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36100000011

第11章 句子的特殊结构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语言在自我体系形成过程中,总会打上思维文化的烙印。每种语言总是自成体系的,组成句子的词都以其独有的方式排列组合,不同的结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和效果,相同的结构形式因为组合关系不同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意义和效果,这一点在古今汉语特殊结构形式中表现的尤为明确。

汉语的特殊结构形式包括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以及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式、连动式、双宾句等。对这类句子结构形式,需要用特殊思维模式去认定。

一、使动用法与兼语式

一般古汉语著作都要讲到使动用法,可见这种语言现象即是古汉语中的特殊现象,又是常见现象。从古到今,使动用法经历了由使令意义向兼语结构演化的过程。

使动用法是著名语言学家陈承泽先生在《国文法草创》中首先提出来的,“他动字以外之字(属于体、相、用者),变为他动而特含有(致然)或(以为然)之意者,含(致然)之意时,谓之致动用,含(以为然)之意时,谓之意动用”。以后的汉语语法学家,在使动用法问题上,大都沿用了陈氏的说法。杨树达先生在《高等国文法》中是这样阐述的:“凡外动词对于其宾语有(使然)或(致然)之意者,谓之外动词之致动用。此种用法之外动词,或由名词转来,或由形容词转来,或由内动词转来,或本是外动词,由普通用法转化为致动用法。”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中进一步阐述了使动句的由来,他认为使动句有两类,一类是句中动词的“使”和“令”,这些动词都有使止词有所动作或变化的意思,所以后面不但跟一个止词,还要在止词后面加一个动词,如“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武传)。另一类不用“使”、“令”等词,直接把止词后面的动词翻到前面去,使它具有“致使”的意思,这就是所说的使动用法。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和他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对使动用法的论述更趋周密、完善,他认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另一事物”。

不难看出,使动用法并不等于使动句,它仅仅是使动句的一类,是一种特殊的述宾关系。用于使动用法的词,对它的宾语含有致使性,它表示的不是主语产生某种行为变化,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产生某种行为变化。使动用法以其行文简洁而在上古汉语中广泛运用。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谓语由名词充当。如:

①王欲玉女,是用大谏。(诗经·大雅·民劳)

②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孟子·告于下)

“殃民”,即使民有殃祸。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谓语由形容词充当,它表示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充当谓语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①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正其衣冠”,即使其衣帽端正。

②留灵修兮忘归,岁即晏兮孰华予?(楚辞·九歌·山鬼)

王逸章句认为,年岁晚暮,将欲罢老,谁复当令我荣华也。

上古汉语中,使用较多的还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包括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两种。它指的是主语不产生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而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如:

①岂不尔思,劳心切切。(诗经·桧风·羔裘)

西汉毛亨《诗经诂训传》认为,“劳心”指国无政令,使我心劳。

②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周礼·春官·大宗伯)

“亲宗族兄弟”,指亲者使之相亲。

③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乱天下”则使天下有争乱之道。

④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楚辞·离骚)

“腾”,过。意思是昆仑之路,险阻艰难,非人所能由,故令众车先过,使从邪径以相待。

⑤行凶德之威,威所以慑之也。(吕氏春秋·论威)

“威”,畏;“慑”,惧。以威畏敌人使之畏惧已也。

以上是先秦典籍中的使动用法,注文也都依据汉代的几部注释书,如《诗经诂训传》、《周礼注》、《楚辞章句》、《孟子章句》、《吕氏春秋注》等。从原文和注文的对比中不难看出,原文中的使动用法,在注文中大都变成了带有使令意义的兼语结构:

{使动用法}{兼语结构}

①劳心使我心劳

②乱天下使天下有争乱之道

③亲宗族兄弟亲者使之相亲

④腾众车令众车先过

⑤慑之使之畏惧已也

不仅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注文中转化为兼语结构,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这种语言变化现象最起码说明,使动用法和兼语结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以一种特殊的动宾结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兼语结构的产生并不晚于使支用法,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出现了兼语结构,只是兼语结构使用得较少而使动用法使用得较多。兼语结构是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在一起形成的,这种形式,在先秦典籍中已经形成,如:

①晋侯使吕相绝秦。(左传·成公十三年)

②令彭氏之子御。(墨子·贵义)

③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这些兼语结构,都由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套用而成,而且前一个动词大都用使令类的动词。例①中的动宾短语是“使吕相”主谓短语是“吕相绝”例②③中结合和前两例类似。在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的套用中,动宾短语中的宾格同时又充当了主谓短语中的主格,身兼二职,如“吕相”、“彭氏之子”、“尹般”等。

在上古汉语中,有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对同一件事,各书记载,有的用使动用法表示,有的用兼语结构表示,如:

①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②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韩非子·说难)

可见,使动用法和兼语结构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兼语结构在古汉语中是逐渐发展形成的,它虽然并不直接来源于使动用法,但兼语结构在最初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使令的意义,这就是兼语结构和使动用法关系密切的缘由。下面我们看看《左传》里的几个句子在《史记》里是如何变为兼语结构的。

①生寿不致朔,属寿于左公子。(左传·桓公十六年)

②生子寿,子朔,令左公子傅之。(史记·卫康叔世家)

例①中“属寿”是动宾短语,“于左公子”是介宾短语,这种动宾短语加介宾短语的形式,转化为兼语结构例②后,成为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的套用形式。

①初,卫侯游于郊,子南仆。(左传·哀公二年)

②灵公游于郊,令子郢仆。郢,灵公少子也,字子南。(史记·卫康叔世家)

例①是主语加谓语的一般形式,例②成为兼语式结构后,含有使令意义了。

①余无子,将立女。(左传·哀公二年)

②我将立若为后。(史记·卫康叔世家)

例①“立女”显然含有使令的意义,例②转化为兼语结后,仍然隐含着使令意义。

兼语结构来源于多种途径,最初一般都带有使令意义。这种兼语结构多表示由主语代表的施事一方指派命令,受事者发生某种动作。在动词①中常含有指令、派遣、致使的意义,诸如“使、令、命、俾、遣、请、责、唤、止”等。

汉以后,兼语结构增多,但也以使令意义为主。下面看看《史记》中的兼语结构:

①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田单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史记·田单列传)

③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史记·大宛列传)

④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史记·项羽本纪)

⑤三月,召临江王来,即死中尉府中。(史记·孝景本纪)

⑥亡国兵已尽破,封晏为魏其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⑦武晏侯为丞相,徵汤为吏。(史记·酷吏列传)

⑧亚父劝项羽击沛公。(史记·高祖本纪)

⑨欲教淮阴侯反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⑩楚使者在,乃急责英布发兵,舍传舍。(史记·黥布列传)

以上十例中是《史记》中兼语结构的一部分,这些兼语结构中的第一个动词都含有使令意义,只是有些动词使令意义更强一些,如“便、令、发、呼、召、责”等,有些动词使令意义较弱一些,如“封、徵、劝、教”等。使令意义在汉以后的兼语结构中仍然占主流。随着兼语结构的广泛运用,使动用法相应地减少,它的部分功能,逐渐被兼语结构替代。

使动用法的分化,应该从汉代开始的。自汉代以来,使动用法逐渐发生了变化,变化的趋势大致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使动用法的部分功能让位于同时存在的兼语结构。其二,不少使动用法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复合化,复合后这类词凝固成补充式合成词。其三,仍然有不少使动用法保留在历代文学语言中。其四,现代汉语中兴起一种新型的双音节形容词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用法的演化,无外乎这几种趋势,但其去向毕竟有主看次。

转化为补充式合成词的使动用法并不占大多数,在转化为补充式合成词前,它首先转化为使成式短语,经历了“使动用法→使成式短语→补充式合成词”这样一个历时过程。

使成式短语是由一个及物动词跟一个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构成,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如“打死、削小、修好、弄坏”等。从表达效果看,使成式比使动用法要进步一些,使动用法只能表示某种事物得到此种结果,而不能表示用哪一种行为达到引种结果,使成式则能表达出这种意义。

(使动用法)(使成式)

①小之削小它

②正之纠正它

③洁之洗净它

④活之救活他

上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汉以后,大部分职能让位于兼语结构,这是符合语言发展实际的。兼语式结构以其在语义上清楚无误,在语法结构上复杂、简练以及运用中的灵活多样而迅速发展,汉以后,不仅范围扩大,而且频繁出现,在语言中十分活跃。

使动用法的兼语化,主要出于这样几种原因:

首先,使动用法和兼语结构有共同的意义联系。两种结构形式中,一般都含有使令性。使动用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兼语结构,它以特殊的动宾形式表达兼语的内容,如:“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就是“使赵盾饮酒”,“肉白骨”(国语·吴语)就是“使白骨生肉”。使动用法里就已经隐含了兼语的内容。而兼语结构的产生,也是为了表达使动的意义,是扩展了的使动形式。按照吕叔湘先生在《中国之法要略》中的界定,我们这里所说的使动用法和兼语结构分属致使句的两种类型。从使动用法和兼语结构的意义联系纽带上看,用兼语结构替代使动用法是顺乎语言规律的。

其次,兼语结构比之使动用法,意义表达更加明确。兼语结构和使动用法在表达语义上各具特色。使动用法的作用,在语法上来说,把兼语结构化为简单谓语,以动宾结构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显得行文简便,但是,使动用法在简洁的同时却带来了理解上的不方便,兼语结构则表意更加明确一些,随着语言格式的变化,使动用法的部分职能逐渐被兼语结构替代。

中古汉语中,使动用法已经由一般语言习惯演变为文人的有意仿用,人们借助这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创造出许多名言佳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辛弃疾)等。使动用法使表静态的语言活起来。相比之下,兼语结构毕竟被广泛运用,它替代使动用法的部分职能后,成为表现使令意义的主要语言形式。这种发展趋势,一改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现代汉语中,兼语结构被广泛运用,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

一是使令类。前一个谓语是使令意义的动词,第二个谓语是相应的动作或情态。如:

①这件事真叫人担心。

②你可别让我们跟着你担惊受怕了。

③希望使人们快活。

④令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把以上这类句子,张静先生称谓使动句。(见《新编现代汉语》)单就这一点而言,足见兼语结构与使动用法的密切关系。

二是祈请类。前一个谓语动词含有祈请的意义的“请”等类词。

①老王请你写一篇报告。

②请大家安静一下。

③请王刚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④今天中午我请你吃饭。

把这类句子看作兼语式有这样两方面的理由:从句子停顿和拉长的地方看,“我请你吃饭”应该是“我请你|吃饭”而不是“我请|你吃饭”。从插入在分的位置看,可以停顿和拉长的地方,也可以插入别的成分,插入后句子的意义有些变化,但基本结构仍然不变,如,可以说“我请你(明天)吃饭”,不能说“我请(明天)你吃饭”。

三是助引类。第一个谓语动词带有辅助、导引等方面的意义。

①你扶病人走走。

②主任召集大家开会。

③老头吆喝性口快点跑。

④老师领他出了校门。

以上句子,有些主语参与了后一个谓语的动作,有些不好一下子断定主语是否参与了后一个谓语的动作,但从结构上,都是兼语式。

四是任用劝诫类。

①教育干部认真执行党的政策。

②培养青年人加入共产党。

③组织上任命张冲担任局长。

④鼓励青年人不断进步。

尽管前一个谓语动词各怀其义,但都含有勉励、劝导、任用的意义。这类兼语结构,大多由新兴的动词组成,诸如“驱使、监督、指示、保佑、介绍、禁止、批准、鼓励”等。

从以上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兼语结构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类的兼语结构中,或隐或现的都含有使令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使动的功能。

兼语结构替代了使动用法的部分职能,并不等于使动用法的完全消逝。现代汉语中,还保留着一些使动用法现象。

(一)名物中的使动用法:

变电站稳压器聚光镜灭火器破冰船

(二)习惯用语中的使动用法:

出车动身立志进货

(三)口语中的使动用法:

饮牲口出炉灰肥田可口喜人

(四)双音节形容词使动用法:

纯洁队伍密切干群关系丰富文化生活

方便群众端正态度

(五)双音节动词使动用法:

振奋人心绿化祖国发展经济

二、意动用法与“以……为……”式

意动用法是上古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杨树达先生《高等国文法》中认为,“凡外动词对其宾语有(认为)(以为)之意者,为外动词之意动用法,此种用法之外动词,或由名词转来,或由形容词转来。”从杨氏对意动用法的界定中不难看出,它一开始就和“以……为……”式结下了不解之缘。

意动用法在先秦典籍中普通使用,在汉代注释书中,却把这些意动用法转换为“以……为……式”。

①使耕者东亩,是则土齐也。(公羊传·成公二年)

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认为,则晋悉以齐为土地,是不可行。

②病不得其众也。(礼记·乐记)

郑玄《礼记注》认为;病犹忧也,以不得众心为忧。

③逐年之不臣尧,则吾即得闻命矣。(孟子·万章上)

赵岐《孟子章句》把“不臣尧”释为“不以尧为臣也”。

④吾楚人也而自子之。(战国策·秦五)

高诱《战国策注》中认为“子之”就是“以异人为已子”。

上面例句中,原文中的述语是一个名词,这些名词述语都带上了宾语,构成了特殊的述宾关系,如“土齐”、“病不得其众”、“臣尧”、“子之”等。除了名词充当述语外,还有形容词充当述语的,如:

①此皆甘人,归来!恐自遭灾也。(楚辞·招魂)

据王逸《楚辞章句》解:甘,美也,言此物食人以为甘美。

②今先生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战国策·秦一)

据高诱《战国策注》解:不以远千里为远而来在秦庭,寡人愿以他日敬承之也。

③是以圣人不高山,不广河。(淮南子)

高诱《淮南子注》:不以高山为高,不以河为广。

上面这些原文中,形容词带上了宾语,构成了特殊的述宾关系。无论名词的意动用法,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都表示出了一种主观意愿,从结构形式上,名词、形容词述语跟宾语直接结合,在它们中间并不需要什么介引成分,体现出了整合思维特征。在对它们的注释中,这些特殊述宾结构一般采用“以……为……”式来加以说明,可见这时意动用法已经开始向“以……为”式转化。

意动用法和“以……为……”式有哪些异同呢?下面就以前文所引的原文和注文的比较略加辨析:

{意动用法}“{以……为……”式}

A①土齐B①以齐为土地

A②病不得其众B②以不得众心为忧

A③臣尧B③以尧为臣

A④子之B④以异人为已子

A⑤甘人B⑤以为甘美

A⑥不远千里B⑥不以远千里为远

A⑦高山B⑦以高山为高

A⑧广河B⑧以河为广

从意义上看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作述语后,对其宾语含有意味性和处置性,这种特殊的述宾关系,表示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上面例句中A①、A③、A④表示处置性,A②、A⑤、A⑥、A⑦、A⑧则表示意味性。同样,“以……为……”式即可以表示主观上认为兼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如B②、B⑤、B⑥、B⑦、B⑧、,又可以按自己的意志把兼语代表事物当作“为”的宾语代表的事物,如B①、B③、B④、。意动用法和“以……为……”式,在意义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结构上看,意动用法中述语和宾语直接结合,显得简洁、整齐。“以……为……”式中,动词“以”和动词“为”组成固定格式,形成特殊的兼语结构。如“以齐为土地”,“齐”即是“以”的宾语,又是“为”的主语,身兼二职。其实,意动用法也是特殊形式的兼语结构,“土齐”就是“以齐国为自己的土地”,“齐”隐含着兼语的意义。

从表达效果看,意动用法显得行文简洁,无需任何介引成分,颇具意象性。“以……为……”式则显得表意明确,容易被接受。

看来,意动用法向“以……为……”式转化,应该是汉以后的事了,在先秦文献中,“以……为……”式就开始使用,并具备了意动用法的一般意义特征。

一是“以……为……”式表示主观上以为兼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①胡君闻之,以郢为亲已,遂不备郢。(韩非子·说难)

②子以我为不信,我为子先行……(战国策·楚一)

③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左传·隐公三年)

在这里,“以”为动词,有“认为”、“以为”意义。“为”为动词,“为”的宾语多数是形容词或者动词。

二是“以……为……”表示主语对兼语的处置性:

①子曰:“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

②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

③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王为宝。(左传襄公十五年)

在这里,“以”为动词,有“将、拿”等意义,“为”有“当成”的意义,“为”后的宾语大都是表示各种事物的名词及短语。

从意动用法和“以……为……”式的对比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上古汉语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意动用法,到了中古汉语中,它的部分职能让位于兼语结构,其中很大一部分被“以……为……”式替代。

“以……为……”同“以为”有时相同,有时不相同。

“以……为……”跟“以为”相同时,可以当“认为”讲,例如:子曰:“我以汝为死矣。”(史记·孔子世家)。可以理解为“我认为你死了”。

“以……为……”跟“以为”不同时,当“把……当……”,“用……做……”的意思讲,例如:“不以木为之者,……不可取。”(沈括·梦溪笔谈)

“以……为……”式在现代汉语中完全消失了,它的职能被“认为……是……”,“把……看成……”,“拿……当作”等形式来表达。

三、连动式的发展

连动式是汉语里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特殊之处表现在同一个谓语里包含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动和动,联系着一个施动者,中间不能停顿。”(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换句话说,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在同一个谓语部分里出现,共同陈述一个主语,谓语和谓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在意义上彼此有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这样的句子就叫连动式。连动式的一般形式是“主语‖谓……谓……”

这种结构形式,古今汉语里都有。下面先看看古汉语里的连动式。

连动式在上古汉语里就大量出现,主要有这几种类型:

1.两个动词连接形成连贯关系。

①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隐公三年)

②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

③亡羊而补牢,未为晚也。(战国策·楚策)

上面这几例中,第一个动词和第二动词间有时间先后的区分,是一种连贯结构形式。如“入”与“赋”,“入”与“趋”,“亡羊”与“补牢”之间就是这种关系。这两个连贯的动词,都用“而”等连词连接。至于用不用连词,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也有两个动词直接连的:

①乃入见。(左传·庄公十年)

②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③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孟子·公孙丑下)

“入”和“见”,“拔剑”和“起舞”,“出”和“吊”也表示动作的连贯,在它们中间并没有用连词。

2.两个动词连接形成了因果或目的联系。

这种连动式,并不是表示动作时间上的先后,前一个动词往往只是“原因”、“目的”,后一个动词是“果”。

①兽见之皆走。(战国策·楚策)

②彭王病不行,则陛下疑以为反。(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③引河水灌民田。(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以上例句中,例①“见”是“走”的原因,“走”是“见”的结果。例②“病”是“不行”的原因,“不行”是“病”的结果。例③“引”是“灌”的目的,“灌”是“引”的结果。两个动词之间,同样可能连词,也可以不用连词。

3.两个动词连接引出了处所。

在这类连动式中,动词1和动词2连续,表示到达的处所。

①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墨子·公输)

②尝杀人,亡之吴。(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③茅飞渡江洒江郊。(杜甫)

这些句子中的动词,大多是行进类,如“跳、行、至、亡、之、出”等。

4.两个动词连接形成进行时。

①公跳而出。(左传·襄公二年)

②子路拱而亡。(论语)

③夹日以飞三日。(左传·襄公六年)

在这种连动式中,动词1和动词2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很难分出时间的先后,在某种意义上,动词中隐含着动词2的发生方式。

连动式中的两个动词,在先秦时,往往用连词“以”和“而”把它们连接起来,汉以后,用连词连接两个连动词的情况逐渐减少,主要靠意义的关联。

连动式作为特殊的结构形式,要注意辨别它和其他几种句式的区别。

首先,连动式与并列式不同。连动式的前后两项有先后之分,并列式的前后两项无先后之分。从语法结构上看,并列式的各项具有平等和并列的地位,一般可以逆转而不影响意义,连动式则不能随意逆转。如:

{并列式}察言而观色。(论语·颜渊)

{连动式}出门看木兰。(木兰辞)

并列式“察言而观色”完全可以逆转为“观色而察言”,意义并未改变。连动式“出门看木兰”,则不能逆转为“看木兰出门”,即便是转变了,意义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另外,还要注意连动式和状谓式的区别。区别这两种形式,主要看两个动词构成了什么关系。状谓式中,作状语的词主要表示后一动作进行的方式,对谓语有修饰作用,连动式重点在动作的连贯性上。如:

{状谓式}梯而下之。(司马光·李溯雪夜入察州)

{连动式}子路拱而立。(论语)

状谓式中,“梯”是“下”的方式,主要起修饰作用,在连动式中,“拱”虽然也隐含了“立”的方式,但这句话的重点是表现了“拱”和“立”的连贯动作,应该是连动式。

其次,还要注意连动式与复句的区别,主要是和紧缩复句的区别。如:{

复句}人夺其女而不怒。(左传·文公十八年)

{连动式}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儿上)

上面这个紧缩复句,前后动词的主语不相同。在连动式中,几个动词是一个共同主语。

连动式表示同一施事主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行为之间的各种关系,它加大了单词谓语的容量,丰富了句子的表现力,在汉语中保持着逐渐增多的趋势。现代汉语中,连动式以其形式多样,用法灵活,比古汉语有更大的发展。

(一)从主语和两个连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主语往往是两个连动词,或者其中一个连动词的受事者,受事主语是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当主语为受事性质并且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相联系时,就构成了受事主语连动式。在受事主语连动式中,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由同一个施事者发出,而是施加于同一个受事者,即句中的受事者。

1.主语是两上动词的受事者。

①尺把长的老鼠捉来吃。

②藏在柴房里一年之久的养蚕用具都拿出来洗刷修补。

③早上还好好的,下午就戴高帽子游街。

上面例句中的连动式,一种主语表示的是非人的动物,主语和两个动词的关系比较明确。另一种的主语是人或有生命的动物,主语和两个动词之间的关系要靠上下文来表明。

当句中出现表示被动的“被类词”时,主语的被动意味要稍微突出一些。如:

①他被缠上绷带推出手术室。

②小伙计被抓去毒打了一顿。

③小兰也被锁在屋里不让出来。

这种受事主语连动式的特点是两个动词都联系同一个受事者,两个动词大多含有处置性。

2.主语是其中一个动词的受事者。

这类连动词的主语是一个施受同体成分,它同两个动词的关系是一施一受的关系。如:

①我从师范毕业,分到乡下当教师。

②小王调到一家商店站柜台。

③张红安排在一个公司当经理。

这类句子中,第一个动词往往是“分调类”,如“分配、指派、选拔、安排”等,这类连动式中,主语受动在前,施动在后。还有几例施动在前,受动在后,如:

①俺坐着花轿被抬到你爷爷家。

②王二嫂躺在床上被推出去。

③小张毕业后被分配在市委当秘书。

(二)从连动式两个动词的关系看,有表示两个动词的连贯关系,也有表示两个动词的目的关系,还有表示两个动词的传承关系。

1.两个动词表示连续发生的动作,这些动作有时间先后之分,前边的动词表示动作在先的动词,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在后的动词。

①黄秘书写完报告交给了张主任。

②我穿上衣服跑出了窑洞。

③端起饭碗吃起来。

这种连动式中,两个动作具有连续性,它们互为先后,形成连贯。如例①中,主语“黄秘书”,“写完”后才“交给”,这种逻辑顺序不能颠倒。

2.两个动词中,前一个动词表示动作的方式或手段,后一个动词表示目的。

①孩子他爹上山挖药材。

②农民进城卖菜,经常不方便。

③青年人去南方打工。

这几句中,第一个动词说明方式或手段,第二个动词表示这种方式或手段的目的。如上面例句中,“上山”是为了“挖药材”,“进城”是为了“卖菜”,“去南方”是为了“打工”,两个连动词间构成了间接修饰关系。

3.前一个动词宾语是后一个动词的对象。

①走渴了摘一个香瓜吃。

②图书馆里有许多书买。

③食堂里供应糯米粽子吃。

这是一种特殊的连动式,两个动词间形成了特殊的顺承关系。例①中第一个动词“摘”的宾语是“香瓜”,而“香瓜”对是第二个动词“吃”的对象。例②中第一个动词“有”的宾语是“书”,“书”又是第二个动词“买”的对象。例③中第一个动词“供应”宾语是“糯米粽”,这个宾语又是第二个动词“吃”的对象。两个动词形成了连锁反应。

总之,现代汉语中连动式形式多样,用法广泛,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以上分析了古今汉语中的连动式现象。古今汉语连动式,在意义和结构上有许多相同之处。从结构上看,无论古代汉语中的连动式,还是现代汉语中的连动式,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组成谓语部分,而且这些动词陈述一个共同主语。从意义上看,无论古今汉语,连动式中的几个连动词之间有一定的意义联系;当然,这种联系比较复杂。

古今汉语中的连动式,也有一些不同,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其一,古汉语连动式主语大多数是施事者,受事者较少,而现代汉语连动式中受事主语较频繁。

其二,古代汉语连动式两个动词间可以用关联词,如“而”、“以”等,这种现象在上古汉语中尤为突出。现代汉语连动式两个动词间很少用关联词。

其三,现代汉语连动式比古汉语用法更灵活多变。

四、双宾结构的发展

一个动词有时候可以带两个宾语,我们把它叫双宾结构。双宾结构是古汉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形式。这种形式以其繁复的结构呈现于古代经典中。总体上说,古代汉语的双宾结构,大多与现代汉语的双宾结构相同,但语言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古汉语的双宾结构发展到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结构形式不复存在了。

古汉语通常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就语法功能来讲,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当的,常见动词有“遗、赐、归、予、与、偿、语、告、敢、问、悔”等。如:

①宁王遗我大宝龟。(尚书·大诰)

②哀公赐之桃与黍。(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③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④野人予之块。(左传·僖公二十年)

⑤秦王无意偿赵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后稷教民稼穑。(孟子·滕文公上)

这种赐予类动词的双宾形式,现代汉语中也大量存在:

①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②伯父送我两本书。

③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

④他告诉我什么。

从上面古今汉语双宾句的例子中,可以归纳出双宾结构的两条基本规律,(一)动词是含有授予意义或教示意义的。(二)指人的间接宾语在前,指物的直接宾语在后,前后次序一般不能颠倒。这是古今双宾式的相同之处。但古汉语还有一些双宾结构形式在现代汉语中淘汰了。

古汉语中有一种动宾结构构成式,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使用了,即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而使动用法和为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可以带上双宾语,就构成了使动双宾结构和为动双宾结构,这两种形式的双宾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基本消失了。

所谓使动双宾式,指动词同间接宾语构成了使动关系,而间接宾语凭借这个动词同直接宾语构成动宾关系。

①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六年)

②晏子饮景公酒。(晏子春秋)

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韩非子·十过)

以上句子从外形看,是“主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的一般双宾结构形式,在结构形式上同一般双宾结构没有什么区别,但在理解上却大不一样,是同形异构,间接宾语与整个动词构成使动关系,直接宾语与这个动词构成了一般动宾关系。如“生民心”是“使百姓产生异心”,这里“民心”不是偏正结构,也不是联合结构,而是双宾结构。当然,这种结构形式非常复杂,翻译成现代汉语往往同兼语形式表达双宾内容。其实,这是以今律古,从语法结构形式上看,它应该是一种特殊的双宾结构形式。

还有一种为动用法双宾结构形式。这种双宾结构形式即有为动用法的特点,又有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动词与间接宾语构成为动关系,同时又与直接宾语构成一般动宾关系。如:

①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尚书·秦誓)

②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战国策·秦策二)

③公衣之偏衣,佩之金块。(左传·闵公二年)

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的形式。

说到为动用法构成的双宾结构,最常见的形式,应该是动词“为”构成的双宾结构,王力先生认为,古书上有许多句子是用‘为’字作动词而后面带有双宾语的。

①而为之箪食与肉。(左传·宣公二年)

②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③以天为之笼,则雀无所逃。(庄子)

④不举火,故邻里为之靡粥,以饮食之。(礼记)

从上面句子中不难看出,“为”字带有双宾句,至少有这样两个条件,一是当它在具体的上下文里含有授予意义的时候,才能带有双宾语,否则不能。二是有些“为”字形式上的双宾语,应仔细分辨,如果是名词用如动词,这个名词已经取得了动词的语法功能,因而就不是双宾结构了。如:“具为之礼而归亡”(左传·成公元年)的“礼”是“举行礼仪”的意思,名词用如动词“为”是介词,它显然不是双宾结构。

因此,要注意“为”字双宾结构和介词结构的区分。双宾式结构跟它的动词有很大的关系,认识双宾式要从认识其动词开始,古今传承的双宾语其动词往往具有问告义、赐多义、取得义、称谓义、放置义等,这类动词的后带两个宾语,在结构上不发生直接组合关系,而一般同支配它们的谓语动词相联系。

下面先看看古汉语中的双宾结构。

1.给予类。在这种双宾结构中,近宾语一般指接受的一方,远宾语一般指所给的事物。常见动词是“与、予、赐、馈、归、遗、贻、施、接、责、偿、赏、付、进、假、资、供、贷”等。

①夫从使馈之锦与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②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古诗·饮马长城窟行)

③贷他半钱。(古喻经·债半钱喻)

④晋饥,公输之粟。(左传·僖公十五年)

⑤长房曰:“还他马。”(后汉书·方术列传)

这类双宾语中的动词是表示支援行为的,一般间接宾语指人,直接宾语指物。

2.问告类。往往表示语言活动,它们作谓语时,也是直接宾语用来指事,间接宾语指人。

①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②今予告汝不易。(尚书·盘庚中)

③诲尔序爵。(诗经·大雅)

④夫子语我九言。(左传·定公四年)

⑤告余先王若德。(毛公鼎)

问告类的动词多为“告、示、教、侮、训、言、语、问、数、申、传”等。

对这种问告类的双宾结构,《马氏文通》中早已论及。马氏把宾语称作“止词”,“教”、“告”、“言”、“示”等动字后有两止词,一记所语之人,一记所语之事,先人后事,无介字以系者常也。马氏首次揭示了双宾语的规律,只是不够全面而已。

3.取得类。动词表示取得的行为,主要动词有“夺、取、要、得、求、受、收、贾、窃、赋”等。

①公攻而夺之币。(左传·哀公二十六年)

②欲勇者贾余余勇。(左传·成公二年)

③吾为公取彼一将。(史记·项羽本纪)

④长房曰:“还他马,赦之罪。”(后汉书方术列传)

4.称说义。动词表示称呼、命名、叫作等意义。

①谓之京城太叔。(左传·隐公元年)

这种双宾语可理解为,谓语动词称间接宾语为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用来指人或指事,直接宾语用来称谓。

上面这些古汉语双宾结构形式,大多在现代汉语中延续了下来。

现代汉语双宾结构,主要有下列几种类型。

第一类动词表示给予。一般情况下,间接宾语指人,因动作而有所得,“她送我一支钢笔”里,“送”对“我”来说表示有所“给予”,“我”用“送”而得到点什么。现代汉语中表示给予的动词一般有“给、递、让、还、赐、赏、托、退、奖、短、欠、该”等,这类动词除“我管你饭”的“管”,“他欠你多少钱”的“欠”外,大部分都可以说“给”。诸如“递给、让给、还给、奖给”等,单音节词加“给”后结合很紧。

①我递给他一包香烟。

②工会奖给他一面锦旗。

③你赶紧退给奶奶一个奶瓶。

④领导交给大家一项任务。

第二类动词表示取得。间接宾语因动作而蒙受不利,或主语所表示的事物从间接宾语那儿得到了一点什么,动词常常是“取、赚、拿、得、骗、抢、偷、耽误”等。

①我拿他一包糖。

②金牛公司赚了红星厂二百万。

③小宋赢了我一盘棋。

④班里得到学校一个篮球。

在取得类中,其中还包括间接宾语蒙受不利:

①我费了你好多时间。

②妈妈打小铃一巴掌。

③他骗我一支钢笔。

④耽误了他两节课。

当一个谓语都表示“给予”或“取得”类时,要注意区分。表示“给予”时,后面一般要加“给”。

A①我借给他两本书。B①我借他两本书。

A②我租给老王一间房子。B②我租老王一间房。

A③我拿给他一包糖。B③我拿他一包糖。

A类动词表示“给予”,间接宾语因动作而有所得。B类动词表示“取得”,间接宾语因动作而蒙受不利,主语则有所得。

第三类,主语是问询意义。这类动词主要是“问、告诉、通知、请教”等。

①老王告诉我他明天去上海。

②支部通知老沈明天下午开会。

③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

④小王问老师什么时候补课。

⑤你请教主任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

第四类,动词是称谓类词。

①大家叫他精灵鬼。

②人们称他王大麻子。

上面这几类中的双宾结构,基本形式和意义跟古汉语大同小异,它们的直接宾语比较简单。现代汉语中还有直接宾语比较复杂的双宾结构,这是古汉语中少见的。如:

①老渔人告诉我,洞庭湖还有更美的珍珠。

②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

③市委派人到陈然家里通知他,党内出现了叛徒,《挺进报》应当尽快转移。

例①由直接宾语中主谓短语充当,例②直接宾语由两个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组成的复杂联合短语充当。例③的直接宾语由复句结构充当。

从双宾语的辨析中,要注意这样一种语言现象,即表面上看似双宾结构,实际上间接宾语位置上的他(它)虚无所指,这种句子并不是双宾结构。

①我买他两斤肉。

②这两天赶写他一篇文章。

③下个月我看他两场电影。

④明天你上它半天班。

⑤小明今天玩它个够。

从形式上看,这类句子跟双宾语结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它)”虚指,就连“个”也非实指。这种用法多半出于修辞上的考虑,“他(它)”达到语音强调作用,一般情况下,“他”后边省略有停歇,起到了强调“他”后面词语的作用。通过以上对古今汉语双宾句的分析不难看出,现代汉语的双宾句形式在古代汉语中都已有表现,现代汉语双宾结构,承接于古汉语双宾句形式,并有所发展,现代汉语中的双宾结构比古汉语中更复杂,更广泛了。

在古今汉语双宾句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在现代汉语中,经常出现双宾语句的复杂现象。即双宾句后面附加一个谓语形式来申明那带双宾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目的。如“我送你一本书看看”,用“看看”表示“送书”这个行为的目的,“给你点好东西吃吃”用“吃吃”来表示“给你好东西”的目的。这种双宾语句的复杂现象,在近古汉语中也存在,但并不多见,而且多出现在小说中,如“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西游记)这种现象,无论古今,都是口语化的结果。结构,承担于古汉语双宾句形式,并有所发展,现代汉语中的双宾结构比古汉语中更复杂,更广泛了。

同类推荐
  • 独自散步

    独自散步

    《独自散步》收录近十多年作者有关时代历史反思、社会现象剖析、文化教育观察、世态人生感悟、往事回顾、旅程杂记、人物素描、读书随笔之类的文字。在这些文字里,作者力求发出那些文学研究之外的又不同于流行文化的声音——一个在精神、思想世界里独自散步的知识分子的声音。
  • 春天巴士

    春天巴士

    本书内容是作者十年之间的诗歌选,以抒情为主,涵盖了亲情,爱情,友情中的各种细腻感受,主题多以生死,轮回,自由,传说为主,穿插现代人的情感状态和矛盾纠葛,最终指向人与人之间的珍重和内心的宁静。
  • 柳树井

    柳树井

    本书是以魏喜奎为代表的一批老艺术家运用曲艺的形式编演了一些带有戏剧成分的作品,起初冠名为“曲艺剧”。老舍先生看后感觉这个形式很吸引人,曾撰文描述这种曲艺剧是话剧、歌剧、京戏、评戏和曲艺掺合起来的东西,有点“四不象”。后来老舍为曲艺剧创作了剧本《柳树井》,还建议曲艺剧把“艺”字去掉,干脆取名为“曲剧”,并为曲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非常中肯的意见。《柳树井》是北京曲剧的开山之作。
  • 子夜(走进名家 重温经典)

    子夜(走进名家 重温经典)

    《子夜》,原名《夕阳》,以1930年5至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刻画了包括商人、军人、知识青年、交际花、遗老、工人等各阶层人物,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在军阀混战、工人罢工的恶劣形势下,吴荪甫虽然竭力振兴民族工业,加紧压迫工人,大搞公债投机,但在对手赵伯韬强大的经济牵制下,最终一败涂地,彻底破产。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 逝去的故乡桃花

    逝去的故乡桃花

    《逝去的故乡桃花》呈现了一个富有精神乌托邦色彩的写作者张杰,20年如一日在村庄和偏僻县城的所有精神努力。他尝试了精神存在对于一个时代的可能性,在一种具有毁灭性的文字结局里,得出一个悲怆性的结论,至少在一些区域,精神的存在是这个时代的一种奢望,而且其普遍性已逼近时代的本质部分。
热门推荐
  • 正常的漫威与不正常的我

    正常的漫威与不正常的我

    不正常的穿越者,在漫威的日常...............
  • 村花黑化,黑吃黑

    村花黑化,黑吃黑

    重生前,她被爹娘卖给人牙子,斗不过既富又贵的色胚,落了个惨死街头的下场。比尘埃更低微,她死后竟然无衣可穿,还要被指指点点,被围观。死人的躯体在麻木地承受屈辱,灵魂在空中飘荡、哭泣、憎恨!幸得一恩人路过,随手赠予她一件粗布衣衫。从此,她有恩报恩,有仇报仇。——重生后,她死心眼,因一衣之恩,而甘之如饴地一生相伴!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麻烦或轻松,无论忍耐或欢愉,她赴汤蹈火,无怨无悔!重生后,她扮猪吃老虎!哪怕亲情的血脉再亲,也抵不过耻辱和伤害!对待前世的黑心爹娘,她将以牙还牙!——古代种田文,婚后甜文,吻戏会有的,萌包子会有的,内涵的周公之礼也会有的!报恩与复仇一路同行,天使与恶魔集于一身!男主种田发家,护妻,护包子!关键是身强体壮、身强体壮、身强体壮!同时,他多才多艺,除了种田,摸鱼也会,逮兔子也会,还会打鸟,打流氓色胚更是不在话下!女主号称村花,村头一枝花,从头发美到脚丫,不凋谢,只移栽,移栽到恩人男主家!花儿年年开!男主年年月月日日赏花花,还有甜甜的果子摘!然而,婆家的日子也不是一帆风顺!婆婆不待见村花媳妇,怎么办?妯娌又懒又馋,还爱欺负老实人,怎么办?怎么抵御委屈?那就只能全身心地武装自己,自己比反派更腹黑!更戏精!更机智!还要坚决地抱住自己的丈夫,从头到尾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久歌证

    久歌证

    直系横行,旁宗落道,九鼎三族,我为添脉!:“前方的扭曲让我走尽无尽坎坷,在星河灭世时我怀忘古今,物天之道不足道忆”《证道录》语
  •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
  • 温暖永远

    温暖永远

    《温暖永远》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了作者近五年间发表在各种报刊上的散文作品60余篇,约28万字。大部分作品是对亲情、友情等人间真情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人世间真诚友善的感情才是人类永远的温暖”这一主题。文笔朴实,格调高雅,多侧面艺术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火烧圆明园(晚清帝国风云系列)

    火烧圆明园(晚清帝国风云系列)

    晚清帝国风云系列,是关河五十州近代历史写作的重磅作品。本系列参阅了国内外丰富的史料,运用多重的观察视角,深入地理解历史现场各方的立场,和他们真实人性底色和认知逻辑,试图重新梳理近代史发展脉络,再现一个真实可感的晩清,解读历史的多样可能性。火烧圆明园作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给所有中国人的内心都造成了巨大的创痛。而清帝国的南方,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对太平军的决战在即,清帝国如何熬过这段最艰难的时光?历史还能再给它机会吗?本书以火烧圆明园事件为切入点,将晚清帝国风雨飘摇的历史画面徐徐展开,对咸丰帝、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洪秀全、李秀成、巴夏礼、华尔……诸多历史人物进行深入人性底色的刻画与描摹;这里有风云人物成长与折戟,有朝堂政治的诡谲波澜,有战场上的玄黄带血,有对外博弈中清政府的进退失据,有人性的闪光、懦弱与复杂,也有对火烧圆明园之谜等诸多历史迷误的辨正与思考。
  • 爱你到时光尽头

    爱你到时光尽头

    都说爱情如蜜饯,岑安安自始至终能体会到的都是刻骨的疼痛。直到为了那人一无所有,满身伤痕。她才知道,那一直向往的爱,是毒药,是枷锁,蚀骨灼心,却无一丝暖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地球有遗迹

    地球有遗迹

    有一段被尘封的历史,它大概发生在炎黄血脉开始以前,在那个没有记录的时代。我称它为——神话纪元。探索上古遗迹,揭开神秘史书,直面诡异恐怖!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