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67700000047

第47章 老北京的幽默 (3)

曾佑(1863—1924)字穗卿,号碎佛,笔名别士,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光绪十六年(1900)进士,曾官礼部主事,安徽祁门知县。夏曾佑与现代人所共知的名人如梁启超、鲁迅、陈寅恪都有过亲密的交往。夏长于梁启超十余岁,但观念很接近,常常相互争论,交流思想。清末在北京时,有段时间内,夏梁二人,几乎天天见面,见面就争论。梁启超说“十次有九次我被穗卿屈服,我们大概总得到意见一致”。梁还说“穗卿是我少年做学问最有力的一位导师”。他们倡导新学,还与梁启超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夏曾佑还是“诗界革命”的倡导者之一。梁启超曾说:“吾尝推公度(黄遵宪)、穗卿(夏曾佑)、观云(蒋智由)为近世诗家三杰,此言其理想之深邃闳远也。”然而,此时的“新诗”的“新”,虽然大多还只是“颇喜挦撦新名词以自表异”,然而,所谓新思想之来,最初就是借了“新名词”“新概念”的,只要这些“名词”“概念”不填入传统的腐朽思想,早晚会播散开的。

夏曾佑进入民国后,在教育部任社会教育司司长,鲁迅是这个司的佥事,夏是鲁迅的顶头上司,平常交往很多,《鲁迅日记》中1913年4月1日记载:“午后同夏司长、齐寿山、戴芦舲赴前青厂观图书分馆新赁房。”鲁迅不善于与官打交道,但与夏曾佑的关系似乎不错,能够互相交流。夏曾佑是位健谈者(夏元瑜继承了其父的特点),其友黄遵宪有诗赠给夏曾佑说:“兼综九流能说佛,旁通四邻善谈天。红灯夜雨围炉话,累我明朝似失眠。”能把学问说得娓娓动听,使听着忘倦,乃至失眠,可见其功力。夏曾佑与鲁迅也很谈得来,曾告诉鲁迅说“宋以前女人尚是奴隶,宋以后男子全为奴隶,而女人乃成物件矣”。显然这个观点是得到鲁迅认同的,此后他也发表过类似的意见。

相对陈寅恪来说夏曾佑属于父执,陈要出国留学时去见夏,夏说:“出国读书是件好事,可以多懂一种语言,多读很多书。不像我自己只懂中文,只能看中文书。中文书都读完了,作学问实在没什么长进。”夏曾佑以读遍中国书自许,其实中国古籍有一二十万种之多,穷毕生致力,也难读遍,这只是说古籍中辗转相抄者多,有新发明者少。

夏曾佑的长子名夏元瑮,中国第一代物理学家。民初蔡元培先生掌教北大时,文科长请的是人所共知的陈独秀,理科长则是很少有人知道夏元瑮。他是最早向人们传授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学者。

夏曾佑的博学、健谈、追逐新潮、常发惊世骇俗言论的作风在夏元瑜的身上都有反映,我们读他的作品会感到其父对他影响。

附:听“老盖仙”说为人处世

问:“老盖仙”这个名字又怪又陌生?

答:“老盖仙”是台湾散文作家夏元瑜先生的外号。他是位公众人物,台湾三四十岁以上的人几乎是无人不晓。十多年前,他曾是颇受观众欢迎的的电视主持人,数度主持“金鼎奖”(台湾每年一度颁发给优秀图书杂志的奖项),还得过一次奖。“盖”字在台湾俗语中有点类似北京人说的“侃”,称呼别人为“盖仙”如同北京说某人是“侃大山”界的高人。老盖仙原是生物学家,一辈子与动物打交道。特别善于制作标本,台湾第一。小到蚊子,大到大象都做过(《老盖仙话动物·熏风十里》就是写它如何解剖大象和制作大象标本的)。六十退休以后,搬到台北居住,“发挥余热”给报刊写文章,一炮走红;编成集子出版后,马上成为畅销书,一年能再版五六次。后来主持电视节目,名声甚至盖过演艺界的明星,六七十岁的人,能在电视荧屏上大显身手,真是令人称奇。我读老盖仙的书,品味着他那以北京话为基础的神韵飞扬的文字;再看他那清癯、带有点仙气的面庞,总使我想起常在大陆电视上露面的著名相声演员常宝华先生,甚至想象老盖仙主持节目的声音也像常先生一样清脆。不知道看过夏先生主持节目的台湾朋友们是否有此感受?

其实说起几位与夏元瑜密切相关的人也许能消除一些大家的陌生感。头十多年,在青年男女中拥有众多读者的台湾散文家三毛是老盖仙的徒弟,而且见诸报端,有文为证。另外两年前在大陆走红的、在华人圈中以最能描写吃著称的唐鲁孙先生是老盖仙晚年密友。唐先生说:

元瑜兄自称是盖仙,纵然他不是苏秦张仪舌辩之徒,可是摆起龙门阵来,不管是京油子、卫嘴子,大概全不是他的对手。逢到三五知己,促膝倾谈,或者高朋满座、笑语喧天的场合,只要他三言两语,准保让大家捧腹解颐。

再说一条,老盖仙原籍北京,这会让老北京会感到很亲切,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北京师大生物系,曾经担任过北京动物园的管理员,当时还叫万牲园。

问:真是越说越近。我也在北京师大附中上过学,论起来夏老前辈还是我的老学长呢。万牲园那时又叫三贝子花园,门口有两个大高个子收门票,以招徕游客。那时交通落后,北京城里人出西直门到万牲园一游还算出趟远门儿呢!

答:夏先生的写动物和回忆经历的文章里多次提到万牲园和那两位高人,还提到过关于万牲园的许多细节,可作动物园历史读。夏先生学做动物标本也始于万牲园。书中写到过一个谦卑的、学历不高的善作标本技术员旗人刘树芳:

有天他做了一对纯白的长尾练雀(古称绶带),站在曲折的松枝上,下有小石,宛然是一幅国画装的《祝寿图》。因“绶”“寿”同音,松柏常青,灵芝仙草都是延年的象征,国画大师溥心畬先生见了称赞备至,不愿释手。刘先生立刻送了他,也不知向溥先生要张画儿作为补偿。他不是想不到,而是不好意思,说不出口。他有一双灵巧的手,却默默地穷困至终。

这就是老北京,懂得那个时代北京人生活的,会有同感。

既然你也是师大附中的,夏先生关于“附中”的回忆也一定会使你感到亲切。他说那时虽然没有“爱的教育”四个字,但却“附中”的教育却充满这种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许多老师身上。语文教师张少元“旧学很好,笑话连篇,学生唯恐少听他说一个字,在笑语中传授了真学问”。高中语文教师董鲁庵(应作“安”)催学生交作文,竟说:“诸位仁兄的大作怎么尚未脱稿?小弟等着拜读喔!”他们尽管学问很大,却又诙谐幽默,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夏先生可能不知道董先生在抗日战争中到了晋察冀,更名于力,是个充满传奇经历的老一代知识分子,做过晋察冀边区议会副议长。社科院文学所的董毅先生,群众出版社的于浩成先生都是他的哲嗣哩。

问:看了您所引的文字,真感到他做到了“我手写我口”,写文章像聊大天一样,是不是有点像老舍、启功等老先生的文字?

答:的确,读他的文章就像与一位博古通今、诙谐幽默的老人促膝闲谈一样。现今奔竞于商场或官场以及许许多多为生计奔波忙碌的人们,可能没有机会去感受听阅历丰富、学富五车而又诙谐幽默的人聊天是多么惬意的事。曹雪芹的朋友敦诚在《寄怀曹雪芹》中用“高谈雄辩虱手扪”描写《红楼梦》作者的健谈。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小传》写至此十分感慨地说:“敦诚他们的耳福太大了。可惜他不曾给我们作下记录,以致欬唾珠玉,随风尽散!”周先生是有学问又善聊的人,所以他才为没有机会读到曹雪芹聊天记录而遗憾。常说“风格即人”,夏先生文章也像其为人一样。他是老北京,老北京人的“温良恭俭让”像一股暖流流动在他那幽默酣畅的文字之中。因此读老盖仙有点像读老舍或启功。

问:是不是夏先生的文字都是怀念北京故土风情的啊?

答:夏先生文章中有些回忆北京的文字,写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风情,很感人,但这只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文坛的一时风气。不止夏先生一人,台湾文学批评家王德威说“北京叙事”是台湾及海外文学的一个小传统。

七十年代,唐鲁孙以一系列追怀古都饮食风情文字引起广大反响。一时之间号称老盖仙的夏元瑜、名报人陈纪滢、学界耆宿梁实秋,以及后来以《喜乐画北平》见知的喜乐、小民夫妇等,都曾与唐相互唱和。透过他们的文字,旧京的风华仿佛又熠熠生辉起来。

台湾文学批评家王德威把这些文字比作南宋人写的《东京梦华录》和元初的《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作品,称之为“旧京梦华录”。然而,夏元瑜的散文内容远不止于此。他是动物学家,与动物朝夕相处三四十年,熟悉动物犹如家人子弟,特别是哺乳动物和鸟类。因此他写动物的文字真实、有科学性,又富于感情,告诉我们许多不知道的事情。另外他博学多闻,熟悉历史掌故和各地习俗,这些文字也都楚楚可观。夏先生擅长的不仅是叙事,更会议论,善于说理,他关注台湾发生的各种社会新闻,常常把它们形诸文字,并加以评论分析,这些评论文字,不穿靴戴帽,不一本正经,往往用半开玩笑的口吻,但却能鞭辟入里,一针见血,从一些日常小事中看出大是非来。

问:北京人擅长“说”,那是名播中外的,听老头说起古来没完没了,老太太议论起是非婆婆妈妈。有时话说了几箩筐,但言不及义,急死人。

答:夏元瑜谈为人处世,名曰“现代人的接触”,注意“现代人”三个字,也就是他讲的是受到过现代文明洗礼人的道理,他不是缺少现代知识封闭人,更非自古就有的市井细民。因此尽管谈的问题是“婆媳之间”“望子成龙”“祖孙代沟”“财产的转移”“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请、谢谢、对不起”“话出无心伤自身”等等芝麻绿豆式的小问题,但却能谈出引人深思的道理。还能够举出许多有趣的故事借以说理。

您别忘了,夏先生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而且还到日本留过学,见过世面。他很好学,到老手不释卷,还常常到图书馆查资料,这些在文中有许多记载,可见他时时关注前沿知识,可以用个大陆的词儿来说是“与时俱进”的。再说其家学渊源很深,其父夏曾佑是清末进士,当时“诗界革命”三个代表人物之一(另外二人是黄遵宪、蒋智由 )被称为“诗界三杰”。又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教科书作者,建国前一些高等院校用它作教科书。辛亥革命后,他又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的司长与鲁迅同事,还是鲁迅的上司。夏元瑜有位比他年长很多的哥哥,名叫夏元瑮。这位大夏先生是学物理的,蔡元培办北京大学,其文科长是陈独秀,鼎鼎大名;其理科长则是夏元瑮,知道的就很少了。大夏先生也是第一位爱因斯坦相对论引进者。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夏先生思想开放,不守旧,具有平等观念。

在谈为人处世之前,作者往往先用幽默的笔调写个小故事,这故事写的有点像现今大陆流行的小品。举一例,以见一斑:

(张):老王!您早。(王):早!您用过早点了吗?(张):偏过了。洋人见面问好,中国人问吃。(王):其实“好”的意义非常空泛,不如“吃”来得现实。(张):问吃的含义很广,身体好才吃得下,经济情形好才吃得起。二者皆备等于福寿双全,可有多好。(王):所以不论熟朋友、生朋友在饭馆一块儿吃完之后,大家都要抢着埋单,洋人瞧着跟打架一样。(张):这是中国人千古以来的风俗。不过自从我装了一排假牙之后,一吃完先得去洗牙。洗个十来分钟,再出来时,那场埋单风波已过。(王):我虽没装假牙,可是“幼秉庭训”,凡事以忍让为先。您若去洗牙,我可以慢慢等您出来。

引文中的“偏过了”,是句老北京自谦的话,意思为“我先您吃了”(“偏了”这句话北京人懂得不多了,前两天百岁老岳父发烧住院,我同太太一起去看他,老岳吃饭时说了句“我先偏了”,50多岁的太太很奇怪不知他说的是什么)。像这一类的充满趣味和幽默的对话很多,可供研究喜剧者参考。老盖仙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道理,告诉人们怎么样做一个有趣味、有品位、有教养的人。

问:夏先生这样随意的文字在大陆文坛也比较少见,有些像他老人家聊天的记录稿。这样的文字能算文学作品吗?

答:我们看惯了“做”出来的散文,在文章中不仅要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还要有一定篇章结构。因此读台湾的齐如山、夏元瑜、唐鲁孙的文字,给人以不是读文学作品的感觉,总会有听老人聊天的错觉,因为他们作品是口语化的。这种文字别具一格,比读所谓文学散文要省力得多。

同类推荐
  • 公务员学习心理研究与培训效能提升

    公务员学习心理研究与培训效能提升

    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包括公务员职业性质及特点、公务员心理发展现状、我国传统的学习心理思想等,第二章为公务员学习心理的内涵及特点,包括公务员学习心理的内涵、公务员学习心理的特点等;第三章为公务员学习心理的研究理论及方法,主要包括公务员学习心理的研究理论、公务员学习心理的研究方法等;第四章为公务员学习心理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公务员学习动机研究、公务员学习方式研究、公务员学习策略研究、公务员学习环境研究等;第五章为公务员学习的生理学与心理学基础,主要包括公务员学习的生理学基础、公务员学习的心理学基础等;第六章为影响公务员学习的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职业发展因素、其他因素等方面。第七章为公务员培训效能的提升途径。全书内容针对性强,逻辑性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适合于广大公务员朋友及相关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 贺兰师魂:北方民族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征文选编

    贺兰师魂:北方民族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征文选编

    本书分为教师篇和学生篇。结集的文章是北方民族大学教师教学科研活动与学生求知求学经历的生动再现,集中反映了该校新老教师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饱满精神面貌,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及温馨的师生情谊等。
  • 中国近代“新民”思想研究

    中国近代“新民”思想研究

    “新民”一词,自其出现之日起,就有明确的伦理内涵,它奠定了新民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伦理基调。近代思想家们把新民作为拯救国家的出路,他们以进化论与功利主义为其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以批判国民性为其现实选择,开始了着眼于人的重塑的近代伦理精神的重建过程。新民思想经历了由国家之新民到个体之新民的发展,自由、平等等价值理念终于具有了终极价值。研究新民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位于革命老区平山县西北,距华北战略要地石家庄90公里。西柏坡背靠太行山、面对大平原,能攻能守、进退有路,具有独特的地利优势。更重要的是,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是革命老区,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早在1931年,这里就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到1937年,平山县的党员近2万人,同时,该县组建了2000人的“平山抗日团”,被毛主席誉为“王者之师”。此外,平山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这正是党中央由延安迁往西柏坡的主要原因。
  • 浙江省“科研兴校”百强

    浙江省“科研兴校”百强

    本书介绍了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绍兴、嘉兴、湖州、衢州、丽水、舟山和义乌12个科研兴校的城市。
热门推荐
  • 当代名家:蒋子龙自述人生

    当代名家:蒋子龙自述人生

    对许多男人来说,当父亲是一种“遗隧的艺术”。天下所有由处男变为父亲的人,无不是在毫无实际经验的情况下开始履行做父亲的责任,待到有了经验,知道该怎样针对自已孩子的具体特点而尽职责的时候,孩子差不多已经长大,性格定型了,空留下许多遗憾。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却可以有完美的合适。家是女人的梦,女人是男人的梦,能将梦转化为现实的夫妻,才能长久。在现实中偶尔还能—梦的夫妻,就是快乐的神仙眷侣了。
  • 无泽之万劫源起

    无泽之万劫源起

    异世界里的风起云涌与现状、阴谋……【如果我还在执着于它,证明我还活着;但这一次,我选择做一只蜗牛】
  • 友情故事

    友情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消逝的记忆

    消逝的记忆

    我出生时,我母亲三十岁,我是她的第一个孩子。我们的关系并不亲密。我懂事以后,隐约感觉,她对我有种天生的排斥。我们姐弟三人,姐姐巧稚是父亲前妻的孩子,我还有一个弟弟,天舒,母亲的爱似乎只针对他。大家都以为母亲是重男轻女,但以我对她的认识,并非完全如此。我母亲年轻时是个美人,她有一副高挑的身材,举止优雅,说话快而自信。在她二十五岁大学毕业那年,她嫁给了父亲,父亲大她十五岁,当时是M市里的一位领导。她只知道父亲在老家有过一个妻子,后来离婚,不知道他们还有一个孩子。等到巧稚从河北老家找来,母亲简直发疯了,她痛骂父亲是骗子,吵嚷着要离婚。
  • 指瑞篇

    指瑞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快穿之北零南幽

    快穿之北零南幽

    就很棒!!北零站着一片废墟上低头默默注视着。衣服脏了呢。“狗子,出来”北零语气平静。怎么办怎么办,狗生药丸。脑子里想去隔壁系统说的话。“要装,要夸”哦~-----“来嘞,小主子”狗子快速眨着眼睛,企图用卖萌逃过。“……”有饼饼?“解释一下?嗯?”表面更加平静。怎么没用。“小仙女,大神,大佬,主子,大……”狗子话没说完。【世界崩塌,任务失败】【扣积分50】【目前积分250】懵b的狗子“???”还能不能愉快的一起玩耍了。女主强大,为她打call。1v1禁欲上仙如何给撩的“无法自拔”小奶狗,还有(?ω?)
  • 井八路之墓(短篇小说)

    井八路之墓(短篇小说)

    我终于下了决心,说什么也得到那偏远的小山村去一趟。我心里莫名地产生一种恐慌,感觉今年若是再不去,恐怕永远也没有机会了。70年了,这个荒远偏僻的小山村始终存留在我的思念里。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甚至有时中午打个盹儿都能梦到它。70年有多少天,粗略算算,也就两万多天。两万多天对宇宙来说,短暂得不值一提。对我来说,却是生命最辉煌、最重要的一段。岁月悠悠中,我已经垂垂老矣。老得泪少痰多,觉少尿多,该记得的事忘了,忘了多年的事又都记起来了。儿子女儿孝顺,几乎天天来看我。还勉励我说,爸,你得坚定活下去,你多活一天,我们就多感受幸福一天。
  • 破解快乐密码:成就幸福人生的自助读本

    破解快乐密码:成就幸福人生的自助读本

    布雷默说:“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类的心灵里才能发现。”快乐不只是生活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心情。内心充满快乐的人一定是幸福的,困扰永远无法将他们束缚。快乐可以创造人生的幸福,驾驭好快乐,就可以把平淡的生活经营得绚烂夺目。人生不可能时时处处充满快乐,那么,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快乐最大化呢?本书从人的心态、情绪、健康、家庭、金钱等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为读者做了全面的解析,帮助读者破解心灵的快乐密码,成就美好的幸福人生!
  • 人间失格(精装典藏版)

    人间失格(精装典藏版)

    本书收录太宰治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人间失格》《斜阳》以及文学随笔《如是我闻》。《人间失格》是太宰治最后一部完结之作,日本“私小说”的金字塔。以告白的形式,挖掘内心深处的懦弱,探讨为人的资格,直指灵魂,令人无法逃避。《斜阳》写的是日本战后没落贵族的痛苦与救赎,“斜阳族”成为没落之人的代名词,太宰治的纪念馆也被命名为“斜阳馆”。《如是我闻》是太宰治针对文坛上其他作家对他的批判作出的回应,其中既有对当时文坛上一些“老大家”的批判,也有为自己的辩白,更申明了自己对于写作的看法和姿态,亦可看作太宰治的“独立宣言”,发表时震惊文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