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8400000007

第7章 菩提座下禅 (6)

禅师讲禅说道“当下承担”,说“念佛是谁?”,说“看脚下!”,说“纳须弥于芥子”,其实都是在讲禅意藏于生活中,修禅就应从“此时此刻,此地此人”开始,真实的禅则要使人在现世得到安顿,先要将当下的身心安放,然后才能谈到死后的解脱。

然而禅又不单是日常的生活,他来自生活,但不属于生活。林清玄先生以为,我们的语言动作、日常生活无疑处处在展现佛性,但是却不能将佛性的光辉仅仅归结到语默动静里去。不过,在这样一个人心不稳的时代,有许多惑于神通感应的人,更有许多为了体验神秘感受而修行的人,这让人更深刻的认识到祖师强调修禅开悟平常、平实、平凡的生活是多么无私与慈悲。

在林清玄先生看来,一个人想要走上修禅之路,最要紧的就是能够认识到佛性不假外求,一定要落实到生活中,然后还要“乐于道”,要“安之若素”,要“踊跃欢喜”。

最上乘禅

人的生命风格之卓越、不凡、圆满,要从这两个角度来观察,一个真正的勇者,是要提得起!一个真正的智者,则是要放得下!

禅师的风格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是看清生命实相之后一种自然的表白,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一场游戏一场梦》

修禅者都想修最上乘禅,以期达到最高境界,而什么是最上乘禅?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把禅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小乘禅是“见闻转诵”,是只知道照着佛经上念,照本宣科,不能理解经文中蕴藏的含义。中乘禅是“悟法解义”,已经能够领悟佛法所讲的意义,但也只是一种最表面的、最外层的了解。大乘禅是“依法修行”,能按照佛法正理修行,很多有成就的禅师都是这样做。最上乘禅则是“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当达到这一种境界时,会是怎样的,林清玄先生曾经为修禅之人讲述过。

在唐朝末年的佛教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高僧,他被称为华严宗五祖,接续了禅宗法脉,他就是圭峰宗密。他对于禅宗,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对禅宗的发展,起到了极大作用。

关于禅的层次,《楞伽经》中又分为四种,一是愚夫所行禅,即执有法不空而行禅。二是观察义禅,即于定中对义谛作静虑之禅。三是攀援如禅,即圭峰宗密禅师所说“欣上厌下”之凡夫禅。四是如来禅,即自证圣智境界之禅。

在《禅源诸诠集都序》里圭峰宗密这样说:“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

宗密在这里将禅分为五种,分别是:

一、外道禅

二、凡夫禅

三、小乘禅

四、大乘禅

五、最上乘禅

对于如何判别禅道,宗密讲的十分清楚,林清玄先生以此为据,说明禅修并不是佛教专有,外道也有禅法,即使同是佛教中的禅,也有深浅的分别,层次也有不同。

其中外道是以冥想为主的禅法,目标是为了自己能够升天以得到无上的欢悦快乐,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若真这样以为,那么禅法也就有了偏失。凡夫禅相信因果的法则,尽管如此,他修禅是为了逃避痛苦恶业苦海修行,因有差别心,也不足取。小乘禅的基础是生老病死的无常观,大乘禅的修行依照一切皆空的般若真理,他们虽都符合佛法,但却不是最上乘、最清净的禅法,也就是没有达到修禅的最高境界。

那在宗密看来,什么样的禅是最上乘禅呢?“最上乘禅,如来清净禅”,宗密盛赞的这种禅是自心即佛,让本来就具足的自性暴露出来,不欣上厌下,不对“空”执着,甚至对于智慧或烦恼也不执着,做到这种境地,就是最殊胜的禅了。

他提出这样的观点并非凭借臆想,而是建立在广泛的研究与体验的基础上的。

圭峰宗密提倡在修禅中以“禅定”为重点,他说:

“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行,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至于念佛求生净土,亦须修十六观禅,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

所以不管修行何种法门,禅定都是不可放弃的,即使是净土法门也不能例外。圭峰宗密对各家各派的教理都有深入的研究与体验,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他可以说是禅宗中一位集大成者的大师,因此他的说法非常值得修禅者作为参考,更重要的是,他已经用自己一生的经历为修禅者做出了对最上乘禅的解释。

圭峰宗密大师出生于公元780年,家中非常富有,因此他从7岁就开始研习儒家经典,少年时曾立志从政以解救天下苍生,开始学佛时只有18岁。

在27岁时,他进京参加科举考试,途中听到道圆法师讲经,顿感欣然契会,于是不再参加考试,在道圆座下出家,有一天,读到《圆觉经》,尚未读完,便感动流泪而开悟了。

随后,他拜别了道圆禅师,去亲近神会的两位弟子南印和神照,被两位禅师印证已经开悟,再无什么可教给他的。接着便到襄阳,研读华严宗初祖杜顺和尚所著《法界观门》以及华严四祖清凉澄观的《华严大疏》,甚为感动,遂拜见澄观,一见面,澄观便说:“可与我同游毗卢性海华藏世界的,唯有你一人。”

后来圭峰宗密成为了华严宗祖师。

之后,他来到终南山,由于未曾忘恩于自己在禅门开悟,并且看到时下禅门派系林立,互相诋毁争斗,于是便将各家理趣详做整理,探究本源,著成一百卷的《禅源诸诠》,并做四卷《都序》,提出“顿悟资于渐悟”,“师说符于佛意”,并且说一部大藏经只有三种教,禅门言教也只有三宗,即“息妄修心”、“泯绝无寄”、“直显心性”,这三宗相应符合,都归向于佛,本是一味法。因此,万法本同宗,无需相互争斗。

在当时那种环境里,“禅门”与“教下”早已产生分歧,争执不下,就连禅宗内部也有各派争斗,互不相让,恰在此时,圭峰宗密大师为融会教与禅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不以门派为执念,对相持不下的各宗各派做出了全面的肯定,这样的气派和胸怀实在是令人心生敬佩。

从唐末到宋代,正是圭峰宗密大师“教禅一致”的观点,和他为融会教禅所做的努力,奠定了当时的佛教基础;也因他不以门第观念为重,对禅宗做出了全面的评价和细心整理分析,使得禅宗得以继续弘扬发展。

至他临终前,对门下弟子说:“我死之后,把我的尸体施给鸟兽,骨灰洒到山林,切勿悲哀思念,免得扰乱禅观。每年清明,要上山讲道七日,其他都应当合乎戒律规矩,违反我遗言的,就不是我的弟子!”茶毗后,得数十粒明白圆润的舍利子。

像圭峰宗密大师,对各门各派都有深入的研究和体验,并且做出全面的分析和整理,不就达到了“万法尽通,万法具备”吗?他不以派系之见,不以外在形式为准,努力融合教禅,寻求各派系本源,将禅宗万法归一,使得即将四分五裂的禅宗得以传承,这不正是“一切不染,离诸法相”吗?他临终不贪留己身,力主归于自然,不正是“一无所得”吗?

一如六祖慧能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本就讲自性空、本性空思想,着重强调领会禅“诸法皆空,一切现象自性本空”的根本精神。禅宗思想破除了传统思想对外在一切神圣以及权威的盲目迷信,追求对自我本性的根本认识,是对自我能动性的最大发挥,是对自我面目的真正把握。冲破外在形式的束缚,寻找到一切事物的本性,就是最上乘禅。

禅之三境

在理上,开悟第一,唯有开悟是禅最重要的事,可是学禅的人也需要如一朵花含苞、饱满,以期待爆开的那一刹那,可这整个过程的经验就是灵感——有省——开悟——妙有——放下,用花来做譬喻,人心如果是花之历程,花是宇宙之缩影,则人心如然,宇宙如然,人心正是宇宙。

让我们从扰攘的世界转过身来吧!开悟第一,觉醒无价,寻求一次爆开、一个顶点、一种终极的安顿吧!

——《开悟第一》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重境界之偈,以此表明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了参禅时,只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及至参禅悟道以后,心中所见则是:“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苏东坡自此所感后,对己身佛法修为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有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是不服,于是微服求见,意欲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究竟。才初见面,苏东坡便问:“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承皓禅师不答反问:“请问尊官贵姓?”苏东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承皓禅师大喝一声,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其实关于参禅三个层次,青原行思禅师早曾说过,他说:“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后亲见亲知,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今得个休歇处,依旧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就是说未参禅时,总是处在欲望痴迷之中的,见到什么想的就是什么;到了参禅时,就什么都放得下了,理解到山水不是外在表现得那般,什么都看破了、放下了;悟道后就是心灵得到了净化、提纯,这个时候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真正了解了事物的本性。这时去除了心中的欲望,大自然、万世万物、山山水水都以他们原本的美丽充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也是人生的三重境界。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修属证,故禅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证。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宗大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在这三个阶段中,修禅者内心会经历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叫做“叶落满空山,何处寻行踪”,这时参禅者执着的寻找禅的本性,希望能够找出答案,却渺无所得,茫然无绪;第二个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参禅者此时粗通禅理,看万事万物似乎能悟出些道理,但再深入想去,所领悟的只是浅层,其实禅机义理尚未参透;最后一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到这一境界,便茅塞顿开,于平常事中见真理,去除遍计所执性,达到涅槃寂静的境界。这三个境界,也可以叫“初境”、“困境”与“化境”。

初境时,未参禅时人做事大有猛虎下山之势,旭日东升之态,腾腾跃跃,有较大的加速度和动量,同时也动荡、轻浮、易变。从表面上看来,对生活充满激情,凡事以为自己了解,山看到了,水也看到了,却停留在表层的、概念的层面,而关于山水的细节和本质还在云里雾里,这时认识的内容是肤浅的,对于人生的掌握流于认知水平,自以为抓住了生活的中心,却未能把灵智贯注于生活的细节之中,热情泛滥而不善引导运用,无法抓到生活的本质,遇到欢乐便得意忘形,遇到挫折便垂头丧气。这是未解生活而起的苦恼。

到参禅时,却往往进入困境,这才是最痛苦的阶段。对着某一禅理,明明已在觉参透,但要讲出来时,又顿感迷迷朦朦,不见天光。在这过程中,最初沉陷上升之态,经典上的佛理、师祖口中道理,都在填补从前的空缺。但伴随时间流逝,星转斗移,该学的东西似乎都已学到,外表少了冲动和轻狂,似乎变得稳重而平静,其实内心深处波浪刚刚掀起,有种种无名烦恼和迷失之态猛烈袭来,恍恍惚惚,心失其所,甚至于疯疯癫癫,不知己之所处、己之所为,但只见地陡高修行浮浅,平时学到的东西难能真正派上用场。此境犹如婴儿出世前的刹那,在狭窄黑暗的夹道里,先天的根,行将失去,未来的人世间尚是一个未知的谜,真正的洗礼和漫长的考验、磨炼开始了。

终及悟道,感觉犹如白鹅出瓶之解脱,幼蛾蜕蛹之羽化,内心澄澈安稳,超越了种种矛盾对立,把诸多矛盾统一于心灵之中,“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化境”。化境是一个微妙境界,妙在一个“化”字。化是变化、化解、化合诸意,含变易之义,但与初境、困境时的变易有根本不同。化境的变易是融通、圆润、自然、微妙的,而后两者是对抗、生硬、别扭、粗糙的。初境是形变,困境是意动,化境是神化。初境的热情启动,困境的动量聚积,至化境就由量变上升为质变。

同类推荐
  • 大风歌

    大风歌

    本书是作者的诗歌集,字里行间尽是作者洋溢的才华,抒发了作者的心声。
  • 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

    先秦、汉魏、两晋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逐渐成熟的阶段,是一幅幅陶冶性灵、崇尚自然,充满激情的生活画卷,它们的美满溢着情窦初开、浪漫忧思、风骨铮铮,为后世的文学树立了不同的典范。
  • 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

    唐诗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它如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数不尽的珍宝。历代人吟之诵之,借此体味人生苦乐,感悟生活哲理,议论社会时弊……《时光文库:一生要读的美丽唐诗》的选编,参照了多种唐诗选本,提取各家精华,旨在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普及型唐诗读物,从而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
  • 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

    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读史说史,在于适当的应用。他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解放以后,每外出必自备中国地图,找好路线和方位;每在一处会议,就要向所在地的图书馆查阅大量图书;每到一地,还要查阅地方志和有关本地历史文化书籍,和当地人员畅谈、作情感交流。这也是读史的别致处,也是他不断深化自己研读历史的一个方法。毛泽东对历史的评说,虽然很多是片言只语,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闲话,但却能折射出这位历史人如何运用历史,恰到好处。
  • 小镇太阳神

    小镇太阳神

    关仁山,满族,1963年2月生于河北唐山丰南市,1981年河北昌黎师范学校毕业后当过教师、乡文化长和县政府秘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与著名作家何申、谈歌被文坛誉为河北“三驾马车”。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风暴湖》《福镇》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小雪无乡》《关仁山小说选》《野秧子》等九部,以及中短篇小说《大雪无乡》《九月还乡》《落魂天》《苦雪》等,约计五百余万字。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转载。
热门推荐
  • 刁蛮御妻:王爷,笑一个

    刁蛮御妻:王爷,笑一个

    她是本世纪的跆拳道教练,却意外穿越到古代,嫁给了多情又冷冷的王爷成了王妃,她说她永远都不会爱上他。他身为尊贵的王爷却危机四伏,还被迫娶了她,他憎恨她想杀了她,他说他永远都厌恶她……会是这样吗?
  • 惊涛骇浪:世界大海难揭秘

    惊涛骇浪:世界大海难揭秘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选取了世界海难史上十个著名的海难事件,以事件发生时的史料为基础,挖掘海难背后的故事,力图表现人类在面临灾难时所呈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并附1912年以来主要海难事件概览和遭遇海难自我避险小贴士,使读者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得到灾难避险的知识。
  • 寻花觅

    寻花觅

    走马坪生死剑搏,绝世神功再现江湖,蛮荆魔教寻得灭世术法,还尘宫以生死济苍生。少年又柔柔弱弱,怎留得住她的芳华?真正至高的玄道真谛,谁可纳取?行走江湖又一朝,何为真谛?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一品闪婚

    一品闪婚

    新文:《独家挚爱,总裁的蜜恋甜妻》http://m.pgsk.com/a/961842/十一月连载求收藏《大龄总裁·先婚厚爱》http://m.pgsk.com/a/838904/即将完结(正文完结)第一次见面,他撞见她劈腿,一不小心惹毛了他。第二次见面,她痛快甩了前男友,站在天桥上砸下了高跟鞋,正巧砸破了他的车。第三次见面,她被前男友的“真爱”陷害,误打误撞,撞到他。第四次见面,她在相亲,他在相亲,她瞥了一眼穷追不深的前男友,娇笑道,我们结婚吧。于是见面总共不超过五次的两个人,当天就领回了两个红本本。————她以为婚后的生活,不过就是你妈变我妈,却不料还多了一项义务。————他极尽所能的宠她,却在她怀孕的时候冒出一个怀孕六个月的前女友,她冷笑,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飘,你口味真重。她甩出一张离婚协议,走得毫不留恋,他穷追不舍,堵光她的退路,她恨,却以为他在乎她。直到一场大火,他义无反顾的救出他的初恋,她才恍惚,这场婚姻,她输的一塌糊涂。
  • 犹是春闺梦春梅

    犹是春闺梦春梅

    [超宠+甜]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
  • 细节完美人生

    细节完美人生

    细节之中往往隐藏着决定事情成败的玄机。可以说,细节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个人只有把握住了细节,才能防微杜渐,不因小失大。同时,细节往往也是一个人一生成败的关键,忽视细节会让人踏上失败之路,忽视小节会让人平庸一辈子。细节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内容,聚集细节,必能升华人生。尊重细节才能扭转人生,做好细节才能实现梦想。
  • 人体怪象百科(科学探索百科)

    人体怪象百科(科学探索百科)

    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使我们对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人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勇敢地去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许多谜团还是难以圆满解答。人们都希望发现天机,破解无限的谜团。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科学先驱不断奋斗,一个个谜团不断解开,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但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奇怪事物和难解之谜,又不得不向新的问题发起挑战。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探索永无止境,解决旧问题,探索新领域,这就是人类一步一步发展的足迹。
  • 魔尊复仇

    魔尊复仇

    他是富可敌国的陈家小少爷,她是天之骄女也是冷艳高贵的慕容家族的大小姐,他暗恋她默默付出而被赶出家族而她却将对他的爱埋在心里直到死的那一刻,对他说我……
  • 任正非内部讲话:关键时,任正非说了什么

    任正非内部讲话:关键时,任正非说了什么

    本书深刻的分析了华为发展过程中关键性的时间点,以及其时任正非所扮演的角色,他如何引导企业的成长,如何在黑暗中抓住微光,应对企业所面临的一次次危机。任正非日益成熟的管理智慧,一篇篇热情、深刻而鼓舞人心的文章,一次次动人心魄的演讲,他大气磅礴地进行全球性布局,游刃有余地面对激烈竞争,从容不迫的处理企业发展困惑……任正非并非天生就是卓越的企业家和领导者,他也是经过了披荆斩棘、披星戴月的奋斗,历尽艰难困苦,才成就辉煌。我们可以坦诚地讲,在企业管理与经营方面,我们的确需要以任正非为楷模,以他为方向、为导师,我们由衷相信,中国企业的未来,是靠华为这样的企业推动的。人人敬仰的“英雄”任正非,是如何指引华为,使其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国际化企业的呢?相信你从这本书可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