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39400000014

第14章 岁月留痕(4)

行至山顶,林间忽现一座精巧的殿宇。“茶圣殿”,殿内茶圣陆羽高座台上,面前贡案上香烟缭绕。这些贡品和烧香定是茶溪谷人奉上的,他们在为茶溪谷种茶人祈福吗?茶圣陆羽的表情似乎有些淡然——茶道本应平淡无奇,应是平静的心灵和大自然的勾通;应是大自然对心怀虔诚的馈赠。也许这是茶溪谷给我的第二份淡然吧。

淡然于茶溪谷是一种姿态,本无名无势,便以天然去雕饰去实惠游人。

淡然于茶溪谷是一种境界,弃掉无实虚名,以朴实无华去润泽游人的心。

望着将要离去的茶溪谷,你淡然吗?

二〇一三年八月十三日

天使的叹息

一九九六年的夏天,我家从学校搬到了城里新买的住房,那年儿子正读高中。

搬家是一件苦差事,幸好大型家具都没有搬,只是把铺笼罩被和家电等搬到了新家。妻子在新家里外拾掇,我就从楼底往五楼来回上下搬运东西。累得够呛但很兴奋,想到儿子不再骑车上学,心里一阵轻松。

所有的东西都搬完了,只剩下一台破旧的天使牌洗衣机。我用布带捆扎好背上往楼上搬,在四楼的转角处,踩滑了楼梯踉跄了两步。人虽然没有摔倒,但背上的洗衣机由于受冲击,外壳下边长期受腐蚀的地方撕开了一条缝。

望着眼前残破的洗衣机,总想不出一个让自己沮丧心情平复下来的理由。拿妻子的话说:都十几年的破洗衣机了,有啥舍不得丢嘛。说的也是,从一九八三年买起到一九九六年,整整用了十三年。但哪个又晓得这台破洗衣机,扎在我心里生成的那般难以割舍的情结呢……

一九八三年的倒春寒推迟了春天的到来,都三月初了依然冷飕飕的。上班时师兄们围着火烤,组长李阳普小声宣布:郫县花园铸造厂的活路说好了,十七张图纸,工钱四千五百块钱,一个星期做完。我们九个人分三组,两天一轮。厂里保持六个人上班好打掩护,谁都不要耽误请假。星期天全部到花园,收拾完活路好结账。

这是我们木模组第一次全体外出打野挣钱,足足让我兴奋了好几天。

星期一的早上天不见亮,我们师兄三人骑着自行车上路了。之所以选择早上六点上路,一是为了赶时间,最主要的还是怕别人看见。因为木工工具都是分多次,一点一点地从厂里悄悄带回家的。

当我们到了郫县花园的公社里时,还没有上班。那时还没有电话联系不上人,只好在公社里转悠傻等。都快九点了才听李阳普说人来了,果然看见公社大门口走来了几天前来过我们厂的老张。老张进门老远就打招呼,直说对不起来迟了。跟即把我们带到公社礼堂的舞台上,把制作木模的方料板材一起交给了我们。

在厂里上班制作模型不累,台式带锯、台式圆盘锯、台式压刨、台式钻床一应俱全。而这个充满哲理的舞台上什么也没有,空荡中唯有我们被生活压得有些变形的青春和活力。

我脱掉了棉衣在马凳上用锯子开始下料,起初还感觉有些冷,没几分钟浑身就发起热来。我又脱掉毛衣,只剩下空落落的衬衣,随我锯锯子的动作上下翻飞。这毕竟是个重体力活,不想发光发热都不行啊。不出半小时我便大汗淋漓,在厂里上班哪里遭过这种罪嘛。回想当年那种超乎常规的劳作,一定有一种原动力在驱使。那充满诱惑的心里预期,早就在我们身上上足了动能的发条:组长李阳普明确表态,所有工钱九个人平分。

用一个星期没命的劳动,能挣来近一年的工资收入,那是我做梦都会笑醒的事,你说我能不卖力吗?但是当晚十一点半收工,我们都累趴在鸡毛店里了。这件事在今天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当年却是一件大逆不道的大事。如果当年被厂里知道,一定会给我们严重处分。因为我们只用了工厂收费标准三分之一的价钱就给别人做完了工,而且还满足了用户短周期的要求。这次实实在在的“市场行为”,早早唤醒了我心里的创业意识。

在第二天午饭后的短暂休息中,我靠着一块木板很快就睡着了。睡梦中我拿着分得的四百多块钱,兴冲冲地来到厂门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乐山东风电机厂在厂门口,以厂价在我厂推销他们的产品天使牌洗衣机。都快摆一个星期了依然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地在那里看、在那里选。我似乎早就选好了,交了四百多块钱,扛上洗衣机就回家。

插上电开始洗衣服了,工作服、工作裤、沙发套、沙发垫,把平常最难洗的都往洗衣机里装。洗衣机开始旋转了,洗衣桶里的水流正反都那么顺畅。洗衣桶里的水流发出的声音,是我从来就没有听见过的那种:流动时舒缓灵动唱吟,暂停时回头矜持凝望;动静间命运的浪潮反复被推高,旋转中循环往复拷问着曾被污浊的灵魂。

不知什么时候妻子笑盈盈地站在我的对面,向我伸出一双手指上缠满胶布条的手。她似乎在向我说,这双纤细的手不再因为洗衣而在冬天开裂了。忽然洗衣桶里发出光芒,随即砰的一声巨响!唉,李阳普绊倒了一块木板。

在那次干完活回家洗澡换衣服的时候,妻子看见了我红肿的右肩胛。她抱着三岁的儿子走过来,故意用儿子的小手摸我红肿的地方。嘴里虽然随便说着儿子你给爸爸吹一吹,但我看见眼泪就在她红红的眼眶里打转。妻子不知道木匠的戳子是用铁锤打,而木模工的戳子是用肩胛顶着削。只听见妻子抱着儿子转身一声声轻叹:咋个的嘛,咋会这样……

那台天使牌洗衣机早已经融进我的那段过往岁月,在与那段岁月的对话中,你总能感受到它的那份坚守。许是我在那段岁月里曾用血性的青春感染过它;许是我在用踏实的脚步丈量那段人生时获得了它的认同。它用超期服役回报了我的真情,它成为了我一生都怀念的朋友。以至于收荒匠从我身边拿走它时,仿佛还听见它一声怅怅的叹息。

二〇一五年二月一日

湘西行

车从边城过

过了桥我们就从湖南跨进了四川,这可是真正的边城。

停好车我们从四川这方去边城。公路下坎到小溪边,两三百米长的古道两旁,全是木结构的老房子。离水百余米的石梯路中间,建了一座丈余见方的六角亭。两层楼的亭子全用青砖砌成,亭子上下六面都有观察窗。不知道我该怎样思考这亭子在当年的用处:是出四川去远方签证盖章的地方;还是出入四川的货物在此纳税交钱的地方。抑或都不是,这民国时期的建筑,也许是川军和湘军边界镇守的瞭望楼吧。

小溪依然像沈从文先生《边城》里描写的那样,那么恬静、那么怡然、那么开阔。溪对面的崖壁上,雕刻着由沈从文先生手书的边城二字。渡船依然是《边城》里描述的那种方头船。不再是小说里的那根“废缆”,而是一根崭新的钢绳牵着方头渡船。船工不再用手“攀援废缆”拉动渡船前行,而是手执一根前端开了凹槽的木棒,用木棒凹槽撇着钢绳拉船前行。尽管有了一些变化,但渡船的方式和情景,依然与《边城》里描写的一样没变:站在船头的船工,用夹杂着湖南口音的川东话,招呼着来往过渡的乡邻。到了岸,船工依然像小说里描写的那样,首先跳下船拉住船头,憨厚地叫大家:“慢点,慢点,别忘了东西。”

在一九九〇年代还没兴起旅游时,这里的民风依然那么淳朴,这里的自然环境依然那么美丽迷人。从沈从文先生《边城》小说里描写这一带环境来看,也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如小说里描述四川这边时,只说有一条“官道”,而后来形成了四川秀山县洪安镇,也包括小溪边的古街和瞭望楼。小说里描述过渡船上岸一里地便到了茶峒镇古城,现在上了岸就是茶峒镇的小街了。这些环境的变化,并没有破坏边城这幅画的结构,相反这些古香古色的街道和建筑,给这幅画添了不少色彩。在原有的清丽古朴上,增加了几分丰满和圆润。

从四川流到这里的酉水,和小溪汇流后向下称白河。“白河宽半里”,沈从文先生的估算是准确的。白河在茶峒折向东南,流向沅水流向洞庭湖。这里自古便是水陆码头交通要道。茶峒古城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繁华,可见一斑。

酉水和小溪汇流处并不宽,就五六十米。向下流四五百米,河面增宽至二三百米。由于有几米的高差,由窄变宽的河面就自然形成了滚水滩。“一滩青石”,是沈从文先生《边城》小说里描写的这里的情景。也是小说除了描写渡船情景之外的,重要情景之一。

青石滩的中间塑起了一座汉白玉的雕像,雕塑的是《边城》小说里的主角——翠翠和那条黄狗。他们坐在河滩上,背对着渡口,面朝白河的下游。

翠翠在等那曾经深深爱过她的天宝,那个勇敢豪爽、诚实善良的湘西男人。

翠翠在等那她深深爱着的老二傩送,那个轻利重义、守信自律的湘西汉子。

她从沈从文先生一九三五年的笔下诞生那天起,就在这里等:“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她会永远等下去,在这边城。

夜宿凤凰

推开宾馆的窗户,眼前一片灿烂。

我们住的宾馆,应该在眼前那湾碧水的东南面。远处浸润在晚霞里的城郭,便是凤凰古城了。窗外右边蜿蜒而至的河面,在眼前拉出一道宽大的弧,似要把霞光撒在水里的万千金箭,不断地射向水边苍翠润泽的竹林。宽阔的水面好像没有了流动,静谧的水边有一两个少女在洗菜浣衣。几只鸭鹅在泛金的水面扑腾,颤动着的涟漪试着把静晚的美传递开去。西北面的霞光越见暗沉,水面的杆杆竹影也渐渐模糊。或有几声鸟鸣会打破这里一时的宁静。

窗外左面清水流出视线的地方,一道古城墙临水依山而起。河岸不远处矗立着一座古城楼,似曾相识一时想不起。后来听服务员说,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在这里拍过很多镜头。

粉墙黛瓦的小街依山鳞次而建。离水面丈余的石阶,宽阔但略显陡峭。看来这里是城里人挑水洗衣洗菜的地方。最后一道晚霞,把深红的记忆悄悄地留在了这片水面。

楼下的餐馆因停电在暮色中越显昏暗。烛光里晃动着老板的笑脸:“三位吃点什么?”“老板,来个回锅肉,炒个醋溜白菜,再烧个煎蛋汤。”老赵没加思索就按四川的习惯叫菜。老板笑盈盈地走过来:“对不起,没弄过回锅肉,是不是……”没等他说完我就接过去:“我来炒,行不行?”老板依然笑盈盈地:“可以,那就麻烦你。”

这里由于没有郫县豆瓣和甜酱,炒出来的回锅肉,已与家里炒出来的味道相去甚远。

结账时老板高矮要少收钱,理由是我们照顾了他的生意,还教会了他炒四川回锅肉。那憨厚质朴的情感溢于言表。

一九九〇年代还没兴起旅游,我们来这里也只能算一个过客。凤凰城的灵魂已写进沈从文大师的小说里了;凤凰城的天然美景已走进黄永玉大师的画布里了。而我总希望那份淡淡的悠远的情,常常驻足我心里。

过乌江

车过遵义便调头向东,沿三二六国道前行。原计划车行至凤冈县,折向三零四省道,当天即可到贵州最东边的印江县。第二天就可达湘西的目的地。当车行至凤冈县岔路口,见公告才知道,三〇四省道因故不通需绕道。这一绕道就得多走一天。

傍晚时分我们绕行到了德江县。这是个怎样的袖珍偏远小县哦,我们住的政府招待所,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房间。隔壁住的广东商人,在那里骂了一句最具代表性的话:“在这鬼都不生蛋的地方,谁来投资嘛。”

从德江县到乌江渡也就半小时路程,上午九点左右我们的车已来到码头。

由南向北流过来的乌江好像在这里打了一个结,江面忽然变得很宽。那七八百米的宽度和一两公里的长度,足以使这里成为天然良好的轮渡港。渡船正好停在这边码头,船上没见动静,好像是在等过渡的车辆和行人。

从公路到渡船边,是一条大约两百米宽四五百米长的下行坡道。全是用当地特有的红沙石墩铺成。由于坡道很缓,两边便有摆摊设担的人。我的车缓缓行至船边,对准跳板开了上去。车稳稳停在了船的前面,后面还留了有两个车位。

这时从码头上传来大声的喊叫:“车不要先上船,十一点才开,不然要罚款哦。”心神未定的我赶紧把车往岸上倒。由于没有经验,本该一鼓作气就退上岸,车速慢了一点,还没完全上岸车就开始打滑。车在原地磨蹭了一阵,不但没有后退一步,反而向下滑到了离江水不足一米的地方。紧张的我大喊老赵小张推车。这时码头上又传来刚才那大声的喊叫:“喂!你们那边几个过来一下,人家天远地远来帮我们建设,国家的财产我们要保护嘛!”循着声音过来几个彪形大汉,“一、二、三、起!”还是那洪亮的声音。说来也怪,就差那点力,车很快就退了几米。

车离开轮渡越走越远。后来渐渐走出了我的记忆。而那洪亮质朴的大声喊叫,却离我越来越近,有时会从梦里把我喊醒。

二〇一三年八月二十七日

再次翻越娄山关

第一次翻越娄山关,是在一九六七年元旦。再次翻越娄山关,已是三十年后的一九九七年了。

一九六七年的元旦异常寒冷,我们十八个与共和国同龄的少年,走在异乡的冰天雪地里。从桐梓县出发,由于路面有冰,行走十分艰难。那时的公路是石子土路,走路边要好得多,于是一队人沿路边鱼贯而行。现在想起当年那些事都好笑,可当年是多神圣的事:“听毛主席的话”,“毛主席的红卫兵”,“革命大串联”。

同类推荐
  • 渥太华夜未眠

    渥太华夜未眠

    从北京来到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生活的陪读妈妈艾美,为排遣寂寞,开设了一个家庭旅馆,她因此看到在旅馆里进出的各式新移民的生活真相。在这里,既有“多活一种人生的庆幸”,也有始终无法融入当地的异己感;既有不分国界的美好人性与真爱,也有职场中更为严苛的竞争淘汰,异国婚姻中无法精神交融的孤独难耐。
  • 巴别塔下:维多利亚时代文人的词语焦虑与道德重构

    巴别塔下:维多利亚时代文人的词语焦虑与道德重构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十九世纪英国文人的词语焦虑与道德重构研究》的结项成果。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正经历着“现代化”过程,经历着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面对前所未有的变革,文人在思考道德时,意识到了彼此之间在理念、概念和词语上的分歧并不断论争,导致了思想和话语层面众声喧哗的状态。他们对词语的无序状态可能造成的危害深感不安。这种焦虑不仅出现在用词语思考和写作的时候,还出现在对词语本身进行反思的时候。本书分析了这种“词语焦虑”的表现和原因,通过对关键词语和代表人物的个案研究,还原道德思考的社会史和思想史语境,指出文人重构意义体系的尝试也是转型时期抵制种种焦虑并重构道德的手段,反思现代化过程中伦理建构和文化调整的困境与出路。
  • 寻找毛乌素

    寻找毛乌素

    乌审旗虽然地处中国版图西部的毛乌素沙漠腹地,但这里并不是一片贫瘠的黄土地。事实上,乌审旗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因植树造林、抵御风沙、改造自然环境,与大寨齐名,有“农业学大寨,牧区学乌审”之称。但在随后改革开放的若干年里,却逐渐在全国人民的视野中淡出,直到最近几年,一批资源能源企业在此聚集,才重新唤起了人们的注意。在2009年7月26日发布的《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中,乌审旗排名西部百强县第33位,可见乌审旗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人之处和绿色乌审的魅力所在。
  • 纪弦诗选集

    纪弦诗选集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纪弦于1953年创办《现代诗》季刊,发出新诗再革命的先声,在台湾掀起了一场现代主义诗歌的运动。如果说胡适、郭沫若开创了现代诗,艾青让现代诗更为本土化、更有时代感,纪弦则让中国的现代诗走进了现代主义,“他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纪弦诗选集》是近二十年来大陆出版的的唯一一本纪弦诗集。也是诗人单本诗集收入作品最多的一本,其精品之作悉数收入。
  • 我的爱只为你盛开

    我的爱只为你盛开

    唐宋家的小花店在深蓝路的尽头,每天早起帮妈妈把含苞的花儿运到店里后,唐宋都不舍得去洗手。他喜欢那种深深浅浅的味道,像是夏日傍晚若有若无的灯光,洒到哪儿,哪儿便有了慵懒又淡雅的朦胧美。
热门推荐
  • 偶像争夺恋

    偶像争夺恋

    他的是一代少年新星,粉丝万千且万众瞩目的偶像。官方评论他琉璃般的眼眸里有星辰与大海,可是他却嗤之以鼻。他的眼中可真没有什么星辰与大海,他眼中更多的是她英姿飒爽的身影。他们是默契值逆天的青梅竹马,他曾为她而闪耀,也曾一度因她消失在自己生命中而堕落。当他们再次相遇,她被白莲给陷害,他不惜自己的荣耀替她澄清事实——他愿与她共生辉,共灰暗!而她,愿成为他眼前之灯,愿成为他背后之翼,可是却因为种种原因拒绝了他千百遍的告白。可他绝对不会就此作罢,他愿坚持不懈去争夺她的心!当有人问他:“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她的?”他笑了:“自然是从出生开始了。”那人怀疑了:“夏大哥,你是在开玩笑的吧?”他异常认真地回答:“不,可能我的出生就是为了爱她,为了守护她!”
  • 镜河女人

    镜河女人

    秉廉吞食鸦片自杀的一个多月后,也就是闺女腊梅出嫁路上让旧军劫走的三年头上,被工作队斗残了的唐英和儿子顺喜连同一口柏木棺材,一起坐上了一辆破烂的平板车。那柏木棺是雕了花纹上过漆的,斜照的太阳光下显得厚重肃杀,闪着诡异的光。过镜河,车轱辘陷了进去,李福李生李憨三条弟兄弯腰撅腚地拉拽,车才从泥坑里撅出来。唐英搂抱着儿子顺喜,不由得记起初嫁时骑在高头大马上涉过镜河的好时光。
  • 太玄棺决

    太玄棺决

    自古以来,人死盖棺埋土厚葬,是人之常情。当玄易少听说一群杀手突然出现在华夏帝国盗棺杀人时愤怒无比,华夏杀手界排名第一的他,让这些杀手永远沉眠。然玄易少却没想到这棺材竟然不是地球之物,这棺材究竟是何人所留?玄易少带着诸多疑问在陌生的世界中寻找着答案。
  • 重生之武道金仙

    重生之武道金仙

    他的足迹,踏遍诸天;他的身影,映照星河;他从诸天崛起,也在诸天永生!……他是陈言,一个穿越诸天的长生者,故事的开始,从扬州城开始!
  • 笙笙不尽

    笙笙不尽

    卢家大小姐卢笙,在长兄卢庚的庇护下长大,家中巨变,卢笙却发现了隐藏多年的秘密,为了报仇,卢笙放弃期待已久的婚事转身投入地狱修罗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傅先生宠妻成瘾

    傅先生宠妻成瘾

    她要提着这些廉价到路边摊就能买到的早餐去贿赂全球首富???听着咋这么不切实际呢。不过,贿赂是贿赂了,只是,她的道行不够深,被男人拐进了休息室,用铁链子锁在了床上!“等你告诉我你叫什么了,我给你解开这铁链子。”男人看着她,嘴角一抹邪笑。“我叫乔奴儿,给我解开。”“回答的这么利索,太廉价了。”混蛋!!!作为一个刚出道的杀手,乔奴儿接了一个需要用一年时间完成的任务。她表示很轻松,但是现实太骨感了,任务一点都不轻松。最后,她不得不怀疑自己得了一种叫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怪病。
  • 混沌之世鬼神大陆

    混沌之世鬼神大陆

    “地笑天阔无事做,天笑地广是非多不如做个快活人,游在从林消酒喝”从前世人皆知,要是听到这句话,定是一笑而过,说一句“陆家的疯子,又跑出来了”不知过了多久,只要听到这句话,就必有人死,世人皆怕。
  • 而这个世界不缺少国王

    而这个世界不缺少国王

    骑枪之下众生平等。耕田的耙子能够钉死国王贵族;杀敌的利剑能够砍死平民。有文采的封臣把满腔的仁义道德说给平民听,却把阿谀奉承的话递给国王;王国坚毅的勇士在贵族中享有勇敢的标签,却被平民所憎恨着。国王总能活着,活在平民的尸体下。
  • 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

    方达明,在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短篇小说《出走》获第八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三等奖。小说《婶婶》获第九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短篇小说《我的土豆》获第四届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气球》获台湾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