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95400000002

第2章 创业决策:大胆创业,烧不死就是金凤凰

在机遇面前,是缩着脑袋装聋作哑,还是冒着风险主动出击?即便会落得身败名裂,也要拼死一试,这是任正非创业的真实写照。在进退之间,他凭借一往无前的勇气选择了往前冲,因为他相信,只要烧不死就能浴火重生,就能变成金凤凰。

决策金典1 不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创业是一个颠覆过去,开创新局面的过程,如果只想着怎样才能不冒险,那么必定会一败涂地。在任正非看来,不冒险往往才是最大的风险。20世纪80年代,有两条截然不同的路摆在了任正非的面前,是选择衣食无忧的国企干部生活,还是破釜沉舟选择冒险创业,这是一个问题。

当时的任正非早已不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但他依然带着自己的梦想与激情踏上了创业的道路,并希望能够在电信领域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谈到创业时,任正非语重心长地说道:“我是不惑之年创业,用两万元奠定发展基础的。从无到有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是面对挑战也别有一番乐趣。”

只要选择了正确的道路,那么不管前方是艰难,是险阻,是荆棘,还是悬崖峭壁,都必须坚持走下去。如果没有这种勇气和魄力,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中立足呢?如今,华为公司,已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等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成为国际电信巨头们“最危险”的竞争对手,华为的成功充分显示出任正非惊人的企业家才能。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华为辉煌的背后,也同样隐藏着无数的付出与汗水。

十几年的军旅生涯掩埋了任正非的风华正茂,然而突如其来的裁军政策却令人措手不及。此时的任正非已经四十多岁了,尽管是部队中的技术骨干,组织还专门准备将他安置到一个军事科研基地,但在选择面前他显得十分茫然。

“爸爸,这地方好荒凉啊!”就是女儿这样一句无心之语,让任正非最终拒绝了军事科研基地的工作,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转业。对于一个在不惑之年转业的军人来说,似乎这辈子也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去了,但这不是任正非的性格,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喜欢逃避的人,越是有挑战性的事情,越是能够激起他争强好胜、不服输的心。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正如歌词中唱的那样,1979年对于深圳来说意味着翻天巨变。昨天还是一个人口不足3万的边陲小镇,转眼间就成了欣欣向荣的经济特区,用“遍地黄金”来形容人们对南下深圳的狂热一点也不夸张,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纷纷南下掘金,而任正非也是其中的一员。

与众多的掘金者不同,任正非南下深圳的目的似乎更为单纯。多年的军旅生涯使得一家人聚少离多,转业后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全家团圆,由于妻子在深圳南油集团工作,所以他便来到了深圳。

在部队,虽然物质简朴但不用操心基本的生存问题,但在深圳这个新兴的城市里,却处处充满了残酷的市场竞争。对于一个已经习惯军队生活的人来说,怎样适应深圳的新生活,这无疑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不适应商品经济的大环境,因为领导和服从意识过强,所以没有什么自身的想法和主意,初来深圳,任正非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使得他的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麻烦。

在“深圳速度”面前,任正非内心的豪情壮志如星星燎原般越烧越旺,然而一时之间又根本找不到可以施展的途径和空间。在南油集团工作期间,任正非本是怀着一颗大干特干的心专门给南油老总写了一份“军令状”,请求其把旗下的一家公司交给他打理,但并没有获得回应,实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

生活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然而也正是困境才能造就破釜沉舟的英雄。在工作上频频受挫的任正非,不甘心处处碰壁,他始终坚信不冒险就是最大的风险,那么,何不放开手脚,大胆地拼搏一番呢?

在重重压力面前,没有逃避,没有消沉,没有抱怨,任正非下定决心选择了创业。时至今日,他已经成为全球领域内的电信大亨,他的名字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之上,他的成功历程也成为人们家喻户晓的谈资对象,然而没人能知道,他在决定创业之前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斗争,到底承受了多少来自各方的压力。那时的任正非已经四十多岁了,如果说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还有机会重来,那么任正非无疑是在用自己的整个余生作赌注。创业失败会怎样?他肯定千百次地思考过这个问题,毕竟人生能有几个四十年?尽管输不起,但他还是毅然决定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当时的任正非一穷二白,已经身处生活的最低谷,再糟糕又能糟糕到哪里去?穷困,往往能使人产生赚钱的勇气和智慧,越是一无所有的人,往往越能够成功创造奇迹。不管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还是中国首富李嘉诚,都是如此,任正非也不例外。

说干就干,下定创业的决心后,任正非雷厉风行的开始筹措资金,通过各种渠道东拼西凑终于凑齐了两万元的注册资金,随即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创业不仅需要冒险的魄力与勇气,更需要合适的时机。当时的深圳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正处在高速蓬勃发展时期,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华为的成立正好搭上了政策的顺风车,并快速融入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

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华为从曾经的一叶扁舟成长为电信行业的航空母舰,2003年任正非在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上以11亿美元稳居273名,2005年华为销售收入469亿人民币,利润高达51.5亿元,2008年华为销售业绩再创新高,达到了233亿美元。从这一组数据上,我们不难看出华为跨越式的发展。风险与利润同在,这是商界公认的黄金法则。在狂飙猛进的发展背后,任正非到底承担了怎样的风险,作为局外人,我们似乎很难去评判,但毫无疑问的是,如今华为的辉煌是建立在任正非不怕冒险的经营决策之上的。

市场瞬息万变,商场也是风云无常,根本不存在永远可靠的避风港。如果一个企业惧怕风险,惧怕失败,那么迟早会在被动的守城中被残酷的竞争打败。机遇往往都藏在风险背后,不冒险就不会有发展。

选择创业就等于选择了未知,尽管如今的任正非已经俨然成为功成名就的代名词,但二十多年前,他同样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更不可能预测到华为今天的辉煌与成绩。凤凰浴火可重生,但又有多少人能够舍弃已拥有去追求未知呢?要么在灼灼燃烧的火焰中丧生,要么熬过烈火的焚烧获得从未有过的新生,这种非此即彼的刺激感或许正是创业的魅力之所在。

纵观那些成功的白手起家者,无一不是敢于冒险的人,他们坚韧执着、意志刚强,只要有了目标,便会不顾一切地去奋斗,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富贵险中求”这种说法并非毫无道理,正如泰戈尔所说,“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任正非用自己的经历向世人诠释了:风险背后就是阳光。

尽管华为是一个冒险者的成功,但作为掌舵人,任正非即便冒险也是相当低调。当别人为了短期利益忽视技术,为了赚钱而投资热门产业时,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做技术、搞市场。事实证明,默默耕耘正是帮助他超越同行,创造奇迹的一张王牌。

不冒险肯定不能成功,但并不是每一个冒险者都能劫后余生。冒险也要讲究效率,如果只是为了冒险而冒险,那么除了留下项羽式的悲剧外,不会有任何意义。冒险不是鲁莽和冲动,更不是彰显个人英雄主义的道具,而是冷静思考后的一种正确决断。在这一点上,任正非无疑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决策金典2 想创业就必须要背水一战

“床垫文化”“加班文化”,透过华为这种文化氛围,我们也不难看出任正非敢拼敢干的工作作风。创业要想成功,不背水一战是不行的。当过兵的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任正非在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中,早就练就了吃苦耐劳的金刚不坏之身。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吃不了的苦,没有什么忍不住的痛。

创业初期,为了节省资金开支,任正非带领五十多个研发人员,挤在一间无比破旧的办公大楼里。没有舒适宽敞的大床,那就打地铺睡床垫,地上一张床垫挨着一张床垫,昭示着华为人背水一战的勇气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是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要想真正做出一番事业来,不吃苦是不行的,住的问题解决了,剩下就是吃的问题,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科研,华为的办公桌与厨房设在同一个楼层,大家同吃同住,一起没日没夜的工作,实在困的不行了,就直接在床垫上眯一下,醒了就继续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

当时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任正非,无论是精力还是身体素质,与年轻人都是无法比拟的,但他知道,如果自己作为将军都不敢上阵杀敌,那么又怎么可能组建一个有超强战斗力的铁军呢?他一头扎进工作,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16个小时,有什么样的将军就有什么样的士兵,任正非这种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华为创业初期为大家树立了一个不可动摇的精神丰碑。于是,工程师们也都拿出了拼命的精神,甚至有人累到眼角膜都掉了。

实际上,从任正非注册公司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做好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准备。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在深圳这块充满希望的田野里,活跃着无数的猎食者,几乎每个人都在贪婪地窥视着市场,如果想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全力以赴去战斗。华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产品”。

一个企业要想活下去,就必须想办法盈利。盈利靠的是什么?对于一家电信设备公司来说,首先就是产品,没有产品,任何的雄心壮志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起初,考虑到中国的电话普及率很低,而且全中国一千多家相关厂商,谁都没有自主研发能力,所以要想在短时间内解决产品问题,只能做贸易代理。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电信市场主要被欧美日七家跨国企业霸占,当时要想装一部电话,不仅花费高达五六千人民币,还要苦苦等上八九个月。

尽管中国电信行业才刚刚开始发展,但面对国际电信巨头,刚刚成立的华为可谓是脆弱的不堪一击。不管是从技术上,还是从经济实力等方面来说,华为根本无法撼动国际电信巨头对中国电信市场的垄断。

如果任正非是一个胆小之人,如果任正非缺乏背水一战的勇气,那么,就不会有华为的今天,更不会有世界人的华为。众所周知,华为是一个崇尚技术的企业,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种理念其实早在华为成立之初就已经形成。任正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人,即便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军队,但他骨子里依然残留着军人的本性。他看不惯外国品牌在中国电信行业大行其道,看不惯中国电信企业只满足于做贸易代理,却疏于研发自己的技术和产品。而这正是他一根筋钻研技术的最原始的思想动力。

华为第五号员工郭平回忆起曾经创业时的情景时,很有感触地说道,“不拼,就活不下去!”实际上,这也正是华为成立初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外有虎视眈眈的国际电信巨头,内又缺乏技术实力,要想在这样内外交困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不拼命是不可能的。

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这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看,颇有些天方夜谭的意味。但任正非却从不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为了鼓舞员工的士气,他每天都站在纸箱子上给大家做思想动员。时至今日,郭平依然能够清晰地记得任正非喊话的内容:“每周工作四十个小时,只能产生普通的劳动者,不可能产生科学家、工程师,更不可能完成产业升级!”怀揣一个梦想,才有拼搏的动力,才有勇气面对百孔千疮的现实。

尽管人前的任正非斗志昂扬,激情澎湃,但实际上他比任何一个人都害怕失败,而且是无时无刻得害怕失败,为此他曾两度患上忧郁症,即便是这样,也无法阻挡他背水一战的决定。

任正非是技术出身,所以很早就意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的发展,社会对电话的需求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增长,尽管国际电信巨头早就嗅到了中国市场的商机,但他们带来了产品却并没有把真正的核心技术一并带来。对于电话来说,其最重要的核心技术就是交换机。

由于西方电信巨头的技术垄断,所以当时的交换机价格十分高昂,欧美厂商的价格一般是每线300~400美元,日本厂商便宜一些,但也需180美元。于是很多聪明的商人都瞄准了交换机市场,纷纷从港台把各种各样的交换机弄进海关,然后贴上自己的牌子倒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华科公司老板许瑞洪,他把进口组件搬进暑假学校的空教室,又找来了一帮学生组装机器,短短一个暑假就赚了足足两千多万。

这让任正非更加认识到这项技术的重要性,执着的他说什么也要把这个技术难关攻克。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事,第一次尝试就让他遭遇了事业上的不顺。100万的数字程控交换机研发费用打了水漂,甚至连点响动也没有,心有不甘的任正非再次向公司董事会提出再研究一年的申请,并希望对方能够继续追加200万的投资,然而一年很快又过去了,结果依然是无果而终。

如果说这两次技术研发的失败对任正非没有一点影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但他不是一个容易服输的人。尽管为此他被迫辞职,并最终选择了创业,但他对技术的执着依然没有半点改变,华为成立后,他继续投入到了交换机的技术研发之中,而失败的阴影早已经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

没有任正非的执着和坚持,就不会有华为的今天。背水一战最终迎来了一丝胜利的曙光,产品终于做出来了,但一个新问题马上出现了,那就是卖给谁?当时的大城市市场早已经是国际电信巨头的囊中之物,华为还太弱小,不能拿着鸡蛋碰石头,于是任正非效仿毛泽东的战术,玩起来了“农村包围城市”。

选择这样的市场战略并不是因为胆小,更不是因为怯弱,即便是背水之战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绝对不能意气用事。既然硬碰硬行不通,那么就见缝插针,用渗透的方法打垮“电信国际联军”。

为了把产品卖出去,任正非带领所有华为人从外商不屑于进入的边疆地带和小企业入手,不管是海拔高达四千五百公尺以上的西藏高原,还是气温高达四十五摄氏度以上的新疆沙漠地带,哪里有市场空隙,哪里就有华为人。背水一战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脚踏实地的执行力。

作为企业最高领导的任正非,完全可以坐在办公室里运筹帷幄,但他却和员工一样,提着产品到处跑客户。用他自己的话说,“不要脸才能进步!”如果连脸面都放不下来,又谈何背水一战,又凭什么不断成长,走向成功?

决策金典3 “德意志式”的偏执狂

在任正非看来,人的潜力是无穷的,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事情。尽管外界对于他这种“德意志式”的偏执颇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华为的成功正是建立在他对技术、对事业近乎疯狂的执着之上。

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发是华为成立后的第一个坎,也是关乎生死存亡的一场硬仗。世界上第一部电话于1876年诞生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对于电话来说,其最为核心的部件就是交换机,它就好比是整个网络的大脑,承接着所有接转功能,不管是接入网、传输设备,还是计费设备等,都需要通过交换机才能得以实现。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交换机也得以更新换代,美国于1965年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计算机控制的电话交换机——程控交换机。程控交换机的发明是电话交换技术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它具有体积小、速度快、话音质量清晰、工作效率高等优点,因此很快风靡全球电信市场,成为交换机中的中流砥柱。

而这个时候的中国还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工业基础薄弱,即便是稍微复杂一些的工业品都无法制造,更谈不上电信技术的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沿海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电信市场才慢慢发展起来。

随着国内电话需求的井喷式增长,交换机的需求也是水涨船高,但由于西方国家对交换机技术的垄断,国内交换机产业的发展并不乐观。过量进口、低价倾销、走私严重三大毒瘤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发展。程控交换机的市场是相当广大的,这已经成为业界的一种共识,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不可能没有人动心,尽管国内的很多厂家都想抢占这个市场,但技术却是一个几乎不可打破的壁垒,研发资金投入不可估计,能否研发成功无法预想,技术研发力量严重不足,技术瓶颈实在是难以突破,面对重重艰难险阻,除了任正非,所有人都选择了逃避。

技术研发就像无底洞,谁也不知道从开始研发到研发成功需要投入多少科研经费,需要耗费多少时间,需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更可怕的是,如果研发到一半撤资,就意味着前期的投入全部都打了水漂,可是如果继续投入,很可能又意味着被套牢了,它就像毒瘾一样,一旦沾上,就很难中途停止。任正非是技术人员出身,对于这一点不可能不清楚,然而他却选择了一条道走到黑,哪怕是撞了南墙,也绝不回头,不把南墙撞倒,誓不罢休。

只要你认定了目标,那么只要不抛弃不放弃就肯定能够到达目的地,道路曲折些是难免的,中途有各种艰难险阻也是正常的,关键是你要挺过去,哪怕是死也要挺过去再死。提到偏执,人们常会想到德国纳粹头子希特勒,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战争狂人,对于发动战争有着疯狂的执着,任正非也是军人出身,但他的偏执却全部都用在了电信事业的发展上。

华为没钱,那就想办法凑钱,想办法省钱。技术研发需要自动测试设备,可是由于资金困难,实在是无法购买,于是任正非带领技术人员独辟蹊径,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用土办法代替设备:用万用表和示波器来测试交换机,用放大镜一个个地检查电路板上成千上万的焊点。

或许在今天看来,人们难免会产生疑问,既然研发环境如此寒酸,为什么还要坚持搞下去呢?当时的华为现金流十分紧张,包括任正非在内的所有股东,谁也没赚过一分钱,相反为了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把自己的私人腰包都掏空了。即便是这样,还是存在很大的资金空缺,借贷困难,就把到账的合同预付款投入到技术开发中。尽管当时华为的工资不高,但还是连续6个月都发不出工资,好不容易组建起来的科研队伍绝不能因为钱的问题就这么分崩离析,这就是任正非当时的真实想法。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给大家发工资,已经掏空所有积蓄、再也借不到钱的任正非,无奈之下选择了高利贷。

年利息24%的高利贷对于当时的华为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如果只是简单地为了利益,那么完全不必冒如此大的风险,但任正非没有半途而废。任何一个生意人都知道高利贷意味着什么,用高利贷解决资金困难,无异于饮鸩止渴,但即便是饮鸩止渴任正非也甘之如饴,因为没有什么能够让他放弃,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的前进,也许正是他的这种偏执,才有了交换机技术的突破,才有了华为的柳暗花明。

无论怎样偏执,对事业的追求如何狂热,但实事求是地说,任正非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有着正常精神感知的人,有感知就意味着有压力。当时他所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除了成功他别无退路,更别无选择。“研发不成功,我就跳楼”从任正非这番豪言壮语中,不难看出他对成功的狂热追求,也不难看出他一直都承受着巨大无比的压力,说他在崩溃的边缘苦苦挣扎也并不为过。

任正非不是一个聪明人,他自己也说,正是因为不聪明所以才吃电信这碗饭。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如果他聪明就会搞交换机代理贸易而不是研发,如果他聪明就不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赌在一场很难胜利的技术研发之战上,如果他聪明就应该懂得适可而止而不是豁出一切死磕到底。是的,任正非不聪明,但正是这种不聪明,正是这种大智若愚的偏执,才带领华为熬过了黎明前的黑暗,并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BH-03交换机终于通过了全部的基本功能测试,华为马拉松式的技术研发终于在1991年12月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不得不说,任正非是一个极其大胆的人,在技术尚未研发成功之前,他就已经开始兜售华为未来的产品,并用客户的预付款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尽管此举缓解了华为部分资金困难,但任正非也为此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一边是技术研发的频频受挫,一边是各地客户连续不断的催货电话、电报和传真,夹在中间的任正非可想而知。

当首批3万台价值数十万元的交换机发货出厂时,公司收到的预付款已经全部用完,账上的资金也几乎全部用完,如果再发不出货,华为除了破产不会有第二条可以走,但不管怎样说,华为走出了困境,任正非的偏执也终于获得了回报。

1991年12月31日晚,任正非带领华为的全部员工在这间诞生程控数字交换机的破旧办公大楼里,召开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庆功会,尽管只是简单的自助餐,但大家对于华为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诞生仍然感到无比兴奋。实事求是地说,此次技术研发的胜利,为华为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到了1992年,华为的产品开始大批进入市场,尽管只是短短一年,但产值却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仅1992年当年的产值就突破了亿元,利润超过了千万,员工也从最初的50多名研发人员增长到了100人。在鲜花和掌声面前,任正非依然没有丢掉自己的偏执,他把全部利润投入到了研制更高容量和更好性能的交换机中。

在市场开拓方面,任正非同样有着“偏执狂”的执着,只要足够努力,就没有卖不出去的产品,所以他以身作则,和员工们一样自己提着产品去找客户。这种“德意志式”的偏执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它可以通过无市场压力的传递,使得企业的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永远保持灵敏和活跃,或许这正是华为至今仍然高高端坐在电信老大位置上的最根本的原因和动力。

决策金典4 只有活下去才能看见希望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电信行业已经呈现出饱和状态,实际上不仅仅是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也在面临着日渐萎缩的困境。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利润越来越薄,市场竞争日益惨烈,摩托罗拉、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等昔日的网络通讯巨头都面临着衰退危机,而任正非所带领的华为却以逆天之势不断上升发展。不管是对于电信大亨思科来说,还是对于电信巨头苹果来讲,任正非都绝对算得上是一个令人害怕的人物,华为的迅速崛起更是成为很多欧美厂商的“噩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叱咤风云的企业领袖却是一个极端怕“死”的人。从华为成立一直到今天,在这20多年的日日夜夜中,任正非想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活下去。

有人说,华为是一个悲观者的胜利,在任正非身上确实有一种“悲观”的情绪,但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在别人贪婪时冷静,在别人冷静时贪婪,任正非把世界股神巴菲特的这项投资原则运用的可谓是出神入化。好友田涛曾这样评价他的性格和行事作风,“老任是一个极具冲突性格的人,他的危机意识常让自己坐立难安,但真正面临困境的时候却又无可救药的乐观。任正非总是在春天的时候喊冬天,当真正遭逢危机时,他又能看到黑暗中的曙光。”

华为怕死,因为只有活下去才能看见希望,这不是胆小怯弱,更不是矫情娇气,而是一种深深根治于骨血之中的危机意识。古人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尤其是在如今这个风起云涌,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丛林之中,谁放松警惕,谁就会成为他人的盘中餐、口中肉。弱肉强食并不是危言耸听,世界潮流在变动,唯有惶者才能步步谨慎,时时小心,刻刻进步。

任正非很怕死,哪怕是在胜利的欢呼声中,他的大脑依然被“危机”所控制。1992年底,华为从一个差点破产的公司一跃步入亿元营收大关,纯利润就达到了上千万,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讲,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成功,然而任正非对此却没有丝毫的喜悦。在年终的员工大会上,他站在发言台上说道,“我们活下来了。”随即老泪纵横,情绪无法自控。

华为是一个十分强大的竞争对手,却同样是一个胆小的企业。一位美系顾问曾经这样说道,“他们对失败的害怕很强烈,求知的欲望又很饥渴,永远在问世界第一流是怎样做的?”实际上“自华为成立之日起,任正非就变成了一个怕死的人,华为就成为一个怕死的公司,活下来成为华为最低,也是最高的战略目标。”也正是这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原则,指引着华为避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危机,并从命运的最低谷爬起来,实现一飞冲天。

任正非是一名军人,没人比他更明白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生命只有一次,容不得你逞强,也不允许你浪费。遇到比自己强大千倍百倍的敌人,冲上去拼杀不是勇敢,而是愚蠢,是莽撞,是有勇无谋。

俗话说“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养精蓄锐壮大自身才是明智之举。指挥军队作战是如此,领导企业打市场也是一样。所以任正非格外惜命,也格外关心员工们的性命。

众所周知,华为是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其国际业务超过总业务额的50%以上,其客户遍布一百五十多个国家。由于工作的关系,不管是任正非本人还是华为的员工,都常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尽管坐飞机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但每一次飞行,任正非的心始终都悬在空中。

有一次,飞机刚起飞不久,整个客舱开始剧烈颠簸,紧接着以直线向下俯冲,空姐也随即发出紧急通知,此时的任正非全身肌肉发僵,所幸的是飞机最后迫降成功。看着赶来救援的十几辆警车和消防车,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任正非不由得呢喃道,“谢天谢地,总算又活过来了。”

由于工作需要,包括任正非在内的所有高级主管一年的飞行次数至少在100次以上,所以空中遇险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十几多天后,任正非从开罗飞往多哈,再次上演了一出空中惊魂。在飞行途中,飞机突然毫无征兆的忽上忽下,来回颠簸,迫降后任正非仍然心有余悸,出于安全考虑,他原本打算取消航班,但同行乘客一句无心的话却让他改变了这个决定。

“生命很脆弱,所以更要活在当下,活好每一天。”是啊,如果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那么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两个小时后,任正非登上另一架飞机,继续飞往多哈。在华为有这样一条规定:所有高级主管必须24小时开机,全世界任何角落只要有一架飞机出事,一定要通知任正非本人飞机上是否有华为员工,若有,一定要动员高层处理。

对于这一规定,任正非曾含泪对所有高级主管说道,“好消息我不想听,坏消息我一定要知道,尤其是关系到员工生命安全的大事。”是的,任正非很怕死,也很怕员工会遇到危险,但正是这种怕死的精神彰显了他对员工发自内心的关爱。

华为虽然怕死,但绝不做逃兵。2003年,华为遇上了一次从未有过的危机。全球最大网络设备公司思科在美国控告华为侵犯知识产权,其所要求的赔偿金额足以让华为从整个地球消失。任正非是军人出身,虽然惜命,但绝不贪生怕死,他随即派出郭平前往美国处理此事。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郭平苦笑着说,“思科只给了我一个PDF档,告诉我take it or leave it(接不接受由你)”。

原本任正非打算和平处理此事,没成想思科竟然主动发起挑战,在看完思科的要求后,任正非决定“即使死也要战死,不能举着白旗被人打死。”活下去很重要,但前提是要有尊严的活下去,有气节的活下去。

华为很低调,从不主动挑起战争,但面对思科的击杀,没有理由就这样束手就擒。实际上,思科向华为宣战的理由很简单,尽管当时华为才刚刚崛起,但已经开始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并把产品卖到了美国和世界各地。不管是从技术层面来讲,还是从价格方面来说,华为都是一个极具市场威胁的对手,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思科已经意识到:如果不铲除华为,只会后患无穷。

一山不容二虎,华为与思科之间的战争迟早都会爆发,既然无法避免,那么何不主动出击?在这场大战之中,任正非的目标依然很简单,那就是活下去。在他看来,历经种种磨难,层层险阻,依然能够活下来的企业才是真正的王者,才真正值得世人佩服。

在华为的据理力争之下,思科在美国的诉讼最后无疾而终。由思科挑起的这场战争不仅没能打垮华为,反而让华为名声大噪,“这给我们省下了几十亿美元的宣传费”任正非实可谓是因祸得福。活下来的华为再次迸发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趁着名气大火,华为开始大举进军国际市场,海外营收一下子从10%以下攀升到了70%。

只要活下来就有希望,这是任正非常常强调的一句话。尽管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充分凸显了一个真理:先生存才能图发展。就是靠着这条决策金典,任正非带领华为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时期,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决策金典5 满腔热血自然一飞冲天

十几年的军旅生涯早已经把爱国情怀深深镌刻在任正非的灵魂和骨血之中。作为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作为一个有理想的电信人,任正非并不仅仅是为了一己之私而奋斗,更是为了中国民族之崛起而奋斗!

如今华为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任正非在创业之初为公司起名的原因和动机。华为实际上是“中华大有作为”之意,从此也不难看出任正非报效国家的满腔热血。把时间拉回到20世纪80年代,尽管中国在政治上早在1949年就赢得了主权,但长时间的战乱使得经济早已是百孔千疮,从经济角度来讲,中国不仅贫穷而且十分落后。

任正非为什么要成立华为,一方面有他自身事业受挫等个人因素,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爱国的热情。改革开放后,中国市场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吸引了一大批国际电信商来华淘金,并最终形成了中国通信史上有名的“七国八制”,中国市场被日本NEC和富士通、美国朗讯、加拿大北电、瑞典爱立信、德国西门子、比利时贝尔和法国阿尔卡特七个国家的八家产品共同瓜分。

全中国没有一家能够与外商抗衡的土生土长的电信企业,全中国没有一种自主研发的电信产品,这和丧权辱国有什么区别?如果长此以往下去,国家的经济安全岌岌可危。不管是作为一个军人,还是作为一个电信行业从业者,这都不是任正非愿意看到的场景。

当别人都在忙着做代理贸易,赚的盆满钵满的时候,任正非没有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是主动投入到了打破西方技术壁垒的最前线。当技术研发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时,任正非不气馁,不放弃,哪怕搭上身家性命也势必要攻克交换机的技术难关,在这一次次艰难的决策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不断前行?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对于华为人来说,怎样把七个国家的八种产品赶出国内市场,这是一项极其坚决的任务。一个企业不能没有精神,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只要拥有了不死的灵魂,即便肉体死亡也依然能够复生。任正非用自己的满腔热血为精神基石,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开路先锋,开始了自己的技术强国之梦。

交换机研制成功后,摆在华为面前的首要问题不再是技术瓶颈,而是市场切入口。一个企业不能盈利就不会有长远的发展,对于华为来说技术研发成功不是目的,占领市场才是目的,振兴民族经济才是目的。当时的市场环境并不客观,北京、上海等大市场早已经是七国联军的天下,华为根本无法进入,也没有能力与七国联军硬碰硬的竞争,如果这个时候逞匹夫之勇,结果只能是全军覆没。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巧合,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六十多年后,任正非同样借助该战术,打破了电信业的七国八制。既然大城市是七国联军的天下,那就从那些外商不屑于进入的边疆地带和小企业着手,尽管星星之火很微弱,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再小的火星也能发展成燎原之势。

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任正非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世界的市场很广阔,要想彰显中国力量就必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东亚病夫到中国制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研发,改革开放以后,每行每业都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作为一名嗅觉敏锐的企业家,任正非早早就认识到了经济主权的重要性,所以他宁愿抛头颅洒热血,也要把技术研发搞成功,因为只有手握核心技术,才能避免受制于人,事实上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即便是华为赚到的第一桶金,也悉数投入到了新的技术研发之中。

中华民族的复兴将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势必很难出现什么起色。军队打仗讲究乘胜追击,讲究一鼓作气,任正非在领导华为进军国际市场时十分精于此道。

华为是一家新兴企业,不管是在技术还是在国际市场开拓以及贸易人才上,与诺基亚、思科等国际电信巨头根本没有丝毫的可比性。但不能因为开拓国际市场有困难,就放弃扩张计划得过且过,既然不能硬碰硬,那就见缝插针,自己寻找机遇。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任正非继续贯彻“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战略,从那些时局动荡、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入手,因为这些地方正是那些国际电信大亨布局最为薄弱的地方,也是最容易打入的地方。

任正非满腔热血准备大干一场,但他行事并不莽撞,在他的指挥和领导下,华为既能成为瞬间制敌的猎豹,也能成为冬眠的北极熊。实际上关于选择哪个市场来打响华为国际化大战的“第一枪”,包括任正非在内的决策层确实动用了不少心思。经过反复论证和思考,俄罗斯和拉美市场成为第一批“猎物”。

所谓万事开头难,做事情光有一腔热血远远不够,更需要脚踏实地去做。其实,早在1994年,任正非就开始布局俄罗斯市场。每年都有数十个代表团访俄,并邀请俄代表团来华。这可以看做是北上的一个热身运动。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大致摸清俄罗斯的基本情况后,任正非正式开启了打入俄罗斯市场的扩张计划,尽管前期准备很充分,但该计划的实施却并不顺利。

销售人员初到俄罗斯,一个地方一去就是一两个星期,可是别说销售产品了,连客户的影子都没见到。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长达一年,紧接着俄罗斯经济陷入低谷,众多国际电信大亨纷纷收缩市场线,迅速撤资准备逃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任正非不退反进,派出了得力亲信李杰负责占领俄罗斯的市场空缺。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杰颇有感触地说道,“那年天气倒是不冷,可市场太冷了。而且紧接着俄罗斯发生的一场金融危机,使整个电信业都停滞下来。有在打官司的,有在清理货物的,官员们走马观灯似地在眼前晃来晃去,我不仅失去了嗅觉,甚至视线也模糊了,那时候,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等待,由一匹狼变成了一头冬眠的北极熊。”连续两年的时间,除了告诉俄罗斯华为还在,李杰一无所获。

俄罗斯是华为进军国际市场的第一仗,不能输更输不起,尽管市场情况毫无起色,但任正非依然锲而不舍地坚持在俄罗斯市场的投入。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长达四年的苦苦挣扎后,俄罗斯经济终于出现了回暖的信号。到了2001年,华为成功与俄罗斯国家电信部门签署了上千万美元的GSM设备供应合同,2002年又获得了从圣彼德堡到莫斯科3797公里的超长距离320G国家光传输干线(DWDM系统)的订单,到了2003年更是以超过3亿美元的销售额,成为独联体市场首屈一指的国际大型设备供应商。

满腔热血自然一飞冲天,华为之所以能够熬过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市场变幻,成功地在俄罗斯站稳脚跟,这与任正非本人经济强国,为国争光的“军魂”不无关系。不管是曾经作为一个军人,还是转业后作为市场一兵,任正非始终都牢记着为国尽忠,用鲜血保卫国家的誓言和重任。踏上国际商战是兑现对祖国的承诺,更是因为他对这个刚刚振兴民族的满腔热忱和深沉的爱。

决策金典6 一根筋将3G进行到底

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的电信行业都在经历一场技术上的变革。原本2G的GSM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和广大用户的需要,信息网络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已经成为无法逆转的发展趋势。

相对于传统网络来说,3G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它不仅可以提供视频电视、手机电话以及高速下载等移动宽带多媒体业务,更重要的是,还能充分保证高效可靠的服务质量,未来是3G的时代,这已经成为电信行业中无可争辩的事实。中国电信行业发展晚,技术落后,根本没有自身的核心专利,因此不得不花费巨额经费来支付外国公司的专利费用。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电信行业的网络业务总是要被他人分一杯羹,对于从事电信行业的任正非来说,这是一种无法言说却又芒刺在背的痛。

用烧钱游戏来形容3G并不是危言耸听,最先试水3G研发的诺基亚、爱立信等厂商所投入的研发资金高达数十亿美元,对于国内的众多设备制造商来说,这样的研发费用根本就是天文数字,即便是对于华为来说,这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但任正非骨子里就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越是不能完成的事情越是能够激起他骨子里的不服输精神。

当其他人面对3G这一新鲜事物都心生疑虑,持观望态度时,任正非早已经甩开膀子,加入到了3G通信标准的争夺之中。通信系统的标准对于任何一个电信企业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参与标准制订过程,那么即便有实力顶尖的研发团队,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技术性突破。不清楚通信系统标准,那么在研发产品时,就必须先猜谜般地弄明白整个系统的技术结构和逻辑结构,就算能够顺利开发出产品,也要向通信系统标准制定者缴纳专利费,这就意味着:一旦错过通信系统标准的制订,一步落后就会步步落后,就只能沦落为市场的后进者,只能被排挤在整个通信行业产业链附加值的最低端。

技术出身的任正非对于新技术的嗅觉十分敏锐,3G刚刚露头,他就预见到了3G时代的到来。当时,中国市场上的3G标准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即CDMA2000、WCDMA和TD-SCDMA。在尘埃落定之前,谁都不知道哪个标准会最终以压倒性的优势成为整个通信系统的标准。3G标准不确定,使得这项新技术的前景更加迷茫不清,因此不少厂商望而却步。

任正非打定了主意做3G,那么不管刀山还是火海,不管是天堂还是地狱,他都不会动摇自己的决定。可是,光3G的标准就有三种,而当时华为的实力根本不足以同时支撑3项技术研发。在兵力和火力本就十分分散的情况下,要想取得3G之战的胜利,就必须集中优势兵力,主攻一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

不得不说,任正非有着十分超前的技术预见性。尽管大唐电信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给国际电联提交了中国自己的3G标准,即TD-SCDMA,并且该标准于2000年正式被采纳为第三代移动通信三大主流标准之一,但任正非并没有把鸡蛋放在这个篮子里。

TD-SCDMA是政府扶持民族产业的产物,从政策角度来讲,政府支持TD-SCDMA的倾向是十分明确的。WCDMA、CDMA2000的专利权均为欧美外商所有,为了抢占国内的广大电信市场,WCDMA和CDMA2000联合起来打压TD-SCDMA,使得TD-SCDMA很难实现国际漫游。于是TD-SCDMA的商用迟迟不能成行,再加上2005年前后,多个城市组建WCDMA试验网,而这些试验网直接就可以商用,紧接着电信、中国网通等运营商纷纷加入WCDMA阵营,TD-SCDMA随即受到冷落。

任正非把宝压在了WCDMA上可谓是很有先见之明。尽管任正非做3G的决心是异常坚定的,但在商业决策上却异常谨慎,“即便我们公司有3G之类的好的时机,我们也不会盲目地把队伍扩大的很大。”如果把此举定义为华为的保守举措,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在GSM上,华为晚了10年,但在3G技术上,如果华为敢说自己是落后者,那么没人敢说自己领先。截至到目前为止,WCDMA是全球范围内采用最广泛的3G标准,任正非的正确决策,奠定了华为在3G领域内的领导地位。

既然选择了做3G,那么就不能三心二意,就不能见异思迁。任正非从决定做3G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决定把大部分公司资源都投入到WCDMA领域。众所周知,通信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进入21世纪以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谁都不能确定什么时候会出现一项铺天盖地的技术。华为的资金以及研发力量就这么多,全部都投入了3G,就意味着不论未来发生什么变故,出现什么时机,华为都不再有能力去参与。佛家常讲,有得必有失,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事实上确实如此。

任正非因为执着于3G而错过了很多十分宝贵的商机,曾经风靡市场的小灵通让不少厂商大赚了一笔,然而华为却因为深陷3G泥潭而分身乏术,并因此而错过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时机,这对于任正非来说实在遗憾,但他却从未后悔。华为的钱袋子就这么大,在资金本就不充裕的基础上再分流,结果只能鸡飞蛋打,既然选择了做3G,势必要做出取舍,势必要放弃一些东西。

3G牌照在中国的下发可谓是一波三折,很多电信厂商在漫长而又迷茫的等待中停下了研发的脚步,但任正非却冒着风险在大雾中坚持前行。就在每年损失数亿元甚至数十亿元研发费用的情况下,任正非依然咬紧牙关坚持着,然而等来等去,等到的却是信产部发言人的当头棒喝:3G在中国没有时间表。即便是这样,任正非在3G的道路上也从没打过退堂鼓,他一根筋的要一条道走到黑。

事实证明,华为艰辛而漫长的等待是有价值的。正是1999年任正非启动的ASIC项目,成就了华为今天在3G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地位。

时至今日,华为已经成为全球3G的领头羊,但依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任正非决心将3G进行到底,曾经漫长艰苦的等待改变不了他的决定,如今胜利的辉煌也不会动摇他的信念。目前,华为仍有超过6000名的科研人员奋战在3G研发的第一线,此外,任正非还在美国、瑞典、印度和俄罗斯等地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随着华为的不断发展壮大,任正非在研发投入上更是一掷千金。

就是要一根筋把3G坚持到底,任正非始终相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在前路未知的3G混战中,他凭借自己对技术的敏锐嗅觉和对商业的预测直觉,在一片迷雾中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集中高投入,也让华为在技术上更具权威性和话语权。短短三年,华为就创造了2700多项3G专利,其中94%均为发明专利,这些核心的专利技术奠定了华为在3G领域的霸主地位。

要想有所收获,首先就要张开自己的手掌,学会放弃。任正非在3G的整个发展道路上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放弃了CDMA市场,失去了小灵通的最佳发展时机,还因华为内部意见不同而遭遇了一场巨大的人事变革,但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怎样的险阻,他都是默然承受,然后用最冷静的思维,最执着的信念,继续开辟着3G的全球之路,并且风雨无阻,这就是真实的任正非。

决策金典7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

对于全球的电信行业来说,2002和2003年是一个无比寒冷的冬天。电信市场连续两年萎缩,不管是国际电信巨头还是国内的电信设备厂商都充分感受到了这股寒冷的空气。无论是在哪一个行业,大环境的萧条都几乎等同于一场灾难,那些实力不济,决策失误的企业很可能会丧生于行业萧条的漩涡之中。

刚迈进21世纪的华为和诸多的电信公司一样,还没来得及庆祝新机遇、新时代的到来,就迎来了一个始料未及的冬天。任正非从来都是一个谨慎的人,正是因为谨慎,所以萧条刚露出苗头,他就指挥华为迅速做好了迎接寒冬的准备。古语常言,有备才能无患,得益于及早的准备,华为毅然卖掉安圣电气,并借助这笔资金成功熬到了春暖花开。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华为前进,事实证明这并非是任正非夸大其词。著名的管理专家吉姆.C.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曾经这样写道:“高瞻远瞩的公司取得成功,不是因为眼光高明,或者拥有什么武林秘诀,而是基于一个简单的事实:自我要求极为严格。”打铁还需自身硬,既然任正非敢放出“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豪言壮语,就必定早已成竹在胸。

随着全球通信市场泡沫的破灭,众多的国际电信巨头元气大伤,并就此陷入低迷。覆巢之下,怎么会有完卵?说华为没有受到这场危机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但华为借此机会大展宏图却是整个世界都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任正非迎头猛进的决策绝对不容许任何人忽视。在军人的字典里就没有后退这个词,只要跨过了“楚河汉界”,哪怕是头破血流,也只能往前走。

越是绝境越是能把任正非骨子里的不服输精神激发出来,在整个电信行业都沉浸在冬天的萧索和绝望中时,华为迎风而上,顶住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继续前行。这种遇强则强的冲锋精神,正是任正非带领华为人走向全球的灵魂支撑。在全球电信行业都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中,华为是为数不多的市场点亮者。

当同行们都在收缩市场,储备资金准备过冬之时,任正非仍然在坚持不懈地前行,在研发道路上,哪怕遇上的是IT业有史以来最为严酷的寒冬,华为还是和往常一样把销售额的10%全部都投入了研发之中,其目的就是为了用技术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用过硬的产品征服整个地球。市场再萎缩,也只能是萎缩,绝不可能消失,只要市场不消失,就有取胜的希望。越是在他人后退的时候,越是要往前走,因为这正是超越对手,迎头赶上的好时机。

从华为的整个发展历程上来看,几乎每一次的井喷式发展,都是任正非敌退我进的决策使然。初探俄罗斯市场时,欧美的电信商们纷纷变卖资产逃跑,而华为却在俄罗斯市场最为萧条时选择前进,选择集中火力迅猛前进,正是这种“自杀”式的前进为华为赢得了发展空间。

21世纪初的这场电信危机同样也是如此,任正非深知这不仅仅是一场危机,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残酷的市场环境势必会淘汰一批电信厂商,从而释放出更多的市场空间,也就是说,谁能熬过这个冬天,谁就能在不久后的春天里如春笋般迅速发展。在这样的大势之下,任正非以张弛有度,松紧结合的决策方式引领华为,一方面他选择自断一臂来储备过冬资金,卖掉安圣电气就是最好的明证,另一方面他大跃进式的强化自己的竞争优势,在技术研发上仍然大举烧钱。一张一弛,一紧一松,正确的决策既保证了华为的正常运营,又为春天的快速发展积蓄了力量,可谓是一举两得。

到了2003年,市场开始回暖,华为也一改前两年业绩持续低迷的颓势,迎来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随着管理变革的顺利推行,再加上华为海外市场的逐渐崛起,公司的销售额实现了大跨步式的增长,连续三年的销售额增长率竟然高达27%、42%和56%,毫不夸张地说,这样的发展速度在整个电信发展史上都是令人十分震惊的。

“前进、前进、前进!”不管市场是好还是坏,不论环境是有利还是有害,任正非从来都没有后退过,顺风顺水时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前进,逆风逆水时顶着压力也要往前走。在任正非看来,经商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越是在阻力大的时候,越是要努力前进,否则只能葬身于市场的洪流。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也是企业生存的本能,在萧条的行业大环境下,没有哪一个企业能够真正做到无所畏惧的往前冲,即便是任正非领导的华为也是如此。害怕风险是正常反应,不必为此感到羞耻或无奈,关键是能否战胜内心的恐惧,从而树立坚强的意志来对抗即将到来的灾难。在这一点上,任正非本人的坚定意志无疑是整个华为的精神领袖。

“在华为犯错误最多的是我。”即便是在公开场合,任正非也可以十分坦然地做自我批评。如果说选择前进是一种必然,那么怎样选好前进的道路则充满了智慧和学问。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并不是每条路都能通到罗马城,怎样选择道路,选对最短的道路无疑是考验企业领导人的重要指标。任正非再厉害也是人,不是神,古人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在领导华为不断前进的道路上,任正非也犯过错误,但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解剖自己,自我批判,自我反省。也正是他这种优良的工作作风,使华为避免了因个人决策失误而给整个企业带来决策风险。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华为前进,即便是决策失误也不能。在前进的途中丢了“羊”不要紧,要紧的赶紧把丢掉的“羊”找回来,任正非把这种措施称为“亡羊补牢”。步入21世纪,华为因3G丢掉了小灵通的巨大发展时机,但任正非很快就开始采取补救措施,2003年,他专门选拔了300名开发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扎进了小灵通手机的开发之中,并同时组建了专门的销售终端和销售团队。

亡羊补牢也是一种前进,尽管丢了先机,但只要能够尽快补救,就不会被对手甩出很远。在短短半年时间,华为在小灵通领域就实现了遥遥领先,并以2亿元的销售额生生把UT斯达康逼入了亏损境地。

如果说华为在打市场方面是一头土狼,那么在发展速度上就是一头身手矫健的非洲猎豹,只要瞄准了猎物,无论前方是灌木丛还是龙潭虎穴,都挡不住它闪电般的前进。遭遇危机时绝不能苟延残喘,而是要养精蓄锐,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前进的力量。随着3G的普及,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正在悄然酝酿,4G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在这场即将拉开序幕的比赛中,任正非依然带领着华为继续前进,并且没有人能够阻挡!

同类推荐
  • 走进梦想小镇

    走进梦想小镇

    万科得意之作,王石亲笔作序推荐!以内容和文化为基点,打造最温情的桃源小镇!当代人居的“乌托邦”是如何做到的?又为何引起国内外建筑大师的极力追捧?良渚文化村是万科集团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历时14年多,单项目销售金额超过200亿元;不仅吸引了大卫·奇布菲尔德、安藤忠雄、丹尼尔·李布斯金、保罗·安德鲁、原研哉等国际设计大师的垂青追捧,更被王石称为“一个代表万科未来的作品”,被绿城宋卫平带150名高管学习并称赞为“中国城镇化未来”的项目。本书内容故事性强,诸多社区运营的问题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中娓娓道来,又深刻剖析了现在城市化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学问题,其中很多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
  • “上火”的凉茶:解密加多宝和王老吉的营销之战

    “上火”的凉茶:解密加多宝和王老吉的营销之战

    加多宝集团与广药集团争夺“王老吉”的战火从2012年烧到了2013年,引发了行业内外的持续关注。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亿元捐款,到“怕上火喝王老吉”成为妇孺皆知的凉茶宣传语,再到2010年巨资赞助广州亚运会,加多宝集团凭借其强大的营销力度,将原本属于广药集团的百年民族品牌“王老吉”推向了千家万户2012年,广药集团却一纸诉状,将加多宝告上了法庭,要求加多宝停止销售和生产“王老吉”商标的产品,拉开了“王老吉”之争的序幕。本书为读者再现了“王老吉”商标之争的前因后果,对凉茶饮料行业的现状深入剖析。
  •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

    成事: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

    少数人为什么能成事?为什么能持续成事?为什么能持续成大事?而多数人,手里一把好牌,为什么就总是出昏招,就总是打不赢?还有一部分成过事的人,暂时挫败之后、暂时成功之后,为什么就彻底慌了,就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继续做了?在成事一项上,曾国藩千古一人。在非常难做事的晚清,他做实事,做很大的实事,持续做很多很大的实事,为师为将为相、立功立德立言,留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方法论和修炼法门。成功不可学,成事可学。《成事》以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为底本,集合曾国藩、麦肯锡、冯唐个人过去二十年的管理实践,提供了简单实用的成事方法论,帮助中国管理者克服心魔、带领团队,成事、持续成事、持续成大事。
  • 新零售时代的智能营销

    新零售时代的智能营销

    这是一本经管类图书。本书以新零售时代为背景,以全域营销为切入点,以全渠道营销为重心,对全域营销相关的策略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深入论述,对营销从业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可以为正在进行业务模式转型和营销模式升级的企业或个人提供一些启发。
  • 一学就会的销售心理学

    一学就会的销售心理学

    销售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更是一场心理战争。在这个没有硝烟的销售战场中,可运用的战术变幻无常,但“心理战术”却是隐藏在所有战术背后的最根本力量。一个成功的销售员往往不是因为有一副三寸不烂之舌,而是因为他精通销售心理学。本书以心理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汇集了大量相关的销售实战案例,并提出应对建议和攻心策略,其中包括:销售洞察术、销售读心术、销售说服术、销售攻坚术、销售掌控术、销售迎合术、销售沟通术、销售博弈术、销售排异术、销售人脉术等十大销售心理学,从各个方面教你如何看透与掌控客户的心理,并告诉你作为一名优秀销售人员必备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素养。让销售新人成功进入销售职场,让普通销售人员逐步成为销售冠军。
热门推荐
  • 爷我想修仙

    爷我想修仙

    做梦都想修仙的顾北,却鬼使神差的穿越到魔法世界。只能仰面叹息,呜呼哀哉:“在这绚烂多彩的魔法世界,唯我一把破旧的玄铁剑惶惶度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古尔鄂斯

    古尔鄂斯

    一个雷雨天,将正在准备上分到王者的楚越给传送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充满了千奇百怪的人的世界,一个拥有魔法的世界。
  • 官指大道

    官指大道

    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谁阻挡我回家的路,我让谁无家可回,打我?看我集一国之运镇压!小人物的逆袭从今天开始。书QQ友群:31377716,来,我们一起见证
  • 午门囧事Ⅰ:帝灵篇

    午门囧事Ⅰ:帝灵篇

    一个嗜爱红烧肉的乐天派腹黑女,成就一场令人捧腹的人在囧途的爆笑故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故园风雨后

    故园风雨后

    故事的主人公查尔斯·赖德和贵族出身的塞巴斯蒂安的是牛津大学的同窗好友,通过塞巴斯蒂安的介绍,赖德逐渐进入到对方的生活世界,了解了这个居住在布赖兹赫德庄园内的家族种种鲜为人知的往事。塞巴斯蒂安的父亲老马奇曼抛弃妻子,移居国外;他的母亲表面端庄贤淑,其实过着自私奢靡的生活,不负责任的父母给几位子女的生活留下了耻辱的印记,扭曲了他们的天性。塞巴斯蒂安受不了压抑的家庭氛围,离家出走,终日借酒浇愁。赖德与马奇曼的女儿朱莉娅虽然互生情愫,但宗教的原因使得这两个年轻人终究没能走到一起。赖德也因此认识到了自己在社会地位和精神信仰上与他们有着不可忽视的距离。
  •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本书分为塞万提斯·萨维德拉、威廉·莎士比亚、约翰·弥尔顿等部分。
  • 梁启超传

    梁启超传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是青春中国诞生的第一口呼吸;他的《变法通议》是一新文化向旧文化宣战的第一把利剑;他的“小说界革命”的尝试为腐朽的旧文学注入第一支兴奋剂。他力主变法却踏上流亡之路;他推行共和体制却步履艰难;他指挥讨袁护国却遇重重阻拦;他与康有为同为戊戌干将,却最终分道扬镳……
  • 慧卿随笔

    慧卿随笔

    时间,总会沉淀最真的情感;风雨,更会考验最暖的陪伴……日常点点滴滴的细节构成了丰富生活本身的内涵。人生就是一场相逢,又会在一次次遗忘中逝去。为了弥补天生愚笨的自己,害怕因自己大脑容量更新太快而容易遗忘生活之精彩瞬间,从小就养成了随时随地用笔记录的习惯。说不上好,但却能留存以往的特定记忆点滴。让每一次值得记忆的瞬间化作今后可以自我消化的提醒,不经意中用文字留下了印记,没有粉饰、质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