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64800000018

第18章 尤里·卢日科夫(5)

八月事件中,真正的英雄人物是叶利钦,以及数十万走上街头反对政变行为的莫斯科市民。在那个短兵相接的紧张时段,卢日科夫并没有公开亮相。但他在幕后发挥了作用。因为全国性的报纸和电视台大多遭到关闭,是他让莫斯科的电话和电台保持畅通,尤其是“莫斯科回声”电台,在最为关键的几个小时内帮助动员起一大波反政变力量。莫苏委是“莫斯科回声”电台的创办者之一,因为波波夫一直对创办独立电台的想法青睐有加。政变刚一发生,该电台就在卢日科夫身边派驻了一名记者。电台台长阿列克谢·韦涅季克托夫(Alexei Venediktov)告诉我,他们与卢日科夫的联系显得至关重要,这让那些反对政变的人看到了希望。不断有报道发回,卢日科夫正组织反击,正动用卡车和志愿者,正下令搭建大型水泥路障。卢日科夫只有过三四次短暂发声,但重要的是知道卢日科夫反对政变行为,这就够了。“卢日科夫是一位党员,也是一名官僚,”韦涅季克托夫回忆说,“只要卢日科夫这样积极的苏共党员都拒绝参加,那就有了希望。”在三天时间内,“莫斯科回声”电台的播出信号中断过四次,但每次都能恢复正常播出。[30]

据奥索夫措夫回忆,卢日科夫一直保持着冷静和务实,对挫败政变行为的各种措施逐一开列清单。奥索夫措夫回忆起第一天在卢日科夫办公室召开的骨干成员会议时说道:“讨论的话题,主要围绕在白宫和莫苏委办公楼周边设置路障,以全部包围这两座大楼;以及用小轿车向人群运送新鲜饮用水、设置移动式卫生间等,自然也涉及饮食等问题。当时的政治形势十分明朗。”

但卢日科夫随即起身,走到了窗边。他的办公室已经搬进一座高楼,透过窗户就能看见白宫、莫斯科河和乌克兰饭店。饭店是一座十分显眼的哥特式建筑,是斯大林主持修建的七大建筑之一,此时门前停着一辆装甲运兵车。卢日科夫一边看着窗外一边说着话,似乎并不想让某一个人听见,尽管一帮核心成员就坐在他的办公室。“也就是你我之间,”他说道,“我才这样说。政变是一场浩大的行政工程。”说起这场由一帮共产党老手发起的造反行为,他做出了如此预言:“那帮共青团团员根本没法应付——门都没有!”

他说对了。政变企图失败了。

政变失败后,莫斯科对于卢日科夫的尊敬犹如泉涌。他第一次被人视为政治家,而非政治官僚。随着政变落幕,卢日科夫走上大街直面人群,并成功劝说大家不要到位于旧广场的苏共办公大楼进行报复性打砸。当愤怒的人群威胁说要砸毁臭名昭著的秘密警察头子菲利克斯·捷尔任斯基(Felix Dzerzhinsky)的雕像时,卢日科夫调来起重机小心翼翼地搬走了雕像,因为他明白,重达八十三吨的雕像如果胡乱倒下,将会砸毁下方的电话线和下水道。[31]

政变阴谋让波波夫元气大伤。苏联的崩溃令他心力交瘁。政变之后,叶利钦同意在苏联进行激进的市场化改革,人称“休克疗法”,波波夫对此心存怀疑。还令他感到失望的是,叶利钦冷落了他。

波波夫在莫斯科也遇到了麻烦。他与莫苏委不断发生冲突。人们高度怀疑,波波夫在经营自己的副业。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食品供应仍在不断恶化。波波夫内心的恐惧一直没有缓解过,他害怕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功亏一篑,而自己可能因此受到责难。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波波夫告诉身边人,他想辞职不干了。大家劝他不必如此。沙赫诺夫斯基和卢日科夫前往拜访叶利钦。就在当天,苏联国旗落下,戈尔巴乔夫将装有核按钮的手提箱交给了叶利钦。他们请求叶利钦阻止波波夫提出辞职申请。他照办了。1月,波波夫再次在更大范围内表示,自己将辞去职务,但在“民主俄罗斯”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大家再次说服他继续任职。

据博克塞回忆,波波夫有病在身,不时遭受背痛折磨,那源自多年前的一次登山事故。波波夫对莫斯科的兴趣逐渐消弭。他期待与叶利钦一道,共担联邦事务,但一直没有他的位置,而他与盖达尔政府越来越意见相左。能够撬动莫斯科权力杠杆的实际人物是卢日科夫,而不是波波夫。1992年6月6日,波波夫宣布辞职,留下卢日科夫独自领导一座饥荒人口多达九百万的混乱大都市。

而这位领袖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注释:

[1]Yuri Luzhkov, We Are Your Children, Moscow (Moscow: Vagrius, 1996)in Russian. In English, revised as: Moscow Does Not Believe in Tears: Reflections of a Moscow Mayor, trans. Mark Davidov (Chicago: Martin, 1996).

[2]Leon Aron, Yeltsin: A Revolutionary Life (New York: St. Martin's, 2000), p.153.

[3]作者于1999年4月15日采访亚历山大·弗拉季斯拉夫列夫。

[4]Vice Rector Vladimir Koshelev, interview by researcher Anne Nivat, April 28, 1999; and Rector Albert Vladimirov, interview by author, May 7, 1999, at the Russian State University of Oil and Gas in the name of I. M. Gubkin. Also, "Information for Entering Students in Moscow," Gubkin Institute, 1954.

[5]作者于2001年2月5日采访卢日科夫。据卢日科夫回忆,这次会议结束时发生了戏剧性的冲突。观看者已经离开,会场只剩几位高级管理人员。他们轮流从各个方面对卢日科夫轮番展开抨击。党委代表提议将他解职。“我都做好了离开的准备,”卢日科夫回忆说。但他并未遭到解职。他受了一通训斥,但仍旧坚持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好的。

[6]Timothy J. Colton, "Understanding Yuri Luzhkov,"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September-October 1999, pp.14-26.

[7]莫斯科人民代表苏维埃委员会的简称。这是个非正式名称,指代苏联时期莫斯科市的最高管理机构,即前文提到的市政会,后由莫斯科市杜马接替。——译注

[8]Colton, "Understanding Yuri Luzhkov," pp.14-26.

[9]作者于1999年3月18日和4月9日采访亚历山大·帕宁。

[10]作者于1999年8月23日采访叶连娜·巴图林娜。

[11]作者于1999年3月18日采访维克托·洛沙克。

[12]Yuri Bortsov, Yuri Luzhkov (Rostov-on-Don: Feniks, 1999), p.148. The quotation originally appeared in Vechernaya Moskva, February 20-27, 1997.

[13]David Remnick, "Hundreds of Co-Ops Lead a Soviet Revolution," Washington Post, February 4, 1988, p.A25.

[14]Luzhkov, Seventy-Two Hours of Agony (Moscow: Magisterium, 1991), pp.79-80. In Russian.

[15]作者于1999年11月13日采访弗拉基米尔·博克塞。

[16]Colton, Moscow, p.615.

[17]Francis X. Clines, New York Times, March 22, 1990, p.1; April 16, 1999, p.1.

[18]James Blitz, "Moscow Is 'Close to Catastrophe,' " London Sunday Times, May 27, 1990.

[19]Benjamin B. Fischer, ed., At Cold War's End: U.S. Intelligence o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1989-1991 (Washington: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1999). See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 (NIE) 11-18-90, November 1990, "The Deepening Crisis in the USSR: Prospects for the Next Year."

[20]作者于1999年11月26日采访瓦西里·沙赫诺夫斯基。

[21]当时的公众还有一种印象,波波夫对腐败现象持容忍态度。波波夫曾说过,政府官员应该像菜单那样列出自己的收礼喜好。

[22]感谢玛格丽特·帕克森(Margaret Paxson)提供此条定义。

[23]作者于1999年3月26日采访米哈伊尔·施耐德。

[24]作者于1997年2月13日采访加夫里尔·波波夫。

[25]作者于1999年3月29日采访亚历山大·奥索夫措夫。

[26]Michael Dobbs, "Soviet Price Hikes Draw Anger, Pessimism," Washington Post, April 3, 1991, p.A19.

[27]Elizabeth Shogren, "Reformer to Face Three Communists in Moscow Vote," Los Angeles Times, June 6, 1991, p.8.

[28]Colton, Moscow, p.651.

[29]Luzhkov, Seventy-Two Hours, p.38.

[30]作者于1999年8月28日采访阿列克谢·韦涅季克托夫。

[31]苏联垮台前的最后几个月,卢日科夫被安排进一个管理苏联经济的四人委员会。他频频出现在电视报道中,要么在视察建筑工地,要么在等公交车,要么在排队购买食品。

同类推荐
  • 大数据:你的规划是什么

    大数据:你的规划是什么

    本书以颠覆性科技为主题,文章包括颠覆商业世界的十个趋势、扬帆海外:中国国企的世界梦、关乎2500亿美元: 如果中国不能填补高技能人才缺口、地方政府融资模式探讨、本土车企如何实现“中国梦”?等。作者为麦肯锡全球各分支机构的董事和顾问等。本书可供中国企业高管和相关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 “一带一路”建设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

    “一带一路”建设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

    “一带一路”建设对亚洲现有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带一路”建设能否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与繁荣?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能否与周边国家共创繁荣等一系列问题,不仅是亚洲沿线国家和地区,也是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本书将进行深入的分析解读。
  • 日本经济发展之道

    日本经济发展之道

    21世纪金融危机以来,日本家庭资产持续缩水,负债一路攀升,收入两极化趋势和社会发展不平衡性不断加剧,中产阶级面临着不小的生存危机。全球管理大师大前研一,首次提出社会发展架构,站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从日本政府、企业、家庭等不同层面对中产阶层面临的危机、商业存在的机遇和政府应该作为的领域进行了逐一剖析,并提出了实惠于民的建议,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和那些“被中产”的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 农产品经纪人读本

    农产品经纪人读本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 最后的金矿

    最后的金矿

    随着中国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非洲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发展潜力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新热点。在投资非洲过程中,中国政府和企业都暴露出很多问题,本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总结出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可行性办法,通俗易懂,可操作性,非常适合国内企业管理人士借鉴。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常天道

    常天道

    逍遥鸿蒙外,纵横混元初。仙路尽飘渺,常道亦可书。未来世界,洞天大开,百族争霸,且看一个人族少年如何踏天逐道,一步一步走上宇宙之颠。
  • 超级科技提取器

    超级科技提取器

    ??我叫方昊,我被老鼠霍霍了,幸运的是,我获得了一台科技提取器。蚂蚁的外骨骼装甲我要了。蝾螈的断体重生这个必须有。蜂后扇动着翅膀,指挥着工蜂们对敌人展开了无尽的追击?很好,信息素指挥系统稳了。水熊虫能在太空中漫步,享受太阳风暴的吹拂?这个我……等等!你说什么?绿毛龟是神龟,能延寿千年!呃……那个啥,我头顶不会也带色儿吧?…………欢迎入群聊骚:688242721
  • 九印决

    九印决

    青梅煮酒,举手投足间看破苍穹。沧海茫茫,红尘争香时却未猜透。夜来何妨?却有神伤。听南邙仙音三清,看牌匾写满仇怨。纨绔只为一时张狂,世间沉沉恶恶,且融与我一席置身。醉又何妨?震破四方!
  • 荣耀之英雄长歌行

    荣耀之英雄长歌行

    啥?你问我是谁?我叫楚朝,我没系统,我也不会无敌,虽然穿越了,但我一点也不慌。因为我后头有人!我大哥是青莲剑仙,人送外号“长安三杯倒”,一声剑来倾盛唐!我老板是大唐女帝,三千年来唯一人!我上司是治安司首,一袭青衫断案神!我要追的女孩姓上官,貌美心善惹人爱!我的年纪三千岁,我的潜力比天高!我要打的BOSS,有神有仙有魔种,我要见的人,有酒有歌有传说。我的老(zuo)天(zhe)爷还写了首诗给我……大江潮起时,天地见云开。此去连星海,英雄长歌行!
  • 最受感动的经典文学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最受感动的经典文学故事(最受学生感动的故事精粹)

    本书中多个饱含快乐、阳光的小故事,融趣味、悬念和哲理于一体,用睿智的语言告诉每一个渴望成功的孩子,保持快乐的心态才能找到生活和学习中的快乐,帮助你走向人生的顶峰。
  • 棠梨煎雪不见春

    棠梨煎雪不见春

    这本书还有个名字叫做,我家夫君会七十二变。这年头的爱恋已是千姿百态,谁和谁都能在一起,年龄不是问题,身份不是问题。棠离最开始爱上的是个清心寡欲的和尚,可若是,这个人,从头到尾就不曾动过那俯瞰众生,无情无欲的心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人类未解之谜

    人类未解之谜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未解之谜”。
  • 木槿花儿开

    木槿花儿开

    我本是这山谷之中一颗濒死的种子,因你的滋养而得以看一看这多彩世界,走一走这万丈红尘,会一会这芸芸众生,见一见你的眉眼,此生无憾。是的,一切都过去了,而我们,还在一起。
  • 黑眼睛

    黑眼睛

    1艾晚八岁,是家里最受忽视的孩子,姐姐艾早活泼伶俐,哥哥艾好聪慧异常,使得相貌和资质甚至性格都平平的艾晚在家中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多余”孩子。妈妈把家庭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到“全能”艾早和“天才”艾好的身上。只有爸爸一视同仁地疼爱艾晚,还特意从遥远的南方带回水仙球给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