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51700000002

第2章 无从选择的选择(2)

所以,不要逃避,还是去做出选择吧。因为,所谓自由就是承当。苏菲用生命演绎着选择和自由的真理。在逃离集中营之后,她和内森走到了一起。这个男人让她感受到了久违的拯救力量,每一个集中营的亲历者,对于拯救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感受。可惜,内森却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他献给苏菲的爱只能是苦涩的,甚至是致命的。于是,苏菲再一次得到了深爱着她的丁哥的拯救。他带她离开了内森。可是,在丁哥那里,苏菲仅是稍稍平复了一下受伤的身心,便又匆忙回到了病情发作的内森那里。这是她的又一次选择,她明白前面等待着她和内森的将是什么。死亡。这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了。别无选择了吗?当然不是,但苏菲只愿选择和内森相拥着死去。用死亡来引领死亡,这就是苏菲所能够拯救内森的有限方式。

被背叛的生活

弗洛伊德曾在《文明及其缺憾》一书中这样写道:“如果没有铁路征服了距离,我的孩子绝不会离开家乡,我也不需要电话以便听到他的声音;如果不能乘船横渡海洋,我的朋友就不会踏上远航的征途,我也不需要一份电报来解除我对他的担忧。”的确,发达的科技手段在不断突越着命运对于我们的限制之时,也不得不同时补偿着由此导致的种种遗憾。电话、电报乃至今天更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常常承担的正是这样的补偿,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电话依然补偿不了我们所渴盼的一个眼神;即便是视频通话,也照样补偿不了我们期待已久的一次拥抱。这里的声音和眼神皆没有热度,它们永远取代不了我们在拥抱之际所感受到的彼此的呼吸、心跳以及气息。它们跨越着距离,却丝毫抹不去距离存在的痕迹。而更为可悲的是,当我们习惯了这种痕迹的时候,或许我们也就再没有亲近对方的机会了。

虽然我们征服了距离,却也因此失去了拥抱。仿佛,从我们来到亲人身旁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离开他们。朝夕相处的日子并不令我们感到珍惜,其中似乎并不存在我们所要器重的人生要义。我们一心向往的只是某个更远更大的地方,是许许多多的人们都艳羡着的地方。我们迷恋于新奇而冷落了熟悉,醉心于征服而疏远了身旁。我们毫不理会身后那牵挂着我们的目光,我们体认不到思念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伤痛。未来的成就始终无法显现于我们的满足之中,而只能昭示在我们永无止境的征服进程当中。宁可累死在异乡的路上,也不愿安卧于故乡的床上。我们就是这样用背叛和离弃缔造着个人的荣光,不知不觉,故乡已成心头一块被渐渐遗忘了的伤疤。

但,遗忘产生着遗忘,它并不意味着终止。即使我们已经抵达梦想中的码头,而航行还要继续。于是,人人都争先恐后地配备上了自己的汽车,日常生活的有限范围终于得以超越。这回,一次又一次被我们甩在身后的不再是我们的故乡,它换成了我们的住宅——我们的家。随时随刻,我们都在惦记着发动起马达,驶离自己的住宅,驶离自己的家。巴什拉说过:“家宅庇护着梦想,家宅保护着梦想者,家宅让我们能够在安详中做梦。”可是,我们逗留在家宅里的那点儿可怜时间还足够我们去生成梦想吗?我们是否又真的拥有梦想?抑或是,我们从来就未曾有过自己的家宅?

那么,这就是我们也可以忍受将汽车当成家宅的理由吗?正因如此,我们竟丢弃了真正的旅行。事实上,旅行是家宅空间的延伸,或者说是我们寻找梦想家宅的过程。不管行走多远,终归,我们是为了回到那守护着我们梦想的家宅,在那里憩息和劳作。这是永久的安宁,我们在此沉默、倾听,梦想也唯在此刻才会向我们矜持地显露出它真实的面相。梦想不在别处,它执著于我们宁静的内心。花园里的耕耘,阳台上的眺望,餐桌旁的交谈,台灯下的阅读,卧室中的鼾声……其实,这是我们永远走不出去的空间,它就是我们整个的世界。我们在这里创造着记忆,家宅最终被我们赋予了生命。果然,就像巴什拉所说的,家宅成为了我们的身体,还有灵魂。从此,家宅和我们的身体融为了一体,再也无法分离。并且,因为懂得了满足,欲望已然无法再令我们将自我迷失。这一刻的我们已无心觊觎远方,我们只知怀念那逝去的时光。

倘若说旅行终究是为了把我们送回自己所挚爱的家宅,那飞转的车轮则恰是对家宅的否定,永远指向着户外,指向着使我们想不起家的地方。莱奥泼德说:“无论在哪儿,都有那种专门技能的驾车旅游者,他的休闲就是耗费汽油,他刚在一个夏天跑遍了所有国家公园,现在则正向着墨西哥城,向着南方挺进。”这些稳坐在车上的旅行者啊,更像是一群群文明的入侵者,用眼睛贪婪地搜刮着陌生的风景。他们的休闲实则是一场代价更高的忙碌,旅途彻底沦为了他们大肆消费的对象。等到被迫踏上回返的里程时,守候着他们的家宅不过就是一个瘪了下去的钱袋。

一往无前的汽车消弭着人们同远方之间的距离,又在制造着人们同家宅和亲人之间的距离,甚至是在制造着他们同自己的距离。这种距离再次体现为遗忘,诚若我的一位朋友所言,如果不借助汽车,她是没法走过马路的;如果她的汽车坏了,她便感觉自己的身体好像是瘫痪了。那么,在遗忘了双腿和行走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是可以继续遗忘下去的呢?

永远需要说“不”

“文革”时代的终结已二十年有余,然而,我们对于它在学理上的探究,在我看来却是远远不够的。从根本上说,我们缺少的是一种构建“文革学”的学术意识。我以为,就负面意义着眼,“文革”提供给我们乃至人类的苦难资源,在价值上并不比“二战”有什么逊色。但是,我们从这笔资源中所开掘到的财富同人类由“二战”经验中获得的悲伤益处相比,竟是那么的悬殊。当然,我并不会为此而感到困惑和惊奇,因为,“二战”有整个世界在关注,“文革”却仅与中国有关。我只是对此深深地感到不安,担心“文革”研究危机感的缺失会导致对这笔宝贵资源的巨大浪费。我们实在奢侈不起。承当起“文革学”的构建,应该是每一位学人没有理由回避的责任。对于“文革”施以综合性研究,即从发生学、比较学等方法论以及政治、历史、文学等意识形态全方位勘探、挖掘“文革”资源,不光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利益。构建“文革学”需要一种民族/世界的双重意识。从这一意义上说来,“文革”又不仅与中国有关。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对那种情绪性反应的趋从,此种状况在文学领域里甚为流行。由于对“文革”时代文学的厌恶,致使我们几乎丧失了研究它的兴趣。没有谁会认为它还有什么价值,因而在书写文学史时,常常将其无情略去,至多也就是个敷衍了事。这样,“文革”时代文学作为一笔资源也就失去了可能。事实上,我们不只是对于“文革”时代文学的研究存在严重欠缺,即使是对“文革”时代的文学书写也是远为不够的。这种书写绝不能只凭“伤痕”和“反思”两种叙事便自以为大功告成。对于“文革”时代的书写应当是常写常新。

至于从比较学的意义上来考察“文革”资源,我们做得显然是更有缺欠。其实,我们尤其需要将苏联的斯大林及其前后时期与中国“文革”时代进行一次对比。在今天回首来一次相互鉴别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感到汗颜和心虚。我们所剩下的基本只是一片垃圾和废墟,人家却不仅挽留住了白银时代那光芒四射的余晖,并奏响了青铜时代的宏伟序曲。而斯大林及其前后时期对文化资源的摧残要远远胜过我们的“文革”时代,他们采取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迫害,更有肉体上的毁灭。跟那些困顿在古拉格群岛上的人们相比,我们的文化精英要幸运多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如此巨大的反差?

我想,关键就在于我们的那个时代实在是太缺少说“不”的人了。文化精英们接受了改造,而一度温良敦厚的大众们则自我陶醉在“大义灭亲”的悲壮情绪之中,自觉而积极地出卖着好友亲朋。民间的力量被毁于一旦,精英同大众之间从此失去了信任;前者完全沦落为任由后者摆布的影子。这是最需要有人,特别是文化精英站出来说“不”的时刻,但他们却令人失望地失语了。这才是一个民族最耻辱、最揪心的悲剧。

相反,苏联的文化精英,始终在高呼着“不”。当枪口正在瞄准古米廖夫、布哈林的胸膛时,当别尔嘉耶夫、索尔仁尼琴被强行押解出境时,“不”的声音从未在他们的喉咙里停止过颤动。即使嘴巴被封住,他们也不能够容忍沉默,依然以“地下写作”(索尔仁尼琴称其为“这是我们祖国作家的造化,是纯俄国的、俄罗斯和苏维埃的造化!”)的方式坚守着自己的良心。正像索氏所言:“地下作家既不能想象书刊检查官,也不能想象编辑大人,他的面前除了材料没有他物,除了真理,再没有什么在他头上回荡。”甚至如高尔基这样深受“宠幸”的所谓革命现实主义作家,也没有因为个人的既得利益而忘乎所以,他那“不合时宜的思想”捍卫了其作为一个伟大人道主义者的高贵尊严。值得一提的还有普拉东诺夫,在爱和正义的驱使之下,他写出《切文古尔镇》这样一部反乌托邦小说。尽管该作二十余年后方得以面世,但普拉东诺夫却凭此证明了自己说“不”的能力。

同苏联文化精英相比,我们的文化精英是让人尴尬的;同苏联普通大众相比,我们的普通大众又何尝不让人感到尴尬?早在十二月党人向西伯利亚跋涉的队伍中,我们就已经目睹到在那些叛逆英雄的身旁,始终伴随的是他们弱不禁风却义无反顾的娇妻或情人。它已成为一道最绚烂的风景抚慰着苏联文化精英们的记忆。每当严酷的现实来临,他们的大众总是跟随着自己的精英紧紧站在一起。灾难降落到左琴科头上,他和妻子被停止了食品供应与工作权利,这时,只要左琴科的妻子声明放弃丈夫的姓氏,她便可以重新获得工作。然而,她断然拒绝了,在她看来,这是对自己的侮辱,她宁肯选择饥饿。再回头看看我们这里,“划清界限”的利落和决绝竟然来得那么的轻佻且浅薄。就在精英们急需大众伸出手来的关键一刻,大众却将他们的精英无情抛弃了。此刻,我们的文化精英和普通大众仅在一个方面达成了共识,那便是面对权力时不能说“不”。

梦魇之后,苏联的精英和大众沐浴着晨曦,共同感受到了胜利的骄傲与自豪;我们的精英及大众们当然收获不到这些,但他们也并没有收获到耻辱和不安,反倒是深深的委屈与愤怒的指责,这些已经全通过“伤痕文学”一股脑儿地宣泄了出来。一开始,谁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绝对不是清白的,反都把自己当成了无辜的受害者。实际上,所有经历“文革”而活下来的人,在觉得委屈的同时,更应该忏悔。

或许是出于掩饰内心愧疚的原因吧,我们一度开始寻找和怀念“文革”中的英雄。这样,张志新们便被捧上了英雄的祭坛。而事实上,张志新们只不过是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里那个说皇帝什么也没穿的孩子,她们只是如实道出了她们所亲眼见到的而已。在《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孩子并没有作为一个英雄被他周围的成人们簇拥崇拜,因为就在他一语道破真情之时,所有的成人都立刻站到了他那一边。但在张志新们发出同样的声音时,回应她们的却是孤独和冷漠。对张志新们的追认性祭祷,证明的不仅是英雄的悲哀,更是英雄崇拜者的悲哀。

即使我们今天好不容易又搜寻出一个顾准,那又能够说明什么呢?我们可以借此否定那个文化的荒漠时代吗?我们可以因此而抹煞昨天我们没有说“不”的事实吗?对顾准们的搜寻不应该建立在遮掩历史耻辱的动机上,以至于令顾准们成为我们的遮羞布。我们绝没有这样做的权利。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正视和反思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现象:“文革”时期几乎所有文化精英的思想及人格都瘫痪了。由于无力维持这份知识分子最起码的资本,说“不”的能力也就根本无从谈起。而在任何时候,“不”的声音都是不可消失的。“不”是对差异的保留,它使多元成为可能。从认识论层面来看,人类的认知正是由差异开始,在多元的比较中彼此观照鉴别。可以说,没有差异就没有认知。差异像一面镜子,让主体从中发现自我,看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恰是实现这种差异的最有效方式。

哪怕“不”的声音是我们所不愿意听到的,我们也无需感到恐慌,因为它可使我们在一种危机的对抗比照中,设法更加坚定我们的既有立场。“新文化”运动中,林纾们逆时代浪潮颇为响亮地喊出了“不”的声音,从而维护了这一运动中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构成保守/开放、反动/落后两股势力之间的张力关系,迫使“新文化”运动先锋们的举止不致过于仓促和草率。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先锋们正是经由与林纾们的唇枪舌剑,逐步地完善着自己的理论构架。在这一意义上说来,林纾们也算功不可没。

同类推荐
  • 含有多种维生素的思考

    含有多种维生素的思考

    本书为陈祖芬的中国故事系列丛书,共十六本,在这十六本书里,有作者的生命脉络,这是读者朋友们能触摸得到的。本书收录了“女孩”、“世界是由不安分的人创造的”、“让我糊涂一回”、“生活向你提供信息”等20余篇文章。
  • 丁玲精选集

    丁玲精选集

    20世纪是一个不寻常的世纪。20世纪的社会生活风云激荡,沧桑巨变,20世纪的华文文学也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上承19世纪,下启21世纪的20世纪华文文学,在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连接和与时代情绪的遥相呼应中,积极地开拓进取和不断地自我革新,以其大起大伏、大开大阖的自身演进,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彩乐章中光辉灿烂的一页。这是一个古老民族焕发出青春活力的精神写照,更是一笔浓墨重彩、彪炳史册的文化财富。20世纪的华文文学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构成为后世所传承,20世纪的那些杰出的华文文学作品必将作为经典为后人所记取。
  • 中国豆腐

    中国豆腐

    林海音讲述食物最本真的味道。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做菜配汤,配荤配素,无不适宜;苦辣酸甜,随心所欲。这是一本综合介绍豆腐的书,除了简单的豆腐菜单外,还包括有关豆腐的散文、考据、谚语、诗歌、传说、专访等,作者更包括中、日、韩、美、德各国人。作家们挖空心思写出他们心中的豆腐,使本书不但有菜单的实用,更具文学意义,是一本有思想、有情感的“中国豆腐”。
  • 红楼梦密码

    红楼梦密码

    《红楼梦密码》首次系统解开了天才作书人精心构织的文本密码,重现了文本背后隐藏的那场国破家亡的明亡清兴大戏!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系统地探轶了众多人物的历史原型,指出书中的十二金钗并不是贵府的千金小姐,而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其中王熙凤隐射的是平西王吴三桂,她才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角。一场场政权交替血腥上演,一个个历史风云人物次第登场,作者通过详实充分的史料占有与环环相扣的考据分析,挖掘、还原了明末清初尤其是南明湮没的故事。《红楼梦密码》是对隐书的重大突破,是对以往红学的全面颠覆,开创了一条划时代的红学之路。
  • 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真传

    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真传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描写了中国现代史上的奇人、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的传奇人生,以翔实的史料和对历史现场的探访,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王亚樵刀光剑影、宁折不弯的一生,作者深入挖掘王亚樵的内心世界,生动形象、可叹可信地再现了王亚樵的侠义风采。
热门推荐
  • 逆天快穿之腹黑BOSS别黑化

    逆天快穿之腹黑BOSS别黑化

    这天,三界六族的神主,族长,百姓们关紧窗户,锁紧家门。躲在家中瑟瑟发抖只因为......那传说中杀人不眨眼,爱财如命的幽璃战神携带一统子去闯三千世界啦! 【不知怎么了完整的简介通过不了审核(*?????)就这样吧。。。。简介无能,但正文绝对精彩】 【男主始终一人。。1V1】
  • 古词:词苑文学奇葩

    古词:词苑文学奇葩

    词是一种配合新兴音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琴趣”、“乐府”、“诗余”等,因为词的句式长短不一,因此又有“长短句”之名。词按调填写而成,调有调名,又称“词牌名”。每种词调一般都分为上下两章,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还有分为三片、四片的长调。词的形成经历了由民间到文人创作的长期过程,一般认为,词孕育于南北朝后期,产生于隋唐之际,中唐以后文人创作渐多,晚唐五代日趋繁荣。
  • 明伦汇编官常典鸿胪寺部

    明伦汇编官常典鸿胪寺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穿成恶毒女配后我成了万人迷

    穿成恶毒女配后我成了万人迷

    栾双穿书了。她穿的驱壳愚笨自大,作天作地,是一个中看不中用、名声狼籍,连反派都称不上的恶毒炮灰。栾双穿越的那天,原身的契约丈夫已经彻底看清了她丑陋贪婪的嘴脸,把离婚协议放在她面前,让她滚。栾双:好,我滚。滚完许久之后,霸总也腆着脸跟着滚了过去。——某一天,有人突然发现,那个虚伪得令人厌烦的女人在被全网黑之后,表现得还挺……惹人爱。众人:……想x。——1.女主万人迷2.练文笔、逻辑扯淡、文风咸鱼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楼顶上的party

    楼顶上的party

    狗蛋斟满一杯酒,先敬父母。今年又不回家陪他们过年了,请他们原谅儿子的不孝。儿子在外闯天下,只是想挣点钱,把日子过得好一点,然后娶妻生子孝敬他俩。狗蛋又斟满一杯,敬“桃花”,祝愿她幸福美满,日子红火。狗蛋又斟满一杯,敬“菊花和毛蛋”,祝愿他俩生意兴隆,早结连理。狗蛋又斟满一杯,敬“杏花和铁蛋”,祝愿他俩要账顺利,早日归来。……狗蛋有点醉了,他向远处的大海眺望。江面上升起了淡淡的雾气。有海风吹来,间或伴随着一声“呜呜”的汽笛声,更增添了狗蛋的凄凉和孤独。那些漂在海上航船的灯光,忽明忽暗,闪闪烁烁。狗蛋想,这船灯倒有点像人生呢。
  • 我家夫人惹不得

    我家夫人惹不得

    苏晨觉得自己很苦逼,先不说有位天下第一坑壁的师父。其次就是这位师父给自己安排了亲事,而自己身为当时人都不知道的亲事。按理来说,难道不是应该过着美滋滋的日子吗?!可是下山后的苏晨,完全傻了眼了。为什么夫人是一等一的魔教大反派呢?!
  • 跟德鲁克学管理

    跟德鲁克学管理

    跟德鲁克学管理,让自己成为下一个CEO。本书以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为中心,运用大量案例来说明,并结合中国企业管理实际,进行了深度解剖,试图借此来激发企业家和经理人去思考中国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优化管理,提高管理者的绩效能力。
  • 靳少追妻甜如蜜

    靳少追妻甜如蜜

    宠妻狂魔靳宸抛出一个媚眼,“小东西,过来!”南瑛撇嘴,“我才不是东西,不对,你才不是东西,你全家都不是东西。”妖孽男低笑,“老婆,那…你是什么?”“我啊,我是…老天派来收妖的。”某妖孽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环住她的小腰上下其手,“收吧收吧,我保证不反抗,任你发泄,要多深,有多深。”这是一个一见倾心、再见痴情的故事,宠文双洁1V1。
  • 我的穿梭反派系统

    我的穿梭反派系统

    “宿主,经搜索,您是做反派的料,乃天选之人!”“什么我天生就是反派的料?”“宿主之所以善良是因为没有能…”“啥也别说了我是个非常之非常加非常三观正确且十分善良的人,你这系统还是找别人吧我真不是那块料你看走眼了,而且我怎么会做坏人耍那些坑蒙拐骗的小吱俩呢我XXX就算是死也不会接受你这个系统你趁早放弃吧我标准的善人胎PS:主角将。。抱歉我只能说到这了,再说刹是泄露天机要被某某反派穿梭过来给杀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