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67900000011

第11章 文韬武略的故事(10)

1.抚民以静,民为国本

隋朝末年长期的战乱,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中原大地,满目疮痍,一片残破凄凉景象。唐朝武德年间,统治者主要从事统一战争,无暇顾及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唐太宗即位之初,全国经济仍凋敝不堪,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的生活还未安定下来。如何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实现天下大治,成为贞观君臣面临的头等大事。唐太宗出生于隋朝盛世,又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大起义。隋王朝由兴盛而迅速走向灭亡的历史事实,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以史为镜,隋亡视为前鉴。

唐太宗当上皇帝以后,把隋朝的兴亡史作为一部政治教科书,孜孜不倦地从中吸收教训。以“隋亡为鉴”,成为贞观君臣不绝于口的话题。隋文帝苦心经营起来的强盛一时的大隋帝国,到了隋炀帝手上,不到23年便土崩瓦解,原因是什么呢?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经过反复探讨,归纳为3点:一是隋炀帝广治宫室,大兴土木,巡游无度,劳民伤财;二是隋炀帝纵欲恣情,贪得无厌,美女珍玩,征求不已;三是隋炀帝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徭役无时,趋民赴死。概括为一句话,就是隋炀帝屡兴暴政,残害百姓,搞得人民无以自存,不得不起来造反。

从隋亡的历史教训中,唐太宗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王朝的兴衰存亡,主要取决于为政者政策的好坏。

从总结隋亡的教训出发,唐太宗阐述和发挥了儒家传统的爱民、保民、养民、惠民的民本思想,并进一步论证了克己寡欲的君道观。他认为,国家的兴亡取决于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人民的生活状况又取决于君主是否贤明。他把国治、民存、君贤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反复强调民存、国治的关键是君贤,而君贤的主要标志是克己寡欲,躬行节俭,使民以时,取民有节,以民为本,与民休息。如果君主昏庸无道,奢靡骄纵,百姓就会困危离散,而一旦百姓困危离散,国败君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武德九年(公元626)十月,唐太宗与群臣讨论止盗,有人主张用严刑峻法止盗,唐太宗不以为然。他认为,民之所以为盗,是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而造成的。止盗的根本办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不久,他又对侍臣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所以人君之患,不自外来,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贪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这话说得何等深刻,何等精辟!令人掩卷深思。

贞观时期,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多次谈到君民关系,再三强调:“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刚即位,就宣布免除关内及蒲、芮、虞、秦、陕、鼎六州两年的租调,其余地区则免征一年。这是全国性的减免赋役。此后,唐太宗又多次下诏,减免受灾地区的租赋,妥善安排灾民的生活。贞观元年(627),关内发生旱灾,粮食歉收。他下令政府组织饥民到关外分房就食,有的州甚至做到了逐户送粮。又规定,考核地方官,要把安置移民的好坏作为主要内容。贞观二年(628),长安一带发生大蝗灾。眼看着田野的禾苗被一群群的蝗虫吞吃一空,唐太宗心急如焚。一天,他到禁苑中观看庄稼的生长情况,抓住几只蝗虫咒骂道:“庄稼是百姓的命根子,却被你们吃掉了。若百姓有过,应由我一人担当,你们应该吃掉我的肺肠,而不能祸害百姓。”说着就要吞食蝗虫。随从们急忙制止道:“吞食蝗虫是要生病的,陛下千万不能这样做。”唐太宗说:“我就是希望把灾害转移到我的身上。”说完就把蝗虫一口吃掉了。这年,唐太宗下令,拿出宫中的金宝,赎出因饥荒而卖掉的男女。贞观时期,唐政府先后出资赎回流亡到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达200万人之多。唐太宗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了许多义仓,每逢灾荒,必开仓放粮赈济。唐太宗采取的上述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贞观初年,虽然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百姓很少怨言,社会相对稳定。灾区人民在政府的帮助下,战胜了一次次的灾害。

唐太宗特别反对劳役无时、滥用民力,并用法律手段来加以防范。当时的法律规定:凡有土木兴建,必须依据《营缮令》,计算用工多少,报尚书省审查批准。对于违反者,以坐赃罪减一等论处;虽经批准,但在农忙季节动工,也属违法行为,也要以坐赃罪论处。贞观五年(631),皇太子要举行冠礼,礼部官员根据阴阳家的说法,选定二月举行。唐太宗认为二月正是春耕大忙季节,要改在十月农闲时举行,太子少保萧瑀说:“太子行冠礼是国家的大事,二月是吉日,不宜改变。”唐太宗驳斥道:“我从来不信阴阳家的那一套,如果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佑,怎么能得到呢?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就是吉,吉凶在人,而不在阴阳。农时是最重要的,万万不可耽误。”

唐太宗把“存百姓”视为巩固统治、实现天下大治的基础和前提。那么,怎样才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呢?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审视与思考,唐太宗提出了“抚民以静”的治国方针。魏徵在一份论时政疏中指出:“隋朝以富强而丧败,动之也;我以贫穷而安宁,静之也。静之则安,动之则乱,人皆知之。”他又说:“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这些话,集中反映了唐太宗君臣以静治国的思想。唐太宗本人也一再强调,只要君主能以静治国,百姓就可安居乐业,国家就会得到大治。并说自己日昃忘食,未明穿衣,日夜孜孜,惟欲清静,令百姓休养生息,不生怨叛之心。唐太宗抚民以静治国方针的核心,是为政者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与民休息。

提倡节俭,反对奢靡

唐太宗不仅提出了抚民以静的治国方针,而且身体力行,付诸实践。早在武德九年六月,玄武门之变刚过,他就以太子身份,下令减省宫中费用,放掉禁苑中供皇帝玩耍的鹰犬,罢除各地向朝廷的贡献。他即位后,住的宫殿还是隋朝建造的,大都已破旧。按照以往的习惯。新君即位后都要另建新的宫殿,至少也要将旧宫殿修饰一番。但他一再下令不准营建宫殿,杜绝宫内各项奢靡。他患有“气疾”,所住宫殿卑湿,夏秋季节容易复发。贞观二年(628)秋天,有人提议为他建一个高燥的阁子居住,他坚决不肯。臣下固请再三,仍不许。直至他晚年修建玉华宫时,仍要求督造官员务求俭约。玉华宫建成后,除了住宿的宫室盖瓦以外,其他建筑物都用茅茨盖顶。贞观十一年(637),洛阳遭大水,许多百姓房屋被冲毁。唐太宗下令废掉洛阳一些宫殿,改做灾民住房,又把修洛阳宫的材料分发给居民,供修房之用。一次,工部尚书段纶带了一位巧匠杨思齐进宫,准备制作木偶戏道具,以讨好皇帝。不料唐太宗不仅未给奖赏,反而把他训斥了一顿,并免去了他的官职。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唐太宗出外视察到了蒲州,刺史赵元楷为了讨好唐太宗,令州中父老穿黄纱单衣夹道欢迎,又盛饰廨舍楼观,用百余头羊、数百条鱼设宴招待,可谓用心良苦。可是唐太宗一看,大为恼火,斥责赵元楷说:你搞的这一套是亡隋之弊俗,希望今后再也不要见到这样的行为。否则将予以治罪!

唐太宗还严格约束王公勋戚,禁止他们奢侈挥霍。有隋以来,勋戚之家厚葬成风,浪费了大量财物。唐太宗下令严加制止,并要求各级地方官明加检查,有违令者一律治罪。他又下令: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超越制度者,一切禁断。由于唐太宗躬行节俭,率先垂范,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王公大臣骄奢淫逸,所以,当时出现了不少崇尚节俭的大臣。户部尚书戴胄的住宅十分简陋,死后甚至连个祭享的地方都没有。温彦博身为宰相,可是家中穷得没有一个像样的正厅,他死后只得把棺木停放在旁室。魏徵家中原先也没有正堂,一次他患病在家,唐太宗前去探视,一见此状,大为感动,就命人把自己准备造小殿的材料运来,为魏徵建了一个正堂。中书令岑文本的住宅地势低湿,十分简陋。一次,有人劝他建造一处新宅,遭到他的拒绝。那人叹息而退。由此可见,贞观君臣之中,崇尚节俭已蔚然成风。

兴修水利,推行均田政策

唐太宗不仅注意节流,也重视开源。他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一是大力提倡和鼓励兴修水利。贞观时期兴修了许多大的水利工程。如贞观七年(633)在夏州朔方(今陕西横山)开延化渠,溉田200顷;贞观十年(636)在汴州陈留(今属河南)开观音陂,溉田百顷。二是大力推行均田制,劝课农桑,奖励垦荒。均田令颁布于武德七年(624),但当时并未认真贯彻。直到唐太宗即位后,均田制才开始切实地推行。这一制度的认真实行,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量荒芜的土地得到了开垦,这对唐初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发展社会生产,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唐太宗即位后,继续推行高祖的均田制。武德七年四月颁布均田令,规定:用步丈量土地,一步为一个单位,长240步为一亩,100亩为一顷。百姓刚出生叫作黄,4岁(虚岁)以上叫作小,16岁以上叫作中,21岁以上叫作丁,60岁以上叫作老。授田的规定是:丁男和18岁以上中男,每人一顷,其中80亩是口分田,20亩是水业田;老男和残疾人,每人40亩,寡妻妾30亩,他(她)们当中单独立户的增加20亩,都以20亩作为永业田,其余的作为口分田。永业田,种上榆、枣、桑或其他适宜的树木,都有一定的数目。田多足够授田的叫做宽乡,不够授田的叫作狭乡。狭乡授田,减宽乡一半。土地有厚薄,一年一换,加倍授给。宽乡换三次后,不再加倍。从事工商业的,宽乡减半,狭乡不给。凡是百姓迁移以及家贫无法下葬的,可以卖永业田。从狭乡迁移宽乡的,连口分田也可以卖。已经出卖的,不再授田。死了收回,授给无田者。凡收授田都在每年十月。授田先授给贫民以及有课役的。凡是田地,乡有余给邻乡,县有余给邻县,州有余给邻州。凡全国民户,按照其家产,定为九等。每三年,县里决定,州里复核。100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四家为一邻,五邻为一保。在城市叫作坊,在农村叫做村。村坊邻里,互相督察。士农工商,四民各业,食俸禄的家庭,不准与下民争利。工商杂类,不准当官。每年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州县留五比,尚书省留三比。

唐太宗并没有颁布新令,而是按照这一法令实行均田。例如,长孙顺德担任泽州(治今山西晋城)刺史,前任刺史张长贵、赵士达都占州内肥沃的田地数十顷,长孙顺德弹劾他们,而且追夺田地,分给贫户。又如,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下大暴雨,谷水冲决堤岸,进入洛阳宫,深四尺,冲坏左掖门,冲毁十九座宫室;洛水也暴涨,淹没六百多家,淹死600多人。二十日,太宗下诏拆毁明德宫以及飞山宫的玄圃院,分给河南、洛阳水灾农户。

整顿吏治,提倡勤政为民

唐太宗“抚民以静”治国方针的另一项内容是整顿地方吏治。地方官为亲民之官,直接统治人民,他们的良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安危。如果没有好的地方官,国家的政策再好,也难以真正贯彻落实。

唐太宗首先针对官多政繁、十羊九牧的弊端,下令合并州郡,大幅度裁减冗官,将文武官员的总数由2000多人减少到643人。这不仅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支出,而且有利于澄清吏治。唐太宗还十分重视对地方官的选任和考核。他亲自掌握州刺史的选任,并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姓名写在卧室的屏风上,随时记下他们的善恶政迹,及时褒贬升降。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考核,唐太宗于贞观元年将全国划分为10个监察区,即10道。经常派遣监察官巡视各道。对于贪官污吏,不论亲疏远近,不论资历深浅,一经发现,即依法惩处。由于唐太宗重视整肃地方吏治,所以贞观年间涌现出许多勤政廉洁,深得民心的良吏,从而保证了“抚民以静”方针的贯彻落实。

唐太宗“抚民以静”治国方针的贯彻实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悉心治理,大唐帝国呈现出国泰民安、生机勃勃的盛世景象。农业连年丰收,流散的人口返回故里,大量荒地变成了良田,成群的牛羊遍布原野。在生产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的安定和世风的好转。出现了人心向善、夜不闭户、犯罪率极低的新气象。唐太宗君臣终于将国家富强、天下大治的夙愿变成了现实。

亲自籍田,增加农业劳力

为了表示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努力种地,唐太宗还亲耕籍(一作藉)田。籍田是我国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土地,天子1000亩,诸侯100亩。每年春耕前,天子或诸侯为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亲手用犁在籍田上三推一拨,叫做“籍礼”,即亲耕籍田。贞观三年,太宗亲祭先农,亲耕籍田。原来,古代帝王亲耕籍田,但东晋南迁,北魏又出自少数民族,中原分裂,又有少数民族杂居,经过北周、隋朝,这种礼仪很久没有举行了,到这时才重新举行,因此旁观者欢呼雀跃。太宗还叫岑文本撰写《籍田颂》来歌颂这件事。从此,每年都举行这种仪式。

同类推荐
  • 带着武器系统去穿越

    带着武器系统去穿越

    无系统不快乐。‘叮’一声全都有,你有,我有,全都有。有了枪械就有了一切?不,不,想多了。一手枪械一手画笔,玩的起政治,斗的过佞臣才能玩转垂死的大隋朝。
  • 燕云压城

    燕云压城

    大争之世,生于积贫积弱之国的燕太子燕昭如何承先王之志,开万世之基,三游天下,四征匈奴,两战西秦,迁都洛阳,励精图治,最终奠定大燕一统江山的基础。
  •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

    1840年,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大清帝国的大门。自此之后,帝国主 义国家纷纷效仿,神州大地一时间硝烟四起。1883年12月,法军向驻扎在越 南北圻的清军发起进攻,中法战争正式爆发。中法之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 挥之不去的伤痛,为后人留下了万般的无奈与叹惜。 宋莉莉编著的《中法战争》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之一,图文并 茂地讲述了晚清中法战争的全过程。 《中法战争》文字优美生动,语言简明通俗,适合广大读者阅读使用。
  • 汉国往事第二部

    汉国往事第二部

    Vocaloid同人文,关于上古汉语、藏语、印欧语等各种语言的长篇,这是第二部,预计再写个三十万以上。上一部讲述的故事是上海市某公司文员洛天依醒来后突然发现自己身处BC122的时空,同时和周遭的人语言不通,且没有任何可以回去的途径时,她应该如何从零开始学习汉武帝时期的洛下方言,摆脱自己的黑户身份,并艰难地面对接下来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命运的故事。本部延续了上一部的故事,主背景为BC121年的两次河西之战,以及南北组重逢以后为西汉培养第一代语言学家的事,当然,基点仍然是现代人在古典时代的生存境遇。由于一开始的意图是科普,所以情节会略显板滞,但是每章都会或多或少地携带有关于语音史、方言学、古建筑、民俗学、世界语言的小知识,同时会有一些南北组和其他cp的狗粮。篇幅结构仍然为章-节制,每五节组成一章。更新不一定定时。
  • 枪炮大唐

    枪炮大唐

    穿越,带着土豆玉米,直接封个什么什么么侯?抱皇帝大腿??可惜主角没这个命!!不过,这也是不一样的穿越,,家家一个套路那还有什么意思……
热门推荐
  • 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

    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

    教子,是中国人永恒的话题,教子不当引发的种种问题,也是家长与社会必须面对的危机。从批判中见真知,才能让我们摆脱教子误区,守护孩子顺利成长。
  • 都市之至尊狂武

    都市之至尊狂武

    很抱歉,最近查审严格,被屏蔽了五六万字,而且我也找不出问题,在看的朋友,抱歉了。
  • 修仙之女配悠然

    修仙之女配悠然

    穿越到书中,成了炮灰女配,秋珑月只想静静,天赋高,却是炉鼎体质,容貌倾城却觊觎男主,不断作死,条件那么好都会混的那么惨,还有男主大人,离我远点。
  • 闸边足迹

    闸边足迹

    《闸边足迹》是作者的第三部长篇推理小说,也是典型的古典本格推理的代表产品。故事因一份财产遗嘱而起。德里克和奈杰尔是一对堂兄弟,也是这分遗产的第一、二顺序继承人。一次泰晤士河泛舟,第一继承人德里克失踪,接着第二继承人也不见了踪影。两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是失踪、遇害?还是另有内情?保险公司特聘探员麦尔斯·布莱顿衔命出马调查,在风光明媚的泰晤士河上逐步解开谜团。
  • 神本傲娇

    神本傲娇

    她叫暮儿,作为一个没心没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本想时时刻刻坑队友,却发现最终坑了自己。“小妹,你说你衣品如此之差,说话这么讨人厌,我就想问问,你有朋友吗?你舍友如何忍受得了你?”“这,朋友到没有,宿舍的关系也就那样吧,我不屑和凡夫俗子为伍!哎。”暮儿眼睛看天,趾高气扬的说道,最后还长叹一口气,好像嘲笑世人皆傻缺似的。“老大,你要是娶这小妹回去,我怕分分钟气死你妈……”“你误会暮儿了,她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她非常的聪明,可爱,温柔,有才,简直堪称完美。”“我就想问问,你妈怎么说的?”“这,我妈说了,我和暮儿结婚后,他和我爸不和我们住。”“情人眼里出弱智,我现在是真信了。”
  • 东晋唐王

    东晋唐王

    晋室无能,以致中原沦陷,哀鸿遍野!后世青年李信,穿越永和年间,起于流民草莽之中,有志平天下!提虎贲十万,血战黄沙,定鼎神州,一统天下复我大好河山!
  • 逃气小王妃

    逃气小王妃

    花家有五个儿子,花老爷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在过了不惑之年还能有个女儿,而这个小女儿不止让花家‘热热闹闹’,还让整个南越国都‘热闹’了,这个女儿就是----花夭夭
  • 成神非我愿

    成神非我愿

    活下去,一起!末日,我带你活,我是秉承圣光和正义的骑士!……生化末世突然降临的时候,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人该如何生存下去?面对可怜的幸存者们,有系统傍身的主角救还是不救?不经意间捡了无数妹子萌娃之后,选择堕落放纵还是重建社会秩序?地球迷雾消散,星空隐秘逐渐展现,一个个神、魔露出狰狞的面孔,面对降维打击,臣服还是抗争?一念成魔,一念成神!
  • 最强医武赘婿

    最强医武赘婿

    一代王者柳锋惨遭兄弟背叛而死,意外获得传承,借尸还魂成了豪门女婿。面对绝色老婆的厌恶和岳母的无尽羞辱,他绝不甘心充当废物,决定奋起反击。凭借精湛的医术和牛逼的身手,他誓要逆天改命,重塑往日的辉煌人生!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