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的寇准,是老百姓所尊敬的一位好官、高官。处理国家大事,他游刃有余;但是与性格不合、政见不同的官员相处,他却吃尽了说话过于直爽的苦头。最典型的是对待副参知政事丁谓。
丁谓任中书官职时,对寇准非常恭谨。一次会餐,不小心寇准的胡子沾了汤汁,丁谓站起来慢慢替他擦干净。寇准不但不领情,还讽刺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领导擦胡须的吗?”这让丁谓很难为情,并由此而记恨寇准。寇准的话看上去是玩笑,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过于直爽的讽刺挖苦。自此,丁谓处处诋毁寇准,并且和王钦若、曹利用等同样受过寇准谩骂、讽刺、挖苦的大官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寇准,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最后连皇帝也不再重用寇准,寇准政治生涯也随之结束,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
寇准的悲剧,根源就是没有管好自己的口,说话太直。说话太直接容易伤人,这就意味着,在说话的时候要委婉一些,这样才使人容易接受,也才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在我国传统的修辞方法中,就有一种“婉约”手法。例如,求人办事说得委婉一点儿,含蓄一点儿,使对方领悟到那层意思,可以给双方更多的考虑空间,也容易让人接受。
提起《水浒传》,人们便会想起那心直口快的“直炮筒”鲁智深,不过,只要你注意观察,你就会发现,即使是最直率的鲁智深,有时也离不开委婉,说话也有含蓄的时候。在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后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只得削发为僧。剧中有这样一段台词:法师:“尽形寿,不近色,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能。”
法师:“尽形寿,不沾酒,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能。”
法师:“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
鲁智深:(犹豫深思)
法师高声催问:“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鲁智深:“知道了。”
对于法师的前两个要求——不近女色不饮酒,鲁智深可以办到,但对于具有正义感的鲁智深来说,不惩杀世间的恶人,实在难办,而此时鲁智深若回答“不能”,法师肯定不许其剃发为僧,这样他就无处藏身了。因此,他干脆来个灵活应付,回答“知道了”,暗示“不能持”,既可在法师面前过关,又不违背自己的本意,正可谓两全其美。
从鲁智深和法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即使是性格非常直率的鲁智深,也有委婉的时候。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更要明白说话不能太直接的道理。再说,无论是谁,在人际交往之中都有不便直言之事,这时,说话时不妨委婉含蓄一些,可以利用同义词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要善于给人指出一个较大的范围或方向,让人家根据提示去自悟其意,寻求答案。我们应该知道,戒除太过直接的说话方式,适当讲究委婉含蓄的说话艺术,会使个人魅力无穷。当然,这一条“委婉含蓄”策略,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话题不要飘来飘去,东扯西扯不得要领。即使是再含蓄的话也必须是与“主题”相关的。如果人们无法了解你所说的究竟是什么,那使用这个策略便没有了意义。
第二,在关键问题上不可搪塞、打马虎眼、说不出重点。比如谈报酬,这个数目既不应是具体的,也不能太隐晦,让人摸不清底细。而应该估测对方的理解能力,进而达到一种双方之间的默契,这样才有利于双方的配合。如果所求不明,在关键问题上模棱两可,就激不起他人的热忱。
第三,不要故弄玄虚。朝别人挤眉弄眼,频送秋波,可能使对方摸不着头脑,那你的话就“含蓄”过头了。“委婉含蓄”就是潜移默化,暗度陈仓,让对方在不知不觉间悟到主旨,听从你的劝说。要让你说的话,好像是抛到对方身上去的一把铁砂一样,重量不算小,但却分散,易于接受。
7.说话时警惕忌讳之言
各地的风俗不同,说话交际上的忌讳各异,与人交际,必须留心对方避讳的话。一不留心,脱口而出,可能会惹出大麻烦来。
人生在世有很多忌讳,如果你在无意之中冲撞了别人的忌讳,你就会糊里糊涂地受到对方充满火药味的“熏陶”。所以,说话时,千万别犯忌讳,那样的话,会伤了彼此的感情。众所周知,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方言差别很大,往往同样一句话,意义却完全相反,你以为侮辱,他以为尊敬;你以为尊敬,他以为侮辱。所以才有了“入乡随俗”的主张。虽然对方知道你不懂他的忌讳,情有可原,但若你总是失礼,这就不利于友谊的发展了。比如港澳台同胞喜欢讨口彩,特别是香港人有喜“8”厌“4”的习惯。因为香港人大都讲粤语,而粤语中“8”与“发”谐音,“4”与“死”谐音。因此,在遇到非说“4”不可时,应用“两双”来代替。逢年过节时,不能说:“新年快乐”或“节日快乐”,而用“节日愉快”或“恭喜发财”代替。这也是谐音的关系,因为“快乐”与“快落”听起来很相似。你称呼别人家的小男孩,叫他小弟弟,总不算错吧?但是在江苏太仓人听来,认为你是在骂他;你称呼老年男子为老先生,总算不错吧?但是在上海嘉定人听来,会认为你是在侮辱他;如果你在安徽,那么称朋友的母亲为老太婆是尊敬她。但是你在浙江等地方,称朋友的母亲为老太婆,那简直是骂她了。各地的风俗不同,说话交际上的忌讳各异,你与人交际,必须留心对方避讳的话。一不留心,脱口而出,可能会惹出大麻烦来。
从前有一位小学老师,为了一些小争执,骂学生的母亲混账,不料这位女家长刚好是一个北方人,因此向学校讨说法,要那位老师举出她混账的事实来。原来“混账”二字,在北方是女子偷汉的意思,这种解说使问题显得严重了。学校虽然一再道歉,声明误会,家长还是不肯罢休,只好请出他人劝解,才算了事。
这近乎笑话的故事,更足以证明方言上的忌讳是必须留心的。所以,在与人交谈时,你要避免犯别人的忌讳。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更要注意:第一,当众揭对方的隐私和错处。有人喜欢当众谈及对方隐私、错处,这是很不明智的行为。据心理学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甚至是恼怒。因此在交往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敏感区域,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采用委婉的话暗示你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不得不改正。知趣的、会权衡的人只须“点到为止”,一般是会顾全自己的脸面而悄悄收场的。当面揭短,让对方出了丑,说不定对方会恼羞成怒,或者干脆耍赖,出现很难堪的局面。至于一些纯属隐私、非原则性的错处,最好的办法是装聋作哑,千万别去追究。
第二,故意渲染和张扬对方的失误。在交际场上,人们常会碰到这类情况:讲了一句行外话,念错了一个字,搞错了一个人的名字,被人抢白了两句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本已十分尴尬,生怕更多的人知道。如果你是知情者,一般说来,只要这种失误无关大局,不必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更不要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以为“这下可抓住你的笑柄啦”,来个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做笑料。因为这样做不仅对事情的成功无益,而且由于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你将与人结怨。同时,也有损你的社交形象,实在是一件损人而又不利己的事情。
第三,过早说深交的话。在交际中,我们有时候结识了新的朋友,即使你对他有一定好感,但毕竟是初交,缺乏更深的了解,你不宜过早地与对方讲深交、讨好的话,包括不要轻易为对方出主意。因为这很可能会导致“费力不讨好”。因为对方若采纳你的主意,却行不通,好友尚可不计,但其他人则可能以为你在捉弄他。即使行之有效,他也不一定为几句话而感激你。所以,除非是好友,否则不宜说深交的话。总之,口无禁忌,嘴无遮拦,这是说话之大忌,是务必要竭力避免的。当然,要了解别人的忌讳需要花些工夫,但这是必须的。只有了解他人的忌讳,才有助于你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
8.酒后不要乱说话
酒固然可以喝,但切忌喝得酩酊大醉。这样既有失风度,也会因酒后乱语而招惹是非,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所以,掌握好喝酒的度对于喜欢喝酒的人是至关重要的。古今中外,不管地理位置相距多么遥远,生活习惯相差多么悬殊,各个民族的人都独立地发明了酒,而且使之与各种文化、习俗,甚至政治、历史发生深刻的联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有的人甚至把饮酒和才情的发挥、文思的涌现、灵感的勃发等联系在一起。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喝了酒会以发蘸墨,龙飞凤舞地大书特书;武松在景阳岗喝了18碗酒,才打得死那猛虎……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除了特殊的人外,大多数人喝了酒,往往便失去理智,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只管胡言乱语,这就容易闹出事端。
明朝大将郭子兴战功显赫,因此,朱元璋大封其家族。所以,郭家每个人都身居高位,只有郭子兴的小弟弟郭德成受到冷落,仅被任为骁骑舍人。郭德成能言善辩,聪明异常,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很喜欢饮酒,常喝得烂醉如泥,有一次差点儿因酒而丢了性命。
郭德成的妹妹嫁到宫中,朱元璋对其宠爱有加,封她为宁妃。宁妃经常在太祖面前称赞这个哥哥德才兼备,朱元璋便想提拔郭德成。一天,朱元璋叫郭德成在后苑陪他饮酒,酒过数巡,朱元璋便对他说:“听说你很有才能,让你做骁骑舍人真是大材小用,现在我准备提拔你,你可高兴?”郭德成当即跪在地上称谢道:“臣好饮酒,常沉醉其中,会误事的。陛下如果提拔我,一定会赋予重任。我竭尽全力也未必能办好。事办不好,陛下一定会杀我。那个时候,首先是陛下后悔不该看重我,臣子则担心再也无头喝酒了。两下都不如意,又何必呢?人生贵在逍遥自在,我只想多拿钱财,多喝美酒,别的没有什么奢求了。”朱元璋连声叫好,称赞他有自知之明,并赐给他美酒100坛和许多钱币。郭德成又谢恩不止。喝了几坛后,郭德成已经醉了,行为也不再拘谨,大声说笑。太祖见他高兴异常,也很高兴,便拿出一个夜光杯对他说:“郭爱卿,这个杯子朕今日赐给你,可好?”郭德成跪在地上,叩头不止,大谢皇恩。他叩头的时候把帽子弄掉了,明太祖见他头上的头发只有稀疏的几根,就哈哈大笑起来。郭德成不解其故,也瞅着皇帝笑。朱元璋用手指着他的头顶,戏谑地说:“醉疯汉,你的头发屈指可数,莫非是被别人拔的,还是喝酒喝掉了?”郭德成嘻嘻傻笑,仰着头,醉醺醺地回道:“虽有这么几根,我还讨厌它呢!光秃秃的才高兴呢!”朱元璋笑声顿止,冷冷地看了郭德成一眼。郭德成已是醉眼迷蒙,摇摇晃晃地回家去了。
第二天酒醒后,郭德成知道昨天说的话犯了皇上的忌讳。朱元璋打天下之前,是一个和尚,所以他讨厌别人说“光”、“秃”等字。郭德成深为惊恐,摸着自己的脑袋叹道:“早知如此,不如真的成秃子罢了。”他灵机一动,让下人去找了件和尚的衣服,把头发剃光了,穿着和尚的衣服,整日念佛不止。明太祖知道后,怒气才算消去。郭德成也算由此而捡回了一条性命。
人们常说:“酒后吐真言。”人在醉酒后,不管面前是谁,都可能轻易向其说出你心中的秘密,日后这会让你后悔几分。可见,酒后乱说话是会给你带来麻烦的。
当然,在醉酒之后的许多时候,说话已经不受你的思维控制了。不过,这还需要具体分析。一般来说,醉酒的程度大体可分为5个等级,即微醉、初醉、深醉、大醉、沉醉。如果你仅是微醉的话,你的思维依然十分清楚,所以言谈也不会受到酒精的影响,思路也清楚,所不同者,有酒助兴,神经略显亢奋而已。初醉在醉酒程度上已经较微醉更近一层,此时,你交谈的欲望已经出现不受主观意志支配的现象,可以说,这时你说起话来已经有些言不由衷了。而到了深醉,你的思维已经有些混乱,说起话来也开始无所顾忌,甚至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是说话最混乱的时刻。一旦到了大醉你就已经开始失去理智。此时,你的意识已经模糊,判断能力已经失去,所以已经说不出什么有逻辑、有思想的话了。等到进入沉醉状态时,你的正常意识已经基本消失,大多数人这时会沉沉入睡,即使未曾入睡,也完全失态,即使尚能发声,也是语无伦次了。
从这5种醉酒状态来看,最容易乱说话的等级是在深醉及大醉时。这时候,你很难掌控自己的思维意识,最容易说错话。而要想完全戒除酒后乱说话的现象,那只有将酒喝到正好,至少也不要超过深醉,否则你就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了。
9.说话时不要针锋相对
在人际交往中,假使你一开始就不站在别人的对立面,然后再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谈话就容易开展了。这好像是在和他人共同探讨问题,然后再把你观察得十分透彻的事实提出来,别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结论,并相信你。两个人争执不休,各持己见,谁也不肯服输,人们将这种情形称之为“抬杠”。生活中,有些人跟别人谈话就喜欢抬杠,只要搭上话就针锋相对,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加以反驳。这样不仅得罪了很多人,连他自己也会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