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43500000005

第5章 求生苦旅(1)

一、从“小康”坠入困顿

鲁迅曾说:“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真面目。”(《呐喊·自序》)这本是他对幼年痛苦人生的体验。记得当时创造社或太阳社某公也曾据此加以嘲讽,那见解实在不高明,简直是拿别人的痛苦开玩笑。其实,凡是有过这样经历的人,就会深有体验,并生长出这样的见识。只不过,鲁迅比别人感受更深,看得更清而已。

我没有也不可能有鲁迅那样的“小康之家”。因为即使远溯到北来的始祖李应彪,也不过是通州的首席绍兴师爷。如上所说,我的祖父是靠开小杂货店,自己经营,把独子抚养成人的。父亲自学成才,曾做过民国北洋大学校长的英文秘书,在今天该算是中级白领。据说那时每年回家总要带回一篮子银元宝,就寄存在姑母家的商号里。谁知林姓姑父及其兄弟嫖娼、赌博无所不为,使得他家这商号破产封门,那些银元宝也有去无回了。祖父和父亲虽然为此向林家大发脾气,但已无济于事。因为林家已被讨债者追得四散逃避,衣食无着,连姑父都已上门求食,姑母和大表姐都长住娘家了,还能上哪里去讨银元宝?后来还是父亲替大表哥在天津找到了一份工作,家境好了一些,但林家的老一辈人陆续死去,舅舅总不能向外甥讨债,何况大表哥自当上了什么“襄理”之后,又继承了他父叔嫖娼、吸鸦片的恶习,自己作践自己,30岁就哀哉了。姑母和表嫂都成了寡妇。大表哥留下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林廷樑(和我同岁),二儿子林廷栋,都是靠姑母和表嫂做针线活儿养大的。如果朱夫子还在世,我的姑母和表嫂都该立守节牌坊的。我的母亲虽然很厉害,却和大姑子极好,其原因是母亲15岁嫁到我家,第二年就生大姐,而姑妈和父亲,又是长姐幼弟,姑妈帮了母亲很大的忙。所以,父亲喝醉酒时,每每提起银元宝的事,向姑妈发脾气,反而是母亲站出来讲几句话,说事情已经过去了,林家的男人都死绝了,姐姐寡妇失业的,两个寡妇靠“缝穷”活着,还得养两个小的,够可怜的了;你再闹也闹不回元宝来了……

据说那几篮子银元宝可能有七八百两银子,对那时我们的“小康之家”,自是伤了元气。只不过因为父亲当时还在北京甘石桥邮局做局长,每月有七八十元的月薪收入,还能维持全家的生活。在我的记忆里,我们的“小康之家”,在我五六岁时,生活得只是比较安逸。除去母亲和五个孩子,常住的客人只有姑妈和姥姥。

我家老屋是三间半上房,两间东厢。上房中间大屋算是个厅,北墙摆满了书架,装饰着一套硬木桌椅,左侧挨东屋门口还摆着一张紫檀木的大正琴桌,父亲就在这里接待朋友。其实,他的朋友并不多,经常在这里高谈阔论,争吵不休的,只有一位通州秀才公施味匏施大爷。东房是大通炕,妈妈和男孩子都住在大炕上,父亲不在,姑妈也住在这炕上,东边那小半间,姥姥来了姥姥住,有时姑妈也住。西屋是两位姐姐的天下。她们要做功课,不许我进去。两间东厢,一间是客房,一间是厨房兼餐厅。

我家人口众多,但饭菜还是丰盛的,妈妈很会做菜,除早餐外,午晚餐总不会少于两荤两素,特别是晚餐,姐姐们下学归来,又有人帮助她,她总要让大家吃得舒服些。我最喜欢吃的,是她做的红炖鸡和红烧牛肉。她的烧法很特别,并不单烧鸡和牛肉,而是和五花肉一起烧,五花肉融化在汤里,使得鸡和牛肉都有些变味儿,但吃起来却很香。素菜炒绿豆芽儿和炒芹菜,也清香可口。最解馋的,当然要等过年。

这传统春节,即使主要是小市民、手工业者居住的武定庵,也是热闹非凡。除去揭不开锅的,再怎么穷,在这旧年也要表现点新面貌。母亲是最爱面子的,为忙过这个年,一进腊月,全家都得忙乎起来。这时两位姐姐也都放了寒假,可以帮她了。

过年,是孩子们的节日,先要忙乎的,是男孩子的衣服。妈妈总说,过年了,孩子都得有件新衣服、一双新鞋。我记不清大哥穿的是什么新衣服。只记得,最让妈妈犯愁的,是二哥脚下的“实纳帮鞋”,可以说,不到两个月,他就能踢坏一双,或是露了脚后跟,或是露出大拇哥。就要挨妈妈几天骂:“小挨刀的,你就不能闲凉点!”不过,骂归骂,过年,也不能不给他做双新鞋。好在姥姥纳鞋帮鞋底,都是快手……我五六岁时,还是家里的老幺儿,似也是年关被打扮的主要对象。我记得,第一次被打扮,那可是人模人样的装束:新棉袍外罩蓝大褂,青绒小马褂,新棉鞋,头戴红疙痘小瓜皮帽。

衣服忙得差不多了,也就快到腊月二十三了。那可是最后的转折点,因为灶王爷要上天了,年味更浓了,又该忙乎年饭了。按照老礼,不过“破五”(正月初五),不能做饭;不过正月十五,不能做针线活儿。我听二姐说过,这是姑妈的忌讳。意思是女孩子如果这时候做针线活儿,就要一辈子靠“缝穷”过日子,她这辈子就受了这个害,不能让她的侄女们再走她的老路。至于不过“破五儿”不能做饭,我至今也没弄清楚,我只知道,在初五这一天,要把一切剩余年饭都“打扫”完。讲到做起年饭来,那几天我家女眷可真够累的。其实,那些饭菜无非腊八酱、炖肉、炸饹乍合儿、烧黄花鱼、烧“沾肉”(即狮子头)以及馒头、豆包、糖三角,这在今天,恐怕连普通饭馆的席面都上不去,可在那时的我家,却是丰盛的年饭了。这里有三味李氏自家菜要说明一下:

一曰腊八酱,原料为肉皮、花生米和黄豆,把它们熬在一起,成肉皮冻形,然后放在瓷盆里,是父亲过年美味的下酒菜。

二曰“沾肉”,即狮子头,但为什么我家管狮子头叫“沾肉”,我虽问过会做它的两位姐姐,她们都说不清,只知我家一贯是这样叫法,而且做法有两种。一种清炖,原料是五花肉丁、瘦肉丁、鸡蛋、藕丁;一种是油炸,原料相同,只加上点瓜子瓤儿,这两种大丸子都是我幼时爱吃的美食。而且分别为两位姐姐所继承。所以,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仍能享受到这“旧来的意味留存”。

三曰炸饹乍合儿,这恐怕是京郊各县都有的“民俗”美食。也有两个品种,一种是素饹乍合儿,原料是饹乍和红萝卜丝,用淀粉分多层合起来,切成长条状,然后炸;一种是肉丝和绿豆芽作馅,用两层饹炸合起来,成圆形,俗称炸盖儿,这本是年饭中的下酒菜,我也爱吃。我本以为这是李氏家有,哪知在21世纪初,迁居顺义郊区,过春节时,却在顺义西单商场发现了这两种饹炸合儿均有出售。

孩子们过年,当然还有其他的童趣,比如抖空竹、放风筝……我始终没学会,只有放鞭炮,则是我终身爱好,直到“文革”时的春节,我还在放,我很喜欢“闪光雷”,那连珠炮的空中炸响,很能借以消解心头的郁闷。90年代北京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议:禁止市区放鞭炮,搞得好几年听不见鞭炮声,其实,他们应该限制一下私家购车,那也还能减少点空气污染,有益于北京市民的健康,爆竹的污染,不过就是那几天的事,用不着把它说得那样恐怖。

我家不信神,也不信教——妈妈的口头禅是“我信白菜教”。因此,过春节时,也没有什么香可烧。只记得,中厅靠北大条桌上只有祖父的一个牌位,平素也不见有什么供品,有一年,也不知是爷爷的多少年的忌辰或诞辰,妈妈请了两座塔蜜供摆在牌位的两旁,说爷爷生前爱吃甜食,我不知爷爷怎样享用,二哥和我倒馋得流口水了。只因为大姐护着——只有她见过爷爷,受过爷爷的百般疼爱,不过,过了十天半月,它还是成了我们的“口福”,爷爷因为在“另一个世界”里,只闻闻味儿也就满足了。

不过,像所有的武定庵人一样,妈妈虽不信神,却也在厨房大灶上每年都请一位灶王爷贴在墙上,两边也都贴着谁都熟悉的那副联语:“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平素也没人理睬它,一年下来,烟熏火燎,早已面目全非。还要用“糖果”沾上他的嘴,俗语说“腊月二十三,糖果沾”。我当时认为,这对灶王爷不公,既然让他“上天言好事”,你沾上他的嘴,他还怎么言?我曾好奇地问过父亲,他不信神,自是回答不出。妈妈只用“不许胡说”来搪塞。长大了,对国人信神的习俗有所了解,特别是读了范缜的《神灭论》,不只想通,而且哑然失笑了。以为,妈妈“敬神”的态度,在我国,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说别的,就说我们武定庵人就很少有哪家人笃信哪位神或哪一教的。以灶王爷为例,就可以看出,神,在国人心目中,并没有太尊贵的地位。说得严重一点,简直是个受气包儿。他本是玉帝派到人间监督每一个家庭的尊神,人们不敢不供他,每年都要请一纸他的神像供在灶上,可一大家子哪能三百六十天都做好事,父母吵架,妈妈骂人花样翻新,我和二哥调皮捣蛋,在灶王爷眼里,恐怕都不是“好事”,因为怕他向玉帝“禀报”时说坏话,就在送他上天时,先用糖果沾上他的嘴,让他说不出来。不过,这样一来,连他“下界保平安”,也是虚假的了。

事实是妈妈既不信神,也不信佛。我记得在我家西屋姐姐们住的房间里,桌上曾有一尊观世音送子瓷像,还有玻璃罩子,很是精致。这虽不是信佛,但摆在姐姐们屋里,也是很珍贵它,以避开我们的损坏。可这位菩萨终于还是未能显灵自保,被我一球连瓷观音带玻璃罩都跌了个粉碎,我吓哭了,心想,这一顿好打是免不了的啦!因为平常摔个杯子,也得挨两巴掌,这回摔碎了观世音,那还了得!没想到妈妈只骂了一句:“小三儿,你这小挨刀的,把家摔光了算……”,就把这碎菩萨在后院挖个坑埋了。我则未因这次闯祸而挨打,自然为这次意外的幸免而高兴。现在想来,这恐怕也是和妈妈说的“只信白菜教”有关。我家本是个男丁甚少的家族,爷爷只有姑姑和父亲,而且是长姐幼弟。爷爷是中年得子,父亲是幼年丧母,是爷爷耗尽心力才把他拉扯成人,生怕他长不大,给他起了个小名叫“丫头”。我国古老的习俗,一向重男轻女,以为女儿轻贱。男孩叫女儿名字容易活。所以,我猜想,连观音送子在我家存身都和这有关。可能妈妈开始生了三位姐姐(三姐夭折),也不免期望观世音送个儿子来。谁知接连送来三四个儿子,虽然在我前面有一个夭亡,可能她也嫌多了。大儿子自然是她心尖儿,到了二哥和我,自小儿调皮捣蛋,很不受待见,妈妈经常骂我们是“小鬼”托生的。所以我摔碎“观音送子”,并没挨打,终有一解了。恐怕是妈妈也想送走观世音,不让她在我家“显灵”了,因为全家都已把我当成老幺儿。谁知过了七八年,“送子观音”尽管已被埋葬,终不忘给李家再送个真正的老幺儿!我的小弟诞生了。但父亲并不喜欢,仍偏疼我。小弟自然也就成了妈妈的心肝宝贝。

这是由灶王爷升天引起的联想,现在追忆起来,这好像不只是妈妈所独有的对待鬼神菩萨的态度,大多数武定庵人对鬼神、佛祖、菩萨,就不见有忠实的信徒。

该就此打住,因为这离题太远了。只不过它们都是在我的“小康”之年的经历,其所以记忆犹新,因为这样的“丰盛”的过年,我没过几次。在七八岁时,河北省主席于学忠调往甘肃,换成了商震;并把河北省会从天津迁往保定。这两项政治变动,都影响到我家,父亲因此而丢职回家,大哥的军医学校也随军西去,而大哥自离家后就从未回过,这是妈妈的心病。至于经济上的困窘,少了父亲作缮写的微薄工资的补贴,确实是更加入不敷出,只能吃父亲退休金老本了。尽管母亲过日子精打细算,但退休金已用之殆尽,只剩了七八百元,父亲一回来,矛盾突出了。父母的争吵也成了家常便饭。妈妈又推起车轱辘来,抱怨父亲不该从邮局告老还乡,父亲则不只因为此次失业心情不好,他回来看到通州已落入汉奸殷汝耕的“自治”下,东西仓都住有日本侵略军,更是郁闷,再加上他的好友施味匏做了殷汝耕的参议,也使他愤怒而悲哀。

母亲看到通州成了“自治”首府,房价飞涨,突发奇想,提出要把剩下的养老金在后院盖五间房,将来可以出租,有些进项。父亲虽不赞成,但也自知坐吃山空,前途茫茫。二姐二哥,都认为砍掉后院20几棵枣树,春天没有了蜂蝶的喧闹,秋天也不再有红艳艳果实的丰收,这院子太没劲了。我则喊出来了:“我要枣树,不要房子。”这却正碰到了妈妈的气头上,挨了一顿臭骂。其实,妈妈心里有数。她盖南房时留了个小后院,也留下了靠后院墙的两棵大枣树和树身在后院、枝干却伸展到前院的最大一棵枣树。使得红艳艳的果实,在秋天仍然能满足全家的“爱吃”,直到改革开放后办拆迁之前,姐姐们在世,李家媳妇们已进门并有了第三代,以及我的《人民日报》文艺部的同事们,每年都还能吃到李家的特产——又脆又甜的大红枣。

这五间房的建筑,相对老屋而言,可谓李家的“现代化”建设——虽还是灰砖房,却是高台阶,瓦沿梢,前后玻璃,灰砖铺地。宽敞明亮,比起老屋的低矮,那也算“威风八面”了!院子也开阔了,我们没人在背地里埋怨妈妈了。

同类推荐
  • 中国经典文学书系(套装共66册)

    中国经典文学书系(套装共66册)

    本书包括《死水微澜(上下)》、《庐隐选集》、《火焰》、《大波》、《闲书·寂寞的春朝》、《茑萝行》、《屐痕处处·感伤的行旅》、《花开旅程·游记平生》、《孤独人生·零余者》、《风雨故人·送仿吾的行》、《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碧浪湖的秋夜》、《最后的幸福》等,共66册。《死水微澜》是一部具有浓郁巴蜀文化地方特色的小说。小说将时代风云与人物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时代的特征及变化渗透到整个故事情节中,因而具有史诗性的特点。小说还借助对主人公的描写,具体展现了当时闭塞的四川地区一潭死水的社会中潜藏的深刻危机。小说最大的成功是借人物命运的变迁来展现时代政治、经济生活领域里的变化,真实地塑造出了"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小说还结合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细腻地写出了人物活动环境的民情风俗、起居服饰、地方特产等,从而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性。《大波》是作者以巴蜀地方特色语言叙与的一部小说。内容为为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夏之时、林绍泉等人组织了保路同志会,却遭到血腥镇压,在百姓中引起轩然大波,由此,保路运动由请愿发展为武装反抗的革命运动。本书在上层官僚与历史人物之间着力,再现了19世纪初在四川发生的保路运动,向我们生动地描写了清末政府统治下的众生相。
  • 我怎样到外国去(经典悦读)

    我怎样到外国去(经典悦读)

    《我怎样到外国去/经典悦读》来源于胡适本人意识的觉醒。他曾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记文学的缺乏,所以极力地劝告朋友们写下自传。但是,他却忘却了一点:中国历代所缺乏的正是写自传的精神。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等虽说都是中国传统自传文学的代表作,但中国传统的自传以述志自省为主,一般篇幅也较短,容量十分有限,并不如胡适的期望。他希望人们能够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学术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写出来。所以,他主动在四十岁的时候,将前面的人生做一个总结。
  • 振兴辽北工业经济探索

    振兴辽北工业经济探索

    本书从六个方面探讨了怎样振兴辽北工业经济发展,克服农业大市的弱势,走工业立市的发展改革之路。本书是作者多年的心血之作,颇多精辟见解,对铁岭工业经济将发展进行了深度探索。
  •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文学概论教程网络文学与电影文学论

    文学概论通用教程:文学概论教程网络文学与电影文学论

    文学史撰述与研究无可置疑地被人们视作文学研究领域最庞大的学科,但是,这门学科真正的状况又如何呢?本书在学生听课笔记的基础上改写而成,保留了课堂教学口语风格,以“正文+附录”为体例,以文学的本质及其规律为逻辑,深入浅出,为读者理解文学及其相关事物提供桥梁。
  • 当代中国农民阶级发展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农民阶级发展问题研究

    自农民阶级产生以来,中国农民历经了封建社会(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以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下,农民的社会地位、身份、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呈现出不同特征,历经了不同的变化过程和阶段,但最富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是始于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从此逐步冲破传统的束缚向现代文明迈进。
热门推荐
  • 老牛犁痕

    老牛犁痕

    我同牛增慧同志相识已有半个世纪,我们是老同事、老朋友。近年来,增慧在周围同志的鼓励支持下,把他从1956年当唐山农民报通讯员以来所写的分类文章搜罗起来,准备汇印成集。
  • 重生正室手札

    重生正室手札

    唐朝叱咤风云的女相,穿越为胤禛正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笑傲前朝后宫手札一本!
  • 被转移到异世界的那些事儿

    被转移到异世界的那些事儿

    因为新型潜入式游戏的开发成功和盛行,运营了12年的MMORPG《传说-剑之所向》的宣布关服,毕胜在最后一天登录游戏怀念的这款给自己带来许多快乐的游戏,意想不到的事就在这一天发生了……
  • 超天大帝

    超天大帝

    重生到一介药奴身上!不料,其体内竟有九大封印,镇住他九大盖世星魂,随着修为提升,星魂步步解封,重明鸟,火麒麟,穷奇……少年是谁?身上为何有如此秘辛?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礼仪文化(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礼仪文化(阅读中华国粹)

    阅读中华国粹系列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本书分为礼仪文化概述;人生礼仪;日常礼仪;学校礼仪;社交礼仪五章,主要内容包括:礼仪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礼仪文化的类别与性能等。
  • 在哈佛听到的12堂幸福课

    在哈佛听到的12堂幸福课

    本着世界上最真诚的心,马银春编写了这本有关幸福的小书:《在哈佛听到的12堂幸福课》。如果你是个渴望幸福追求成功的人,那么请轻轻地翻翻这本充满温情的《在哈佛听到的12堂幸福课》吧。倘若你能够从中寻找到幸福的感觉,那么我的心也会由衷地欣慰。倘若你能够从中寻找到走向成功的方法,那么我会由衷地恭喜你。
  •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七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在广大的通讯员队伍中,有些人没有受到过正规的新闻专业教育,他们工作热情高涨,但对新闻理论和新闻报道采访写作规范缺乏系统的学习,对我国的新闻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加强对新闻通讯员的正确引导,通讯员有意识地自学,对于提高新闻通讯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新闻理论素质和采写业务水平,显得十分重要且紧迫。在这种形势下,《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的出现,就显得十分及时了。
  • 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

    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井中宅王

    井中宅王

    宅男穿越异界,却成了井中之蛙。画地为牢没问题,但没有动漫游戏?这绝对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