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67800000018

第18章 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 (18)

我们老说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实质上也就二百年文化,因为经过二百年之后,基本上都重来一遍。这种不定期的战乱,定期的淘汰人口,这种淘汰,往往是淘汰精英。为什么是淘汰精英?因为越是战乱,越依赖简单的生活能力,简单生活能力越强的(如四肢发达,又有糊口技艺),越能生存下来。那个特别善于思考的人,他就可能不适应战乱。而且每一次战乱,都是底层的流民、游民被动员起来,参与屠戮。这就是中国历史的悲剧。

枪杆子里面出不了文明

记者:流民和游民具有哪些典型的心理特征?这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学泰:他们无家无业,一无所有,被抛在统治者精心编织的网络之处,统治者的严密与残酷的控制手段往往对他们无可奈何。他们要生存,就要有意无意地破坏现有秩序,甚至触犯王法。他们的心态跟其他的游士、游侠、游宦、游商是绝对不同的,游仙那更是一种奢侈品了。他们不可能那么从容,应该说有一种亡命徒心态,首要问题是吃饭问题,抢不到吃的就要饿死,所以他们只有抢,暴力争夺是他们的第一心态,求生存的心态。

记者:游民意识的核心就是“暴力崇拜”,所以中国文化中有着根深蒂固的暴力崇拜,以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们现在应该如何改变这种心态呢?

王学泰:“枪杆子里出政权”,这种说法就是“马上得之”的现代版。当年,陆贾对刘邦讲《诗》《书》,刘邦傲慢地回答他“乃公马上得之,安事《诗》、《书》(你老子骑马打天下,要什么诗书)”。暴力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最终文明是需要劳动去建立(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几千年来,枪杆子能干的事多了,能抢银行,能杀人,能抢东西,对不对?但是枪杆子唯一不能做的就是推动社会进步。把反动的都给打倒了,并不等于社会自动进步了。因为有可能造成新的反动,而且新的反动可能比旧的反动因为其“新”,一时看来还比“旧”的更有生命力。

所以,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应该正确对待暴力文化。枪杆子里面可以出政权,但枪杆子不能制造文明,制造文明需要继承、劳动、发明、创造。

公民社会才能把无根变有根

记者:数量庞大的农民工返乡,是否会带来诸多新的社会问题?

王学泰:农民离开乡土在城里打了这么多年工,回去他已经变了一个人了,他不完全是原来的农民了,他对城市有了一种了解,对城市有了一种思念,他就跟原来的没有外出过的农民不太一样。

这有些类似于曾国藩的湘军。本来湘军招募的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但是在外头打了一圈仗,仗打完之后再解散湘军,那他就不是以前的老实农民了,为什么近代湖南的秘密会社的“山、堂、香、水”那么多?这与太平天国之后湘军解散,见过世面的湘军回到家乡,再也还原不成原来的“老实农民”有关。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乡两分的户籍制度和由此演变而来的身份关系,政府为城市人提供了农村人所没有的方便与待遇,因此城乡人互有偏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进城,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对城市抱有偏激的情绪,确实城市人对他们也不够好,城市把他们生命中最精华的部分(20岁到40岁)给压榨走了,然后到他们老了,被抛回农村去了,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全都没有。这公正吗?对于农民工没有妥当的安置,也涉及城市的安全问题,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一旦社会动乱,你安一百个防盗门也没用。

记者:历史上的统治者如何对待流民问题?如何解决流民问题?

王学泰:因为流民的大量存在会直接威胁到专制王朝的安全,所以处置流民是历朝历代重大的政治问题,只有特别昏庸的皇帝才敢漠视流民的存在。朝廷对待流民,首先是招抚,给流民以土地,让他们耕种。有时还要相应地资助他们一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让他们安居下来。朝廷对于能够招抚流民的官员予以奖励,并且以招抚流民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根据。那些有责任感的地方官员也会因为自己辖区的农民大量流亡而感到愧疚。

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近60年,中国社会也经历了大大小小不同的动乱,比如20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但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似乎一直很稳固。现在随着经济危机加剧,流民问题已然成为一个令人焦虑的问题,以您对历史的研究,可否为当下的流民问题开个药方?

王学泰:1949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实际上模仿的是宗法网络的社会控制办法。但它比宗法制度更不合理,为什么呢?宗法它有一点自然理性,是从血缘出发的。而阶级斗争时代发明了人造血缘的方法,叫做“爹亲、娘亲不如阶级兄弟亲”,这全都是模仿宗法制度,所以我说它是人造宗法。

这种人造宗法制度,辅以细密的行政控制,与历史上行政与宗法的双重控制是一致的,正常生活的人们基本上不流动,终身都待在一个地方。我是山西人,我们老家有的老年人一生连县城都没有去过,他终生行动的范围就在数十里之内。困难时期,饥民逃荒要饭都不准许,除非开路条,这是在古代社会控制最严密时期——朱元璋当政时都没有的事。

这种组织形式的成功之处,在于保证了社会的超强稳定。但它显然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加上各种运动不断,导致1976年国民经济达到崩溃边缘。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搞经济改革,主要办法就是把农民和城市居民从过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农业的集体化束缚中解放出来就是“承包制”,而工商社会发展必然要吸引农村和中小城市的劳动力到城市的大产业中来,到服务业和工商业中来,这的确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工商社会的发展,自然要求与其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比如,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管理特点是静态的、强控制类型的,而现代经济发展则是极富流动性的,再单纯使用强控制的办法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关注社会的自生和自治。

另外,静态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熟人社会,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就是处在熟人社会问题的“五伦”中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都是熟人,解决熟人中的问题,道德伦理起了决定作用,那时的“法”只是补道德之不足的。而动态社会,大多情况下是陌生社会,这个社会的问题大多要靠法律来调节,因此建立法制社会是当务之急。法制社会的基础则是个人的公民意识、公民自觉。不言自明,公民普遍出现要仰赖于公民社会的实现。

游民在社会中是没有根的,没有保证的,时刻感到前途渺茫,一有社会动乱,极易成为参与者。要关注这些人现实生存问题、发展问题和未来的养老问题,应该逐渐地建立社保制度、医保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让这些无根的人变成有根的人。过去有根是很具体的,就是固定在某一个单位或者地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际上也是建立社会管理体系。

改革管理体系的同时,尤其要开放民间组织。我在一次答记者问的时候说过这个问题,我说我们买了房子,但我们都支配不了只应该为我们服务的物业,为什么?因为物业他是有组织的,而我们业主是无组织的,无组织的力量永远无法与有组织的力量对等。只有组成业主委员会才能跟物业谈判,对他提出要求,让物业更好地为业主服务。

其实几十年来都是这样,只有政府是有组织力量,民众是一盘散沙。这对政府,对整个国家都很危险。政府在哪个环节一出问题,就很可能导致社会紊乱。民间社会是整个国家的底盘,这个底盘越大越重,国家越稳定。这正像高级红旗轿车,它的底盘很重,但开起来很稳,即使有些沟沟坎坎,也不会感到巨大的颠簸。所以我说你想社会安全,社会组织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让国家有一个自我调节机制,不能搞“社会主义国家没社会”的荒唐事情。

最后我还要强调,流民和游民问题的出路是逐渐实现公民社会、法制社会。孟子说过有恒产者有恒心,要想使这些民工,使这些离乡人口不至于变成流民,很重要的就是建立保障之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一般人的心态,但作为聪明的、有智慧的社会管理者,尽管当前面临着许多困难,但也应该着眼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每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现在的生存和发展,更不会漠视未来。因此,“三保”——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是整个社会的安定剂。把这些建立起来了,每个人在任何地方都是有根的,都是安全的,他对未来就不必心怀恐惧的,不会产生“日暮途远,倒行逆施”的冒险想法。这是拴住人心的最根本的一条纽带,这方面国家要舍得花钱,不要把钱都攥在国家手上都攥出粉来了。只要把钱都用到老百姓的保障制度上,这些配套好了以后,我们的社会肯定是一个动态稳定的社会,人心稳了,才说得上共克时艰。

底层人的愤恨是火药库

此篇也是《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本出版后,答《南都周刊》记者问,发于2007年10月2 日《南都周刊》。

编者按:王学泰先生对“游民社会”的研究,与吴思先生的“潜规则”研究,是“发现另一中国”的两把钥匙。近日,因为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订再版,人们对“游民”的思考与讨论再次升温。

尽管王提出的“游民”只是针对古代宗法社会而言,他也不愿意将当下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称为游民,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改革开放至今,一个脱离了原有秩序的庇护、游荡于城镇之间、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反主流意识的、由进城民工与城市闲散人员组成的新游民阶层,在今天已见雏形。

这段时间有两个事件引起了极大关注,一是深圳某执法队放火烧掉外来民工窝棚,一是律师周立太为民工讨薪反遭民工赖账。如果说前一事件反映了民工不受现有秩序保护的权利困境,后一事件则折射了民工某些为人诟病的意识形态。而这两点,恰恰就是王学泰定义下的游民两大特征。

当下这一与旧时游民高度相似的城市边缘群体,他们因何产生、症结何在、社会当如何待之?对于这些问题,王学泰先生对古代游民社会的研究,又能为我们提供什么启示呢?

用游民称呼农民工要“审慎”

南都周刊:你写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在近期再版,在这本书里你对游民、游民文化又作了更为详细的阐述。最近不少人提出这样一种说法,认为现代社会中也逐步开始产生你所谓的“游民”,你怎么看待?

王学泰:其实我不愿意称入城农民叫游民。我的研究局限在古代到近代,我所说的游民产生的前提是宗法社会,小农社会。当宗法社会和小农社会出现问题时(例如宗法家族人口的增长超过其所寄居土地容纳量),一些宗法人就脱离宗法的控制和保护,离开生活的地方,进入城市,称作游民。过去的游民是盲目地进入城市,今天在这里,明天也许就到另一个地方了。前途渺茫,为了生存而奋斗。

现在的情况,跟过去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经历和心态,不同的是社会背景。

确切地说,我们现在需要“审慎”地用“游民”这个词来归纳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农民工,或者城市无业人群,因为背景不同了。简单地说就是,现在不是没有个体的游民存在,但跟过去的那种有组织性的游民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去的游民意识在现在也有一些传承,但也不是很一样了。

同类推荐
  • 每天懂点好玩人性学

    每天懂点好玩人性学

    了解人性,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人性无法触摸,不被看透。这令许多人陷入迷茫和困境,本书是将会成为改变你生活的指南书。
  • 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

    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

    幸福与优秀兼得,品位与财富共存,这样的梦想在怎样的城市可以实现?能否以版权为枢纽,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推动“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铸就宜居宜业之城,让人们文化地诗意地栖居?敢为天下先,成都人,在探索!《版权兴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首次将版权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来加以研究,是对世界城市发展理论与版权理论的双重创新。(版权兴市),站在时代前沿的城市领导人不能不读,奋斗在版权工作一线的实践者不能不读,追求理想生活的现代人不能不读!
  • 质性社会学导论:基于本土经验的社会学话语体系建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质性社会学导论:基于本土经验的社会学话语体系建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本书采用由历史及现实到未来、由方法论到认识论再到本体论、由范式特征到话语体系再到本土路径的演进方式,层层深入展开论述,提出了“质性社会学”的基本内涵框架,初步建构起质性社会学话语体系。本书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在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借鉴现代自然科学最新进展,独创性提出“社会全息论”假说,这一理论有效破解了困扰经典社会学的“代表性悖论”,奠定了质性社会学科学的理论基础。
  •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绝不是一本简单的关于网络的书,它借用网络的思维方式评判着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意识形态。很少人有勇气或者不屑来写这样的一《边界的瓦解与重构:网络语境下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因为这是对一个冷冰冰的网络及其相互关联的经济与文化进行线性描述的同时,还要用大量的非线性知识结构来进行佐证的论著。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一本字字珠玑的书,但是,埋藏在书本深处的一些绝对属于作者自己的真知灼见,和那些压抑不住的理论激情,或许会给那些研究网络的学者们一些启发。
  • 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

    王学泰自选集:江湖旧梦

    这本书浓缩了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心血,在字里行间中折射出了作者对于“游民文化”“江湖文化”牵动中国社会变迁的密切关注和深刻思索,让读者在“游民文化”和“江湖文化”中发现另一个中国。
热门推荐
  • 我是大法尸

    我是大法尸

    我怎么动不了(⊙_⊙?)!这是哪?!怎么这么多人围着我??!你们干什么!不要动刀啊!卧槽!那个带兜帽的老头你手里拿着啥?!快放下我的肾!
  • 菊与刀

    菊与刀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其造就了一场极度惨烈的世界大战,但也造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伟大的经济奇迹。日本为什么会成为令人发指的侵略者? 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鲁思·本尼迪克特编著的《菊与刀》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 生灵大陆编年记

    生灵大陆编年记

    魔女之影,贤人临世。纠葛了将近万年的夙业,将于此开篇。有神明将消弭,亦有虚幻之物欲挣脱枷锁降临于此世。延绵至创世之始的隐秘。陨灭之火,创世之炎。此间万物皆有其始,蹈步长歌诉一曲终焉。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天知人怨之隙国长存

    天知人怨之隙国长存

    她是隙国大将军第三代单传,平日均以男装示人,一双素手舞得了剑,射得了弓,挥得起刀,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却独独对发饰下不了手,仅以红绳束发。五岁那年捡了个奴仆竟然是武国出逃皇子,不知是福是祸。但这个奴仆是她的人,是为她束发之人,是将军府的人,是这隙国之人。正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她即为将军后代,愿保家卫国,在所不辞。赌上性命,护隙国荣耀,护隙国疆土,此乃我隙国之人人应做之事。国在人在,国毁,人亡。愿这疆域,皆为隙国之土,愿这世间,独我隙国长存。
  • 美错虚度

    美错虚度

    “余斜墨,当初我跟你表白,结果呢?结果就是你不理我,放假后你直接失踪。你的QQ头像从放假那天就没亮过,打电话给你,关机!我好不容易从老师那知道你的住址,我去找你,我在你家门口等了整整三天,从白天等到晚上,”郭羽敏要早已经崩溃,眼泪像不要钱地往下掉,“结果…就是别人告诉我,你搬家的消息。搬家?多可笑!”郭羽敏指着余斜墨,“我喜欢你五年,就算你不喜欢我,你不告诉我就算了,你谁都没告诉,一句话一个字都给留下。”郭羽敏好像发泄地差不多,情绪没有开始那么激动了,“我喜欢你五年,我用三年的时间才慢慢开始忘记你,可是为什么要再次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你告诉我,你凭什么说你想追求我?”
  • 神州轶闻录系列:文坛忆往

    神州轶闻录系列:文坛忆往

    文坛大腕的悲喜人生盖世奇才的千秋文章内容介绍:本书作者是著名文史作家、专栏作家。早年生活在北京数十年,交游广阔,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1976年定居香港后,来往于香港和北京之间。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周续端、周彬、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台湾《世界论坛报》等多家报纸开设“京华感旧录”“九州逸趣”“神州拾趣”等专栏,琐谈社会轶闻和文史掌故,深受读者欢迎;之后谈及内容遍及全国各地,专栏易名为“神州轶闻录”。本书是神州轶闻录中的一本,生动披露鲜为人知的文豪文坛史事。
  • 莫对月明思往事

    莫对月明思往事

    对于白芊眠来讲,初中三年是她一整个青春的回忆。在这原本普通的三年中,正是有了那个看起来冷漠、实际上温暖的男孩,帮助她从自卑当中走出,努力追赶着他的脚步。可是这个男孩却在一次数学竞赛夺得头筹庆功宴后的第二天不告而别。为了守着心中的他,为了遵守那个八年之约,她等了他三年。三年后,他带着她的青春呼啸而来,当初的一切再次回到她的身边……
  • 池也幽幽

    池也幽幽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 时空世界维护者

    时空世界维护者

    飞凡作为一名时空世界维护者,忙于拯救各类文明世界。却意外拥有了成神的机遇。在其他神的帮助下。又一位强大的神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