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7700000003

第3章 义与利的千古辩论

人生就是围绕着利进行的圆周运动

自古关于“利”的成语很多,例如追名逐利、见利忘义、利欲熏心。提到这个“利”字,似乎所有君子将它看作一块烫手山芋,不敢明着去招惹,可是有几人仔细想过,究竟什么是利?

南怀瑾先生这样说:“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事,当在某一时间、某一空间中,能够产生‘利用安身’的功能效果,那么它就具有‘利用安身’的价值;也就是在当用、该用、要用、可用、适用、值得用的条件下,那么对这人、或事、或物来说,就构成了价值;也就是对这人、或事、或物的利。”

讲得明白些,就是人生在世,怎能不讲利?人类文化思想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乃至人生的艺术等等,这些都是以求利为目的。如果不求有利,又何必去学?做学问也是为了求利,读书认字,不外乎是为了获得生活上的方便或是自求适意。即使出家学道,依然是为了成仙成佛,这何尝不是求利?

其实,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义与利这千古一辩。孟子来到魏国,见到魏国国君梁惠王,于是遭遇了这句问话:“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头儿,你能为我们国家谋什么利益吗?孟子听后,没有拍案而起,针锋相对,而是颇有风度、庄重地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是说,大王您何必只图目前的利益?其实只有仁义才是永恒的大利。按照孟子的说法,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可见,人们追求有用或没用的东西都是利,只不过有大利、小利之分而已。

人与人的追求不同,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能够对自己产生“利用安身”的价值的东西也不同。有的人求子孙满堂,得之,心满意足;有的人求福如东海,得之,心中无憾;有的人求无上智慧,得之,最是得意;有的人求万事如意,得之,甚为欢喜;有的人求名扬四海,得之,风光无限;有的人求家财万贯,得之,幸福无比。然而,无论是求喜求乐还是求名求财,说穿了,求的还是一个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他那高洁的品质和优美的诗句,留香于中国文学与历史的天空。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是为世人传诵。

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任职八十一天时,浔阳郡派遣督邮刘云来彭泽检查公务,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如果遇到不服从命令的人就会栽赃陷害,所以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这次,督邮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命令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打算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时候,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说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完,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世人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作为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悠然处世的典范。殊不知,他去除名利的束缚,求来的却是另一种利,这对陶渊明来说也许是一种大利,因此在面临选择时,他毅然抛弃了世人所向往的官阶财富,选择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以保有心灵的宁静,保持心中那份做人的崇高感。

古今中外,像陶渊明这样为求大利益而抛弃小名利的人还有很多,例如富可敌国的范蠡,更是在身居高位、家财万贯时毅然弃之,选择了另一种人生。

在勾践灭掉吴国后,辅佐勾践二十余年的功臣范蠡却上书请辞,他对勾践说:“过去大王受辱,臣不敢言退。今日大仇已报,臣不敢居功享乐。”

勾践十分不解,劝他说:“你历经辛苦,难道不想有快乐的一天吗?现在你功高位尊,无所忧患,正是尽享富贵的时候,为何轻言放弃呢?”

范蠡搪塞掩饰,不肯正面回答。后来他对家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久;人不知止,其祸必生。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

他的家人不相信他的推断,都劝他不要在功成名就之时离开。

但范蠡自信无失,他长叹道:“人的一念之差,往往决定着一生的生死福祸。若为贪念所系,不加约束,祸发之日再想收手,就为时已晚了。”

于是,他带着家人从海路逃到齐国,改名换姓,在海边耕田,再创家业。

范蠡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经营有方,加之苦心不懈,没多久,就积累了数十万家产,富甲一方。齐王听说了他的才能,深以为奇,便任他为相。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殊荣,范蠡的想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忧心地说:“治家能积累千金,居官能升至将相,这是平民百姓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了。至此若不思退,不用理智制止放纵之念,凶险马上就会降临。”

于是,他退回了相印,决定散尽家财远走,他的家人苦劝不止,又说:“有官不做,我们无话可说,可散尽家财就不可理喻了。这是我们辛劳所得,不贪不占,为何要白白送给别人呢?”

范蠡开口说:“官高招怨,财多招忌,这都是惹祸的根苗。人贫我富,人无我有,若只取不施,为富不仁,钱财再多也无益,不如放弃!”

他把家财分给好友和乡亲,自带一些珍宝来到陶邑,隐居下来。

初到陶邑,范蠡自觉无比快乐自在。时间一长,他不甘清闲,又思治业大计。他的家人心有怨气地说:“人人思富,个个求财,你富不珍惜,认为钱财无用,今日何必再提此事?钱财有那么好赚吗?”

范蠡轻松一笑说:“穷富之别,在乎心也。只要有心,钱财取之何难?”

范蠡在陶邑以经商为业,求取利润。范蠡的经商谋略也是超群的,他采用“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的方法,买贱卖贵,有进有止,遵循“积贮之理”,没用多久就又积聚了巨万资财,成了当地首富。

后来,范蠡又散尽家财,周济贫困的乡党故旧,为此他解释说:“在我看来,经商是一种乐趣,在求取金钱上不该贪得无厌。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过分看重它才能得到它,此中真谛非守财者所能悟出。它让人受益无穷啊!”

这位“三聚三散”的越王臣可谓是不追名逐利的典范,清代诗人徐公修也曾写诗赞道:“两国甘心抛相印,五湖浪迹泛扁舟。铸金故主空摹象,凤举鸿冥不可留。”范蠡真的是不求利吗?其实不然,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前,写了一封信给越国大夫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述,文种不听范蠡的忠告,后遭越王勾践猜忌,自刎而死。同为越国重臣,一功成身退而生,一身在高位而死。这让我们看出了范蠡的大智慧,即知道如何保全自己,这不也是一种利吗?生命,难道不是人生的大利?

其实综观人的一生,人们都在围绕着“利”这个圆心,不停地做着圆周运动,追求的东西多,这个圆就大一些,人也就跑得累一些;追求的东西少,圆就小一些,自会轻松不少,但无论如何,这个圆总是存在。难怪司马迁在自己的巨著中叹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这一叹,固有对世人追逐现实名利的无奈,却也说明了人生天地间,利用安身的道理。

舍私利求大义,活出人生极致

虎啸深山,龙潜海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万物都有它的极致之美。人生亦然,也有自己的极致。人生匆匆,如白驹过隙,如流星滑过,但短暂不是放弃的理由。我们不能选择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够拓展生命的宽度。

怎么样才算拓展生命的宽度,活出人生的极致?以下故事可以告诉你。

秦朝末年,韩信发兵袭齐。齐军败退,齐将田横悲愤交加,为图复国之计,自立为王,率部属五百余人隐入海岛(即今田横岛)。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为消灭各地残余反抗势力,刘邦派遣使者来岛招降:“田横来,大者王,小者封侯,不来则举兵加诛。”面对刘邦的召见,田横出于“国家危亡,利民至上”的思想,为保全五百余名部属性命,毅然带着两名随从前往洛阳朝见刘邦。行至洛阳三十里外的尸乡时(今河南偃师市西),田横获悉刘邦召见自己的目的旨在“斩头一观”,他就愤然对随从说:“当初我和刘邦都想干一番大事业,如今一个贵为天子,一个却要做臣子,我忍辱负重只不过是想保全五百余人的性命。刘邦见我,无非是想看我的面貌,此地离洛阳三十里,若拿着我的人头快马飞驰去见刘邦,面貌还不会变。”言外之意是:我死了,刘邦会认为岛上群龙无首,五百余人的性命也就保住了。说完,不顾随从再三跪求,遥拜齐国山河,悲歌:“大义载天,守信覆地,人生遗适志耳。”慨然横刀自刎。田横自杀后,两随从急将田横之首送至洛阳,刘邦看到田横能为五百余人自杀,感动落泪说:“竟有此事,一介平民,兄弟三人前仆后继为齐王,这能说不是贤德仁义之人吗?”遂派两千禁军,以王的级别礼葬田横于河南偃师,并封田横的两随从为都尉。两随从不为官位所动,埋葬田横后,随即在其墓旁挖坑自尽。留岛的五百余名兵士听说田横自杀后,深感“士为知己者死”,田横为保全属下性命而去洛阳,他们为表达对田横的忠义之心,遂集体挥刀自刎。

田横为民谋利殚精竭虑,捍卫国家坚贞不屈,大义载天守信覆地,舍生取义甘抛头颅的大无畏精神,真乃大英雄也!对田横的评价,司马迁曾说:“田横之高节,宾客慕义而从横死,岂非至贤!”唐朝的韩愈也这样说过:“自古死者非一,夫子(田横)至今有耿光。”像田横这样的人,算是活出了人生的极致。

这正是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的道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几千年前的孟子面对心灵的选择,毅然发出了舍生取义的呐喊,是心灵的选择激发出了先哲的思想火花,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古训。只有将义定义为“人生大利”的人,才可能成为真君子、伟丈夫。

孟子不仅仅用这条标准来要求自己,他还以之教化君王,他一直和梁惠王强调“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要有仁义就够了。主张行仁由义,极力宣扬仁义的美德。南怀瑾先生认为,孟子所说的这种仁义之道,即是人生的大利。不管是多么伟大的义理,都是力行于义,才能有利于成为君子,才能够活出人生的极致。

活出极致,就是融个人之“小我”于社会之“大我”中。中国古代向来不缺这种舍生取义、将人生活到极致的人。战国时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就是传颂千古的美谈。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不畏秦国的强权,甘冒生命危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和氏璧”完璧归赵,使赵王免于受辱。归国后,他因功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廉颇是赵国大将,自认对赵国劳苦功高,不甘屈居蔺相如之下,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数次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以容忍谦让的态度对待他,终使廉颇愧疚悔悟,负荆请罪,二人遂成为至交。

蔺相如的这种处世态度,是基于国家的利益,他这种“大我”的胸怀,诠释了活出极致的内涵——舍私利求大义。

和平年代,很难遇到田横为五百余士而牺牲自我的考验,也不会有太多人遇到廉颇和蔺相如为国家大利,最后将相和的和谐场面。但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历史可以渐行渐远,精神却不能忘。在人生路上,修身养性,反躬自省,多行仁义,君子之名成矣,人生大利存焉。

人生在世,大义为先,舍己为公,舍生忘死,都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得贪婪,高枕无忧;舍得名利,乐得清静;舍得自我,活出极致。

君子争义,小人争利

南怀瑾先生曾经针对孟子的际遇心生感慨道:“千古以来,政治上的倾轧,都是如此。小人与小人之争,是为了权势利害;君子与君子之争,则是为了思想意见不同。历史的成败关键,往往就种因于此。古今中外,都跳不出这个圈子,深为可叹!”

为何有此一说?这是因为南怀瑾先生分析孟子在齐国时,齐宣王左右反对孟子的人很多,甚至怀疑主张“不治而议论”的稷下先生们以及推行合纵计划的苏秦方面的人,孟尝君的门下客,都有可能向齐宣王进谗言,诬陷孟子。从孟子强调“国人皆曰可杀”的话,可见他们攻击孟子,几乎到了非去之而不甘心的程度。

自古以来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论断与事例不胜枚举,其中以孔子的说法最为精妙。在《论语》中,孔子有多处细论君子和小人的哲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等,把君子与小人各自的特征以及二者的不同说得相当到位,后世人只要悟透这些,就可以把握住君子与小人的本质了。

其实,南怀瑾先生所说的很像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之论的白话版,就因为君子坦荡荡,且“喻于义”“和而不同”,所以君子之间只有思想和世界观的不同,而无私利的纷争。小人正相反,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眼前的蝇头小利,表面一团和气,暗地里明争暗斗,互不相让。

秦始皇死后,权臣赵高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胡亥为帝。他们都是胡亥的心腹,但是这两个阴谋家很快就产生了矛盾,赵高决定彻底铲除李斯。

赵高是胡亥的近臣,具有安排其他臣子觐见皇上的特权,于是他利用这一特权开始行动。他首先告诉李斯,皇上(秦二世)现在大造宫殿,民不聊生,你身为丞相应该劝谏。李斯非常认同,但表示这种触碰龙鳞的话不能在公开场合说。赵高称会给他安排单独觐见的机会。于是,只要秦二世在后宫饮酒作乐、斗鸡斗狗的时候,赵高就会马上通知李斯说皇上目前有空,你可以来参奏。这样几次,小皇帝认为李斯别的时候从不来进谏,偏偏在自己玩得正高兴的时候来,是故意卖老欺负自己,非常气愤。

赵高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在秦二世面前开始诬陷李斯。当然,他诬陷的内容绝对能打动小皇帝,即诬陷李斯的威望高于皇帝,国人只知道丞相而不尊敬皇帝,又诬陷李斯大儿子时任蜀中太守的李由谋反。结果胡亥中计,诛灭了李斯三族。

几年之后,刘邦、项羽兵临咸阳,赵高为了保命,对秦二世下了毒手,子婴即位后将赵高杀死,并夷其三族。

李斯妒杀韩非,与赵高合谋害死秦始皇,真乃小人也。他与赵高为权力而谋,最后死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正是小人之争的一个写照。

君子和君子、君子和小人、小人和小人之间的交往各不相同,他们之间的友情和纷争也大相径庭。而君子之争,展现出了其坦荡的一面。

司马光比王安石长两岁,二人都曾在包拯手下为官。两人才华横溢,且相互仰慕,一度是好友。两个人同升翰林学士的时候,同样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然而也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因政见不同而渐渐开始争吵、疏远,最后决裂。由于当时官吏过多,俸禄颇高,整个大宋的国家财政已经入不敷出,出于对国家财政的考虑,宋神宗大胆起用在地方享有盛誉、干脆果断且深知百姓疾苦的王安石,任命他为参知政事,让他主管变革事宜。王安石一上任,立即显出了他非凡的行政才能和魄力,对旧有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可是王安石确立的新制度一出台,立即受到以司马光、文彦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正直文人的强烈反对。其实,司马光反对的并不是王安石变法,而是他急功近利的改革方式。司马光认为改革必须循序渐进,稳妥进行,而不能要求立竿见影,不然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司马光与当时身居高位的王安石政见不同,曾有很多人劝他弹劾王安石,司马光却一口回绝了他们,他认为王安石变法没有任何私利,没必要这样做。面对身为副宰相的王安石的如日中天,司马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退让,回家开始了那场令世人惊叹的浩瀚之举,历经十数年的光阴,终于写出了皇皇巨著《资治通鉴》。

多年后,王安石宰相之职被免,告老还乡。一向支持王安石的神宗皇帝在继续施行了近十年的新法之后驾崩,10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时年66岁的司马光被召回开封,出任宰相,开始大刀阔斧地起用旧臣,恢复原有制度。尽管其在政治上全盘否定了王安石,可在王安石死后,他仍然吩咐手下要妥善安排王安石的安葬事宜,由此可见其作为君子的坦荡之处。而且他在所著的《资治通鉴》中将社会对王安石的偏颇之言给予了正名,他说世人都说王安石奸诈,其实这是过分之言。

司马光和王安石大有英雄相惜之情,只是他们思想主张不同,没有办法站在一个战壕内,但他们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世人,受人景仰与崇拜,也为后人留下一段君子之争的佳话。

君子争义,小人争利。因此古往今来,用人者、成就大事者,都懂得在无害大局的情况下满足各种人的利益要求,从而获得人心,获得人才。古代谋略家黄石公说:“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之。”意思是说,贪利的可以给他丰厚的收入,想立功的可以让他去冲锋陷阵,有隐私的要替他隐瞒,有谋略的要对他亲近信任。曾国藩则说得更加直截了当:武人给钱,文人给名。以众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是做争义的君子,还是争利的小人,按照正常的道德标准,其答案不言而喻。

伪君子的暗箭难防,真小人的明枪不易躲

中国几千年来奉行的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核心,然而南怀瑾先生指出:仁义的确是一种好德行,但是这种德行用久了,便会成为人们用来争权夺利的工具。

道家思想对仁义持批判的态度,其原因就在于此。他们并不是否定道德观念,而是从反面论证。老子曾说,道德颓废,才有礼仪之说。庄子也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为何有此一说?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诸侯的征伐口号,大体上也都是标榜仁义,而实际上并不是真行仁义,只是利用仁义的美名,以达到争权夺利的目的。

这些以仁义为幌子而图谋自身利益的人,就是所谓的伪君子。与令人憎恨的小人颇有不同,小人行事,众人已知其邪,故能防范;然而伪君子者,口蜜腹剑,满腹经纶与道理,事事讲得条条有理,但做起事来却违背良心,本以为他光明坦荡,却在不知不觉中,坠其陷阱,受尽欺骗和侮辱。

王莽乃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

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因此王凤去世前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汉成帝薨。汉哀帝继位后丁皇后的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公元6年,王莽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王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从居摄二年(7年)翟义起兵反对王莽开始,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称帝。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位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做皇帝的先河。

后来复古改制,进行改革,但由于贵族、豪强破坏,改制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使阶级矛盾激化。他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发动战争,赋役繁重,横征暴敛,法令苛细,终于在公元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说得最为精彩: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啊,伪君子就是这样,表面满嘴仁义道德,暗地里却任意妄为。

伪君子是阴险的道德家,说着言不由衷的谎话,干着欺世盗名的勾当。他们有蜜糖般的谎言,有处心积虑的幌子以及儒雅的外表和夸张的表情。他们有慢条斯理的言辞、文绉绉的腔调,甚至连举止都是做作的。而真小人就是小人,表面和内在都很小人。真小人是灵魂丑恶的家伙,在道德舆论即将毁损、崩塌时疯狂地叫嚣,呼吁大家和他一样尊奉自私、残忍和不择手段,以便给道德舆论致命一击。小人们用他们的肮脏,摆开了一个比世界上任何真正的战场都令人恐怖的混乱方阵,使最勇猛的斗士都只能退避三舍。

提到伪君子和真小人,让人想到金庸的《笑傲江湖》,其中那表面温、良、恭、俭、让的岳不群,算是谦谦君子的典范,可是一部葵花宝典,便把他所有的伪装撕破,最后男不男、女不女,与之前的君子形象形成强烈对比,真是绝大的讽刺;而与之相对的真小人要算任我行了,从他的名字上已经能够感受到天下任我驰骋、管他仁义道德的意味。

俗语说: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其实,伪君子与真小人都十分可怕,柏杨先生曾对两者有一精妙论述:“伪君子”有时被逼到墙角,他的良心还有萌芽可能,“真小人”则根本没有墙角。圣洁的理念,可能使“伪君子”醒悟,却不可能使“真小人”醒悟。“伪君子”有所顾忌,所以才伪;而“真小人”则挑明了“我是无耻之徒”,便无所不为,无恶不作。

伪君子令人如沐春风,使你舒服而无提防,正是暗箭难防;而明枪也不易躲,真小人恶人恶语,无所顾忌,一招接一招,说不定哪招就致命。

做人,须防真小人,也须防伪君子。

人性的弱点:难以挣脱的蝇头小利

一战期间,在一次战役中,一座小城被摧毁了,人们四处逃难,这里成了一座空城。某一天,正在赶路的一位农夫和一位商人来到这座小城,他们想大概有值钱的东西,于是开始在街上搜寻。果然,他们发现了一大堆未被烧焦的羊毛,两个人就各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

归途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些布匹,农夫将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选些自己扛得动的较好的布匹;贪婪的商人将农夫丢下的羊毛和剩余的布匹统统背起来,重负让他气喘吁吁、行动缓慢。

走了一会儿,他们又发现了一些银质餐具,于是农夫将布匹扔掉,捡了些较好的银器背上,商人却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压得他无法弯腰而作罢。

突然天降大雨,饥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湿了,他踉跄地摔倒在泥泞中;而农夫却一身轻松地回家了,他变卖了银餐具,生活变得富足起来。

有时候,遇到这样一个小故事,我们可能听听也就罢了,不愿做深入思考。其实仔细想想,我们身边的人以及我们自己,有多少人在做着故事中的商人所做的傻事?人生如梦,弹指一挥间,已是夕阳红。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人为蝇头小利算来算去,终究一事无成,如一粒尘土来到世间,庸碌过后,仍旧是尘归尘?他到来那刻,世界似乎在打盹,没有被他激起一点涟漪。

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指出的,一个唯眼前小利是图的人,必将失去大利。孔子有云: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正是此道理也。

其实见小利而心动是人性的一个普遍弱点,普通人如此,一国之君也难以超脱。针对梁惠王的求利心理,孟子在说完“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句话后,进一步阐述道:“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这就是说,如果人人都像梁惠王一样,怀着谋国的居心,急功近利,那么,上行下效,那些在高位的大臣、卿大夫们,也只求顾全自己的家族利益;一般的国民,也就只为自己身家的利益打算。这种观念发展下去,一定会使全国上下各个阶层都变得以利害为生活的重心,造成“当利不让”的风气,这样的话,国家就太危险了。其实,孟子是在劝说梁惠王放弃眼前的小利,而为天下、为千秋万代的大利着想。结果,梁惠王根本听不进孟子的话,他还在做着扩张领土的春秋大梦!可见,超越小利的诱惑是人生一大难事。

元代的一位文人曾作《正宫·醉太平》:“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显而易见,这是讥讽贪小利者,其刻画真是入木三分,令人拍案叫绝。也许有夸张之嫌,但也足以引人思考。

做人,千万不可被小利蒙蔽了双眼,须将眼光放长远,方能成就大事业。

冯驩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傲食客,因为饭桌无鱼,便弹铗而歌。后来,他被孟尝君的诚意与谦逊所感动,终于为其利益奔走。

有一次,孟尝君想从门下宾客中选人代他到薛邑(孟尝君的封邑)收债,冯驩主动申请前往。孟尝君很高兴,便同意了。冯驩收拾停当之后,向孟尝君辞行,并请示:“收完债,您需要买些什么东西吗?”孟尝君顺口答道:“先生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些什么吧!”

冯驩驱车来到薛邑,他派人把所有负债之人都召集到一起,核对完账目后,他便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给负债诸人,并当面烧掉了债券,百姓感激不已,皆呼万岁。

冯驩随即返回,一大早就去求见孟尝君。孟尝君没料到他回来得这么快,半信半疑地问:“债都收完了吗?”冯驩答:“收完了。”“那你给我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孟尝君又问。冯驩不慌不忙地答:“您让我看看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到您有用不完的珍宝,数不清的牛马牲畜,美女也很多,缺少的只有‘义’,因此我为您买‘义’回来了。”孟尝君不知其所云,忙问“买义”是什么意思。冯驩就把债款赐薛民的事说了,并补充说:“您以薛为封邑,却对那里的百姓像商人一样盘剥刻薄,我假传您的命令,免除了他们所有的欠债,并把债券都烧了。”孟尝君听罢心里很不高兴,只得悻悻地说:“算了吧!”

一年后,孟尝君由于失宠被新即位的齐王赶出国都,只好回到薛邑。往日的门客都各自逃散了,只有冯驩还跟着他。当车子距薛邑还有上百里远时,薛邑百姓便已扶老携幼,夹道相迎。孟尝君好生感慨,回头对冯驩说:“先生为我买的‘义’,我今天终于看见了!”

冯驩焚债券买“义”,此举确实高明。这也印证了他的大智谋与眼光。他没有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而是从长远出发,孟尝君作为战国的四公子之一,在这一点上比起冯驩来,也略逊一筹。

急功近利带来的往往是目光的短浅、思考的匮乏,以小利而大喜,以小失而大悲,甚至是因小利而亡命。要想摆脱小利的诱惑,不懈地去追求大利,其实是很困难的,这需要大胸襟、大气魄、大智慧,能够不断地战胜自我,为了心中的目标执着前行。

最大的自私是无私

孟子对梁惠王说的仁义,就是南怀瑾先生理解的大利。在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互相征伐,社会动乱。如果有一个国家,真的以仁义作为治国的最高原则,运用在内政外交上,那么最后的胜利,就必定属于这个国家。

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自私和无私其实都是人的本性,它们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当人们仅仅相信一者时,行为准则就会出现误差,因此可以说:单纯的自私与单纯的无私都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当一个社会将自私和无私对立起来建立道德评判标准的时候,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人们抛弃这种道德,变得彻底自私自利,这种人一般结局会很痛苦;要么人们痛苦地遵守这种道德,善良、无私,这种人一般也会很痛苦。自始至终都坚持自私或者无私的人是少数的,大多数人在经历了痛苦的无私过程后会蜕变成自私的人,到最后也仍然要承受自私的苦果。因此可以说,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

春秋晋平公时期,南阳缺一个地方官。晋平公问祁黄羊:“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祁黄羊说:“解狐这个人不错,他当这个县官合适。”平公很吃惊,问道:“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笑答道:“您问的是谁能当县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平公认为祁黄羊说得很对,就派解狐去南阳做县官。解狐上任后,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的普遍好评。

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缺一个法官,你看谁能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说:“祁午能担当。”平公又觉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祁午确实是我儿子,可您问的是谁能当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让祁午当了法官,后来祁午果然成了公正执法的好法官。

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称赞说:“好极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别人不计较私人仇怨,对自己不排斥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目的。时隔千年,祁黄羊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已经不得而知,那么姑且按照孔子的说法,将他树立为大公无私的典型。其实,他的大公无私何尝不包含着让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的大私心呢?只是这种“大私心”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会拥有,普通人谁能做到如此高风亮节?在此存一疑问!

按照自私与无私的关系,人们可以看到,在满足自己本身欲望的同时,再去要求无私才是一种符合人性的道德标准,才能将无私这种道德标准更好地贯彻下去。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着,突然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他听到旁边的人说:“这个盲人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赶路!”

僧人被这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很迷惑,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哇!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撞过?”

僧人说:“有哇,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撞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撞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撞到我了。”

僧人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啊!”

盲人的灯笼在无私地为他人指路的同时,也使自己免于被撞的危险。

因此,要使自己名贵的花卉不失本色,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邻居的花圃里也都种上同样名贵的花。心灵无私是保持高贵的唯一秘诀,也是营造仁爱氛围的唯一方法。爱默生曾提醒我们:“要做一个为后来者开门的人,不要试图使世界成为死巷。此生最美妙的报偿就是,凡真心帮助他人的人,没有人不帮助自己的。”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一个自私的人注定会伤害到自己,而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反而会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将自私从你的心里赶走,你的心中就会充满光明。

同类推荐
  • 大家小书:简易哲学纲要

    大家小书:简易哲学纲要

    本书包括《哲学大纲》《美学与美育》两部分。第一部分收录《简易哲学纲要》《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怎样研究哲学》《孔子之精神生活》等四文,简要介绍哲学定义、内涵、学术史与研究法等内容;第二部分收录蔡氏关于美学、美育的文章、讲义、采访记录等,是作者美学思想的系统记录。
  •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

    宋代是汉学、宋学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论语》诠释也由汉学转向宋学。在此期间,面对时代的核心议题,围绕当时人的生存焦虑与制度焦虑,各派学者纷纷通过《论语》等经典的注疏、训解与阐释,提出自己的思想观念,架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论语》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兴盛。通过对该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梳理《论语》注释自身发展演变的脉络、探讨《论语》诠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与特征等问题,有助于明晰宋代学术思想史的基本形态,特别是有助于考察儒家学术的传承、创新与经典诠释、流传之间的关系,从《论语》学的角度具体把握学术的发展、演变,学派的形成与分化,学术风尚与学术旨趣的变化,学术范式与学术视域的转换,等等。同时,研究宋代《论语》诠释,还可以从经典诠释的角度,考察、探索儒学在不同时代得以传承与创新的内在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儒学的认识,还有助于在当今时代更全面地思考儒学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启迪。这正是我们对宋代《论语》诠释予以研究的意义所在。
  •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曾国藩冰鉴(第五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 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 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 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 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 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 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 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 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论语》与近代日本

    《论语》与近代日本

    作为一部传统文化典籍,《论语》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就东亚特别是日本文化发展而言,《论语》也是一部不能被遗忘的文献。近代日本的《论语》研究,折射出日本民族自身近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挑战、做出的抉择。本书从梳理截至近代以前《论语》在日本的流布概况入手,进而选取近代日本中国学界在哲学、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领域的若干研究成果以及近代日本文学创作领域的相关作品,就其源于各自不同的立场、视角、学养以及情感体认而完成的《论语》阐释,尝试做出相对客观的清理与解读。书后并附“近代日本《论语》研究著作目录”,以期为读者的深入阅读与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 死亡简史

    死亡简史

    本书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著述,它从战争、宗教、政治、自然灾害、疾病等各个方面,对东西方死亡现象作深入的思考,帮助人民理解死亡,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积极的地生活,享受生命的过程。
热门推荐
  • 锦堂归燕

    锦堂归燕

    身为丞相嫡女,襁褓中就被换到市井苦苦求生。好容易认祖归宗,却陷入绵绵不绝的内宅争斗中。她想和睦姊妹,孝顺长辈,好好的过自己的小日子,可极品们一个个都不想让她如愿!所以她认清现实!想要过得好,宅斗谋划少不了!斗白莲,虐绿茶,一手烂牌也能玩逆天。只是——“那个奸臣,别以为收买了我的胃,我就会承包你!”厉害了我的王爷,您这么打的过番邦,害的了忠良,还下得了厨房,家里人知道吗?
  • 我是昆仑师

    我是昆仑师

    古老的昆仑大陆,无数神兽生活在这里,这里生活的人们有着驯服神兽的能力,运用神兽的力量更好的生活,他们有一个称呼:昆仑师。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出现培养昆仑师的学院,少年杨天笑励志加入学院努力成为最强昆仑师。而被封印的多年兽王也悄然苏醒,而且和杨天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

    30天精通儿童心理学

    本书融专业性、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全面介绍了儿童心理学知识,书中援引了大量典型的故事和案例,贴近现实生活,将晦涩的专业知识寓于轻松的故事中,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快速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
  • 江山业

    江山业

    因一场隐忍的爆发,命运将萧锦棠意想不到的推向那至高无上的皇位。朝堂之上,君臣不分,权戚掌权,皇帝受缚。傀儡皇帝在倾轧的权力之间,难测的人心之中逐渐成长夺权。许一场盛世之约,倾天下为一场情深无悔。王朝更迭,枯荣往复。时光尽头,幸甚相遇。朝局变幻中,是谁能护得了天下?禁宫囹圄中,谁对谁又几许情深?风雨激荡中,是谁盛赞江山美人?乱世缥缈中,谁成为了谁的救赎?古今芳菲谢,几度风谑。捻绮梦一页,望断城堞。我欲拾旧笔,繁华续写。笔锋尽勾勒,寥寥残缺。以前的书友群被恶意举报,新书友群:752774748,催更新走这里
  • 梁少宠妻,请低调

    梁少宠妻,请低调

    千娇集团梁皓天在巴黎时装秀舞台上爱上初识的梅红丽,慢慢地对她爱慕,为她包办生日宴,舞会,默默的关心,守护……。在梅红丽经历生死存亡之际,梁皓天为救她舍去一切的家产,甚至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经历几番波折,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拉开一场视死如归的爱情,海誓山盟,水枯石烂。爱她就要把最好的给她!爱她就要时刻为她着想!爱她就要一生给她幸福,一生一世,执子之手,白头偕老,永永远远!(白玫瑰医生修改后,会陆续上传。)作者求推荐票,求收藏,各种求,谢谢读者的支持。
  • 王爷霸宠俏厨娘

    王爷霸宠俏厨娘

    穿越重生的李安若决定要好好过日子,无奈救了个美王爷掉进了坑。某日李安若在厨房做菜:这个菜怎么样,我有没有进步了?刘权:好吃。李安若:……霸道美王爷和俏厨娘的邂逅,甜宠来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

    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

    作家孔见以思想性书写为人们关注。《我们的不幸谁来承担》是他近年发表的人文随笔选粹,既有指向人本的探问,也有针对文本的诘究,对当今社会过度世俗化现象提出了质疑,体现了在尘埃厚积的地面上寻找闪光货币的价值诉求。孔见企图以一种叙述的方式来阐释事物,将哲思与诗情融会到一起,文气活泼洒脱,兴趣盎然,给人以阅读的愉快,区别于院墙内的学究。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电脑怪客

    电脑怪客

    回乡寻亲的二老爷带来了一位怪客——电脑娃娃“大倒毛”,一位铁头铁脑的家伙。它会吵架、呕气、斗心眼儿、使性儿、耍赖,可也会跳舞、织毛衣、当医生看病,甚至还会计算概率猜中奖号……它住在古城西安,和“小倒毛”及他的家人们演出了一幕幕让人发笑却又催人深思的故事。本书思路开阔,内容清新,语言幽默,颇有情趣。
  • 共结情缘的水晶剑舞曲

    共结情缘的水晶剑舞曲

    距今约50年后,神秘陨石索莎降落于地球,使得这个世界上突然出现了被称为“魔法”的不可思议力量,因为魔法的出现,世界的格局也重新被改变……少年雷昂从小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剑术和魔法,成为了一名高强的魔剑士,但是……他却是向众人隐瞒了自己的高超实力。因为一次机缘巧合,雷昂和妹妹娜娜一起入读了月幽学园并结识了真心信赖的伙伴们,外冷内热的同班同学水镜、学园最强前辈雷沙、勤奋努力的后辈枫、从此,他开始与各种邪恶势力进行着斗智斗勇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