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100000014

第14章

葛德文先生将最坏的人的原始罪恶归咎于人类制度的腐败,但这种制度在这里已不存在。公众的善与私人的善,也不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了。理性指定要留归公众的那些利益不再会被人侵占。谁也不会遭受不公正的法律的驱使去破坏秩序。仁爱之心已经深深扎根于所有人的心中;可是,在短短的五十年中,使现在的社会状态堕落和阴暗的暴行、压迫、虚伪、苦难,各种可憎的罪恶以及各种形式的贫困,就会由各种最紧迫的情况,由人类的本性所固有且又与一切人类制度毫无关系的法则再生出来。

如果大家仍不十分相信这种令人悲伤的情景的真实性,不妨看一下第三个二十五年的情况,我们就会发现,那时将有2800万人没有生活资料;而在第一个一百年结束时,人口将为11200万,食物则仅够供养3500万人,剩下7700万人没有给养。到那时,人们将普遍感到匮乏,劫掠和谋杀定将在世间盛行,尽管我们一直假定,土地的生产物是绝对无限的,其年增加量比最大胆的思辩家所能想象的还要大。

毫无疑问,葛德文先生对人口增加所造成的困难的看法与人口原理大不相同,他曾说:“尽管人口不断增加,可也许过了许多世纪之后,大地仍将足以养育它上面的居民。”

我完全知道,我提到的那过剩的数百万人,是决不会存在的。葛德文先生说:“人类社会有一条规律,根据这条规律,人口总是保持在与生活资料相适应的水平上。”这个看法是完全正确的。惟一的问题是,这条规律是什么?是某种含糊而不可思议的原因吗?是上帝的神秘干预——在一定时期突然使男子无法性交,使妇女不能受孕吗?或者是这样一种原因,它在我们的视野之内,是能够加以探究的,在人类所处的任何状态中,它都持续不断地(虽然是以不同的强度)发生作用。这不正是一定程度上的贫困和对贫穷的恐惧吗?这种贫困是自然法则造成的必然且不可避免的结果,人类制度根本没有加重它,相反还大大减轻了它,虽然永远不能消除它。

在我们所假设的情况下,现在支配文明社会的一些法则会相继服从于最紧迫的需要,对于这个说法,人们也许会感到奇怪。按照葛德文先生的观点,人类是其所接受的印象的产物,因而匮乏的鞭策持续不了多久,就必然会发生侵犯公众资财或私人资财的行为。由于这种侵害数量和程度的增大,社会上比较活跃、富有才智的人士很快就会察觉人口正在迅速增加,而年产量却在减少。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人们会意识到必须立即采取某些措施来保卫全社会的安全。那时会召开某种会议,并以最有力的措施说明国家的危险状况。

可以说,当人们生活在富足中时,谁劳动得最少,或者谁占有得最少,并无大碍,因为每个人都十分愿意并随时可以满足邻人的需要。但是,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人应不应当把自己不用的东西送给别人,而是他应不应当把自己维持生命所绝对必需的食物送给邻人。应当指出:缺乏食物的人数大大超过了供养他们的人数和手段;这种以本国的生产状况不能完全满足的迫切的需要,导致了对正义的若干公然侵犯;这种侵犯已经妨碍了食物的增加,如果不采取某些方法制止,还会使整个社会陷入混乱状态;紧迫的需要似乎在命令人类无论如何要使生产物逐年增加:为了达到这一基本的、重大的和责无旁贷的目的,应更加全面彻底地分配土地,并应通过最有效的惩罚,甚至死刑,来保障一切人的资财不受侵犯。

某些反对者也许会提出,由于土地肥力的增加和各种偶然事件的发生,一些人得到的份额可能会大大超过维持生活所必需的数量,而利己心的支配权一旦确立,若没有某种补偿作为报酬,他们决不会把自己剩余的生产物拿出来分配。我们的回答是,这种弊端同由于财产不安全而必然会带来的一系列阴森恐怖的灾难是不能相比拟的。一个人所能消费掉的食物数量一定要受人类有限的胃容量的限制;他肯定不会把余下的部分扔掉,而会以多余的食物来换取别人的劳动,从而使别人在某种程度上靠他生活,尽管这是一种有偿的让予,但还是比听任别人的话,最后活活饿死要好很多。

因此,救治一直困扰社会的罪恶性最好(虽然仅此还不够)的方法,看来很有可能就是建立一种同目前各文明国家所盛行的无很大差别的财产管理制度。

下一个要讨论的问题,与前一问题密切相关,就是两性之间的交往。一些人已经注意到了社会遭受各种困难的真正原因,他们或许会强调,如果每个人都安然地认为他的所有子女都能依靠一般的仁爱心而得到妥善的抚养,则土地的能力将绝对不能生产出足够的食物来供养由此必增加的人口;即使社会的全部注意力和劳动都指向这惟一的目的,而且由于财产得到了完善的保障,以及其他各种可以设想的鼓励,生产物逐年增加的数量可以达到最大限度,但食物的增加仍无法与人口更加迅速得多的增加相适应;所以必须对人口的增加实行某种控制;最自然、最明显的控制似乎是让每个人抚养他自己的子女;就某一方面来说,这可以作为一种人口增加的指导和规则;可以预料,人们如果无法获得养活后代的生活资料,就不会生儿育女;但即使如此,为了警戒他人,让那些轻率地使自己及其无辜的子女陷入贫困和匮乏的个人,遭受由这种行为而产生的耻辱和麻烦,似乎是必要的。

婚姻制度,或者至少是每个男人要承担抚养自己子女的某种义务(明确的或暗示的)的制度,在我们所设想的具有种种困难的社会里,似乎是上述推理的自然结果。

对这种困难所做的考察,揭示了女子贞操的破坏比男子出现这个问题蒙受更大耻辱的一个非常自然的根源。不能指望妇女具有足以抚养她们子女的能力。因而,如果一个女子同没有签约承担抚育子女责任的一个男子结合,一旦这个男子感到不自在而将她遗弃,则这些子女必然依靠社会,否则就会饿死。而由于以监禁或判刑来惩处这种很自然犯的过失,以防止上述麻烦反复频繁发生,或许是很不正当的,人们可能同意以耻辱来惩处。此外,这种罪过在女子方面更为明显和引人注目,更加会出现错误。一个孩子也许常常不知道谁是他的父亲,但他很容易确切知道谁是他的母亲。人们同意,对于犯罪证据极为充分,同时对社会妨害最大的方面,应责其承担最大部分的罪责。如有必要,社会可以强迫所有男子担负起抚养子女的责任;男子为维持家庭生活必然要遇到较多的麻烦,作出较大的努力,因此,如果一个男子使他人不幸,即令只使他蒙受几分耻辱(这是每个人必定会遭受的),也可以认为是他应受到的充分惩罚。

现在妇女犯罪几乎要被驱逐出社会,而男人犯罪却几乎不受惩罚,这似乎毫无疑问是对自然正义的侵犯。但是,这种习俗作为防止严重危害社会的事件经常发生的最明显、最有效的方法,虽然也许不完全公正,但其起因却似乎是自然的。然而,这个起因现在已在这种习俗后来引发的一系列新观念中湮没无闻。原先也许是由于社会需要而做的事情,现在却要靠妇女的贤淑来维持;而这种习俗其最初的意旨虽然还保存,但人们对它已毫无实际需要的地方,仍以最大的影响力对社会上的那一部分人发生作用。

社会上的这两个基本法则——财产的安全和婚姻制度——一经确立,不平等的状况必然随之发生。在财产分割后出生的那些人,面对的是已被人占有的世界。如果他们的双亲由于子女过多而不能很好地抚养他们,他们在万物皆被占有的世界上该怎么办呢?我们已经看到,如果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权要求从土地生产物中得到相等的一份,会给社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人数增加过多以致原先分得的那份土地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家庭,也不能像要求偿还债务那样,要求从别人的剩余生产物中分取一部分。就是因为这样的按照我们本性的必然法则,有些人必定会受匮乏之苦。这些不幸的人在生活的大抽奖中抽中了空彩。这种索取者的人数很快就会超过剩余生产物的供应能力。道德上的是非曲直,除了在一些极端的场合以外,是一种很难识别的标准。

剩余生产物的所有者总是要寻找某种比较明显的识别标准。除在各种特殊的场合以外,他们会选择那些能够或者表示愿意尽力取得更多剩余生产物的人,这是很自然的,也是正当的;这样做既有利于社会,又使这些所有者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一切缺乏食物的人会为紧迫的需要所驱策而提供劳动,以换取其生存所绝对必需的物品。用于维持劳动的基金相当于土地所有者拥有的,超出他们自己消费所需的食物总量。如果对这种基金的需求很大、很多,它就必然会以很小的份额进行分配。劳动报酬就会降低。人们提供劳动,将只能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因而亲属的抚养将受疾病和贫困的妨碍。相反,如果这种基金迅速增加,如果它在比例上相对于需求者的人数而言很大,它就会以很大的份额进行分配。任何劳动者如果不能获得足够数量的食物作为报酬,他就不会以劳动进行交换。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便可以过舒适和安逸的生活,能够抚养许多健壮的子女。

在现在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国家内,各下层阶级人们的幸福或苦难程度,主要取决于这种基金的状况。而人口是增加、是静止不变还是减少,又是由这一幸福或苦难的程度决定。

因此,很明显,一个按照人们的想象力所设计出的最美好的形态组织,并以仁爱心而不以利己心作为其活动原则、靠理性而不靠势力来纠正其成员的社会,很快就会按照我们本性的必然法则(而不是由于人类的任何原始罪恶),蜕化为与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毫无本质区别的一种社会;这是一种分成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并以利己心作为那庞大机器的主要动力的社会。

不容置疑,在我所作的假设中,我所举出的人口增长率总会小于其实际增长率,我所举出的生产物增长率一般又在于其实际增长率。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认定,在我所假设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不能比任何已知实例中的人口增长快。因而,如果我们假定人口增长一倍的时间为十五年,而不是二十五年,并且考虑一下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使生产物增加一倍(即使我们承认有此可能)必须花费多少劳动,我们就敢断言,即便葛德文先生的社会制度以最完美的形式建立起来,别说要很多世纪,甚至三十年不到它就会仅仅在人口原理的作用下彻底毁灭。

由于一些明显的原因,我没有提到移民。如果欧洲的其他一些地方也建立了这种社会,它们在人口方面当会产生同样的困难,因而不能容纳新的成员。倘若这种美好的社会局限于这个岛国,则它本来的纯净必定会不可思议地减损,其所企求的幸福也只有极小一部分能够实现;总之,在该社会的任何成员愿意自动离开,愿意在目前存在于欧洲的那种政体下生活,或甘受极端困苦移居新开发的地区以前,该社会的根本原则当已完全破坏。我们从日常经验中看得很清楚:人们只有在苦难极其深重时才会决心离开祖国;即便是最吸引人的新殖民地的开拓计划,濒于饿死的人们也往往拒不接受。

同类推荐
  • “资本”影像: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场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资本”影像: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场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近年来,也出现了了一些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但罗列现象的较多、深中肯綮的少见,运用前沿理论进行分析阐释的寥寥可数。本书另辟蹊径,将法国当代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比较成功地运用于当代中国的电视新闻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最要创新,达到了同类研究中国内的高水平。作者的观察和批评比较尖锐,分析也相当具有新意,是一本住学术上有重要创见的优秀著作。
  • 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1辑)

    影视翻译语境论——对译制问题的语言学思考、从单性到双性:格·斯泰因的《埃达》解读、国内ESP教学与研究综述、浅析话语实践分析教学法、略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缘起及其三大主要流派、英语语言文化教育对二语教学的作用、英汉翻译中对含义的处理、论“情境演播”的语用意义——对促进快速掌握英语语言能力训练法的语用学理论点分析……
  • 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管理经验与启示

    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管理经验与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护社会稳定、促使社会发展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社会管理方式,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管理经验,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社会管理理论。《社会管理丛书:部分国家和地区社会管理经验与启示》系统介绍和吸收借鉴国外社会管理的积极成果和先进经验,以部分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将其管理制度、保障制度、公共政策等逐一分析比较,展现其管理模式的优劣,并对提高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进行了系统阐述。
  • 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

    诸子人才观与现代人才学

    《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一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
  • 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模式:功能疏解视野下的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模式:功能疏解视野下的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规划和实施,特大城市面对的各类型问题亟待从理论到实践等层面予以克服和解决。本书让你更加了解中国特大城市。
热门推荐
  • 灵通世界

    灵通世界

    小窗幽烛,百鬼夜行。妖魔纵横,天下大乱。这是仙妖横行的世界。天地万物,吸收日月精气,便能成就仙,神,妖,佛,魔,鬼,精,魅。更有一种特殊的存在,名为‘灵’。世人求仙问道,访寻仙法,开启天眼。方能在这方诡谲天地中,寻求一角安稳。
  • 重生: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祭

    重生: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祭

    《重生: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祭》是河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关仁山为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而作。本书讲述了一个从唐山到汶川到玉树千里驰援传递爱心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从更高的层面来表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大爱的力量,歌颂了感恩、奋进的时代精神。关仁山,满族,1963年2月生于河北唐山丰南市,1981年河北昌黎师范学校毕业后当过教师、乡文化长和县政府秘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与著名作家何申、谈歌被文坛誉为河北“三驾马车”。
  • 重生之佞臣之女

    重生之佞臣之女

    三年前太师府七小姐程悠若放弃原本的太子妃之位和穷书生陆元夕私奔到江南,落的一世骂名,被太师扫地出门,从此与家人恩断义绝。三年后,陆元夕高中被朝廷重用,升为刑部尚书,可是接手的第一个案子就是将太师府满门抄斩,血染长街,随即又将夫人程悠若冠上无子之名一纸休书扫地出门,寒风暴雪中,她含恨而去……再醒来,身体里却已经是另一具灵魂,她是来自21世纪的法学院高材生。她一双凌厉的凤眸,带着超高的智商,卷土重来,发誓要重新活出一个样来。她容貌倾城惊才艳绝,曾在几千女奴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鬼王的宠妃,转头却又是新帝的挚爱。斗人渣前夫,斗嗜血鬼王,斗后宫三千妃嫔,斗满朝文武,斗七国谋士。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最后的致意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最后的致意

    《最后的致意》中的故事主要发表在1893年至1917年间,包括《红圈会》《魔鬼之足》《临终的侦探》等8个短篇,其中《红圈会》讲述一位房东太太寻求福尔摩斯的帮助,说自己的房客一个人待在房间里不出来,但是总是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福尔摩斯和华生一开始有些不情不愿,但随着房东太太的描述,蹊跷之处渐渐浮现出来。
  • 梦想催熟家

    梦想催熟家

    学习垫底的学渣是考上清北,隔壁餐馆老板的梦想是成为世界顶级大厨,网吧里网瘾少年的梦想是打职业……每个人都有梦想!手握“梦想催熟系统”,掌控万界云资源,叶轩培养高富帅、任命CEO,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过上给别人擦屁股的日子!(本书慢热,撑过60章,你就胜利了!)
  • 婚在迷途

    婚在迷途

    他人前逢场作戏,她便同他虚以委蛇;他人后反复无常,她便同他小心斡旋。明明只是一场契约,可她却误陷豪门三年。于是:他人前逢场作戏,她便同他虚以委蛇;他人后反复无常,她便同他小心斡旋。明明约定好三年后离婚,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拉长战线,而且理由充足。直到有一天,他面无表情地对她说:你赢了,离婚吧!
  • 忘川之冥王殿下你走开

    忘川之冥王殿下你走开

    这是一个发生在冥界忘川,终结于黄泉路上彼岸花的故事。后来她想,若是自己没有遇到他,那么也不会成为他唯一的软肋,让他堂堂冥界守护神沦为冥界叛徒,为天地所不容。兜兜转转,两人终究是彼此不可逃脱的‘宿命’轮回。……此文前期还算欢快,中后期较虐,喜欢甜虐交加的读者,适合食用。
  • 世界上最神奇的青少年做人做事课

    世界上最神奇的青少年做人做事课

    本书将成功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一个个清新优美、积极向上、充满哲理的小故事中,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指导并鼓舞青少年,为他们开启一扇成功做人做事的智慧之门,使他们从中有所启迪、感悟和收获。
  • 莫里哀和他的喜剧

    莫里哀和他的喜剧

    本书作者希望在梳理莫里哀一生的创作的同时,以作品分析为写作重点。因为作品是了解一个作家的基础。作者将莫里哀的作品,不论大小,不论主次,一部不漏地阅读、分析,这样有利于全面认识一个作家。在叙述莫里哀生平史料时,作者主要依靠加克索特的《莫里哀传》。加克索特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新闻记者、法国科学院院士,他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对有关莫里哀的史料严格加以甄别,经过考据,去伪存真。同时采用了布尔加科夫的一些精彩片段,他是一个作家,他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莫里哀,其中不免包含着丰富的文学想象。格里马雷的《莫里哀传》是一部流转广泛的莫里哀传记,但是其中相当多的材料是传说,不一定可靠,曾遭到加克索特的严肃批评。但是,在有关莫里哀的史料并不丰富的情况下,人们还是愿意接受其中一些值得信赖的东西。因而本书稿沿着莫里哀人生创作轨迹娓娓道来其喜剧人生。
  • 离婚后霸总天天想娶我

    离婚后霸总天天想娶我

    新书《离婚后夫人她放飞自我了》欢迎收藏。(正文完)白莲花上门挑衅,她直接给了一巴掌:“不过就是一双破鞋,那么想要,捡去穿就是。”某霸总舔着脸凑了上去:“老婆,就算是一双破鞋,我也只给你一个人穿。”“滚!”……【男女主一对一】四年前,她带着腹中的小包子负气离开,四年后——“这位大叔,我看你印堂发黑,肝火旺盛,明显缺个老婆,我有个妈咪要不要了解下?”冷漠如冰山的总裁大人看着面前小N号的自己,黑眸一深,二话不说将母子二人打包带回了家,宠得人神共愤。有人问:“陆总,你这样做事是不是太不讲道理了?”总裁大人冷笑:“讨好老婆这种事你还指望我讲道理?”这是一个狂霸拽,吊炸天的霸道总裁如何蛮不讲理宠老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