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采访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对推动社会健康、和谐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中宣部组织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则对科学发展观的宣传、落实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一、一个为新闻单位展示创造力的平台
这一主题宣传,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新闻工作者发挥创造力、展示才能提供了一个舞台。许多新闻单位、许多新闻工作者,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宣传中发挥优势,各展所长,推出了许多好栏目、好作品,对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光明日报》也和兄弟单位一样,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宣传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光明日报》编委会十分重视“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宣传报道。总编辑苟天林同志对报道亲自作出部署,主管副总编和分管编委多次召集总编室、记者部、网络部等有关专业部门负责人开会研究,拟订报道方案。编委会明确提出,主题宣传要在以往科学发展观报道的基础上,加强策划,更加突出本报特色,坚持三贴近,力争在稿件质量上有新突破,争取更好的宣传效果。
为突出特色,《光明日报》结合本报实际,充分发挥《光明日报》联系知识分子面广的优势,把专家访谈和典型报道结合起来,灵活穿插其他形式。如在报道“以协调发展增加和谐社会物质基础”专题时,请记者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家张卓元,请他谈用科学发展增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同时配发记者的典型报道《经济发展为和谐广东打牢根基》《苏南帮苏北共同谋发展———江苏和谐社会评估体系出炉》《辽宁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点亮万家灯火》,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国家行政学院等十几位专家学者参与这种有特色的专访或为主题宣传报道点评。这种把专家的深度访谈和各地的典型经验有机结合起来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反响。
二、一个让新闻工作者施展才华的机遇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宣传,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出了一个大题目、好题目,也创造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遇。
我是2005年开始参与这一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的。为此,我曾根据中宣部的安排到西部6个省、自治区进行采访。在此之后,我又根据报社的要求采写了不少同类的稿件。至今总共发稿约30篇,其中仅挂栏头的稿件就有16篇。
近三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这类稿件的可读性、影响力、感染力和宣传效果?在采访活动中,我也进行了许多探索。
宣传“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宣部的统一部署,是一项十分严肃的政治任务。但这不等于说,我们的每一篇稿件都要直奔主题,内容形式都要一成不变。再好的理论、再好的主题,如果只是生硬的灌输、机械的抄转,也不易为广大群众接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我们要遵循新闻规律,创造性地完成好这一重大宣传任务。创新,应该是我们进行“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宣传的基本原则;发挥创造力,应该是每一位记者不断追求的目标。这样,主题宣传才能做到既有高度,又有力度。这是光明日报社上下形成的共识。
三、一件不能闲置的武器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宣传,需要全力投入,需要不断创新,需要针对性和影响力。
在报社的支持下,我前期的报道在增强稿件的可读性、提高影响力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像《西部开发亮点多》《金川集团公司的“延年益寿法”》《呼和浩特养牛人好潇洒》《看不见煤的煤矿》《“环保公路”:在大西北延伸》等篇,都有我的探索轨迹,都有一定故事性、可读性、趣味性,因而都被编辑部安排在头版刊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在采访中深切感到,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非常及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因为现在盲目扩张、不讲科学发展、竭泽而渔、污染环境、糟蹋资源的现象还很普遍,对这些问题,仅靠正面引导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拿起批评的武器,进行必要的舆论监督。“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宣传,仅有表扬、提倡,是不全面的。我们必须调动各种宣传形式、宣传手段,全力推动社会的科学发展。在有的时候、有些方面、有的事情上,舆论监督的作用可能更大些。有时,没有舆论监督就不能引起广泛关注、就不能解决问题。
舆论监督,是不能闲置的武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宣传中,舆论监督应该大有作为。
四、一个应该不断追求的宣传效果
在报社领导的指导下,我相继采写了一批舆论监督的稿件。针对“一次性”用品泛滥成灾所造成的资源消耗,我采写了调查性报道《“用完就扔”:不该成为时尚》;针对虚假包装愈演愈烈、致使诚信丧失的现象,我采写了《虚假包装有违诚信》;针对过度包装引发的相互攀比,我采写了《过度包装糟蹋社会财富》。为此,我到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宾馆饭店等地进行了细致采访。了解一个包装盒、一个塑料袋、一个瓷瓶、一个铁盒、一个纸杯的成本、价格以及使用情况。这些鲜为人知而又触目惊心的事实,让我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引人关注、引人思索,应该成为新闻作品的最高追求,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尤其如此。
如何才能写出引人关注的报道?掌握丰富的、有说服力的素材,只是个前提。精细选材、精巧构思、精心提炼、反复推敲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用完就扔”:不该成为时尚》中,我在主标题之前,特意加上了这样的引题:“现在,‘一次性’用品就像空气一样围绕在我们的身边,这些用品在加速消耗资源、污染环境……”正文一开头,我用了一句概括且不夸张的语句:“银川市兴庆区立新巷的早市,可以说是靠塑料袋撑起来的。”其实,塑料袋在农贸市场上泛滥成灾,何止银川这一家早市!又何止银川一地!但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在本篇报道中,我从人们见惯的现象写起,由早市的塑料袋,写到快餐店、宾馆、商场、家庭、医院的各式各样的“一次性”用品,自然得出这样一个足以让人震惊的结论:“我们生活在一个‘一次性’的世界里,我们正被‘一次性’用品严严实实地包裹着……”在列举了一些具有说服力的数据之后,我用了这样的具有警示性的语句:“生产‘一次性’用品,就是消耗资源的‘加速器’;使用‘一次性’用品,就是把资源变成垃圾!”在摆出了大量事实的基础上,我旗帜鲜明地提出:“用完就扔,不应成为时尚。只有大家都自觉地少使用或不使用‘一次性’用品了,厂家才会减少乃至停止‘一次性’商品的生产。”最后,我向社会发出呼吁:“少用‘一次性’用品!”整篇报道,事实充分,观点鲜明,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由于稿件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很容易引起共鸣。2007年的世界地球日,我作为“地球奖”的获得者,应邀在宁夏人民会堂举行的纪念活动上发表演讲,其中就有这篇报道的内容。这些事实立即引起广泛关注。有不少读者当面向我谈起这方面的感受,认为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确实不能忽视,确实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有的读者提出要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资源,减少损耗———这正是我要追求的宣传效果。
五、一篇必须写好的大文章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的发展确定了正确的方向,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宏伟壮观、美好无限的前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是个大题目,为新闻工作者写好这篇大文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可以激发我们采访的激情、写作的灵感、创造的思维。“落实科学发展观”,可写的文章很多、可写的题材很广、可以创新的方面很宽。我想,所有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都应该调动自己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投入其中,写好这篇可以充分展示自己创造力的“命题作文”。这篇文章必须写好,也完全应该写好。
就我自己来说,已经有3篇稿件受到中宣部的奖励了,如果加上刚刚获奖的这一篇,就是4篇。但这并不等于说我的稿件就算写好了,更不能说我的稿件都达到中宣部的要求了。我深深知道,我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的,我的写作能力还有很多欠缺,我的采访还应该更加深入,我还应该更加投入地工作。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宣传还在继续。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需要继续探索、改进、提高。我愿为此继续努力。
(本文是作为获奖者代表在中宣部总结表彰大会上的发言稿,原载《新闻研究》2007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