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晋升途径。当新下属开始工作之前,领导者要让他知道他所在的岗位会朝哪个方面晋升。这个晋升不是指个人的晋升,而是指这个岗位未来的晋升方向。
建立晋升的阶梯。所谓晋升阶梯,是指明晋升路径上有多少岗位,分布如何,让下属看到自己的方向,并且有明确的目标。规范了类别途径,建立了晋升的阶梯,就为下属打开了进步的通道,目标明确后,剩下来的也就是努力了。同样,通过绩效考核、能力考核和不断的晋升,下属就可以被激活,他们就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绩,提升自己的能力,组织也因此而得到持续的发展的机会。
制定晋升标准。晋升需要达到以下三个标准: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具体包括:学历、专业、专业年限、同等职务年限等;岗位的能力要求,即适应这一岗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绩效要求,即晋升这一岗位所需达到的绩效标准。
在实施晋升激励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几点:
晋升不应该仅仅是正向流动的,也应该有负向的流动。简单点说,就是不光要有晋升,还要有向下降级,给下属一定的压力,刺激其进步。
合理使用人的能力,避免人才浪费。很多人在技术岗位可能做得非常出色,可是晋升之后,却不一定适应新的岗位,特别是这个岗位具有管理职能时,这种情况就更加普遍。
实践出人才,这是一条永远不变的真理。管理者应该多给下属一些锻炼的机会,让其自由发展。部属有了一定的权力,就可以凭着自己的意志在适当的范围内去干自己想干的事,用法律术语说即是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下属在做事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发现问题,又会不断地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实际也是一个循环学习的过程,而且这种学习方法是极有效率的。
让下属学会自己承担责任,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承担责任就是本人对工作结果要负责任,如果不出成果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使之感到责任重大,不能马马虎虎地对付。自己的一言一行自然会反过来约束自己,因而会产生一种紧张感。
学习机会越多,越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没有学习机会,能力就不能得到开发。应让下属从不同的角度负责各种工作,以促进本人能力开发。培养人才的关键应尽量在年轻时就委以重任,这样对本人、对组织都有很大好处。
总之,如果领导者想重点培养一个人,那么就可以特意的授之以权,多给一些锻炼的机会,让其多承担一些责任,从中就可以锻炼他的魄力和毅力,领导者通过这样的环境既可以识别人才又可以造就人才。
4.规划蓝图——齐心协力统一方向
盖房子的时候,建筑师把自己的想法具体地表现在蓝图上,再依照蓝图完成建筑。如果没有建筑师的具体规划就无法完成。同样的道理,每个组织也必须要有行动的蓝图,也就是精密的具体理想或目标。
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三分天下”,就是指导刘备集团实现目标的总蓝图。汉高祖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西避汉中,积蓄力量,以待反击,就是刘邦集团这一时期的总目标。明太祖朱元璋接受朱升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朱元璋集团的行动战略。这些都是成功的战略规划。这些战略目标就是一个集团在一定时期内的“蓝图”了。
总体蓝图一般有四个部分组成:景象、价值观、使命、目标,它具有一定的气魄和诱人性,给人以希望和激情。组织成员所具有的目标、理想与价值观,是构成总体蓝图的基础。
规划蓝图对于组织的发展极为重要。首先,它为组织成员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方向和实现目标的明确路线。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可能导致组织内部相互冲突的目标和相互矛盾的行动。其次,总体目标使得组织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在正确战略的指导下,组织内部遵循共同的原则行动,将形成“1+1>2”的合力效应。目标明确,所有的困难都不构成障碍;目标不明确,所有的困难都将是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原本是自己的优势也会变成劣势。
为下属提供足够合适的发展空间,管理者可以树立长远的前景目标,摆脱短期化目标行为,是赢得人才对集团产生信心的关键一步。优秀的管理者对所属组织的发展进行长远的规划,使之走向理性化。对于下属来说,他们需要看到的是规范的现代管理模式,面对一个有充分发展活力、有充分归属感的集体,下属会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平台,看到自己光明的未来。
不断地向下属展示公司发展的宏伟蓝图,让员工对企业前途充满信心,是松下先生的重要“攻心”谋略。
在1932年,松下幸之助向企业员工描绘了一个在250年内达成使命的愿景:把250年分成10个时间段,第一个时段的25年,再分成3期,第一期的10年是致力于建设的时代;第二期的10年继续建设,并努力活动,称“活动时代”;第三期的5年,一边继续活动,一边以这些建设的设施和活动的成果贡献于社会,称“贡献时代”。第一时间段以后的25年,是下一代继续努力的时代,同样要建设、活动、贡献。如此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直到第十个时间段,也就是250年以后,世间将不再有贫穷,而是变成一片繁荣富庶的乐土。
松下的这个蓝图,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不仅在企业界未有先例,就是那些赫赫有名的政治改革家,也没有多少人有这样宏伟的规划。松下的这种规划让每个员工都拥有了灿烂辉煌的梦想,使员工对企业前途充满信心,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松下说:“经营者的重大责任之一,就是让员工拥有梦想,并指出努力的目标。否则,就没有资格当领导。”
也许有人会说,松下电器之所以能够把梦想变为现实,完全是因为松下电器公司的经营一直都很顺利的缘故,如果经营状态不那么理想,松下先生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实际上,企业经营顺利时,需要制定远景目标,把企业做大做强;经营出现困难时,更需要制定改进目标,凝聚人气,走出困境。战后的松下电器正处于惨淡经营之中,但松下先生却不曾因此而放弃为公司制定目标。由于目标明确,松下电器才能在很短时间内就走出困境,续写昔日辉煌。
如此看来,善于“攻心”的管理者,能够将大家所期待的未来规划上艳丽的色彩,成为一幅形象生动的美好蓝图。大家对整体的未来充满信心,热情自然高涨,士气自然高昂。
所以,整体看来,一个明确的蓝图规划有这样几点好处:
孕育无限的创造力
总体蓝图会唤起人们的希望,使全体成员有一种同心力,他们也渴望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或使命,即个人的职业规划。工作变成是在追求一项蕴涵在组织的产品或服务之中,比工作本身更高的目的。这种更高的目的,亦能深植于组织的理论或行事作风之中。
激发强大的驱动力
理想的蓝图可以产生强大的驱动力,驱动组织的全体成员产生追求目标愿景的巨大勇气,并把这种勇气转化为自己发自内心的行动力。事实已经证明:如果有一个强大的拉力把人们拉向想要实现的目标,那么维持现状的力量将牢不可破。一个共同愿景会引导人们一步步排除干扰,沿着正确的方向到达成功的彼岸。
创造未来的机会,避免威胁
总体蓝图是全体成员发自内心的未来欲实现的愿望,这种具有未来特性的愿望实际上为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总体蓝图是从个人愿望汇聚而成的,它根植于个人的价值观、关切与期望之中。建立总体蓝图的组织必须持续不断地鼓励成员发展自己的个体目标,使原本各自拥有强烈目标感的人结合起来,制造强大的绩效,朝个人及团体真正想要的目标迈进。
5.目标管理——化整为零落实责任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组织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领导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它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有鲜明的特点,可概括为:
相互尊重,重视人的因素
目标管理是一种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平等、尊重、依赖、支持,下级在承诺目标和被授权之后是自觉、自主和自治的。
建立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
目标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将组织的整体目标逐级分解,转换为各单位、各个人的分目标。从组织目标到经营单位目标,再到部门目标,最后到个人目标。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权、责、利三者已经明确,而且相互对称。这些目标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只有每人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整个组织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忽略过程,重视成果
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工作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人事考核和奖评的依据,成为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志。至于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法,上级并不过多干预。所以,在目标管理制度下,监督的成分很少,而控制目标实现的能力却很强。
目标管理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次,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容易发现授权不足与职责不清等缺陷;再次,目标管理启发了自觉,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了士气;最后,目标管理促进了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改善了人际关系。
不过,有了目标只是第一步,管理者要引导下属时刻牢记目标,并用正确的方法去完成目标。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他的记性很差,刚刚告诉他的事情过不了多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因此如果别人让他做事,他只有总是不停地念才记得住。一次,母亲让他去买酱油,他一路念着“酱油、酱油……”朝商店走,突然摔了一跤,痛得他呲牙咧嘴,等站起时只记得要买东西,却不记得他要买什么了,最后的结局当然是没有完成母亲下达给他的“任务”。
因此,这种实施目标过程中的“偏差”行为和“错位”现象,若不及时发现和矫正,必然影响目标的达成。
“目标置换效应”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它是由美国管理学家约翰.卡那提出的。所谓“目标置换”,是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重视“如何完成目标”,渐渐地让方法、技巧、程序、信息等问题占据了一个人的心思,反而忘了整个目标的追求,换言之,“工作如何完成”逐渐代替了“工作完成了没有”。就像中国古代寓言中讲的那个买珍珠的人,最后不清楚自己要买的是“珠”还是“椟”。
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既定目标而展开和进行的,但在管理实践中达不成或只达成部分既定目标的情况却比较多,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而“目标置换”就是其中比较普遍和典型的一种。具体地说,引起这种“目标置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目标不明确,对目标的完成在数量、质量、时限、标准等方面规定得比较笼统,使目标缺乏方向感;二是目标过高,超出了人们的实现能力,或是目标过低,激不起人们的兴趣,难以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三是目标实现周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达成目标的现实条件逐渐丧失;四是出现了不可预料的事件,分散了目标实施者的精力和注意力;五是目标实施者对目标的理解出现失误;六是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目标商定要上下沟通、统一思想是很费时间的;每个单位、个人都关注自身目标的完成,很可能忽略了相互协作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滋长本位主义、临时观点和急功近利倾向;七是有时奖惩不一定都能和目标成果相配合,也很难保证公正性,从而削弱了目标管理的效果。
鉴于上述分析,在实际中推行目标管理时,除了掌握具体的方法以外,还要特别注意把握工作的性质,分析其分解和量化的可能;提高下属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合作精神,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注意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使目标管理的推行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科学管理基础上,要逐步推行,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从而使目标管理发挥预期的作用。
6.火炉原则——严明纪律加强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