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转变。它标志着高新技术体系以及传统生产技术科学化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新技术革命及其连锁的技术改造的革命。而技术改造的革命正在加速传统产业的现代化。
知识经济的时代将是新技术革命的时代,将是技术改造革命的时代。
第一节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一场伟大的革命
当代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正以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为主要线索而展开,科学化技术已成为当代社会生产技术中的中坚力量和发展中的技术的总称。近几十年来涌现出的众多尖端技术、新兴技术和高技术,标志着人类社会生产能力已达到了一新的水平。新技术革命连锁新产业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一场以推进技术进步为焦点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大战迫在眉睫,甚至争夺的触角已伸向宇宙空间。这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转变。
(一)传统工业的现代化
传统工业是相对于信息工业、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和生物工程工业等新兴工业而言的,主要包括钢铁、造船、汽车、纺织等部门。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传统工业内部如结构、功能等都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工业体系的变革。
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到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受到了冲击:有的停滞、衰落甚至淘汰;有的被改造;有的被转移。
停滞和衰落情况。钢铁、汽车、造船、纺织传统工业部门已不再是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象征了。在美国,汽车业、钢铁业、建筑业生产日趋下降。1973~1980年,美国汽车产量从1200万辆跌到700多万辆。1982年,美国钢铁厂开工率只有38%。在日本,1973年的钢产量高达1.3亿吨,现在已下降到1亿吨以下。过去,日本每年出口的汽车达600万辆,现在却有70%在出口方面遇到了障碍。在西欧,1983年钢铁工业的开工率仅为40%,它们声称,已经不可能再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了。60年代,联邦德国鲁尔地区红极一时的汽车工业、纺织工业现在似乎也正在销声匿迹。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给自己的传统工业起了一个绰号,叫做“夕阳工业”。这种说法的含义,一是指这类工业产品的国内需求已经到了相当饱和的程度;一是指在国际市场上也已经失去了竞争能力。
改造情况。美国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对于传统工业,应该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新的技术革命可以引起传统工业相对的衰落,但这决不会使传统工业消亡,相反,它还会有力地改造传统工业。事实证明,微电子等新兴技术能把某些传统工业改造为高技术工业,汽车工业就是这样的一种工业。由于微处理机应用到汽车上,实现了传统的优化控制和防控制动,可以降低污染,减少能耗,保证安全。
在工业发达国家,自动化成为改造传统工业和发展新产业的基本目标。它们正在利用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把工业机器人用于生产,使机械化转向自动化,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能力。日本装备有机器人的工厂生产一辆汽车只要9小时,而美国不装机器人的工厂生产一辆汽车要花31小时;用机器人生产的每辆日本汽车的成本,要比美国低一二千美元。在1963年时,日本的汽车工业还落后于美国半个世纪;而现在,日本的汽车工业无论在产量或质量上都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了。日本汽车工业之所以能把美国汽车工业打败,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的汽车工业在生产线上使用的机器人多。目前,机器人的应用已从汽车行业推广到重型机械、金属、电气机械等许多部门。
一些发达国家已出现一个趋势,要把新技术用来改造传统工业的装备、工艺,从而产生了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产品。如在纺织工业中不仅用高速工艺,而且还用气流纺、无梭织布和无绽纺织等新的工艺。钢铁工业发展的连铸、炉外精炼工艺;有色工业发展的富氧熔炼、闪速熔炼、大型预墙糟炼铝等工艺;建材工业发展的水泥窑外分解技术、平板玻璃浮法工艺;铁路运输业发展的重载列车运输、提高行车密度等工艺技术,都是新技术革命对这些产业的渗透结果。
转移情况。传统工业结构变化还表现在一部分工业被转移。例如造船、制铝、化肥等,正在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日本就在把钢铁、铝、石油化工业甚至汽车制造等,都疏散到南朝鲜、台湾和香港去,通过转让“剩余设备和技术”谋取高额利润。
由于传统工业结构的变化,工业系统正在出现大调整、大变化。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由高能耗、高物耗向低能耗、低物耗变化
众所周知,传统工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工业,是需要大量能源和材料的工业。钢铁工业就是一种需要大量材料的传统工业,生产周期长,投资大,耗能高。过去,钢铁业、汽车业和建筑业能成为美国三大支柱工业,那是以消耗掉全球4/10的战略物资为代价的。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传统工业已经“中气”不足,需要注入新的能量;而新兴工业群的出现正是满足这个需要。例如用微处理机控制的低压汽油喷射系统代替传统的汽化器,可节油10%以上,并能降低污染。把微电子技术和传统的机械、电器、仪表技术相融合,发展成机械——电子一体化产品,可以把传统工业产品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拿数控机床、柔性生产线、机器人、智能化仪表来说,这些产品不但具有信息处理的功能,还有控制、判断等功能。机械工业使用它们能提高产量,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2 以精细陶瓷和碳纤维为代表的新材料工业可以改变传统工业功能
这些新材料有耐高温、抗腐蚀、高强度等特殊功能,用于制造汽车发动机,既可以减轻汽车净重,又可以节省用油,还可以使发动机所需要的能源发生巨变。因此,美国和日本汽车业对汽车发动机陶瓷化的研制竞争激烈,并且都在研究碳纤维增强塑料做汽车壳体,比重只有钢的1/5,而强度和弹性模量(刚性)分别为钢的7倍和3.4倍。就这一项改进就可节省油20%以上。
3 从生产“重厚长大”型产品向生产“轻薄短小”型产品变化
钢铁、船舶、肥料等这些“重厚长大”型的产品的生产,是在消耗大量能源、资源的基础上,依靠“泰勒式企业管理”体制下生产的。今天,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人们能以信息、软件技术之长弥补资源、能量不足之短,通过小型化、智能化使产品向“轻薄短小”方向发展。近来畅销的微型计算机、轻型轿车和袖珍录音机等,都是“轻薄短小”型的产品。即使巨型喷气机、冰箱等产品虽然还是越大越经济,但零部件、电耗量也是在向“轻量”和“微型”化发展。这种发展趋势,日本国内货运量的变化是一个很好的例证。1965~1972年的经济年增长率为10.1%,货运量年增长率为12%;1972~1982年的经济年增长率为4%,货运量年增长率只有0.2%。日本1973年出口贸易每赚回100万日元,需出口5.6吨货物;而1982年出口贸易赚回100万日元,只需出口2.4吨。这是因为日本出口“轻薄短小”商品增多的缘故。
人们对生产品的观念变了,不是越大越好。大家知道,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象一座房子那样大,装有18000个耐温的真空管,耗资300万美元。现在,同类的计算机却只有一台打字机那么大,耗资少,只值300美元,功能反而高。据说1977~1982年,美国福特汽车平均重量减少近30%。即使是那些逐渐走向衰落的传统工业,它们所生产的产品也在逐渐向轻小型变化。产品减少重量是用新技术改造的成果,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体现。
4 从大型化生产向小型化、专业化生产变化
工业企业向小型化、专业化发展也是当前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发达国家,一方面有大批原来规模较大的企业在紧缩和分散,甚至倒闭;另一方面又有大批中小型企业在开业。1982年,美国就有25000多家较大的企业倒闭,而同时又有566000多家较小企业开业。美国过去大企业比较多,现在大企业在分化、减少、小企业逐年增加。美国的小企业在50年代每年增加不到10万家,现在每年要增加60万家。日本过去对小企业就比较重视,小企业也比较多,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4%,职工占总数的81.4%,总产值占52%。西欧国家现在也产生了大量的专业化的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经营灵活,技术先进,应变能力强,因此富有生命力。
5 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
由于传统工业生产下降,开工率低,工人失业,必须向以服务、信息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寻找出路。现在,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已开始取代从事农、牧、矿业和产品制造业的第一、第二产业,而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最大部门。
在近代传统工业发展史中,各国的主要工业中心,基本上都属于煤铁复合型和沿海型两种。煤铁复合型是指在盛产煤的地区附近,发展钢铁业、汽车业和其他机械制造业。如英国的杜汉-克里佛兰工业区,美国的大湖-宾洲工业区,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俄国的克里弗洛-顿巴斯工业区,都属于这种类型。沿海型是指一系列重化工业集中于海洋沿岸,港口附近,形成大规模的临海工业地带。日本战后靠船舶从国外运进煤、铁等燃料和原料,加工出口的产品又靠船舶输往海外,形成的工业大部分都是属于沿海型的。因此,长期以来,日本工业生产发展形成畸形,大量集中在沿太平洋带状地区。
今天,新兴工业的发展将不再象传统工业那样依靠资源决定命运的生产布局,而更多的依靠智力和交通,以大学、研究机构为核心,形成新产业区。美国最大的电子工业中心——硅谷就是如此。硅谷之所以能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果园,一跃而成为美国的最大的电子工业研究和制造中心,决不是那里有什么丰富资源,而是那里有一所著名学府——斯坦福大学。硅谷的崛起与斯坦福大学的贡献密不可分。斯坦福为硅谷的发展提供了科研人才和科研设施,使科研的成果迅速应用于生产实践,为社会创造财富。硅谷是一个熔教学、科研、生产于一炉的高级技术工业区。
日本工业布局已由临海型向“临空型”发展。日本的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机生物工程等新型产品,体积轻,附加价值大,运量少,单位产品承担运费能力高,运费对生产的影响不大,加以这些产品的商品机会、交货日期比较重要,也特别适合于利用航空运输,所以航空运输成为尖端技术产品工厂“传送带的延伸”,使这些产业正在逐渐向机场周围聚集,形成“临空产业”集中区。
为了早日实现工业布局的合理化和分散化,1980年,日本政府提出要建设一批新型的技术城市。1983年,日本国会通过了《技术城市法》,促进开发高技术工业地区。建设新型的技术城市,正在为日本实现新的产业布局起积极作用。
(二)传统农业的现代化
1 生物技术将加速品种改造和更新
新的生物技术的崛起为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和更新现有品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我们知道,任何作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能提高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使它们能在更加严酷的环境中生长发育,那么作物的产量就有可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也会大大降低。为了提高作物的各种抗性,科学家们正在加紧研究抗性基因工程,以便将某些抗性基因转入作物中,使其获得诸如抗盐、抗旱、抗高温、抗病虫害等特性。比如,可以在短时间内用高温处理作物细胞,使其在关闭一些基因的同时,启动另一些基因,合成抗高温蛋白质。然后分离这些抗高温基因系统,通过合适的载体转入需要改造的作物中,这些作物便可能获得抗高温特性。采用类似的基因工程方法,还可使作物获得其他的抗性。现在,载体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基因分离、转载、表达的研究也正在加紧进行中。虽然,由于各种抗性往往并非由单一基因控制,因此,基因识别、分离、转载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短期内还难于获得重大进展,但前景是诱人的。
现在,科学家们还探索以类似免疫的方法培育抗病害的作物品种。已经确认,给植物接种病原体减弱株或病原体的某些组分(类似人类接种的减毒或灭活疫苗),能促使作物产生抗病性能,增强植物的免疫力。如果这一技术取得成功,那么,就有可能使作物一劳永逸地免除某些病害。在抗病害方面,单克隆抗体技术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现在已研制出几百种单克隆抗体,不少用于作物和牲畜病害诊断与治疗的试剂已进入商品化生产。同时,单克隆抗体技术还是提纯抗原、干扰素,生产动植物生长激素和疫苗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