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30500000009

第9章 堡寨长城壮边塞风光 大钟铭文载宁安沧桑

明代初年,元残余势力经常伺机南侵明朝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之间的广大地区,设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绥(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镇命大将统兵守御,合称九边。中宁恰在宁夏与固原二镇之间,地当要冲,但民不安生,所以从洪武三年至五年(1370~1372年),陆续将灵州、鸣沙州的百姓迁往陕西一带,以为防御之策。后来,明朝的军力强大,足以抵御鞑靼的侵扰,才有移民来屯垦。

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有一首民谣在中宁广泛流传,妇孺皆知: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首民谣说明,中宁的子民多是从山西迁徙而来。明朝为什么把山西作为迁民之出发地呢?因为,元末中原地区兵乱荒役之时,“表里山河”的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由于自然地理的因素,中原地区的水旱蝗疫较少波及山西,战乱亦少,显得相对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邻省,山西就有点经济繁荣、人丁兴旺的样子;再者,相邻诸省亦有大量难民逃亡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稠地狭的地区。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北人口为189.3万人,河南人口为189.1万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03万多人。因此,山西就成了向外移民的重点地区。明初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四五次,每次移民动辄数千户,甚者户数逾万。当时山西移民主要来自太原、平阳二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即以今太原、临汾、晋城、长治等地为移民的集散中心,而以临汾附近的洪洞为最,这与洪洞县人口稠密又地处交通要道不无关系。在洪洞县城北1公里处,有座广济寺。广济寺为唐贞观年间的建筑物,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唐宋以后又建有驿站,房舍宽大,常驻驿官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事务。万民萦怀的大槐树就在广济寺旁,驿道从树荫下通过。因临近汾河滩,河滩上的老鸹便在古槐树枝杈间构巢垒窝。明初移民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会集之所。移民活动大多在晚秋进行,此时槐叶已经凋落,老鸹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临行,凝眸高耸的古槐,栖息树杈间的老鸹不断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不忍离去,频频回首,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从山西迁徙四方的人们,寄居他乡,把洪洞大槐树、老鸹窝的故事流传给后人,聊解思念故土之情。

中宁县宁安乡殷庄村农民郭风召说:“我们郭家原有家谱,有祠堂。家谱在清同治年间因兵祸遗失。听祖辈代代相传,家谱载明祖籍山西省汾阳府洪洞县北社里村,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由官府强制迁移至此。同时从社里村迁来的郭姓有18户(每户先来1人,编者注),每户发耕牛1头、犁1张,因此人称郭姓住地为‘十八犁’。当时迁来户与原洪洞县未迁的郭姓各执铜牌半个,以备日后探亲寻祖时为证。有牌证者,老家的人可招待食宿并借给路费。后来回乡探亲者往往长居不走甚至多要路费,惹气了祖籍的人们,便把铜牌收回,从此与祖籍洪洞断绝来往。”现在郭姓在中宁县是大户,人丁兴旺,住地分散,宁安乡的郭庄村、殷庄村,康滩乡的大滩村,余丁乡的黄羊村、余丁村,石空镇的关帝村,这些村的郭姓人家都是明代从洪洞县迁移过来的。舟塔乡潘营村农民光银盘说:“我们光家原有家谱,同治年间因战乱丢失。我们光家原籍是山西省绛州府城内光家巷,明洪武年间由大槐树下迁徙于此地。同时迁来的还有潘、严、李、赵、叶五家,现在舟塔乡的光、潘、严、李四姓户族较多,人丁繁盛,赵、叶两姓于同治年间因避兵祸逃亡他乡。”

县城西门外1公里处的王家桥,也就是现在的宁安乡郭庄村二队,过去有一棵大榆树,是县内有名的“树王”。这棵大榆树是在明洪武初年长出来的,后来长成参天大树,树身高十余丈,主干七个人伸开膀子才能合抱过来,树冠伞状,占1亩地大。这棵榆树历经5个世纪,虽遭遇过不少天灾人祸,但依然活到1958年,后来因“大炼钢铁”被砍伐。据树主人张发达老先生生前讲,他们的祖先原是山西汾阳府洪洞县人,明朝洪武初年迁徙至此。迁来后定居王家桥,分到了土地。不久在分到的一块地里长出了一棵小榆树苗,后来长成了大树。祖先们为了怀念山西祖籍的大槐树,便把坟地选在大树下。因为迷信,坟地里的树木人们不敢随便砍伐,更不敢用这种树木做器具,所以这棵树才能长成这么大。县城西门外朱家庄(今宁安乡郭庄七队)农民朱廷玺的上耳房内也长着一棵大槐树。树为什么长在屋内?据朱家人讲:“我们祖先由山西大槐树下迁移至此。祖先们为了不忘祖籍的大槐树,定居后,就在屋前种上一棵槐树以示纪念。后来树长大了,人口也增加了,居室需要扩充,为了留下对祖籍大槐树的怀念,宁肯把树留在屋内也不愿把它砍掉。这棵树直到1976年园田规划时才砍伐掉。”虽然两棵象征祖籍古槐的大树被砍掉了,但移民后裔们的那种古槐情结还世代相传。

大量移民迁来,需要修筑堡寨安置他们。据史料记载,当时中宁境内除鸣沙有古城外,其他堡寨都是明代修建的,修建最早的是宁安堡,建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其次是枣园堡,建于弘治元年(1488年)。嘉靖九年(1530年),又建了新宁安堡,简称新堡。还有张恩堡,建于隆庆元年(1567年);石空堡,建于万历三年(1575年);永兴堡和张义堡,二堡均建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渠口堡,建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铁通堡,建于天启七年(1627年)。此外,恩和堡建于万历年间,具体某年失考,当时名威武堡。

宁安堡的建堡年代,除了史籍上的文字记载外,还可从一口大钟的铭文上得到佐证。

1959年秋天,在中宁县铁厂收集回炉的铁质器物中,发现一件文物,是县政府院内一口用来鸣报开饭时间的大钟。后来,大钟上的铭文被人抄录下来,大钟却消失在县铁厂的高炉内。

经过证实,知道这口大钟是明朝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中卫参将蔡英主持修建宁安堡时,给城堡寺庙铸造的观音堂大钟,是中宁县城始建时的一件珍贵文物。

宁安堡观音堂大钟高4尺(钟把未计入),内径2.7尺,钟口厚1寸,呈波状牙口。钟体外表的上部刻4层铭文。第一层分为四句八方,每方两个字。这四句是: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生辉,法轮常转。第二层下面竖写标题一方,文曰:大明国陕西宁夏中卫河南宁安堡观音堂发心铸造鸣钟一口。标题的左下侧署名:管屯千户曹纪同主持僧真源众信人等。标题的右侧线外,自左而右排列着几个小方块。第一方是钦差左参将蔡英与其妻、妾、弟、子共9人的题名。第二方是本卫指挥杨忠等18人的题名。第三方是千户曹纪与其母、妻、子、媳、孙7人的题名。第四方是千户李能与其妻、妾、子、弟、弟妻等11人的题名。第三层只有横线,没有划方,有千户、千百户、百户等34人的题名,其中个别兼题亲属姓名。在第三层末尾还题舍人张昙等19人的姓名。第四层题主持僧真源和徒弟如共,其余15位僧人、信士只列了人数,题名总人数达七十多人。

这口大钟铭文告诉后人,蔡英是主持开创宁安堡屯区的中卫参将。据清朝《乾隆中卫县志》记载,宁安堡始建于明朝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蔡英是京师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调任宁夏中卫左参将,弘治元年(1488年)调离中卫,在任4年时间。开创规模宏大的宁安堡屯区是他任内的重大任务。当时,新建屯堡、修筑堡城是要由巡抚奏报,朝廷批准,国家出钱,调用军工的。新建宁安堡屯区不同于一般建堡工程,互相联结的重点工程有六大项:一是在当时的清水河口以西(今肖闸以西)修一道拦河大坝,使宁安滩归靠黄河南岸;二是舟塔以西黄河南岸开口,兴修宁安滩引黄灌溉的柳青渠;三是上延七星渠口到柳青渠口的西面;四是在七星渠新渠口南侧加修一道贴渠,利用该渠较高水位灌溉七星渠以南的烟筒山北麓坡地;五是处理清水河对屯区的干扰问题,开辟龙坑沟;六是建宁安堡城。据民国年间勘测,城堡周长约1500米,坐向南偏东2度,东西宽264米,南北长443米,呈长方形。这就是现在中宁县城所在地宁安镇的中心地带。宁夏当局设置宁安堡屯区的意图主要是增产国朝岁贡枸杞,让宁安滩归靠南岸的目的在于开辟大规模的清水河洪泛区。对于当地屯军来说,柳青渠和贴渠新垦的引黄灌区提供了大量的肥田沃土,从总体上来看是利大于弊。蔡英一家人名列宁安堡观音堂大钟铭文之冠,可见他在任内主持开创宁安堡屯区是得民心的工程。

建了宁安堡,为什么还要建一个新堡呢?

说来话长,古时候的黄河比现在的黄河水量大,水势猛,而人们征服黄河的能力却远远不及现在。那汹涌澎湃的黄河,过了泉眼山,横冲直撞,谁也管不住它,所以有谚语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中宁,因为黄河是东西流向,就成了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

明朝嘉靖年间,黄河到了三十年河南的极限,那滔滔的河水,一过泉眼山,就发疯似的向东南猛冲过来,南岸已经到了靳崖、房营、宁安、莫嘴一带。

黄河已经到了宁安堡城的北墙根下。老堡城的北墙根,在现在县城北街公安局大院的北墙一带,在此以北,都是黄河。如果再向南冲,宁安堡就保不住了。宁安堡的居民人人发愁,有一位叫刘仲逵的老先生,热心公益,古道热肠,急大家之所急,想大家之所想,就代表大家写了一篇呈文,请求官府保堡救民(事见《嘉靖宁夏新志》)。呈文送到县衙,县太爷抓耳挠腮,无计可施,只好层层上报,这才惊动了巡抚翟鹏。

在明朝,巡抚相当于省长的大官,可是翟鹏官再大,也奈何黄河不得。他接到呈文后,只好亲临现场勘查。看过来看过去,觉得这黄河实在惹不起。惹不起,只好躲了。于是他上奏朝廷,请求将宁安堡南迁。嘉靖皇帝曾被海瑞解释成“家家皆尽”,不是个好皇帝,但事关一堡人民的安居乐业,他还是下诏拨来了搬迁所需帑银。有了御旨和经费,翟鹏就在嘉靖九年(1530年)下令在宁安堡东南三里处再筑一个宁安堡。

俗话说,人算不如天数,当人们正在昼夜奋战筑堡的时候,黄河水却开始回头了,今年向北退一点,明年向北退一点。结果是,原来的宁安堡保住了,新建的宁安堡筑成了。两个宁安堡,怎么叫?只好把新建的这个叫新宁安堡,简称新堡。

除了建堡,还筑了长城。中宁县境内的长城,是明代成化年间,由巡抚都御史贾俊奏请修筑的。据《弘治宁夏新志》记载:“自双龙山南起至广武界止,长一百余里……”它自胜金关向东延伸,经过黄羊湾、双龙山口,越老牛湾、边墙湾、棺材山、而后向东北方向折转,再经小石墩、羊头山、芦沟湖、四眼井进入青铜峡市境内,全长48公里。城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依山势起伏而建,所用材料就地取材,遇石垒砌,逢土夯筑,有些地段则利用天然沟堑切削而成,遇到无石无土的沙丘地带,则用树枝、芦苇与沙砾、石子层层铺垫、浇水,夯筑后相当坚固。

1644年,明王朝覆灭,清世祖福临(顺治皇帝)入主中原,一统天下,长城才失去了防御作用。中宁明长城五百多年来经风吹雨淋,日晒风化,山洪冲刷,人为毁坏,渐成断壁残垣,只有黄羊湾一段保存较好。

长城中还建有烽火台,也称烽火墩、烟火墩、烽燧,是明长城的主要组成部分。烽火台根据形制和作用,分为两种,一种是建在城墙上,外侧凸出于墙体,墙上建有雕楼,楼内住人、存放武器箭矢和生活用具,楼顶瞭望放烟,凸出部分既可加固城墙,又能从两侧射敌,起到敌楼的作用。另一种建在长城外,在修筑长城的同时,便在长城外侧距长城数里远的较高山头上修筑烽火台。烽火台的间隔距离根据视野及山形而定,有的三四里,有的七八里不等。烽火台是用来侦察瞭望敌情的前哨阵地,遇有外敌来犯,立即燃放烟火通知守军。白天点烟,称为“燧”,夜间放火,称为“烽”,描写战争场面的“烽烟滚滚”“烽火连天”等词语即由此而来。长城绵延万里,战线太长,驻守长城的官兵由于兵力有限,平时只派少数士兵巡逻瞭望,接到烽火报警通知后,指挥机关便会调集大部队迅速赶赴来敌军侵犯的地段登城拒守,敌多守军兵力不足时,还要调集屯垦戍边的“民兵预备役”部队配合增援,形成了全民皆兵的防御体系。在主烽火台脚下旁边还建有十个左右东西排列的小型烽火墩,高度为主烽火台的五分之一,这是用来通报来犯之敌兵力多少的。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法令规定:“今边墩举放烽炮,若见敌二十人至百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两烽两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依次类推。这样,长城内侧的指挥机关,便可根据烽炮多少知道来犯敌人的兵力情况,适当调集军队迎战,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种先进的军事通讯手段。

中宁县境内的烽火台较多,从胜金关至渠口堡共有座,其中石砌的座,土石合筑的两座,黄土夯筑的21座。石砌的一般都很高大,为主墩,黄土夯筑的较小,为辅墩。“大墩”烽火台是中宁境内明长城上一个最大的烽火墩,高20米,底边见方米,因其墩体高大而得名,该墩建在一座极高的山峰之上,海拔高度1413米,山峰石质属玄武岩,非常坚硬。墩基用石块砌成正方形,然后用大块石料逐层垒砌外壁,每层石块的砌缝都相互压茬,增强了墩台的整体性。每砌两米高就用圆木在墩体的四个边角上拉茬,又在拉茬的圆木中间用碎石、黄土填充夯实,再在上面铺上柠条、红柳等灌木枝条,这样层层叠砌,使整个墩台成为一个整体,十分坚固耐久。

“尖墩子山”烽火台位于大墩西北侧,两墩相距三四公里,因其造型呈尖状而得名。尖墩子山烽火台属于瞭望墩,建在长城以外几公里远的一座最高山峰上,海拔高度1526米。此峰四面崖壁陡峭,一峰兀立,很难攀登。尖墩子山烽火台整体形制与大墩相同,墩高15米,底边见方16米,底大顶小,从下面远远望去,墩呈三角形,与山峰成为一个整体,不到跟前很难分出哪是山峰哪是烽火台。砌筑峰墩的石块一般都很大,最大的有上千斤重,最小的也有几百斤。几百年前的古人在没有机械吊装设备的条件下,如何把那么多大石头搬运到山顶上去,令今人百思不得其解。

坐落于黄羊湾长城北侧约三里的直隶墩烽火台,是离平原最近的石砌烽火台,距离平原只有两里多,所处山头海拔1351.5米,墩高13米,每边长见方15米,旁边有小型烽墩9座。站在台上放眼望去,长城似游龙蜿蜒东来,逶迤西去,烽火台如卫士,交织错落,守卫着长城,甚为壮观。

今天,古长城与烽火台虽已失去了往昔的军事屏障作用,但却随着时代的进步,演变为点缀祖国壮丽河山的独特的人文景观。1986年,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宁县人民政府将其确定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宣布,将全国明代以前的长城全部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宁县黄河南岸,还有一段长城,经常被专家忽视,所以未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隆·中卫县志》称它为“徐冰水新边”。“新边”二字,说明它建筑在黄河北岸长城之后。它南北走向,北起中宁县鸣沙镇南面的山坡,南至同心县徐冰水,鸣沙是其起点,徐冰水是其终点,准确的说,应叫鸣徐新边。这段长城的工程设计者和施工主持人,史无记载,但一定是一位当时与宁夏防务有关的人。据史料记载,弘治年间以后,与这件事情有关的人有两位,一位是嘉靖八年(1529年)以兵部尚书总制三边军务,在宁夏创深沟高垒修建北长城,即由横城至定边的河东墙的山西太原人王琼,另一位是嘉靖九年(1530年)以佥事督储任宁夏,筹划过河东沟垒及平虏(今平罗)新边,由是升副使的安徽安庆府桐城人齐之鸾。二人基本同时来宁夏,都与河东深沟高垒有关,也都可能与鸣徐新边有关。但是二人比起来,齐之鸾与鸣徐新边的关系更为密切一些,这从他当时到鸣沙附近的威武堡(恩和)视察时写的题为《将之威武堡》的三首诗中可以看得出来。

物候催屯种,肩舆历塞尘。

水潆三岔晓,渠动七星春。

花气酣歌鸟,荆丛翳斗鹑。

麦畦青未了,路有告饥人。

卤泛春畦白,阳回腊麦青。

山形夷夏界,渠利汉唐经。

燕早花前乳,莺迟雨后听。

客心淹冉冉,江树望冥冥。

朔气凝长闭,春深始见花。

山青横鸟道,日白闹蜂衙。

土屋耕夫墅,云峰战士家。

褰帷把残籍,不记在天涯。

诗中,“山形夷夏界”,说的是当时鸣沙作为边防前哨的战略地位;“云峰战士家”,说的是当时守边战士在山头驻防的战斗生活。

鸣徐新边,全长62.5公里。走向大体上沿着红柳沟沿,在红柳沟西岸,沟沿陡峭处,以沟为墙;沟沿缓坡处,则削坡为崖,充分利用地形,省工省力;在红墩到大河子水的开阔处,打了土墙。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墙体多已坍塌,现在仅存的墙体只有2.5公里。鸣徐新边与河北长城不同之处是它只有墙,没有烽火台。鸣徐新边在明代归固原总制管辖,每年黄河封冻之前,开始驻军守备,称为防秋。届时三边总制亲自前来检查防务,到今下马关下马。下马关之名,即始于此。

同类推荐
  • 游穴调查组

    游穴调查组

    一件离奇的命案让两名年轻的刑警遭遇重重困难。两名神秘莫测的考古队员受命相助,却让一行人陷入种种诡异之事。隐匿在他们周围的算命先生和道人不知是敌是友。墓中的壁画和九鼎又让他们发现了历史上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两位刑警办案人员深感他们似是离凶手越来越远,却又离真相越来越近……
  • 毒牛记

    毒牛记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雌性的草地

    雌性的草地

    文革时期,一群年轻的姑娘被派往中国西北荒凉的大草原,她们组成了一个神圣而庄严的集体--女子牧马班,在恶劣的草原气候和环境下牧养军马。故事从"小点儿"这个有乱伦、偷窃、凶杀行为的美丽少女混入女子牧马班开始,从她的视角观察这个女修士般的集体。她们的青春和人生被荒诞的崇高与神圣所扼杀,年轻的肉体与灵魂最终都先给了所谓"理想"的祭坛。
  • 小城故事

    小城故事

    市文化局弄成现在这个样子,已经有好几年时间了,要说是什么样子也不是什么样子,不过就是爱吵架,按他们自己的说法叫做穷吵。但也不是人人爱穷吵,常常是文化市场管理站站长钟光景和群文股股长刘立新穷吵引起其他人都穷吵。清河市是县级市,属老少边穷地区,经济不发达,财政情况比别的地方更吃紧,工资常常是上月搭下月,就别说其它的福利待遇了。那些有条件的单位都发挥自身的优势,叫做堤内不足堤外补。市文化局是搞精神文明建设的,对下面没有什么硬指标,人家就可以不上你的门,文化局也就成了个清水衙门。
  •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

    本书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童话、婚姻爱情、航海冒险、宫廷趣闻和名人轶事等等,故事中的人物有天仙精怪,国王大臣,富商巨贾,庶民百姓,三教九流,应有尽有。这些故事和人物形象相互交织,是研究阿拉伯和东方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的珍贵资料。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阿P故事

    阿P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月江正印禅师语录

    月江正印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随破冰而至

    我随破冰而至

    一朝苏醒,便是一万年之后。杨百川?不,我叫川海!地球的荒谬时代已经消失,迎面而来的是无边的宇宙。在这个高科技的时代,川海明显就是一个土包子。但那又有什么关系,所寻求的答案依旧等待着她去寻找。
  • 来自未来的Angel

    来自未来的Angel

    2090年5月20日,科学家终极实验成功,他,‘千夜一号’诞生。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由于他的太成功,却被外界所议论纷纷,被科学家囚禁在实验室,担心他的到来影响人类生活的稳定。‘千夜一号’不甘被囚,终于破茧而出!那么,他去哪里了?科学家的女儿不知‘千夜一号’身份,深深的爱上他之后才发现不可能,斩断情丝,视若路人。‘千夜一号’后来命运怎么样?他和科学家的女儿之间能否擦出爱的火花?新世纪的科学家又将对‘千夜一号’有怎样的举措?这是一个怎样离奇的故事?请锁定《来自未来的Angel》,千紫颖带您一解缘由。
  • 暖宠无限之娇妻入怀来

    暖宠无限之娇妻入怀来

    那一年,叶凉夕十五岁。生父不详,母亲去世,她住进帝京四大豪门之首的傅家。那一年,傅景湛二十五岁。傅氏集团唯一继承人,人说他矜贵清隽,少年老成,疏淡内敛,生活苛律几近变态,是帝京呼风唤雨,无人敢触其锋芒的天之骄子。家里莫名其妙多了只小白兔,傅景湛对此并无意见:养只小兔子而已。叶小菇凉表示:男神好冷淡怎么办?后来,人们发现,高冷禁欲的傅大boss一点也不高冷不禁欲不冷淡!后来,傅景湛才知道,小白兔也不好养。小白兔渐渐长大,被大灰狼盯上了!傅大boss不淡定了。小白兔名声大噪,要离开他身边了!傅大boss着急了。更有甚者,亲生爸爸找上门来想要带走他一手养大的小兔子!怎么可能?傅大boss大怒,把小白兔叼回窝,吃干抹净。吃瓜群众一脸懵逼:叶姑娘上辈子是拯救了世界么?男神,还能让我们好好瞻仰么?其实啊,没有人知道。高冷的傅先生,私底下把他的小姑娘亲亲抱抱举高高,宠得不行。其实啊,傅景湛不知道。那一年,第一次见到小姑娘,他从光中朝她走去,照亮了她黑暗的四周。从此他成了叶凉夕生命中唯一的光与暖。***【暖暖哒小剧场】傅先生对她宠得不行,人说傅景湛跟个老父亲似的,叶姑娘不喜欢这话,问怎么办?傅先生:“咱们证明给他们看。”叶姑娘:“怎么证明?”傅先生:“慢慢证明……”漫长而不可描述的证明之后,叶菇凉睁着一双湿漉漉的眼睛埋在被窝里控诉地看傅先生。男人眸光潋滟,目藏远山,捏着小姑娘的下巴,笑,“我老么?”叶姑娘气鼓鼓把自己彻底埋进了被窝,哼,才不老!她明明想问的不是这个问题好么?***ps:①暖宠治愈系故事。②一对一,多cp。
  • 魔凰邪妃:狂医倾天下

    魔凰邪妃:狂医倾天下

    【结局已补,可免费看】她聪颖出彩,誓要达到炼丹技术的巅峰,不料却被同门害死。复活之后,谁欠了她,以血来偿!难得管闲事,捡到一身份不详冷酷男,还霸道得没边。“我活着,你就不能给我死了。”“如果你死了呢?”“那你就陪我一起死。”“……”是个人都要来压迫她,靠!当她吃素的?妈的,统统等着被神级魔兽踩扁吧!高利息高回报还不收费!御海驽风,一袭魔魂纵九天。千年圣犀保驾,上古神兽护航,三尺回眸虬龙剑为破天之光…她命,天地赋予。要夺?来!——“我要逆了这天,灭了这地,拆了这城,谁能阻拦!”
  • 长腿叔叔

    长腿叔叔

    每个女孩子在看了《长腿叔叔》后都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孤儿,羡慕那种无拘无束和自由放任的生活,幻想着也能够遇到自己的白马王子——长腿叔叔。给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亲笔写封信,无论他们远在天涯还是近在咫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就达到了我们出版这本书信体小说的目的了。
  • 《第三自然界概说》解读

    《第三自然界概说》解读

    公木(张松如)先生是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公木先生长期在大学或其他教学岗位上工作,科研成果丰富,“第三自然界”学说是其最重要,最具有创新性、前沿性、拓展性的研究成果。2018年是公木先生去世20周年,也将迎来先生诞生108周年。推出这部《第三自然界概说》解读本,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课题的再度关注,并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文化建设、理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