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不是件容易的事,担当起自己该担当的,是必修功课,是必须完成的修炼,必须实现的成长。下面这些,都是我们切身体验和思考,帮助我们从两个完全不懂得如何做父母的年轻人,成为了今天自觉还比较胜任的爸爸妈妈。
·担当改变·
从二人世界,到为人父母,爸爸妈妈的生活,会发生巨大变化,爸爸妈妈个人,也需要做出相当多改变,以胜任新角色。如果拒绝改变,做父母的路程,会辛苦、艰难,且缺乏成就感。
真心妈妈的第一个改变,是接受自己成为“丑丑”的孕妇。我们大学毕业一两年,就迈入婚姻殿堂,当时真心妈妈二十三岁,几乎还是除了爱情,什么都不懂的小姑娘,从零开始学做饭,学做妻子,但对于自己会成为一个母亲,完全拒绝,因为不能接受孕妇挺着大肚子在街上行走的样子。而真心爸爸,对于照顾好一个孕妇,再照顾未来的宝宝,也感到非常恐惧。
我们在老人们的一再催促中,坚持过了九年悠哉游哉的二人世界,直到两个人都过了三十岁,有一天,似乎是突然悟了,“我们生孩子吧。”
真的在心理上做好了准备,“丑丑”的孕妇形象一下子变得让人自豪,但新的改变又接踵而来。宝宝出生后,两个人几乎是完全失去了“自由”:热爱工作,习惯了下班后晚上还在家里继续干活,但生娃后工作时间不得不大大缩短;喜欢看电影,两个人曾经走遍当年全城最有名的电影院,看遍所有热门电影,有了娃后,两个人一起看电影的机会几乎变成了零;真心妈妈喜欢逛街,生完大宝满月的第二天就跑出去逛街,但不到一个小时,就赶紧跑回家,怕饿着了娃……这个新生的宝贝,带来无尽欣喜,也毫不客气地改变了爸爸妈妈的生活形态。
有一段时间,我们两个人几乎都在“产后抑郁症”的阴影中徘徊,只有互相鼓励着:坚持,坚持,生孩子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得承受这个选择的代价。
度过了最初的不适应期,学会调适自己的生活,并且最终实现像现在这样既可以轻松带两个孩子,又可以保持相对理想的个人生活状态之后,回顾当年那些改变,蓦然觉得,那是必须的功课,对于个人和家庭,都是有益的成长,而且一旦认同了做父母的责任,做出改变,并不困难。
·担当压力·
做父母,对一个新生命负责,而且这个生命还是如此脆弱,离开了你无法生存,这是个不小的压力。担心、忧虑、焦急、恐惧、挫折感、无力感,种种种种,都需要爸爸妈妈一点点耐受、一点点担当起来。
孩子刚刚出生时,我们都做过孩子发生危险或者突然消失不见的梦,惊醒之后,赶紧跑去看看孩子,还好,好端端地,没出任何问题;孩子第一次生病,做爸爸妈妈的又心疼,又着急,只恨不能以身相代;孩子上幼儿园,担心他在幼儿园吃得饱吗,玩得好吗,过得快乐吗;孩子上小学,开始担心他的学习,他的成绩,他能不能适应学校生活;孩子不爱做作业,焦虑怎么能让他每天自觉写作业;孩子升初中,着急上不到理想的中学怎么办?孩子上了中学,又开始忧虑成绩够不够好呢,早恋怎么办呢?
做父母的,永远无法逃开这些压力。即便是我们现在,觉得做父母已经是比较轻松的事了,也并不是没有压力的轻松,只是能够轻松承担这些压力而已。
有的爸爸妈妈在孩子小时候把压力甩给自己的父母,让老人继续作为庇护者,承担本该由自己来承担的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仗着父母对自己的爱“欺压”父母,也是仗着孩子年幼,还不知道要求你承担责任,而“欺压”孩子。而且糟糕的是,眼前逃避掉的压力,一定会在日后某个阶段卷土重来—错过孩子的成长,没有和孩子建立起必要的亲密关系、信任和良好沟通,孩子会遇到很多问题,和父母也会冲突不断。所以,做父母的,除了挺起肩膀担当压力,别无选择。
·担当责任·
除了压力,还有责任。由你带到这个世界上的小生命,保证他吃饱穿暖,不受饥寒,是最基本的责任,更重大的责任是,你得教养他成人。
把孩子教养成人,最低标准是他长大后能自食其力,而且不危害社会;更高的标准是,他不但能自食其力、不危害社会,而且能够成为一个独立、自由、快乐、幸福的人,为家庭尽责,为社会做出一个个体所能做的贡献。
为了完成教养孩子成人的责任,你得教他读书、明理;得引导他向上、向善;得约束和修正他不良言行;得培养他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生活;得帮助他学会自己思考;得教会他与人相处;得让他有爱别人的能力、有建设家庭的能力、有照顾家庭的能力……这些工作,一刻放松不得。稍许松懈,孩子可能就会发展得不够理想,而如果彻底放弃,孩子的未来,会糟糕得无法想象。
孩子的教养,仅仅把他送去学校、交给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学校教育,只是孩子教养的一小部分,而来自家庭的教育,才是孩子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好多爸爸妈妈,特别轻易地把这个责任“交出去”,不客气地说,这是不负责任。教养孩子,是交不出去的责任,爸爸妈妈必须要自己担起来。
·担当辛苦·
孩子小时候,和一起带孩子的爸爸妈妈们交流,大家在历数自己半夜起床看孩子几次、上个月跑了几趟医院之后,常常互相感慨,“唉,一个孩子十亩地啊!”
做父母,辛苦是无法避免的。孩子小时候,大人夜里睡不成整觉,孩子病了,半夜跑去看急诊,换尿布、洗衣服、做饭、接送上下学、带孩子出去玩、请假开家长会……更别提努力工作,尽量给他更好的生活。带一个孩子,真是不比照顾十亩地的春耕夏耘秋收来得轻松。
但这算什么?作为孩子的爸爸妈妈,再多辛苦,也都是你应该承担的,没什么可抱怨,也算不得劳苦功高。我们一向不太能接受一些父母“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就得如何如何”的说法,辛苦是做父母必要的担当,不是向孩子要求回报的筹码。
当然,有的家庭,爸爸妈妈做父母的方法得当,孩子自主性强,大人几乎只需照料好日常衣食、接送,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的辛苦程度越来越低;有的家庭,随着孩子长大,父母越来越累,要陪做作业,要帮助复习,要牺牲所有业余时间陪上补习班,要不时因为孩子出状况而从单位赶去面见老师。一些父母,在孩子成年之后,还会更辛苦:拿出积蓄帮助买房,放弃退休后的悠闲生活,长年累月地帮助做家务、带孩子。
我们的观念是,要想日后不辛苦,必须眼前更努力,从孩子小时候起,就用心、用力,帮助他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能对自己负责的孩子。
·放弃任性·
今天的父母,当年也都是自己爸爸妈妈手心里的宝,也都是青春期的任性少年,也都是谈恋爱时希望彼此宠爱的男孩女孩,但是做了爸爸妈妈,年少轻狂、无知任性,真的都应该收敛起来—控制不顾别人、自行其是的欲望,修正口不择言的说话方式,控制说发就发的脾气,节制情况不像自己期待的那么美好时的抱怨,做可以为孩子的利益局部牺牲自己利益、对孩子坚定但温和的爸爸妈妈。
我们的育儿专栏,有一次发出一篇如何让爸爸更多陪伴孩子的文章,一位妈妈留言说:“面对爱上网的爸爸,要教会孩子,如何速度关电脑,如何速度砸手机。”
而我们在那篇文章中分享的,恰恰是妈妈如何用理性的方式,帮助爸爸更多陪伴孩子。这位妈妈的任性,真是让人无言以对。
我们还曾见到一位妈妈,孩子因为没完成课堂作业,被老师留下做完,放学时出来晚了,让妈妈多等了一会儿,结果孩子出来,妈妈劈头就骂,骂得孩子满脸惊慌、大气儿都不敢出。
也见到过孩子爸爸妈妈,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甚至口出脏话。至于对孩子各种负气、任性的表达,更是多得无法一一历数:随你去吧,我不管你啦!再玩手机,我把它砸了!下次再考不好,看我怎么收拾你!你怎么就不看看别人呢!你就是笨,榆木疙瘩不开窍!……
做了十几年爸爸妈妈,我们的体会是,对孩子,父母的任性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任性吵架会吓坏孩子;任性地彼此抱怨会让孩子一起加入抱怨爸爸或抱怨妈妈的阵营;任性责骂孩子,会让孩子对你的任何话都自动免疫。更糟糕的是,大人的任性,会是孩子任性的最佳示范。成熟理性的爸爸妈妈,才能带出成熟理性的娃。
·终生学习·
我们发现的一个现象是,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在如何备孕、孕期保养、婴幼儿照料上,学习热情很高,上论坛、参与群组讨论,很快会成为“专家”,但是对孩子出生后心理、行为发展,孩子的素质养成,如何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习惯,很少花功夫学习;谈起孩子吃什么奶粉、穿什么衣服、吃什么辅食来,可能头头是道,但说起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时,束手无策,满脸茫然。
生娃容易,养娃难。生理上做父母的能力,是天生的;照顾宝宝衣食住行的技术,也很容易学会;但心理上做父母的能力,需要终生学习—学习扮演爸爸妈妈的家庭角色,学习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学习和孩子沟通,学习建设良好的亲子关系,学习培养孩子的各项素质,学习在孩子各个成长阶段提供恰如其分的帮助,学习爱孩子,学习不控制孩子,学习尊重,学习做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爸爸妈妈,学习该放手时放手。
这些学习,无法仅仅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完成—孩子三岁时你不会和他沟通,到他六岁时,你不会自动变成能和他做良好沟通的爸爸妈妈;孩子一岁时,你是个暴躁的爸爸,到他十岁时,你只能是个更暴躁的爸爸。不好的东西,如果不着意改变,只会随着经验的积累愈加强化,好的东西,不着意学习,也不会某一天灵光乍现地出现。
学做好爸爸,学做好妈妈,需要通过不断阅读,从他人经验中获得自己可借鉴之处;需要通过不断思考、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或充实或改正;需要夫妻二人经常一起讨论,沟通想法,发现问题,达成共识,共同摸索出自己家庭稳定、成熟的教养理念。不能平时不花功夫学习讨论,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或是夫妻互相埋怨指责,或是找亲朋好友、育儿专家、儿童培训机构“求医问药”。
我们能看到各种以帮助父母解决孩子成长问题的儿童教育培训机构—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坦率地说,这些培训内容对孩子的帮助极为有限,因为孩子的各种习惯和素质,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家庭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根本。所以,热衷于送孩子去各种培训机构学习的爸爸妈妈们,真正应该学习的,是你们自己。
·认真相爱·
一个充满爱意的家庭,对孩子来说无比重要。在无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小时候,可能就会出现各种教养困难、行为偏差,长大之后,面对独立生活、组织家庭,更是会困难重重。
充满爱意的家庭的基础,是父母的爱。我们不主张夫妻仅仅为了孩子而维系婚姻,那样是对孩子的巨大伤害。但是,因为爱情结合的夫妻,也不能认为,结了婚,爱情就完成了使命,有了孩子,夫妻俩就只需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不再需要彼此关注、经营爱情。
有太多妈妈,有了孩子后,就完完全全变成母亲,而不再努力做个好妻子,也有太多爸爸,有了孩子之后,只把妻子当作孩子的妈妈,而不再是自己应该花心思去关注、去疼爱的人。这样,爱情在柴米油盐中日益淡薄,争执又在鸡毛蒜皮中日益增加,孩子看到的,不是一对彼此相爱的夫妻,而只是为生活奔忙、为琐事争执、轻易地互相埋怨、毫不在意彼此感受的爸爸妈妈。这样粗糙的婚姻生活,最终不但伤害到彼此,更是会伤害到孩子。
我们有一个观念,就是在家庭中,夫妻关系是在亲子关系之上的,经营夫妻关系,应优先于经营亲子关系。夫妻之间,珍视彼此的感情,认认真真地相爱,是好的家庭氛围的基础,既可以为孩子创造充满爱意的成长环境,也会为孩子未来的感情生活、家庭生活,做好的示范。
·坚韧持家·
不可否认,经营好一个家,仅有爱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夫妻两个人,具有面对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日常琐事的包容、忍耐,面对难题时的彼此理解、支持,还有一路走下去,共同建设家庭、养育儿女的信心与坚韧。
这些素质,夫妻俩刚刚结婚时是不会有的,需要在真正的家庭生活中慢慢修炼。有的修炼不足,会不停地在家庭生活中上演“相爱相杀”,把孩子也变成相爱相杀的牺牲品;有的修炼长足,家庭生活会愈加稳定、和谐,孩子自然也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意味着做了父母,就需要为孩子放弃自己,只做他们的爸爸妈妈就好呢?恰恰相反,这些不但不是放弃,而是自我的成长—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生命的不同阶段,自觉、自主,学习必备的能力,承担必须承担的责任,胜任自己的角色。这也是爸爸妈妈为孩子成长为一个自主的孩子,所做的最全面的示范。
让孩子看到相爱的父母
我们夫妻没有互赠情人节礼物的习惯,也没有烛光晚餐,西方情人节、中国七夕节,在我们家完全不当作节日。但我们确实很留意,在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里,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是一对相爱的父母。不靠仪式,只靠日常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