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7500000003

第3章 为人处世的艺术

流言止于智者,不辩才是真智慧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至高无上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最具仁爱之心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称为真正勇敢的人。

南先生认为,只要做到这五个方面就是得了做人的道。真理不必称扬,做人不必标榜。真正有修养的人,即使在面对诽谤时也是极其具有君子风度的。所谓浊者自浊、清者自清,遇谤不辩,诽谤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的。

日本有位修行很深的禅师叫白隐,无论别人怎样评价他,他都会淡淡地说一句;“就是这样吗?”

在白隐禅师所住的寺庙旁,有一对夫妇开了一家布店,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无意间,夫妇俩发现尚未出嫁的女儿竟然怀孕了。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异常震怒!在父母的一再逼问下,她终于吞吞吐吐地说出“白隐”二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他并不以为意,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及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但他总是处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抚养别人的孩子一样。

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了,她老老实实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附近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并将孩子带回。

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风吹过耳畔,霎时即逝!

白隐为给邻居女儿以生存的机会和空间,代人受过,牺牲了为自己洗刷清白的机会,受到人们的冷嘲热讽,但是他始终处之泰然,只有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就是这样吗?”

在现实生活中,口舌之交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沟通过程中,言来言去,总难免失真之语。诽谤就是失真言语中的一种攻击性的恶意伤害行为了。俗语云;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也许,在很多时候,诽谤与流言并非我们能够制止的,甚至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流言。这时候,我们对待流言的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正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所说;“如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人家怎么说我都无关紧要;如果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气来说我是对的,也没有什么用。”这与弘一法师对待诽谤的态度——遇谤不辩,是如出一辙。

当诽谤已经发生,一味争辩往往会适得其反,不是越描越黑就是欲盖弥彰。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沉默是金。的确,对付诽谤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沉默,让清者自清而浊者自浊,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新唐书》中有一则武则天与狄仁傑的故事;武则天称帝后,任命狄仁傑为宰相。有一天,武则天对狄仁傑说;“你以前任职于汝南,有极佳的表现,也深受百姓欢迎。但有一些人总是诽谤诬陷你,你想知道详情吗?”狄仁傑立即告罪道;“陛下如认为那些诽谤诬陷是我的过失,我当恭听改之;若陛下认为并非我的过失,那是臣之大幸。至于到底是谁在诽谤诬陷,如何诽谤,我都不想知道。”武则天闻之大喜,推崇狄仁傑为仁师长者。

做人难,难在如何面对诽谤诬陷。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被流言中伤的。因为他们懂得用沉默来对待那些毫无意义的流言诽谤。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沉默是最好的反抗。这种无言的回敬可使对方自知理屈,自觉无趣,获得比强词辩解更佳的效果。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巴金先生曾受到无聊小报和社会小人的谣言攻击。巴金先生说;我唯一的态度,就是不理!

用沉默来应对诽谤,让浊者自浊、清者自清,诽谤最终会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在现实生活中,拥有“不辩”的胸襟,就不会与他人针锋相对,睚眦必报;拥有“不辩”的情操,宽恕永远多于怨恨。

重视隐藏的危险,暗箭最伤人

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颜回想去卫国劝谏卫灵公,孔子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冒昧前往,没有国君的诏书,王公大臣看到你这个年青人,并且知道你是我的学生,妒忌心就来了,“必将乘人而斗其捷”,必然会乘机和你争斗。南先生经常对学生讲解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士无论贤愚,入朝则必遭谗。”一个知识分子、读书人,不管你是好是坏,是贤人或者愚人,只要你入朝为官,大家就会妒忌。职场亦如此,南先生细细讲述,由官场拓展至整个人生。

接下来,孔子为弟子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众生相,孔子说颜回;“你一到卫国,卫灵公左右的人一定找机会跟你斗一下。”“而目将荧之”,每个人看到新来的,都用眼睛瞄他一下,表面上的样子还很好看,下来以后,大家就批评开了,心里面成见就来了。这里描写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细节。庄子的白描剥掉了世俗的遮掩,这就是世态人情。

虚伪面孔下的歹意就像一支暗箭,会在不经意之间伤害到你。一只年幼无知的小老鼠,因毫无准备差点被人逮住。它向母亲讲述了它的历险经过;“我穿过环绕着的山峦,一路小跑。这时候,两只动物引起了我的关注,一只温柔、善良而亲切;另一只却好激动、爱争吵,它的嗓音尖厉刺耳,头上还顶着个大肉包,尾巴展开着翎毛,它的两只胳膊向空中升起,好像要飞翔一样。”小老鼠向妈妈详细描述的原来是只小公鸡,但它叙述得好像是从遥远的南美洲来的动物。

“它用双臂拍打着自己的双肋,”小老鼠接着说,“发出好大的声响。感谢上帝赋予我胆量,可我还是吓得逃跑了。我在心里咒骂它,没有它,我将和那位看起来非常温和的动物结识了。它和我们一样,身上有着柔软的毛,有斑纹,长尾巴,举止斯文,目光稳重且炯炯有神。我寻思,它和我们老鼠一定能友好相处,因为它耳朵的形状也与我们的大体相同。正当我要与它打招呼时,另外那个家伙发出的巨响把我给吓跑了。这个温和的家伙到底是谁呢?”“我的孩子,”鼠妈妈说,“这温和的家伙是猫,在它虚伪的面孔下却有着不可告人的歹意。它专门捕食我们的同胞;而另一只是公鸡,它根本不会危害到我们。”

生活中也是如此。面相不和善的人也许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在我们遭遇危难时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而那些表面温柔、善良的人背后却可能隐藏着一副邪恶歹毒的心肠。识别虚伪面孔下的歹意常常比认识一颗深埋的善心更加重要,因为有时深藏的歹意就像一支暗箭,会在不经意之间伤害到你。

要把人性剥开来看很难,但人们通常无法认清脸谱背后的东西,即便你内直外曲,也仍难逃世俗争斗。因此,为人处世要时刻留心警惕,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美国亚利桑那州盛产响尾蛇,那里毒蛇咬人的意外时有发生。响尾蛇有剧毒,如果伤者不立即接受治疗,便有生命危险。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医院曾对被响尾蛇咬伤的急诊病人做过统计。医生们意外地发现,很多病人是被死蛇咬伤,甚至丧命的。那些死蛇,有的是被枪打死的,有的是被刀砍死的,蛇身已经被砍成两截。但没有经验的人,用手一碰,死蛇的头却突然弹起,狠狠地反咬他一口,在医学上这叫“条件反射”。实验证明,蛇头被切下一小时后,它的肌肉仍然可以做出强有力的扑咬动作。死去的毒蛇反而比活着的毒蛇更容易让人受伤,人性也是如此,隐藏的比表面的更重要。

任何时候都不要被表象所蒙蔽,人生尤其如此,保持内心的方正与外在的圆润,更重要的是,对世态人情了然于心。

正人君子的“戒”与“慎”

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庄子在这里讲了一段话,以为官之道讲解处世之法。当颜阖提及为人臣之道,问到如何与太子相处,蘧伯玉语重心长地告诫了他一番。

蘧伯玉是卫国的老臣,清楚太子的秉性,他说;颜阖,你问得好,这个任务太难了,你必须要“戒之,慎之”。随时要警戒自己,随时要谨慎讲话处事。处处要言行“戒之,慎之”,看似简单的人生处世,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一辈子做人做事,“正女身”最难。你自己要站得正,尤其在颜阖所处的这么一个复杂的政治环境里,要做一个正人君子,还要把事情做好,非常难。

为人处世,既要“戒”,又须“慎”,关键在于内心的修为。南先生提到过明末一位读书人的一句话;“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活了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被别人欺。”人生在世,如果真的能够逃出了这三件事,也就跳出了三界外。

有一个地方长官去拜访白隐禅师,问到佛门常说的地狱与极乐究竟是真实的还是一种幻想,并希望禅师能带他参观真实的地狱与极乐。白隐禅师立即用所能想象出的最恶毒的话辱骂他,使得这位长官十分惊讶。刚开始时基于礼貌的关系,长官都没有回嘴。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并大喝;“你算什么禅师?简直是个狂妄无礼的家伙!”说着拿木棍就往禅师身上打去,白隐跑到大殿木柱后,对着面露凶相,从后追赶的长官说;“你不是要我带你参观地狱吗?你看!这就是地狱!”恢复自我的长官,觉察到自己的失态,急忙跪地道歉,请禅师原谅他的鲁莽。白隐禅师道;“你看,这就是极乐!”

时时警戒,处处谨慎,居正不倒,方能成为正人君子。南先生曾说过;“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的确,诸葛亮谨慎的个性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非常少有的能完身完名的托孤权臣,避过了历代无数带兵重臣身败名裂的结局,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恰恰又犯了“慎”与“戒”的错误。由于国力不强,战争应该“谨慎”发动,要选准时机,平时多积蓄实力,以待机而发,但诸葛亮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在发动战争上缺乏谨慎,虽然有些是不得已的防卫战,但大多都是其主动兴起的北伐,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劳师动众大减了国力,最后落得病死五丈原的结局。诸葛一生唯谨慎,但“谨慎”仍有不到之处,在不该谨慎的战术上裹足不前延误战机,在应该谨慎的战略上又有些急功近利,或许是为了不辜负白帝城托孤的一片赤诚吧,名心情结,不易跳脱。总之,戒与慎是很难做到的人生课题,而戒慎不及,又何谈修身?

提到正身做人,便想到了雕砚。砚石最初都是工匠从溪流里挑选而来,石块呈灰色,运回后首先需要暴晒,因为许多石头在溪流里显得十分精致,却有难以察觉的裂痕,只有经过不断的日晒雨淋才能显现。未经打磨的石头,表面粗糙,不容易看出色彩和纹理,只有在切磨打光之后,才能完全而持久地呈现。雕砚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修底,因为底不平,上面不着力,就没有办法雕好,无论多么细致的花纹与藻饰,都要从那最基础的地方开始。

做人也是如此,无论表面怎么拙陋,经过琢磨,都会呈现美丽的纹理。从生活中历练,正如同在雕砚时磨砺,外表敦厚内心耿介的君子,经过心志与肌肤的劳苦之后,方能承担大任。修底与磨砺都是正身的过程,戒与慎则是正身的方法。

外圆内方,深浅有度

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

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颜阖要去做太子的师傅,蘧伯玉告诉他做大事业的人,处于杂乱的局面的修养。你表面上跟他接触在一起要很亲近,可是你的内心要外圆内方。内心要很和平,自己要调和,不能随便。想要改变一个人很难,你外表跟着他,心里却不能随之改变。南先生说,内方外圆,人们都很难做到,即便做到了也要关注一个更重要的原则;不能深入,恰到好处。“和不欲出”,自己心地要光明磊落,保持端正和平,但外表不能显露。

外圆内方,并非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者的处世哲学。圆,是为了减少阻力,是方法;方,是立世之本,是实质。船头不是方形而是尖形或圆形是为了劈波斩浪,更快地驶向彼岸。人生也像船行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是与所有的阻力正面较量,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积极地排除万难,去争取最后的胜利?生活这样告诉我们;事事计较、处处有摩擦者,哪怕壮志凌云,即使聪明绝顶,也往往落得壮志未酬泪满襟的结果。

老子的理想道德是自然,是天地,天圆地方;孔子的理想道德是中庸,是适度,是不偏不倚。外圆内方、深浅有度是一门微妙的、高超的处世艺术,使人们在正义和生活的天平上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蘧伯玉告诉颜阖的为官之道,不由让人想起许多历史人物,如南先生一直推崇的冯道。他曾相六帝,在时事变乱的70余年中,始终不倒,令人称奇。首先,此人品格行为炉火纯青,无懈可击,清廉、严肃、淳厚、宽宏;其次,深谙方圆处世之道,深浅有度,中正平和,大智若愚。冯道有诗云;“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修道的功夫,修到不表现出来的程度,内在方直而外面曲成,慢慢地彼此向形而上走,慢慢升华,这样就是所谓为人处世的“外圆内方”,外面圆融,内在方直。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威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圆”之人能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不惊。真正的“方圆”之人,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真正的“方圆”之人,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默。

古语道;“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处在太平盛世,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处天下纷争的乱世,待人接物应随机应变、圆滑老练,处在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要方圆并济、交相使用;对待善良的人,态度应当宽厚,对待邪恶的人,态度应当严厉,对待一般平民百姓,态度应当宽厚和严厉并用。

黄炎培先生有几句深刻的座右铭;“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方圆之道,深浅有度,恰如其分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过于锋芒毕露往往为世俗所不容,过于委曲求全又被视为软弱,只有外圆内方、刚柔相济,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周旋有术,游刃有余。

人生在世,运用好“方圆”之理,必能无往不胜,所向披靡;无论是趋进,还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不为世人的眼光和评论所左右。

为人处世的艺术

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德厚信矼”是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受了教育有了知识,把道德的规范看得很重要,把自己以为是道德的东西,固执地抓得很牢,而他自己以为的道德,其实是错误的。许多人的道德修养很好,方正刚强,觉得道德是不能碰的,却“未达人气”。对人生的气味、生命的气息一无所知,不通人情,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南先生勾勒了一幅恩师教学图,庄子借孔子的嘴说;你自己认为学问好,为人方正,倔强自信,其实是你不通人情世故。“名闻不争,未达人心”,你突然跑去以仁义道德教化卫灵公,勉强用“仁义绳墨之言”暴露他的缺点错误,不是让他难堪吗?

谨记“人微言轻”,自己没有知名度,很重要的话变得没有分量了,话说出去起不了什么作用,这里讲的人情世故是需要知道的,庄子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只要不向坏的方向发展,你就能学会人生的艺术,即做人做事的方法。

为人处世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无法领悟。许多人,无论贫富、年龄、学历,都犯了“未达人气”的错误,一些伟人也不免于此。

闻一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到清华大学执教前,在与人交往方面就走过弯路,受过挫折。闻一多1925年5月回国,暑假后就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他开始时热情极高,全力以赴地工作。但由于他只有诗人的热情,没有行政工作者的练达,很快就遭到了中伤和诽谤。他于是“愤而南归”,连衣物、书籍都没有带走。1927年秋,“第四中山大学”成立时,聘他去担任外文系主任。但他还是不能适应环境,不久又离开了。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挂上一面豹皮的大鼓,我敲着它游遍了一个世界……我战着风涛,日暮归来,谁是我的家。”

1932年秋,闻一多应清华之聘,任中文系教授。这时他的精神十分痛苦。他在给朋友的信里说;“我近来最痛苦的是发现了自己的缺陷,一种最根本的缺陷——不能适应环境。”1933年春,应届毕业生请他为纪念册题词,他以《败》为题,信笔挥就了一篇文字。随后,总结过去“败”的经验教训和任教的需要,闻一多决心改走一条学者的道路,他把它叫作“向内的路”。他拟订了一个庞大的研究古典文学的计划,决心在这方面有一番作为和突破,他说;“向外发展的路既走不通,我就不能不转向内走。”于是,他在教学之余,便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实施他那庞大的计划,过起“隐士”的生活来。

在当时的环境下,闻一多改走一条“向内的路”,过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实是无奈之举。不谙世事,不通人情的确是一种“败”。不能融入环境,便要忍受寂寞,孤军奋战,生活在痛苦中。其实,不要偏执,一切看开,心胸放宽,包容万物,自然能够融入世间,游刃有余,要知道,有了“容”,才有“融”。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带给别人愉快的人呢?”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所以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少年沉思了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过他的人带来了愉快。

人生不是平坦大道,处世不能全凭自我。“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要知道,莫把真心空计较,唯有大德享百福。

意有所至,爱有所亡

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这两句话也是做人的道理。任何一个人都有自由的意志,他爱好就是那一点,专注在那一点的时候,什么也无法改变。一个人入迷的时候,你要劝他“回头是岸”,难上加难。所以他明知道你爱他,有时候出于自己的利益需要,就忘记你是为他着想了。南先生最后总结说,因此人与人之间很难相处,无论是夫妻、父母、兄弟还是朋友,总之是“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最难揣摩的就是人心,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生也学不尽。对上司,要懂得方法,不能蛮干。当上司有了不对的地方,你应该提出意见和建议,但如果对于一个问题,说得次数过多,虽说是对公司与上级有益,但有时会招致上司的反感。对朋友也是一样,朋友有不对的地方,听不进你的建议,如果你劝告的次数多了,反而还会与你慢慢疏远,甚至变成冤家。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劝善规过”,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劝善规过,也有一定的限度,尽心劝勉,但如果实在无能为力,就不要再勉强了。自古忠言逆耳,假如忠谏过分了,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历史上有许多先例,知道实不可为,只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后,还能保持朋友的感情。

一只老山羊在小河边碰到一只大鸟在饮水,便说;“你只顾在这里喝水,却完全不知道提高警惕,如果狐狸过来,你的小命儿就会丢掉了。”然后,它又严肃地讲了许多道理。大鸟笑着表示接受。但老山羊一走开,大鸟就对身边的蚂蚁说;“依仗胡子长冒充着懂道理,去年,它的孩子还不是在这里让狼给吃了吗?!”老山羊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好报,为什么?因为某些时候,不管基于什么心态,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旦你主动提出来,你就犯了人性丛林里的忌讳,要知道“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每个人都在努力建立一个坚固的自我,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经由外在的行为来检验自我坚固的程度。你若不了解此点,揭露了别人的错误,他就会明显地感受到自我受到了侵犯,有可能不但不接受你的好意,反而还采取不友善的态度。

庄子曾经看着围着茅屋飞进飞出的燕子,说道;鸟都怕人,所以巢居深山、高树以免伤害。但燕子特别,它就住在人家的梁上,却没人去害它,这就是处世的大智慧。人类见着鸟都举枪射击,却对身边萦绕的燕子视而不见。燕子的叫声可谓婉转,却没一个人将燕子放到笼子里,以听它的叫声取乐。燕子智慧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距离。

人,你既不能离他太远,又不能离他太近。比如珍禽猛兽害怕人,躲得远远的,人便结伙去深山猎捕它们,这是因为离人类太远。家畜因完全被人豢养和左右,人便可随意杀戮,这是因为离人太近,近得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只有燕子看懂了人,摸透了人的脾气,既亲近人又不受人控制,保持着自己精神的独立,于是人就像敬神一样敬着燕子。有时,人要从燕子身上学学揣摩人心之道。

南先生说历史上的大奸臣都懂得“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之妙,所以总是避免碰触君臣相处的禁区,因为即使你心怀社稷、一腔忠诚,也难免因一时的劝谏惹来日后的杀身之祸。其实懂了这个道理,就可以更巧妙地为人处世、成就大业了。

或许有人会以为懂得“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之妙只会让人变得狡诈奸猾,不坚持方正之道了。其实不然,人心难测,要想自在做人,必须了解人性与现实,不是教你诈,而是教你看清世事与人心。

人生需要避免的两个错误:迁令和劝成

故法言曰:“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何谓“无迁令”,南先生举了身边的小事来说明这个道理,比如说,他让人帮他拿一本书,这只是区区小事,举手之劳而已,结果对方却吩咐第三者去做;某某人,老师让你帮他拿一本书。推脱责任,推脱一切,就叫“迁令”,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做人要做到“不迁令”,就是不要推脱一切,该自己去做的就去完成,不能让别人代劳。

“无劝成”,南先生认为是指不要勉强别人去成功,对别人过度要求,虽然本意是好的,但是往往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误人不浅。特别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无劝成”是一面人生的镜子,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父亲与儿子共进晚餐。他高兴地问儿子;“你长大以后希望自己当什么呢?”6岁的儿子看着餐桌上香喷喷的甜点,眨巴着眼睛对父亲说;“我想当一个世界上最棒的糕点师!”父亲被逗乐了,却没有把儿子的话放在心里。

时光过得飞快,儿子长成了一个英俊少年。高中毕业的时候,他收到了许多名牌大学的报考材料。身为大富翁的父亲以为儿子一定很高兴,没想到儿子却坚定地摇摇头说;“我想考烹饪学院,以后当一名很棒很棒的糕点师。”

这时,父亲想起了当年儿子在餐桌上说的那句话,原来这个愿望早在儿子的心里生根发芽了。但是,他希望自己优秀的儿子能够继承他的事业,或者再退一步来说,也可以成为其他领域的佼佼者,比如说政治家、艺术家,等等,他就是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去做一个糕点师。

看着孩子一脸的认真,父亲只是平静地拍了拍他的肩头说;“那就好好地努力吧!”于是,儿子满怀信心地报考了几所优秀的烹饪学校。可是,从所有的学校传回的都是坏消息,他的成绩考得不理想,简直是糟糕透了。他不肯相信自己真的如专业老师所说的那样“没有一点烹饪的资质”。

这对一直一帆风顺的他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几天以后,他沮丧地打开房门。父亲站在门外,脸上满是怜惜;“我的好孩子,一切都会过去的。”他扑进父亲温暖的怀抱里,伤心地哭了起来……

几天以后,儿子重新报考父亲推荐给他的名牌大学,并顺利地通过了。

几年以后,儿子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然后进了父亲的公司工作。他不仅很快熟悉了业务,而且干得比父亲更加出色。

看着儿子一天一天地成熟起来,父亲欣慰地笑了。他退休在家,开始安度他的晚年。可是,他又觉得在儿子坚强的脸庞下总是隐藏着一丝忧郁,他一直猜不透,难道儿子还在寻找什么吗?

一个周末的晚上,家里的用人都回家了。父亲想到厨房去弄一点热咖啡,可是他发现厨房里亮着灯,还传出轻微的响声。他有些紧张地走过去,意外地见到了儿子正在厨房里摆弄着什么。

儿子动作熟练地将奶油、巧克力、香草精、新鲜鸡蛋分类化开、混合,又将雪白的面料和苏打粉一起均匀搅拌,然后倒入模具放进烤箱。他神情专注,仿佛在创作一件艺术品。

“儿子,你在干什么呢?”父亲好奇地问,他从不知道儿子还有这么一手。儿子回头看了父亲一眼,说;“爸爸,明天是您的生日,我在给您做一块大的生日蛋糕。”

过了一会儿,儿子从烤箱里拿出烘焙好的蛋糕。棕色的糕体散发着巧克力香味,看上去松软可口。儿子捧着蛋糕,恭恭敬敬地来到父亲的面前鞠了一躬,脸上满是期待的神情。

那种期待的神情是父亲很久不曾见过的。小时候,每当儿子想要得到某件东西时,总是抬起头用这种眼神看着父亲。可后来……

父亲的眼睛湿润了,他接过蛋糕,认真地问儿子;“这些年来,你一直过得并不快乐,是不是?”儿子愣了一下,低着头不敢看父亲的眼睛;“可我一直干得很出色。”

父亲没有说话,咬了一口蛋糕,细细地咀嚼着,很久才说;“我一直为自己拥有一个出色的儿子而自豪,但是吃了你亲手做的蛋糕,我才发现,原来拥有一个快乐的儿子更加重要。”接着,父亲带着儿子来到书房,他从保险柜里拿出当年儿子考烹饪学院的成绩单,上面全部是“优”。原来,父亲当年花钱买了假成绩单,瞒住了这件事情的真相。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主管”,他们望子成龙心切,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给他设计出一堆堆关于未来的宏伟蓝图,可从来没有想过这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是不是孩子的兴趣所在。其实,只要父母用一种平等相处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给他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使他顺其自然地发展,这才是最伟大的成功。

南先生说,自己当主管不能“劝成”,成就好的事情,不是一时做得到的。如果弄错的话,想改已经来不及了,而且是很困难的。所以做人做事都需要慎重地考虑。

硬邦邦的话,软绵绵地说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螳臂当车,一直是被人们认为不自量力的。南先生在解读这一段时,也有同感。他觉得螳螂勇气可嘉,但还是需要注意做事的方法,并给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宋朝时,一位皇太后请老师教育太子,因为太子不用功,老师打了他的手心,因此太子不肯去读书。皇太后也很生老师的气,命太监带口信给老师;不管太子书读得好不好,都要当皇帝!老师让太监回复皇太后说,有学问做尧舜一样贤明的皇帝,没有学问做桀纣一样亡国的皇帝。皇太后听了,醒悟得失,最后让太子去读书了。

南先生说,做事讲究方法很重要,如果太子的老师不懂得变通,当面直谏,爱孙心切的皇太后正在气头上,恐怕很难接受他的一番大道理,那么,太子老师的结局只能像螳臂当车一样悲惨。

赵太后新掌权,秦国猛烈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人说;“必须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赵太后不同意,大臣极力劝谏。太后明确告诉左右;“有再说让长安君做人质的,我老婆子一定朝他的脸吐唾沫。”这就等于把话说绝了。大臣们谁也不敢再劝说了。

左师触龙说希望谒见太后。太后怒容满面地等待他,以为他也是为劝说一事而来。触龙进来后慢步走向太后,到了跟前请罪说;“老臣脚有病,已经丧失了快跑的能力,好久没能来谒见了,私下里原谅自己,可是怕太后贵体偶有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太后说;“我老婆子行动全靠用人拉的车。”触龙说;“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触龙说;“老臣现在胃口很不好,就自己坚持着步行,每天走三四里,稍增进一点食欲,对身体也能有所调剂。”太后说;“我老婆子可做不到。”太后的脸色稍和缓了些。

触龙开始根本不谈长安君做人质的事,而是与之拉家常,使太后缓解怒气,放松警惕,一步步打开交流的大门。等赵太后的态度稍缓和后,触龙就对她说;“老臣的劣子舒祺,年纪最小,不成材。臣子老了,偏偏爱怜他。希望能派他到侍卫队里凑个数,来保卫王宫。所以冒着死罪来禀告您。”

太后说;“一定同意您的请求。他多大年纪了?”“15岁了。虽然还小,希望在老臣没死的时候先拜托给太后。”

太后说;“做父亲的也爱怜他的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做母亲的更爱。”太后笑道;“妇道人家特别喜爱小儿子。”触龙回答;“依老臣个人的看法,太后爱女儿燕后要胜过长安君。”

太后说;“您错了,比不上对长安君爱得深。”触龙说;“父母爱子女,就要为他们考虑得深远一点。太后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是可怜她要远去,也是够伤心的了。送走以后,并不是不想念她,每逢祭祀一定为她祈祷,祈祷说;一定别让她回来啊!难道不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了子孙可以代代相继在燕国为王吗?”

太后说;“是这样。”“从现在往上数三世,到赵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凡被封侯的,他们的后代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没有。”“不只是赵国,其他诸侯国的子孙有吗?”

太后说;“我老婆子没听说过。”触龙说;“这是他们近的灾祸及于自身,远的及于他们的子孙。难道是君王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地位高人一等却没什么功绩,俸禄特别优厚却未尝有所操劳,而金玉珠宝却拥有很多。现在,太后给长安君以高位,把富裕肥沃的地方封给他,又赐予他大量珍宝,却不曾想到在当下让他对国家做出功绩。待太后百年之后,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所以我以为你爱他不如爱燕后。”太后说;“是啊!任凭你派遣他到什么地方去。”于是为长安君套马备车一百乘,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就出兵了。

在与太后的对话中,触龙始终没有说让长安君去当人质,而是以拉家常的方式,实现了说的目的。这就是语言之巧,一是能巧妙地打开对话的大门,让对方愿意和你交流;二是能巧妙地接受或拒绝对方的意见,不论是接受或拒绝,对方都认为是通情达理的;三是通过巧妙的语言化解双方的分歧。说到底,这是触龙善于把握做事之巧,巧妙出击,达到了最终的目的。

如何使自己做事更成熟、更完善,是一个人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做任何事情,只要掌握方法,就如同宝刀在手,胸有成竹,解决问题自然不在话下。如果一个人做事不讲究方法,光有一肚子大道理,或者只是揣着一厢情愿的想法,最终只能像庄子所说的“螳臂当车”一样可悲。

只说三分话的智慧

夫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风一来,平静的水面就起波澜,一句话说不对了,人与人之间就挑出问题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句话是两面刃,口业十分重要。人的行为是事实结果,事实结果的对错,马上可以知道。一个行动错误,事情可能就会很危险。南先生将言与行的后果都深刻地指了出来。

《增广贤文》里面有这样一句;“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句话作为中国人生存的金玉良言而被世代强调。逢人且说三分话,还有七分不必对人说出,以免别人彻底掌握自己的“底细”。有的人也许认为,自己做人光明磊落,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说三分话岂不是太过阴险了?没有什么见不得人,是指你所做的事没有什么可掩藏的,并不是说非要尽情向别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他只说三分话,绝不是不诚实,绝不是狡猾。

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真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真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长谈,这才叫作通达世故的人。

说话就像是做人,说话的艺术,其实也是做人的艺术。三国时期,曹操爱幼子曹植的才华,因此想废了曹丕转立曹植为太子。当曹操就这件事征求贾诩的意见时,贾诩却一言不发。曹操十分疑惑;“你为什么不说话?”贾诩说;“我正在思量一件事。”曹操问;“什么事?”贾诩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曹操闻言一笑而过,领会了贾诩的言外之意,也不再提废立之事了。

有一篇文章叫《说话的温度》,其实也是讲述了如何避免言语引起的风波;急事,慢慢地说;大事,清楚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做不到的事,别乱说;伤害人的事,不能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地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别人的事,小心地说;自己的事,听听自己的心怎么说;现在的事,做了再说;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言语能够引起风波,而行动却是直接带来结果,做人做事,有时需要三思而后行,免得因自己的一时之快,而懊恼一生。

有个小故事,某人买了一处庭院,一搬进去就将院中花草整顿清理,杂草野藤一律清除,种上自己新买的花,一日原屋主造访,走进院落便吃惊地询问;“那株名贵的牡丹哪里去了?”此人这才发现,自己竟然把这株珍贵的花王当作野草铲除了。

后来,他又买了一栋房子,虽然院落更是杂乱,他却一动未动,果然一年之间,以为是杂树野草的植物,春日挂满繁花;半年都没有动静的小树,秋天红了枝叶。直到暮秋,他才真正认清哪些是无用的植物,并大力铲除,使得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

人活一世,不会给你多少重新选择的机会与空间,因此凡事还需三思而后行。或许有人会反驳,有些事情可能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某种结局,更何况有些情况是容不得你去思量再三的,一思一停,机缘不再。对于此,不由想起毕飞宇说的一段话;生活无所谓必然,所谓必然必须在事情发生之后。发生了,不能回头去改,只能事后修补。修补的功力如何,才能决定以后生活的好坏。

一言可生风波,一行便有结果,谨言慎行,人生历程中的智慧箴言,与君共勉。

像外交官一样说话

故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这是庄子借孔子的口论述的一段人生哲理。孔子说,外交官传达两方面意见的时候,传其原意,过分的话不能传,也不能添油加醋,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够保全自己。

南先生认为,这一段讲外交官的修养,做外交的哲学,也是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因此,管好自己的舌头,学会说话很重要。

尽管舌头没有骨头,但也应该特别小心它的厉害。因为话一旦说出口,就像射出的箭,再也不能收回了。有一个拉比让他的仆人去市场上买些好东西,买些不好的东西。仆人两次带回来的都是舌头。拉比十分不解,仆人告诉了他其中的缘由;舌头是善恶之源,当它好的时候,没有比它再好的了;当它坏的时候,没有比它更坏的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说话好坏对做事的影响。

愚者常常暴露自己的愚昧,贤者却总是隐藏自己的知性。因为善于听话的人,易表露知性;而喜欢表现自我、喋喋不休的人,通常都是些傻瓜。基于此,请记住这么一句忠言;“假如你想活得更幸福、更快乐的话,就应该从鼻子里充分吸进新鲜空气,而始终关闭你的嘴巴。”

“闭上你的嘴”,在不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修炼了自己。圣菲利普是16世纪深受爱戴的罗马牧师,富人和穷人都追随着他,贵族和平民也都喜欢他,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处世的智慧。

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女孩来到圣菲利普面前倾诉自己的苦恼。圣菲利普明白了女孩的缺点,其实她心地不坏,只是她常常说三道四,喜欢说些无聊的闲话。这些闲话传出去后就会给别人造成许多伤害。

圣菲利普说;“你不应该谈论他人的缺点,我知道你也为此苦恼,现在我命令你要为此赎罪。你到市场上买一只母鸡,走出城镇后,沿路拔下鸡毛并四处散布。你要一刻不停地拔,直到拔完为止。你做完之后就回到这里来告诉我。”

女孩觉得这是非常奇怪的赎罪方式,但为了消除自己的烦恼,她没有任何异议。她买了鸡,走出城镇,并遵照吩咐拔下鸡毛。然后她回去找圣菲利普,告诉他自己按照他说的做了。

圣菲利普说;“你已完成了赎罪的第一部分,现在要进行第二部分。你必须回到你来的路上,捡起所有的鸡毛。”

女孩为难地说;“这怎么可能呢?这个时候,风已经把它们吹得到处都是了。也许我可以捡回一些,但是我不可能捡回所有的鸡毛。”

“没错,我的孩子。那些你脱口而出的愚蠢话语不也是如此吗?你不也常常从口中吐出一些愚蠢的谣言吗?然后它们不也是散落路途,口耳相传到各处吗?你有可能跟在它们后面,在你想收回的时候就收回吗?”

女孩说;“神父,不能。”

“那么,当你想说别人的闲话时,请闭上你的嘴,不要让这些邪恶的羽毛散落路旁。”

背后议论别人是做人做事最忌讳的一个方面。当你在别人背后说闲话时,重点不在你所谈论的那个人身上,而是暴露了你自己的人格特质——你的好批评及你喜欢在人背后说闲话。如此,别人也会从你的闲话由此及彼地联想到更多,他们会认为你是一个品质低劣、说三道四的小人。对方会认为,如果你现在说别人的闲话,说不定哪一天你会在其他人面前说他的闲话。因此,那个听你说闲话的人会提防你、小看你,甚至在心里鄙视你。这样,你就会得不偿失,甚至会为今后留下祸根。

杜绝闲言碎语,学会像外交官一样说话行事,是做人的明智选择,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说出口了,只会把事情越弄越糟。南先生说,如果说过分的话,做过分的事,结果倒霉的就是自己。平常做人就是如此。只有时时意识到这个问题,改变自己的做事方式,才能真正做好事情。

自作聪明是为人处世的大忌

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这段话指的是以智巧相互较量的人,开始时平和开朗,后来就常常暗使计谋,达到极点时则大搞阴谋诡计。无论什么事情恐怕都是这样;开始时相互信任,后来就互相欺诈;开始时单纯细微,临近结束时就变得纷繁巨大。

南先生说,兵法都是“以巧斗力”。以寡击众,以弱击强,这个就是最高的谋略学,也是最高的兵法。“巧”代表智慧,人在社会上相处都是以智慧来“斗力”,开始是用智慧谋略光明正大地斗,到后来却走向了“阴谋”。在中国文化中,耍聪明的人被认为是阴谋家。

南先生用一个历史人物陈平来做形象的说明。陈平六出奇计帮助汉高祖统一了中国,千古留名。然而,他所用的奇计却被自己认为是“阴谋”,这在《史记》一书中有记载。在陈平的传记中,他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足见道家是最忌讳用阴险的办法的,“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他说自己将没有后代,就算有后代也是不会昌盛的。后来果然如此,据汉代史书记载,自陈平的孙子那一代开始,便与功名富贵无缘,后来他的曾孙陈掌以卫氏亲贵戚,要求续封而不可得。

南先生由此而生出一番感慨,耍聪明的人心思越多越糟糕,到最后反而害人误己。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人也是如此,自作聪明不可取,这是为人处世最忌讳的方面,一不小心就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杨修的事例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曹操很重用他。杨修却不安分起来,起先还是耍耍小聪明,如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吃了一些,就又盖好,并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大家都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杨修见了,就拿起勺子和大家分吃,并说;“这‘合’字是叫人各吃一口啊,有什么可怀疑的!”

还有一次,建造相府,才造好大门的构架,曹操亲自察看了一下,没说话,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杨修一见,就令工人把门造窄。别人问为什么,他说门中加个“活”字不是“阔”嘛,丞相是嫌门太大了。

总之,杨修的毛病就是不看场合,不分析别人的好恶,只管卖弄自己的小聪明。曹操的卞夫人所生的长子曹丕、三子曹植,都是曹操选择继承人的对象。曹植能诗赋、善应对,很得曹操欢心,曹操想立他为太子。曹丕知道后,就秘密地请朝歌长(官名)吴质到府中来商议对策,但害怕曹操知道,就把吴质藏在大竹片箱内抬进府来,对外只说抬的是绸缎布匹。这事被杨修察觉,他不假思考,就直接去向曹操报告,于是曹操派人到曹丕府前盘查。曹丕闻知后十分惊慌,赶紧派人报告吴质,并请他快想办法。吴质听后很冷静,让来人转告曹丕说;“没关系,明天你只要用大竹片箱装上绸缎布匹抬进府里就行了。”结果可想而知,曹操因此怀疑是杨修帮助曹植来陷害曹丕,十分气愤,就更讨厌杨修了。

还有,曹操经常测试曹丕、曹植的才干,每每拿军国大事来征询他们的意见,杨修就替曹植写了十多条答案,曹操一有问题,曹植就根据条文来回答,因为杨修是相府主簿,深知军国内情,曹植按他写的回答当然事事中的,曹操心中难免又产生怀疑。后来,曹丕买通曹植的随从,把杨修写的答案呈送给曹操,曹操气得两眼冒火,愤愤地说;“匹夫安敢欺我耶!”

又有一次,曹操让曹丕、曹植出邺城的城门,却又暗地里告诉门官不要放他们出去。先去的曹丕碰了钉子,只好乖乖回去,曹植闻知后,又向他的智囊杨修问计,杨修干脆告诉他;“你是奉魏王之命出城的,谁敢拦阻,杀掉就行了。”曹植领计而去,果然杀了门官,走出城去。曹操知道以后,先是惊奇,后来得知事情真相,愈加气恼,于是开始找碴儿要除掉这个不知趣的家伙了。

最后机会果然来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进军定军山,他的大将黄忠杀死了曹操的爱将夏侯渊,曹操亲自率军到汉中来和刘备决战,但战事不利,要前进害怕刘备,要撤退又怕被人耻笑。一天晚上,护军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正在喝鸡汤,就顺便说了;“鸡肋。”杨修听到以后,便又耍起自己的小聪明来,居然不等上级命令,只管教随从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知道以后,杨修竟说;“魏王传下的口令是‘鸡肋’,可鸡肋这玩意儿,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正和我们现在的处境一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久驻无益,不如早归,所以才先准备起来,免得临时慌乱。”曹操一听,差点把脑血管气炸,大怒道;“匹夫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于是喝令刀斧手,推出斩首,并把首级悬挂在辕门之外,以为不听军令者戒。

自作聪明,不但让你的聪明变得“廉价”,有时还会给你惹来不必要的麻烦。耍小聪明的人头上都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把剑随时会落到聪明者的头上,斩下他的头颅。那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游戏。真正的聪明是智者无言。

同类推荐
  • 读懂安身立业的《围炉夜话》

    读懂安身立业的《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的作者王永彬是清朝咸丰时期的人,原本是文学批评家。在生活中,这位敏锐的批评家凭自己的才华和对世间的洞悉,给后人留下《围炉夜话》。在《围炉夜话》中,他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他把自己对时人、时事、文章以及文坛掌故等分段作了评议,语言亲切、自然、易读。真正让《围炉夜话》流传千古、妇孺皆知的,是其中的“安身立业”话题,它从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业”为本的人生智慧,可谓最伟大的心灵成功学。
  • 告别臣民的路径:个人自由与权利生长逻辑的总体性研究

    告别臣民的路径:个人自由与权利生长逻辑的总体性研究

    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从臣民到公民的艰难求索历经百年,尽管宪法一再确立公民的法律地位,以明晰的条文赋予公民应有的权利与义务,然而现实中个人不可剥夺的生命财产权与现代法权主体却始终难以生成。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无疑提供了现实而有利的机遇。国家通过对所有制进行结构性分解,从经济领域主动退出,为市场交换体系创造了独立生长的空间与条件,个人利益获得释放,从而有利于利益主体与法权主体的形成,为数众多的社会民间组织也因此得到了发育。然而对政府极大的依赖性显示出社会并未获得其自治的力量与程度,因而只有将纵向“集权型”社会结构转变为市场、社会、国家三种力量横向沟通、相互制衡的“分权型”社会结构,才能使社会取得自主性特质与自由空间,政府所让渡之社会自主领域也成为人们学习与实践民主的社会学堂,最终生成具有自由权利意识、民主法制观念的现代中国公民。
  • 中国传统道德概论(修订本)

    中国传统道德概论(修订本)

    本书以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目的,以最能概括和反映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内容与丰富实践的理论和规范为展示主体,系统而又有选择地介绍了中国传统道德精华。通过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整合梳理,将传统道德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派、人物、思想观点及行为准则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价。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历史联系现实的原则,结合当下我国道德发展的热点和问题,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 空间与城市哲学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空间与城市哲学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我们正在步入城市社会。城市具有深刻的人文性。城市是多样异质文明要素的空间化聚焦,是文明的核心标志,发展的核心场域,是人之社会性、创造性的对象化实现与呈现。城市社会的生成与转换、成就与问题具有高复杂性、高综合性,亟须进行哲学沉思、人文关照。本书对空间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城市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城市正义的若干基本问题、城市化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反思。本书是作者“人文城市学”研究系列的第一卷,提倡一种综合性、具有人文底蕴的城市观、城市发展观。
  •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作为20世纪走红的哲学家,尼采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他杀死了“上帝”,但他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恶魔。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的癫狂和孤独之下,是面对人生难题的无比真诚——在传统价值全面崩溃的时代,人如何重新确立生活的意义?本书把尼采当作一位人生哲学家看待,以生命意义之困惑和寻求为主线,把尼采思想的各个主题,包括权力意志、价值重估、超人等,贯通起来加以阐释,饱含知识分子的个体感悟和时代激情,重现一个真实的尼采——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哲人、一位无比真诚的人生哲学家。本书曾引起广泛而热烈的时代共鸣,深深影响吴晓波、王军等一代知识分子。
热门推荐
  • 网购一本山海经

    网购一本山海经

    “铃,铃”你好,你的快递到了请签收一下....
  • 你和我的遇见

    你和我的遇见

    一次偶然的匹配,让他们两个相恋,时而甜蜜,时而争吵,刘思年想对墨墨说:有些人,才遇见了那么一下子,就好像认识了很久似的,什么事都想和他说?,也许生活就是如此吧!
  • 闻机起武

    闻机起武

    机甲降临,全球巨变武道衰落,大宋式微且看小人物邹玉闻机起武,走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你写错了,是闻鸡起舞!”“对啊,是闻机起武。”“不想活了吧!吃妹妹一脚!”PS:本书轻松搞笑,欢迎入坑
  • 矜娇公主心里有人了

    矜娇公主心里有人了

    安思绯觉得自己要被气疯了。她喜欢那个呆子近十年了,可不论她怎么暗示自己的心意,那呆子却总觉得她喜欢辛清漠。某呆子:她总是喜欢与清漠兄谈诗赏画,他们向来感情好,她已经及笄了。我只要她能够幸福就好。辛清漠:不,我们没有,不喜欢,谢邀!安思绯:为什么要相信外面的谣言!当事人就在这,给个说话的机会吧!!风月乱,朝局乱,江山乱,这乱局该作何解?傲娇小公主和温柔公子的双向暗恋史
  • The Romantic Adventures of a Milkmaid

    The Romantic Adventures of a Milkmai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独角兽

    独角兽

    《独角兽》表面看来是一部复杂纯熟、充满神秘色彩的哥特式罗曼司。汉娜先是个与他人通奸、将丈夫推下悬崖的恶毒淫妇,然后又变身成为承载着无数人的想象、无欲无求、甘心承担一切罪恶并甘愿为世人献身赎罪的耶稣基督。而当这个救世主因为自己丈夫即将归来,突然变成真实的个体,一个与人通奸又试图谋害亲夫的邪恶女人时,无论是她还是众人经由对她的想象所创建的那个精神上的空中楼阁均瞬间崩塌……全书既有曲折生动甚至浪漫神秘的故事,又笼罩着一种世事无常、一位皆为荒诞的宗教-哲学氛围,既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
  • 神医女配种田记

    神医女配种田记

    连续加班还敢大晚上不睡觉继续玩手机?恭喜苏璃成功作死!叮——女配系统上线,苏璃一脸懵地看着眼前的景象……所以,为毛她重生的地点是在棺材里!不想当第一个被活埋的穿越者,苏璃要打起精神奋斗鸭~这是一个活得很happy的女配,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不想当地主的吃货不是好神医!
  • 匡谬正俗

    匡谬正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王爷沐小姐又催婚了

    王爷沐小姐又催婚了

    一朝穿越,沐韵烟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沐家大小姐。爹娘不喜,妹妹欺负,连未婚夫太子都退婚喜欢上她的妹妹,还经常闯祸。你说说她穿越过来有什么用?还要给原主收拾烂摊子,唉……可她不小心又抱上了皇叔的大腿,嗯……说实话这大腿抱的还真的香,为了防止别人拐跑她天天不要脸的去崔婚。奈何皇叔是个慢性子“王爷,沐小姐问你何时娶她。”“不着急”“王爷,沐小姐问你何时上门提亲。”“再缓缓”“王爷,沐小姐说有好多人上门提亲不知道选那个好”“……”终于有一天沐韵烟使用杀手锏了。“王爷,不好了不好了沐小姐说要给孩子换个爹”“她敢”某王爷就火急火燎的把沐韵烟逼到墙角“怀了本王的孩子,还想嫁给别人?”沐韵烟“……”不这样你能不着急吗?
  • 瑾绣

    瑾绣

    李瑾不知道,这场婚礼为什么会选中自己,不过既是已成定局,即使要远去边疆,为了家人便也不再强做扭转。可婚礼还没举行,李瑾就在无意中知晓了这是一场交易。既如此,虽退婚无门,可如何抉择之后的生活就端看她李瑾的心情了。一首童谣,一个交易,一次偶然中的必然成就了李瑾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