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6600000006

第6章 从"喜鹊登枝"到"金光大道"的人生历程及其创作 (6)

浩然的《喜鹊登枝》在这一时间的发表,有刊物编辑选稿倾向稳妥的策略性机遇,即扶植工农兵新人,加之《喜鹊登枝》比较保险,不会导致编辑因用稿而犯政治错误,而且是别具风格的创作。万般磨炼写作意志后的浩然,在适当的时机里终于被伯乐发现。当然作为初学者,浩然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语言文字,甚至语法方面都有缺陷,浩然在《巴人同志指导我学习创作》里深情地回忆巴人对他小说里的语法错误、错别字等进行细致修改。在浩然迈向文学之时,文坛已经出现了诸多描写农村新变革、新风貌的小说。值得一提的是,马烽的《一架弹花机》(1950年)、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1953年)、马烽的《饲养员赵大叔》(1954年)、赵树理的《三里湾》(1955年)、西戎的《麦收》(1956年)、骆宾基的《父女俩》(1956年)等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小说的整体风格是关注发生在日常生活里的农村变化,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氛围,作家们并不执著于重大政治事件,而是倾心于用农间生活变化的琐事来表现农村新生活,选取的创作方法是将政治内容日常化。初来乍到闯入文学世界的浩然,凭着单纯、清新的作品增添了1956年百花齐放时刻的喜气。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5月中旬,毛泽东写了《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百家争鸣的蓬勃景象迅猛跌入反"右"斗争中,政治形势的突然陡转,让许多知识分子和作家毫无思想准备,作家协会系统从"丁陈反党集团"开始,"右"派大帽子从天而降,冯雪峰、钟惦棐、艾青、萧军、秦兆阳、刘绍棠、丛维熙等等一大批作家接连被打成"右"派分子。祸从天降的劫后余生使很多作家变得小心翼翼,不再轻易抒发与政治条文不同的文学见解了。反"右"斗争之后,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八大一次会议关于我国社会的重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判断,重新强调阶级斗争。在剧烈的反"右"运动中,浩然这个初学者尚不可能受到波及。

在文坛惊惶自危的时候,他在《喜鹊登枝》之后一鼓作气地发了六个短篇,算是在文坛站住脚了。此时,浩然的文学生涯经历了一次重要"转机":已置身文学界的浩然凭着一本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做精神指导,不到两年时间便有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面对初步成果,浩然同时也陷入了模式化的创作中。以编辑身份希望帮助作者成长的萧也牧、巴人都针对浩然作品的"简单化"提出过建议。巴人在给浩然的回信里说道:"你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写出了人物的一些精神状态,但不够深刻。这里的关键在哪里?你总是以一些'外来的条件'使人物的'思想感情'突然转变。看不出他内心的斗争和变化的真实基础。......问题还在于对生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萧也牧也指出,浩然纯歌颂式的写法会让他的创作路子越来越窄,要敢于深入生活复杂面。

假如是在平常年代,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契机,这些建议可以拓展作者的创作深度,使他在文学理解上迈入新境界。而反"右"阶级斗争的风暴,让浩然并没真的理解编辑的苦心。当然,在人人自危的时刻浩然也不敢冒险自毁"前途"。很快,萧也牧被打成右派,浩然也在惊恐中烧毁了以地富分子为主人公、尝试深入人性深度的《新春》手稿。事后,浩然心有余悸地自责犯糊涂,差点被一件脱离"正确路线"的作品毁了。浩然意识到唯有准确紧跟党的路线政策才是最稳妥的创作方向。这次事件,由于各种因素没能引导浩然反思自身创作的不足,反而促成浩然形成紧跟政治创作的路数。之后的六年里,浩然沿着最稳妥的路数,以稳健的创作方法紧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1962年前不断丰收短篇,有时一年内最多出版四本小说集。而反"右"运动后到1962年的文坛创作情况如何呢?

反"右"运动以后,随着1958年全国大跃进生产运动,文学界的激进倾向抬头。随后1960年初开始恢复生产,弥补大跃进带来的经济损失,文学界也相应在农村小说创作中开始反思"浮夸风"、"假大空"带来的弊端,提出写"中间人物"和深化"现实主义"。农村小说有了新的发展,细致入微、生动深入农民内心世界的优秀小说成果不断,像马烽的《三年早知道》、柳青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赵树理的《"锻炼锻炼"》等等,这些短长篇小说刻画了亘古未有的时代变化中各式农民的内心震撼。1962年8月2日至16日,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上,邵荃麟提出目前文学创作写英雄,但也应该注意写"中间人物",认为梁三老汉比梁生宝写得好,亭面糊这样的人物给人印象深刻。

"写中间人物"对突破反"右"斗争造成的创作禁忌是一种调整,这时期农村小说创作中还出现了难得的"唱反调"、揭露现实真实的作品。李古北的《破案》和《奇迹》(1958年)正面披露大跃进中的"五风",讽刺、批评农村生产的浮夸风。欧阳山的《乡下奇人》(1960年)塑造了坚决抵制浮夸的生产小组长赵奇的形象。张庆田的《"老坚决"外转》(1962年)描写一个宁愿要粮食不要红旗、坚决抵制瞎指挥生产作风的农村基层干部甄仁。以上几篇小说在满天欢声叫好的年代不可多得。这种调整局面的时间维持不长。1963年底,政治形势又开始转向,之后掀起比反"右"更狂暴的阶级斗争风雨,成为1967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先声。就是在各个作家尽力发表真言,回避"大跃进"、"共产风"造成的写作压力的时候,浩然依然独自唱着单调的颂歌。六年的短篇小说经验积累,也使浩然在1962年之际有了新的想法,面对创作无法突破的苦闷和欲更上一层楼的创作追求,浩然迎来了文学生涯的第二次转机,出其不意地在这个阶段达到其创作的高峰。

(二)1962-1966年 (1)

前面提到,浩然初登文坛不久便意识到最稳妥的创作方法是准确贴合党的文艺政策走。按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农民形象为浩然迎来文学第一阶段稳健的发展。如果照此下去,浩然最多成为混同一般农村作家之中、没有明显特点的普通作家,远没有赵树理、柳青、周立波等大家的名誉。是什么使他在1962年突然开启了创作的新阶段,创作出得到主流意识形态极力认可的第一个长篇小说《艳阳天》?答案还是--准确贴合主流文艺政策的创作方法。

在浩然无力摆脱简单化写作苦恼的同时,六十年代初期的农村作品的着眼点都不在表达阶级斗争的风口浪尖,与外界风雨大作的政治情况相比,作品反而为人们提供了精心绘制的一幅幅农村百态图,像周立波的《山乡巨变》、骆宾基的《山区收购站》、西戎的《赖大嫂》等。在这样一个时期,一方面作家参与时代生活,表现火热的斗争场景;另一方面,大部分作品中的"斗争"和"农村"却是分离的,书写农村民间世俗生活的时候,作品生机勃勃,而写阶级斗争的时候则比较生硬,两部分不能做到有机融合。这是因为阶级斗争观念还没有完全成为作家们认识生活的角度。阶级斗争与日常生活怎么在小说内部有机融合起来,而不只是外部的粘连,成为60年代阶级斗争路线中作家们的困扰,而此时对浩然却是一个"契机"。

1962年8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上重提"阶级斗争"。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发展了反"右"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的观点。这使文学领域在召开新桥会议、广州会议、大连会议后有所缓和的局面又骤然紧张起来。然而,政治的影响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作家的写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有自己难以移除的创作理念和惯性思维,所以,1962年前后仍然有不少吸引读者的文学作品。但对于正处于精神苦闷的浩然来说,这一口号的提出无疑给他带来惊天的影响。我们来看1974年12月浩然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剧学院编剧干部进修班座谈会"上做的题为《生活与创作》报告中一段发自肺腑的感言:

我在写第一部长篇小说《艳阳天》以前,写了将近一百个短篇,应当说是不少的。但是,可以说几乎全部作品都是写一般的新人新事的。从拿起笔来一直到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召开,这样一个相当长的阶段,从主观上说,我要很好地配合党的政治运动,想使自己的笔能够很好地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在怎样服务,怎么能够更好地配合政治运动,或者说怎么样写好新人新事,我确实是费尽了心思,想尽了办法。但是这条路子却越走越窄。为什么呢?生活不熟悉吗?自己认为还是比较熟悉的。过去长期地工作在基层,以后也没有间断跟生活的联系。主要问题是因为我没有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观察生活、认识世界。所以尽管承认生活是源泉,却没有反映出生活中最本质和主流的东西。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的召开,毛主席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伟大号召,自己才恍然大悟,开始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观察生活、认识世界,写了《艳阳天》。相对地讲,这部小说抓住了生活的一些本质和主流的东西,使自己对生活的深入进了一步,在创作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一个鲜明的政策口号,让浩然恍然大悟,瞬间在惯有的政策创作路数中拾起一个新的方向性指示,《艳阳天》就是浩然获得这一创作精神支点后酝酿出的长篇。相比《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浩然的《艳阳天》更能贴合主流文艺政策要求。他完全信服文学工具论的创作理念,使他的考虑不同于赵树理、柳青,浩然开始真正学会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观察生活、构思小说了。我们不得不惊奇在阶级斗争口号掀起不久,还没成为其他小说家认识角度的时候,浩然已经完全按照阶级斗争的路数创作出长篇小说,这种"贴合"无人能及。浩然曾自我称叹,《艳阳天》是他第一部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作品。事实上,这大概也是全中国最早以反映农村阶级斗争为主题的长篇小说了。那么即使是在同类反映阶级斗争题材的小说中,浩然的创作能成为"样本"、"典范",他又怎样做到紧贴主流文艺政策的呢?

浩然通过相应的创作方法,把政治观念转化为生动的文学表达,采用了以下手法:

第一,突出人物,把那些跟人物关系不大的细节减少或者删除了,如风景描写等;也删去一些次要人物的历史介绍;能用行动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地方,就把静止的内心描写简略了一些。第二,突出正面人物形象,突出主要矛盾线,让这条线索更清楚明白。因此在写正面人物和主要人物的地方,还加了些笔墨,而反面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虽然一个也没有减少,但在描写他们活动的地方作了一些删节。第三,故事结构上也稍有改变,把倒插笔的情节,尽量扭顺当了,让它有头有尾;某一件事儿正在发生着,又被另一件事儿岔开的地方,也挪动一下,让它连贯一气,免得看着看着摸不着头脑。同时,还按照一位生产干部同志的意见,给每一节加上小标题,起点内容提要的作用。第四,语言也稍加润色,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腔"和作者出来在一旁发议论的地方,只要我发现了,就全改过来。

从这四点措施来看,浩然敏感地早于其他作家"贴准"文艺政策之处可归结为:一,极好地演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主流文艺创作手法,甚至最早践行了1968年"文革"中盛行的"三突出"手法;二,在结构和语言上,适应广大工农兵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水平,去除知识分子文艺腔。

在主流文艺政策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也是争议较大的文艺方法,虽1949年后经全国三次文代会不断巩固其主流文艺政策的地位,但在实际创作领域少有作家能成功地演绎它。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上,任文化部长的周扬代表党确立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上,明确提出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的最高原则;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到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将其正式认定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唯一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直接地说,这个创作方法在文学效应上强调的不是认识现实,而在于改造现实,实际上就是用党政政策话语从意识形态上教育和改造人民,将他们改造成改变现实的力量。究其本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要求塑造工农兵新人形象,政党提出的直接针对性创作方法。

同类推荐
  • 我愿你想到我时没有忧愁

    我愿你想到我时没有忧愁

    本书属于当下市场热销的女性情感散文集。以一个成熟、知性又充满情怀的女性视角,用60余篇文章,叙写了对爱情、友情、亲情,对孤独、理想的感悟,并表达了对往昔与未来饱含释然与希望的随笔文集,是一本充满女性智慧、又有情怀并颇有小资情调的文集。
  •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全书共分四卷。小说通过主人公英国外科医生格列佛周游“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驷国”的奇遇,对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进行了全面的讽刺和批判,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特色。1726年该书问世以后,立即震动世界文坛。出版后一星期,所有存书就被抢购一空。伏尔泰、拜伦、高尔基、鲁迅都非常推崇这部作品。《格列佛游记》的足迹遍及整个世界。在世界进步文学行列中绽放出了永恒的光辉。
  •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精装版)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精装版)

    本书包括了林徽因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散文、诗歌和书信。林徽因兼诗人与建筑学家于一身,本来就是林徽因个人的文化特征。《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尽可能地收集了她的书信,尽管远不完全,却也涵盖了她从留学时代直到晚年的一生,而且全部是纯粹的私信,极其真切地展示了她在文学、建筑、政治、感情、家庭,以及把这一切都交织在一起的社会生活中的心路历程,有血有肉有泪地反映了那一段历史。有的段落,看得出写的时候是多么急切和激动,不仅字迹潦草,甚至有点语无伦次。对于那些有意研究林徽因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和文化的人来说,这是真正可靠的原始材料。
  • 石钟山自选集

    石钟山自选集

    石钟山的作品,大多与军旅题材有关,在作者笔下,其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入木三分。他善于创作主旋律作品,把老百姓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本书精选了石钟山的代表性作品,包括中篇小说《激情燃烧的岁月(父亲进城)》、《幸福像花儿一样》、《快枪手》、《当过兵的二叔》、《关东镖局》、《文官武将》、《幸福的完美》,短篇小说《国旗手》、《小镇》、《最后一个士兵》等重要篇章,全面展示了石钟山的创作特点和艺术成就。
  • 德古拉之吻

    德古拉之吻

    本书以日记的形式,勾勒出一段不为人知的诡秘往事。一场交易,让英俊、高贵的德古拉伯爵来到伦敦。他的出现引起了乔纳森·哈克的注意,他意识到在德古拉伯爵怪异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他竟然是个拥有不死之身的吸血鬼……此时的伦敦陷入了黑暗之中,到处充斥着迷失、噩梦与鲜血。陨灭或者重生,复苏还是沉睡,用跳动的心换来永生,你可愿意?
热门推荐
  • 周末

    周末

    不经历二十多年的牢狱生活后,约尔克被总统赦免释放。为庆祝他重获自由,姐姐克里斯蒂安娜在柏林郊区的房子组织了一个周末聚会,邀请约尔克的朋友参加。克里斯蒂安娜希望这是帮弟弟开始新生活的好机会,不过,对于参加聚会的人来说,心情复杂,往昔不堪回首。约尔克曾经是德国红军派成员,这个深受极左思潮影响、发端于西德六八年学潮的团体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成暴力恐怖组织,在七八十年代制造了多起震惊世界的绑架、谋杀事件,约尔克正是这些恐怖事件的参与者。与约尔克的相聚,把似乎已远去的种种选择、评判又摆在了大家面前。约尔克该怎样面对周围的人,怎样认识今天的世界?三天的聚会中,约尔克,他的律师,他的“革命同志”,以前的情人,多年失去联系的儿子,每个人的表现,说话、神态、心情……事过境迁,不仅是约尔克,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自己位置,每个人都再一次面对梦想、责任、罪恶、宽恕、情谊、道德审判的困惑,而今天面临新的恐怖主义威胁的世界让这些不仅仅只是回顾。
  • 故乡的回忆

    故乡的回忆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忆江南》中有这样的句子:“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说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但我最忆的是童年时那贫瘠而略带苦涩却很温馨的故乡。那时,我的故乡是一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后是连绵起伏的大山,村前的荒滩里有一块块农田,二十多户人家很不规整地分布在簸箕形的山湾里。向阳的山坡下排列着六七户人家,可能那是最早来这里拓荒的先驱,选择了穷山村里最好的居住位置,因而成了村上最早的“坐地户”,人们称他们是“阳坡人”;后来者住在山湾阴坡的山脚下,因人们把山脚俗称为“山嘴嘴”,所以称他们是“嘴嘴上”。
  • 主上大人请留步

    主上大人请留步

    某天早上某男板着冷脸看着面前嬉皮笑脸的女子甚是无语。某女笑道“主上大人~亲爱的相公我保证不会再去找其他英俊的男子了”某男“那你要补偿我!”某女一脸懵逼——“如何补偿啊?”“到了晚上夫人你就知道了~”某女背后一凉暗叫“不好,赶紧跑路。”
  • 权贵帝后,君上请上位

    权贵帝后,君上请上位

    她进宫做秀女,巧遇了他从此,两个人的命运纠缠在了一起。“今日起,她就是朕的贵妃!”“皇上,宫中已经有了阮贵妃。”“那就册封为皇贵妃!”他们月下相遇,便让他决定要宠她一世。
  • 帝国如梦魇般淹没

    帝国如梦魇般淹没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止转动,变迁的是时代,更迭的是王朝,唯有那兴衰得失的历史规律亘古不变,在每一个王朝身上重复上演。本书从历史上的25个王朝出发,深入探讨王朝兴衰的原因,揭示朝代更迭的秘密,向读者全方位展示各个帝国从崛起到淹没的历程。
  • 生活窍门全知道

    生活窍门全知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和重视生活的质量,追求高质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已然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经常会遇到一些麻烦而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由此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比如床单或衣服上莫名其妙地出现的黄斑怎么洗都洗不掉,做饭切葱时辣得两眼直流泪,买衣服时总是因为不会识别面料而买到次品,吸烟弄了一屋子烟味发愁怎么散出去,买东西或卖东西时常常收到假钞,买手机时不知道如何鉴别水货和行货,终日为少白头而苦恼……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如果我们没有掌握处理它们的方法和技巧,同样会束手无策,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 汉起

    汉起

    这是一个膏粱跋扈不法,商贾豪掷千金,贫贱一捧黄土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是千万草根励志地奇迹。年幼丧父,长于单亲,虽受大儒之教诲,平生却好衣马。寒门白身,从军搏命,鲜兄弟伯叔襄助,一生坎坷百折。兄弟义气,铁马弯弓,刀剑生辉,问,这江水属谁之物?红妆迷醉,枕戈入梦,登高赋诗,望,哪块云是我的天!群号:429629561
  • 乐迷闲话

    乐迷闲话

    《乐迷闲话》是辛丰年的第一本音乐随笔著作,对于许多乐迷来说,本书既是古典音乐的启蒙书籍也是与辛先生的邂逅伊始。在此之后,辛丰年这个名字成为一代古典乐迷心中的集体记忆。辛丰年从一个普通乐迷的视角出发,以“槛外人”身份漫谈音乐文化,涵盖从乐器、乐人到乐史的方方面面。这些 生动悠闲的文字蕴含了一位半生跋涉乐海的“老乐迷”对音乐渊博精深的理解与赤诚之心。
  • 查克拉工业

    查克拉工业

    某人穿越成为火影世界的天天。没有系统老爷爷,没有金手指怎么办?只能搞搞工业勉强维持生活咯!搞事万岁!!!
  • 旧时徽州路

    旧时徽州路

    那时九洲清晏城仙门林立。她,生于朱门清贵之家,少时成名,八岁时以一张完美的面具名动九洲,皖南许家一时风头无两。他,生来为皇族贵胄,却是个活在家族阴影下的傀儡,一生灰暗本该是他的宿命。十二岁那年,她的母亲身死。从此,许家雏凤消失在了众人面前。十三岁那年,许家得罪国君,满门获罪。单剩一个哑女苟活于俗世。十四岁那年,宋家的公子为得贤明,带回一个哑女,其后杳无音信。十五岁那年,宋家公子当众向郡主求亲遭拒,沦为满城笑柄。十六岁那年,宋家公子放下儿女私情,准备通过帝师考核,进入徽州徽贤台为国效力。此后的三年,人们笑谈:“宋家公子所过之处,必有许姑娘相陪。”她用了若干年,让人们对她的称呼从哑女变成了许姑娘,再后来啊,不知过了多少年,整日伴着公子的许姑娘走了。闻名天下的清砚台第一战力许羡姬正式进入天下人的视线,宋家公子的那个姑娘再也回不来了罢。宋晏:梦里面,那年徽州的山光也是这样炽盛,我就这样,把自卑的小姑娘一步步牵回家。但那终究只是个梦。【任凭细雨穿过斜风,只余下层层花瓣稀疏抖落上字柬,而总有一天我们会在天地尽头重逢,那一笔笔的真情与感动,终是要用谁的鲜血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