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29600000003

第3章 道原篇

道原一词出自《文子》和《黄帝四经》。在这两部道家著作中,均把“道”的最基础的理论算作“道原”。所以“道原”是最基础的理论部分。

第一篇(原文第二十五篇)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1]。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2]。吾未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3]。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4]。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6]。

[1]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物:《说文解字》作“物,万物也。”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先天而生的都是“物”,后天经人为形成的是“器”。所以“道”也是物。可见老子是唯物主义者,他只不过把“道”看成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的物。

昆:通“混”,喻之无形。

成:释义为形成。例:吴均《与朱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寂:《说文解字》中释义为“寂,无人声。”此处释义为无声。

寥:《说文解字》中释义为“寥,空虚也。”释义为无形。

独:《说文解字》“独,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释义为单独。

改:《说文解字》“改,更也。”释义为改变。

周:释义为环绕。例: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垣墙周庭。”

行:《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本义是走路,这里释义为运行。

殆:假借为“怠”,释义为懈怠。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下》)

[3]吾未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

知:《玉篇》“知,识也。”释义为知道。

强:这里释义为勉强。

字:别名,用于主要称呼。例:《后汉书·张衡传》“张衡字平子。”

[4]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大:《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像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像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这里释义为广博。

逝:《广雅》“逝,行也。”释义为运行。

远:《说文解字》“远,辽也。”释义为深远。

反:通返,释义为返回。例:《论语·微子》“使子路反见之。”

[5]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域:《说文解字》“域,邦也。”域与宇同音,“宇”是所有空间的总和。《道德经》中的“域”包含了“道、天、地、人”,以现在人的理解完全可以释义为地球。

居:释义为处于。例: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佛印居右”。

[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以动用法,释义为以……为法则。

自然:自然而然,自己成为的结果。有人把“然”释义为正确,我认为正确这个词,人的主观性太强,人只会把对自己有利的认为是正确的。但是道不一定会向人认为正确的方向运行。所以我认为释义“结果”更好。

译文:

生于混沌无形之中,先天地而生。无形啊!无声啊!独立运行而不改变,围绕自己的规律运行而不懈怠。可以为天地母。我不知道其名,强给它起字叫“道”。我勉强给它起名曰“大”,因为它广博。又曰“逝”,因为它在运行。又曰“远”,因为它向深远中运行。又曰“返”,因为它运行到一定程度就会返回。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地球上有四大,而人处于其中之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的法则就是自然。

读后语:

1.这篇应该是《道德经》的开篇,介绍了老子对“道”的认知。无形,无声,独立运行,周行不殆,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这些是老子认知到的“道”的特性。可见老子有着非常宏大的世界观,而且在老子的世界观中以“道”为主导。在《文子》中把这篇用作“道原”的开篇,也算是不谋而合了。

2.“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段我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做的释义,个人色彩太多,只是希望给大家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大、逝、远、反”应该说的是道的规律,就是前边所说的“周行”。

第二篇(原文第四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1]。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2]。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3]。

[1]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冲:通盅,器物虚空,释义为空虚。

用:《说文解字》“用,可施行也。”释义为作用。

盈:《广雅》“盈,满也。”弗盈,不能满,释义为无穷无尽。

[2]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渊:《小尔雅》“渊,深也。”释义为深远。

似:《说文解字》“似,象也。”

宗:《说文解字》“宗,尊祖庙也。”宗有两层意思,一是万物祖先,二是受万物尊敬。后边有“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挫:《说文解字》“挫,摧也。”

锐:《广雅》“锐,利也。”释义为锐利。

解:《广雅》“解,散也。”释义为解决。

纷:《说文解字》“纷,马尾韬也。”本意是扎束马尾的丝麻织物,这里释义为繁杂的纷扰。

和:使动用法,使……变得和顺。

同:释义为相同。例:《论语·微子》“鸟兽不可与同群。”

尘:《庄子·逍遥游》“尘埃也。”释义为尘埃。

[3]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湛:《说文解字》:“湛,没也。”释义为广博。

存:《尔雅》“存,存在也。”

帝:众神之主。一国之主称王,秦始皇统一七国后才称皇。

译文:

道盅,而它作用无穷无无尽。其深远呀!好像万物的祖宗。挫万物的锐利,解决万物的纷扰,使万物的光芒和顺,如同尘埃一样存在。其广博呀!似乎是存在的。我不知道它是如何诞生的,像在天帝之前。

第三篇(原文第三十五篇部分)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无味也[1]。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2]。

[1]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兮!其无味也。

淡:《说文解字》“淡,薄味也。”

味:《说文解字》“味,滋味也。”

[2]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视:《说文解字》“视,瞻也。”释义为看。

见:《说文解字》“见,视也。”释义为看见。

闻:《说文解字》“闻,知声也。”释义为听见。

用:《说文解字》“用,可施行也。”释义为使用。

既:《广雅 释诂》:“既,尽也。”释义为竭尽。

译文:

故道之出言,曰:淡薄呀!其没有味道。看过去,却看见不见。听过去,却听不见。用起来,却没有穷尽。

第四篇(原文第六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1]。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2]。绵绵若存,用之不勤[3]。

[1]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神:谷读为毂,《尔雅·释言》“生也。”《广雅·释诂》:“养也。”谷神。生养之神。

死:《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玄:《说文解字》“玄,幽远也。象幽而入覆之也。”

牝:《说文解字》“牝,畜母也。”释义为雌性的动物。

[2]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玄牝之门:牝,泛指雌性动物的产门,这里引申为生育万物的产门。

根:《说文解字》“根,木株也。”释义为根本。

[3]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释义为连绵不绝的样子。

勤:通尽,释义为竭尽。例:《淮南子·主术》“力勤则匮。”

译文:

生养之神不死,称为玄牝。玄牝之门,可以称为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的好像是存在,用之没有竭尽。

读后语:

我在前边写过,这篇应该是《黄帝书》中的,是非常古老的道家的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道”中托生的,我认为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顺应自然规律而产生、消灭的。

第五篇(原文第一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1]。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2]。玄之又玄,众妙之门[3]。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4]。始制有名,名亦既有[5]。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6]。

[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道:第一个“道”是名词。原意是路,引申为规则,古思想中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现在称客观规律。第二个“道”是动词,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明道”,也就是先要认知“道”。第二层是“为道”,也就是顺道而为。

名:第一个“名”是名词,名称。名其实是记录事物最本质的特征。第二个“名”是动词,命名。

[2]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同:释义为共同。例:唐代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宦游人。”

出:《说文解字》“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释义为出现。

异:释义为不同。例:《礼记·王制》“事为异别。”

谓:释义为称为。例:《论语》“谓之文也。”

[3]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说文解字》“玄,幽远也。”

妙:这里释义为奥妙。

[4]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始:《说文解字》“始,女之初也。”释义为初始。

母:这里表示一种脱生出的开始状态。

[5]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始:《说文解字》“始,女之初也。”释义为起始。此处说的是物的起始。

制:《说文解字》“制,裁也。”制本身就有起始的意思,不过制说的是器的起始。

既:释义为已经。例:《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6]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徼:这里释义为边界。例:钱谦益《徐霞客传》“复寻金沙江;极于牦徼外。”

译文:

道是可以被认知的,但是不是恒久道。名是可以命名的,但是不是恒久名。此两者是一起出现的,称呼的名字不同,但是称呼的是同一事物。十分玄妙,是开启所有奥妙的大门。无名,是万物最原始的状态。有名,就是人们对事物认知的开始。万物起始就有名,名也就已经有了。故恒无欲,在其保持蒙昧的状态下去观察它的奥妙。恒有欲,通过各种途径测试它的边界。

读后语:

1.我认为老子之所以用并列的句式来写“道”和“名”是因为“道”和“名”原本就是并列的。可以说是同一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规律,所以《道德经》原文“道恒无名”。“道”是固有的,“名”是相对人的认知需要出现的,如果没有人,自然就不需要“名”。或者说“名”是相对认知主体出现的。由于“道”的运行规则“大、逝、远、反”,所以“道”是随时变化的。随着人们对“道”的认知,将各种外力加于“道”上,也就是“道”逐渐改变的过程。因此当“道”变化后,“名”有时也会相应变化。所以才有了“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举个例子:以前的铜钱,古称法币,俗称大子儿,用于交易。但是现在已经失去其交易的功能,而转变成为人们收藏之用。所以其“道”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以“名”就改称古币。

2.“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是说通过“恒无欲和恒有欲”来认知事物的“道”。语出云:大道至简,小道至繁。大道的规律很简单,就是“大、逝、远、反”,但是分解到万千的小道中就会十分繁杂,需要人们耐心地去认知。

第六篇(原文第四十一篇、四十二篇部分)

反也者,道之动;弱也者,道之用[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4]。

[1]反也者,道之动;弱也者,道之用。

反:通“返”,释义为返回。例:《论语·微子》“使子路反见之。”

也:《说文解字》“也,女阴。”好像有点本源的意思。

动:《说文解字》“动,作也。”释义为行动、运动。

弱:这里是使动用法。释义为使……变弱。

用:释义为作用。例:《史记·魏公子列传》“小礼无所用。”

[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这里释义存在的、有形的。

无:这里释义为虚无。在这里可以算是“道”的代称。

[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道中托生一个物。这里的“一”不是“道纪”,关于“道纪”以后章节自有说明。这里的一对应后边的万物,就是一个物的本体。前边写过道家思想认为世间万物托生于道,所以道生一。

二:二就是阴、阳。阳就是处于事物容易被发现、认知的部分,阴就是处于事物不易被发现、认知的部分。任何一个物都包含阴、阳两部分,所以一生二。

三:三就是物、名、道。物就是事物的本体。“物”和“名”同处于事物的阳属性面,“道”处于事物的阴属性面,所以就是二生三。

[4]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负:通“背”,释义为背负。例:《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和:这里释义为融合。语出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一体,只有中和,没有中间。

译文:

第一句太精辟,只可意会。天下万物都是从有形的东西托生的,有形的是从无形中托生出来的。道中托生了一物,这一物包含阴、阳两面属性,阴、阳又分为物、道、名三个部分。万物背负着阴怀抱着阳,中气融合在一起。

读后语:

1.这篇是对前边“道”的一些总结,所以写在这里。此篇中的“无”应该是对应第四篇的“玄牝之门”,在《道德经》中讨论关于“生”的只有第四篇和这里。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可是《道德经》的精髓之一。弄懂“二”和“三”的关系,对于认知事物益处极大。首先“二”就是阴、阳,“三”就是物、道、名。

首先从“物”的层面上说。阳就是“物”和“名”,也就是物的本体和名称。阴就是“道”,也就是内在的客观规律。这就是“物之阴阳”。

在《道德经》中有“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所以《道德经》认为先天而生的是“物”,后天人力加工的是“器”。如果是“事”,主体就是行为。“事的阳”就是行为和名,“事的阴”就是道。

其次从“名”的层面上说。阳就是“名”。《道德经》说“道恒无名”,但是从没有“名恒无道”。按说“道”和“名”是并列的,道恒无名,自然也可以名恒无道。但是不然,“名”也是有“道”的。因为“道”是固有的,客观存在的,而“名”是认知主体附加的。所以“道”恒无名,但是“名”有道。所以万物都会有“阴阳”,都会有“道”。不过“名”不是先天而成的“物”,是认知主体附加的,所以应该算是“器”。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古人有“名”、“字”、“号”三种称谓?我认为这也正是由于古人对于“名”和“道”的理解比较透彻,以及人的可塑性强而造成的。

首先说“名”,“名”是记录人最本质的东西。古人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这个就好像我们现在给孩子取的小名。据说孔子刚出生的时候额头像小山,所以名“丘”。老子名“耳”,一定是出生时耳朵就与人有异,“聃”的意思就是大耳朵。

“字”是道的体现,而且多是“名”的延伸。《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就是说在幼年的时候起“名”,二十岁戴冠的时候起“字”。这个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名字,包含了对本人今后发展的期望,也就是本人的“道”。如果一个人“道”变了,“字”就可以改了。我查到老子有三个“字”,伯阳、重耳、老聃。伯阳应该就是最早的“字”:应该是按照当时的习惯取的,就好像孔子的“仲尼”。“重耳”和“老聃”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说耳朵。但我想“重耳”、“老聃”,都不可能只是说耳朵比别人大。难道“重耳”是为了要听见“希”?

“号”是根据本人的为道的结果而送给本人的。如果本人按自己的“字”为道,达到了别人认同的成就,就会被冠以一个“号”。“孔子”、“老子”都是号。《黄帝四经》道原篇中有“一者,其号也”,说的就是“一”是“道”的号,也就是说为道到一定程度才能算“一”。

所以“道”恒无名,字之为“道”,其号为“一”。

最后从“道”的层面上说,阴阳的性质有了一点变化。他们都是说的“道”,但是反应的是事物的兴衰、成败。“道的阳”属性就是表示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的道,“道的阴”属性就表示事物向坏的方向发展的道。或者说事物向兴衰、成败方向运行的道,也就是所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像“否极泰来”、“盛极而衰”,都是古人对“道之阴阳”的认知的最有力的说明。

“道之阴阳”有三个特点:同生、相克、相生。

同生:道的阴阳是一体,同时产生的,事物出现的时候,“道的阴阳”同时产生。

相克:道的阴阳此消彼长,相互克制。阳长阴弱,阴长阳消。

相生:道的阴阳也是相生的。阴、阳弱到一定时候就会像平衡状态转换,所以阳盛极就会出现阴衰,也就是盛极而衰。

太极图是一个关于“道的阴阳”的完美诠释。“道阳”、“道阴”相互克制,此消彼长。如果“道阳”盛极的时候就会由内至边,产生“道阴”,反之“道阴”亦然。

《道德经》后边有“不敢为天下先”,这里和我们现在说的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思想是相悖的。我们认为只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能比别人更快地获得成功。但是道家思想中“道的阴阳”是相生的,当“道阳”发展壮大的时候,“道阴”也在发展壮大。就好像现在很多的科技、制度,并不像当初看起来那么美好。所以道家“不敢为天下先”。

《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这里是《金人铭》的出处之一,比较有影响力。“缄”就是“封条”的意思,“三缄”就是“三个封条”。在《金人铭》中“三缄”对应文中的“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意思就是说:不说有什么伤,其祸将长;不说有什么害,其祸将大;不说有什么残次,其祸将到来。“三缄”就是泛指“道阴”,即事物向衰败运行的道,也就是事物的“伤、害、残”。

如果从“道”的层面看“三”,那就是阴、阳、和。也就是“道阴”、“道阳”和“道”,因为“道”和“物”是一体,所以也可以说是“道阴”、“道阳”和“物”。

按照思维习惯,阴阳的思想应该来自于“道之阴阳”,或者说是来自于“一”的思想。老子提取了阴阳这种观念用于完善了“物”层面的哲学认知,形成了“物之阴阳”。“物之阴阳”是一种稳态,“道之阴阳”是一种变态。认知事物应该主要认知到事物的“道之阴阳”。

★阴阳:“阴阳”的思想博大精深,可以说是我们祖先对宇宙间最根本的真理的认知。有人会说“阴阳”的思想就是对立统一,就是事物的两面性。其实这样说是很对的。“阴阳”思想可以表述,事物显性的一面和事物隐性一面的关系,也可以表述事物对人有利的一面和事物对人有害的一面的关系。但这些还不是“阴阳”思想的全部,“阴阳”思想还有更加重要的部分。

“阴阳”的思想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阴阳相生”的思想。“阴阳相生”的思想,可以说是道家“阴阳”思想的精髓了。如果从物的层面看“阴阳相生”的思想,就是一个事物一旦产生,他的道也随之产生。物的实体恰恰是证明了道的存在,而道的存在也是证明了物存在的意义。不过从物的层面看“阴阳相生”的思想,应用上的实际意义不是很大。

而从道的层面看“阴阳相生”的思想就十分有用了。如果说道的阴就是事物的伤、害、残,就是事物弊端的属性,就是导致事物破败的属性。道的阳就是事物有益的属性,就是导致事物壮大的属相。道的阴阳是会相生的,就像《道德经》中所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我们知道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一旦过了这个度,事物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就是道的阳盛极到一定程度,就会向道阴转化。

就像生物一旦成长到最强壮的时候,就会逐渐走向衰弱。事物显性的属性接触多了,就会逐渐了解他隐性的属性。事情的益端被人应用,其弊端也就会逐渐显现。当然反之亦然,只是人们会更先接触事物显性的属性,会先考虑应用事物益端的一面。只是这个益端是针对自己,还是针对别人,不会有人先使用事物弊端的一面。不过话说回来,对自己的益端有时候就是对别人的弊端,对别人的弊端就是对自己的益端。

这就好像买卖,如果物超所值,那么实际卖家就会受损。如果要是物非所值,那么实际就是买家受损。能有多少次的交易是绝对等值的呢?这个应该很少。不过卖家要是受损,以后的交易就会加价,而卖家受损的买家也会还想跟卖家交易。这样的结果反而致使交易关系长期延续下去,使卖家获得长久的利益。这也就是道的阴阳相生的结果。

★观阴:前边是道家“阴阳”的思想,所以从事物的层面看,“阴”也就是事物的“道”。从道的层面看,“阴”也就是事物的“伤、害、残”。所以明理事物的“道”重在“观阴”,这也就是本书名字《观阴明道》的出处。

第七篇(原文第二十九篇、四十二篇部分)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剉;或培或堕[1]。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2]。

[1]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剉;或培或堕。

行:《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释义为运行。

随:《说文解字》“随,从也”释义为跟随。

嘘:《说文解字》“嘘,吹也。”《声类》“出气缓曰嘘。”嘘和吹的区别就是嘘表示的力度小,吹表示的力度大。

剉:《说文解字》“剉,折伤也。”释义为挫折。

培:《玉篇》“培,益也。”释义为受益。

堕:《说文解字》“堕,败城阜曰堕。”释义为败坏。

[2]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损:《说文解字》“损,减也。”释义为损失。

译文:

故物,或运行于道,或跟随于道;有时受到的影响小,有时受到的影响大;有时受到道的正面影响,有时受到道的负面影响;有时因为道而受益,有时因为道而败坏。物或因为损而逐渐受益,或因为受益而逐渐损失。

读后语:

1.这篇应该是跟前一篇连着的,说明“物”和“道”之间的关系。行和随应该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的。如万物随道自然生长就是行,物被人为加工成器,就是被动的,就是随。

2.“或强或剉”和“或培或堕”看似一样,但“或强或剉”表示的是过程,“或培或堕”表示的是结果。

第八篇(原文第十四篇)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1]。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2]。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3]。此三者不可致计,故混而为一[4]。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5]。绳绳兮!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6]。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7]。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8]。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9]。

[1]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视:《说文解字》“视,瞻也。”释义为看。

见:《说文解字》“见,视也。”释义为看见。

微:视之不见,看不见的物。

[2]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闻:《说文解字》“闻,知声也。”释义为听见。

希:听之不闻,听不见的物。

[3]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捪:音同“民”,《说文解字》“扶也,摩也。”抚摸。

得:这里释义为摸到。

夷:摸之而不得,摸不着的物。

[4]此三者不可致计,故混而为一。

致:通“至”,释义为到达。例:《庄子·外物》“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

计:《说文解字》“计,会算也。”释义为计算。

混:释义为混合。例:《淮南子·览冥》“天下混而为一。”

[5]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皦:《广韵》“皦,皎也,明也。”释义为明亮。

昧:《广雅 释诂》“昧,冥也。”释义为昏暗。

[6]绳绳兮!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绳绳:“一”拉长了就像绳子了,所以像绳子一样连绵不断。

复:释义为再。例:《管子·牧民》“不行不可复者。”

[7]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状:《说文解字》“状,犬形也。”释义为形状。

惚恍:名词,无状、无物之象。

[8]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迎:《说文解字》“迎,逢也。”

首:释义为开头。例:《资治通鉴》“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

随:《说文解字》“随,从也。”释义为跟随。

后:释义为后面。例:《聊斋志异·狼三则》“后狼止。”

[9]道纪:一的称谓。老子《道德经》中对“一”的理解。

译文:

视之不见的物,名曰微。听之不闻的物,名曰希。摸之不得的物,名曰夷。此三者(微、希、夷)不能计算,所以混合成一。一者,其上也不显得明亮,其下也不显得昏暗。像一条长长的绳子一样,连绵不绝。不能命名,又复归于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的物。所以把这种没有形状的形状,看不见事物的象,称为恍惚。你迎着它却也看不见它的开头,你随着它却也看不见它的后面。执古时候认知的道,来驾驭现在存在的事物。能知古时候事物的规律,可以称谓“道纪”。

读后语:

1.首先从整体上看,这段是一个解释,是一个关于“一”的解释。老子认为“一”就是道纪,也就是“道”的纪律。按道的规律,运行一定的时间才能称为“一”。“一”好像是最早的思想,与“易”同音,也许应该说“易”是与“一”同音。好像每一个真正悟道有成就者,都会诠释自己对“一”的认知。

《黄帝四经》中的道原篇,“恒无之初,迵同大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悔。神微周盈,精靜不熙。故未有以,万物莫以。故无有形,大迵无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內,又包其外。”可以算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一”的描述,大家可以参考一下。“迵”字应该是道的古写,从文义上可以看出是“道”的意思。可能当时的认知不像“道”是一条笔直的,而是一个洞又深入另一个洞的感觉。我不能说“道”字表现就更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大家可以想想“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为什么老子在这里要用一个“后”,而不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

第九篇(原文第三十九篇、四十二篇部分)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1]。其致之也,谓天毋以清,将恐裂;地毋以宁,将恐发;神毋以灵,将恐歇;谷毋以盈,将恐竭;万物毋以生,将恐灭;侯王毋以贵、以高,将恐蹶[2]。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3]。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4]。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此其贱之本与?非也[5]。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6]。

[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昔:假借为“昨”,释义为从前。例:《易·说卦传》“昔者,圣王之作易也。”

一:道纪。得一,顺道纪运行。

清:释义为清明。例:《孟子》“沧浪之水清兮。”

宁:《说文解字》“宁,安也。”释义为安宁。

灵:《说文解字》“灵,灵巫也。”释义为灵验。

盈:《说文解字》“盈,满器也。”释义为充盈。

正:释义为端正。例:《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2]其致之也,谓天毋以清,将恐裂;地毋以宁,将恐发;神毋以灵,将恐歇;谷毋以盈,将恐竭;万物毋以生,将恐灭;侯王毋以贵、以高,将恐蹶。

致:《说文解字》“致,送诣也。”,这里释义为宗旨。

裂:释义为分裂、崩裂。例:《淮南子》“四极废,九州裂。”

发:同“废”,释义为荒废。例:——宋·姜夔《扬州慢》“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歇:《说文解字》“歇,息也。”释义为停息。

灭:《说文解字》“灭,尽也。”《尔雅·释诂》“灭,绝也。”释义为绝灭。

蹶(音同绝):《说文解字》“蹶,僵也。”本义是跌倒,这里引申为垮台。

[3]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

贵:《说文解字》“贵,物不贱也。”原意价格高,这里与后边的贱相对。

贱:《说文解字》“贱,买少也。”原意价格便宜,这里与前边的贵相对。

本:《说文解字》“本,木下为本。”这里释义为根本。

基:释义为基础。例:《诗·小雅·南山有台》“邦家之基。”

[4]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孤:《说文解字》“孤,无父也”。

寡:《说文解字》“寡,少也”。

谷:谷读毂,《尔雅 释言》“毂,生也”。《广雅 释诂》“毂,养也。”不谷,释义为不生养。

[5]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此其贱之本与?非也。

恶:释义为厌恶。例:《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非:释义为不是。例:《孟子·梁惠王上》“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6]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

与:同“誉”,释义为荣誉。《庄子 至乐篇》“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琭琭:通“绿”,这里形容玉石的颜色。

珞珞:通“咯”,形容岩石坚硬的声音。

译文:

从前按照道纪运行者:天按照道纪运行是以清明;地按照道纪运行是以安宁;神按照道纪运行是以灵验;谷物按照道纪运行是以充盈;万物按照道纪运行是以生长;王侯按照道纪运行是以天下归正。按道纪的宗旨来说,天不能清明,将恐怕要崩裂;地不能安宁,将恐怕要坍塌、荒废;神不能灵验,将恐怕要停息;谷物不能充盈,将恐怕要耗竭;万物不能生长,将恐怕要灭绝;王侯不能高贵,将恐怕要垮台。故贵必须以贱作为根本,高必须以下作为基础。所以候王自称孤家、寡人、不生养。天下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而王侯以它们为自己称名。这是他们认为自己贱的根本吗?不是的。所以要求过多荣誉的人,没有荣誉。是故不要像绿绿的美玉一样,而是要像坚硬的基石。

读后语:

什么才是真正的高?什么才是真正的贵呢?

同类推荐
  • 伦理与文明(第1辑)

    伦理与文明(第1辑)

    本书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对策研究”为主旨、以面向“中国问题和中国立场”的伦理学研究为旨归、以全国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各级党校从事伦理学研究的教学与研究人员为对象的以书代刊系列出版物。本刊力图体现伦理学研究最新的学术成果,并期望将其办成伦理学领域的一个前沿性、有特色、高水平的学术刊物。
  • 赫尔墨斯的口误(增订)(曹卫东学术文集)

    赫尔墨斯的口误(增订)(曹卫东学术文集)

    中德思想文化彼此靠近的摆渡人曹卫东学术散文自选集。追溯法兰克福学派的沿革史,绘就德国现代社会批判理论的思维图景。《赫尔墨斯的口误(增订)》是作者的学术译文合集,涉及形而上学批判、话语政治、文艺理论等,收录了霍克海默、哈贝马斯、伽达默尔、克吕格、巴尔塔萨、罗曼·茵伽登、顾彬等著名学者的经典文章。译文难度较大,可见译者译笔矫健,这些文章也为学术界提供了颇具学术价值的成果。
  •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

    “价值美学”在中国属于正在建立的一门学科,本书作为一部探索性的学术著作,许多观点与传统美学相左。作者强调:审美的秘密存在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之中,审美现象即主客互动关系所生成的可感受、可体味的意义、意蕴、意味,它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本书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大量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人的本质与价值的本质,论证了审美现象属于价值范畴的历史根据和逻辑根据,指出以往美学的重大误区正是在于价值范畴之外找美。作者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从多方面揭示了审美价值的特性,并对审美价值的发生学进行了考察,对审美价值的生产类型和规律、审美价值的消费、审美价值的评价以及审美接受中的共鸣与观赏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李鸿章是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外交事业。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 秘·见

    秘·见

    生命何其神秘,其本源到底是什么?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欲望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无欲则刚?信念和觉知又是从何而来?这是一组追求生命本质的谈话,带你进入更深的领域,探寻神秘的生命。
热门推荐
  • 重生No1:琏爷盛宠妻

    重生No1:琏爷盛宠妻

    她人生最大的信条:珍惜生命,远离演琏!他唯一所求:只她,唯她,是她!剧场:记者:“苏小姐,能透露你的择偶标准吗?”苏单:“我希望他其华灼灼,明媚如光,爱穿衬衫爱笑。”电视机前,他阴冷着脸,很好!他一条不占!
  • 村情

    村情

    小村里的爱与恨,情与仇的感情纠葛,廉洁与腐败,正义与邪恶的斗智斗勇。谱写了一曲新农村进程中,丑与美,善与恶,生与死的情感大戏!
  • 不你是我的牛奶和面包

    不你是我的牛奶和面包

    高智商女学霸周念念偶遇为梦想抛头颅洒热血的热血青年韩桐被他的个人魅力与责任感所深深吸引,在别人异样眼光下帮助并无条件相信韩桐,周念念用自己的方式也成功的感动了韩桐渐渐的韩桐发现自己对周念念也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两人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在收获了梦想的成功同时也收获了爱情。
  • 天妃妖娆:腹黑帝尊,强势宠

    天妃妖娆:腹黑帝尊,强势宠

    她;来自地球,因为任务,来到一个神奇的世界,让她走向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他;是拂界最尊贵的圣僧。两个人的相遇成就一段不可能的爱恋。他无情无爱无欲无求无悲无喜无痴无嗔,却对她有着不一样的心思。她;对他一见钟情,撒娇卖萌死皮赖脸缠着她,终于修成正果,可一场阴谋让她陷入万丈深渊和他隔离。(作者纯属虚构,请勿喷)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

    自卑与超越:你要清楚自己应该怎样过好这一生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阿德勒曾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在《自卑与超越》中,关于记忆和梦的探讨,作者也参考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
  • 寻爱历险记

    寻爱历险记

    当黑暗肆虐,当魔丑横行,当爱之花凋零……自有六位少年同一个糟老头,开启了一场奇幻之旅,寻觅失落的城池,失落的人心,失落的爱
  • 亿万总裁:丫头好鲜甜

    亿万总裁:丫头好鲜甜

    【十年暗恋,终成正果,无血缘】宁小真从小就喜欢那个与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小舅”。宁小真读书时,他工作再忙不开,也要挤时间开车送她去学校。宁小真上班后,他推掉几亿项目,也要坚持接送宁小真上下班。宁小真结婚的那一天,她挽着小舅的胳膊,说道:“终于可以改口叫你老公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问剑决

    问剑决

    良辰美景奈何天,问君一剑取青莲。一把历经千年的剑,又能掀起什么波澜?
  • 凤鸾九霄

    凤鸾九霄

    从圣尊被害,跌落痴傻凡人,柳韶白摩拳擦掌准备重回巅峰,削了狗男女。结果斗了千年的死敌,却第一个出现,变身各类美男,全方位无死角的在她眼前搔首弄姿。?柳韶白得知真相后:“XXX是你?”某人:“是我。”柳韶白:“XX?”某人:“是我。”柳韶白:“那XXXX?”某人:“是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三千是我,一瓢也是我。”柳韶白:“是是是,就是你,只有你,唯有你!”某人垂眸,却见代表好感值的魂石分明纹丝不变:“呵,女人都是大猪蹄子,满嘴浓情蜜意,你倒是动一动心啊?”【死对头总想撩我肿么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