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08900000002

第2章 生命的能量来自宁静

1.智慧是在宁静中产生的

南怀瑾曾说:“人的生命常常忘记了静,反而尽量用动态去消耗自己。”他认为只有理解了静的道理以后,把脑筋静下来,思想情绪完全静下来,才能沉淀出智慧。同样,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说过:“一味的勇猛精进,不见得就有造就;相反,在平淡中冷静思索,倒更能解决问题。”

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躲在自己的破陋居室里证明了20世纪七大数学难题之一——庞加莱猜想,成了世界新闻媒体所争相追捧的英雄,可英雄自己对出名却不感兴趣,并拒绝接受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的菲尔茨奖。佩雷尔曼就是这样,“只按他喜欢的方式生活”,从不离开圣彼得堡,没有朋友,没有积蓄,担受失业的痛苦,却不愿去领取100万美金的奖金,处事低调,远离世俗,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做隐居的修行者。

法国侦探小说作家乔治·西默农在写一本书的时候,就把自己完全和外界隔绝开来,不接电话,不见来访的客人,不看报纸,不看来信。正如他说的,生活得“像一名苦行僧”。在他完全潜心于写作大约11天之后,完成了一本最畅销的小说。

乌纳木诺说:“思考的意思是:亲近自己。”而人只有在宁静中才能亲近自己,才能静静地整理自己的思绪,悄悄地记录思考的痕迹。著名学者周国平曾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我们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让头脑冷静下来,你将会发现内在的控制力和能力。

陶渊明也曾用诗的语言,描述了一种美妙的静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宁静就是排除各种干扰,远离喧闹,保持一颗平常、平静的心。

宁静的心灵是一种高尚的心境,高尚者常常是曲高而和寡,因为宁静之处往往就是寂寞之地。善于用平常心来对待人生的得失成败。要约束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心不为物欲所羁绊。善忍寂寞,才能达到心灵的宁静。

佛家教导世人要不嗔不怒、不妄喜、不惶馁,其实真意也是让人们学会保持宁静的姿态,去看待事物,看待周围的人,看待所有遭遇。宁静也是一种沉着和理智,譬如遇到猝然而来的危机,只有冷静下来才能迸发出智慧,所谓急智迸发。

几个老矿工终日在极深的坑道中工作。一天,矿灯突然熄灭了,他们顿时惊惶失措,开始胡乱地寻找出路。一阵混乱摸索后,几个人走得精疲力竭,只好坐下来休息。

大家谁也不说话,空气中是令人窒息的恐惧,好像死亡即将来临。一些人根本坐不住,烦躁地走动着。

这时,一个平时处事冷静的老矿工开口说话了:“与其这样盲目乱找,不如坐在这里,看看是否能感觉到风的流动,因为风一定是从坑口吹来的。”

大家听了他的话似乎看到了希望,都稳稳地坐了下来。刚开始没有一点的感觉,可是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心思变得很敏锐,逐渐感受到阵阵微弱的风轻抚脸上。他们顺着风的来处,终于找到出路了。

清朝帝师翁同龢曾云:“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显然,一切冷静源于“静气”。人的思虑,只有在宁静的心情中,才能更为缜密;人的谋略,只有在宁静中的心态中,才可能孕育得更加完善。

毫无疑问,在宁静中更能产生灵感,使大脑更有创造力。而我们不只在危机来临时容易陷入慌乱,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常常感到惶惑不安、心烦意乱、担心害怕,以致自己无法集中精力,甚至产生错位的观念,作出错误的决定。

想摆脱这种状态,就必须想办法让自己静下来。譬如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在多件事情上,那样难免会顾此失彼。而专注于一件事,则可以把另外一部分脑神经能力调动起来,使相关的神经积极活跃起来,从而进入一个人的最佳状态。

宁静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因素,它可以聚集、提炼、整饬一个人的内心力量;它可以把动荡所驱散的东西再收拢到一起。正像经过摇动的瓶子,你把它放到桌子上,它里面的东西就会沉淀下来,重的便会脱离轻的落到瓶底。人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性情中内含多种混合成分,冷静和沉思常可使其中的某些成分更清楚地显露出来。

无论任何时候,只有让自己静下来,才能拥有清晰的头脑和放松、沉着的态度,才能集中注意力,清晰地、富有创造力地思考问题。

2.身体不累也需要休息

南怀瑾提倡养生睡眠,简单来说就是少睡不困。因为真正的休息并非指多睡,而是充分地利用闲暇时间去让体能和脑力恢复,让身体和大脑放松。而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性通常是被动的,譬如说,渴了喝水,累了休息,有病去医院等。生活中,你会看到各类人群都在秉承着累了才去休息的经验主义,在尚有余力,身体尚且能超负荷运作时强作坚持地工作或学习。这种精神固然值得赞颂,却不值得提倡。人毕竟不是机器,要松弛有道,才能源远流长。

列宁说过:“懂得休息的人,才懂得工作。”休息的方式有很多,最直接的就是睡眠。睡觉是一种与觉醒状态周期性交替出现的机体状态。它为脑疲劳后获得功能恢复所必需,人在疲乏之时需要睡觉,可是高度疲乏又会使大脑神经产生兴奋,兴奋又最终导致人不能入睡。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不累也要休息,因为高度疲乏之后,人反而不能得到优质的睡眠效果。

除了睡眠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其他的休息方式。比方说,法国文学家卢梭失眠严重,并有心悸、耳鸣等情况,他的休息方法就变成了进行轻微体力劳动,在写作之余养鸽、采药、栽花。

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休息方式,去保持充沛活力。譬如说,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去窗边远眺5分钟,既能让大脑放空一会,对眼睛的保养更是有极大好处。或在座位上打个盹,让大脑神经放松下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伦敦实施了名为“海狮计划”的疯狂轰炸作战。当时,战争的进程对于英国来说并不如意,首相丘吉尔忧心忡忡,他的神经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每天只能有三到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丘吉尔知道战争还会继续,但是自己的身体是无法长此以往的超负荷下去的,为了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身处防空地下室的丘吉尔泰然自若地拿起织针,手腕灵活地织起毛衣来。

在那些炮火连天的日子里,伦敦的防空洞里,首相丘吉尔时常用粗大的手指捏着细长的织针,一本正经地织毛衣。最初,这一幕让丘吉尔手下的将军感到很不可思议,丘吉尔经常安然地一边织毛衣,一边听汇报。随后,一边手指往来穿梭地织毛衣,一边下达各种指令,神情悠闲,心情淡定。

后来,有一位将军实在忍不住心中的疑虑,对丘吉尔说:“首相,德国人的飞机时常光顾,成千上万的军队等着您去指挥,您为什么还有心思去织毛衣呢?”丘吉尔回答说:“正因如此,我才更觉需要让身心得到有效的休息。织毛衣让我心情惬意,让我的大脑得到休息,并时刻保持冷静与清醒的意识,避免我因冲动发出错误的指令。”将军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织毛衣是首相的减压高招,这样才不会先被战争的压力所击垮,才能最终带领英国人民赢得战争的胜利。

人的身体在劳作中会产生有害废物,如不能及时排解就会影响健康。通常,人们感到劳累不支时再休息,这就已经迟了。这也是为何现代人会出现如此多的积劳成疾的情况,甚至“过劳死”。所以,人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学习、工作中要主动适时安排休息,或者变换运动方式,以缓解、消除单一活动所造成的劳累。无论从事何种活动,都要合理安排时间,科学休息。

其实,人们并非是真正的没有时间去休息,无法在工作中找到空闲。很多人都在潜意识地逃避休息,或者无视休息的作用。比方说,工作都是有节奏的,开长时间的研讨会中间必然有休息时间,而许多人在休息时间内依然在讨论和思考,这就浪费了休息的机会,会在接下来的会议中感到疲惫。

休息和治病一样,预防才是王道,不让疲劳出现,才能保持活力,才能提高效率去面对每一天的工作或学习。哪怕你现在尚且年轻,也不要忽视了疲乏对身体的伤害,试着去预防疲乏,试着学会提前休息,你会发现工作会更高效,精神也不会间歇性低沉,这是一种人人都能学会的“魔法”。

3.打坐,让心念静下来

南怀瑾非常推崇打坐,不仅因为它是一种修行方式,更是让人快速进入宁静状态,让心念镇静下来的最佳途径。他认为人的呼吸是一进一出的,氧气吸进来以后,变成二氧化碳,所以自然需要呼出去。呼完了,又要吸进来,我们体内的氧和二氧化碳随时在新陈代谢。而在一呼一吸中间,有个空档,有一刹那间是不呼不吸的。这个叫“息”。打坐正是让人进入玄妙“息”境界的钥匙。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对中国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22岁时在日本求学,整天心烦意乱、无法集中注意力,心也静不下来。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还不时被噩梦惊醒。由于大脑得不到应有的休息,清晨起来时也头昏脑涨,记忆力几乎全部消失。读书读到第二页已忘了前页,甚至读到第二行已忘了前行,头脑昏聩不堪,炽灼得像烤火炉一样,屡屡想自杀。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了一本关于打坐的书,便学习打坐。每天清晨起来打坐半个小时,晚上临睡前再打坐半个小时,打坐的时候,心慢慢静了下来,大脑也得到充分的调整和休息。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郭沫若心烦意乱的情况消失了。

《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过这样一个研究成果: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系威斯曼中心大脑行为学试验室的科学家们发现,静坐可以增强大脑的活动能力,让人有更灵敏的反应。事实上,打坐有益身心的理论,在中国古代就被人认可了。郭沫若在自己的《静坐的功夫》一文中谈道:“静坐这项功夫,在宋、明时代,儒家是很注重的,论者多以为是从禅而来,但我觉得,当溯源于孔子的弟子颜回,因为《庄子》上有颜回坐忘(即静坐)之说。”

《黄帝内经》曾谈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中医理论最早提倡打坐养气的著作,也是古代圣贤的至理名言。其实,近年来西方包括日本等国对于打坐进行的科学理论研究,就是对这门古老的放松疗法的现代医学诠释。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心里话:“如果真让我到清华教一门课,我选择教‘打坐’。”

周小燕是中国美声声乐教育大师,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国际一流的歌唱家:张建一、廖昌永、魏松等,先后荣获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她的美丽歌喉更是为她赢得了“中国之莺”的美誉。如今的周小燕己年逾九旬,但仍在执教,在家里带学生。曾有记者问及她为何如此高寿,老人说:我靠的是打坐与练气功。

原来,周小燕的父亲从小要求子女能文能武,有健康的体魄。在周小燕11岁时,就请了一位武术家来家传艺,其中就有打坐与练气功。“文革”时,她身体一度不佳,便重拾起少年时学过的招术进行练习,不久病痛就消失了。而今年逾九旬的她每天早上6:00准时起床,首先做的事是打坐练气功。她说:“打坐能调理人体气血,抵御疾病,增强人的体质,效果相当不错。”

诸多理论和实践都告知我们,打坐能够增强脑活动能力,并明显地影响脑部负责调节情绪和快乐相关的区域。简言之,打坐并展开想象是一种从身心两个方面都能调节人体状态的好方法。但是坚持打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可以尝试从最基础的做起。

最开始打坐是比较痛苦的,因为姿势的要求难度高。对于这一点,南怀瑾说:“你们还没有办法坐双盘足,就用单盘好了。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或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如单盘也不行,没有关系,就把两腿交叉架住就好了。”

生命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关键在于尝试和坚持。宋代大文豪苏轼喜欢参禅悟道,打坐静修更是家常便饭,也因此结交了许多佛家朋友,佛印和尚更是成了他一生的至交。稍晚时代的陆游,晚年爱上打坐修道,他曾在词中写道:“心如潭水静无风,一坐数千息。”意思是说他一坐在那里,就心念静止,几千次呼吸他都记下了。

也许我们现在还达不到苏轼和陆游的境界,但是利用打坐的方式去平静心念是值得一试的。佛家说:“由戒而定,定能生慧。”打坐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功夫,先不求“禅定”,求“闹定”,也就是在喧闹的思想或实际环境下能够保持平静的打坐,坚持下去,必然会让心念得以提升,收获到意想不到的人生财富。

4.心定,则万物莫不自得

南怀瑾说:“世界上各种宗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所谓止住。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心止便是心定,能止住在一个点上,心就算定住了。静以自处,心地平常了,人才可以外观天地,也就是我们于日常生活中所遇见的人和事,才能看透事物本质,并于这“一草一木”之间看出一番深情来。

传说乔达摩·悉达多出家修行,先是在雪山苦修6年,后在菩提树下静思入定,打坐49天,夜睹明星,大彻大悟,从而创立了佛教。

一千多年后,另一位印度僧人在高山五乳峰的一个岩洞中面壁9年,以至于在石壁上留下了他坐禅的影象。传说他坐禅时,面对石壁,两腿盘曲,双手作弥陀印,二目下视,五心朝天,入定后,飞鸟在他的肩上筑巢,他都不知,直到开定后才起身走动,待疲倦消失,便继续坐禅。后来,他授予弟子慧可《楞伽经》四卷,使禅宗得以在中国流传。此人便是在佛教史上被推为“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释迦牟尼与菩提达摩的一生虽然颇具神话色彩,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够开创佛教或佛宗,都无不和他们具备超凡的智慧和定力有关。

定力是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拥有的素养,只不过有高下之分罢了。定力是修出来的,而非天生的。定力可以让你抛却心中的“妄念”,使你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进入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正所谓:“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定之人可以沉淀出生活中的浮躁,过滤出人生的杂质。心定之人可以修出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

最重要的不是你能不能做到心定,而是你愿不愿意心定。人们并非是没有定心的方法,而是根本不想让心定下来。举例而言:想升官发财的,还想延年益寿;想坐拥美女的,还想要齐人之福。其实,站住比奔跑容易,站不住是因为你不想站住,定心也是同样道理。

唐高宗仪凤元年,六祖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持戒。有一天,风扬起寺庙的旗幡,寺里的两个和尚对着一面旗幡争论不休,面红耳赤。一位和尚说:“如果没有风,幡子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动。”另一位和尚说:“没有幡子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说是幡动。”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慧能听后,半是劝解,半是感悟地说道:“既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耳。”

北宋理学家程颢的诗作《秋日偶成》里有这样一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真可谓意境幽远,义理丰富。静观就是心定的功夫,静观万物,才能有所得,才能让人生真正地快乐,佳事和兴事不会消减。有人把人生比作征程,但是再远再艰难的征程,也该有个终点,也该有几处驿站。永无止境的奔跑下去,那就成了夸父,看似“伟大”中也透露着几分傻气。

佛家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凡是涉及其中的,皆是佛法。可以很肯定地说,心定便是佛法,哪怕是佛陀也要修行的法门。我们要认识到这种“物皆事也”,把事物自身融入到它的变化过程中,把心境不必要的波动降到最低,平静地去看待事物,以及事物的变化,并且接受一切即成的事实。如此以往,你才能消解人生的种种不顺意,种种磨难。

无论你现在是哪一行,哪一层次,哪一人生阶段,都必须要有足够的定力。俗话说:“和尚想成佛,俗人想成功。”征程的终点往往是近似的,不管你是谁,不管是身在哪个行业,都只有定心苦修,克服心魔,才能有所建树。得到什么源自你如何看待这一切,勿要被庸俗的念头遮住了心眼。在纷繁和竞争的世界中,善用心定,随性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5.从复杂中解脱出来

人生是复杂的,经历沉浮。有的人快乐,有的人痛苦,有的人苦乐参半。为什么众生如此多相?南怀瑾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回答,他说:“当你在梦中时要不著梦之相;当你做官的时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当你做生意的时候,不要被钞票困住了。”南怀瑾的话用佛教术语来浓缩的话就是三个字:不著相。不去执著于复杂的外相,才能真正从复杂中解脱出来。

有一个曾经被妻子背叛的人,起初总是很痛苦,总是会想起自己和妻子经历过的复杂往事,林林总总,无法接受妻子背叛自己的事实。便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见人。后来,他的家人实在是担心他,在各种劝解无果的情况下,请来了一位山中的老禅师。

老禅师听闻他的故事后,对他说:“莲出淤泥而不染,非莲净,观莲者心净。你的感情世界就像一盘散沙,想要重新聚拢成原先形状已无可能,不如做一次观莲人,干干净净才能从层层叠叠的情感中走出来。”老禅师朴素的话反而让男子心中枷锁解开,一点点地不再去想妻子以及痛苦的背叛。他脸上的笑容也一天天多了起来,几年后他遇见了另一位女子,和她走过了幸福的一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诗人陆游的佳句,历来为人推崇。其实,人生有许多“山重水复”的难堪境地,仅靠思考,哪怕想破脑袋也未必能够扭转时局。不如看透一些,看轻一些,且走下去,未必无路。当我们遇到这类复杂的问题时,同样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平静地看待所遭遇的尴尬,平静地走下去,当你稳住了,从复杂的环境中解脱出来时,自然“柳暗花明”。

任何事情都是有转机的,要泰然处之。这也是为什么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深入人心。姚明到NBA打球的时候,几经沉浮,从状元首秀以0分2个篮板的表现尴尬收场,到带领火箭队闯入季后赛第二轮的好成绩,最后又惨遭伤痛困扰不得不早早退役。他曾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了这么一句打趣的话,“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来形容自己的NBA生涯,对于姚明来说,既然想不通就不去想,做好现在才能应对未来。现在的姚明虽然不再是篮球运动员,却当上了上海大鲨鱼篮球俱乐部老板,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成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姚基金”,在不同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就是一个聪明人的抉择,当摆在自己面前的情况太过复杂了,就不要想太多,走一步看一步,平心静气地思考和行动,终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返回英国后,英女王设宴为他庆祝。宴会上,所有在场的王公大臣,包括女王,都很想知道哥伦布是靠什么复杂的方法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回答说:“我的方法就是驾船一直朝同一个方向走。”哥伦布的回答,令在场所有的人都惊讶不已。

人们的思想认知往往受到经验主义的负面影响,认为复杂就必须不顾一切地去挣脱,绞尽脑汁不破开局面誓不罢休。绝大多数人都倒在了这条路上,或丧失信心,或迷途难返。戴尔·卡耐基曾说:“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只有能保持内心平静的人,才不会变成神经病。”

总之,不因复杂局面而迷失方向,不因敌人挑衅而失去理智,不因事态焦急而自乱阵脚。只能用平静的心,理性地采用策略,才能真正从复杂的境遇中解脱出来。

6.始终保持内心的和谐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看望他。说到“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无独有偶,南怀瑾也说过:“现代人到底要什么?在内心深处你曾经问过自己吗?如果问过,你满意自己的回答吗?现代人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要克服心灵深处的混乱,追求内心平静的境地。”两位大师的理念何其相似,现代社会的物质水平远比文化水平发达,或者说人在精神上的脚步已经追不上物质发展的脚步了,要想保持平衡,必须要保持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是浙江兰溪人,他少年即有神童之誉。崇祯八年,李渔去金华参加童子试,一举成为名噪一时的五经童子。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李渔却在青年时科考接连失利,最终止步于秀才。后来大明朝覆灭,入清后李渔无意仕进,也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转而到杭州自谋生路,开始创作小说、戏曲等,他的小说、戏曲贴近生活,一出来就深受欢迎,马上成为畅销书。终其一生,李渔靠辛勤笔耕养家糊口,因此对生活的酸甜苦辣有真切感受。

后来,李渔写出了《闲情偶寄》,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李渔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点缀升平。现在是太平盛世,大家有时间、有财力来享受生活,可以有一些闲情逸致,他所谓的“闲情”,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李渔虽然不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但他是一个真正懂生活的人。林语堂曾高度评价李渔:“对生活的透彻理解,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的基本精神。”周作人对李渔也很钦佩,他说:“李笠翁当然是一个学者,他是了解生活法的,绝不是那些朴学家所能够企及的。”

2012年央视新闻频道进行了“你幸福吗”的调查采访。记者们分赴各地采访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你幸福吗?”这个简单的问句背后蕴含着一个普通中国人对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体会,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或幸福,或不幸福,或期盼幸福,或不知是否幸福。对于幸福与否,幸福是什么,没有肯定的回答,一切都源自个人内心对于现阶段生活的评定,可以说,内心和谐的人往往过得幸福。

内心和谐,就是能平静对待自己;能平静且正确地对待所见所闻、所处的境遇;能把过去、现在和将来放在同一水平线上,不去侧重;能平静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能和善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生活是一门艺术,李渔把闲适当作了主题,过得很和谐;陶渊明把桃花源当作心灵寄托,乐夫天命;孟子一生追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理想,仁是他的和谐;苏轼融会儒、释、道三家思想,构筑了和谐的精神世界。许许多多的事例在向我们证明,内心的和谐是宁静的力量和智慧在开花结果,这是每个人都要上的必修课。

关汉卿自称“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更自比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这就是内心和谐的一种力量,难不倒,捧不倒,诱不倒,吓不倒,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子向上的精神,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我们可以把内心和谐看成是一种素质,认知健全,品质完善,明白事理,知荣明耻,不欺人,不自欺。同样,内心和谐也是一种能力,守正心灵,控制情绪,心无旁骛,追求卓越。内心和谐更是一种境界,勇于争先而不计名利,品格高洁而不孤芳自赏,刚正不阿而不刻意逢迎。

生活的“吃、穿、住、行”,工作的“难、易、奖、贬”,感情的“苦、笑、离、聚”,这大千世界展现给我们的永远是多姿多彩的崭新一面,和谐待人,和谐修己,做一条潺潺溪流,清澈喜人,充满活力。

7.安禅何须劳山水

“禅门第一书”《碧岩录》里写道:“安禅何须劳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一个人活着,要活出自我,活出自己内心的平静,不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决定生活品质的,不仅仅是物质,更重要的是内心的诉求,是否平静,是否不为物欲痴缠。对于快乐,你作何解?是要快乐每一分,还是苦乐人生?我们提倡修行,提倡平静,追求快乐,但人生难得圆满,有乐必有苦,有静必有动。身心清净不一定要在青山绿水间,莲能出淤泥而不染,人亦能处闹市而宁静。

唐朝诗人白居易去拜访恒寂禅师,天气酷热,见恒寂禅师坐在禅房内却很安静。白居易就好奇地问:“禅师,此间闷热,何不去堂口吹吹凉风?”恒寂禅师摇头笑道:“我觉得这里很凉快啊!”白居易深受感动,回去作诗一首《苦热题恒寂师禅室》,诗云:“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

佛教经典《涅槃经》里有这么一段:“但我住处有一毒龙,想性暴急,恐相危害。”对此,诗人王维说:“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可见,人倘若能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心中的七想八想及妄想自然消除。

回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来,如果你是员工,肯定有被领导批评、被同事误解、完不成任务的时候;如果你是领导,总有管不好下属、制订不出完善计划的时候;而作为家庭中的一员,也会有和父母赌气、和恋人吵架的时候。这些都是无法逃避的现实,是敷衍了之,还是选择用平静之道去应对,决定了你的生活品质。

所谓平静就是安静,不是说问题来了就安静,而是让安静的境界挥洒在人生的每一个时间点上。清代宰相孙将鸣曾为福建名刹资国寺题了这样一副楹联:“浮生若梦谁非寄,到处能安即是家。”感叹尘世浮沉恍如梦境,哪一个人的生命不是暂时寄托到人间来的呢!但只要我们能够珍惜当下的生活,随遇而安,就能够做到四海为家了。

晚唐的赵州禅师,法号从谂,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年轻时他还未悟佛宗真意时,执意要去五台山求佛。他的师傅南泉禅师对他说:“天底下哪一处青山不是修道的道场?你又何必一定要策杖去五台山朝拜呢?纵使你在五台山的云端看到文殊菩萨骑着金狮子现形,可是若用正眼来看却并非就此获得吉祥啊!”说完,南泉禅师随口吟诗一首赠送从谂道:“何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

人生是一场修行。我们可以通过在平时生活中的一切时一切事去修行,这既是平常心,有了它才能修行。在生活里修行并非高不可攀的事情,而是在生活点点滴滴中学习着觉悟着。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青山处处,皆是道场。更何况,面对形形色色、层出不穷的烦恼,即使你躲到世外桃源中,再也不回尘世,也不过避了一时,避不了一世。人终究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拷问,现代社会处处是钢筋水泥林立,唯有内心才是无拘无束的清静之地。

雍正皇帝曾追述其父康熙在日常生活中对诸皇子的训诫编辑成了《庭训格言》,其中一片训文写道:“盛暑不开窗、不纳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大意是指,自己习惯了心静的状态,才能在盛暑不觉热,不用去纳凉。可见,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皆须修行宁静,保持内心和谐。安禅于心不会随事物的变迁,年岁的递增,领悟的高低等,就丧失了效力。不论你是谁,向着哪条路前行,安禅于心都是路上最佳的补品。

同类推荐
  • 论语通解(一)

    论语通解(一)

    本书稿是作者学习《论语》一书的心得的总结。作者结合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将《论语》中相关的语录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全面涵养一个人的灵魂、修养、品味、境界、见识,可以全面提高一个人的洞察力、理解力、判断力、忍耐力和处置力。作者通过通俗的语言,以讲座的方式呈现,语言生动,说理明晰,让读者轻松了解《论语》的真正内涵,同时把古人的思想与智慧应用在当下的生活和工作中。
  •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 沉思录

    沉思录

    《沉思录》是人类思想最伟大最智慧的经典著作,代表了人类历史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智慧。
  • 柏拉图传统的证言

    柏拉图传统的证言

    《柏拉图传统的证言》论述了希腊柏拉图学园的发展历史,学园的历任园长(包括亚里士多德、安德罗尼科等)的历史贡献和成就。同时,论述了环地中海地区的希腊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和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历史等。本书一方面历时性地阐明了柏拉图《对话录》和《法律篇》中模糊不清的方面(既包括原始手稿,也包括直至16世纪末期的拉丁文和阿拉伯文译文),另一方面,有助于人们对一些关于解读柏拉图《对话录》思想理论和知名评注引起关注。本书的翻译填补了希腊柏拉图学园在国内的空场,对于希腊哲学专业和热爱希腊文化的爱好者,了解柏拉图学园的历史和希腊文化在环地中海的影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这本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智慧宣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横扫了基督教教条造成的精神奴性的方方面面,谱写了一曲自由主义的人性壮歌。在本书中,“上帝死了”,“超人”诞生了,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异彩虹。令尼采饱受非难道言论“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你的鞭子”,便是出自此书。只有深入理解了尼采的精神实质,才能真正理解这样的怪论。
热门推荐
  • 农女要翻身:四叔,娇宠小甜妻

    农女要翻身:四叔,娇宠小甜妻

    当她被自己的亲妹妹和堂哥一起陷害昏迷一年后醒来,楼小西便知道,老天爷不收她,是为了给她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从此村里人都说从小聪慧爱笑的楼家三房小三性情大变,是被恶鬼附了身子,成了不详之人。楼家大伯冷漠,二伯自私,自家爹就是受气包一个!楼小西冷冷一笑,魑魅魍魉又何惧,不过是再活一次而已。直到看着风风火火,两手握刀砍的风生水起的四叔后……楼小西决定:跟着四叔混了。
  • 大秦圣皇

    大秦圣皇

    因为一场意外,秦安穿越到与战国历史十分相近的天元大陆,这里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霸,更有修行之人,身负移山填海碎裂山河之能!诸子百家繁荣发展,原木立信的商君,巧舌如簧的张义,奇货可居的吕韦,一众天骄,纷纷在同一时代诞生!
  • 灵异女学生

    灵异女学生

    (推荐校园新书:强吻99次:校草独宠小青梅)高一女学生家中突然遭遇大火,男友为救她遭遇车祸,这个案子引来了大学最有名的推理天才白马,而她的人生完全跌落深谷,意外的,她开启了灵智,拥有了一双看透事物真相的阴阳眼,她想将父母的案子重新调查,却被人说成是受到打击太大,精神不正常。紧接着,她的周边发生一连串凶杀案,她被指认成为凶手,关键时刻,白马出场,将她的嫌疑解除,然而,就在这时,白马带来了一个消息,他们前往度假山庄查案,她却发现一直陪伴在身边的男朋友,其实已经成了植物人。真相到底是什么?她看到的男朋友又是怎么回事?她和那个完美无缺的白马会产生什么样的情感纠葛?
  • 末日本性

    末日本性

    故事背景:第三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部分陆地被核弹和化学武器摧毁,再无国界,无政府,无军队,在此状态下,一少部分幸存者在剩余的没有核污染的城市、郊外圈地,试图建立自己的部落,而大多数幸存者,要么选择部落进入生存,要么在混沌的城堡外流离失所,过着野人的生活。故事梗概:以两个时间段为情节发展线,一是灾难爆发6年后的现在,我带领族人掠夺并建立自己的部落,在侵略和被侵略的斗争中顽强的活着的故事,二是闪回灾难爆发后到现在,这6年间发生的故事顺叙,讲述我这6年中的生存中,是什么彻底改变了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是如何从体弱多病的管理层混子进化到一个杀人如麻的部落首领的?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全职抽奖系统

    全职抽奖系统

    全职抽奖系统,顾名思义,每一个职业都能够进行抽奖,每一个职业都能抽到和它有关系的技能。得到它的人,将会成为全职业的顶峰精英。自从得到全职抽奖系统以后,作为厨师,陈泽抽到了食神调料;作为老师,陈泽抽到了真理说服;作为扑街写手,陈泽抽到了黄金键盘······陈泽:“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不好意思,每一行的状元都是我!”不过作为网约车司机的他,第一个抽到的却是三十分钟的车神附身体验!
  • 前任无双

    前任无双

    归根落叶遇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战袍雷动撼青冥。霸王归来……QQ书友群:766900664(舵主群)163628634(普通群)
  • 放开那个魂灵

    放开那个魂灵

    江峰一觉醒来,身体发生了变化,他拥有了一个魂灵空间
  • 言兵事疏

    言兵事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妈呀,要离婚!

    我的妈呀,要离婚!

    ”我要和你爸离婚!““妈呀,这么大年纪了,你闹什么幺蛾子!”“。。。。。。”“我爸那倾国倾城的长相,您现在离婚,是不是想不开!”“。。。。。。我看腻了。。。。。。”“。。。。。。”嘴角一抽,“妈呀,你再考虑一下,离开我爸,可是再难找到我爸这种绝色佳人了!”母亲林清不再说话,只一双眼睛透着坚决。秦浅急的抓儿挠腮,“妈,你不行再忍忍!”“忍不了了。。。。。。真的看腻了!”母亲林清面上竟然露出有些为难的神色。“妈,你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癞蛤蟆都吃了这么多年的天鹅肉了,竟然要换口味了!”女儿秦浅实在想不通。围观众人,一阵黑线,哪有这么说自己爸妈的。居然还活到这么大了,没被揍死真是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