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32700000002

第2章 《学记》研读——读 注 译 析

吕宝印

《学记》是《礼记》一书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它全面总结概括了先秦时期官学和私学的教育教学经验,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体系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比之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公元一世纪写成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一书要早三百多年,比所谓“为教育开辟端绪的教育学著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早一千八百年。

关于《学记》成书的时间与作者、编者的情况,有许多种说法。比较普遍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认为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后期,据郭沫若考证,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另一种观点根据它的别名《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认为它成书于西汉时期,多出于汉儒之手,是西汉的戴圣编纂而成。还有出自董氏(董仲舒、董广川)之说,出自荀子学派之说,出自思孟(子思、孟子)学派之说等等。

《学记》作为世界第一部教育理论专著,它的教育思想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历代教育都“奉为法戒”,“后世教士当以此为法”,或奉为“三代圣教科之书”,与今之教育理论多所相合,体现了它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不朽贡献。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做了系统论述。虽时隔两千多年,但对今天的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

《学记》全文20段,共1229字,言简意赅,有的词句很费解,比较难懂,古今注家很多,有的分歧较大。为方便同仁们学习参照,现参考几家注译,结合参考《辞源》和《古汉语大辞典》《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对其进行简单的注译析。译文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而以意译为主的手法,有些地方不避重复啰唆,把几种不同观点的意思先后放在一起,目的是让读者各取所需,这是与一般翻译的规则相悖谬的地方。由于本人学识与所见资料均有限,加之时间仓促,词不达意、牵强附会的地方在所难免,诚请大方之家指教。

【原文】发[1]虑[2]宪[3],求善良,足以[4]闻[5],不足以动众;就贤[6]体远[7],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8]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9]乎!

【注】[1]发:①发布、发出;②运用制订;③发动。[2]虑:①思虑、谋虑、计划;②执政者的施政意图。[3]宪:①法则、法令;②思、思虑。[4](xiǎo, sǒu):①诱、求;②小,小有名气(声誉);③同“搜”,取得。[5]闻,声名、声誉。[6]就贤,向贤人请教。就,接近。[7]体远,使远方之人亲近服从。体,亲近、关怀。[8]君子,在《学记》中,有时指执政者,有时指学者、教师、学生。[9]学,也是多义,包括教育、学校、教学、学习、学生。本段开头的主语是“君子”。

【译文】执政者思虑要合于法度,为国家大事而深谋远虑,发布施政意图和国家成法。寻求善政良法,征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辅佐自己治理国家。可以凭此赢得(诱致)一些(小小的)好名声,但还不能够感动大众,鼓动民众,使他们拥戴自己。如果尊重、延揽贤良的人,礼贤下士,亲近、怀柔与自己疏远(远方)的人,就可以感动(鼓动、调动)民众,获得众人的拥戴。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执政者如果要想使民众受到感化、教化,使之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从教育入手,就一定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解析】这是《学记》第一段。开明宗义,从教育的必要性谈教育的任务、作用——使人民变聪明。把教育提高到治国安邦的高度。从教育入手“教化”人民,以“嘉言善行”感化民众,使之养成一种美好的风俗习惯——化民成俗,使人民从思想上顺从,使风俗淳朴,就会弊革风清。人民有了知识、变得聪明,的确对国家有好处,可以使国家繁荣富强。这体现了先贤们的远见卓识。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1]。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2]民,教学为先。《兑[3]命》曰:“念终始[4]典[5]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1]道,指儒家之道。“贵贱、长幼、尊卑;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2]君,统治、领导。[3]兑(yuè),说。[4]念终始,始终想着(不忘)。[5]典:①本,主;②常,始终;③经典。

【译文】玉石的玉质虽美,若不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贵重的玉器;人虽有天赋,若不经过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政治和伦常的大道理)。所以,古代君王要建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中说:“执政者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以教育为本,念念不忘学习先王的经典。”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解析】本段从教育的可能性进一步讲教育的目的与重要作用——开发潜能,增智懂理。以玉石经过雕琢成为玉器做比喻,说明学习能开掘并发展人的天赋、才能,使普通人成为可用的人才。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没有不把设立学校办好教育、使人人都能入学受教当作首要任务的。此处意在强调国君与各级领导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办好教育。

【原文】虽有嘉肴[1],弗食不知其旨[2]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4]也。《兑命》曰:“学学半[5]。”其此之谓乎!

【注】[1]肴,带骨头的肉。[2]旨,甘美的味道。[3]困,困惑、不通。[4]长,促进。[5]学学半:①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②教人是学习的一半,教人是益己学之半;③学好了才能教,要教好必须不断地学;④教的人一半在教,一半在学;学习的人一半靠人教,一半靠自己去学。学学:前一个“学”字音xiào,本字读作“斅”,意思是教育别人;后一个“学”字音xué,意思是向别人学习;半:①分,一物分两半,一件事的两方面;②合,判,半分而合也。

【译文】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高深完善至极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它的好处。所以,人必须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业的不足,发现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不懂的地方。求学的人,知道了自己的欠缺不足,然后才会自我反省,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会勉励自己,不断地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篇中说:“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解析】此段讲的是“实践出真知与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都是实践活动,“教学并重”“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二者都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增长新知。不能掺杂使假、骄傲浮躁。从教师方面讲,教书与进修是相互促进的,为备课而学习,为下功夫做学问而学习,学与教是相通的、集于一身的。从学生方面说,求学学习,虽然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但教师的作用仅仅占了一半,必须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需要补修学业以求精进,所以教师也是教人与学习各占其半。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这就是教人与进修的关系。

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促进,二者相辅相成。其意思通常有三种理解:①教师为备课而学,教与学集于一身。通过教与学“自反”“自强”,互相促进,即教师教书与进修学习是相互促进的。②学的人通过学习知道自己有不够之处,教的人通过教别人知道自己有搞不懂之处,因此教与学互相推进。③现指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师生互相学习。

【原文】古之教者,家[1]有塾,党[2]有庠,术[3]有序,国有学[4]。

【注】[1]家,古时25家为闾(里),在闾设塾。[2]党,500家为党,设有庠(xiáng)。[3]术,应为遂(suì),12500家。[4]学,大学,古时不是最高学府,主要是招收贵族子弟。

【译文】古代设学施教(教育制度、学校制度),每二十五家的“闾”(里)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组成的“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一万两千五百家的“术”(遂)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中央集权的)国都设立大学。

【解析】此段说的是上古的学校制度——学校的设置。用制度确保教育的实施,各级各类学校与各级政府相配合。学校名称在上古时代(夏商周秦汉)有多种称谓,《汉书·儒林传序》:“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原文】比年[1]入学,中[2]年考校:一年视离经[3]辨志[4],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5]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6]服而远者怀[7]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8]子时术[9]之。”其此之谓乎!

【注】[1]比年:①每年;②隔一年;③到了入学年龄。比:①每;②频;③及,到时候。[2]中:①中间;②间隔。中年,每隔一年,或“一年的中间”。[3]离经,断句能力。离,判,析,分析;经,经文,儒家经典。[4]辨志:①辨别学习志向所趋;②辨析文章意旨而标识也。[5]强立,坚强的意志。[6]说yuè,悦。[7]怀,向往,归附。[8]蛾,古“蚁”字。蛾子,即蚁子,小蚂蚁。[9]术:①通“述”,遵循,追随;②学习;③径,蚁之后行者与先行者接迹相继,则径不迷而远可至。

【译文】(学校)里每年招收新生入学,每隔一年(或每一年的中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给经典断句分章等基本阅读能力的情况,以及辨别决定自己学习的志向和兴趣;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融洽相处,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第七年考查讨论学业的本领、对学问的见解,能否选择贤能之人为友(识别朋友能力),考查合格的,叫作小有成就。(比六年有成就,比九年不足)。到第九年考查知识通达、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推论事理,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有坚强的信念,能遇事不惑,不违老师的教诲,达到这一阶段的学习标准,就可称为大有成就。唯有这样,将来才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使眼前的、亲近的人心悦诚服,使远方的、疏远的人心向往之、前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宗旨。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尽管衔得少,坚持下来也能衔成大土堆(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岂不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吗?

【解析】用制度确保教育教学的实施。这里讲的是学制课程的规定、修业年限和视学考试制度。日积月累,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九年,分前七年,后二年,两个阶段(一说前七年,后九年,修业十六年),成绩考查各有重点,学业成绩与道德品质都考查。最后引用比喻兼用说明求学之人应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

中国古代学制完备,考核简单。从入学开始,到最终结业,学业成绩都是根据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前后连贯、各得其分的精神而规定,同时注意到联系群众,敬爱师长,在最后阶段必须做到通达事理,能够运用其所学和坚定毅力意志,不违其所学。再利用培养的人才去教化百姓,移风易俗,使人心归往。这种考察成绩的标准和步骤,完备而合理,值得今人重视。其政教合一、化育成俗的理念更应为治理当今社会道德低下的借鉴。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1]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2],官其始也。入学鼓箧[3],孙[4]其业也。夏楚[5]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6]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7]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8]也。此七者,教之大伦[9]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10]。”其此之谓乎!

【注】[1]弁(biàn):①古代用皮革做的一种帽子,一般礼服使用;②武官戴皮弁,因称武官为弁。③皮弁,在此指礼服:天子的朝服、士人的祭服、老师和学生穿的礼服。[2]《宵雅》肄(yì)三,①通常的解释是:宵同小;肄,习,学习;“三”是《诗经·小雅》里的前三首诗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三篇都是叙述君臣和睦、燕乐、互相慰劳之辞。②宵即夜间,《宵雅》肄三就是夜间学习《小雅》里的前三首诗。③雅,常;三,再三。《宵雅》肄三就是晚上常常再三学习。[3]箧(qiè)小箱子。[4]孙,同“逊”恭顺谦虚。此处是意动用法,以逊顺之心。[5]夏(jiǎ)楚,古代扑责学生的教杖,夏圆和楚方。夏,槚,苦荼,枝可作杖打人;楚,杜荆,枝坚劲可作刑杖扑责生徒。[6]卜禘(dì),天子、诸侯在春、夏祭祖,祭前必卜。禘,祭祖。[7]存其心,使其用心思索。[8]躐等,不按次序,逾越等级。躐(liè),逾越,超越。[9]大伦,大道理,大纲。[10]“官先事,士先志”,此句有三种解释:①做了官的学生,以学习做事为先,即“仕而优则学”;还没有做官的学生学习应以立志为先,即“学而优则仕”。②官是教官,士是学生。③若学为官就先教之为官之事,若学为士就先喻以学士之志。

【译文】大学开学的时候,(师生们)要穿着礼服,供奉芹藻之类的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仪式。为的是表示敬师重道。祭祀时要吟诵《诗经·小雅》里的前三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晚上再三学习。目的是从入学开始就使学生懂得做官的道理,并以此劝勉学生(为官之始,盖以居官受任之美,诱谕其初志。圣人教人曰:用贤以治不贤,举能以教不能,所以公卿士大夫在下思各举其职)。学生上学,要听从鼓声打开书箱取出学习用品,击鼓为的是用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学业的重视与恭顺。学校里配备有戒尺教鞭(教杖),以使学生有所畏惧,仪容举止有所收敛,维持整齐严肃的学习纪律。(学生春季入学)不到夏祭时,天子或督学不去视察学校,不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计划,悠闲从容地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随时观察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不灌注),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年长的学生请教教师,年幼的学生要注意听,而不要插问,因为知识有深浅、学习有先后,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级越等。这七项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准则)。古书上说:“教育教学,官府首先要重视并办好教育,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做官要先学习办事);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做学者要先立下志向)。”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解析】做官从上学开始。此段主要讲的是办学的七项基本纲领:1.举行开学典礼;2.进行理想目的教育;3.制定教室常规;4.实施强迫纪律;5.遵守视学时间;6.培养自觉积极性;7.重视循序渐进学不躐等。制度措施很严格,对学习内容有明确规定,目标方向十分明确——培养官员,属于行政学院性质。教学上强调启发诱导,循序渐进。但用体罚手段维持教学秩序现今遭抨击。过度惩罚,肯定不对,但适当的惩罚对维持教学秩序和学生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学生犯错若不惩罚,重复犯错的可能性极大;遭受适当的惩罚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惩罚必须适当,不能过度。

【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1]必有正业[2],退息必有居学[3]。不学操缦[4],不能安弦[5];不学博依[6],不能安诗;不学杂服[7],不能安礼。不兴[8]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9]焉修[10]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11],厥修乃来[12]。”其此之谓乎!

【注】[1]时教,平时教学,或在规定的时间内的教学。[2]正业,正课,或解释为儒家经典。[3]居学,在家时的自学,即课外作业。[4]操缦,操弄弦索,指学琴人调弦听音,“即今之和弦也”。操,调弄,调音练习;缦,弦乐配合打击乐演奏,即今之交响乐。[5]安弦,学好琴瑟等乐器,也指学好音乐。[6]博依:①广泛地取助于比喻。诗中多比喻,易于学诗。②歌咏杂曲。练习吟咏,诵之、歌之、弦之、舞之,有助于领会诗的声律节奏和含义。③泛指声律。[7]杂服:①天子与百官祭祀和平时所穿的各种衣服,学礼要能识别之。②指洒扫、应对、盥洗等细碎之事。[8]兴,兴起,重视。[9]藏:①入学就业,即在学校;②怀抱。[10]修,修习正业。[11]敬孙(xùn)务时敏:敬,敬业,认真,专心致志;孙,循序,按顺序,或“恭敬谦虚”;务,努力从事;时敏,及时敏捷地学习,或时时敏捷地学习。[12]厥修乃来,即学业有所成就。厥,其;修,所修的学业;来,积累,到达。

【译文】大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办法,学校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春诵夏弦”,“春秋教以诗书,冬夏教以礼乐”)。课后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课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就完成不了乐教任务;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声律,不广泛运用比喻,课内就不能谙熟诗文,就完成不了诗教任务;课外不识各种场合应穿的衣服,不学习洒扫、接待、进退、处理杂事等劳役,课内就学不好“礼”,完不成礼教任务。总之,如果不重视课外的各种才能技艺实际训练,就不能激发学生对正课学业的兴趣,正课也就学不好。所以,善于学习的学生对待学习,课内受业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努力学好正课;课外休息的时候尽兴地学好各种杂艺,搞好课外活动。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爱好学习,亲近师长,交好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坚持信念,恪守正道。日后即使离开师友,也不会违背他们的教诲和所学的道理,学业上、思想观念上也不会发生反复、倒退。《尚书·兑命》篇中说:“唯有重视学业,专心致志,谦逊恭敬,循序渐进,及时敏捷地努力学习,学业上才能有所成就。”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解析】学习贵在持之以恒,此段可看作“学而时习之”的具体化。这里提出的“正业居学”“藏息相辅”思想,就是今之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习与游戏相结合,使学生乐学、安学。特别指出正课和课外并重,正课是学生必修功课。课外活动大部分处于学生的自觉自愿,是他们感兴趣而参加的一种作业,这种作业或各项游艺活动,其实与正课有密切关系,能够丰富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和补充正课的不足。课外作业如果能够与正课相互配合加强联系,既可辅助正课,又可利用学生对课外作业的兴趣带动正课的学习。我国古代教学已经能够注意到正课课业与课外作业并重和彼此结合的原则,使学生能够顺利学习,心安理得。内则深信自求自得的好处,外则争取师友的相助,以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即使今后离开了学校,也不会违反师友的教诲与基本规范。

读书是学习,使用是更重要的学习,把知识变成技能技艺,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这种儒家现实主义实践特色的教育思想,很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

【原文】今之教者,呻其占毕[1],多其讯言[2],及于数进[3]而不顾其安[4],使人不由其诚[5],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6],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9]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10]之必速,教之不刑[11],其此之由乎!

【注】[1]呻其占毕,朗读课本。呻,吟诵,诵读,照本宣科,让学生死记吟诵;占,同“苫”,竹简;毕,同“筚”,竹简(书)。占毕,简牍,即课本;或解释“占”为“觇”,注视。[2]讯言,告诉的话语,即教师的话很多;或解释为注入,灌输,满堂灌。讯,告。[3]及于数(sù)进:急于赶进度。及,急,迫切汲汲。数,急速,快速;或解释为“烦琐、频数”。进,进学,进行教学。[4]安,适应。[5]诚:①意愿;②天道,善性。[6]悖,违反。[7]佛,同“拂”,拂逆,违背。[8]隐,痛恶,感到痛苦。[9]疾,怨恨,憎恨。[10]去,忘记,忘掉。[11]刑,成,成功,成效。

【译文】现在的教师教学,只知道照本宣科,让学生呆读死记,多是提问难解的问题,上课满堂灌,且讲课语速过快,一味赶进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致使学生因不适应而不能安心乐学。如此不考虑学生志趣的教学,学生就不会竭尽其诚求学,素质和才能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教师采取的教学措施违背教学原则和规律,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获得的效果适得其反。这样做,学生不能依顺自然的道理有所进步,还会对学习感到痛苦,痛恶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学生只感到学习的艰难困苦,苦不堪言,却不知道学习可以获益终身的好处。即使勉强修完学业,也会把所学的东西很快忘得一干二净了。教学收不到应有成效,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于此吧!

【解析】找准弊端,对症下药。这里指出了教师教学的五大缺点:1.照本宣科,让学生机械地背,不能积极思维;2.满堂灌,填鸭注入式教学,不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3.为赶进度,不管学生能否接受;4.教学不从学生志趣出发;5.不因材施教,埋没人才。这就是教学失败的原因。

施教者的弊病,在于使用注入的方法,只注重记诵书本上的文字,不顾及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样既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结果造成学生痛恨学习,仇视师长,只感到学习痛苦而不觉学习有趣,即使勉强毕业,也会全部遗忘。教学不能成功,是因为教师采用的方法不当,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这样深刻的批评,不但切合当时的教学情况,也切中现时的教学现状。现在的教师应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原文】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1];当其可[2]之谓时[3];不陵[4]节[5]而施[6]之谓孙[7];相观而善[8]之谓摩[9]。此四者,教之所由兴[10]也。

【注】[1]豫,同“预”,预防。[2]可,适当。[3]时,及时。[4]陵:超越,越过。[5]节:①限度,次序;②年龄特征;③段,学段,年级。[6]施,进行教育。[7]孙,顺,顺序,顺应。[8]相观而善,互相观察,吸收对方的长处。[9]摩:①观摩;②通“磨”,切磋琢磨,互相研究。[10]兴,兴盛,成功。

【译文】大学教育的原则、施教的方法: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范,防患于未然叫作预防;在适当的时候,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合乎时宜叫作及时;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受教育者实际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合乎顺序叫作顺应自然;让学生共同学习,互相观察帮助,取长补短,相互研讨叫作观摩切磋探求。这四点,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

【解析】方法是成功的保证。这里正面阐述大学教育的基本原则:预、时、孙、摩。第一原则“禁于未发”,积极预防,主动而易行;第二原则“当其可”,说明适时而教,及时施教,则学生易学而无难;第三原则“不陵节而施”,按序、顺应,说明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学识实际,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不能超越学生能力;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出同学之间要共同学习,相互观摩切磋,相互仿效、相互研讨、取长补短。这些好的教育原则很值得今人继承借鉴。

【原文】发然后禁,则扞格[1]而不胜[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3]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4]逆其师,燕辟[5]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注】[1]扞(hàn)格,抵触抗拒,格格不入。[2]胜,克制,克服。[3]杂施,施教杂乱无章。[4]燕朋,安于朋比为奸的坏朋友,此处为交坏朋友。燕,通“宴”,安,安于,习于。[5]燕辟,轻慢邪僻的言行。即安于与一些同学搞不正经的事,谈不正经的话。辟,同“僻”,邪恶,偏邪不正。

【译文】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了、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就会遇到抵触抗拒而难以克服;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再教学生去学习,学生学起来尽管勤奋努力、劳苦不堪,也难见成效、不易有所成就;教师杂乱无章施教,不按教学内容的一定顺序,不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打乱了条理,教学就会陷入混乱而不好收拾,也会使学生头脑混乱而无法补救。学生一个人单独学习,冥思苦想,没有朋友商量讨论,思路就会狭隘,导致学识浅薄、见闻狭窄;如果交友不慎,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行为就会违逆老师的教导;学生们的言行轻慢邪僻,尽谈些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导致教育教学失败的原因。

【解析】此段谈教育失败的六种原因——“六废”。是从反面阐述上段四项原则——“四兴”的必要性,如果违背了上段的“四兴”,就会陷于前“四废”。教师要及时施教,按序施教,因人施教;学生要敬业乐群,自主学习与互助学习相结合,学会论学取友,乐其友而信其道。从“发然后禁”到“孤陋而寡闻”的四点,都属于教师教学无方和学生的“独学无友”,只要学生能够勤勉奋发还可能有所成就。如果交友不良,行为不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那么教育工作必然要失败。把前后两节合并而论,可看出教育的成败,教师与学生都有责任。上节说教学成功原因教师有三(预、时、孙),学生有一(摩);此节说教学失败原因,师生各半。

【原文】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1]也。道[2]而弗牵,强[3]而弗抑[4],开[5]而弗达[6]。道而弗牵则和[7],强而弗抑则易[8],开而弗达则思[9]。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注】[1]喻:①开导,晓谕,启发诱导;②使……明白,使……知晓。[2]道(dǎo),导,引导。[3]强,激勉鼓励。[4]抑:①遏止,压抑、压制;②推。[5]开,启发,开个头。[6]达:①达成结论;②通达;③告知,直接说透。[7]和,和谐,师生关系融洽。[8]易:①意动用法,对学习感到容易;②和悦。[9]思,思考;使……思考。

【译文】教师只有既懂得教育教学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败的因素,然后才可以胜任工作、当个好教师。所以优秀教师的教学是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对学生)引导而不牵拉硬拖强迫着学生走;鼓励劝勉、严格要求,而不压制强迫着学生走;启发学生,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对学生)引导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鼓励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顺利容易,学习就容易成功;启发学生而不包办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学生就会自己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能做到师生和谐融洽,学生感到学习轻快容易,又能独立思考,这可以说是善于启发诱导了。

【解析】怎样培养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呢?这里指明了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办法——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思喻结合,学思结合。特别强调君子之教,重在“喻”——即诱导启发。首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学,切勿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第二,重在鼓励学生前进,不必勉强推动;第三,注重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行思索,切勿热衷灌输注入。按照这样的方法教学就可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乐于学习而不感到困难,并能自觉独立思考,深入钻研。这些见解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继承、借鉴。

【原文】学者有四失[1],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2]失则[3]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4]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5]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1]失,缺点,过失。[2]或,有的人。[3]则:①助词,无意义;②这里有“于”的意味;③即,就是。或失则多,即或失之于多。[4]心,指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5]长,助长;使……提高、增长。

【译文】学生在学习上可能有四种缺点过失,教师必须要知道这些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学习中,有的学生缺点是贪多务得,不求甚解;有的学生缺点是所学过少,孤陋寡闻,知识面狭窄,智力得不到充分发展;有的学生缺点是不专注,把学习看得很容易,认识不到学习的艰巨性;有的学生的缺点是浅尝辄止,畏难而退,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进取,半途而废。这四类缺点产生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才智不同。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这些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才能特点,然后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矫正过失。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发扬优点长处、克服并改正缺点。

【解析】心理状态是过失产生的根源,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在学习上四种不同类型的缺点:多、寡、易、止。教师要找到病因、病根,对症下药,善于“因材施教”、长善救失。长善就是发扬优点,培养好习惯;救失就是克服缺点,消除坏习惯。对症下药,针对性要强。教师教学时不可不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知道每个学生的心理、禀性。学生年龄、个性、基础、态度不同,过失也就不同,过失因人而异。平时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施教,内容分量的多寡、深浅和难易都要适合每个学生的特点。

此段提到的四种缺点是需要克服的,发扬什么呢?“多、寡、易、止,虽各有失,但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长善矣。”事情是辩证的,缺点克服了,优点就能得到发扬。教师施教,既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又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点与缺点,才不致误人子弟。

【原文】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1]而达[2],微[3]而臧[4],罕[5]譬[6]而喻[7],可谓继志矣。

【注】[1]约,简约、简练、简要。[2]达,畅达,透彻。[3]微:①精深,微妙;②精微,细微。[4]臧,美好,妥善。[5]罕,少。[6]譬:①打比方,举例子;②比方,比喻的方法。[7]喻,使动用法,使……明白。

【译文】优秀的歌手(唱歌)感动人心,能使人情不自禁、不约而同地跟着他唱起来;优秀的教师(讲课)启发人心,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按着他指引道路去努力学习。这样教师的讲解,语言简练而又明确透彻,说理深奥微妙而又妥帖完善,举例、打比方虽然不多,却诱导得体,能说明问题,使学生明白。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自觉自愿地按照他指引的路去努力学习并坚定志向了。

【解析】鼓动性来自讲授的魅力。这里说的是教师使用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述法。作者以“善歌继声”类比说理,教师教学要“善教继志”,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做到三点:1.约而达,要简约不繁,将主要意思充分表达出来。2.微而臧,从微小浅近的地方入手,扼要精辟地将重点、难点处理好。3.罕譬而喻,用具体例证说明抽象的道理,例子不在多,而在精当,能解决问题即可。

教师不应以学生在表面上求得知识为满足,而要致力于教学的思想性和目的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求学问,使发生自觉的感动而知所乐从;同时教师更需要以至诚的言行来感动学生,使彼此的情感发生共鸣,则学生自然心悦诚服,乐于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从而可以“继志”了。

个人的魅力是种境界,是人格修养、个人志趣、精神追求、外表风度、言语举止等达到相当高度后的产物。要做一个好教师,须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原文】君子知至学[1]之难易,而知其美恶[2],然后能博[3]喻[4];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5]四代[6]唯其[7]师。”其此之谓乎!

【注】[1]①“至”若作“到、来”理解,则“至学”即来求学的学生;②“至”若作“最”理解,则“至学”即最完美的教学境界。[2]美恶:①天资的高下;②正确与错误。[3]博,广泛而多方位的。[4]喻,诱导,启迪,教诲。[5]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6]四代:①虞、夏、商、周四个朝代;②颛顼、帝喾、尧、舜四个朝代。[7]唯其,慎择。

【译文】教师要知道最完美的教学境界中的难易甘苦等种种情况,才能知道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正确与错误不同思想倾向和教学方法。教师知道学生求学程度的深浅难易,并懂得学生资质的好坏高低,然后才能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等特点进行灵活的启发诱导。能够多方面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人,才能当好教师。能当好教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当国君。所以说,当教师也就是在学习如何“治国”“平天下”、做领导、当国君。因为这个缘故,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古书上说:“夏禹、商汤、周文武三朝开国帝王和虞、夏、商、周四个朝代都很重视师资的选择和发挥教师的作用。”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解析】此段专讲教师问题。首先讲选择什么样的人当老师,即选择师长必须慎重;接着讲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古代官师不分,大学教育就是教人做官。教师不止教书育人,还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长治久安。当教师是“为长”“为君”的先决条件,能当好教师,才能当地方和国家的领导人。教师了解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与当官教育管理百姓的道理方法是相通的。教师要为人师表,官员与国君主要是权力、利益,故国君与官员的人品、学识、眼光、胸怀等未必赶得上老师。历代文化名人,如周公、孔子、孟子、董仲舒、韩愈、朱熹、蔡元培、梁启超……几乎都是亦官亦师的名师。

【原文】凡[1]学之道,严[2]师为难[3]。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4]。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5],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6]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注】[1]凡,要旨,关键。[2]严,尊敬。[3]难,难得,难能。[4]敬学,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学问。[5]尸,尸主,即祭主——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6]诏于天子,被天子召见。

【译文】教育教学和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最难得的是做到尊敬教师。只有教师受到尊重,然后学问道理才能受到尊重;只有重道,才能使人们重视学习,从而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所以,君王不以君臣尊卑关系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当臣子在祭祀中担任祭主(受祭者)的时候,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一种是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君王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制度规定,(这两种人)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时面向北方行臣子参拜大礼,这就是为了表示帝王也一样尊师重道。

【解析】师道何日再尊严?此段讲尊师。承上段强调经过慎重选拔出来的教师,都是学博德高之士,理应受到君王及全国上下的尊重。君王尊师,说明尊师的重要。安学亲师,防止厌学怨师。君王都能尊师重道,求学的人自然必有感动而专心致力于学业了。不是所有人都懂得尊师重道的深远意义,能否把这种尊师的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并发扬呢?今天的各级领导应该学习古代君王,带头尊师,真正提高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形成人人尊师重道的良好社会风气,以利于提高国民文化道德水准,使国家长治久安。

【原文】善学者,师逸[1]而功[2]倍,又从而庸[3]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4],及其久也,相说[5]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6],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1]逸,安闲,费力小。[2]功,效果,成效。[3]庸:①功劳,归功于;②用。[4]节目,木材中最坚硬难砍伐的部分,俗称关节。节,树的枝与干交接处;目,纹理不顺处。[5]说:①通“悦”,喜悦之悦;②说理之说;③脱落之脱。[6]从容,同“舂容”:①撞钟,重撞击(声音悠长不即尽);②宏亮通畅,也比喻协调;③优游不迫。

【译文】善于学习的学生,能使教师工作感到安逸闲适,而自己获益很多,又能归功于教师教导有方;不善学习的学生,即使老师很勤苦、费力很大却收效甚微,自己获益很少,反而把责任推给老师,埋怨教师。善于提问的老师,他的发问,像木工加工处理坚硬的木头一样:先从容易处理地方入手,然后再处理木材坚硬的节疤、纹理不顺的地方;(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等到时间长了,问题就容易解决,学生就可以愉快的理解;不善于提问的教师,恰恰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教师,对待学生的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回答得有针对性:用力小,撞得轻,钟的响声就弱就小,即提的问题小,以相应的方式简要解答;用力大,撞得重,钟的声响就大,即提的问题大,以相应的方式详细解答;撞得钟声宏亮通畅地响起,让它的钟声响完,即等学生理解从容后,留有提问者充分回味和消化的时间,再深入解说,尽可能使提问者深切体会,产生共鸣。不会回答问题的老师恰恰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都是教学工作中为增进学问教师问与答的方法。

【解析】此段主要讲的是问答教学法——响鼓不用重锤擂。教师如何提问,如何答问?教师发问和答问的重要原则,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大小得当。提问如攻坚木,听问如撞钟,答问从容尽声。响鼓不用重锤,敲钟人应了解钟的特点、性能,用适当的方法敲击。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作答,问什么,答什么,就其疑难所在解决。回答态度:从容不迫,根据提问者的理解能力灵活选用解答方法,深入分析,详细解答。这些提问和答问的原则,至今仍是教学实践中十分宝贵的参考。

【原文】记问[1]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2]乎!力不能问,然后语[3]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4]可也。

【注】[1]记问,凭记忆力掌握知识。[2]听语,听取学生的问题并解答。语:①学生的发问;②教师的讲解。[3]语,(在学生没有提问能力时)进行开导、讲解。[4]舍之,因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而不能理解,可以暂时不予讲解。

【译文】仅凭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得来的学问现学现教,不能担负起教师的重任,不够资格当老师。做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善于听取学生的疑难问题,并能有针对性地圆满解答才行。如果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或提出问题说不出究竟,老师可以引导启发他们,或直接讲解给他们听;如果老师开导讲解了,学生仍不能理解,就暂时放在一边不讲,留待以后解决也是可以的。

【解析】此处主要说明做教师的必要条件和施教答疑的态度。先从反面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读死书的书呆子不配为师。读死书,死读书,就像书橱,用来盛装别人的东西,不能消化活用,根本胜任不了灵活多变的实际教学工作。再从正面说能“听语”,针对学生的疑问解答,不同情况不同对待,才能为人师。

首先,教师必须有充分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对教材的精神实质,要透彻明了,融会贯通。如果教师仅仅准备了一些临时应付学生发问的材料,而自己的所知只限于一些局部片面的零碎东西,那么一旦学生发问涉及内容广泛深入,就不可能一一回答,误人子弟的可能性极大,这怎么能取得学生信任敬仰呢?这样的人就不足以为人师,这种批评严正而深刻。

其次,说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问,如何答问、讲解,遇到啃不动的硬骨头,暂时放一放等,这些方法也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有高水平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此理古今相通。

【原文】良冶[1]之子,必学为裘[2];良弓[3]之子,必学为箕[4];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5]。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注】[1]冶,熔炼、冶铸金属的工匠。[2]裘:①皮衣;②增高炉温的皮制鼓风袋,作用相当于风箱或今之吹风机。[3]弓,此处指造弓的匠人。[4]箕:①簸箕;②装箭的箭袋、箭篓。[5]车在马前:先让大马拉着车在前面带,小马跟在车后跑,习惯后才让小马到前面驾车。

【译文】优秀冶匠的儿子,若要学到父亲高超的手艺,一定先要学会用碎皮子缝缀成鼓风裘袋;优秀弓匠的儿子要子承父业,一定先要学会用树枝荆条编织成箭篓子;刚开始训练小马学拉车,与大马驾车走在车前相反,先让大马拉着车走在前面带,小马系在车子后面跟着走。教师与学生弄懂了这三个事例中成功的道理,教师就知道教书育人的途径了,学生也就能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解析】此段讲练习的重要性,用生活中三个例子类比说理,说明加强练习的重要性和练习的原则。循序渐进扎下根,课内外配合学练可达乐学、学好的目标。欲速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大胖子。求学做事、教书育人都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反复练习,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才能达到目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获得知识,而且要获得与知识相适应的技能和技巧,才能学以致用,这些技能和技巧的获得,非经平时的认真刻苦练习不可。

练习需遵循下列原则:第一,练习须从简单入手,由易到难,才不致因畏难而中止;第二,学习可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第三,学习必须多接触实际;第四,要有教师的示范作用,但主要靠学生自学和不断练习;第五,知识经验靠长期积累,练习必须有恒,天天练,时时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这些课内外配合学习、练习的原则至今我们仍在运用。中考、高考升学率好的学校,其练习都比较到位。

【原文】古之学者,比物丑类[1],鼓无当[2]于五声[3],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4],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5],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6],五服弗得不亲。

【注】[1]丑类,归类。丑:①比较;②相同。(丑,类也,比也)[2]当:①相当,相等;②比得上。[3]五声,古代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高低不同的音阶,近似现代音乐简朴中的1、2、3、5、6。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徵[4]、变宫[7],合起来称“七音”或“七声”。[4]五色,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5]五官:①人体的耳、目、鼻、口、心五种器官,或“貌、言、视、听、思”五官;②人事的五官,五种官职,亦泛指百官,或“治、礼、政、刑、事”五官,或“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官。[5]五服:①五等之服,即《尚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的五服,民彝(祭祀、礼仪、常规、法度)物则各得其正,所谓和衷也;②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居丧时穿戴,用以表示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译文】古时求学做学问的人,善于从各种事物的类比中,体会概括出某种最根本的起统摄作用的规律性东西来,从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鼓并不在五声之列,但五声中如果没有鼓音的配合,音调就不和谐;水并在五色之列,但五色如果没有水调和,就不能(像彩虹那样)鲜明悦目、彰施出绚丽斑斓的色彩;学习不在五官之列,如果不经过学习训练,五官就得不到正常发展,就不能发挥功用;教师不在五服之列,如果没有教师教诲指导,五服之内亲属就不会亲密起来,民众就不能和衷而亲(同心协力、亲密相处)。

【解析】于平易中见深刻。此段用“鼓”“水”“学”“师”对“五声”“五色”“五官”“五服”所发生的关系和作用来打比方,说明教学和学习中因理推论的重要性,重心是用鼓与五声、水与五色的关系来比喻衬托学与五官、师与五服的关系,强调教育和教师的重要作用。用浅显明白的生活中事例来说明较为抽象的大道理,说明教师教学和学生求学的方法:要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进行类比推理,来达到因理推论、触类旁通的目的。也就是要能够从具体事物中把已知的部分和未知的部分所存在相互间的联系比较类推,求得明确的概念。这种推理的方法,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从已有判断的事物中推出新的判断和结论,类似现在的归纳概括推理和系统论,在教学和学习中是一种最有价值的知识思维应用。

【原文】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1]。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2]也,此之谓务本!

【注】[1]大时不齐:①大时,天时,一年四季,四时寒暑;不齐,不限于一季之齐,万物的生死荣枯;②大时,世变,历史转折;不齐,顺应这个世变。[2]委,众水汇聚之处(积聚;水的下游、末尾)。

【译文】权威者说,道德修养最高的人,其才能不限于只担任某一种官职;学问高深懂得大道理的人,不只通一门技艺,不像器皿那样,局限于一定一方面的用途。他无所不宜(普遍的真理、规律不限于适用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无须借助盟约诺言来约束就能守信;最守时刻、最识时务的人,不墨守成规,善于顺应历史潮流随机应变(天有春夏秋冬四时不同,却能每年自动准时而至;因时制宜的人无所不可不拘于一途)。懂得了这四条道理,就能从根本上看问题、立志于根本了,即懂得办教育、当教师、做学问都要从根本上着手了。夏禹、商汤、周文武三朝开国君王祭祀百川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就叫作重视并抓住了根本。

【解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必先学至道,而务本是最终目的。“大德”“大道”“大信”“大时”,即抓住主要矛盾,抓住根本,立足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上升到“大”的境界,才能无所阻碍办好教育,当好教师,才能“化民成俗”“建国君民”治理好国家。前面大部分篇幅阐述传道、授业、解惑的各种方法与途径,那些虽然重要,但都是技术性的末节。为防止教师舍本逐末,醉心于方法技术,在这最后关头提醒教师务必掌握修身、齐家、立国、平天下之道,要以此自勉,并以此教育好学生。只有超越了“技”的局限,才能随心所欲,达到“神”的高度。办教育、当教师,都应以此自勉,为国育英才,进而化民成俗,弊革风清,使国家长治久安。

同类推荐
  • 毛泽东品国学(超值金版)

    毛泽东品国学(超值金版)

    在毛泽东的笔下和口中,古老的国学被赋予了全新的灵魂:它能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提供方针政策的指导,它能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贡献力量,更奇妙的是,它能与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水乳交融,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原理呈现出大中华气派!对于国学典籍中的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甚至神话传说,毛泽东能信手拈来,随意驱驰。他能以古典小说中的一个情节来说明一个革命道理,令听者拨云见日:他能从初见者的姓名中寻找到楚辞唐诗,让对办惊叹不已……
  • 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

    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

    《蒙文通经学与理学思想研究》系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科研规划重点项目,该研究课题的立项,得到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书具体包括了:蒙文通的生平与著述、关于清代经学、蒙文通经学之特色、蒙文通理学范畴探讨等方面的内容。
  • 故乡云水地:昭州漫记

    故乡云水地:昭州漫记

    《故乡云水地:昭州漫记》是一部讴歌故土人文和自然风景的书。广西平乐古称昭州,历史久远,青山秀水蕴含风情,百里桂江如诗如画,田园村廓自成一色。作者李忠、梁师寄情于昭州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描绘了平乐的古迹名胜和草木山川,内容涉猎广域,文笔优美,意境隽永,图文并茂,可读可赏,能让人从中感受到变化多姿的艺术美质,以及极富哲理的深刻内涵。
  •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成长主题研究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成长主题研究

    本书以麦克尤恩的几部主要小说为研究对象,以“成长主题”作为研究麦克尤恩创作的切入点,解读其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伊恩·麦克尤恩被公认为英国的“国民作家”,是当代西方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在麦克尤恩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成长主题”贯穿了其大部分小说作品,重要性显见。本书认为,麦克尤恩的小说继承了西方小说“成长书写”的传统,但又呈现出其自身鲜明的特色。该书为学术类专著,适合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参阅,也适合普通文学爱好者阅读。
  • 安静

    安静

    我的两个朋友相约攀登喜马拉雅山。一切都很顺利,他们俩成功登顶了。但很快,风暴来了。他们发现自己不可能活着下山。其中一个人用卫星电话打给自己怀孕的妻子。他们一起决定了她肚子里的孩子要叫什么名字。另一个人在去世之前没联系上任何人。没有人知道那天下午在山顶究竟发生了什么。不过,海拔八千米的山上,气候干燥寒冷,他们被冻干了,静静地躺在那里,将永远保持着我二十二年前最后一次见到他们时的模样。挪威探险家艾林·卡格带着这三个问题跟我们分享了他在世界各地探险、阅读、演讲、跟家人相处、独处时的故事,为这三个问题找到了三十三个散发着哲学光彩的优美答案……
热门推荐
  • 神级修炼系统

    神级修炼系统

    一次意外,让宅男秦少风穿越重生到了异世,成为了连泱国蓝江城秦家大少。什么修为被废?丹田也无法修复了?不怕,咱有一个神级修炼系统,破坏的再严重的丹田也能修复!系统在手,功法无尽任我有!达摩老祖的易筋经……齐天大圣的火眼金睛……李寻欢的小李飞刀……美好的世界,我秦少风来了!
  • 远去的三线

    远去的三线

    三线人几十年的困惑:哪里是你的故乡?对于好多三线人来说,故乡就是回不去的地方。把自己标榜成国家的脊梁太高抬了自己,只不过是时代的垫脚石,被时光的尘埃掩埋。三线人的光环已经消失,辉煌的记忆已经远去,但三线人的今世前生,历史绝不会忘记。三线人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从那里走出来了,走向了四面八方,走出了国门。三线人生命力极强,有一丁点泥土,有一缕阳光,有一滴雨露,它就抓紧生长,一点都不含糊,一点都不马虎,绝不在乎别人的轻视鄙夷。
  • 问剑求真

    问剑求真

    问剑:世人皆认为我是魔,那么我是魔吗?剑答:你若是魔,天下无魔;你若非魔,天下皆魔。那你是不是魔,还有什么意义呢?你和他们不是一路人而已。问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剑答:挥剑,便知真假;斩错,方能寻对。......
  • 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由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八个具有代表性的短篇故事《热爱生命》《一日露营》《白人的方式》《基斯的故事》《意外之事》《棕狼》《幻日之路》《胆小鬼内古洛》组成。
  • 我曾以为你是春天

    我曾以为你是春天

    “从7岁到17岁好像过了一年,从17岁到27岁好像过了十年。”宋南意常常这样认为,特别是在遇见苏霖川之后,当年她就不应该在室友的怂恿下去听他的课。没想到这一听不得了,把一生都搭上了。“温柔,大方,贤惠,成熟,举止言谈得体,气质佳。”这是苏景川的择偶标准,只是在遇见宋南意之后,就“真香”了。他常常觉得自己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幼稚小气厚脸皮的小女孩动了心。有没有一个人,你无数次说了放弃,但终究还是舍不得,尽管他伤你到心碎。本文可以甜到你发腻,也可以虐到你发慌,感谢大家的观看,如果可以希望大家提出建议,谢谢,笔芯。
  • 人生处处有奖励

    人生处处有奖励

    叮咚,检测到宿主为高考复习这么长时间都毫无进展,强烈渴望考上大学,奖励学霸复习攻略一套!叮咚,检测到宿主身体素质远低于平均水平,想要拥有完美的体魄,奖励强身健体计划一份!叮咚,检测到宿主为父母所做的晚餐难以下咽,奖励简易食谱一篇!……人生处处有惊喜,人生处处有奖励!请放心阅读,满满的正能量!
  • 风暴眼

    风暴眼

    这是一篇奇特的小说。这是一片神秘的、保留着半原始状态的、苍茫、荒凉、无情的土地,一个被胡大遗忘在戈壁滩上的孤村。这里有很少的人,很多的狼。人狼杂处。狼会做礼拜:就在这时,琎婆从戈壁难那望尽望不尽之处,看見一群狼队古道尽头鉍逸而出,皓月之下狼目如磷火一般闪闪烁烁,在空旷的荒漠上如幽炎一般缓緩游弋。
  • 定川遗书

    定川遗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战略

    战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战神重生

    战神重生

    吴剑,一位年轻的龙朔武警,在一次国际战斗任务中遭遇意外获得一枚戒指,穿越到了异世,在得到了战神阿提拉的指点,吴剑不仅学到了最顶级的刀法和兵法,心志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作为战神的传人,吴剑为了恢复楚国与邪神附体的亲兄弟大宝展开了一场又一场不同寻常的修练和争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