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92500000003

第3章 唐皇朝史撰述的兴盛

1.历史意识的强化和史馆的设立

隋朝与唐朝,统治集团的历史意识进一步强化了,这在历史撰述和历史思想上都有明显的表现。隋文帝在撰史方面首先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命魏澹“别成魏史”。而魏澹所撰《魏书》“以西魏为真,东魏为伪”,隋文帝“览而善之”。这是通过改撰魏史,为西魏、北周争得合理地位,而最终是为隋朝争得合理地位。隋文帝在撰史方面做的另一件事情,是在开皇十三年(593年)下了一道诏书:“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这表明皇家垄断“撰集国史、臧否人物”的决心,魏晋南北朝以来私人修史的势头受到了扼制。这是中央集权的重建和强化在修史方面最直接的反映。

“《汉书》学”的兴盛,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隋朝统治者历史意识的强化。梁、陈以来,《汉书》地位日显,而“《史记》传者甚微”。隋统一后,发扬了南朝这个传统,“《汉书》学”走向高潮,成了“国学”。当时,刘臻“精于《两汉书》,时人称为‘汉圣’”。杨汪受业于刘臻,刘臻反而说“吾弗如也”。杨汪后为国子祭酒,炀帝“令百僚就学,与汪讲论。天下通儒硕学多萃焉,论难蜂起,皆不能屈”,为一时之盛举。但隋朝“《汉书》学”的泰斗,还要推萧该、包恺二人。史称:大业年间,“于是《汉书》学者以萧、包二人为宗匠。聚徒教授,著录者数千人”。关于《汉书》的著作,“为当时所贵”,“甚为贵游所礼”。这样的盛况,在经学史、佛学史上并不鲜见,在史学史上却是空前的。《汉书》因具有皇朝史典范的性质而有此殊荣,而“《汉书》学”出现如此盛况,自是统治集团提倡的结果。正宗观念、垄断修史、推崇《汉书》,这种历史意识的强化,反映了政治统治上的要求。在这方面,唐初统治者比隋朝统治者要高明得多。

武德五年(622年),唐高祖根据令狐德棻的建议,诏修梁、陈、魏、齐、周、隋六代史。诏书指出:史官的职责是“考论得失,究尽变通”,史学应起到“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的作用。魏、齐、周、隋、梁、陈六代都“自命正朔”,“至于发迹开基,受终告代。嘉谋善政,名臣奇士,立言著绩,无乏于时”;然诸史未备,遂令人惋惜。诏书对撰述六代史提出了总的要求:“务加详核,博采旧闻,义在不刊,书法无隐。”这道诏书,反映出了唐高祖的政治家气度:他是激烈的政治斗争的胜利者,但他并没有去指斥前朝的错误,而是充分肯定它们的历史地位。他重视周、隋的历史,但也没有排斥梁、陈,显示出对于史学工作有一种开阔的视野。这次修史工作没有取得具体成果,但它却为唐初修撰前代史确定了宏大的规模。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复命诸大臣撰写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以房玄龄、魏徴“总监诸代史”,以令狐德棻主修周史并“总知类会梁、陈、齐、隋诸史”。这是武德年间修史工作的继续。经众议,北魏史有魏收《魏书》和魏澹《魏书》二家,“已为详备,遂不复修”。为实现这次修史计划,这一年,唐太宗对修史机构做了重大改革,正式设立史馆,并“移史馆于禁中”,“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宰相负责监修,后称监修国史,成为定制。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或以卑品而有史才者任之,称直史馆;凡专职修史者,称史馆修撰。此后,历代修史机构大致袭用此制。唐代以下修史工作绵延不断,史馆起了重要作用。

贞观十年(636年),五代史同时修成。唐太宗十分高兴,他勉励史臣们说:“朕睹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戒。秦始皇奢淫无度,志存隐恶,焚书坑儒,用缄谈者之口。隋炀帝虽好文儒,尤疾学者,前世史籍,竟无所成,数代之事,殆将泯绝。朕意则不然,将欲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公辈以数年之间勒成五代之史,深副朕怀,极可嘉尚!”

这一段话,阐述了唐太宗对史学的社会功用的认识,尤其是史学与政治关系的认识,阐述了唐初统治者在对待史学的态度上跟秦、隋皇朝的区别。隋、唐统治集团在历史意识强化方面是一致的,在对待修史工作的具体措施上却并不相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在文化政策上的得失。贞观年间,唐太宗还诏修《五代史志》,重撰《晋书》;史家李延寿秉承家学,着手撰写《南史》《北史》。至唐高宗时,这些撰述都已完成,显示出官修皇朝史的重大成就。

2.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

唐太宗贞观十年撰成的“五代史”包括:

——《梁书》56卷:帝纪6卷,列传50卷。姚思廉(557—637年)撰。

——《陈书》36卷:帝纪6卷,列传30卷。姚思廉撰。

——《齐书》50卷:帝纪8卷,列传42卷。李百药(565—648年)撰。后人为区别于萧子显《齐书》,称之为《北齐书》。

——《周书》50卷:帝纪8卷,列传42卷。令狐德棻(583—666年)、岑文本(594—644年)、崔仁师撰,其史论多出于岑文本之手。

——《隋书》55卷:帝纪5卷,列传50卷。魏徴(580—643年)、颜师古(581—645年)、孔颖达(574—648年)等撰,其史论皆魏徴所作。魏徴还撰写了梁、陈、齐三史帝纪总论。

五代史各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了前人成果,姚思廉、李百药都有家学传承,《周书》《隋书》具有更明显的官史性质。在诸史作者中,大致说来,魏徴长于史论,姚、李长于史文,令狐德棻长于史例。五代史在南北关系的处理上,大致采取了同等看待的态度,这跟《宋书》《南齐书》称北朝为“索虏”,《魏书》称南朝为“岛夷”相比,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反映了在政治统一条件下政治家和史学家对南北朝历史的新认识。五代史虽各自独立,但对所记历史内容也有一个全局的安排。对于梁朝、陈朝与少数民族及外域的联系,《梁书》专立《诸夷传》叙述,《陈书》则散见于纪、传之中;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北齐书》同《陈书》相似,《周书》跟《梁书》相近。《梁书》所记“海南诸国”,《周书》所记突厥、稽胡,都是极重要的历史内容。梁、陈、齐三史都有魏徴撰写的总论,反映出对前代史评价上的总认识。

五代史在编次上讲究以类相从的方法,除各类传外,其他列传也有不少是按“义类”、“类会”编次的。因各朝年代短促,年代与“类会”之间的关系便于安排,容易做到眉目清晰。但是,五代史在表述上却出现了明显的程式化的趋向。它们的帝纪,于朝代更替之际详载新朝“受命”的各种诏策、玺书,讳恶溢美。它们的列传,必首列传主姓名、郡望、祖、父官职,继而依次叙述幼年生活,性格、相貌、风度;历任官品,行事、文章,有的最后还写出饰终诏书、封赠、谥号、子孙官职、著述名称。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那种气势恢宏的帝纪,生动激越的列传,已难得见到。在门阀意识支配下,纪传体史书逐渐失去原先的活力。从局部来看,五代史中也有少数写得精彩的片断。《梁书》的《韦叡传》写合肥之役和邵阳之役,《康绚传》写堰淮之役,《昌义之传》写钟离之守,《周书》的《韦孝宽传》记玉璧之守,《王罴传》记荆州之守、华州之镇,都写得有声有色,是五代史中少见的佳作。

五代史的历史思想,在它们的史论中反映得最为鲜明。其成就以《隋书》史论价值最高,《周书》《梁书》次之,《陈书》《北齐书》又次之。《隋书》史论全面地总结隋朝得失存亡之故,深刻地分析了“高祖之所由兴,而炀帝之所以灭”的原因,在于“安民”和“虐民”的区别。它从历史比较中得到一个重要结论:“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这是很有启发性的历史见解。它指出隋朝之亡“起自高祖,成于炀帝”的发展过程,包含了朴素辩证思想的成分。《循吏传》后论提出的“所居而化,所去见思”,可以看作是对各级官吏“立身从政”的要求;《隋书》卷66后论提出的“大厦云构,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长短殊用,大小异宜,格税栋梁,莫可弃也”的人才思想,具有历史认识和现实借鉴的价值。魏徴所写的这些史论同他为梁、陈、齐三史所写的总论一样,都贯穿着阐述得失存亡之故的思想,他在唐初的政治家中具有比别人更突出的历史感。

五代史记述了梁、陈相继,齐、周并立,以及隋朝统一南北、由兴而亡的历史,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有些记载还具有文献方面的价值。《梁书·范缜传》载范缜的《神灭论》,《北齐书·杜弼传》记邢邵同杜弼“共论名理”,在形神关系上的论难,是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文献。《周书》卷38记柱国大将军、大将军元欣等13人名单,是军事制度史方面的重要资料。《陈书·何之元传》载何之元《梁典·序》;《隋书·李德林传》载李德林与魏收论史书起源的往还书信,《魏澹传》载魏澹《魏书》义例,《许善心传》载许善心《梁史·序传》,《裴矩传》载裴矩《西域图记·序》等,是有关史学的重要文献。

五代史只有纪、传而没有志。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诏褚遂良监修《五代史志》,当时亦称“《隋书》十志”。永徽元年(650年),高宗复命令狐德棻监修,首尾14年,至显庆元年(656年)成书,由长孙无忌奏进。参与撰述的有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等。《五代史志》包括10篇共30卷,其志目、卷帙、编次如下表:

志目 礼仪 音乐 律历 天文 五行 食货 刑法 百官 地理 经籍

卷帙 7 3 3 3 2 1 1 3 3 4

《五代史志》综叙梁、陈、齐、周、隋五朝典章制度,与“五代史”纪传相配合。当时亦称《隋志》,故叙隋朝典制独不称朝代名而详记其年号。《五代史志》是自《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以来最重要的史志著作。首先,它综合并囊括了除前史符瑞志以外的全部内容,是“正史”书志撰述以来的一次总结性成果。其次,它反映出撰述者对于天道、人事在认识上的逻辑发展。《五代史志》前五志即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以天道为中心,讲尊天敬神、天人感应,强调天礼、地礼、人礼“所以弥纶天地,经纬阴阳,辨幽赜而洞几深,通百神而节万事”。这是为君权神授和现实的上下长幼之序制造理论根据和神秘的纱幕。这五志中也包含一些社会史内容和科学史资料,但都笼罩上一层神秘主义的幽光。跟这个认识体系相对应的是它的后五志,即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志,它们以人事为中心,记述了五个朝代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职官制度、区域建置和唐初皇家所藏以前历代典籍存亡及学术流变。这是按经济、政治、文化的逻辑建立起来的又一个认识体系。这个认识体系虽然还不能完全摆脱“天道”的影响,但在具体阐述上已经把天道撇在一边而着重于人事的分析了。这种还不得不讲天道,但把天道和人事分别开来看待的历史认识,在历史观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跟五代史中的帝纪多载“受命”诏策,而在有关列传中则写出政权更迭的残酷真相,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五代史志》中的《经籍志》,是以目录书出现的学术史专篇,它精练地概括了唐初以前的文化典籍和学术流变,是继刘向、刘歆之后一次更大规模的历史文献整理之总结性成果。它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历代文献,以道、佛作为附录,这就奠定了古代文献分类的基础,影响所及,直至明清。它以史书居四部第二位,下分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13类,从文献分类上确立了史书的独立性和部类的区分,在史学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至宋、元、明、清而未有根本性质的变化。《经籍志》著录四部书,一般包含书名、卷帙、作者所处朝代、职官、姓名、本书存亡情况。其所著录书,“大凡经传存亡及道、佛,六千五百二十部,五万六千八百八十一卷”。《经籍志》有总序1篇,四部、道、佛大序6篇,四部各类小序40篇,道、佛小序1篇,共有序文48篇。它们结为一个整体,综论学术源流,是《汉书·艺文志》之作为学术史萌芽的新发展。序文阐述了文献与社会的关系、学术流变、学风得失,以及各具体部类的发展轮廓,撮其精要,论其短长,大致都写得清晰、精练。其史部大序写道:

夫史官者,必求博闻强识、疏通知远之士,使居其位,百官众职,咸所贰焉。是故前言往行,无不识也;天文地理,无不察也;人事之纪,无不达也。内掌八柄,以诏王治,外执六典,以逆官政。书美以彰善,记恶以垂戒,范围神化,昭明令德,穷圣人之至赜,详一代之盛宴。

这是对史家修养和史学功用的很高的要求。序文中有不少独立的见解,为后世历代学术思想研究者所重视。

《五代史志》的各志,尤其是它的后五志,从不同的方面和范围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特点,其中于经济、地理、历法、乐舞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反映出文明发展的新进程。《五代史志》在撰述思想上不只是有兼容南北的明确要求,而且有上承两汉的自觉意识,显示出一种细致爬梳和宏大气度相结合的格局。《五代史志》的多方面成就,是“正史”书志发展的新阶段,也为独立的典制体史书的问世提供了思想上和撰述上的条件。

3.新修《晋书》和《南史》《北史》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下达《修晋书诏》,“令修国史所更撰《晋书》”。诏书称赞了《史记》《汉书》以下至“五代史”历代正史,但对唐以前多种晋史却不满意。两晋、南朝时期出现了26种晋史著述,至唐初尚存18种。这些书,只有一两种兼具两晋史事,大多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晋史。《修晋书诏》批评它们或者“烦而寡要”,或者“劳而少功”,或者“滋味同于画饼”、“涓滴堙于涸流”;有的“不干预中兴”,有的“莫通于创业”,有的只是“略记帝王”,有的仅仅“才编载记”。历来对唐太宗诏令重修晋史有种种说法,其实主要原因在诏书中已讲得十分清楚了:“虽存记注,而才非良史,事亏实录。”

重修《晋书》以房玄龄、褚遂良为监修,参与撰述的有许敬宗、令狐德棻、敬播、李淳风、李延寿等21人。令狐德棻被参撰者“推为首”,他和敬播在制订《晋书》体例上起了重要作用。新修《晋书》以南朝齐人臧荣绪(415—488年)所撰《晋书》为蓝本,采诸家晋史及晋人文集予以补充,重新撰定。刘知幾特别强调它“采正典与杂说数十余部,兼伪史十六国书”。这反映了新修《晋书》在所取文献上和内容上的特点。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新修《晋书》撰成,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例、目录各1卷。叙、目已佚,今存130卷。据宋人称,因唐太宗为宣、武二帝纪及陆机、王羲之二传写了后论,故全书曾总题为“御撰”。

《晋书》记事,起于泰始元年(265年),迄于元熙二年(420年),含西晋4帝、东晋11帝,共156年史事,并追叙晋室先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活动,还包括了大致跟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十六国史事。《晋书》对于这样纷繁的历史格局都能从容地表述出来,显示了唐初史家的组织力量和创造才能。《晋书》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写出了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了以往诸家晋史的缺憾。因其“参考诸家,甚为详洽”,在内容上也很充实,因此,《晋书》问世后,“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焉”。《晋书》的成就还突出地表现在它对民族关系在历史撰述上的处理。它继承了《东观汉记》所用的“载记”体例,创造性地以其记十六国君臣事迹、国之兴废,并着眼于僭伪,不再渲染华夷。这跟南北朝史家撰史互以对方之史为“传”且以“索虏”、“岛夷”相称,不仅有表述上的区别,更有认识上的发展;它同“五代史”在处理南北关系上是一致的,反映了隋唐统一后“天下一家”的思想。

《晋书》的10篇志是天文、地理、律历、礼、乐、职官、舆服、食货、五行、刑法,写出了两晋的典章制度。天文、律历写得充实、有序,是《五代史志》中天文、律历二志的姊妹篇。《地理志》的总叙写出了历代地理建置的沿革流变,也写出历代封国、州郡的等级、宽狭,以及户、口增减情况,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地理总论。郑樵说:“本末兼明,惟《晋志》可以无憾。”这是对《晋书》志这个特点的肯定。

《晋书》同“五代史”比较起来,据事直书是其优点,不像后者那样采取纪、传不同处置的写法,这跟晋史距唐年代久远有关,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是其缺点。总的来看,如宋人叶适所说:《晋书》“叙事虽烦猥无刊剪之功,然成败得失之际,十亦得七八。史臣语陋,无一可采,然予夺亦不差。”从主要方面来看,这个评论大致是公允的。《晋书》撰成后,次年唐太宗就去世了。但他在《修晋书诏》中说的“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却成为中国史学史上永久的名言。

《晋书》成书后11年,即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李延寿秉承家学撰成《南史》《北史》二书。

李延寿,字遐龄,出于陇西李氏,世居相州(今河南安阳)。其父李大师(570—628年),字君威,“少有著述之志,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南书谓北为‘索虏’,北书指南为‘岛夷’。又各以其本国周悉,书别国并不能备,亦往往失实。常欲改正,将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李大师在唐初做了一些撰述上的准备,不久就去世了,临终以为没齿之恨。李延寿决心续承父业,利用史馆提供的条件,经过多年的准备,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八代正史为依据,参考杂史1000余卷,用16年工夫撰成南、北二史。南、北二史经令狐德棻订正后上奏高宗,高宗为之写序,惜序文已佚。《南史》起宋永初元年(420年),迄陈祯明三年(589年),包括宋、齐、梁、陈四代170年史事,编为本纪10卷、列传70卷,合计80卷。《北史》起魏登国元年(386年),迄隋义宁二年(618年),包括魏、齐、周、隋四代232年史事,编为本纪12卷、列传88卷,合计100卷。两书共180卷。李延寿在上书表中说它们是“以拟司马迁《史记》”而作。

李延寿撰《南史》《北史》,在撰述思想上继承了李大师的主旨;在具体撰述上并未采取“编年以备南北”的形式,而有所变通。第一,他“抄录”和“连缀”旧史,“除其冗长,捃其菁华”,这是一个隐括和改编的过程。第二,他“鸠聚遗逸,以广异闻”,博采正史所没有的杂史资料以充实旧史,这跟新修《晋书》有相似之处。第三,是“编次别代,共为部秩”,即以宋、齐、梁、陈四代之史为《南史》,魏、齐、周、隋四代之史为《北史》。李延寿删削旧史,得失两存;所补遗逸,也有当与不当之分。后人见仁见智,多有聚讼。从今天的认识来看,李大师、李延寿父子从隋唐统一的局面出发,重新看待南北朝的历史,试图改变以往历史撰述中不尽符合历史实际的设想和做法,是《南史》《北史》的基本撰述思想,是值得称道的。

《南史》《北史》因部帙紧凑、文字简约而广泛流传。司马光评论二史说:“李延寿之书亦近世之佳史也。虽于讥祥诙嘲小事无所不载,然叙事简径,比于南北正史,无烦冗芜秽之辞。窃谓陈寿之后,唯延寿可以亚之也。”《新唐书》称赞二史说:“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

从纪传体史书的发展来看,《南史》《北史》的出现,固然有反映时代要求的积极方面,即在统一局面下重新认识南北朝的历史,这是《南史》《北史》的思想精髓。但是,它们只是集旧史而成,马、班、陈、范的创造性的历史撰述思想已难得在二史中表现出来,纪传体史书的生命力已呈现出走向衰竭的状态。还有一点,也限制了《南史》《北史》不可能有重大的创造,这就是它们带着深刻的门阀意识的烙印。二史的列传,也反映出门阀地主之“家传”的特色。史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转折。

4.吴兢和《贞观政要》

唐代史家关于本朝史的撰述,是这个时期皇朝史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成果为后人撰写唐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对本朝史撰述颇多贡献的唐代史家吴兢,还独立著有《贞观政要》一书,对反映贞观年间的君臣风貌和政治决策,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吴兢(670—749年),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曾被唐人誉为“当今董狐”。吴兢生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年)。他的一生,经历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睿宗、玄宗五朝,正是处于“贞观之治”之后,唐皇朝继续兴盛发展的时期。他从少年时代起,就能够专心致志地读书。吴兢一生读了许多书,他不仅是一个史学家,而且也是一个藏书家。吴兢曾经把家里的藏书编了一个目录,题名《吴氏西斋书目》。丰富的藏书,对于他一生的史学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吴兢在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年)担任史官以后,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参与了朝廷的一系列撰史活动。

吴兢勤于著述,一生撰写了许多历史著作和其他著作,而流传于后世并有很大历史影响的,主要就是《贞观政要》了。《贞观政要》的成书与进呈,约在玄宗开元后期或开元、天宝之际。吴兢在《上〈贞观政要〉表》中说:“臣愚比尝见朝野士庶,有论及国家政教者,咸云:若陛下之圣明,克遵太宗之故事,则不假远求上古之术,必致太宗之业。故知天下苍生所望于陛下者,诚亦厚矣!”这几句话所反映出来的社会背景,颇不像是开元前期、中期的所谓“开元盛世”,而倒很像是开元后期的政治环境。吴兢在《上〈贞观政要〉表》中还说:“昔殷汤不如尧舜,伊尹耻之;陛下倘不修祖业,微臣亦耻之。”此种口气,只有那些具有相当地位和影响的地方官员和朝廷官员,才有可能对皇帝这样说话。吴兢在开元末年至天宝初年从邺郡太守、相州长史入为恒王傅,由一个地方官员升为恒王李潓(后改名李瑱)的老师。恒王李潓是唐玄宗第二十七子,“授右卫大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地位是很显赫的。《贞观政要》一书很可能是吴兢在这个时期最后写成和进奏的。

《贞观政要》是一部按照专题写成的政治史,它记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政治和历史。

吴兢著《贞观政要》的目的,在他写的《贞观政要》序和《上〈贞观政要〉表》中,说得十分清楚。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写道:

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至于垂世立教之美,典谟谏奏之词,可以弘阐大猷,增崇至道者,爰命不才,备加甄录,体制大略,咸发成规。于是缀集所闻,参详旧史,撮其指要,举其宏纲,词兼质文,义在惩劝,人伦之纪备矣,军国之政存焉。凡一帙一十卷,合四十篇,名曰《贞观政要》。庶乎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岂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已哉!

这里充分显示了吴兢对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的仰慕,认为那时的“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在他看来,唐太宗君臣“垂世立教”的美德、“典谟谏奏”的词理,都是可以“弘阐大猷,增崇至道”的,因而具有“焕乎图籍,作鉴来叶”的作用,既能使历史生光,又能做未来鉴戒。这些,便是吴兢撰《贞观政要》的出发点。他的根本目的,是“庶乎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希望唐代的统治者都能以太宗君臣为楷模,那么天下就可以长治久安了。

吴兢在《上〈贞观政要〉表》中,把他的这个目的说得更清楚。他写道:

仍以《贞观政要》为目,谨随表奉进。望纡天鉴,择善而行,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伏愿行之而有恒,思之而不倦,则贞观巍巍之化,可得而致矣!

《贞观政要》共10卷40篇,因是“随事载录,用备劝诫”,所以每篇都有一个中心,每卷大致也有一个中心,如:为君之道、求贤纳谏、历史鉴戒、教诫太子、道德规范、正身修德、学术文化、刑法贡赋、征伐安边、善始慎终,等等。它的总的宗旨是:“词兼质文,义在惩劝,人伦之纪备矣,军国之政存焉。”

由于《贞观政要》是一本政治历史书,所以它受到最高统治集团的重视,把《贞观政要》作为座右铭来看待。唐宣宗李忱是唐代后期比较突出的一个君主,他曾经“书《贞观政要》于屏风,每正色拱手而读之”。可见《贞观政要》一书在统治集团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贞观政要》一书在历史编纂学上是有独特成就的。吴兢“缀集所闻,参详旧史”,按照专题分类,记述一朝的历史。这与起居注、实录、国史均有所不同。用这种体例写历史,在吴兢之前是很少见的。“贞观之治”为唐代以后历代统治者景仰和讴歌,这当然是因为“贞观盛世”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缘故,同时,也是和《贞观政要》一书在历史编纂学上的特点及其得以长期流传分不开的。

《贞观政要》在史料学方面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这是因为:第一,唐代起居注、实录、国史多已不存,《贞观政要》是现存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历史较早的一部史书;第二,吴兢长期担任史官,可以接触实录、国史和其他重要文献,他的《贞观政要》也因此保存了较多的贞观年间的重要史实;第三,比《贞观政要》晚出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书所记贞观年间史事,有许多方面也都不如《贞观政要》详尽。鉴于上述原因,《贞观政要》就成了反映唐代贞观年间政治历史的一部极其重要的文献。

同类推荐
  • 明朝小捕快

    明朝小捕快

    弘治七年,一个辅警重生在了西北边陲的一个小书生身上。时值开中法被废的两年之后,面对混乱的世道,他该何去何从?北拒鞑虏,南平倭乱,兴复哈密,开府郧阳.....而一切的起点,都是从一个小小的捕快开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一起聊聊:群号619886619
  • 幕后新闻

    幕后新闻

    本书包括天下故事第一村揭秘,郑板桥真迹神秘失踪案,钟伟将军走红湖南民间口头文学,海瑞印章四百年流浪史,太极拳故乡遍地武林佳话,替毛泽东待客的韶山老妇等神秘篇章,满足天下读者对历史之谜的求解之心……
  • 大转折时代:美国报纸覆盖下的五十年

    大转折时代:美国报纸覆盖下的五十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进入了重要的转折期,商业模式和社会结构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印刷术及造纸技术扩大了纸媒的影响力,媒体开始左右人们的生活;工业革命改变了原有的城市格局,社会阶层悄悄发生了变化;移民文化融入了美国主流文化,城市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不断增强。城市的蓬勃发展成为美国繁荣发展的缩影,并默默地影响着美国的未来。
  • 史记精编

    史记精编

    《史记》告诉我们,中国是具有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古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她不仅博大精深,而且神奇瑰丽,历久弥新。《史记》翔实、严谨而生动地记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记述了我们祖先在创造文明过程中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读《史记》,会使我们对中国已往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和伟大的祖先,怀有一种深深的温情与敬意。
  • 大王令我来巡山

    大王令我来巡山

    一觉醒来,林宁发现自己成了一名“高贵”的山贼二代。只是因为手无缚鸡之力,无法继承大位,只能由他彪悍无匹的未婚妻来继承。
热门推荐
  • 医圣当道

    医圣当道

    “武神重生,劫富济贫,妙手回春,姐,我开玩笑的,别……不能仗着我长得帅就乱摸啊,姐!”
  • 木棉袍子君休换

    木棉袍子君休换

    【推荐唐朝文言情《太子追妻总掉坑》文风可正剧可沙雕,男女主可考据可调戏。】 生命中有一条叫“青春”的路,它日益丛生着荆棘,而我们都不擅长成长,所以走得很跌撞。 向冬漾:以你爱的花为名,赐我一世居所。姜晓棉:以你曾冠衣之名,赎我余生缺席。故:木棉袍子君休换
  • 七星凡世

    七星凡世

    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是穿越天地间的人神之恋,是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看似生命短暂,却经历了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李瑞雪从尊贵的公主到最平凡的人类,走了一条曲折的路,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面对两难的选择,在父亲与爱人之间,责任与爱情之间,她该何去何从?她用生命诠释着不一样的人生,最终超越了天规戒律,创造属于自己的神话。
  • 我爱你,直到时光尽头

    我爱你,直到时光尽头

    曼彻斯特,十三岁的苏念安遇见十七岁的顾西洛。苏念安对这个经常惹事的男孩照顾有加,冷漠的他感动了。不料,两人却因意外而分开。马德里,长大后的他们再度相遇,她却因遭遇重大车祸而忘记了一切,包括他。大家都喜欢顾西洛,只有苏念安根本不把他当回事。他不在乎她的冷漠,把她带回家用心呵护,期望唤醒记忆中的女孩。可家族仇恨让他们一次次黯然退出对方的世界,但两人的爱情却在分离的煎熬中,渐渐升温。那一段被搁浅的回忆,要怎样,才能重新拾回……
  • 千金策:盛宠之仵作嫡妃

    千金策:盛宠之仵作嫡妃

    一句话简介:这是一个黑心黑肺女仵作与冷心冷情指挥使斗智斗勇,携手走上人生巅峰的励志故事!*传闻,远安县那位女仵作生得是虎背熊腰,不堪入目传闻,远安县那位女仵作性子怪异,喜怒无常传闻,远安县那位女仵作最喜尸体,常与尸共眠传闻......看着堂上坐着的青衣女子,众人撇嘴,传闻着实不可信,好好的妙龄女子松竹之姿,皎皎若天上月,谁见谁知道!玩的是柳叶刀,剖的是死人尸,破的是悬疑奇案,尊的是青衣女判官!阮梓宁表示,传闻不仅仅是传闻,比如说,她性别女,爱好——尸体!传闻,北抚镇使萧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权势滔天传闻,北抚镇使萧璟嗜血好杀,所过之处雁不留毛传闻......看着玄袍披氅,腰挎绣春刀的俊美男子,众人战战兢兢,传闻果然没错,貌若谪仙胜三分,心狠手辣阎罗犹不能及,玉面罗刹之称实至名归!当罗刹对上判官那——女子一袭青衣出尘,手中银刀闪烁,“我对活人没兴趣,要是你死了我倒是可以勉为其难将你制成标本收藏!”男子敛目,“可以。”“哈?”女子手一滑。“生同衾死同穴,”男子轻轻一笑,如玉容颜勾人心魄,“听说制成标本后能保尸身千年不腐,你我身后就制成标本下葬也可。”女子咬牙,“呸,谁跟你死同穴,我说的是把你做成标本。”“我知道,”男子点头,眸光柔情似水,“不论身前死后,我都是娇娇的,娇娇想如何就如何!”看着面不改色说情话的男人,女子掩面暴走,去他娘的娇娇,她当初就不该吃饱了撑的救这只大尾巴狼!你杀人,我递刀;你放火,我浇油;天上人间,碧落黄泉,既然逃不掉,那就——携手祸害世人好了!!!*世人谤我诽我欺我辱我,我待如何?来我怀里,替你狠狠揍他!我这辈子只有丧偶没有离异,你可得想好了正巧,我天煞孤星,除了你,没人镇得住!那就,醉卧美人膝吧!
  • 经典人文:人文思想卷

    经典人文:人文思想卷

    本书是著名作家余秋雨主编的系列读物,书中收录了众多经典的思想、人文、社科文章,有很强的阅读和收藏价值。灵魂和精神的领域有着强大的稳固性。那儿也会云霞飞动,变幻莫测,却夜夜可见深邃的星空。那儿也会花开花落,岁月不驻,却无法改易千古山河。那些北欧好汉,正是看到了这个领域的深邃星空和千古山河,才重新书写人生。
  • 神魔终曲

    神魔终曲

    阴阳大陆破碎,古神开明复苏,柒阁掘地而起,得看少年们如何摆脱天命之咒,奏响这神魔之曲。
  • 替嫁妈咪正牌妻

    替嫁妈咪正牌妻

    封毅然冷情冷性霸道腹黑,可就爱围着自家老婆转。莫小南天不怕地不怕,可唯独怕封少死缠烂打。可偏偏一个爱跑,一个爱追。一小包子:“妈咪,我帮你相亲,这个叔叔不错哦。”另一小包子:“爸比,妈咪要被抢走了,你快去跟她相亲啊!”某男人:“老婆,别生气了,助攻有点少,咱俩再生一个呗!”莫小南:“……”一胎俩宝心好累!
  • 归途美好但非吾想

    归途美好但非吾想

    道机莫测,必然中的偶然使一个普通的小男孩成了一个非修者的道者,他在低调而显得平凡,无论在人世、仙界和所谓的神界都无敌于世,最后他的归途是道,但他能就此而永生吗?
  • 邪武至尊

    邪武至尊

    觉醒的天赋不够强?怎么办?去抢啊!得到的功法是残卷?怎么办?复原啊!什么?你要和我比宠物?不好意思,我的宠物是龙王!什么?你要和我比家室?不好意思,我的外公是皇帝!什么?你要和我比势力?不好意思,我本人是魔族之首!什么?你要和我比女人?不好意思,我的女人是个神!前世,少年为绝世魔君,今朝,少年亦能逆天弑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