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1000000002

第2章 你的身体里藏着多少隐秘的人格?

——揭开你的人格面具,彻底解剖自己

也许你的身体里正活着另一个“你”,而你并未意识到!你对面的那个人,TA也有隐藏的人格,TA的隐藏人格正操控着TA的一举一动。你以为TA就是TA所表现出来的样子吗?揭开人格面具,才能洞悉心理的真相。

“变态”其实很简单

“你好,美女请问……”

“不是美女。”

“噢,大姐,问个路。”

“你叫谁大姐?”

“那小姐,请问……”

“你叫谁小姐!”

“同志……”

“你才‘同志’呢,你们全家都‘同志’!”

“女施主请冷静,我就是想问个路。”

“你让我怎么冷静?我是男的!”

如果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上文中那样打扮得花枝招展、穿着丝袜和长裙、浓妆艳抹的男人,你肯定会在心里鄙夷地骂上一句:“变态。”如果你漫步美丽校园,这时候一辆豪车的车门忽然打开,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坐在里面一脸猥琐笑容地注视着你(这样的事情各大高校时有发生),你也会掩面而逃,大骂一声:“变态!”甚至看到自己的朋友津津有味地看“血腥片”或者虐待小动物,你也会认为他们变态。

其实变态就是如此简单。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普通人心中的变态思想习惯被冠名为“Abnormal Psychology”,通常被国内学者翻译为“变态心理学”或者“异常心理学”。当然,这里的“变态”是相对于同一个人的“常态”来说的。

很多人认为在大街上一眼就能够看出变态和正常人之间的区别。可是深入了解精神学科和心理学了之后会发现,即使是一流的临床心理学家也不见得能通过一般的观察和言谈交往准确分辨一个变态和一个正常人,因为有的人内心的阴暗种子隐藏得很深,看起来比正常人更正常,而有些人看起来像变态,却偏偏用自己的奇思怪想和创造精神达到了非同一般的成就,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好莱坞喜剧电影《宿醉》是一部轻松搞笑的“爆米花片”,当年此片在巴黎和北美都引起了轰动。片中主人公的小舅子就是一位让人觉得不正常的人物:穿丁字内裤,背地里给朋友下迷幻药,在和朋友喝酒的时候居然要“嗜血为盟”。可就是这个“变态”,最后领着主角一干人在拉斯维加斯大展身手,赚取了他们急需的八万美金。

不要认为这只是电影里才有的情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一直被当做财富与天才的象征,被捧成活着的传奇。可是许多接触过他的人说,他曾经是一个非常无趣的人,平时机械而木讷,不善言辞;号称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天才乔布斯,一直被认为有颇为严重的歇斯底里症状,暴躁易怒,是十足的完美主义者;获得诺贝尔奖的“博弈论”开创者约翰·纳什教授,曾经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这些天才并非不知道自己人格上的毛病,但是很显然,他们最终克制了,成为了强者。

相对而言,被人格缺陷欺骗、控制、战胜的,那些我们口中的疯子、变态、精神病,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才是弱者。

在某家心理咨询室,记录了一份病例。病例中的患者有一个双胞胎妹妹,一次意外使得妹妹去世了。妹妹生前与姐姐感情非常好,去世之后,姐姐思念成疾,最后每天晚上都会梦到妹妹,和妹妹对话。说的内容,第二天回忆起来又模糊不清,感觉似是而非。最后,她甚至在白天照镜子的时候也能够看到妹妹的幻影。

为此,她来到了心理咨询师处寻找解决办法,因为这件事已经深深影响了她的生活。为此,她查过网上资料,拼命阅读相关书籍,甚至寻求过迷信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她偏偏又不敢告诉亲近的人——她害怕别人不相信,害怕大家说她是神经病。

这在心理咨询领域,并不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可以确定这只是她潜意识里的自我暗示在作祟。有这样一句话:所有心理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潜意识的问题。

如果大家在平常生活中看见这样一个女人,对着镜子自言自语,面容阴晴不定,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肯定会认为她是个疯子而退避三舍。他人的不理解会使得患者更加压抑,越压抑,心理问题就会越严重,越被社会环境所排斥,最后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这位患者的治疗方式出奇的简单而有效。心理咨询师首先使用刺激疗法,让她多接触妹妹的物品,以此来确定自己人格的独立性,并运用了一定催眠的手段让她尽情释放情绪,最后甚至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办法——让她经常对着镜子挤痘痘。在挤痘痘的过程中,她能够近距离地去面对自己和妹妹相似的面孔,找到自己长相上的独一无二之处。

问题就这样简单地解决了。事实上,并不是医生治疗手法有什么值得称颂之处,而是她的病本身就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

和病例里的人一样,我们也偶尔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会忽然变得不像自己,反而像另外一个人。这一切不过是潜意识的宣泄,再正常不过。

程度浅一点的话,有人会在喝完酒之后性情大变,喝酒之前是“班纳博士”,喝酒之后却会变成“绿巨人”;有的女性平时温文尔雅,偶尔到了夜店,却疯狂放肆,行为大胆,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程度深一点的,有的男人喜欢偷偷地在家里穿老婆的衣服,故意像女人一样细声细语说话,即使老婆知道了,也只会当成玩笑,不会认为他有“变性倾向”或者“异装癖”;有的人善良正直,偏偏捉到老鼠之后会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将其烧死或者活剥皮。

前者或许不惮于被亲人和好友们看穿,后者则绝不想被人发现。这些都是有一丁点变态的行为——简单,现实,容易发生,并且就在我们周围,就出现在你、我、他身上。

变态,就是这么简单。

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变态的自己,就如同阳光下有影子,水面上有倒影一样自然而常见(因为常见,我们便选择了忽略)。问题在于,镜子里的你和现实中的你,哪一个才是影子?

你,真的能确定吗?

透过人的“影子”,寻找异常心理所传递的真相

我们首先来探索和分析一个案例。是案例,而不是病例,因为此人最终被认定具有完全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并没有神经性的病变或者异常。如果说他有什么异常的话,可能就是他后来的行为。

案例中的主角是一名20岁刚出头的男性青年,代号为Today。他家境优渥,学业也一帆风顺,在日常交际之中,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异常和与众不同。根据调查得知,他的室友们只是认为他有时候过于追求黑白分明,正义感要比普通人来得更强,每当看到报纸上有当事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新闻,都会义愤填膺,放言自己如果有权力的话一定要采取一切手段保护弱者。

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竟然涉嫌谋杀了两名与他丝毫没有关系的流浪女子,并在物色第三个目标的时候露出马脚,在目击者报警之后,被随后而来的警察逮捕。

Today对自己的行为并没有隐瞒,而问及原因,则是源于他对女朋友弃他而去而引发的内心不满。在对方提出分手之后,Today表现出了自己的大度和包容,并且送给对方一份分手礼物。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随后他却把所有怒气发泄在自己所不认识的人身上。

当时给他做心理鉴定的医生表示,这件案件令人惊奇之处在于引发这一系列血腥事件的“扳机”——Today的女朋友并没有受到任何不利影响(除了在知晓所有情况之后,后怕了一阵以外)。由此可以看出,Today的行为包含着对自己既有性格和价值观的排斥和反抗。在现实生活以外,他开创了自己另外的性格和另外的生活方式,这种性格和生活方式自然是与他本人平时所表现出来的正义感截然相反的,这也是他选择自己不认识的人下手的原因所在——他在自己所熟识的人们面前,依然是一副“好人”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Today从小在单亲环境下成长。他的父亲是一名生意人,虽然对他分外宠爱,但是在孩提时代每个月陪伴他的时间只有三天,后期则更少。父爱的缺乏自然让他感到了无助和失落。与童年时期的挫败相反的,则是他后来的成功——包括学业、事业、金钱和爱情。在这些成功之中,只要有一点东西有了变化,让他尝到失败的滋味,那就会让他走进曾经的童年阴影。

换言之,就如同蝴蝶效应一样,一个男孩的父亲陪伴自己的儿子时间太少,导致很多年后两名流浪女子殒命。

从这个算不上特殊的案例之中,我们能够发现所有人内心变态心理的共通之处。

首先,不管是否有所察觉,一个人的内在性格或我们所说的隐藏性格都会在他平常的生活中有所体现,从一些蛛丝马迹之中,从某一个角度上,某一些端倪里,便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另外一张脸。这听起来有些像古人说的“识人之明”,实际上则已经更为系统和科学。在现今心理学体系之中,已经能够很系统地从一个人的写字习惯、说话语速、无意识的小动作,或者他踩到狗屎后会大喊大叫还是悄无声息地擦掉等细节来判定一个人的性格——准确地说,是一个人的多种性格。

案例中的Today,因为童年时期受到父亲的冷遇,便将自己定义为“弱者”,他潜意识里便产生了“我要保护像我这样的弱者”的想法,这就让他在平常生活中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然而,过于偏激的正义感并不见得就是一个好东西,倘若他对现实的产生了不满或者在遭遇挫折之后对自己产生了否定的情绪,就会走上极端。Today属于后者。他身边的人曾经提供这样一条线索,说Today对待广场上的和平鸽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厌恶,称其为“寄生虫”,并试图药杀这些鸽子。用心理医师的原话讲:“他采取了极端正义去否定自己童年的创伤,又用极端的方式去否定自己曾经的正义。”这本来就是一种极端的矛盾。

另外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他在受到巨大挫败感之后,为寻求发泄渠道,最终才变身“黑暗之子”。人的肉体和心灵都有自我保护机制。一个人没有办法把自己扼死,因为他的身体出于自我保护动机会阻止他这样做。同样,一些遭受巨大心灵创伤的病人会出现选择性失忆,这也是大脑为了保护自身而采取的让人惊讶的措施。

想一想,如果Today能够发现并正视心里隐藏的另一个人格,找到合适的方式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必定不至于如此。

所有变态心理体现出的共通之处便是:在日常生活中能体现出来的负面思想,和以此思想为发泄口的巨大负面能量。看不清这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阴影,才会让人变得疯狂。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话:“思想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东西。”

我们生来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有过一场大辩论,一大群号称站在人类智慧顶峰的人一起讨论着一个非常不靠谱的问题: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

不要以为这是只有精神病人才会去思考的问题,事实上大多数精神病人已经对此有了非常确切而且毋庸质疑的答案。讨论这些问题的,是一群哲学家。如果这个哲学命题让你觉得难以理解和不可理喻的话,那么你只要去温习一下曾经风靡全球的系列电影——《黑客帝国》即可。在这一系列的电影之中,导演就已经试图透过花样翻新的电脑特技去阐述一个亘古的论题:我们认识的世界会不会原本就是虚假的,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内心的一种自以为是,和大脑的一次脉冲?其实一觉醒来,你可能还趴在一年级的课桌上流口水,而老师正拿着课本看着你?

这一观点不光是在外国有,在中国古代也屡屡被人提起,比如我们熟知的“庄生梦蝶”。当一个人分不清现实和梦境,分不清真实和虚假的时候,便已经坠入疯狂的深渊。在从前,无论是生理学家、心理学家还是教育学家,都认为孩童在出生之初,就是一张白纸,并不具备思考的能力,行为举止也只能靠简单无意识地模仿他人以及遵从本能而产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为他塑造什么样的生长环境,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可是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大错特错,甚至已经造就了很多悲剧。

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率先公开反对这一看法,他认为,每一个人在出生之初不但拥有一个肉体,还拥有一个精神胚胎,后来接受的教育和社会阅历只能排在第三位。这个精神胚胎之中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而且,只有幼儿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够渐渐解开这一密码。因为那些影响精神胚胎的敏感期只有一个大概的规律,而且可能会受任何一件事、一个场景甚至一句话影响,而不为别人所知。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随着肉体的成长,他的精神和对世界的认知也在飞速发育,正常情况下,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年龄渐渐增加,在生理上,男性变得健壮,女性变得柔美,荷尔蒙激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不同人的不同性格;在心理上,人的思想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框架结构,有一套自己的想法,有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可以简单理解为社会阅历——也渐渐丰富,为人变得稳重、实际。肉体、客观阅历、精神成长,三者缺一不可。

那么问题是,如果这三者发展不平衡的话,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比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很不全面,而精神体系却完整而强大;或者对世界的认识过于深刻,可精神却无法承受;又或者两者皆备,唯独缺少自身的能力去改变一切,这些情况发生,会让人变成什么样子呢?

在美国的北部有一片山脉,隶属于明尼苏达州,山岗之间肃穆寒冷,早晚云遮雾绕。在山脉间的一所戒备森严的精神病院里,住着一位老人。老人并非故事的主人公,而是精神病院曾经的门卫,后来年纪大了,便在这里做些勤杂。老人年轻的时候除了看大门外,还负责精神病院的治安,任职期间,他见过形形色色的精神病人。在他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样一个病例。

患者是男性,因为连环杀人而被判处终生监禁于精神病院。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名男子来到精神病院之后,精神竟然逐渐变得正常,开始融入社会,并最终在几十年后成为一名慈祥的老人。虽然他仍然被控制在精神病院,但与正常人毫无二致。

“那是一个有些羞涩的人,不善于和人打交道。当年来到精神病院时,他看上去根本不像是一名穷凶极恶的杀人犯,而像一名西部农场的农民。”门卫回忆道,“他非常安静,比平常的病人都要安静得多,可即使这样,依然没有人会对他放松戒备,没有人会忘记他曾经做出的噩梦一样的事情。”

“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名字。”门卫老人如是说,“事实上也没有人会忘记,他是这里的大明星。我们这里很多人都对他的事情了如指掌,即使平时他自己并不会去谈论。”

患者名为爱德华·西奥多·盖恩,出生在1906年,去世于1984年。我们在这里对他的犯罪过程且避而不谈,那些细节只会让人觉得毛骨悚然。我们要谈论的,是他的过去,以及沦落、发病的诱因。

爱德华出生在一个“母权”家庭,家庭成员中虽然只有一位女性成员——母亲奥古斯塔,但是她对家庭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爱德华的父亲是一个酒鬼,一事无成,整日酗酒,而母亲独立经营一家杂货铺来养家,并且独自掌管家庭事务。母亲是狂热的宗教信徒,对于“道德”的要求非常苛刻,总是用最严厉的教规来管教爱德华与比他大两岁的哥哥亨利。从小,母亲在爱德华的心中就成为“强权”的代名词。

为了保证自己的孩子不被外界影响,并且远离那个不道德者以及罪人遍布的城市,1914年,母亲带着爱德华一家搬到威斯康星州的普兰菲尔德一座195亩的农场。这里的生活很原始,近乎与世隔绝,在这里,离他们最近的邻居也是在数里之外。即使在如此偏僻的地方,爱德华与哥哥亨利依然时时刻刻生活在母亲的约束之下,没有任何自由。

由于家庭的关系,爱德华自幼便是一个沉默的孩子。在母亲的“教导”下,他不敢同其他同学交往,十分孤僻。母亲一旦发现他结交朋友,便会对他进行严厉的惩罚,这使得爱德华更加显得不合群,成了大家眼中的“怪孩子”。

不仅如此,由于对宗教信仰的狂热追逐,爱德华的母亲将女性看作是罪恶的象征,不允许爱德华接近任何女性,甚至对自己年幼的孩子灌输“女人都是魔鬼”的思想,以至于爱德华小时候竟然不知女性为何物。

与爱德华一样,亨利也是母亲的“封闭式教育”对象。不同的是,亨利更加有主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认为爱德华对母亲的过分依赖是不健康的,同时他对母亲的“专制”越来越抵触,甚至经常因此与母亲发生争吵。这种情况使得爱德华失去了评断是非的能力——他非常爱他的哥哥,但哥哥的行为触犯了让他无比崇拜的母亲。他的心里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不知道自己应该站在哪一边。

正在爱德华进退两难之时,亨利死于火灾。之后,父母也相继离世。

虽然母亲去世的时候,爱德华已经将近四十岁,可是他依旧保持着对母亲的依赖,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严重不符。在他日夜相处的亲人去世之后,他失去了所有的依托,变得非常无助。孩子般的心理、几乎为零的社会经验、对异性扭曲的认知和无知的善恶观等,导致他很快出现了心理失衡。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爱德华犯下了震惊整个美国的连环案件——残忍地侵害55岁左右的中老年妇女,以及刚刚去世的中老年妇女。其暴戾程度堪比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野牛比尔”!

虽然听起来如此令人发指,但他也有值得可怜的地方,因为长久以来的与世隔绝,令他连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也毫不知情。有一个情况可以证明这一点:当他刚刚被一名警长抓到以后,那位警长与同僚们首先并没有对爱德华进行审判,而是尽最大的努力将善恶的区别细细告知给他。后来,在警察的引导下,爱德华讲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虽然因为精神原因,讲述的内容有些模糊。

如果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么距离我们所谈论的“精神胚胎”的问题就难免有些偏离。所以,故事还在继续。

由于精神原因,法庭判定爱德华无罪,但在1958年1月6日被判终生囚禁于国家精神病院。事实上,来到戒备森严的精神病院以后,反倒是爱德华能够接触社会、让自己的“精神胚胎”成长的开始。他在这里渐渐认识社会,了解与人相处之道,这位曾经数次作为好莱坞恐怖片主角原型的明星精神病患者,渐渐让自己的内心归于宁静了。1984年7月26日,他于明尼苏达精神复康病院自然死亡。去世之前,他已经成为精神病院里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去世之时,也十分安详。而且一般人认为,他的精神病也已经几乎完全康复。

在这里,我们可以对引发爱德华罪恶行为的因素进行简单的分析。

1.他没有正常的交际行为,这导致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水平十分低下,没有正常的善恶观。

2.从小受到母亲的“宗教式”性教育,导致他未能形成健康而完整的性观念。

3.对母亲的盲目崇拜和对哥哥的敬爱,使他在两者发生争执时,心理产生矛盾,导致了模糊的是非观。

4.在身体已经成熟的同时,他社会阅历依旧狭隘和偏离,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严重不符,导致了心理状态的扭曲。

5.由于母亲严苛的管束,他憎恨母亲,但是又对母亲有强烈的依恋。这种“既爱又恨”的矛盾情感,导致他杀害与母亲年龄相似的中老年妇女,以此当作对母亲的报复。

可见,之所以他会产生这种恶劣的行为,可以归结为他的“精神胚胎”与自身肉体的不平衡发展。当一个人的心理与年龄发展极为不协调,他就会处在精神失控的边缘。

而从他进入精神病院后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当他能够与人相处,与外界交流,产生一定的社会阅历之后,他就慢慢趋于平静和正常了。这是因为,他的“精神胚胎”在正常的生活状态下得到了成长。

我们知道,在所有多变形体之中,三角形是最为稳固的。而肉体成长、阅历增加和精神胚胎的成型,便是支撑每个人人格的三角形。只不过,没有一个人是三面均衡的“完人”,尤其是“精神胚胎”方面,更是所有问题最终的体现之处和症发之处。若以具有针对性的眼光去评判,就会发现,每一个人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过剩或不足,有的人身材矮小,面貌丑陋;有的人不善交际,疏离人群;有的人“精神胚胎”还没有长大,思想太幼稚或太脆弱,还有的人可能在这些方面过剩,反而造成失衡。

既然失衡,我们就要去补充。

问题不解决,就永远是问题。若要自己能够更好地生活和成长——这种成长是终生的,无论在哪个年龄段,你都在成长——而不至于钻进“牛角尖”,误入歧途。有一种说法认为,人的肉体成长和社会阅历成长,最终都是在为“精神胚胎”的成长服务;如果要把这三者做一个比较,“精神胚胎”的成长过程才是最为重要的根本。

拿破仑很矮,却精神强韧。林肯长得不帅,而阅历丰富。中国古代词人晏几道是丞相之子,精神世界丰富,才华横溢,但为人过于真诚简单,不懂交际;并且不善持家,一生贫困,几无所葬。这些人可以说都不是“完人”,然而,他们的精神都足够强大,这也是他们能够让后人称颂的原因。任何重视“精神胚胎”的人,必然能够拥有强大的内心,而忽略“精神胚胎”或者因为什么原因导致其失衡的人,最终都难免是“画地为牢”。

所有人格问题,都是潜意识的问题

有一个在心理学界流传甚广的测试,通过对潜意识的表象倾向来判断一个人。在看这个测试题的时候,千万不要被里面用字母代替的人名搞晕,要知道,这些字母都有特殊的意义。

一个男人M要与未婚妻F相会结婚,但两人一河相隔,M必须要借船过河才能见到F,于是他开始四处找船。

这时见一个女子L刚好有船,M跟L借,L遇到M后爱上了他,就问:“我爱上你了,你爱我吗?”M比较诚实,说:“对不起,我有未婚妻,我不能爱你。”这么一来,L死活都不把船借给M,她的理由是:“我爱你,你不爱我,这不公平,我不会把船借给你的!”

M很沮丧,继续找船,刚好见一位叫S的女子,就向她借船,S说:“我借给你没问题,但有个条件,我很喜欢你,你是不是喜欢我无所谓,但你必须留下陪我一晚,不然我不借你。”M很为难,L不肯借他船,S如果再不肯借给他的话,就不能过河与F相见了,据说这个地方只有这两条船。为了彼岸的未婚妻,他不得不同意了S的要求。次日,S遵守承诺把船借给了M。

见到未婚妻F后,M心里一直很不安,考虑了很久,终于决定把向L和S借船的事告诉了未婚妻。可惜,F听了非常伤心,一气之下与M分了手,她觉得M不忠,不能原谅。M失恋了,很受打击,这时他的生活里出现了一位女子E,两人也开始恋爱了,但之前的事情一直让他耿耿于怀。E问M是不是有什么心事,于是,M一五一十地把他和L、S、F之间的故事讲了一遍。E听了后,说:“我不会介意的,这些跟我没关系。”

根据以上情节,请你将故事中的所有人在你心中按照对其的喜欢程度进行排列。建议不要想得过于复杂,要凭你的直觉来得出结论。

这段测试在国内流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据查,几乎所有倾向于传统的女性都将M和S的排名放在了最后,男性则普遍倾向于选择E,选择L和F的人则相对比例较少。但是,这个测试不是为了测试一个人对于出轨或者婚姻的态度,要知道,这是潜意识测试,所谓潜意识,便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自己的想法。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每个字母所代表的答案:

M——金钱(Money)

L——爱情(Love)

S——性(Sex)

F——家庭(Family)

E——事业(Enterprise)

无法接受背叛的人,心中最重要的是家庭;能够放下一切选择全心投入的人,最看重事业;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的,最看重爱情;而看似得到实则失去的,把性看得很重要;而对这些都能够看淡的,则非常有可能是做事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也许你平时没有发现,可能你并不认为自己会是这样的人,然而就像一句谚语说的:“圈养的狼也会嚎叫。”本质的自我,是难以掩藏的,总是会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而这个不经意,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潜意识。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潜意识”一词不过是国内的一种自以为是的翻译,事实上,“subconscious”一词更贴切的翻译是“无意识”。有人对“无意识”概念进行辩护,不允许人们将它称为“下意识”或“潜意识”,认为是错误的,容易引起误解:所谓无意识,它一方面包含着种种因潜伏而暂时不为意识所知、其他一切都与意识活动一样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包含着种种被“压抑”的活动。假如这些活动变成意识活动,它们肯定与意识中其他种种活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与“下意识”或“潜意识”不同。不过出于习惯,我们还是将其称为“潜意识”。

潜意识虽然常常不被我们所注意和察觉,然而却对一个人所做的任何决定都会产生影响,尤其是这个影响是本人意识不到的,因此更显巨大。它会直接成为人非理智选择和强迫性发展的源泉。

上文只是潜意识的一个日常生活和性格评判的小例子。下面我们来讲另外一个更深入和实际的案例。

在罗马尼亚曾经有这样一个病例,它也是在心理学界广为流传的一个经典案例。

病人是一名刚满三十岁的女子,名为阿加菲娅。她面容姣好,身材高挑,受过相当不错的教育,一直未婚。然而某一天的早上,本应该上班的她忽然大声哭叫,声音嘶哑震耳。邻居前来看望,只见她只披着睡袍便跑出了房门,并大声表示房间里有魔鬼。因为阿加菲娅并没有亲人居住在附近,邻居安慰无果之后只好报警。警察将阿加菲娅带走后,本以为她只是暂时精神受到刺激,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一连一个月,阿加菲娅的状况都没有改善,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无论在警局、医院还是任何房间里,几乎都会声称自己见到了魔鬼。

如果问题在这里就结束了,那么也就只会是一个简单的案例,阿加菲娅大概会送到精神病院,这个案例也就没什么特殊之处了。可促使医生们没有作此决定的原因,是阿加菲娅在十四天之后,忽然奇迹一般自愈。这件事引起了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的极大好奇和关注,主要原因是:首先,阿加菲娅发病并没有任何征兆,根据调查询问,在此前一天她还和一位男士约会,相谈甚欢,在此之后和家人通电话时也一切正常;对之前的情况进行细查又发现,她一直工作顺利,并没有过分的人际关系或者工作压力烦恼,在大学的时候,她给人的印象便是开朗而乐观,同时是一个无神论者;询问到她的家人,也了解到她拥有一个虽然有些贫穷但是却很温馨的童年,父母经营牧场和屠宰生意,白手起家,对孩子的教育虽严厉却正统。所有事实都无法解释其忽然发病的原因,甚至有一些人将其归为灵异现象。

其次,也是更让心理学者们震惊的事情是——无端发病,又迅速自愈的阿加菲娅,在病愈之后展现出了与之前非常相异的性格,从一名开朗乐于交际的白领女性,变得冷漠而疏离人群。她首先拒绝了当初与之约会的男士的追求,并且辞去了自己的工作,每日把自己关在出租屋内以罐头食品为生,前来探望的家人也都纷纷被她拒之门外,而且有一次阿加菲娅居然没有认出自己的亲妹妹。

这一切,都在变得无法用常理去解释。

因为病人的不配合,在事件初期,阿加菲娅并没有接受较为完整的催眠治疗。一直到数个月后,因为阿加菲娅的怪异表现越来越难以掩饰和难以解释,家人方才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治疗措施。这起特殊的病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精神病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他们对阿加菲娅的过去做了细致的调查,并对阿加菲娅做了全面的诊疗和催眠。治疗初期,来自欧美各地的一大群权威专家几乎束手无策,他们无法判定一个没有原因而出现的病况应该如何归类和治疗,只能凭借经验进行药物治疗,甚至有时候会用到一些对神经具有伤害性的药品以制止阿加菲娅越来越严重的怪异行为。然而,有一点大家达成了共识——阿加菲娅具有不明原因引起的被迫害妄想症,而儿时家中经营屠宰场的事实是致病因素之一。

入院观察三个月后,阿加菲娅的病情也未见好转。这个时候,一位来自德国的年轻的心理学家发现了一个细节:阿加菲娅对牛奶会呈现出不可思议的抵制情绪。这一点因为病人的其他怪异行为而被大多数人忽略了,最终却没有逃过德国医生的眼睛。通过进一步的资料查询,医生又回忆起在治疗初期,阿加菲娅的家人提到过她小时候并没有喝到过足够的奶水,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靠牛奶为生,牛奶对于婴幼儿来说是非常好的营养品,但相对母乳来说难以吸收,一段时间之后,年幼的阿加菲娅便出现了很严重的消化吸收问题,几乎丧命。然而这件事因为连阿加菲娅本人都不知道,所以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细心的德国医生进一步调查得知,在病发前一段时间,报纸上曾经报道过婴儿死亡的消息,而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阿加菲娅很可能在现场(虽然她并没有和任何人提起过,但是德国医生在当时勘察现场的照片里发现了她的身影),并受到了打击。

以此为突破点,德国医生对阿加菲娅进行了又一次深度催眠。在这次催眠之中,阿加菲娅的病情研究终于有了突破,另一个同样自称是“阿加菲娅”的人格浮出水面。在这段冗长而杂乱无章的催眠记录之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你是说原本的阿加菲娅已经死去了?”

“是的,小时候喝牛奶消化不良,死掉了。”

“那么你是谁?”

“我就是我,你不用知道我是谁。”

根据这段催眠记录,心理学家们首先确定了阿加菲娅并非患上了人格分裂,而是相对简单一些的“被迫害妄想”,潜意识中对死亡的恐惧,促使她从曾经的开朗、乐观的人转变为一个封闭、自我保护意识严重的人。可以说,儿时的经历是伏因,是她对生命脆弱的最初印象;而生活在屠宰场的童年让她压抑住了自己对脆弱生命的恐惧。表面上,她已经成年并且能够自理,内心深处却藏着一个害怕自己被牛奶害死的“孩子”的阴影。

虽然问题看似解决了,然而现实并不完美。为此做出贡献的德国医生表示,治疗阿加菲娅的病情仍旧需要大量的时间、耐心甚至一些运气。

“最后一个问题,可能大家都没有精神去想了,可是我还是很好奇的是——”德国医生最后说:“她是怎么知道自己在婴儿时期喝牛奶差点死掉的?她父母保证过这件事无人知晓,而最开始的时候,她只是单纯讨厌牛奶而已。”

如今,即使我们讨论开来,恐怕也无法就这个事情给出合理的解释,我们只能认为,最后是阿加菲娅的潜意识记住了当初她本不应该记住的那一件事情。

这个案例也说明了一点:我们的潜意识正操纵着我们的另一个,甚至是另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人格,这就是“微人格”的来源。

摘掉人格面具——让我看清你的脸

美国漫画《守望者》曾经达到了整个美国,甚至是全世界漫画领域的新高度,其中充斥的心理分析、宗教和哲学观点,以及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让它达到当时其他漫画作品无法比拟的成就,成为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了雨果奖的漫画类图文小说。在漫画之中的主角之一“罗夏”,是一个一直戴着面具的男人。整部漫画以罗夏讲的一个笑话作为开场:

一个人去看医生,说他得了抑郁症。

生活仿佛是如此的尖酸刻薄。

他觉得在这社会中,他是如此的孤独。

医生说:“治疗办法很简单,最有名的小丑正在城里,去找他吧!他能让你开心起来,大家大笑得都流出了眼泪。”

“这是个好办法,不过,”他说:“医生,我就是那个小丑啊!”

当代心理分析学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形象的塑造都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比如,当别人认为你应该是一个稳重的人的时候,你就会在心里暗示自己应该变得更稳重、更符合人们的期望。进而,你便会为自己戴上一张“面具”——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也称为“强化效应”。这个面具可能是一份工作,如医生、教师、政治家;也可能是一个身份,如父亲、领导、摇滚乐爱好者等;甚至可能是一个更大的范畴,比如在一个都是女人的地方,一个懦弱的男人也会变得更加有勇气,就是因为众人的期望在他心中产生了作用,让他为自己戴上了“坚强男人”的面具。

《守望者》中的罗夏,原名为沃特·寇瓦克斯,平时的身份只是一名举着一块写着“末日将至”的大木牌子的流浪汉,即使是平时的战友与其擦肩而过也认不出他;然而戴上面具之后,他便会化身为惩恶扬善的英雄人物,身手矫健而意志坚强。可以说,那张能够变换图案的面具已经成为沃特·寇瓦克斯灵魂的一部分。

按照评论家们的观点,罗夏的这张面具是有着隐喻含义的,它代表了这样一个事实:每个人只有戴上面具才能够找到自己,他的真实面目反而是伪装——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平常的面目往往会伪装出笑容、礼貌、友好等来适应社会生活,与人打交道:面对上司要装出尊敬,不管你心里是不是在咒骂他“真是一个老顽固”;面对孩子要表现出关爱,无论你是否喜欢小孩子。

这些各种各样的伪装,也就成为了我们的“人格面具”。

人格面具的功能在于与外在集体世界周旋。人格面具(Persona)这个词源自希腊文“面具”,取其古典希腊戏剧里演员戴的滑稽面具和悲伤面具的意思。每个文化里都有很多社会角色: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医生、教士、律师等。在特定的文化里,这些角色都有一套人们所认可与期待的功能,往往还包括穿着打扮和行为举止——教师要端庄得体,教士不能奇装异服,律师总要看起来一身正气。发展中的自我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时,多多少少把它们并入了主要的自我认同内,按照那些固有的脸谱化形象去要求自己。举一个例子:当你越是夸一个学习好的孩子听话的时候,他越是会尽量做出乖巧、懂事的样子,尽管他和小伙伴们玩的时候,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当人格面具的角色配合得宜的时候──也就是说,它们真实地反映出自我的能力的时候──对正常的社交互动很有帮助。医生穿白袍,等于在心理上戴上了“医疗专业”的“面具”,对病人执行必要的身体检查时,会自信许多;而教师在授课之前往往要求自己衣着得体,也是为了塑造自己的一种“面具”。

健康的自我大都能依情境的需要成功地带上人格面具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一个态度温和的医生同样可以扮演一名睿智的父亲。相反的,我们隐藏着的人格则是非常私密的,是人“私有”的东西(它有时甚至是没有自我的),必须被我们刻意地压制住。比如,一名看起来温和的医生可能对他的病人厌恶至极,但他必须戴上一个和善的人格面具,露出温和的笑容。曾经有心理学家在探讨“我们到底有没有自我”这一论题时指出,人们在生活中大多数的行为和作为都是为了符合大多数人的期望,为自己戴上能够和周围环境相融合的“面具”,以求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

其实这很好理解,如果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衣着怪异、大喊大叫、举止疯癫,或者医生在手术室里挥刀大笑,甚至只要一个人在大街上行为不正常,立马就会遭到所有人的排斥。所以,“人格面具”可以看做是每个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

混淆的面具——人格失调

若是一个人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人格面具”,一般会被称作“失调”。有三种失调是最明显的:

一、人格面具过度发展;

二、人格面具发展不全;

三、过度认同人格面具,到了自我误把自身与其主要的社会角色相互混淆的地步。

人格面具过度发展会导致人格内充斥着一组组的社会角色,留给自身一种“内在”没有真我的感觉。长此以往,便会觉得活着很“累”,活着没有“意思”。德意志皇帝腓特烈大帝便是一名“在面具下活过一生”的著名君主。

说起腓特烈大帝,首先要说到他的父亲,德意志著名的“军曹帝王”、“乞丐皇帝”腓特烈·威廉一世。威廉一世是一名好战、崇尚军事的帝王,尽管他的登基仪式只花了区区两千银币,他却曾把80%的政府财政收入充作军费,以极端的****作风,开创了“服从、服从、再服从”的普鲁士精神。甚至在死前,当他听到神父布道“人赤条条地来,也赤条条地去”的时候,还能从病榻上挣扎起来说:“怎么能赤条条的,我要穿上我的军装。”在他统治期间,欧洲各国皇室奢靡之风盛行,而德国上至皇后,下至外交大臣的生活都寒酸不已,甚至到了食不果腹的境地;普鲁士的军队则瞬间膨胀到8.5万人,而且装备精良。

威廉一世一生好战尚武,并且粗暴地排斥所有科学、历史、文化,他还给皇太子小腓特烈的教师们下了死命令,一定要“鼓励他讨厌”音乐、戏剧以及其他“浪费精力的胡闹活动”。令他遗憾的是,偏偏腓特烈刚出生的时候便瘦小文弱,长大之后性格偏向于内向、温柔,非常喜欢诗歌、喜剧文艺,爱好拉丁文,并精通音乐,吹得一手好长笛。而这份对文艺的爱好,也造就了威廉一世和腓特烈之间巨大的矛盾。

威廉一世希望腓特烈成为一名尚武的皇帝,能够支撑德意志的未来,所以采取了几乎是“斯巴达式”的教育。腓特烈年幼时候经常被父王痛打、折磨,每次都是眼泪汪汪,而且每次和父王在一起的时候他都瑟瑟发抖。腓特烈王子的妹妹威廉明娜和他性情相投,她经常目睹这样的暴行。她曾经回忆道:“国王根本就容不下哥哥,只要他看见哥哥就会打他一顿,所以腓特烈对他产生了恐惧,直到他成长到能够明辨事理的年龄,那种恐惧仍然挥之不去。”

腓特烈曾经写信请求父亲的理解。他父亲的回信是用第三人称来称呼他的,而且言辞激烈:“王子有一种任性且恶毒的倾向——他根本不爱他的父亲。凡是热爱父亲的儿子都应该顺从父亲的意愿,永远顺从,而不是两面三刀。他明明知道我无法忍受没一点男子气概、不习骑射、娇里娇气的儿子……他却只顾着自己高兴而追求享乐。这就是我的答复。”

对腓特烈打击最大的一次,是在他刚成年时期。为了躲避父亲毫无节制的施暴,腓特烈想逃到英国,从表兄乔治二世那里寻求庇护。但是这个计划暴露了,王子被捕,然后被投入地狱般的大牢。国王要求军事法庭审判腓特烈和他的同伴汉斯·冯卡特上尉,并最终将汉斯·冯卡特上尉斩首,并命令腓特烈在旁观看。

从这以后,腓特烈便完成了人生的改变,开始了戴着面具的人生。他在登基之后,果然按照父亲的意愿成为一名能征善战的德意志皇帝,七年战争中,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强,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以普鲁士一个小国之力,独抗法、俄、奥三大强国,其疯狂程度,可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相媲美。罗斯巴赫会战更是腓特烈斜线阵势完美的表演之一,今天被美国西点军校选作那个时代的经典战役,并将它在军事博物馆中以大模型重现。军事史家亦把此战与洛伊滕会战许为腓特烈大帝军事艺术的巅峰之作,就像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会战一样。在西方军事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大帝是公认与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汉尼拔、古斯塔夫二世、拿破仑齐名的军事伟人。后世拿破仑评价腓特烈大帝的时候说:“越是在最危急的时候,就越显得他的伟大,这是我们对于他能说出的最高的赞誉之词。”

然而从另一面来说,腓特烈一生都生活在高度虚伪的面具下,他认为自己从来都不能也不敢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个人。在那个人们极度排斥同性恋的年代,他对于自己逝去的心上人卡特上尉不能表现出任何怀念;而他也不得不收起自己的梦想(成为音乐家、哲学家诗人),而是去走自己父亲期望的道路,无情地消灭敌人,为了大德意志而不是为了自己。对于他的评价很难公正,作为德意志之父,他无疑让许多人崇拜,除了受到许多军事家的称颂外,甚至连俄罗斯的贵族们也相当崇拜他。但是从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角度来说,他的人格无疑是有很大缺陷的。一生活在痛苦中的腓特烈扮演了完全相反的角色长达四十年,这种隐忍(包括幼年对父亲暴行的隐忍)一直伴随着他。不过作为德国人,他确实很符合尼采关于“超人”的典范,也是德国人精神中“把诗人的外表藏在里面,而在生活中竭力遵守和维护纪律”的体现。

若没有腓特烈这种隐忍的精神和能力,后果便不堪设想。在印度曾经有过相关的报道:一名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男孩在父母的期望之下,一直按照“永远要做第一,长大要成为工程师”的理念去要求自己,最终不堪重负,自杀身亡。这便是典型的“人格面具过度发展”,导致失去自我的现象。

人格面具过度发展在当下社会非常常见,是一种不容易被人注意到的心理症结,若是长久忽视下去,很容易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偶尔做回真实的自己。

人格面具发展不全的人格,则会极为脆弱,容易因遭受拒绝而受伤,或是和亲近的人相处时失去自我。就主要表现来说,这一类人更为腼腆、内向,面对陌生的人和陌生的环境不知道应该营造出怎样的“面具”,所以更加不知所措。这样的人往往不能适应社会生活,没有良好的社交圈,对陌生人更加的充满恐惧,而对亲近的人却很“偏激”。

更严重的,是自我与人格面具融为一体,一旦卸下人格面具,则自我感薄弱,因而社会角色感受到的任何威胁,都以为是对自我整体的威胁。举个典型的例子,所谓的“空巢期症候群”(empty nest syndrome)──孩子长大离开家之后父母觉得无聊空虚──就是对父母角色这个面具过度认同的结果,这在男人或女人的身上都可能发生。很多父母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即使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一样,而若是孩子已经成家,离开身边,便会万分不适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人一般是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老人的孙儿辈交给老人抚养,而这又会造成老人劳累过重、溺爱孙儿等问题。

另外,那些只会埋头工作,否则便会感到人生空虚而无所依归的人,则是滥用了职业与专业的人格面具,只能在投入工作时找到自我,无法转换为另外的社会角色,无法培养出更宽阔的认同感和广泛的才能。若至于此,身心俱疲。

所以,人格面具就是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与生活中的一把“双刃剑”。一个正常的人,必须要擅于经营自己的面具,同时更要能够摘下自己的面具,时时能够做到“向内行走”,敢于和善于去直面自己的内心,质问和反问自己,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若忘记这一点,必然会遗失自我;若做到这一点,必然能够得到人生中自己想要的高度,得到人生的“补全”。

同类推荐
  • 心理暗示的力量

    心理暗示的力量

    心理暗示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能对人产生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心理暗示的力量》详细介绍了心理暗示产生的原因、其蕴涵的潜在能量,以及运用这种能力的技巧,能让读者真真切切地感悟到暗示的力量,从而掌握并运用这种力量,获得人生的成功。《心理暗示的力量》由牧之编著。
  • 被喜欢的心理学

    被喜欢的心理学

    因为很小的而事情苦恼不堪,总是陷入莫名的悲观情绪里,不检讨自己却对周围的人牢骚满腹……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而了解什么是“神经症”,正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导师加藤谛三带领你彻底认识“神经症”。以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清理生活中自我掩饰的无谓借口,抽丝剥茧地分析人痛苦的根源;带你重新认识自我,面对真实世界,重拾明朗生活。
  • 聪明女人一定要学会的心理操控术

    聪明女人一定要学会的心理操控术

    《聪明女人一定要学会的心理操控术》内容简介:作为女人,懂得一点心理操纵之术,不仅可以让自己拥有良好的心态,从容地面对一切,更可以驾驭人心,让他人为你所用。如果你希望改变自己的不良心情或者不利处境,如果你想知道那些成功者是如何运用他人的能力的,可以看看《聪明女人一定要学会的心理操控术》。了解对方想听和不想听的、想要和不想要的、喜欢和不喜欢的以及对方担心的、顾虑的等,如此便打开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大门。人的一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参与社交活动,练就读心术,才能成为交际中的王者;在社交中运用心理操纵术,能够让你读懂人心,掌控人际交往主动权,成为人际博弈大赢家。
  • 心理效应与思想工作(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心理效应与思想工作(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作者精选136个社会认可的心理效应,从思想工作的角度作出扼要的提示,并提供了经典实验和精彩案例,对思想工作者有实际的指导和帮助。
  • 唐望三部曲(套装共3册)

    唐望三部曲(套装共3册)

    本书记录了卡斯塔尼达在《巫士唐望的教诲》出版之后重返墨西哥,继续存唐望的指导下学习印第安巫术的经历。在本书中,卡斯塔尼达极戏剧性地在凋零的美洲印地安文化中揭露出一种秘密的神圣传统,这个传统能产生极具性格及奇异精神力量的人物。他的理性使最为怪异的经验都具备着科学数据般的精确威力,使我们不得不相信,唐望是人类学文献中最特殊的角色;一个来自于新石器时代的智者。他的书帮助我们从这片被我们占夺的大地上,感受一份充满智能的神秘礼物。
热门推荐
  • 守护生命守护你

    守护生命守护你

    盛德医院神级医生,历史从无失败手术史的叶凉瑾遇到了个麻烦的人。“主任,我是第一天来上班,什么都不会是应该的,你说我也就是在说你自己,教育不当,管理不佳!”叶凉瑾嘴角抽了抽,这肯定是最难带的一届新职工!何悠悠白天在医院里被主任教做人,晚上还要回家,被叶凉瑾教做运动!“主任,这个不在考核范围内啊!”叶凉瑾一个翻身把她扣进怀里,“你的考核我说了算!”……医生的专属表白“悠悠,我爱你就像血液循环,永不停息。”“你是我的窦房结,是我心动的起点。”1v1甜宠医生文。裙【562942923】
  • 执子之手 将子拖走

    执子之手 将子拖走

    她是穿越来的呆萌公主,他是权倾朝野的腹黑王爷。呆萌VS腹黑,看谁先迷上谁!安柯蓝穿越成了云弥国的五公主,虽然聪明伶俐,却没有美貌的容颜,也没有争宠的野心,她身居深宫,过着与世无争的惬意生活。她本以为可以用痴痴傻傻来掩盖自己的锋芒,然而误打误撞中,了解了宫中某个被掩盖已久的重大秘密。她无意间获得了宝藏地图,从此卷入了三国的纷争。三国的翘楚宇文睿、孟少珏、贺莲臣,频频对她示好,这些人究竟是真心爱她还是她怀中的藏宝图?面对心怀不轨的人,她该如何才能逃出魔掌,在这乱世下自保?
  • 如意缘

    如意缘

    世人都说赵九姑娘是天下第一福星,所以被退亲之后还过得风生水起,名动京城,连郡王爷都上门来提亲了。赵如意表示,我怎么不知道我还有个这样护短的爹?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碧血丹心之南宋(文史社)

    碧血丹心之南宋(文史社)

    本书是一部沉郁苍凉、慷慨悲壮的小说,呈现了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南宋在江山易主,朝廷更迭的特殊历史时期,南宋人民在亲历亡国之痛后,心灵遭受难以医治的创伤。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了不同阶层人物纵横交错的关系及曲折起伏的爱恨情仇。从而揭示了人类对变化无常的人世盛衰和宗社沉沦面前的惶惑及深永哀伤,渴望把握必然的强烈意愿。本书通过描写南宋末期“崖山大海战”,对海战的因由、经过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叙述,并有意识地穿插了几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使人们为之慨叹不已。
  • 七生七死

    七生七死

    医院保安室里的巨幅神秘壁画,每当一个灵魂消逝,“灵异台阶”就会新增一个阶梯。2471,2472,2473……每一个临终者都连着特殊的数字,那座极寒之山下,是谁的灵魂被冰封?又是谁在召唤千百年后必受七度生死的“阴阳混体”?
  • 神陨之城

    神陨之城

    当末日降临,人类该何去何从?当少年紧握心中信念,神启涌现!天罚降临!即使结局是支离破碎,也要触碰那刹那间的光芒!
  • 名人的做人智慧

    名人的做人智慧

    做人是一生的修炼,学会做人,可让我们在路途中的风景更加惹人留恋。而读名人的故事就是探求人生,探求名人、伟人是如何成长、如何学习、如何生活,以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来直面人生的风雨。他们崇高的理想及不平凡的经历时时鞭策着后人不断前进。
  • 都市最强药神

    都市最强药神

    五年前苏扬离开都市,机缘下获得药尊记忆,踏上一条修神之路,医术无双,药道无敌,能救人,更能杀人。五年后重回都市,各色美女纷至沓来,抢着和他交朋友,早上逗逗傲娇女主播,中午给校花补课,晚上给妩媚大姐姐治病。没事还能装个逼,打下脸,踩踩人,日子过得美滋滋。书友群:543647828。
  • 难道我是魔王

    难道我是魔王

    为什么我会是一只骷髅?为什么我刚出生就被一个小萝莉召唤?为什么超超超超级魔兽都打不过我?好烦啊,等哪天我不想弄明白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毁灭世界吧。等等……那小萝莉怎么办?她是我的主人。读者群:257895193