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1800000003

第3章 用心去感悟,禅意无处不在

平平凡凡才是真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佛是高不可攀的,他们住在西天极乐世界中,不食人间烟火,人们很难看到他们,他们从来不屑于住在人间……其实,这种想法是相当错误的,这样的佛也绝不是禅宗所要修成的佛。

南怀瑾在讲解《金刚经》时说:这本经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着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

禅宗的公案语录汇辑《指月录》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释迦牟尼佛一日在静坐时,看到两个人牵着一头猪从面前走过,于是他就问:“刚才从我面前过去的是个什么?”

于是有人回答说:“佛具备一切智慧,难道连猪都不认识吗?”

释迦牟尼佛说:“那也要问过之后才知道啊。”

释迦牟尼佛是何等高深伟大,他也没有目空一切,何况凡庸如我辈呢?平常就是真道,最平凡的时候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

怀海禅师是禅宗史上著名的大德,是马祖道一门下的得意弟子。

怀海禅师对禅宗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订立了天下闻名的禅门清规“百丈清规”,他总是亲自实践,带头劳动,年老了也不停止在外劳作。

据说怀海禅师九十四岁时,还与弟子们一起劳动。有一次,弟子们把他的农具悄悄藏起来了,想让他休息,他却说:“我没有什么德行,怎么敢让别人养着我呢?”

所以,当天他没有参加劳动,也没有吃饭。怀海禅师就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句话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名言。

怀海禅师并不因自己有德行而不劳作,相反,他还“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很多人认为成佛的人就飞到西天之上,不食人间烟火了,其实不然,真正的佛是平凡的,和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常人总是弄奇搞怪,释迦牟尼佛却是平常中的平常。这种平常超越了自身,让人返璞归真,回到最天然朴实的状态。

一天,山前来了两个陌生人,年长的仰头看看山,问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

“大概是的。”石头懒懒地答道。年长的人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年轻的人对石头笑了笑,问:“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

石头一愣,看着年轻人,说:“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顶,把那一时刻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就行了。”

年轻人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跟着年长人的往上爬去。斗转星移,不知又过了多久,年轻人孤独地走下山来。

石头连忙问:“你们到山顶了吗?”“是的。”

“另一个人呢?”“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石头一惊,问:“为什么?”

“唉,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战胜世上最高的山峰,当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也就没了人生的目标,这就好比一匹好马断了腿,活着与死了,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他……”“他自山崖上跳下去了。”

“那你呢?”

“我本来也要一起跳下去,但我猛然想起答应过你,把我在山顶上最不想要的东西给你,看来,那就是我的生命。”

“那你就来陪我吧!”

年轻人在路旁搭了个草房,住了下来。人在山旁,日子过得虽然逍遥自在,却如白开水般没有味道。年轻人总爱默默地看着山,在纸上胡乱涂着。久而久之,纸上的线条渐渐清晰了,轮廓也明朗了。

后来,年轻人成了一个画家,绘画界还宣称一颗耀眼的新星正在升起。接着,年轻人又开始写作,不久,他就以他的文章回归自然的清秀隽永一举成名。

许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年轻人已经成了老人,当他对着石头回想往事的时候,他觉得画画写作其实没有什么两样。

最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更高的山并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里,只有忘我才能超越。你最需要的就是回归到朴实平凡之中。平平凡凡才是真生命的道路。

因此,南怀瑾反复强调,我们学佛学道,千万要丢掉那些神奇、不平凡的观念。能到达人生最平凡之处,你便可以学佛了,也知道佛了。换句话说,你可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佛不可以得,人世间一切相也不着了。

南怀瑾先生通俗地讲解,无论上帝、耶稣还是菩萨,他拯救万物众生,人们看不到他的功劳,而他自己也并不居功,不需要人跪拜祷告、感激涕零,他认为你应该感谢自己,与他无干。无功之功是为大功,如同太阳,普照天下,又理所当然。真正的“圣人”,不需要“名”,大善无痕,行善不使人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圣人。

所以,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学及一切形式之上的。也就是佛说的,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罗蜜;智慧到了极点,没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

这也等于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就是最平淡的人。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的人。平平凡凡才是真生命的道路。

心如大海无边际,口吐红莲养病身;

虽有一双无事手,不曾只揖等闲人。

——唐·黄蘖希运

拥有一颗平常心

中国古代禅宗大师们在教导门徒时,始终强调的一点是佛就在平凡的人间,并不是脱离这个世界的虚无缥缈的神仙。佛是什么?佛就是平常心的激情四射。

在讲解《金刚经》时,南怀瑾先生说,你如果说,佛的眼睛看这个世界是空的,请问是谁说的?佛看到恒河里的沙子就是沙子,看到这个世界,水泥就是水泥,墙壁就是墙壁,同我们一样,没有两样。佛比我们高妙之处就在这里。我们恰恰是看这个世界都变样了。

真正的佛法在于拥有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才是大道。平常心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是踏踏实实行走在生命路途上诚挚的热情。

过去有一位年轻和尚,一心求道,希望有日成佛。但是,多年苦修参禅,似乎没有进步。

有一天,他打听到深山中有一破旧古寺,住持某老和尚修炼圆通,是得道高僧。于是,年轻和尚打点行装,跋山涉水,千辛万苦来到老和尚面前。两人打起了机锋。

年轻和尚:“请问老和尚,你得道之前,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那得道之后又做什么?”

老和尚:“还是砍柴担水做饭。”

年轻和尚于是哂笑:“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惦念着挑水,挑水时惦念着做饭,做饭时又想着砍柴;得道之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就是得道。”

老和尚的一句得道是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道破了禅机。砍柴运水皆是禅,这就是生命本身。多么平常,多么朴实,没有一点虚夸与做作。

的确,认认真真地去干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情便是得道。认真对于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姿态,一种对生命历程完完全全地负起责任来的生活姿态,一种对生命的每一瞬间注入所有激情的生活姿态。

不要把佛的境界假想得那么高远,其实佛的境界是非常平凡的。南怀瑾先生说,如果我们拿《金刚经》的这一段,用中国儒家《中庸》这一本书来讲,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讲的,在我们平常的观念里,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

《金刚经》里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着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并不因为他开悟了就腾云驾雾、天马行空。

一位学僧看到禅宗公案里有名的“黄龙三关”:

在修禅之前,山是山,水是水;在修禅之时,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修成之后,山仍是山,水仍是水。

“这是什么意思呢?弟子不明白。”迷惑不解的学僧去问禅师。

禅师解释说:“最先的状态和最后的状态是相似的,只是在过程中截然不同。最初,我们看到山是山,最后看到山还是山。但在这当中,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是水,为什么呢?”

学僧摇头,表示不知道。

禅师继续说:“因为一切都被你的思维、意识搅乱了,混淆了,好像阴云密布、云雾缭绕,遮住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这种混淆只存在于当中的过程。在沉睡中,一切都是其本原;在三昧中,一切又恢复其本原。正是关于世界、思想、自我的认识使简单的事物复杂化了,它正是不幸、地狱的根源。”

学僧自以为明白了禅师的解释,唉声叹气地说:“这么说起来,凡夫俗子和修禅的开悟者也没有什么区别啊!”

“说得对,”禅师答道,“实在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开悟者离地六寸。”

什么理由呢?按照南怀瑾先生的解释,真的佛,法身之体,悟了道,证得法身之体,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不坐也不卧。

那是个什么境界呢?南怀瑾先生说,其实,那是个非常平凡的境界。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你现在这个样,不坐也不卧,不来也不去,现身就是佛,既没有动坏念头,也没有生好念头,此心平平静静,不起分别,当下就在如来的境界里!

道是怎么样的呢?极高明而道中庸,最平常,不来也不去,就在这儿。一个真正成佛的人,就在人间最平常的去处,怀有一颗最平常的心,这才是禅宗的真谛,这才是成佛的真谛。拥有一颗平常心,就能在激情中充实生命。

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明·莲池大师

用心去感悟,禅意无处不在

南怀瑾先生恳切地告诉我们,成佛的智慧,不需要向外寻求,它并不离开世间的一切。世间法就是佛法,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佛法。

一切世间的学问、智慧、思想,一切世间的事,都可以使你悟到般若在哪里,到处都是。在看花中就能悟道了,在风景中也能悟道,也能成佛。

的确,一切现成,就看你怎么捡拾了。南怀瑾先生在此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最朴实的道理,那就是在自然天地之间,有无处不在的禅机妙意。一粒沙尘中包含一方世界,一朵野花中蕴藏一个天堂。

生命中缺少的不是风景,而是一双发现美丽风景的眼睛。道理是如此平常,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像孩童一般的单纯心灵来体悟。真谛本就是为朴素的信心敞开的。

有一位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的人认为是不可思议,不知信与不信哪个正确呢?”

慧忠国师从容答道:“这是文殊菩萨的境界,并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接受的。”

学僧闻后,仍不明白,再问道:“到底是信者正确?还是不信者正确?”

慧忠国师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

慧忠国师总结道:“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正因为是真谛,凡夫俗子才会斥之为邪见。”

妙谛,相信者赞为确实正见,不信者斥为歪理邪说,这一正一反的针锋相对,就在信与不信之间。不信者与真谛是彼此隔绝的。正道出生活中处处都有佛法真理,而真理往往是遭忽视、容易被遗忘的。笔者反其言曰:相信者的信是真谛,不信者的疑是俗谛。信不信由你!

怎样才能认识清楚这无处不在的真谛呢?南怀瑾先生给我们指了一条道路,就是去身见,去世间之见,把物质世界、空间的观念、身体、佛土观念统统去掉。转用另一种说法,就是把所有时空的观念、身心的观念统统放下,在最平常的状态中,静静等待真谛之光的启示。只要你摒弃了根深蒂固的不平常心,自然水退山显,豁然开朗。

抛开自己在尘世沾染的不平常心,又谈何容易?我们麻木地将不平常当作平常,已经很久了,站在大自然的面前,我们激昂地呐喊:青青翠竹,决无法身;郁郁黄花,更非般若。这样理直气壮,这样道貌岸然,其实是无知昏昧,可惜可怜。究其根底,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行走在真谛的花丛中,却视而未见,嗅而不闻。不是吗?花香花色在眼前,错失美妙真可怜!

南怀瑾先生讲述的下面这则关于黄庭坚悟道的禅宗公案,能很好地阐释这一点:

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又名黄山谷,是北宋与苏东坡齐名的一位大诗人,即“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跟晦堂禅师学禅。虽然他的学问很好,但是跟着师父学了三年还没有悟道。

有一天,他问晦堂禅师:“有什么方便法门告诉我一点好不好?”

晦堂禅师说:“你读过《论语》没有?”

黄山谷说:“当然读过啦!”

师父说:“论语上有两句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意思是说:你们这几个学生!孔子说,不要以为我隐瞒你们,我没有保留什么秘密啊!早就传给你们了。

黄山谷这一下脸红了,又变绿了,告诉师父实在不懂!

老和尚一拂袖就出去了。黄山谷哑口无言,心中闷得很苦,只好继续跟在师父后边走。这个晦堂禅师没有回头看他,晓得他会跟来的。

走到山上,秋天桂花开,花香馥郁,如酒醉人,师父就回头问黄山谷:“你闻到桂花香了吗?”

黄山谷先被师父一棍子打蒙了,师父在前面大模大样地走,不理他,他跟在后面,就像小学生挨了老师处罚一样,心里又发闷,这一下,老师又问他闻没闻到桂花香味,他当然把鼻子翘起,闻啊闻啊!然后说:“我闻到了。”

他师父接着讲:“吾无隐乎尔!”

师父的意思是说:你看!就像你能够闻到桂花的味道,你也能够在当下这个片刻闻到佛性,就在桂花里面,就在这个山中的小径上,就在小鸟里面,就在太阳里面;它就在我里面,就在你里面。你是在说什么法门?你是在说什么秘密?我并没有保留任何东西不让你知道啊。

经师父这一点破,黄山谷即刻悟道了。

黄山谷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颗诗心和一双慧眼。真理往往为开放的心灵打开。大千世界,佛法充盈其中,禅意无处不在。一个人只有用自己的心去感悟,用自己的眼睛细细地观察,才能真正体悟到禅的境界。

翠竹黄花皆藏般若,世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个无心的人视而不见,只能看到平淡无奇的一切,而一个有心人却能够空出心来,能在平淡中窥见奇趣,从中汲取深刻的智慧。

天大地大,气象万千,多观察世间万物,多留意身边的翠竹黄花,多体悟一切风云变幻,只要你有心,你就有可能从中体悟到妙不可言的佛法禅机。

世界微尘沤沫身,悬崖撒手漫传薪。

黄花翠竹寻常事,般若由来触处津。

——南怀瑾《金刚经》偈颂

海纳百川缘于谦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成其大的最根本原因,恐怕是它在最低处,所以陆地上的江河流水才顺势流向海洋。大海的品性是最谦卑的。佛法就像大海,是何其广大奥妙,何其平凡浅显。

南怀瑾先生说,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自己心中是没有伟大这个观念的,他认为度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都是人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做完了就过去了,心中不留。

南怀瑾先生接着举个例子说,在《法华经》上,佛说他说的法,等于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

什么意思呢?假设一个小孩哭了,该怎么办呢?为了使他不哭,顺手捡了一片黄叶来逗他,说,这个好玩啊,这个是金子!只要把小孩哄住了,不管它是鸡毛也好,树叶也好,只要小孩不哭就行了。

佛告诉我们,他讲的佛法,也就是这个样子,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而已!其实任何一法都是黄叶,都是为止儿啼而已。如果一念停了,黄叶就不要了。

一个人在领教佛法的时候要保持谦逊、低调的姿态,这是学佛的本色和必需,因为释迦牟尼佛本身就是谦逊、谦卑的最佳榜样。

一个真正成佛的人并不会到处宣称自己成佛,只有那些没有成佛的人才会四处宣扬自己。通晓佛法的高人,知道佛法就这么一点点,“原来佛法无多子”,就是用指黄叶为黄金,为止儿啼,仅此而已。

真正的佛恰恰没有一脸佛气!他就是最平凡正常的一位。佛法如大海,深邃无边,默默迎纳百川。每个人都是一条污浊的河流,只要你谦卑得视自己如同尘土,你就可以成佛,归向大海。因为平凡是佛,众生本平凡,皆可成佛。

有个人为南阳慧忠国师做了二十年侍者,慧忠国师看他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想要帮助他早日开悟。

有一天,慧忠国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

侍者听到国师叫他,以为慧忠国师有什么事要他帮忙,于是立刻回答道:“国师!要我做什么事吗?”

国师听到他这样的回答感到无可奈何,说道:“没什么事要你做的!”

过了一会儿,国师又喊道:“侍者!”侍者又是和第一次一样的回答。

慧忠国师又回答他道:“没什么事要你做!”这样反复了几次以后,国师喊道:“佛祖!佛祖!”

侍者听到慧忠国师这样喊,感到非常不解,于是问道:“国师!您在叫谁呀?”

国师看他愚笨,万般无奈地启示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

侍者仍然不明白地说道:“国师,我不是佛祖,而是您的侍者呀!您糊涂了吗?”

慧忠国师看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说道:“不是我不想提拔你,实在是你太辜负我了呀!”

侍者回答道:“国师!不管到什么时候,我永远都不会辜负您,我永远是您最忠实的侍者,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慧忠国师的眼光暗了下去。有的人为什么只会应声、被动?进退都跟着别人走,就不会想到自己的存在!难道他不能感觉自己的心魂,接触自己真正的生命吗?

慧忠国师道:“还说不辜负我,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只承认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认自己是佛祖,佛祖与众生其实并没有区别。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实在是太遗憾了!”

每一个生命是如此平凡,但你若降低自己在最低的位置,你就成了大海,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的大海。慧忠国师一片苦心,可惜他的侍者却不明白,真是可惜。

释迦牟尼佛其实就是一个最平凡同时也最伟大的人,也就是南怀瑾先生说的平常就是真道,最平凡的时候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

大鱼与小鱼这样对话道:

一条小鱼问大鱼:“我常听人说起海的事情,可什么是海呢?”

大鱼回答:“你的周围就是海啊。”

“可是我怎么看不到?”

“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生于海,也终归于海。海包围着你就像你自己的身体。”大鱼淡淡地说。

小鱼缺少的就是单纯体验真理无所不在的平常心。没有看到自己一呼一吸之间,都在这最谦卑又最广阔的海洋。

《庄子》中有:“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同样,人活在禅的海洋之中,却不知道禅究竟为何物,总是想跳出海面来,到别处去苦苦寻觅。

什么是禅道?或者,什么是真理?真理不是故纸堆里圣人的玄言妙语,也非泥塑木制的菩萨神像,它活泼生动,新鲜闪亮,如绚丽的秋日阳光,如清晨初网出水的鱼。

在自然世界,在心灵深处,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它,但它无行迹可寻,没有固定模式。像万里阳光,空朗不挂一片云;如清净之水,清溪见底看入“空无”。但这道又确确实实存在,真叫人难以捉摸!

游鱼发现不了这无处不在的海水,只因被自己迷惑,视而不见,其实我们何尝不是如此?怜悯鱼儿之先,我们应该先怜悯自己。

因为大海在最低处,而我们只是高高站在岸上,眺望大海。那叶小舟就停在港口,莫惧风浪,别再犹豫,更别返身逃回深山丛林,其实很容易就能下海起航,海上的风波才是最为安稳的。

最平常是最神奇,说出悬空人不知;

好笑纷纷学道者,意中疑是又疑非。

——古德

蚌泪孕珍珠,伟大源自平凡

谈到平凡的大道,南怀瑾先生接着说,古德告诉我们,道在平常日用间。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

中国民间也有类似的俗语:满罐不荡,半罐丁零当啷。真来得形象、恰当,满罐是充盈平实、静默沉稳的,而装到半罐则正好相反。

真正大有成就之人,是绝对谦和的,谦和到非常平实,好像什么都没有一样。真正的佛并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真正体验到佛禅真谛的人,都是平凡的、平常的、谦卑的。因为最伟大常常蕴含在最平凡之中。平凡有时本就是伟大。南怀瑾先生接着讲述黄山谷的陈年旧事:

话说黄山谷悟道以后,很不得了,官大、学问好、诗好、字好,样样好,道也懂、佛也懂,如南怀瑾大师所说的好到没有再好了,所谓第一稀有之人。第一稀有就很傲慢,除了师父以外,天下人不在话下。

后来晦堂禅师涅槃了,就交代自己的得法弟子,比黄山谷年轻的黄龙死心悟新禅师说:你那位居士师兄黄山谷,悟是悟了,没有大彻大悟,只有一半,谁都拿他没办法,现在我走了,你拿他有办法,你要好好教他。

黄龙死心悟新马上就通知黄山谷前来,师父涅槃了,要烧化。当和尚死了,盘腿在座上抬出去,得法的弟子,拿一个火把准备烧化,站在前面是要说法的。

这个时候,黄山谷赶来了,一看这个师弟,小和尚一个。黄龙死心悟新虽然年轻,却是大彻大悟了的,比黄山谷境界高,又是继任的和尚,执法如山。

黄山谷一来,黄龙死心悟新拿着火把对这位师兄说:“我问你,现在我马上要点火了,师父的肉身要烧化了,我这火一下去,师父化掉了,你跟师父两个在哪里相见?你说!”

黄山谷答不出来了,心想:是呀!这个问题很严重,师父肉身化掉了,自己将来也要死掉的,两个在哪里相见?这是个问题。

这一下黄山谷答不出来,脸不是变绿,是变乌了,闷声不响就回去了。

接着倒霉的事情也来了,因为政治上的倾轧,皇帝把他贬官,从那么高的地位,一下摔下来,一般人怎么忍受得了啊!

然而黄山谷哪里是寻常人物,借倒霉之机,他正好修道。在赴任的路上,他就沿途打坐,参禅。

有一天中午很热,他午睡休息。古人睡的枕头是木头做的,他躺下去一不小心,那个枕头掉在地上,他吓了一跳,这下子真正开悟了。他也不要睡觉了,立刻写了封信,叫人赶快送给黄龙死心悟新禅师。

他怎么说呢:平常啊,我的文章,我的道,天下人没有哪个不恭维我,只有你老和尚──现在叫他师弟老和尚,客气得很啦!只有你老和尚不认可我,现在想来是感恩不尽。

从上面黄山谷的有趣故事中我们可以看见,在得道之前,黄山谷看重他在世俗上的成功与才华,骄傲得了不得,这正是没有得道的真正体现。

一个得道的人,一定是谦逊的、内敛的,绝对不会有他那样狂狷与傲气。

南先生又告诫我们,人常常自命不凡,但是那只是自命啊!自己认为自己不凡而已。要真正到达最平凡处,你才会体会到最高的。

的确,一个人如果自认为懂得了一点佛法就觉得了不起了,骄傲起来,处处认为自己是佛,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人绝对没有修为。一个执着于成佛成仙的人绝对不会有好的修为。这只是他的飘飘然罢了。而修为达到极高境界的人,就会珍视平常一切,从中挖掘真理。

真理其实就在最平常的生活中,是如空气、水、阳光一般最平常无奇又最最重要的生命养分!

珍珠从何而来?蚌壳含着一粒沙子,它整天因疼痛而哭泣,久而久之,借泪水蕴含,使之凝成一粒圆润宝贵的珍珠。

一位阿拉伯诗人吟唱道:“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蚌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蚌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体液,将沙子包围起来,从而形成珍珠。恒河数沙,沙子多么平淡无奇,多得数也数不清,而珍贵就从这平凡中流涌而出。

真理能使我们得以自由,每个人都有一双想飞的翅膀,真理就是那双翅膀。

传说中鸟儿是没有翅膀的,老天寂寞,想要鸟儿来做伴,就对鸟儿说,我给你两侧各安一片羽翼,借着它你能飞升高扬,不过这样一来你就变重了!

鸟儿回答说,我想飞,你先安上试试看。起先鸟儿觉得背上多了两个累赘,浑身不自在,老天并没有教它怎么飞,鸟儿后悔了,想甩掉双翅,哪知奇妙的事发生了,拍打的同时,鸟儿发觉地面越来越远,境界越来越高,原来它真的自由飞翔了!

大家都很羡慕鸟儿的飞翔,其实我们将作为常识的伟大真理抛弃了。

南怀瑾先生特别叮嘱学佛修禅的人说:学佛法,不要被佛法困住,这样才可以学佛。如果搞得一脸佛气,满口佛话,一脑子的佛学,那就没得救了。

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净宗要义》

人人平等,谁都不必妄自菲薄

南怀瑾先生讲到《金刚经》“第二十五品”时说,佛告诉我们,所谓凡夫者,本来是个假名,没有真正什么凡夫,假名叫作凡夫而已。

换句话说,严重地讲,一切众生都是佛,只是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本性;找到了就不是凡夫,个个是佛,众生平等。

佛陀当初在证悟真理时,第一句宣言就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由于因果业报的千差万别,在智愚美丑、贫富贵贱上有所不同,但论及众生的本体自性,并无二致。

有一次,一位学僧问惟宽禅师:“狗有佛性吗?”惟宽禅师回答道:“狗是有佛性的。”

“马有佛性吗?”答:“马是有佛性的。”

“为什么这些动物都有佛性呢?”“因为他们都是众生,众生均有佛性。”

“既然这样,那么,你有佛性吗?”“我没有佛性。”

“那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你没有?”“因为我不是你所说的众生。”

“你不是众生,你是佛吗?”“我不是佛。”

“那你究竟是什么?”“我不是一个‘什么’!”

“佛性到底是什么?是我们能看到,或是能想到,或是能感觉到的吗?”“什么也不能,只能悟到。”

惟宽禅师反过来问这位学僧:“荒田没有水,瘠土没有肥,能耕吗?”学僧答曰:“不能。”

“往荒田里注水,往瘠土上施肥,就一定能种出粮食吗?”答:“恐怕不能吧!”

“香里有没有佛?油里有没有佛?”“没有。”

“买香油,买油烧能烧出佛吗?”“当然不能!佛到底是什么?”

惟宽禅师最后说:“真正的佛,是一种澄静的智慧,一种明亮的作为,不是烧香磕头就能得到的。事事妙圆,处处空寂,无争执无欲望,一切都可放下或牺牲,这就是真佛!众生平等,皆可成佛。真我就是佛,佛就是真我。”

惟宽禅师与学僧在这里有点“古龙式对白”的味道,古龙的武侠小说中常常有这样的对话:“你真不是个东西!”答曰:“我是个人,本来就不是个东西。”似乎也有点禅宗打机锋的妙趣。

在所有禅宗经典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即是佛,悟道了,此心即是佛;没有悟道,佛也是凡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样平等。

另有一个故事这么说:

小和尚满怀疑惑地去见师父:“师父,您说好人坏人都可以度,问题是坏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质,如何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应该度化他。”

师父没有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个“我”,但字是反写的,如同印章上的文字左右颠倒。

“这是什么?”师父问。“这是个字。”小和尚说,“但是写反了!”

“什么字呢?”答:“‘我’字!”

“写反了的‘我’字算不算字?”师父追问。“不算!”

“既然不算,你为什么说它是个‘我’字?”“算!”小和尚立刻改口。

“既算是个字,你为什么说它反了呢?”小和尚怔住了,不知怎样作答。

“正字是字,反字也是字,你说它是‘我’字,又认得出那是反字,主要是因为你心里认得真正的‘我’字;相反,如果你原不识字,就算我写反了,你也无法分辨,只怕当人告诉你那是个‘我’字之后,遇到正写的‘我’字,你倒要说是写反了。”师父说,“同样的道理,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最重要在于你须识得人的本性,于是当你遇到恶人的时候,仍然一眼便能见到他的‘本质’,并唤出他的‘本真’;本真既明,便不难度化了。”

师父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在这个世界上,佛与众生没有任何差别,每个人都是佛。每个佛也都是最平凡的人,一个人只要体悟到般若的智慧,就和佛了无差别了,因此,如果要去度人,当然也要度坏人,如果这世上都是好人,还需要你度什么呢?

清末民初的国学巨擘章太炎先生在《齐物论释》一书中,阐述了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可以从中引申出这样一个结论,既然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那么每个个体就都是一个自在、自足的个体,就像佛家所说的那样,自性自然圆满。原来你的自性就是佛啊!

禅不是自私的东西,不是为某个人哪些人所专有的,它的宗旨是使众人觉悟,从俗世的痛苦中解脱。

玄素禅师在京口鹤林寺做住持的时候,这一天,有一个屠夫来拜访,希望在他家中为和尚办斋供。

玄素禅师二话没说,高兴地答应了,并欣然去了屠夫家。众人对禅师的举动感到很惊讶。

玄素禅师当然也洞察到僧众内心的疑问,于是回来后对众人解释道:“众生佛性平等,无论对贤人,对愚人,对善者,对恶者都是一样的。凡是可超度的人,我就超度他,使他解脱俗世的烦恼和苦难,又何必去区别众生的贤愚善恶呢?”

屠夫也好,显贵也罢,刽子手也好,慈善家也罢,在佛陀眼里,视之皆平等,哪里分谁聪明,谁愚钝,谁善良,谁凶恶呢?所以玄素禅师不但毫不犹豫,还欣然地接受屠夫的邀请去屠夫家做客。

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认为觉悟正道,得超得度只是少数特权者的专利,仅仅是人的妄想,违背了佛的本意。有尊卑贵贱分别心的人,永远不能成为悟者。

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的,每个人生来就是佛,只是很多人沉沦于俗世,不能自拔,所以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误认为佛和人不同。

因此,每个人都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你愿意,愿意舍弃一切去修行,你一样能够成佛。

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

酽茶三两碗,意在头边。

——唐·仰山慧寂

同类推荐
  •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圣严法师开释人生

    大忙人的清心咒,听佛学高僧揭秘不忙碌的智慧, 老百姓的草根禅,随禅宗大德参悟不烦恼的人生。 谈佛论禅,于五行方外观自在; 修心养性,在红尘俗世悟禅机。
  • 白话华严经 (套装全6册)

    白话华严经 (套装全6册)

    《华严经》描绘了富丽庄严的成佛境界,是诸佛最圆满的展现,也是每一个生命的觉性奋斗史。《白话华严经 (套装全6册)》兼具文言之韵味与白话之易懂,接引读者进入般若经典的殿堂,开启圆满自在的人生。《白话华严经 (套装全6册)》让你跨越文字隔阂,参与菩萨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诗!
  • 道教自然观研究

    道教自然观研究

    中国道教研究在百年的历程中,走过的并不是一条平坦的路。整个20世纪,经历了中西多元文化的激烈冲撞、一元文化的范式转化、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再一次激荡角逐,中国的道教研究在多次的浮沉和变通中,经历了排外、接受、容纳、调适的发展过程,获得了新的价值和生命力。本书考察了20世纪道教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并以四位典型学者陈撄宁、萧天石、国符、王明为例,分析了20世纪道教研究的几个向度,概括了20世纪中国道教学术的若干新特点以及道教研究的定位问题。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禅修与静坐

    禅修与静坐

    蒲正信居士性情淳和,深具慧根。平常爱钻研佛学、医学、武术,自皈依三宝后,尤好禅学和静坐。她的近作《禅修与静坐》一稿,我阅读后,深感她能将正信、正见与修持相结合,有一定成就,值得高兴和赞扬。
热门推荐
  • 清风渺渺何处烟雨

    清风渺渺何处烟雨

    听闻爱情,十有九悲,本书介绍了各种小姐姐的爱情故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影后娇妻穿墙来

    影后娇妻穿墙来

    “boss,夫人又不见了!”“去隔壁找!” “找过了,没有!” “那就去下面找!” “没……没有。” “要你们有什么用?算了,我自己去找!” “……” ———————— 墨深玦:“我每天都想着把你关起来!” 顾暮情:“你关得住吗?” 墨深玦:“……”
  • 炼魂志

    炼魂志

    这是一片神奇的世界,尚武崇仙,以力为尊。修炼的道路有万万千千,有武修,有灵修、有魔修……最为神秘的魂修,以炼魂为主,他们吸纳魂气,重塑魂体,淬魂炼魄……也正因为如此,魂修为其他修士所不容,炼魂者,为世人禁忌,一但被发现,必群起而杀之……
  • 红女王

    红女王

    《玫瑰战争》系列之一,菲利帕·格里高利代表作品,背景为英国玫瑰战争时期,主要描写在两大家族斗争中起过关键作用的女性的故事。《红女王》的主角为被称为都铎王朝之母的玛格丽特·博福特,她幼时拥有美好幻想且十分虔诚,但在政斗中一步步走向心理扭曲,开始不惜一切代价地追逐权力,最后用尽手段将自己的儿子推上了英格兰王位。
  • 无限位面里的穿梭者

    无限位面里的穿梭者

    这一日夜晚A市某个出租屋里灯光仍然亮着,而萧寒躺在床上心里却极为不平静。
  • 小满时节轻谷香

    小满时节轻谷香

    一场莫名的爱恋,十三年的分别,你,会回来的对吧?
  • 全球抬升

    全球抬升

    灵气复苏,娘要上天,雨要吓人。喜提系统,一骑绝尘,为了不犯重婚罪,陈寻也真是拼了。话说回来,地球人全都修仙了,谁去点科技树啊?
  • 移民上海

    移民上海

    1990年以来,上海逐渐开启了人才流动的阀门,对一些高级、专门、急需人才进入上海开放绿灯,对外来民工也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政策。1990年,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基提出,上海要防止人才的近亲繁殖和地方化弊端,尽可能多地招收和安排外地籍的大学毕业生在上海工作。当年秋天,首批两千六百余名非上海籍大学生,进入上海有关单位工作。1994年,外地来沪民工成为上海合法打工族,上海发放了两万多张“务工许可证”。同年,浦东新区开始实行“蓝印户口”制度,一批外地来沪工作人员成为“新上海人”。“蓝印户口”制度,相当于国际通行的 “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
  • 被特赦的原罪

    被特赦的原罪

    冉副市长坐立不安。省里来调查市委王书记的专案组就要撤退了。专案组进驻前后的所有举报线索,都被王书记一一掌握,并巧妙地掐断了。如果扳不倒王书记,人家一把手要整他这个副市长的话,简直是裤裆里捏鸡鸡,手到擒来。更何况,谁的屁股上点屎不沾?他要挽狂澜于既倒!可是,有眉目的事情,都已经叫人家弄得没眉目了,从哪里下手呢?最后,他锁定王书记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这一条。不动产方面,尚无线索;动产方面,无非是现金和存折。存款是实名制,只要有,肯定能找出来。问题是叫谁找呢?
  • 群主拯救世界

    群主拯救世界

    自从某咸鱼得到聊天群系统,整个人生都变了“那个主角会得到聊天群系统后会被扔到虚无的世界生活的!”贝尔迪亚:你有我惨吗?以后会被一个脑子有问题的魔法师天天拆家巫妖王:你有我惨吗?老婆死了,只能和一群骷髅作伴,还会有人来抢我的荆棘王冠培提其乌斯·罗曼尼康帝:大脑在颤抖……冥灯龙:看到你们我感觉舒服多了,不过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有一群‘苍蓝星’要过来杀我?樱岛麻衣:啊,我要消失了。路西菲尔:我已经自救成功,成功过上了尼特族的生活好吧,这就是一个二次元人物的自救的故事(反派70%+洗白反派20%+好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