

做人也是如此,无论表面怎样,经过琢磨,才会呈现出美丽的纹理。在生活中历练,正如在雕砚时磨砺,外表敦厚内心耿介的君子,经过心志与肌体的劳苦之后,方能承担大任。修底与磨砺都是正身的过程,戒与慎则是正身的方法。

王阳明注重的是将受束缚的常人之心变换为圣人之心,这虽然是一个很艰难的改变过程,但是凭借永不退缩的勇气和毅力就可以完成。人生也是需要经过磨炼的,不经过反复磨炼,自己就会一直停留在原始状态。因此无论在怎样的环境里都要精心琢磨,否则就不可能成就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价值。

寂寞是一种清福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阳明被远贬龙场初期,不能适应当地艰苦的生活,并且产生精神上的寂寞,心情十分悲凉。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他日夜端居默坐,澄心静虑,希望通过静坐来理清自己的思绪。这是耐得住寂寞的表现,他也因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圣人处世,在于自足七性,而不在向外求理。从此,王阳明就开始了用寂寞催生自己心灵成长的龙场悟道之旅。

在成功之前,大多数人必然要经历一段被自己埋没也被他人埋没的过程。在这段时间内,如果因一时的不被赏识而暴躁不安,很可能会前功尽弃;而如果暂时安下心来,耐心等待,于寂寞中养精蓄锐,甚至享受寂寞,这种经历往往会令整个人生受益匪浅。

寂寞固然令人痛苦,但也能让人变得更加坚强、成熟。安静的环境能够让一个人获得心灵的宁静,不容易受到外界琐事的干扰。正如一位西方哲学家所说:“世界上最强的人,也是最孤独的人。只有最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

王阳明在贬谪期间饱尝各种人生摧残与折磨。为了摆脱寂寞和苦楚,他兴办书院、传递文化;还经常和当地人交流,深刻感受到当地民众质朴人性的可贵。譬如,彝族首领安贵荣知道他在龙场的艰难处境后,便主动给予他生活上的照顾,使他通过与少数民族“礼益隆、情益至”的密切交往,激发他悟道传道的热情。王阳明用他的亲身经历鉴证了一个真理:只要能耐得住寂寞,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当际遇向你招手时,你就能很好地把握,获得成功。

王顺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邮政局投递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的获得者。他一直从事着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的艰苦而平凡的乡邮工作。邮路往返里程360公里,月投递两班,一个班期为14天。22年来,他送邮行程达26万多公里,相当于走了21个二万五千里长征,相当于围绕地球赤道走了6圈!

王顺友担负的马班邮路,山高路险,气候恶劣,一天要经过几个气候带。他经常露宿荒山岩洞、乱石丛林,经历了被野兽袭击、意外受伤乃至肠子被骡马踢破等艰难困苦。他常年奔波在漫漫邮路上,一年中约有330天在大山中度过,无法照顾多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女,然而他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

为了排遣邮路上的寂寞和孤独,娱乐身心,他自编自唱山歌,其中不乏精品,像“为人民服务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等。为了能把信件及时送到群众手中,他宁愿在风雨中多走山路,改道绕行以方便沿途群众。他还热心为当地农民传递科技信息、致富信息,购买优良种子。为了给群众捎去生产生活用品,王顺友甘愿绕路、贴钱、吃苦,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

20余年来,王顺友没有延误过一个班期,没有丢失过一个邮件,没有丢失过一份报刊,投递准确率达到100%,为中国邮政服务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王顺友是成功的,因为他耐住了寂寞,战胜了自己。

耐得住寂寞,是所有成就事业者都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他以踏实、厚重、沉思的姿态,以严谨、严肃、严峻的态度,追求人生目标。当人生目标价值得以实现时,不喜形于色,以更低调的人生态度去探求新的奋斗目标和途径。

只要你耐得住寂寞,寂寞就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清福。正像梁实秋先生所描绘的那样:“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一切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地上的拍打声。这时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如果你勇敢地接受寂寞,拥抱寂寞,以平和的爱心关爱寂寞,你会发现:寂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寂寞的惧怕;寂寞也不烦闷,烦闷的是你自己内心的空虚。寂寞的人,大多是感情最为丰富、细腻的人,他们往往能体验他人所不能体验的生活,感悟他人所不能感悟的道理,发现他人所不能发现的思想,获取他人所不能获取的能量,最后成就他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因此,王阳明提倡人们应接受寂寞,并学会用寂寞促进心灵的成长。

同类推荐
  • 包容与舍得的人生经营课

    包容与舍得的人生经营课

    忙碌的现代人,常常被工作、被生活、被感情所烦扰,甚至奴役,似乎人生的不如意愈来愈多,而留给幸福与成功的空间则越来越狭小。真是如此吗?不尽然。事实上,现代人往往是被自己的心困住的。欲望太多,计较的太多,对人对事不够包容,得失荣辱看得太重,舍不得,放不下,看不开,容不得,成为我们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最大障碍。
  • 身体语言密码

    身体语言密码

    本书通过作者丰富的人生经验与识人心得总结撰写而成。作者透过观察,凭借人的一颦一笑、言谈举止,甚至包括相貌等微小因素,判断其人内在的品性,以之为阅人识世的“身体语言密码”。
  • 办公室兵法

    办公室兵法

    在办公室里生存,靠的是你的能力和智慧,靠的是你对进退分寸的拿捏,靠的是害人之心不可 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谋略。纵观职场上那些成功者,哪一个不通世俗,不懂分寸?因此,要想在办公室中稳操胜券,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掌握一定的生存法则和应变技巧。本书共分九篇:分别为备战篇、拓展篇、服从篇、合作篇、竞争篇、沟通篇、谋略篇、情感篇和进退篇,采用渐进手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诚恳地帮你分析如何在职场中求生存,谋发展。
  • 生活的历炼(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生活的历炼(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此套书撷英采华,精心分类,不但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创造了一个欢乐、轻松的成长环境,而且更陶冶了青少年的情操,可以说是一套让青少年全面提高、全面发展的青春励志经典读物。
  • 做最好的自己(套装共3册)

    做最好的自己(套装共3册)

    本套书包括《10天打造强大内心》《3分钟搞定对方》《九型人格的自我说明书》共三册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众多即学即用的方法,读者在掌握了具体的流程后,就可以口若悬河地说出难以表达的内容,不但对方能够欣然地接受,读者自身也会享受到一吐为快的成就感。本书追求的目标不是“滔滔不绝地述说”,而是在3分钟内敲开对方的心扉,激发对方聆听的欲望,利用短暂的时间获得对方的好感和认可,为自己的公关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热门推荐
  • 泰山王

    泰山王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从河东逃出来的秦风,以外……
  • 明伦汇编家范典媵妾部

    明伦汇编家范典媵妾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译文经典)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译文经典)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作者为著名德国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人是自然和精神的会合点,人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追求精神生活以克服非精神的本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奥伊肯众多著作中篇幅较小,比较通俗的一本,而且比较系统地体现了他的精神生活哲学的方法、出发点、主要内容和特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内容丰富、文笔流畅、对了解和研究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三条命

    三条命

    《三条命》中,顾零洲在失恋之际,方才与女友卢丽心互诉衷肠,直到这时,他们才了解到彼此的经历中曾有过多少的坎坷、泪水与伤悲。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他们终究是失去了继续走下去的勇气(或所谓兴致)。在大街上,顾零洲再一次刺激了卢丽心,她不顾来往的行人,绝望地哭喊着,而顾零洲“恨不得捂住她的嘴巴,又奇怪地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 涟涟清水漪

    涟涟清水漪

    她,一袭白衣,清冷绝尘,于千万年的时光里不悲不喜,无欲无求,只待大限便身归混沌;他,红衣墨发,妖艳如火,眉间一抹朱砂倾城绝艳,他记事起他的世界里只有她。一身红衣只为她转身回眸,于千万人中便一眼寻得到他。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是她渡他坐佛,还是他坠她入魔。
  • 元华梦

    元华梦

    活了两世,元华逗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这一世,大周被灭前她是最受宠的公主,大周被灭后她是杀父仇人最在意的皇后,有一群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好友,看似幸运拥有一切,却从不得内心安宁,不断寻找,不断失去之后,方解开两世心结。
  • 大山里的娃

    大山里的娃

    在不同的土地上生活着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人生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在群山里依然生活着一群孩子,无论发生多少事情,他们都在成长着……
  • 冉冉子衿,悠悠我心

    冉冉子衿,悠悠我心

    姜子冉,这只清冷矜贵的白天鹅,看透世态炎凉后,还执意将自己给了乐之洲,睡后才知他和童菲是‘剧组夫妻’……
  • 梦归妻

    梦归妻

    由一个梦引出的一段情,举世无双的他寻觅良久才找到的她,竟是一个看上去小小的精致小巧的萝莉丫头。可这丫头却是个主意很大的妙人,让他吃足了情爱之苦才抱得美人归。本是上一辈定下的情盟,因种种原因天下之主负了誓约,将定情信物送给了自己的儿子,双双逝去。却不知此举成就了儿子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