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地书橱〗
【释义】两脚立着的书橱。称赞学识渊博的人。
【出处】元·脱脱等《宋史·吴时传》。
北宋时,华州郑县有个县令因其学识高、办事灵活而出名,他叫吴时,这天他接到把三万石大米从郑县运到长安的命令,这时就显示了他办事灵活的能力,他向上司建议“移兵就食”,这样既可免了1500辆或5万名挑夫(服役只有258户)的难题,又节省了开销,何乐而不为,上司也同意了这么办。
有一次,宋徽宗要各地向朝廷进言献策。当时向朝廷送奏章,在书写款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但一些边远地区的官吏对此不太熟悉,不符合上送的要求,以致被朝廷有关部门予以退回。吴时又建议说,上送的奏章主要看它的内容是否有价值,不必过分计较它的形式。这个建议被朝廷方面采纳,以致不少有益的进言受到了朝廷的重视。
一个读书人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学官认为文章中的话是做臣子的不忍心听到的,要上告惩罚那个读书人。吴时知道这件事后,把那篇文章取来,当场投入火炉中烧毁,并且对那学官说:“既然当臣子的不忍心听到这种话,难道就忍心让君王听到这种话吗?”那个读书人终于得救,学官也觉得解决了问题。
过了几年,吴时仕途得意,升迁为京官,在他与一些学士包括国子监与太学里的人往来中,这些人觉得吴时学问渊博,为人也很好,谓名“立地书橱”。
〖买鳖亡鳖〗
【释义】这个成语讽刺了教条主义者总是带着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出处】此典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雎人卜子的妻子去赶集,买了一只甲鱼。
路过颍河的时候,她以为甲鱼渴了,就把它放到河里去喝水。结果甲鱼就跑掉了。
〖先礼后兵〗
【释义】先以礼相待,如不能解决问题,再用武力处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魏武帝曹操带兵攻打徐州,徐州太守陶谦立即派人请求刘备出兵解围。刘备便率领关羽、张飞等一班人马,冲入曹军,杀出了一条血路,进入徐州城内。陶谦将刘备请入府衙,取出徐州太守官印让给刘备,说:“当前国事纷乱,朝纲不振,你是汉室宗亲,正该力扶社稷,我已年老昏庸,甘愿将徐州相让……”
二人推来推去,没有结果。府吏们相劝说:“今日兵临城下,还是先商议退兵之计为好,让位之事可容日后再商量。”
刘备答应说:“我先给曹操写封信,劝他退兵,如果他不答应退兵,咱们再和他交战也不迟,这叫做先礼后兵。”
曹操看完信,骂刘备说:“刘备算什么东西?胆敢来教训我!将送信的人给我斩首,全军上下马上攻城。”
曹操的谋士郭嘉劝谏说:“最好别这样做,刘备远来救援,先礼而后兵,这是很合乎礼节的,我们应该用好话去安抚他,松懈他们的斗志,然后再攻城,徐州城就可以顺利地拿下了。”
曹操于是盛情款待信使,又给刘备写回信。这时,忽然有流星探马报告说吕布的军队已经攻破兖州,正进攻濮阳。曹操顿时大惊道:“兖州有失,我们就无家可归了,马上撤出徐州!”
郭嘉又对曹操说:“我们何不就此给刘备卖个人情,就说看在他的面上我们退军了!”曹操点头,重新给刘备写了一封信。
〖列子学射〗
【释义】“列子学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办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把事情办好。
【出处】此典出自《列子·说符》:“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够射中目标了,他兴高采烈地来告诉关尹子。
关尹子问他:“您知道您为什么能射中目标吗?”列子想了想,回答说:“不知道。”于是,关尹子就对他说:“不行,您还没有学好。”
于是,列子回去又练习了三年,三年后,他又来报告关尹子。
关尹子又问:“您知道您为什么能射中目标吗?”列子立即回答说:“知道。”
关尹子说:“行了!您已经学成了。这其中的道理,您应当永远记住,一定不要忘记了。而且不仅是射箭,治理国家和处事为人都应该这样。”
〖压倒元白〗
【释义】“压倒元白”形容能人辈出,超过同时代的名家。
【出处】此典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汝士其日大醉,归谓子弟曰:‘我今日压倒元、白。’”
唐敬宗(李湛)宝历年间,宰相杨嗣复在家中大宴宾客,著名的诗人元稹、白居易都应邀出席,大家在酒席上当场赋诗。刑部侍郎杨汝士最后写的,也写得最好,元稹、白居易看后都十分惊讶。
那天,杨汝士喝得酩酊大醉,回家后对子弟说:“我今天压倒了元、白。”
〖名列前茅〗
【释义】前茅:古时用茅草作为报警的旗帜,行军时举着走在队伍前面。现指考试成绩优秀。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
春秋时期,楚国侵犯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救,晋国派荀林父领兵去救。后来听说郑国已经向楚王议和了,就主张将晋军撤回,上军统帅士会支持荀林父的意见,他说:“现在楚国的德行、政令、典章、礼仪都不违背常规。楚国的军队很有秩序,训练有素。军队出征的时候,右军跟随主帅的车辕,左军打草作为夜宿的准备,前军举着茅草作为标志开路(名列前茅),中军谋划战术,后军以精兵押阵。作战的时候将士都清楚自己的攻击目标,纪律相当严明。这样的军队是无法取胜的。不如回去整顿军队,操练兵马,日后再卷土重来。”
荀林父非常赞同士会的意见。但是中军副将先縠执意要领兵去攻楚军,结果他和他的军队被楚军杀得大败。
〖名落孙山〗
【释义】指榜上无名,考试未被录取。
【出处】宋·范公眑《过庭录》。
有一个名叫孙山的读书人想到省城去考取举人。他能言善辨,说话也很风趣。临行前,乡里一位老人来拜访孙山,请孙山带他的儿子一起去省城应考,以便他儿子能得到一些照应,孙山爽快地答应了。
两人到省城后,很顺当地参加了考试,接着是等待发榜。
发榜那天,孙山怀着紧张的心情,到发榜处去观看。看榜的人很多,孙山拼命往前挤才挤到前面,一连看了几遍,都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他心一下子凉了半截,准备再看一遍,榜上确实无自己的名字就离去。结果,竟在最后一行中见到了看己的名字,原来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后,顿时转忧为喜。至于一起来应试的同乡的名字,则无论如何找不到,他肯定落选了。
孙山回到旅舍,把发榜的情况向同乡说了。对方听说自己没有考上,闷闷不乐,表示想再在省城呆几天。孙山归心似箭,第二天一早就回乡了。
孙山回到家里,乡邻们得知他中举,都来祝贺他。那老人见儿子未回来,问孙山他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诙谐地念了两句诗: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举人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你儿子的大名还在我孙山之后呢,言下之意是他落选了。
那老人见到很有才气的孙山也只考了最后一名。而他儿子才气不如孙山,没有考上这是理所应当的,也没说什么便离开了。
〖因地制宜〗
【释义】“因地制宜”比喻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采用适宜的措施。
【出处】此典出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
春秋末年,楚国的伍子胥逃到吴国受到了吴王阖闾的器重。各路诸侯都想当霸主,阖闾也有这样的想法。
有一次,阖闾问伍子胥:“我想把国家搞得强盛一些,以便争当霸主,不知你有什么好办法。”伍子胥说:“要想使国家富强,并让远近国家都服从大王的指挥,要脚踏实地去做。首先,要把城市的防御工事搞好,将城墙筑得高大坚实。其次,要加强战备,把武器造得又多又好,让武器库的刀枪堆得满满的。再次,要发展农业,把粮食仓库充实起来。”
吴王听了伍子胥的话很高兴,他对伍子胥说:“你的建议很好,修筑防御工事,加强战备,发展农业,广积粮草,这些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去做。”
〖孙康映雪〗
【释义】“孙康映雪”形容勤学苦读。
【出处】此典出自《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淡,交游不杂。”
这段话意思是说:
晋代人孙康,家境贫寒。他勤奋好学,但是没有油点灯,他便常常在晚上借着雪光读书。孙康清淡寡欲,从不随便与人交往。
〖孙敬悬梁〗
【释义】“孙敬悬梁”比喻人的成材,不决定于天才或环境、条件,主要决定后天的勤奋、刻苦和坚持不懈。
【出处】此典出自《太平御览》:“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这段话意思是说:
孙敬,字文宝,非常喜欢学习,每天从早到晚一刻也不停地学习。等到困乏得要躺下睡觉的时候,他便用绳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让头悬起来。后来,孙敬终于成了当时有名的大学士。
〖岁不我与〗
【释义】“岁不我与”表示时光一去不返,时间不等人。
【出处】此典出自《论语·阳货》:“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季氏几代都执掌着鲁国的政权。季氏有个家臣名叫阳货,他掌握大权之后,就想利用孔子做他的助手,以稳定政局。为此,他要孔子去拜会他,但是孔子不愿意去。于是他便想了一个方法,即趁孔子不在家的时候,送了个蒸熟的小猪去,这样一来,孔子不得不去道谢。
孔子不愿见到阳货,也想了一个方法,即打听到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再去拜谢他。没想到孔子在去的路上碰见了阳货。阳货叫住孔子道:“来,我给你说。”孔子无可奈何,只得走过去。阳货以奉承又带责备的口吻说:“国家混乱不堪的,你有一身本领,对国事却不闻不问,这难道叫仁爱么?”孔子听了,一言不发。阳货接着又说:“一个人喜欢做官,却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叫做聪明么?”孔子仍然一言不发。阳货无可奈何,只好自言自语地说:“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意思是:不行,光阴一去不复返啊!时光也不会等待我。
〖师旷劝学〗
【释义】劝导学习,鼓励上进。
【出处】此典出自刘向《说苑·建本》。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现年七十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就是晚了点!”
师旷说:“您为什么不点燃蜡烛照明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人臣的随便与国君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这个瞎子大臣怎么敢与国君开玩笑呢?我听说,年少时而好学习,就如早晨初出的朝阳;壮年而好学,就像升入中天的阳光;老年而好学,又有如点燃蜡烛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不是比在黑暗中行走要好得多吗?”
晋平公说:“很对!”
〖延师教子〗
【释义】这个成语说明延师教子,原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但这家主人不仅不尊敬老师,反而想把老师当做奴仆看待,想方设法要剥削他的劳动力。难怪老师最后声明说:“仆实不识一字。”——这实在是一句极其巧妙、极富有智慧的推辞性语言。
【出处】此典出自《一笑》。
有一个人想聘请老师教他儿子学习。
最后找到了一个老师,主人对老师说:“我家里很穷,对先生失礼的地方很多,可怎么好!”
老师说:“您说话太客气了,我原本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主人说:“粗菜淡饭,可以吗?”
老师回答说:“可以。”
主人说:“因为我家里没有奴仆,所以像是打扫庭院卫生、开门关门这些事,都请先生代劳,可以吗?”
老师回答说:“可以。”
主人说:“碰到家里妇女儿童想买些零星杂物,想让先生去买,可以吗?”
老师回答说:“可以。”
主人高兴地说:“如果是这样,真是太好了!”
老师说:“我也有一句话,希望主人感到不要惊讶。”
主人诧异地问:“什么话?”
老师回答说:“我很惭愧自己从小就没有学习!”
主人说:“你说话太客气了!”
老师说:“不敢欺骗您,其实,我连一个字都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